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特点及思考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特点及思考
【 作者 】彭清华
【作者简介】彭清华 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局长
【 正文 】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多次号召全党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深入,必须坚持创新精神。中央批准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就是一个创新的产物,其中既有思想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也有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它在总结20多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确定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拓宽和加大了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工作思路
《纲要》对今后10年,尤其是“十五”期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讲了五条,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要“建立一个机制”,即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和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形成一套制度”,即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创造一个环境”,即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其中,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是其核心内容。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基本前提,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扩大民主为改革方向,进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以解决干部“能下”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关力度;以完善考核为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择优汰劣的选人机制;以推进交流为重要措施,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以加强监督为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制约制度和措施。这几条,是我们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的工作思路。
那么,我们要建立的选人用人机制有哪些特征呢?
(1)它是一种以民主为基本趋向的机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过去选拔干部大多采取组织任命的形式,推荐和考察环节不规范,缺少一种群众参与机制。突出的问题是,“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视野比较狭窄,这显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首先就是要扩大民主。继健全选举制度,实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意测验制度后,这些年,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党政机关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考察预告制等。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干部群众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体现了人民群众选择“人民公仆”、“人民公仆”必须向人民负责的社会主义原则。党内民主也日益扩大,一些地方党委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实行党委常委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地(市)县(市)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由上一级党委全会审议表决制度等,效果很好。
(2)它是一种以公开为基本前提的机制。所谓公开,就是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公开是民主的前提和条件,没有适度的公开,扩大民主就会成为空话。干部工作只有坚持公开的原则,才能平等竞争,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工作搞得很神秘,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助长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现在,从民主推荐和署名推荐制、考察预告制,到任前公示制,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人们可以较大程度地参与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这是选人用人观念和机制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
(3)它是一种以竞争为基本特征的机制。把竞争引入干部管理,是干部人事工作中一个重大的突破。过去在干部工作中讲竞争,常常与个人主义、伸手要官混为一谈,是不可想象的。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实绩,鼓励竞争,不仅与伸手要官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有利于遏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歪风。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的选拔视野,对干部人选的素质进行比较,择优任用,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干部工作的质量。
二、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这就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和“下”是干部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上”是目的,“下”是条件,一部分干部的“下”是为了另一部分干部的“上”,没有“下”,“上”就无从谈起。同样,“上”的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干部“下”的方式。因此,要把干部“上”和“下”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纲要》体现了这样的改革思路:在“上”的方面,一是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改进干部的选拔方式,引入竞争择优机制,为淘汰相形见绌的干部提供了条件。二是改进委任制,完善选任制,试行聘任制,改进干部的任用方式,这对调整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也是有利的。三是实行任期制和试用期制,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配套制度,使干部“上”的时候就有了“下”的准备。实行试用期制,可以使不称职的干部在任职初期就能得到及时调整。在“下”的方面,通过改进考核,加强审计,实行辞职降免制度,包括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就地免职,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的工作力度;实行待岗制、转岗学习、离岗分流、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拓宽“下”的渠道;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干部“下”的后顾之忧。这样,从“上”和“下”两个方面入手,并综合考虑相关问题,建立相应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走出一条依靠健全制度、建立机制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新路子。
三、进一步明确了组织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方式
(1)工作职能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干部工作中宏观管理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包括整个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三支队伍”一起抓的问题等。实行分类管理,我们取消了以往意义上“国家干部”的大概念,这并不是说对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组织部门就可以不予重视了。相反,要树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的人才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是要坚持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正确方向,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做到对重要干部的任免,严格按照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程序来进行。这几条做到了,就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至于在具体管理权限和管理方式上,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干部会有所不同,有的由党委及组织部门直接管理,有的间接管理,有的就起一个监督检查的作用。我们讲要“三支队伍”一起抓,对于组织部门来说,每支队伍的抓法又不一样。二是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牵头抓总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组织部门是党委主管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担负起牵头抓总、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的职能,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合力,共同把改革推向前进。三是干部监督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包括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由重选拔轻监督转变为选拔和监督并重,是组织部门工作的一个重大转变。监督也是管理。要努力探索一套适合组织部门自身特点的工作方式,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在管理中实现监督。同时,管理者也要受监督。
(2)工作方式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市场
机制逐步完善,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仅靠伯乐相马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它往往受到自身识人选人视野的局限。一方面,许多优秀人才感到缺少机会,怀才不遇。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苦于蓄水池小,手头掌握的人选不足,调整班子时常常捉襟见肘。同时,这种方式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对干部标准掌握不一,容易出现凭个人好恶选人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改革选人用人机制上做文章。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改革措施,就是一种尝试。它意味着组织部门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打个比喻,组织部门将更多地由“伯乐”的角色变成比赛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的角色。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必须在继承和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学习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的识人用人方法。
(3)工作方法的变化。拿干部考察方法来说,这些年各地在改革实践中已经探索了一些方法,包括实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扩大考察范围,注意向知情人了解情况;引进国外科学的考试、考核、测试、审计、评估方法,改进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测评和工作实绩考核评价,注意发现干部的潜能;重视对干部8小时以外社交圈和生活圈的考察,进一步把好用人关;建立干部考察责任制和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等。这些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改革措施,都对组织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方式
《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实现重点突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关键性的改革措施上率先取得突破。如扩大民主方面,首先实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以及公示制等;在改革选拔任用制度方面,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个单项措施的突破,就为整体推进和配套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是在一些地方率先进行改革的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再加以推广。这些重点项目和少数地方的率先突破,对于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和促进。在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要注重各项措施的综合配套,向整体推进方向发展。
认真贯彻《纲要》和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积极向深度和广度迈进。今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如何不断深化?我认为,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从外延的方面深化。包括扩大某些改革措施的实行范围、出台新的改革举措、对改革进行综合配套、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等。具体说:
扩大某些改革措施的实行范围。比如,近几年来,公示制、公开选拔等改革措施已在一些地方试行,但从全国来看,还是局部的,面还不大。现在要求从2001年起,就要在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中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公开选拔产生的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要达到新提拔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就把推行的范围大大扩大了。从一些地方试行的情况看,这个目标可以达到。还有试用期制、待岗制、考察预告制、考察工作责任制等在较大范围推行,也是这种方式。
出台新的改革举措。比如,讨论地(市)县(市)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实行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制等,就是一些新的改革举措。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要加大。
对改革进行综合配套。就拿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来说,要防止考察失真失实,减少用人失察失误,不是采取某一项措施就可以解决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改革措施,在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公示乃至选举等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层层把关。同样,解决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问题,也要综合治理。
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一项制度的改革,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对这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干部“能下”问题,大家都认识到必须解决,为什么推进缓慢?除了思想观念和工作力度等方面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条是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如社会保障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与干部转岗或
再择业相关的培训制度等。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干部辞职辞退、转岗换岗等,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另一种是从内涵的方面深化。简要地说,就是对某项改革措施在实行过程中逐步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我们就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推行。与此同时,对其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切实重视,不断解决,兴利除弊,逐步完善。就拿我们近期正在大力推行的几项改革来说:
比如,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意测验。一是如何提高民主推荐和测评的真实性及可信度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看得票率,而对其中的复杂因素考虑不够,如参与推荐或测评者对推荐、测评对象的了解程度;地域因素、部门因素、感情因素以及利害关系的影响等。被推荐或测评者的上级、同级、直接下级和间接下级的推荐和评价意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地方采取按不同的考评群体分别计票、加权计分、综合评价的办法,可以继续探索。二是现在的民主推荐和测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评价机制,而在我们党政机关的实际工作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主导机制。如何把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机制衔接好,避免一些人为争取推荐票而不敢大胆管理、放手工作。三是既要把得票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又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这二者的关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干部的得票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反映民意?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以票取人?这些都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再比如,公开选拔。其中有些问题也值得研究。一是怎样科学、准确地衡量干部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才能?如何测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协调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解决这个问题,要加快题库建设和考官培训,还可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出面,相对集中组织,以发挥规模效益。三是怎样避免和克服投机心理。必须把公开选拔与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相结合,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导向。四是异地考察如何防止失真失实。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问题,在异地考察中尤为突出。有些单位对优秀人才舍不得放,用各种办法加以限制;而对某些素质不高,自己不喜欢,或本单位不好安排的人,则尽量说好话,文过饰非,送客出门。五是公开选拔怎样与后备干部制度相衔接。公开选拔出的干部,不一定是后备干部。目前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果大范围进行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提拔任用的机会将会更少。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
又比如,竞争上岗。目前,各地做法不尽一致,有的对个别或少数空缺职位实行,有的拿出全部空缺职位,有的对党政机关全体中层干部定期实行“全体起立,重新就位”,还有的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这就有一个如何科学规范的问题。另外,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部门,竞争上岗中如何体现和尊重行政首长的意见?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来说,机关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同志,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很多人不愿报名参加竞争。但这些同志熟悉政策,工作经验丰富,是业务骨干,用不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工作。对他们也有个如何公平、公正对待,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
还比如,干部交流。要逐步完善与干部交流相关的政策制度,像住房问题、家属子女随迁问题、不同地区工资待遇差别问题等。还有,如何保持干部管理使用的连续性问题。现在各地的干部管理基本上是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是封闭式的。干部交流到一个新单位之后,一切需要重新开始。有的干部在原单位表现不错,到新单位有可能失去提拔机会;有的干部身上有一些毛病,或存在一定问题,但在交流中这些情况往往不能介绍到新的单位,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造成管理教育工作断档。还有一些干部采取“飞过海”的方式,假借交流之名,投机钻营,以达到快速提拔的目的,极个别的甚至造假骗官。为此,应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并加强组织部门的相互联系和工作协调。
第二篇: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根据部机关统一要求,自己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体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拉票贿选”问题有效措施等课题作了一点思考,现作一汇报:
一、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颁布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取得了一批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日益显现。
一是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态度鲜明,思想统一,把深化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的重大举措,摆上了重要位置,明确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切实转变,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正、公开、公平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相信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不断高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社会共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效应,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整体推进态势进一步呈现。从局部改革到综合配套,从单项攻坚到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产生新的突破。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测验、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和措施普遍推行,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干部任免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干部初始提名制全面展开,进一步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已经成为干部选任的重要方式,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
三是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统领的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健全,科学、系统、配套、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中央、省委分别出台了“5+1”、“6+1”文件,各地积极尝试,努力探索,制订了一系列严谨规范、行之有效的干部人事制度。就我市而言,市委结合市情实际,不断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干部选拔任用30条、11条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和一系列制度规定,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巩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和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社会公信度得到进一步提升。4月,全省开展了以“选人用人公信度”为重点的社会满意度调查活动,并就组织工作情况征求了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就我市而言,“选人用人公信度”满意率达71.7%。从总体上看,群众对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评价较高,特别是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以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上比较满意,普遍认为近年来全市“跑风漏气”、“跑官要官”现象明显减少,风清气正、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环境基本形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得以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干部“下”的问题进展不大。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多从“上”的角度不断优化干部选任程序,而“下”的机制相对弱化,围绕“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办法、措施不多,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如果干部不是“到点下来”,似乎就是违法乱纪或是在某方面出了问题,这种社会氛围不利于干部的能上能下。二是标准过于笼统。干部“下”的政策不具体,“下”的机制不完善,如何界定“下”的标准,确定“下”的对象,方法还不完备,缺乏刚性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渠道比较狭窄。干部除因犯错误而被降、免职外,对“下”的干部一般都是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有限的几种渠道来安排,或者划年龄“硬杠杠”,搞“一刀切”,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保障长期缺位。对“下”的干部进行安置、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比较滞后,除现有的干部退休政策外,干部下来以后安置办法不多。
2、干部“评”的问题依然存在。对干部考核评价仍然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一是科学性问题。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表现在干部考核评价难以准确把握考核方向,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内容和细化考核指标,要么大而化之,过于笼统、模糊,要么面面俱到,复杂繁琐。特别是传统的考核采取“优秀”、“称职”等描述性语言,无法直观、定量地反映干部实际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不便于综合分析评价,考核结论难以服众。二是真实性问题。在干部考察中,过分看重程序在形式上的完善,而忽略了程序本身的内在质量,导致干部考察失真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考察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是准确识别干部,避免用人失误的客观要求。但由于考核工作组织者与参与者相互信任度不够。常有部分群众不说真话,给组织上准确识人用人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因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要求的各具特点的考察标准,对被考察干
部的认定上也不是很全面很准确。三是平衡性问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是地方与部门之间不平衡,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已经出台,并在换届考察中加以运用,效果较好。但党政工作部门因分工不同职能各异而无法有效统一考核内容,难以形成指导性意见,评价办法迟迟不能出台。另一方面班子与个人之间不平衡,对整个领导班子工作业绩、工作作风、团结和谐、廉政建设等情况相对容易考核,设定的考核评价指标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对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因分工交叉等原因,无法对其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做出准确判断,难以制定考核评价方法。
3、干部队伍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人数偏少,比例不高,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滞后、人员储备不足,以致“人到用时方恨少”,在领导班子调整或换届时为了保证结构而可用人选有限不得不降低选拔标准等,影响了干部选任质量。另一方面地区性结构问题存在,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受传统模式、固定思维束缚,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步伐不快。在选人用人上缺乏开放的视野和胸襟。讲台阶、论资历、惟学历,按部就班的多,不拘一格、破格提拔的少;选人视野窄,往往局限于在本地区、本部门选任干部,部门准入限制过多,存在“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如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充实到省直党政机关的思路提出多年而久不见行动。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三、解决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拉票贿选问题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们积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把干部选任“第一票”交给群众,但“拉票”、“贿选”等现象随之出现,既损害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给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良好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解决拉票贿选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树立正确导向,使之不愿拉票贿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牢固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坚决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纪律办事,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格外留意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格外优待那些埋头苦干、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让不拉不要、潜心干事的优秀干部能够得到提拔重用;对拉帮结伙、公认较差的干部不仅坚决不用,还要严肃处理。全力遏制沽名钓誉、做秀不做事、甚至掣肘使绊的歪风邪气。不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人吃亏,不让热衷于投机钻营的人得逞。进一步营造干部工作的清风正气,促进干部队伍良好风气的形成。
2、优化环境建设,使之不能拉票贿选。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健全制度机制,优化工作环境,从制度机制上堵死漏洞,使拉票贿选者无机可乘。
一是在提名方式上下功夫。坚持从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出发,以《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硬杠杠”为基础,根据空缺职位的职能职责和能力需要提出职位人选必须具备的条件。切实把好“提名关”,使推荐选举针对性更强,将试图投机取巧者挡在门外。
二是在推荐环境上下功夫。推荐时选择较为宽松的场地,采用单人单桌、设立单独填票处等方式,为参加者提供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采取投票箱或专用信封方式回收推荐选举票,从形式上营造安全感,让参加者真实地表达自身意愿。同时采取下发简历、逐人介绍、条件允许时进行述职述廉等方式推介符合任职资格对象,全面了解推荐人选的德才素质和现实表现,提高参与推荐的同志对推荐人选的了解程度,便于参加人(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员作出理性选择。
三是在扩大民主上下功夫。以《干部任用条例》为依据,合理确定民主推荐参加人员范围,总体原则是参加人员对推荐职位、推荐人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注重将推荐人选服务对象、日常工作联系紧密的部门负责人、住宅所在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等列入参加范围。既注重代表性,避免参加推荐人员知情度、关联度不够,造成选择的盲目和随意。又要注重广泛性,避免参加推荐人员范围“过窄”,给“拉关系”、“打招呼”行为留下实施空间,让拉票贿选者有机可乘。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民意调查,广泛收集干部群众对推荐人选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民主推荐结果的有效补充。
四是在结果运用上下功夫。正确运用民主推荐结果确定考察对象,既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核心环节,也是防止“拉票贿选”的关键所在。要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对民主推荐结果、以往推荐情况、考察情况、一贯表现、群众意见、岗位需要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到不以单纯的一次推荐结果决定一个干部的取舍,而是要全面地、历史地考察一个干部。既全面准确了解被推荐人选德才表现,也使得“临时拉票”无法投机取巧。
3、强化监督检查,使之不敢拉票贿选。要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特别是注意发现“苗头”性问题,对推荐和选举前出现的非组织活动、异常迹象,要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要强化制度规范。对拉票贿选行为及责任追究进行明确界定,研究监督和追究的具体办法,完善调查处理的工作机制,做到处理拉票贿选“有法可依”。要加大惩处力度。对拉票贿选行为坚持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不能放任不管,或者轻描淡写,批评教育了事。对典型案件,必要时公开曝光,杀一儆百,教育干部群众,震慑那些有拉票贿选企图的干部,不给投机钻营者可乘之机,不使其心存侥幸。
第三篇: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家发改委人事司司长 孙霖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进一步部署。“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这为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才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才能有效解决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一,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创新,也要注重继承,创新是推进改革的永恒主题和动力,继承则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和全面深化的阶段,要处理好当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组织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坚持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程度明显提高,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落实;干部选拔方式不断创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形式,竞争择优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制定并实施“一个意见、三个办法”,考核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制度法规不断完善,《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培训、监督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而摸索出的规律和经验,如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和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大局,必须始终坚持扩大民主,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始终坚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时机,必须始终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方法等等,都为我们落实好改革规划纲要,推进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支撑。
第二,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加凸显,一些难点问题需要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要坚持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扩大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相信并依靠群众,欢迎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落实好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各项权利。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把德放在首要位置,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重大利益以及是非原则上,考察干部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在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上,考察干部是否有韧劲,是否有思路、是否有激情、是否有贡献。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加强修养,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坚持实践锻炼,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坚持注重基层的导向,越是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干部,越是要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送到基层历练培养;越是甘愿扎根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干部,越是要为其长远发展
提供更加开阔的平台。只有建立和完善优秀干部到基层历练、优秀干部从基层培养选拔的机制,才能有效弥补干部队伍经历和能力结构中的短板,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本领。
第三,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积极稳妥推进。任何改革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涉及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积极推进的同时,更要慎重,特别是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近一段时期以来,围绕落实中央一系列改革部署和改革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举措。在规范提名方面,许多地方出台了规范初始提名的暂行办法,试行全委会提名、本系统本领域民主推荐提名、面向社会公推公选、组织推荐提名以及个人推荐等多种形式;在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方面,许多地方和部门明确了在一定职级范围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人选,并在积极探索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制度;在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培养干部机制方面,开始探索上一级机关从下一级机关遴选干部制度,建立健全从优秀基层干部招录公务员制度等等。实践表明,要落实好中央各项改革部署,既要学习借鉴兄弟部门和地方的好做法好经验,更要注重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系统的设计和整体谋划,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机制,绝不能照搬照抄和生搬硬套。结合得好,改革的作用就会显现,成效将比较明显,群众就会拥护。结合得不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选出的干部就难以得到群众的公认。任何改革措施的推出,必然在一定范围产生反响,影响到干部的发展和队伍的长远建设,各方面都会关注。因此,必须因势利导,保证改革积极稳妥,有序可控,否则将欲速则不达。第四,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抓住关键和突出重点。改革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对今后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的规划。要实施好规划,关键在于真抓实干,不折不扣地落实,既要认识到位,更要执行到位,还要监督指导到位。要在完善考核机制下功夫,研究制定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改进考察办法,防止考察失察失真,防止带病上岗,在形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方面取得突破。要在完善竞争择优机制上功夫,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着力解决考试考核科学性问题,积极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环境上有新突破。要把握干部成长的规律,特别是对一些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培养和实践历练,注重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要在完善和优化队伍结构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选派上级机关的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的力度,丰富干部阅历、增长领导管理能力,在形成干部上下交流长效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总之,在深化和推进改革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将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来源:学习时报
第四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指明了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始终强化问题意识,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出
问题。
一、改革的方向问题,如何确保中央要求与基层实际有机结合。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方向是指引,导向很关键。需要我们找准工作突破的方向,即更多地从制度层面加以改革创新,而不是从操作层面进行修补。比如,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方面,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怎么样解决领导班子换届时对年轻干部“急配现找”、年轻干部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年轻干部的年龄界定到多少岁、在班子中的比例占到多少等表面问题上。同时,我们在制订改革制度时,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善于结合基层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一项新的改革举措是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措施的制定者往往由于“当局者迷”,不能准确地加以判断,这时就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有话语权,参与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来,更好地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
二是改革的途径问题,如何防止改革脱离实际不易操作的问题。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台的措施应本着实际、管用、有效的原则,要朝着有利于扩大民主、调动积极性、推动科学发展的方向进行。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主观化、简单化,导致出台的干部人事制度脱离实际,“剑走偏锋”。比如,有些地方和部门在班子配备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用“一刀切”的方式推行干部年轻化,使得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过分强调年龄,甚至把“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极大地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热情。所以,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做到“三不要”。一不要“闭门造车”。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查摆现有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二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会一开始就尽善尽美,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要从条件成熟、能够办到的事情入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改革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有一个逐步解决的过程,需要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切不可急于求成。三不要“避简求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得到认可并推广的好举措,必定是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程序上过于繁琐的制度,会由于难于操作和执行,使得制度本身不了了之。因此,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应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新制度的操作性、适用性,避免繁琐,努力建立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有人机制。
三是改革的重点问题,如何防止重点不突出不下深水的问题。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现在已步入“深水区”,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牵涉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难度和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个时候,如果思想上怕冒风险、怕担责任,就会令改革浅尝辄止,只能做一些表面调整,无法突破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如在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方面,需要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方式和程序,增强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把得票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对照分析平时掌握的干部德才和实绩情况,综合考虑决定人选,坚决纠正唯票取人现象,通过全面、历史、辨证地考察识别干部,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
第五篇: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能否正确对待和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是对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履职能力的现实检验。必须以辩证思维谋全局、抓落实。
一、既提高认识又抓紧落实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的高度决定改革的力度,改革是活力之源。不改革不可能有活力,不可能有人才辈出的局面。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虽然经过几十年来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唯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逐步解决。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党的事业增添活力。改革是治本之策。现在干部人事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顽症和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深化改革。群众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群众最希望推进改革。这两年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有提高,从总体上看,群众对改革的举措是拥护的、是赞同的。但工作仍有不足,群众对此还有意见。要顺应干部群众的期盼,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向前进。
贯彻《规划纲要》,关键是抓落实。要以好状态抓住好时机。当前在抓落实中有几种不良心态值得注意。一是急于求成,认为改革能一蹴而就,缺乏量变积累的耐心,总想搞点大动作,制造轰动效应。二是厌倦情绪。认为改革没完没了,越改越繁琐,存在厌烦心理。三是消极保守。就是墨守成规,求稳怕乱,自我禁锢,习惯于走老路,满足于守摊子。四是信心不足。认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传统体制,涉及干部的切身利益,难突破、难取胜。抓好改革,必须增强紧迫感,以坚定不移的政治态度、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致力长效的责任意识,抓紧落实。要毫不动摇地改。有效解决长期积累的顽症痼疾、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出路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成败也在改革。要毫不含糊地改。中央
要求改的坚决改,点上成功的面上改,干部群众呼声高的大胆改,关键问题重点改。要毫不迟疑地改。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左顾右盼,光看别人怎么办,要自己干。改革可能会有阻力和风险,但不能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要敢于冲破一切妨碍人才脱颖而出、束缚人才茁壮成长的樊篱。
抓落实要遵循规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其固有的规律性。要遵循改革的规律、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干部群众的心理环境,暂时没把握的先行试点,一时看不准的深入研究。既要胸怀全局,又要心细如丝;既要大胆向前闯,又要稳步往前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要指望一项改革解决所有问题、一阵子改革永久解决问题,要加强对改革局势的研判和改革实效的评估,不断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干部群众最赞成的改革举措要坚持,最有意见的要 改进,使改革得到多数人的理解支持,让多数人受益,形成人心思改革、改革顺人心的良好态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关长远发展大政、长治久安大局、长期执政大计,要有长远眼光,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要有长效机制,好的改革举措要规范化、常态化。
二、既抓全盘又抓重点
《规划纲要》对今后10年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具体安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同时要突出重点。用人上出的问题、干部群众提的意见,很多涉及提名环节。因此,《规划纲要》将规范提名制度列为重点突破项目。规范提名,重点是规范党委(党组)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对一把手的提名权要予以保证,但不能将一把手的提名权变为第一任用权。提名信息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提名条件、程序、方式让干部群众知晓。实行责任提名,提名工作全程记实,明确提名人的责任。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变印象认定为考核评定。杜绝“优点难甄别、缺点难发现、特点难总结、政绩难认定”的现象。要整合考评资源,切实解决多头、重复、频繁考评的问题,使考核结果既能选优,又能下庸,让出色者出众,无绩者无位。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干部群众认为近年来最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但选拔的质量有待提高。公开选拔不能唯分取人,分数高的不一定品德高、水平高;竞争上岗不能唯票取人,票的优胜者不一定是优秀者。要把考德、考能、考绩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考德放在首位,好中选优,优中选适,让干得好的考得上,竞得上的服众,竞不上的服气。重视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领导工作经历,是中央作为保证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提出来的。《规划纲要》对县以上领导班子成员的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领导工作经历,提出了硬性的年限和比例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改善干部队伍的经历结构,把基层一线的干部选上来,把领导机关的干部派下去,作为一种常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和完善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制度。要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完善任用干部票决制度。票决制是党委推行用人决策民主的重要载体,是民主集中制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目前议决仍然是一些地方决定干部任用的常用形式,要加快推进改革,使这种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变。
三、既重定制度又重守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要重视制定制度,解决规则缺失的问题,更要重视执行制度,解决有规不依的问题。制度的效力在执行,威力在执行,生命力也在执行。这些年干部制度出台了许多,客观地说,不是所有制度都执行到位了。执行好制度,有三点很重要。一是敬畏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是非常严肃的规则,《规划纲要》的11个重点项目,其中很多有刚性规定,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把制度当作儿戏,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更不能表面上执行,实际上执行“潜规则”。二是领导带头守制度。执行制度没有特权,领导者要成为制度的维护者和坚守者,不能成为制度的凌驾者和破坏者,不能把制度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不能把制度当作“钳子”,只修理别人,不端正自己。执行制度没有特例,任何因素均不应成为破坏制度的借口,不能搞下不为例。三是在坚守中完善制度。有的制度不管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不好用,增强制度执行力需要在执行中不断完善。比如,对干部的德怎么考察评定;班子取得的政绩,班子成员的贡献怎么区分认定;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不适宜的标准怎么确定,调整下来怎么安置;要看票又不唯票,怎么界定,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破解之策,用实践成果丰富制度成果。
四、既要会做又要会说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干部群众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对社会信息多元化、舆论形成和传播方式多样化、干部群众知情诉求愿望增强带来的新挑战,要求我们又做又说、当说则说、说则说好。要把握改革基调,适度说。心中有底数,说话才有底气。组工干部要深入研究改革,对改革的原则、方针、目标、任务、要求和开展情况要了然于胸。比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方针和原则的内容,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改革方向,重大改革项目的推进和重大典型经验,等等,要做到心知肚明,灵活运用,并大张旗鼓地宣传。要研究传媒规律,善于说。组工干部要重视媒体、研究媒体、尊重媒体、善用媒体,掌握现代传媒的规律和特征,掌握改革的话语权,扩大改革的网络正面声音和社会影响力。要规范信息发布,有序说。组织部门要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改革信息。实行宣传统一归口管理,一个声音对外。重要的改革宣传必须按程序报批,防止炒作和误读误导。处理好改革信息的保密性和公开性关系,哪些能公开、哪些不能公开、在哪些范围公开,要有一个基本规范,能公开的及时公开,以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保密的,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严肃性。(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