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公路文化建设主要成果
广西公路管理局公路文化建设主要成果
一、2006年3月,广西公路摄影协会成立。同年5月,中国公路摄影协会在桂林成立。从此,广西公路摄影协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及采风活动,目前已有50多名会员加入中国公路摄影协会,并有多名会员加入广西及中国摄影家协会。几年来多次举办了在区内同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影展。
二、2007年,我局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公路文化建设年” 系列活动。包括公路收费礼仪操比赛、公路养护技能竞赛、公路建设文明施工评比、板报摄影比赛、开展“公路文化大家谈”活动、出版《广西公路人》文集、开展“六十佳”评比活动等系列活动,创造了一批优秀的文化成果。
三、2008年,着手实施公路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体系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工作,2011年该课题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进一步推进了广西公路发展史研究,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论文,建立广西公路文化档案库
(二)明确了广西公路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广西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共同使命、愿景等广西公路文化价值体系
(三)编写《广西公路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书
(四)编写《广西公路服务手册》,进一步完善员工行为规范
(五)设计公路文化标识
(六)编写《广西公路文化专项培训计划》
(七)出版广西公路文化研究丛书一套
(八)建成广西公路管理局网站公路文化频道
四、2009年开展“广西公路文化之脉”大讨论及征文活动,讨论、研究和探索广西公路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出版了《红土铺路朝天开》系列文集,用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指导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实践,促进广西公路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2010年6月,因为广西公路管理局网站留言板块的回复方式趋于“平民化”走红网络,被众多媒体誉为“最幽默、最认真的官方网站”,成为区内外美誉度、知名度较高的网络文化品牌,为广西公路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同时,我局创造了“修万里路、送万卷书”、四年一度的“六十佳”评选、“感动公路十大人物”评选、养护站 “三园一塘”(菜园、果园、花园、鱼塘)和“四化”建设(养护机械化、管理规范化、庭院园林化、住房公寓化)、基层单位“职工书屋,村民共享”、公路文化主题公园等在区内外认可度较高的广西公路文化成果。
第二篇:广西公路文化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广西公路文化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广西公路管理局成立于1950年3月,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是行使全区公路行业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全区的公路规划、公路养护、公路建设、路政管理、通行费征收等行业管理工作。2006年,广西公路管理模式从条块结合转变为垂直管理,全区公路管理体制顺利上收管理,建立适合广西区情的“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新型公路管理体制。目前,自治区公路管理局下辖9个市级公路管理局、85个县级公路管理局、69个收费站、9个路政执法支队、103个路政执法大队和广西公路技工学校,共有职工23000多人。
一、立足公路,周密部署文化建设
多年来,该局在全力推进公路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行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2011-2015年)》总体要求,组建广西公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着手开展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工程。
从2007年在全系统开展声势浩大的“公路文化建设年”活动,到2008年开展广西公路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再到2009年开展“广西公路文化之脉”大讨论活动,用行动去探索广西公路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用文化研究的理论
成果指导广西公路文化建设实践,促进广西公路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扎根广西,梳理公路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体系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风格独特,同时作为中国通向东盟国家的国际枢纽。路、车、人构成了公路文化的“三要素”。根据这些特点,以开展广西公路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作为打造广西公路文化品牌的重要途经,开展了一系列文化研究、组织创作和转化提升活动,形成了具有浓厚广西公路行业特点、体现行业精神内涵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机关文化、站所文化、路政文化、廉政文化、安全文化、工地文化、职工文化等,全面凸显了广西公路人的生活、工作态度和时代风貌。在深入挖掘、系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明确广西公路行业的共同愿景和责任使命,从而达到现实性与时代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民族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目的。
结合公路基础设施中的文化元素,以及广西历史文化特征,设计了广西公路部门文化标识,突出公路服务设施中的文化品位,逐步推行行业形象统一标识,向社会展示广西公路行业的良好形象。
在对公路文化各种元素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如《广西公路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广西公路文化服务手册》、公路文化标识设计、广西公路文化专项培训计划
等行业文化建设规划,形成了《广西公路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0余万字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了以“畅通”为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以“和谐”为方向;以“连接全国,出海通边;城乡通畅,繁荣南疆”为使命,以“追求卓越,彰显价值;服务八桂,造福人民”为共同愿景,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修路修德,架桥连心”的核心价值观,展现出了广西公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三、面向全国,形成广西公路文化特色品牌
通过对广西公路文化资源现状进行深入发掘、筛选和提炼,并融合广西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广西公路独特的文化元素,总结提炼了一套包括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体系,并用打造“文化品牌”的成功实践使文化建设“由虚变实”,广西公路交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成果得到多层面的展现。
一是建设出一批畅、洁、绿、美的路和桥。到2010年底,公路总里程达到101782公里,比2005年新增公路里程3977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3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99.7%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58.12%的建制村通水泥路。形成了以首府南宁为中心,向各地市县、沿海港口、重要旅游点辐射,城乡联网的内接周边省份、外接东盟越南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广西公路物质文化建设取得非凡成果。
二是营造出“路、车、人”和谐的公路环境。文化塑造人、感化人、凝聚人。对外,通过“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文化理念灌输,广大公路职工自觉在养、建、管、征工作中热情服务、获得理解和支持。对内,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工效、讲求效益”的原则,文化建设从基层职工的切身需求开始,从昔日养护站的“三园一塘”(菜园、果园、花园、鱼塘)建设,到现在养护机械化、管理规范化、庭院园林化、住房公寓化的“四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体现出公路文化建设的实效。
三是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人和事。如:新中国和广西公路交通发展史的百岁老红军、老局长――黄荣、交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60位感动交通人物”――牟金栋、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何高波等模范人物。如“最幽默、最认真的官方网站”、“修万里路、送万卷书”、“六十佳”评选、公路摄影、公路文化主题公园等在区内外有较好的美誉度、知名度的广西公路文化品牌。这些感人的人和事,成为广西公路文化生动的、具体的符号,大大提升了广西公路文化软实力,为广西交通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
第三篇:加强公路文化建设
浅谈公路文化建设
对促进公路事业发展的影响
公路文化是劳动者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公路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公路文化建设能有效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 公路文化是交通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公路部门肩负着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需要充分运用公路文化的力量,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先进的管理理论、共同的发展愿景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科学发展,激发公路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公路人员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公路部门的共同价值取向充分展现,公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推动公路事业发展的巨大内在动力。
公路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凝聚作用。将部门利益和个人价值观与公路核心价值理念相互统一,使全体干部职工与公路事业发展达到同心同德的境界,激发个人对组织的安全感、归属感、信赖感和自豪感,最大限
1度地发挥个人为集体共同目标积极工作的能动性和才智潜能。二是导向作用。用适合公路发展的文化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统一到公路工作的总体目标上来,并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三是激励作用。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多种形式武装人、感召人、鼓舞人、教育人,形成“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四是约束作用。公路文化本身就包含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控制。公路部门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个作用,有效地引导、约束和校正每个干部职工的个体行为,使制约、规范的约束作用耳濡目染地影响人们的习惯,完善人们的人格,使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公路部门的价值标准和工作需要,从而保证公路养护、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觉悟同步提高,个人需求和集体利益相容兼顾,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公路文化建设能有效提高职工的敬业爱路意识
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就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以人为核心,以信任职工、关心职工、尊重职工为宗旨,是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让职工自觉参
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第二,建立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增强职工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上,充分调动职工工作和生产积极性。第三,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生产和生活条件,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职工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显得迫切和必要。一是进行行业责任教育,使大家认识公路交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进行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公路行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默默无闻、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光荣传统;三是树立公路行业勤奋敬业贡献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党员、先进生产者、十佳工作人员等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代表了行业形象,对加强公路行业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楷模。
三、加强公路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公路行业的发展如何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新的发展,既是公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的客观要求。此时,涵盖制度、物质、精神三个层面的公路文化正好为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找到了突破口,提供了总抓手。
开展公路文化建设,就是要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管理工作,认真学习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借思想教育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坚持按制度按原则办事。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加强对现状的理性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分析,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养护管理系统等。
开展公路文化建设,就是要提高发展本领。要以基层为主,加强文化建设。我们公路行业90%以上的职工分布在管理第一线上,公路行业的价值观、宗旨、信念等,要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可,就必须在一线推进,让广大职工在日常的生产中,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深切感受到良好公路文化氛围的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积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正确思想和理性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练就新本领,努力解决发展中的新矛盾,积极应对新的发展问题,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开展公路文化建设,就是要提升发展理念。在谋划发展目标时,不仅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
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发挥公路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引导作用。公路文化是群体文化,只有依靠职工、发动职工,才能使其健康发展。要利用自身开展的技术比武、岗位大练兵和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职工技术比武、立功竞赛、安康杯等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征文、绘画、书法、摄影比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职工学习向上的热情,寓教于乐,活跃了单位气氛,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向心力,创造出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活跃了职工生活,陶冶了职工情操,是职工们的多层次需要。
综上所述,公路文化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形成发展而走向成熟,公路职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丰富、发展了公路文化。我们有责任深入探索和研究公路文化,从文化高度来审视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服务,用公路文化引导社会认识公路事业的功能,用公路文化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事业心,进而推动着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四篇:班级文化建设成果
二二班班级文化建设成果
一、班名:《
雏鹰班》 班级口号:超越极限、超越自我
二、小组建设
组长:xxx 组员:xxx全体学生 全体任课教师
三、班级公约
我想身体好,跳绳跑步加眼操。我想有礼貌,主动鞠躬并问好。我想学习好,专心学习勤思考。我想环境好,不摘花儿不踩草。我想有朋友,小事不能太计较。
五、特色活动:我爱读书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们很喜欢这句格言,所以二三班学生每天坚持读书二十分钟。
从此,读书任务就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悄悄埋在心头;而每天的阅读,就是雨露和阳光,滴水成河,汇成知识的海洋。
老师会一个月进行总结表彰优秀的孩子,以激发更多的孩子进行阅读。
六、班级誓词:
每天前进一小步,日积月累跨大步!
七、教师寄语:时间在自己手中,决不把今日事拖到明天。
第五篇: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成果(模版)
教育方面
“十一五”期间的各项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取得突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开展。适应时代需求,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实施。
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显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初步形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一半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校完成,普通高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较2005年增长了4倍多。
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国家每年资助近1.8亿名学生,2010年资助经费达510多亿元。
“十一五”期间的各项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取得突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开展。适应时代需求,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实施。
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显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初步形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一半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校完成,普通高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较2005年增长了4倍多。
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农村幼儿园、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特色学科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又相继启动实施。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农村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30.4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增加,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学一线的特岗教师已达12.4万名。
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教育合作交流日益机制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日益加强,2009年来华留学生规模比2005年增长50.6%。
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据初步测算,目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7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达67%,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6年。
杜玉波表示,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有力地支撑了“十一五”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其它方面
截至今天,全国近3000家新华书店已有2900多家转企改制。全国148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销事业编制,地方需要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任务。35
家需转企改制的电影制片厂已全部完成,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转企改制。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十一五”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2009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50家,文化辐射力空前提高。
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服务监管平台、农村数字电影的供片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成效卓著。2006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用于补助中部地区贫困县和西部地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中央财政共累计投入资金48.5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中,我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增加值31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全国电影票房达62亿元,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事实证明,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在开掘着新的价值。
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