第一篇:原州区头营镇大疙瘩小学基本情况简介2014
头营镇大疙瘩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头营镇大疙瘩小学位于头营镇西南边陲,固彭公路东侧约100米处。学校服务半径2.5公里,服务区辖自然村8个,总人口4228人,其中女2026人。
本年度,服务区内有适龄儿童417名,其中女童201名。学校设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480名,其中女童241名,留守儿童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和15周岁人口中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在校学生辍学率和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专任教师22名,其中回族11名,女教师9名,特岗8名,专科7名,本科9名;教师学历合格率、任职资格率、专业合格率和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均为100%。
二、办学条件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随着教育均衡的实施,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得以不断改善,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具体是:
1学校占地面积22374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筑面积2225平方米,生均4.6
2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1685平方米,生均3.5平方米;○3体育活平方米;○
4功能室设备装备方面。有体育动场地面积7878平方米,生均16.4平方米;○
器材室、图书室、电子白板教室(音乐教室兼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
5学科教学仪器器材方面。教各一个,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配置标准;○
学仪器2230台(件),其中科学及数学2065台(件)、音乐75件、体育52件、6计算机教室现有计算机美术38件,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配置标准;○
7图书室藏书8934册,生均18.631台(包括教师机1台),生机比为16:1;○
册;
三、抓管理 提质量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夯实基础求发展,规范管理创特色”为发展目标,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狠抓教师队伍管理和学生养成教育,使学校逐步形成了切合自身发展的校风、教风、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和社区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
第二篇:原州区头营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形势分析报告
原州区头营镇2011年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原州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总纲,以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确保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了准确掌握农民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为上级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我镇农经站在全镇选取10户农户(48人)对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预测分析。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情况
今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4532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工资性收入预计为153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8%,比上年增长18%;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预计为25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比上年增长5.6%;财产性收入40.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9%,比上年增长65.2%;转移性收入43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比上年增长36.5%。结果显示,今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全面增长。
今年农作物长势良好,夏秋粮喜获丰收。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涌现出了马园蔬菜高科技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杨郎奶牛园区合作社、马店万亩枸杞基地等一批特色农
业发展新亮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583.9万元,退耕还林补助164.4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288万元;全镇劳务输出人数达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
(一)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幅平稳,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预计为2529元,占总收入的55.8%。比去年同期增长5.6%。增长态势良好。其中: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1895元,比上年增长19.6%。我镇积极扩大玉米,枸杞种植面积和养殖业规模,产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第一产业增收的主导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分别为450元和18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和75.6%,增长快速。
(二)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逐步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011年,我镇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32元,比上年增长18%。主要原因:一是我镇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效益发展良好,农民从中的收入不断增加,二是政府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富裕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春季沿海,秋季进疆拾花取得了显著成效,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收入也不断增多。
(三)财产性收入同比增幅较大,是农民家庭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预计2011年财产性收入为40.8元,比上年增长65.2%。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存款余额逐年增多,有存款的农户也一年多于一年。
(四)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
预计转移性收入为430.5元,比上年增长36.5%。由于盐化工程在我镇实施,被征地农民享受低保社保人数增加,收入增加,加之在外务工人数增多,务工待遇提高,寄回和带回收入明显提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效益有所下降。随着物价的上涨,农业生产经营费用一路攀升,推动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已进入减缓阶段,滞留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择业观念陈旧,年龄较大,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加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难度,靠劳动力转移数量为主来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已明显减弱。
(三)农村金融支持相对滞后,服务“三农”内在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质量不断提
升,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多数农民想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扩大再生产,但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民间借贷又存在较大风险,资金短缺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民,“贷款难”、“难贷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难题。
三、我镇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狠抓特色产业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镇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投入。马园蔬菜、杨郎糜子酒、杨郎铸造业马店枸杞等一大批优特产品已逐步发展成为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支撑。
(二)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深挖农民增收潜力。全镇土地流转的农户1500余户,土地流转面积16800亩。广大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增加了收入,全面加快了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落实惠农政策,开辟农民增收途径。
今年,我镇继续把中央和省上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庙头镇简介
庙头镇基本情况
庙头镇距县城10公里,属于县半小时经济区,也是沭阳西部经济重镇。三国时为魏地,五代时庙宇众多,其中以天齐庙居首,故名庙头,1986年12月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庙头镇,南界新河,西接潼阳,东与扎下隔河相望,北与茆圩比邻。全镇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万亩,下辖13个行政村,2个农场,12000户、4.8万人口,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农业经济以花木为主,面积28000亩,2003年被省农林厅命名为江苏省花木之乡称号。工业经济以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工业集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36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两层以上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集中区现已落户企业23家,主要为电子、玩具、木质工艺品、建材等项目为主,截止2012年11月底,GDP达到12.83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6%,同比增23%;财政总收入8200万元,占全年目标的95.9%,同比增长85.14%,其中国税收入1678万元,地税收入5422万元,财政部门收入1100万元。分别占任务的76.27%、103.28%、100%,增幅63.78%、115%、24%。共公财政收入 546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10.83%,增幅88.8%,税收占比7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96元,占目标的100.2%,同比增长26%。共引进项目8个,协议引资额5.5亿元。其中进县园区的项目1个,协议投资额2亿元,镇工业集中区今年新进企业7个,其中江苏铭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完成“2158”标准化厂房面积30.95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124%。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65.82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134.8%,同比增长62.4%。较好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四篇:头营镇2011年考核工作汇报
头营镇2011年考核工作汇报
(2011年12月)头营镇党委、政府
各位领导: 2011年,我镇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原州区十件民生实事和十二项重点工程,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工作重心,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一、狠抓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积极倡导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加强学习修身励志,促进工作。组织党委班子集体学习,邀请专家辅导报告,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通过学习,坚定了班子成员的政治方向,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区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学习,创新了班子的工作思维和方法,增强了班子的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提高了抓落实的工作效率。同时我们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集中学习、撰写调研文章等,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二、抓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壮大蔬菜、种薯、草畜、枸杞、特色种植产业,提升劳务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做大冷凉蔬菜产业。强化政府推动、项目扶持、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科技支撑措施,通过建预冷库、脱水蔬菜厂,进行蔬菜深加工。以徐河村为中心,集中连片种植西芹6000亩,带动发展冷凉蔬菜2.2万亩,新建日光温室51栋,维修马园、二营园区旧棚,发展大中拱棚760栋。成立蔬菜合作社,维修旧棚,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网上发布蔬菜销售信息等,坚持扩规增量和提质增效并举,打造固原“冷凉蔬菜之乡”。做强草畜产业。按照“以牛为主、多畜并举”的发展思路,坚持基础母畜扩繁增量和短期育肥相结合,农户分散养殖与大户示范带动相结合,建成杨郎奶牛场、马园君宏、石羊富源肉牛养殖合作社等规模养殖场、合作社七家,全镇标准圈棚累计达1100栋,新建350栋。年牛饲养量达到5.8万头、基础母牛存栏5000头,黄牛冷配改良4800头,种植禾草31000亩,复壮更新多年生牧草7000亩,调制利用好玉米秸杆,使草畜产业增效增收。优化特色产业。以马店村为核心,辐射蒋河、胡大堡等村种植枸杞1.4万亩,形成原州区万亩优质枸杞基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进招商企业参与枸杞基地建设及产品深加工,推动枸杞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以马园、徐河、农科为核心,大力发展以露地西芹为主的万亩冷凉蔬菜,在河谷川道区形成冷凉蔬菜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不断提高农民在特色种植上的收入。扩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 2 地:徐河村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种薯1000亩,种薯基地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5000亩。提升劳务产业。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措施,以春季福建沿海、秋季进疆拾花输出,以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以马店村为核心万亩枸杞采摘、修剪,以宁夏特奥特万亩番茄种植加工基地,以杨郎各企业生产均需用大量务工人员为抓手,采取多渠道、多方位输出原则,新建4个劳务基地,建成杨郎、二营创业园区,保就业促增收,全年劳务创收达1.1亿元。积极推进创业促就业行动,提升现有创业园区运行质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催生一批创业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巩固杨郎新农村建设成果,打造南屯新农村示范村,按照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南屯安置点建房148户,铺设人畜饮水管道6公里,改造村级道路8公里,安装路灯8盏,硬化居民点巷道3.6公里,绿化道路3公里。按照社区化管理模式,不断增加新农村管理服务手段,配套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学校及村级卫生室、图书馆、便民服务代理站。以群防群治为基础,成立治安联防队、雇用卫生保洁员,加强新农村示范村社会治安管理,以群众自发组织为主,成立卫生保洁队伍,探索新农村环境保洁和垃圾清运机制,使新农村示范点达到“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主导产业明显、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构建和谐新农村。
三、改善基础设施,在增强发展后劲上迈出新步伐
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道路交通、农林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项目争取上下大功夫,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农田水利建设:我镇农田水利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各村群众8000余人,按照“田、林、路、梁”综合治理的要求,着眼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南屯高标准畦田建设5000亩,全镇完成秋覆膜1.56万亩。规划建设马庄、杨郎、南屯3个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成立土地流转工作组,边宣传、边动员、边丈量,完成流转土地近3万亩。并安排专人组织协调,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完成春季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6万亩,秋季补植补造1.04万亩,共3.64万亩,荒山造林2400亩。道路绿化31.1公里,完成利民、三和两个生态移民村及大北山、大疙瘩、胡大堡、南屯五个村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巷道及道路绿化28.2公里。通过与养殖户签订禁牧责任书、刷写宣传标语、加大对偷牧、溜牧等处罚力度等,抓好封山禁牧工作。小城镇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小镇城管理,规范集镇经营行为,镇党委、政府制定了《杨郎小城镇管理办法》,成立治安联防、卫生保洁队伍,使小城镇管理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管理规范。突破杨郎处在市区和三营中间地带的不利区位,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带动杨郎小城镇相关产业发展,繁荣杨郎小城镇。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主动完成固原市盐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南屯、大疙瘩村土地征用 4 1.5万亩、房屋拆迁536户,安置拆迁户446户,妥善解决各种遗留问题。
四、实施民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移民:加强对三和、利民两个移民村的管理,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及乡土人才,帮助指导移民群众种植日光温棚,使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懂技术、能致富”。在2011年移民点建设中,我们坚持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南屯、大疙瘩、马庄、胡大堡、大北山5个生态移民点636户,零散户97户,入住率达95%。配套建成卫生厕所636座、牛棚467栋等生产生活设施。社会保障。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妥善解决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的基本生活需要,做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家电和农机具下乡补贴等各项惠农、支农优惠政策,落实农资直补及退耕还林补贴1262万元,家电补贴42万元。为了节约和保护耕地,制止乱埋乱葬陋习,镇政府统一征地156亩,建公墓2座,实行统一殡葬。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定期召开社会治安联席会议,分析研究部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解决信访积案,党员干部通过进村定期回访,帮助群众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村党支部健全村级综治调解组织,将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和老党员聘请为信 5 访调解员,向群众宣传政策和法规,化解矛盾纠纷,化解信访积案,妥善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信访接待、信访联席会议制度。一年来,我镇依靠信访调解员在村内部共化解矛盾纠纷600余起,帮扶救助孤寡老人36人,帮助困难家庭25户。以着力解决历史积累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积极主动地对镇村债务进行核实认定,摸清底数、分清类别,在区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对历史遗留债务进行化解处理,切实维护政府形象,解决影响党群、干群的不利因素,努力创建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计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大力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完成结扎322例占任务的128%;完成上环578例占任务的105%;完成少生快富168例占任务的100%;完成纯女户31例占任务的100%。教育:加强学校布局调整,新建南屯中心小学、杨郎幼儿院、撤并双台小学,积极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困难,向各小学配备体育器材15套2200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科技文化: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农民培训工作。落实直播卫星公共服务 “户户通”9191户,在蒋河、头营新建260平米文化活动中心各2座,广泛开展文化体育进村和文化服务进农家活动,为利民村配套健身器材16套,不断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农民培训工作。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整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定期检查、抽查,强化整改,防患于未然。民族宗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依法加强宗教事务和清真食 6 品管理,巩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强基固本,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六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象”和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活动深入开展。狠抓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制度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制定了《干部管理办法》及《党委议事规则》等文件,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理事,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创先争优贯穿各项工作始终,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完善干部“两管三评一推优”管理考评、“连心工程”、“党员评星定格”、“四联双定双评”等活动载体相结合,成功召开全镇千名党员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原州区多个部门(单位)党组织分别与我镇12个村党支部开展“连心结对”,办实事近60件,认真抓好村级发展的大事,着力解决农村稳定的难事,切实办好为民造福的实事,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宣传教育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营造“学廉、讲廉、树廉、崇廉”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党员干部层面,结合杨郎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通过广泛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在广大群众层面,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开展看反腐倡廉电影、送廉政书画、廉政对联等 7 活动,积极培育清新纯朴的民风。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村财镇管制度和村财务支出“四签两审”管理制度。推行倡导“村民议政日”活动,确定每个月20日为各村“民议政日”大会,镇包片领导积极参与,并倾听群众诉求,实现了村级组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保证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以“勤廉为民”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四是精神文明建设。镇党委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建设,今年共订阅《人民日报》、《宁夏日报》、《固原日报》以及组织、监察、经济等方面的报刊杂志近200份。在《宁夏日报》、《固原日报》等媒体上涉及我镇各项工作的报道67 篇,在全镇范围内 开展文明单位评选活动,评选出7—10星级文明户122户,“五好家庭”245户,评选并申报国家级文明村1个,县级十星级文明户51户,五好文明家庭14户。五是机关效能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中心,坚持把做好“三务”公开作为促进作风建设、维护群众利益、树立政府及党员干部良好形象的一件大事来抓,着力在抓规范上下功夫。严肃财经纪律,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和“双签”制,打造“阳光”政府。通过抓创新、抓制度、抓管理、抓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六是武装及工青妇工作。在管武装、兴武装、用武装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我镇武装工作水平,今年为部队输送新兵14名。重视工会、青年和妇女工作,年初有安排、有部署,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镇经济社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 8 绩,这得益于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镇班子成员的团结奋斗,得益于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和苦干实干。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一是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继续强化;二是镇域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受到地域限制,招商引资难度大;三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品牌化、科技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幅度仍比较缓慢;四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意识、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社会矛盾时有显现,维护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对此,我们将本着对头营镇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加快发展中认真加以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扎实苦干,奋力推进和谐富裕新头营建设。
第五篇:营头镇人才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营头镇人才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温文乐镇党委副书记
(2011年8月12日)
营头镇辖11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共18680余人,现有各类人才860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136人,分布在种、养殖,砖机安装,企业经营管理,建筑、餐饮服务和产品营销等行业,其中拥有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68人,党员人数占57%,平均年龄为49岁。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技术、促增收、抓示范、树典型”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五个一”活动,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整合人才工作资源,为建设和谐奋进新营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构建人才工作发展新
格局
党委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始终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推技术、促增收、抓示范、树典型”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人才工作规划和“五个一”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包抓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各村下派人才工作联络员,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实用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了人才工作
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将人才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畴,实现了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逐年更新淘汰。
二、二、注重培训,典型带动,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
围
镇党委重视人才培训工作,不断加大培训面和培训力度,注重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和电教学习,聘请专家专题授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实用人才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敢于创新和组织示范的能力,为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至今,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32 期,培训 3500 多人(次)。其中,会同镇农技校、农业局、园艺站开展产业培训会,重点培训标准化猕猴桃做务技术、猕猴桃病虫害防治、科学配方施肥以及奶牛养殖等实用技培训,让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小而思大、富而思进,特色产业规模大户不断涌现,如黄家村李仕生猪养殖规模目前已发展到240头,张宗贤发展地膜西瓜50亩,年纯收达6万元,新上标准化养鸡场7个、兔场1个。全镇已培养农技师68人,农艺师 17 人,畜牧师5人。同时,我们注重典型引导“带”人才。大力宣传和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五个一”活动,挖掘和树立一批优秀人才典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在全镇上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加强人才工作赢得了支持、创造了条件。
三、创新载体,搭建平台,突出做好农村实用人才“五个一”主题活动
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载体,工作注重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将个人特长与“五个一”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确定目标任务,议定工作措施。2009年至今,全镇136名实用人才根据自身特长和实际情况共申报活动内容680项;二是将“五个一”主题活动与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开展“双培双带”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了科技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示范带动作用。广大农户在“一帮一”结对子中获得了较好收益,真正发挥了农村实用人才先进带后进的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深化了活动内涵。三是将“五个一”主题活动与“三双”活动相结合。建立起销号登记台帐,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建立无职党员示范岗,确保实用人才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创先争优。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两年多努力,我镇的人才工作逐步得到提高,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布局日趋合理化,人才结构不断改善,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一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对村、组干部队伍的政策和实用技培训,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广大骨干农民在参加培训后积极投身于实践,学以致用,进行规模种养。2009
年至今,全镇规模种养殖户新增17户;同时,这些种养大户的出现,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二是“五个一”活动成效明显。全镇共落实“五个一”项目450个,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推广实用技术32项,培养致富能手135人,征询合理化意见和建议55条,帮扶贫困户135人。三是“双培双带”活动得到深化。实用人才积极发展传帮带作用。去年7月,黄家村外出党员马岁怀回乡后通过参加实用人才蒋树铮在自己砖厂组织的砖机安装与调试技能培训班培训后,很快与本村4名党员在俄罗斯找到了为期2个月的砖机安装和砖窑煅烧培训指导工作,月收入达4200元;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张新红积极参加党内生活,支部及时帮助端正入党动机,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其入党的光荣感,2010年被接收为预备党员;水泥营销大户吴宝明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帮助街道村17户群众发展水泥营销和车辆运输业,使他们很快走上了致富路;农村党员干部张新贵带领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业,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党员致富带头人;严子龙在外创业成功后不忘家乡发展,捐资2万元新修水泥路2公里。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镇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县委对人才工作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资源总量较小,文化程度偏低,人才资源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
发展需求的矛盾相对比较突出;二是人才队伍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不稳定,流动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三是人才工作的考核奖励机制还不完善,需要从领导协调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督促落实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工作推进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乡镇经验和好的做法,凝神聚力,再添措施、鼓足干劲,努力推动营头镇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最后,诚挚的欢迎各位领导多提宝贵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