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监督工作中“临界预警”制度
干部监督工作中“临界预警”制度
为了加强对干部的事前监督,切实做到防范于初始,防患于未然,我县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干部监督临界预警制度,以量化记分的形式,把领导干部违规但不够党纪政纪处分的情况记录下来,并根据积分多少及时提出不同的教育管理措施,把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干部监督的效果。
一、干部监督工作中“临界预警”制度的基本做法
干部监督工作中“临界预警”制度记分包括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管理、经济、生活作用等6大方面,每个方面又具体细分为若干个小项,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别予以记分。问题严重的记10分,问题较重的记6—9分,问题较轻的记2—5分,问题轻微的记1分。比如学习方面,分为无故不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无故不参加县级组织的集训、理论测试抄袭或作假、理论学习考试不及格等4个小项,如果哪个干部有上述情况的,将分别被记1分、2分、4分和3分。基本做法如下:
(1)拓宽干部监督工作信息渠道。为及时掌握领导干部的现实表现,主要通过五条渠道收集干部情况信息:一是召开干情信息联系会议和干情信息员会议。每月召集纪检(监察)、人事、公检法、审计、信访等部门,定期分析干部情况,沟通干情信息。每半年集中听取县委组织部向社会各界聘请的干情信息员汇报,了解干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二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真分析审计结果,从中发现和掌握情况。三是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从来信来访中捕捉情况。四是干部考察。从干部考察中分析领导干部的表现,发现问题。五是组织部不定期地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情况。
(2)建立干部监督工作信息档案。建立干部监督工作预警信息工作登记卡,对收集到的干情信息逐一进行台账式登记。然后,及时组织力量向有关单位或信息员了解核实情况,进行认真甄别和处理。凡情况属实的,根据干部监督工作“临界预警”积分标准给予记分,并填写干部监督工作“临界预警”积分登记表。
(3)实施干部监督工作“临界预警”。根据积分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警示。每记一次分,都要进行一次提示谈话。积分不满10分的,由部分管领导或干部科同志进行反馈谈话。一次性积10分或累积分满10分的,填写领导干部“临界预警”反馈单,并由部领导找其谈话。反馈单一式三份,一份交干部本人,一份组织部留存,一份抄送县纪委,并列入组织调整视线。
二、实施干部监督工作“临界预警”制度取得的初步成效
干部监督工作“临界预警”制度着眼于事前防范,着力于教育管理。建立“临界预警”制度,对于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是“临界预警”指标量化,有利于加大监督力度。干部监督工作“临界预警”制度把干部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管理、经济、生活作风等各6个方面的错误表现分别予以量化记分,将无形的规定细化为有形的条文,将软约束变为量化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监督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量化计分,使组织部门的监督更有了针对性。
二是“临界预警”制度有利于关心和爱护干部。“临界预誓”监督方式充分体现了“临界”这一状态,通过量化记分,发现干部的缺点和问题,一方面组织部门可以及时进行必要的批评告诫,给干部提个醒,打个预防针,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由小错误铸成大错误;另一方面干部本人也可以及时改进错误,明确努力方向,这是对干部最大的关心、最好的错爱护、最真诚的帮助。
三是“临界预警”制度有利于把干部监督与干部教育结合起来。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根本目的不是与干部过不去,而是为了教育干部。“临界预警”制度着眼于事前防范,着力于教育管理,寓教育于监督之中,使干部在监督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如有位镇领导干部,因违反财务制度多报医药费700元,被记了7分,组织部找他谈话并告诉他离警戒分数10分只有3分,到了10分就得列入组织调整视线,这对他震动很大。谈话后他立即将700元多报的医药费列入518廉政帐户,并表示今后一定要干净干事。
三、进一步完善深化的几点思考
我县实施干部监督工作“临界预警”制度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实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积分标准是否科学。现在的积分标准有6个方面40个子项,并设置了9个档分值,子项的内容和分值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有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如理论学习考试成绩不及格的记3分;因工作决策失误造成群众上访,社会影响差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记2分。这样的分值与其他子项的分值比是否科学。
二是积分时限怎么定。现在,我们累积分值的期限是一年,第二年又在“零”起点上重新记分,这样是否合理。否则,有的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但临界点又始终够
不着,对这部分干部怎么办。
第二篇:村级干部谈话预警制度
中共相公镇委员会关于转发《中共长武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长武县村级干部
谈话预警制度》的通知
各基层党支部:
现将《中共长武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长武县村级干部谈话预警制度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组织学习,加强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相公镇委员会
2011年7月20日
中共长武县委组织部文件
长组发(2011)060号
★
中共长武县委组织部
关于印发《长武县村级干部谈话
预警制度》的通知
各镇党委、党工委:
为全面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监督管理,县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长武县村级干部谈话预警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各镇党委、党工委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附:谈话预警人员登记表
中共长武县委组织部2011年6月13日
长武县村级干部谈话预警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的监督管理,增强村干部勤政廉政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和纠正农村干部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预防和避免出现重大失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制度.第一条 村干部谈话预警的对象为领取定额补贴的村干部(以下简称定补干部),主要对象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第二条 谈话预警对象的确定:凡村定补干部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将被确定为谈话预警对象.(一)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
1、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安排部署、贻误工作,作风漂浮,工作消极,造成重大失误或群众意见较大的;
2、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解决,造成恶劣影响或引起不良后果的;
3、全局意识不强,组织观念淡漠,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行其事的;不维护班子团结搞内耗,闹无原则纠纷,组织纪律性差,不坚守工作岗位,不履行正常请销假手续,屡教不改的。
(二)推行工作不力的行为:
1、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中有较大失误;
2、引发矛盾纠纷被镇党委、党工委及以上部门调查处理的:○1非因工作关系,与群众发生民事、刑事纠纷的;○2虽因工作关系,由于本人原因产生民事、刑事纠纷的;
3、在目标责任考核中得60分以下或在民主测评中不满意票数超过三分之二的;
4、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
(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1、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主要产业发展中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
2、搭车收费或巧立名目收费,加重群众负担的;
3、因经济手续不清妨碍工作正常开展的,因个人经济手续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的;
4、被群众举报查证属实或经组织检查有经济问题的。
(四)其他有重大责任的行为
对群体性上访事件处理不力,误导群众情绪,负领导责任或工作责任的。因其他问题,组织认为需要谈话预警的。
第三条 村干部谈话预警的方法和程序:
(一)一般由镇党委、党工委班子成员或包村领导向镇党委或党工委提出确定谈话对象的书面建议,镇党委、党工委召开党委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列为谈话预警对象。
(二)列为谈话预警对象的,由镇党委、党工委班子成员或包村领导填写的《谈话预警人员登记表》。按其错误性质,由镇党委、党工委主要领导同预警对象约谈,相关领导干部参加,做好谈话记录。
(三)镇党委、党工委主要领导和预警对象谈话结束后,将预警对象的问题梳理归娄,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召开镇党委会或党工委会研究后,报县委组织部进行重点预警谈话。对于在全县范围内造成不良影响的村干部,县委组织部直接进行点名谈话,指出问题,限期整改。县委组织部领导进行重点谈话后,谈话预警人员7天内向镇党委或党工委、县委组织部提交书面自查。自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问题的认识和整改措施等。
第四条 同镇党委、党工委领导谈话结束后,谈话对象要在三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期间,谈话对象所在党支部要对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谈话对象要深刻反思,认真整改,每月向镇党委、党工委书面汇报一次整改进展情况。镇党委、党工委要及时跟踪考察,对问题改正的情况进行考核,提出处理意见,对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不彻底者,整改期延长期三个月。
第五条 同县委组织部领导谈话结束后,谈话对象要在六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期间,谈话对象所在的镇党委或党工委、村党支部要对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谈话对象要深刻反思,认真整改,每月向县委组织部书面汇报一次整改进展情况。县委组织部将不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对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不彻底者,可建议县纪委(监察局)按照《党章》、《党内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规定处理。
第六条 整改期满后,谈话对象要将整改情况向镇党委、党工委或县委组织部写出书面报告,并做出承诺。
第七条 谈话对象在整改期间取消各项评优资格。
第八条 实施谈话预警制度主要目的是提前干预,防范预警,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纠正错误,不属于纪律处分。
第九条 本制度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干部监督四项制度
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干部监督四项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严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坚持党委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严格要求、违规必究的原则。
第三条 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
第四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一)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
(二)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三)不按照规定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
(四)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五)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
(六)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
(七)授意、指使、强令组织人事部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阻挠、制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八)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九)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
(十)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在发生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下,经上一级党组织批准的用人行为,不列入责任追究范围,但事后应当履行有关干部任免程序,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第五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
(二)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的;
(三)不按照规定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或者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建议的;
(四)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
(五)对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六)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的;
(七)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不力,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第六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考察的;
(三)对反映考察对象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进行调查核实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四)隐瞒、歪曲、泄露考察情况的;
(五)接受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安排的消费活动,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特殊接待的;
(六)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导致干部信息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按照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行为,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级党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工作,并负责审核下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
第三条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
(一)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
(二)越级提拔干部的;
(三)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不经民主推荐,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的;
(四)市、县、乡党政正职在同一岗位任期不到3年进行调整的;
(五)其他应当事先报批的事项。
本条第(四)项需要报经更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复同意。
报告内容包括提拔调整干部的原由,拟提拔调整对象个人情况、任用意向,职数配备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四条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一)破格提拔干部的;
(二)除领导班子换届外,一批集中调整干部数量较大的(具体数量界限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实际确定);
(三)领导干部的近亲属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内提拔任用,或者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提拔担任下一级领导职务的;
(四)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提拔任用的;
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五)领导干部因被问责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的;
(六)超过任职年龄或者规定任期需要继续留任的;
(七)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本条第(三)项所称领导干部的近亲属,是指与领导干部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
征求意见应当以书面形式事前函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随函附报拟提拔任用干部的《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等。
第五条 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审核报告事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未经答复,不得提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相关任用事项。党委(党组)会议讨论研究有关干部任用时,本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如实报告征求意见的情况。
第六条 凡违反本办法作出的干部任用决定,应当予以纠正,并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八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以下简称“一报告两评议”)。
第三条 “一报告两评议”一般安排在当年年底或者次年年初的全委(扩大)会上进行,可以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总结或者考核结合进行。下列人员参加民主评议: 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一)全委会成员;
(二)本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
(三)本级纪委常委会成员;
(四)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人民团体及本级党委、政府派出机构的主要领导成员;
(五)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
(六)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第四条 党委负责人代表常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题报告可作为单独的报告,也可作为常委会工作报告的一个专项内容。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选拔任用干部的总体情况;
(二)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
(三)创新选人用人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的情况;
(四)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情况(包括上评议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第五条 参加评议人员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表》和《新选拔任用干部民主评议表》。新选拔任用干部民主评议的对象包括近一年内选拔任用的下列人员:
(一)下一级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
(二)本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干部;
(三)由本级党委管理的其他正职领导干部;
(四)破格提拔(含越级提拔)的由本级党委管理的领导干部;
(五)其他提拔担任重要岗位领导职务的干部(具体评议对象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地方党政领导班子集中换届时,可以只对本级党委新提拔的正职领导干部进行评议。
第六条 “一报告两评议”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本级党委组织实施。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提前将开展“一报告两评议”的具体安排报告上级党委组织部 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门。民主评议表的收集、统计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本级党委组织部门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或者巡视组本已经对该地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过检查和民主评议的,经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可不再进行民主评议。
第七条 “一报告两评议”结束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当及时反馈民主评议结果。党委常委会应当对民主评议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全委会成员通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结果和相关整改措施。
第八条 根据民主评议结果,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民主评议满意度高、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扬;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后,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督促进行整改。
对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当对其选拔任用情况作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第九条 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应当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不准干扰参加评议人员表达真实看法,不准更改、伪造民主评议结果,不得以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民主评议。
第十条 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总结或者考核开展“一报告两评议”。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促进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委书记(以下简称市县党委书记)认真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是指市县党委书记因提拔使用、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第三条 对因拟提拔使用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的检查,一般结合干部考察进行,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派出的干部考察组负责实施。
第四条 对因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的检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干部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 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重点检查下列内容:
(一)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
(二)任职期间市县党委选拔任用的干部的情况;
(三)任职期间本地区用人风气的情况;
(四)任职期间遵守组织人事纪律的情况特别是离任前有无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情况;
(五)任职期间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情况;
(六)其他应当检查的情况。
第六条 离任检查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报告任职期间第五条所列情况;
(二)在一定范围内对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和市县党委近期新任用的干部进行民主评议;
(三)通过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受理举报等方式听取干部群众意见;
(四)查阅干部任免相关材料;
(五)向下达检查任务的党委组织部门报告检查情况;
(六)向被检查的市县党委书记反馈检查结果。
市县党委集中换届时,对拟提拔使用的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离任检查,除本条第(一)、(二)项外,其他程序可以结合考察工作适当简化。
第七条 对拟提拔使用的市县党委书记的民主评议,参加人员范围与考察时的参加民主测评人员范围一致。
对因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的民主评议,一般由下列人员参加:
(一)全委会成员;
(二)本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 选人用人公信度专项治理活动学习资料
(三)本级纪委常委会成员;
(四)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
(五)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第八条 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市县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对民主评议中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总体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或者用人风气总体评价“好”、“较好”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的人员,经组织考核认定,要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其中拟提拔使用的,应当取消其资格。
拟提拔使用干部的考察材料中应当反映检查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第九条 检查发现即将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存在严重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问题的,以及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要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属实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对于拟提拔使用的,先取消其提拔资格,再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对于在新任用的干部民主评议中满意度明显偏低的干部,市县党委书记应当就其任用情况作出说明。考察组或者检查组应当对其任用过程进行调查了解。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党政机关直属单位党组(党委)书记的离任检查,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社保预警制度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文件
粤地税办发〔2011〕13号
关于建立社保费征管信息数据异常事件
预防和处理制度的通知
各市地方税务局、横琴新区地方税务局,顺德区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为加强我省地税部门社保费征缴管理,防范和及时解决社保费征管信息数据异常产生的影响,加大应急处臵力度,切实保障缴费人利益,省局决定从2011年3月起,建立社保费信息数据异常事件预防和处理制度。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各级地税部门应将社保费征管信息数据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纳入各级社保费应急领导工作小组的管理范围,加强组织领导,办公室、规费、规划核算、征管、纳税服务、信息等部门应共同协作,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预防措施到位,在出现社保 费征管信息数据异常情况时能顺利应对,并迅速妥善解决问题。
二、工作职责
各级地税部门应加强与上下及横向部门的沟通联系,与社保、银行、电信等部门建立征管系统日常信息交流制度,防止因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系统运行故障产生错误数据,影响社保正常记账的情况发生;要坚决执行征管系统信息数据异常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和降低信息数据异常造成的影响,确保缴费人利益。各部门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办公室:负责统筹征管系统信息数据异常事件发生后的协调、指挥、报告;负责根据需要向社会发出公告、通过相关媒体向企业及参保人进行宣传解释,尽可能降低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规费部门:负责与社保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制度;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大集中征管系统社保费异常征收事件进行研究、评估,并制定应急处理方案;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处理重大信息数据异常事件。
规划核算部门:负责与国库、银行等部门建立入库信息对账机制;负责会同信息等相关部门评估、研究在横向联网电子缴税(费)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社保费入库信息数据传递异常的问题,并制定应急处理方案;负责与有关部门协调处理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社保费入库信息数据异常事件。
征收部门:负责将系统错扣企业、参保人社保费情况及时上报上级机关,并同时通报同级社保经办机构。同一核算机关1个工作日内错扣10户(含)以上50户(不含)以下企业的,应于2个工作日内上报,并同时通报同级社保经办机构;同一核算机关1个工作日内错扣企业户数50户(含)以上的,应于1个工作日内上报,并同时通报同级社保经办机构。报告内容包括:地税征收机关、扣款时间、错扣企业名称、错扣金额、合计户数、累计笔数、累计金额,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报告时间、联系方式以及其它需要报告的事项;负责及时向被错扣企业通报具体情况并做好解释工作。
纳税服务部门:负责收集参保缴费人在门户网站及12366等服务平台反映的异常情况,向社会发出社保费征管异常情况公告、向企业及参保人进行宣传解释,尽可能降低信息数据异常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信息部门:负责及时处理信息数据异常情况;负责及时向有关部门及下级信息部门发布系统故障信息,指导相关部门及下级部门及时采取应变措施;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征管系统发生大的变动,可能对社保费征收产生严重影响的事件,进行事前通报,并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应急处理方案。
三、相关要求
各部门在信息数据异常事件发生期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 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工作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切实履行好职责。省局对各级部门因信息数据异常事件迟报、轻报、漏报甚至谎报、瞒报和因工作不力、严重失职等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11年3月22日印发 打字:卜翠玉
校对:规费处
周爱民
第五篇: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我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使我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处于可控制状态,及时缓解、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隐患,全面履行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特别规定》以及《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结合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市需要由各级政府和各监管部门统一组织处置的在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隐患。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依据本制度,发布预警警报:
(一)在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中,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
(二)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执法案件以及年审、巡查、回访等监管工作中,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社会维权组织、大众媒体反馈的食品安全质量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区域性危害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三)出现多点散发的同一原因或相似原因的食源性疾患。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四条以人为本,减少危害。要坚持事前防范的总体原则,建立检测网和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各有关监管部门切实履行食品流通、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和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减少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五条统一领导,市区县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预警警报的发布,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第六条快速反应,长效监管。卫生、工商、质监、农牧业、粮食、商务、海关、环保、教育、盐务、公安、财政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及时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分析评估,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要定期对所管辖行业和区域的食品质量状况、定期监督检查情况、案件查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问题隐患,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化解,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并拿出处理意见,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重大食品安全质量隐患,要及时发布预警警报。
第三章预警分析
第七条各监管部门在工作中要及时收集执法检查、巡查、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投诉举报的、相关部门通报的和媒体报道的、有关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已经采取措施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一经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同时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工作,应在2个小时内完成整理、登记、上报工作。
第八条建立安全应急处理专家库。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隐患信
息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隐患的危害、影响范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发布预警警报及警报级别,并及时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汇报。
第四章预警警报分类
第九条通过对食品安全隐患信息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警报分为三级:黄色、橙色、红色警报。
第十条黄色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出现一般项不合格情况或区域性不合格情况,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或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出现涉及全市区域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发布黄色预警警报。
第十一条橙色预警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的90%(?);出现区域性食品制假售假情况或少数企业出现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较大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或食品安全事故的,发布橙色预警警报。
第十二条红色预警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的80%(?);出现大范围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严重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布红色预警警报。
第五章预警报告制度
第十三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报告系统。
区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并按规定报告。
第十四条 食品安全预警发现单位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现后,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报告。特殊情况下直接上报市政府(如出现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品安全恶性事件)
第十五条报告范围
(一)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中,某一类(种)食品质量合格率低于五年平均合格率;
(三)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和执法案件,消费者的投诉举报,以及年审、巡查、回访等日常监管工作、社会维权组织、大众媒体反馈的食品质量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区域性危害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四)因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已经导致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
第十六条 下级向上级报告
地方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责任报告单位
(一)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存企业及餐饮单位;
(二)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
(三)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发现)单位;
(四)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人
(一)行使职责的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二)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工作人员;
(四)消费者。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
他人报告。
第十九条报告时限要求
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该食品安全预警情况后1小时内做出初次报告;根据预警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的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在预警处理结束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第二十条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可能导致的危害程度、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以及该预警情况发生发现后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情况等。第二十一条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预警的发展变化、处置进程、原因等。第二十二条总结报告
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鉴定结论,对该预警情况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第六章预警警报的发布
第二十三条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隐患和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发布预警警报及警报级别,并立即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汇报并提出发布预警警报的建议。经审议批准后,应在12小时内发布,并启动快速反应,同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向有关监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四条黄色预警警报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橙色、红色警报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红色警报同时向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五条预警警报由发布单位根据情况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发布,同时向当地政府报告。第二十六条预警警报发布后,发布单位要立即根据情况制定整治方案。
第七章快速反应
第二十七条在收到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预警警报后,应立即启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第二十八条调查评估:要针对预警警报中提到的问题,尽快组织对辖区内的相关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和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调查,查清食品原料来源、产品市场流向等信息,科学评估预警警报中涉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危害,并按要求尽快上报调查评估结果。
第二十九条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要同时启动《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执法检查。针对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警报,要制定整治方案,对辖区内可能存在问题的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产品生产加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产品,要立即封存,对有关生产加工企业依法采取责令停止生产、停止销售、责令召回等措施。
第八章信息发布
第三十一条坚持信息发布统一归口的原则,根据对风险信息的评估向社会发布风险信息警示通报,提醒消费者、企业采取措施预防风险引起的危害和可能引起的危害。同时,联合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工作,消除社会恐慌心理。对于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及处理结果,统一由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发布,未经许可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或公布。
第九章预警解除
第三十二条在食品突发事件或预警警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缓解、控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群众饮食安全和健康的威胁已经消除,由发布预警警报的单位负责解除预警警报。预警警报解除后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工作,以便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提供借鉴。
第十章工作保障
第三十三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从提高改善民生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相关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第三十四条 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重大食品安全预警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后,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该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二)人员保障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及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食品安全预警的调查处理。
(三)技术保障
食品安全预警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现重大食品安全预警时,受食品安全委员会和(或)相关监管部门委托,受委托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验和监测,为食品安全预警警报的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四)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食品安全预警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特效药品的储备工作。
第三十五条整合资源,加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突发事件风险预警警报一经发布,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迅速协调沟通各职能部门,整合资源,使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有效地保障,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延误应急工作的开展。
第三十五条通信畅通,及时反馈。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风险预警一经启动,要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报告、反馈、传递、交流网络,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及时准确掌握食品安全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有效处置。
第三十六条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