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多元整合课程
如何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多元整合课程?
泸州市先市中心校 陶小琴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要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如何才能在农村幼儿园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何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好多元整合课程?
在中班数的形成教学中,通过直接感知数量,再让幼儿动手拍拍,跺跺脚,学学小动物叫,再用物美价廉的数数棒或五颜六色的雪花片进行操作练习,让幼儿通过自己感知、操作、从而掌握数的形成。
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让幼儿用小棒去做一做,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会印象深刻。
在美术教学中,如画电冰箱,可以让幼儿说说,再编成一首儿歌,最后再动笔画。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又增加了幼儿画画的兴趣。
在大班幼儿的音乐活动中,可以让每一个幼儿自编动作,跟着音乐舞起来,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幼儿,获得良好的开端。促进每一个幼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篇: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
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
课程理念: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和趋势,我们不难发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幼儿主体建构,确立科学合理的以幼儿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在对2-6岁儿童发展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从一期到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10年历程,尝试将正确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践,在寻找适合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我们教育实践的智慧和具体操作策略。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众所周知,幼儿的发展始终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儿童发展”四个字,即 “怎样发展”,“如何看待发展”,“如何有效发展”。说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进行幼儿教育的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反复多次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们在建构幼儿园课程时,努力把握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考虑社会进步;汲取心理学、教育学多种理论的合理内核,由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内外分离走向内外结合;由重自然发展、或环境教育决定走向重相互作用。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依据“0-3岁儿童是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和“我们的大纲必须符合幼儿(3-6岁)发展的大纲”的思想设计本课程。主题从“我”(幼儿)--“小小的我”、“长大的我”、“了不起的我” 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至多、由表及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拓展、深入,体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特点的尊重。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幼儿早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差异性和持续性:全面性--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全体性--所有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特性的幼儿都应享有每天的优质教育。差异性--尊重有遗传携带和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个体特征。持续性--所有影响幼儿的活动,都应对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起坚决的作用。努力使幼儿发展为本和社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从对立走向渗透和整合,反映社会发展应有的价值取向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合一,体现时代精神和优质整合的学前教育理念。2 努力实现课程的整合与共生: 当今,整合在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为学前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将“整合”作为一条主线清晰地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这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这就意味着幼儿园课程设计应该而且必须从提高幼儿基本素质出发,关注各种因素间的互动与渗透,反映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有鉴于此,本课程的整合还体现在教育观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手段--幼儿发展系统的有机、有序、有效的整合,而非简单、笼统、盲目的堆砌。教育观念--价值观、哲学观、儿童观,合理吸纳各流派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活动目标--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活动内容--五大领域、三个方面(共同生活、表达表现、探索世界)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家长、教师、保育员、幼儿、社会有关成员。财力资源:信息、材料、自然领域、社会领域 教育方法、手段--游戏、运动、教学、生活、区域活动、集体、小组、个别、讨论、交流等。我们试图通过围绕幼儿生活的核心经验选择主题、设计活动,使各领域及领域间得以有机整合。“既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幼儿的经
验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努力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感性经验,得到最基本的发展,形成对幼儿的全面综合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关注来自于幼儿生成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或合理地有效地吸到教师的预设活动之中,或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为幼儿的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尊重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注重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中寻找平衡点。本课程的主题内容是通过五大领域的各类活动得以反映,是根据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地安排,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考虑到全国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现有条件的不同,在主题活动计划表中,凡打上*的活动内容,均有一定的拓展性,使用者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3 注重多元文化影响,开启幼儿多元智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地球村概念的形成,使得教育的国界和种族的分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在这样的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优质的早期教育课程理应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海纳世界多元文化起积极的作用。椐此,优秀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三只小猪、七色花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武术、国粹京剧等)、体现我国地方特点、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等)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得初步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社会、不同文多元智能理论还给予我们启示:“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但是除了个别的奇特个体外,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以多种智能组合运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而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儿童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加德纳)因此,《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强调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寻找相对符合幼儿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幼儿共同学习的经验。在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和全面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的两端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以幼儿现实生活为轴心,将《纲要》中提出的五大领域与幼儿的基本经验有效地整合起来,置幼儿的学习于一个有意义的丰富的生活实景中。
二 课程框架: 《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是依据2001年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建构的。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幼儿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理论与教育改革的实践三方面因素,形成了三根撑起本课程基本框架的龙骨,按照五大领域的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同时,我们强调在执行新课程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一些刻板的观念:
其一:以星期为完成教育任务的唯一时间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将幼儿看作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强调规格化、标准化,忽略了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其二:彻底打破单学科的体系,力图使班级两位教师单学科的分工状况成为历史。强调通过两位教师的共同执行主题活动,提高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和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其三:关注幼儿个体需求与发展,突出区域活动在个别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努力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游戏化、个别化。其四:本课程主题内容的安排,原则上体现了幼儿发展心理序和知识结构逻辑序的,但这个序在执行中不是一层不变的,最合理的序是最适应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情况的,所以教师在运用中还得要从实际出发。本课程是以主题为核心构建的,它主要由主题说明与目标、主题活动计划表、活动进程一栏、活动设计和活动评价五部分组成。
1.主题说明与目标 是对该主题作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主要说明了该主题对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及主题实施的预期目标。但主题目标不完全等同于幼儿的发展目标。
2.主题活动计划表 它是有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活动进程、活动形式、重点领域、幼儿用书、配套材料等七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作了概要的提示,可以帮助使用者清楚地了解该活动的实施安排,形成对该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给教师运用本课程时做参考,教师在运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使用。
3.主题活动进程一览 介绍某一内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多个环节中的主要实施建议,以体现幼儿园课程存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是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建的思想。凡是打有*的,表示该活动还提供详细的操作过程。
4.活动设计: 为使用者提供了活动的详细操作步骤。但它不是封闭的、不可改变的;活动设计只是为方便大家的使用提供具体的参考,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特点,有选择的使用。尤其是建议与提示,留给了使用者充分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5.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必要手段。
目的有二: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促进教师反思性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浅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多元和文化适宜
浅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多元和文化适宜
从文化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包括本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如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然而,在全球化呼声铺天盖地的今天,多元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协调发展的挑战,既要发展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幼儿园课程在接纳多元文化的同时,应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适宜性问题重新审视。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反思当前幼儿园课程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初步的课程构建探讨,以期对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提供帮助。
一、幼儿园课程面临的问题: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文化断裂
应该说,“一部世界课程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旧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断被创造的历史”。〔1〕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价值观念的冲突、交流,使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问题。进入幼儿园,墙上贴的英语单词、走廊里挂的英语卡片随处可见,?孩子用的图书上,西方的卡通和儿童形象比比皆是。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幼儿园英语教学竟占到了近50%的比例;课程中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常常被忽视,孩子们过的却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美术、歌谣、故事和传统民间游戏在课程内容中似乎不多见。另外,我国幼教改革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时,大量引入国外的幼教课程和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舒伯特的后现代课程论,还有瑞吉欧课程、美国生成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前瞻课程等。这些课程和理论一方面为我国幼教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风格的参照模式,对我国幼教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具体到实践层面中,这些幼教课程理论有的不过是昙花一现,有的则是几起几落而难以推行,有的虽被保持下来,但走了样,变了味。难怪有专家发出了“近来,断章取义,不明其源地讲别人东西的现象比较多”的叹息。〔2〕以我国引进的蒙台梭利课程为例,在有关论文格式文章中谈得最多的是其规则意识或教具操作,而其强调关注儿童的一面却被淡化了,很多幼儿园用满屋子的蒙台梭利教具代替了蒙台梭利课程。我们并没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时甚至还没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就忙于引进并用其来指导幼教课程改革。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脚的根,始终漂浮于幼教本土课程的实践之外。幼儿教育就像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但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孩子,该播什么样的“种子”,确实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才能作出决定。因为对幼儿而言,正如洛克所说“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面对这些“水性极柔”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在“领略多元文化风情”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对轰轰烈烈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真的应该沉静下来认真思考:国外的幼教课程在我国的文化适宜性如何?适宜本土课程的土壤在哪里?我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土壤里绽放?
二、幼儿园课程问题的成因:忽视文化适宜和文化自觉
可以说,造成当前幼儿园课程文化尴尬局面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现实层面上,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开放性、民主化、多样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和活动领域,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更新提供了视野和转机;另一方面,这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冲突,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出来。除此之外,最具体的原因是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文化缺乏对文化适宜和文化自觉的关注。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对自身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源和发展,也是一种历史自觉与主动的历史精神之唤起。文化自觉还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3〕文化自觉肯定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也不是文化它化,而是适应新的历史来调整自身的文化,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心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为中外文化的关系问题所困扰,要么是“中体西用”的文化保守主义,要么是“全盘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不断地从钟摆的一端滑向另一端,说到底就是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正如教育文化学家费曼所说的:“任何强调文化一致性的假定,都是站不住脚的。”课程不是传递知识和经验,而是在传递文化中建构文化。如果课程对社会文化只认同、服从,不批判、反思,课程就不是文化,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因此我们应加强课程文化的自觉性,在多元课程文化的激荡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吸收鲜活的内容。另外,幼儿园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同一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实践和理解,而该实践和理解的意义获得以适宜于其所处文化为首要前提。面对多元文化下的课程改革,形形色色的国外幼教课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迷失了主体意识,模仿着所谓的优质课程,进行着一波一波的实践,而忽视了课程对文化适宜的关注。就学习“瑞吉欧”来说,西方人为什么倡导“瑞吉欧”?其文化历史背景怎样?我们似乎并不重视,只是一味引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瑞吉欧”真正倡导的做法,每个人只能按自己原有的课程和教育经验来理解“瑞吉欧”,自然也就产生了误解,使“瑞吉欧”带上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但这绝不是本土化)。置自己的国情、区情、园情于不顾的情况也不少,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常常跟在别人后面走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却不肯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常常是削足适履,企图根据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课程现状,迷失自我生长的方向,使课程远离自我实践的家园。可见,我们难以超越具体文化背景去确立最终的完美范型,也难以用惟一正确的标准去衡量多元的课程实践和课程理解,或脱离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简单移植。我们在解释和借鉴国外幼儿教育课程、构建适宜本国的幼儿园课程时,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自省能力,审慎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可能提供的支持系统,进而思考我们可以借鉴什么以及如何借鉴。乌申斯基在《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写道:教育可以始终凭借的、人所共有的先天趋向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所讲的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要保持文化自觉,对所处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趋向;同时应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研究,能将陌生变为熟悉,能在比较中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民族文化;然后在审视和反思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分辨、吸收。
第四篇:农村幼儿园课程管理
幼儿园课程质量是衡量一所幼儿园水平的重要指标,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育人目标的载体,是幼儿园发展的生命力,是体现幼儿园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日活动皆课程,为了保证幼儿园课程的稳步实施,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原本性、传承性和发展性,我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组织。(1)组织机构
课程活动领导小组,业务领导小组,年级组,主题承包人,直接实施者—各班任课教师。(2)有效运作策略
1、明确职责、相互合作
园长全面负责、把舵、调控;业务园长负责指导学习、游戏等的组织与实施,负责保教秩序、课程建设常规的落实;课题组负责关注研究方向与动态,常规教学与非常规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年级组长,负责把握教材分析、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年级组课程实施的容量与质量;主题承包人--各班班主任,全员全程质量管理责任。
2、同时还邀请县教研员成为课程实施的专业指导者,阶段性参与课程审议,帮助教师清晰课程理念、指导规划与实施、给予教育理论的辅导,参与阶段或终端评价等。另外还有家长也会间接、非正式地参与课程活动,如支援幼儿活动材料,担任编外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课程管理上要统整。对课程计划、课题计划、学科计划的统整,在每个主题实施阶段,各相关责任主体能对课程内容、课务安排做结构性分析:常规课程与拓展课程,主题内容与非主题内容,传承部分与突破部分„„
3、“一日活动皆课程”常规落实
我们必须对一日活动、一周计划甚至一个主题方案进行整体设计,体现“一日活动皆课程”、“处处有教育、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围绕某一知识点或具体的活动内容,形成多个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充分表现表达。这些系列活动有各类学科集体教学、各类游戏、动手制作以及劳动等多种类型。所以,在主题实施中融合性安排“动手表现”、“快乐”活动;在主题环境中,创设和利用“巧手区”、“展示空间”;逐步优化“动手做”教育活动模式。
二、积累详实的课程实施资料。
过程性资料:文本资料,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记录类;电子资料,主要是老师工作记录、相关背景材料;音像资料:主要是孩子活动的照片、录像,研讨课、特色活动的录像等。
对主题名称、主题思路或前言、主题目标、主题网络图、主题活动安排、环境与资源、主题反思与评价、主题管理,一定要搜集所有的过程性资料,并由主题第一责任人负责,主题结束后一周内完成。
三、课程管理的关键,在于园长能否有效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否支持教师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其专业能力。因此,对于园长来说,必须转变观念,只有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课程管理效果。
首先,要给予教师相应的课程决策权,允许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发展状况、能力水平,自行研究。设计合适的弹性计划,允许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状况调整活动的进程,根据活动的需要布置和更换教育情境,并允许教师自行选择课程资源与课程评价工具、方式,等等。
其次,在软件资源配置中给与教师支持和服务。比如增加幼儿园书籍资料、网络资料途径等,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新思想。社区、家庭等一切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都是可利用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能充分地利用在课程设计中,管理者也有责任协调和各方面的关系和力量,使之为幼儿园教育服务。
再次,为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服务。幼儿园课程管理者的另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应创设各种机会让教师走出幼儿园,接触多种外界信息。管理者应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批判反思,并将此作为自己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行动依据。
四、立足山区实际,幼儿园课程适当地、灵活地本地化,以便更适合教育山区孩子。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我们在有效显现幼儿园课程的传承性上,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利用本土特有的课程资源,从本园的条件出发,以省编教材为主,逐步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计划,并灵活的执行。
我认为为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园和当地的课程资源,多渠道、多方位的与幼儿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我们乡村幼儿园更可以借助并发挥农村的特点和结合孩子爱玩的天性来推进课程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机灵活变动,逐渐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园本化课程。
为了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家乡、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努力挖掘并优化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把它们的潜在价值整合到课程建设中,逐步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当然,所有这些探索,都应该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课程的安排一定是适合于孩子所需要的和孩子所必要的。要让孩子在自己的环境里搜集材料,以改进儿童的态度习惯,个人方面能得到自由发展。(一)、因地制宜,将幼儿园课程本地化
幼儿园课程在应用和不断更新时,要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应用。
九山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古齐鲁交界之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东边有东镇沂山,随着季节的变换,各种农产品、土特产相继上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各种资源和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和挖掘,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也是幼儿喜欢的,正符合了幼儿园课程应是孩子感兴趣的,这样孩子才会看一样喜欢一样,喜欢一样便学一样,才会去探索。使得孩子们的兴趣、话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首先做的是立足于本土特色开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适宜的课程资源。如:夏季是草莓上市,我们组织各班开展有关“草莓”的主题活动:小班幼儿摸摸、看看、闻闻、说说、吃吃,发展孩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和积极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中班开设系列区域活动,既丰富了对农产品的认识,又发展了孩子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班可开展“开心农产品”活动,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山林亲自采摘,来到农家观摩劳动的全过程,鼓励孩子向农民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制作等„„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体验着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又如秋季,黄花梨、苹果等农产品相继上市,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梨园、苹果园,让孩子参加采摘、装运,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了解有关梨和苹果的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民俗节日适当进行拓展和补充。比如元宵节里,我们这儿的人们祭天神、放花炮、吃水饺、挂灯笼、踩高跷,远比课程里的内容丰富,一定结合实际给幼儿拓展出去,让幼儿对端午节有更丰富的认识。而在端午节,山区是没有赛龙舟的,比如九山的端午里只是吃粽子和蛋,老人们说,只要吃了端午节的粽子和蛋就不会在高温热天中暑,老师还给讲屈原的故事呢。同时,还可以学习本土特有风景名胜,如齐长城遗址,是远近闻名,许多专家都来考察,怎能不让幼儿来了解呢。“万亩黑松林—国家级4a旅游胜地”“东镇沂山尘霭和云海”“沂水谷”,让幼儿知道自己所在的镇村是个历史悠久文明而美丽的家园。自己知道了,才能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家园,长大后把好的东西推出去。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内容与本地实际情况的不相符,山区的孩子与发达城市孩子的生活环境的差异比如:小班的课程文本中《了不起的轮子》中讲到溜冰鞋,农村的幼儿没有见过,更没有玩过,放到他们的面前也不知是干什么的,就更不知道有几个轮子了。这样就变得很抽象,并且没有学习的真实性。特别是小班的《吃果实要吐籽》中,农村的孩子能见到普通的大众水果,如:苹果、香蕉、葡萄、桔子、橙子等,但对弥猴桃、荔枝、桂圆就很少见到,知之甚少,火龙果、开心果等更是听都没有听说,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在吃的时候要不要吐籽了。中班课程中提到的电梯、交通标志、公共图标等,在农村,孩子是很少见到的,老师讲起来是很抽象的,这样,老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和主题墙去帮孩子认知,对于一些书面称呼:“外婆”、“外公”、“吻”、“螳螂”等要跟九山的方言结合起来,不然孩子不知所云。所以在安排课程时定要注意到本地人土风情等资源的情况。
二、结合实践,将幼儿园的课程园本化
任何一个幼儿园课程都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是一个开放的实践系统。而我们选择一个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课程,需要我们与它产生交互,从而使这个课程越来越适合我们的孩子,这个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实践、研究的重点,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主要是替换。即在某一主题活动中对一些不适宜本班或本地孩子的活动内容进行替换。如《我周围的房子》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活动《认识小区标记》。在农村,我们并不是以“社区”的概念来划分居住区的,因此,孩子对小区不了解,更没见过“小区标记”,从这个意义来说本活动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并不合适。于是我们认真分析它的目标(幼儿认识住宅楼的各种标记,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注意安全,遵守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我们发现它的重点是认识各种标记及指示牌,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于是就设计了另一活动《认识公园里标记》进行替换,带领孩子来到幼儿园旁边的公园、楼道甚至住房区,对涉及到的指示牌一一认识。最终达成了目标,只是组织地点、组织形式不一样。
当然,课程是行动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一日活动各环节。
三、特色化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孩子来讲,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在做游戏,不管是生活也好,游戏也好,孩子由此打下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在农村,开展种植认识和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动植物方面可以突出并特色加强。
幼儿园都有小小的实验田,可以开设特色种植课程,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良好的家园合作,一方面使教育的合力与一致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亲子互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为我园种植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种植特色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要明确:我们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更承担着创造、整合、调整、平衡课程内容的任务,有了这个自主权,要敢说敢做,从而使我们在实施中能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开发出适合我园种植课程的活动或主题,园本化特色课程也是个动态的、灵活的、开放的,是师生、家园在实践过程中共建的
第五篇:利用农村自然物开展多元美工活动-幼儿园获奖美术教育论文
利用农村自然物开展多元美工活动-幼儿园获奖美术教育论文
[摘要]农村幼儿园所处的周边环境中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物,这些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引发了多元美工活动(色彩类美工活动、拼贴类美工活动及造型类美工活动),在我们挖掘与利用农村自然物开展多元美工的同时,赋予美工活动多元的生命力(开放性、时代性、生活化、简约性),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能在自己熟识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美,用农村唾手可得的材料创造美,并能在创作过程中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感受,进行美的再创造。
[关键词] 农村自然物
幼儿 多元
美工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农村有金黄色的麦杆、五彩缤纷的种子、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以及各种树叶、树枝、根,为农村幼儿园美工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我认为幼儿园的美工活动应当是和幼儿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和周围的大自然息息相关,让农村的幼儿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并用这些来装扮自己的生活。农村幼儿园和城市的相比,由于经济方面的差别,不能满足幼儿美工所需的各种漂亮的彩色手工纸、香香的橡皮泥等,但农村有城市所没有的触手可及的树叶、泥巴、沙子-----这些宝贵资源不仅可替换前者,而且比前者更具有生命力,近年来,我们在长期的日常农村美工教学中,挖掘农村本土资源,以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自然物为切口,开展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美工活动,实现美工教学从学科本位到成为幼儿主动创造活动的转变,以五彩缤纷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的美工教学出路。
一、凸显农村自然特色,开展多元化的美工活动
1、回归自然本色,开展色彩类美工活动
大自然的色彩是斑斓的,它赋予孩子们无比深远的遐想,带给孩子无比快乐的创造力。他们在拓印、染色、色彩组合、涂色的游戏中,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想法,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嘴的色彩活动中,提高了动作协调能力,他们能说出,自己的花草染色组合是花园,水果色彩组合是热闹的城市等-----思维十分灵活,想象十分丰富。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花一草,青山绿水,黄灿灿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他们无不喜欢,而且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特别高,他们用色大胆泼辣,颜色明快鲜艳,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喜欢欢快明朗的色彩游戏,因此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各类色彩活动,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1)染色活动
在对农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动中,我们根据材料如狗尾巴草、稻草、树枝用画、浸、染的方法进行染色,然后将几种材料组合、扦插,幼儿在染色活动中,参与性高,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在活动中关注影响幼儿一生的良好品质、习惯的形成,因此,在活动中,这些兴趣、习惯的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2)色彩组合
色彩组合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在农村自然物中他们根据色彩进行组合,创造出许多生活艺术品。如:在《彩色蔬果瓶》的美工活动中,幼儿选用各种色彩的水果、蔬菜,将其放在瓶子里,进行各种颜色的组合,当他们将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各种颜色蔬果进行自由组合,塑造出各种美丽的装饰瓶时,他们都有成功的喜悦。(3)石头画
在《奇妙的石头画》中,虽然幼儿的画笔还很稚嫩,但在他们大胆涂色的过程中,我们能明确感到幼儿成功的喜悦,有的说画的是蛋,有的说是机器人、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汽车、、、、、、、幼儿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戏中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4)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纹理,大胆利用色彩进行拓印,在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叶子、草、蔬菜切面等进行大胆的拓印,不仅感受到了玩色游戏的乐趣,还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
2、挖掘自然特性,开展拼贴类美工活动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奇的资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有其独特的造型。因此,我们充分分析研究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点,开展了拼贴活动。材料 主要活动形式 作品情况
树叶 亲子
集体活动
区角 动物拼贴
风景类
相框 沙子 集体教学 沙画
蔬菜 瓜果 亲子
集体活动
区角 蔬菜汤、水果拼盘 冷菜拼盘
沙拉 种子 大带小
亲子
区角 装饰瓶子
相框
装饰包动物拼贴 稻草、麦杆 竞赛
集体教学
区角 相框
瓶装饰
组图
在拼贴与组合中,我们重视美来源与生活,在用美来装扮生活,不仅在选择的材料上做深挖掘,而且也注重作品的最后走向生活,如好吃的蔬菜汤,让幼儿感受到原来吃也是一门艺术,在相框与装饰瓶的过程中,幼儿体会到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去装扮的。
3、寄予奇思妙想,开展造型类美工活动
“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切、刻、划、绑、插、摆弄等看似笨拙、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对自己动作产生的“痕迹”发生兴趣,从而在不断摆弄不断调整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在一次《有趣的蔬菜娃娃》制作过程中,有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举着插满牙签的土豆告诉我那是“千手机器人”,可见,自然物造型活动的作品未必成熟,但幼儿在其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捕捉自己创作的痕迹。
二、关注新农村文化
体现美工活动组织的多元性
1、拓展课堂形式,显示美工活动组织的开放性
在平时美工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并不局限与课堂教学,而把很多活动的地点放到大自然中,优美原始的大自然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如,“美丽的野花野草”活动,我们让幼儿在田野里摘摘花拔拔草,并让幼儿将采集来的花草色彩搭配插在小瓶里,坐在田埂上将小花作成小挂件等等。这样的活动幼儿能随时采集所需材料进行自己的发现与构想,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
2、将时代元素融入农村美工活动,显示美工活动组织的时代性
虽生长在农村,但现代生活的气息随着网络、媒体等扑面而来,农村小镇上也有了“十全十美”“伊哑哑”等现代气息浓郁的礼品店,其中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带给幼儿全新的视角。因此,我们赋予农村美工新的时代元素,让幼儿从周围农村自然物中感受到美,也让幼儿在参观欣赏中感受时代气息,进而在作品创作中融入时代元素。如我们看到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十字绣,我们就用稻草学习用十字绣的方法在网上编绕图案,还有沙画等。
3、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体现美工活动组织的生活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选择的美工材料都是农村自然物。我们的美工作品的创作也回归与生活。如:〈好吃又好看的蔬果拼盘〉,通过幼儿对凉拌蔬菜及水果的色彩搭配及形状的选择,最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4、经济节约与丰富的活动共存,体现美工活动组织的简约性。
农村幼儿经济条件上比不上城市的幼儿,他们没法实现一些对他们来说比较奢侈的如机器人制作等手工制作,也没办法实现参观高雅艺术展览的参观愿望,但在对于农村幼儿来说,大自然就是他们的展览馆,通过走出自然的参观游览活动、挖野菜摘野草活动、扎草人活动、采集树叶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参观欣赏制作活动,带给幼儿美的享受,又不需任何费用。
三、感受创作快乐,塑造农村新美工
1、在活动中应注重尊重幼儿,引发幼儿自我表现
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创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时甚至看上去和主题不着边际的,但孩子在创作过程却能快乐的表述“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足够的“宽容”,能允许幼儿的自由发挥与“出错”,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时和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积极引发幼儿自我表现。
2、材料选择应注意适宜性安全性原则
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上,教师应注意按幼儿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粘贴活动中按照年龄特点小班幼儿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点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则选择编织、种子粘贴等精细又难度较高的活动,还要求幼儿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材料的选择也要注意安全性,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如,在《有趣的树叶粘贴》活动中,幼儿采集来了各种形状与色彩的叶子,其中有种植物叶子带刺容易将幼儿手割破,所以对材料也要有选择性。
3、应注重环境的同步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支撑幼儿的活动,也要为幼儿创作创设同步的环境空间。如幼儿作品的展示空间、幼儿操作的区角环境、教室环境等,使幼儿身临其境,获得创作灵感,并能展示自己获得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