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师傅”在大陆成功的原因!

时间:2019-05-12 18:2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康师傅”在大陆成功的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康师傅”在大陆成功的原因!》。

第一篇:试论“康师傅”在大陆成功的原因!

试论“康师傅”在大陆成功的原因!

营销是一个过程,企业的营销活动除了考虑顾客的需要和购买决策行为之外,还要考虑来自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影响。道理很简单,不同的经营环境和不同的竞争对手决定了企业应该采用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

一·机遇;“康师傅”抓住台湾宣布开放探亲这一机遇,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大陆消费者对方便面并没有太多了解,而当时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对一些新事物接受的也很快,很渴望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为方便面敲开了在大陆销售的大门,并且快速占领了大陆市场,甚至可以说是垄断了大陆市场,在竞争环境中抢得了先机。

二·满足顾客要求;抓得住机遇不代表一定能成功。如果将大量不能迎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投入市场,那绝对会以惨淡收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比竞争对手更加有利益的满足顾客的需要。即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从根本上满足顾客的需要。“康师傅”就将这点做到位了,他用“最笨,最原始”的办法——“试吃”来进行消费者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口味。他真正打造出了便宜,方便,好吃的,对消费者来说又新颖的产品。

三·产品不断创新,“康师傅”在口味方面不断研究新的配料和制作工艺;不断推出有卖点并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来不断刺激和调节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将其他品牌方便面远远地甩在身后。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康师傅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康师傅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100多年前,纽约证券交易所创立时挂牌的上市公司,目前硕果仅存的是GE。但是,看一看现在的GE与发明家爱迪生创立的GE,业务范围毫无共同之处。除了公司名称没变,几乎什么都变了。

现在的企业家都在谈要做百年企业,GE就是百年企业的典范。GE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企业,就在于它在每次环境变化的关键时刻重塑金身,把握了变化的方向感。“方向感”比“创新”更重要

“方向感”是一个比“创新”更重要的词语。当企业家谈创新时,可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失去方向的创新。有了方向感,创新才有价值。

第一次听说“方向感”这个词,就被简单的三个字征服了,更何况说这句话的是一个饱经沧桑企业的老总。为了让我理解这个词,这个老总讲了几个故事:

故事一: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党内出现了质疑“红旗到底能扛多久”的声音,毛主席特别撰文,发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强音,及时把握、引导了党的方向。

故事二:红军长征途中,当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汇合时,张国焘提出向西走,毛主席提出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毛主席得到了将领们的拥护。又一次在关键时刻把握了方向。故事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时,有人提出“划江而治”的方案,国际社会也给中国共产党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毛主席在此时果断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响亮口号,再一次把握了方向。

这位老总的观点是:作为一个决策者,每当面临关键时刻,一定要有方向感。方向错了,一切都错了。

康师傅凭什么从成功走向成功

台湾魏氏四兄弟1988年到大陆创业时,做过他们熟悉的食用油,也推出过“康莱蛋酥卷”,这些产品都因为太超前而失败,差点让魏氏兄弟血本无归。直到一次出差时,魏应行发现一同搭车的人对他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可以买到。魏应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把握了创业的方向。

康师傅第一战为什么成功?

产品突破、广告突破,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功企业的典型操作模式,也是营销的主流方向。康师傅进入方便面行业,一开始就把握了主流方向。

当时内地的方便面市场呈现两极化:一极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但质量很差;另一极是进口面,质量很好,但价格贵,五六元钱一碗,普通大陆人根本消费不起。看到这种市场情况,魏应行想:如果有一种方便面物美价廉,一定很有市场。于是决定生产这种方便面,并给准备投产的方便面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康师傅”。

名称起好了,产品档次也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确定口味了。怎样开发符合内地人口味的方便面呢?康师傅经过上万次的口味测试和调查发现:内地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较偏爱牛肉,于是决定把“红烧牛肉面”作为主打产品。考虑到内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后把售价定在1.98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也全面铺开。1992年,当国内企业还没有很强的广告意识,康师傅的年广告支出就达到了3000万元。当时大陆的电视广告费用相当便宜,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插播广告只需500元人民币。为了将一句“好味道是吃出来的”的广告词铺满大江南北,康师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每年的广告投入从不低于1亿元。康师傅认为“广告就像朋友,你不打招呼,人家就把你淡忘了”。

包装漂亮、广告凶猛的康师傅一经推出便立即打响,并掀起一阵抢购狂潮。康师傅公司门口甚至一度出现批发商排长队、一麻袋一麻袋订货的罕见场面。在市场的推动下,康师傅的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在几经失败之后,魏应行终于第一次尝到了投资内地的甜头。康师傅第二战为什么成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从缺短经济快速过渡到过剩经济。市场突变,几乎让所有的企业慌了手脚。这是考验企业适应能力的最好时机,因为只有在“逆境”顽强生存下去的企业才具备永续经营的资格。康师傅在此时做了一个重大决策,果断地砍掉省级“大户”,市场重心下移至地市,以地市为营销的起点,受控经销商设到县。康师傅是第一批做出市场重心下移决策的企业,而第一批企业都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传统“大户”要砍掉,地市级市场网络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如果出现衔接问题,企业就可能崩盘。

市场重心下沉,砍掉大户。这是1997年后的主流营销方向,康师傅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再次把握了营销的方向。

康师傅第三战为什么成功?

从2000年开始,康师傅又开始了第二轮通路创新。这次不仅将通路下沉至县级市场,而且围绕终端实现了通路精耕。为此,康师傅3年时间内在通路上投入了4000万美元。

现在康师傅在中国大陆分东南西北中5大片区,已有300多个营业点,近5000家经销商,55万个销售点,139个仓库。

此外,康师傅把全国划为1500个小区域,每一个区域由业务员负责,要求每一个业务员每天拜访80个零售点,了解他们的销售情况、需求状况,并及时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馈。为了对通路精耕提供支持,康师傅对生产布局做出规划,直径500公里内要有一个方便面生产基地,把运费控制在销售价格的5%以内,由此实现新鲜度、销售价与成本的最佳组合。

在方便面产品结构上,康师傅从高端起步,向中端延伸,再向低端延伸,形成了通吃的格局。

在品牌延伸上,康师傅逐步向小食品(雪饼)、饮料等领域延伸,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企业的适应度比做大做强更重要

卢泰宏先生曾经说,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曾经热烈讨论“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命题。其实,对中国市场而言,更重要的命题是“对中国环境是否适应”。“大”或“强”在中国市场中都不足以决定其成败或市场寿命,而只有适应程度或应变程度的高低才决定其公司的命运。如可口可乐、宝洁、大众、通用、安利等都是适应中国内地程度高的公司,而微软、跨国广告公司都是适应中国内地程度不高的公司;内地TCL、华为、娃哈哈、双汇、网易、步步高、夏新等是适应程度高的公司,而红酒业、银行业以及春都、乐华等是适应度不高的公司。

中国营销界有一个不良风气,即总结模式。每冒出一个成功企业,就开始总结其成功的模式。而模式被总结出来之日,就是已经过时之日。有了模式,营销工作就变得简单化了,即不断复制模式,全然不管营销环境是否已经变化,以及模式成功的基础是否仍然存在。台湾灿坤集团CEO吴灿坤曾说:“应当承认,15年来灿坤在大陆市场做得很不成功,总共亏了2000多万美元。在拓展中国内地市场的过程中,灿坤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似乎不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似乎不需要熬到吴先生这个年龄才能悟出来。可是,只要心里有了模式,就一定不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论在台湾的影响力,统一远甚于康师傅,但统一硬是把台湾最畅销的产品拿到中国内地卖,而康师傅却搞“万人大品尝”。个中缘由,就是统一在进中国内地前已经有了模式,而康师傅没有。卢先生的话确实够精辟,企业首次成功,可能需要模式;企业永续成功,恰恰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说应该具备应变模式。

2004年9月17日,德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喜忧参半的前景》的文章,提出“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强于外企”这一惊人结论。这个结论不仅让我惊喜并自豪,也让我深思:外企携巨大的资源优势,并且往往有“十年内不赚钱”的中国战略,中国本土企业凭什么竞争力强于外企?我胸中只有一个答案:中国的市场环境迥异于西方国家,中国本土企业有更强的市场适应性。这给我们很大启示:规模和资源远不如外企的中国本土企业,依赖对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就取得了强于外企的竞争力,可见,适应能力就是企业的生存能力。

康师傅的成功过程已经是公众信息,本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再次梳理一遍,就是想理清在每次环境发生质变的转折关头,康师傅是否把握了营销的主流方向,是否对环境有高度适应性。

逼近持续成功

对任何企业做这样的判断都要冒极大的风险,即使对GE也是如此,更何况康师傅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希望通过对持续成功企业的研究,发现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基因,而不是经验。我认为,在企业永续经营方面,康师傅确实是一个杰出的范例。

第一,康师傅是适应市场变化程度极高的企业,几乎每次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康师傅都率先做出反应。康师傅在营销变革期的市场动作,几乎已经成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风向标。第二,康师傅成功地进行了品牌延伸,拓宽了业务层面,显示它在核心产业饱和时向其他产业延伸的能力极强,因为永续经营的企业绝不会随着产业的饱和而停止增长,更不会随着产业的消亡而消失。

第三,康师傅已经进入系统营销阶段,它已经不再依靠单项因素竞争。不同数量级的竞争对手已经无法模仿它。中国企业的成功遵循着这样的逻辑:

创业企业的成功,通常擅长运作单一营销要素取得市场突破,甚至可以把单一营销要素发挥至极致;企业的持续成功,则依赖系统营销要素,没有明显的破绽。

弱势企业脱颖而出,通常带有强烈的个性。弱势企业由于不具备全面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张扬个性,发挥优势。比如,丝宝之所以能够在强势竞争者宝洁的阴影下突围,就是因为把终端销售做到极致,发挥了个性优势。纳爱斯之所以能够在销售总量上超越宝洁,也是因为在低端产品和农村市场做到了极致。

如果我们把脱颖而出的企业称为单项冠军,则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全能冠军。如同攻城战一样,攻城成功只需要突破一点即可,守城成功则需要万无一失。丝宝虽然把终端销售做到了极致,奇强曾经把农村市场做到了极致,但这只能保证它们脱颖而出,并不能保证它们

能够善终。为什么在重庆奥妮、山西奇强、武汉丝宝、浙江纳爱斯的轮番冲击之下,甚至在某个阶段还稍落下风的宝洁,毅然屹立不倒,而其他企业却只风光一时,就因为其他企业只是单项冠军,而宝洁是全能冠军。

脱颖而出的竞争思维与永续经营的竞争思维完全不同。可惜,中国大多数本土企业陶醉于脱颖而出的成功喜悦之中,以为还是“靠这两把刷子”同样能够永续经营。

第四,康师傅已经非常成熟,既不像一些刚出道的企业那样有股“谁也不服”的劲头,也没有一些小有成功的企业那样有股“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康师傅虽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领头羊,但它并不是一个特别张扬的企业。内敛,可能是成熟的一种表现。因此,中国企业在前一段时间陷入了一场是细节决成败或者是战略决定成败的争论时,康师傅在快销品营销界的持续成功,无疑说明了这一问题。

来源:世界创业实验室

问题:康师傅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保持这种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原因画皮成功

在进口大片纷纷来袭,国产影片市场份额严重萎缩的背景下,投资1.5亿元的国产商业电影《画皮Ⅱ》延续2008年《画皮》的票房神话,最终以过7亿元的国内票房荣登华语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日前在宁夏银川举行的中国商业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业内专家以及《画皮Ⅱ》主创团队深度解析了该影片取得商业成功的原因。他们认为,《画皮Ⅱ》在电影工业化生产、东方美学与西方特效有机结合、跨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商业电影学习。探路电影工业化生产

《画皮Ⅱ》讲述了由赵薇饰演的汉朝公主靖逃婚来到边疆,与久别的心上人重逢,然而二人心意不通,公主一怒跳江,后又被渴望做人的狐妖搭救的一连串爱恨纠葛。

在这部绚烂的影片中,周迅、陈坤、赵薇的再度组合让品牌、观众有了延续,同时,拥有众多粉丝的“峰幂”和费翔、陈廷嘉的加入,使得这部电影能够囊括老中青三代观众,票房有了基本保证。

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对华语电影界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国产电影“导演中心制”的传统习惯,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制片人中心制,在电影工业化生产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示范。

导演乌尔善说,美国的大型商业电影,如《指环王》《哈利波特》《阿凡达》等,都有一个标准化的工作程序,中国电影行业反倒比较特殊,许多导演不愿意按照工作流程去做。据《画皮Ⅱ》出品方介绍,这部电影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缜密的科学规划和前期部署,每一个步骤都经过规范的电影艺术研发标准和市场调研标准的双重检验,从大场面、大明星、大投资到最后的回报都是按照设计标准、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精确计算的,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可模仿性、可批量生产性。

以其特效镜头为例,开机前特效指导和导演花了大量时间确定电影的基调和画面,有大量的概念图和动态分镜,后者其实相当于在电影正式开拍前已经将影片里难度最大的场面拍摄了一遍,从而得以在正式拍摄时准确捕捉到独特的画面素材。

“在中国电影工业基础薄弱,电影创作和生产离电影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还有较大距离的今天,《画皮Ⅱ》无疑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胜利,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标准和品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评价说。

东方魔幻 视觉盛宴

如果说《画皮》向影迷推出了“东方新魔幻”的概念,那么《画皮Ⅱ》已将这个概念诠释到了极致。

“魔幻片”是一个很大的商业电影类型,《哈利波特》《指环王》等出现之后,魔幻电影已成为好莱坞最主要的三大电影类型之一,这也意味着魔幻电影带有很深的西方烙印。

而《画皮Ⅱ》打造的概念是“东方新魔幻”,这就要求必须把东方文化的美学元素提炼出来。为达到这一目的,《画皮Ⅱ》邀请了日本概念艺术家天野喜孝与国内5名画家和美术师

合作,把亚洲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创作资源,从中吸取视觉元素和灵感,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西方魔幻世界、独有的东方美学系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说,东方魔幻概念与当下影院主流观众审美情趣有着最紧密的呼应。“网络游戏培养了相当多青少年非现实的精神心理生活习惯,而这个心理习惯对科幻、魔幻影像有着强烈的观赏需求。”

从国际电影发展趋势来看,超乎寻常的视听效果无疑是赢得市场的要诀。从影片一开始的“狐妖小唯被困寒冰地狱”到“靖公主雪中战巨熊”再到“小唯、靖公主水下换皮”,电影《画皮Ⅱ》凭借其1200多个特技镜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长期以来对国产电影的“视听饥渴”。

在价值与跨界营销上创新突破

一部电影有两张皮,一是艺术品质,二是宣传营销。《画皮Ⅱ》营销总监杨真鉴说,《画皮Ⅱ》的营销策略不是通过炒作明星或花絮来吸引眼球,而是围绕电影内在价值和文化来进行宣传,让观众逐步了解并认可电影。

为此,《画皮Ⅱ》营销团队制定了包括新媒体传播、文化知识传播、竞争传播等在内的八大营销任务。

《画皮Ⅱ》的宣传首先在组织观众方面做了扎实的基础工作。他们既对主创明星粉丝群长期定向宣传,又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成立了电影《画皮Ⅱ》影迷行动联盟皮联社,大大缩减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

同时,《画皮Ⅱ》的宣传善于组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优势。杨真鉴说,除了与CCTV

6、CCTV

10、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新浪、《中国电影报》等主要电视、网络、平面媒体合作外,《画皮Ⅱ》的营销还非常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开发了电影APP、电影二维码,建立了《画皮Ⅱ》微博和皮联社微博为代表的微博群,并与社会千家名微博机构建立了互动关系,让所有潜在观众参与到营销过程中。

为了把电影的价值最大化,《画皮Ⅱ》还采用了矩阵式营销策略。张卫说,后续开发了多款《画皮Ⅱ》游戏和30多款电影衍生产品,还出了3本书,这些让《画皮Ⅱ》的宣传形成矩阵,构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整体宣传网。

“矩阵营销也破解了影片投资成本仅仅依靠票房回收的尴尬,比如目前《画皮Ⅱ》手机游戏每天利润在100万元左右,而等到9月17日所有游戏上线,每天的毛利润将超过4000万元。”制片人庞洪说。

第四篇:海尔成功的原因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实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奇迹。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海尔集团有很多的优秀之处。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德经》中的经典,更是海尔创新文化的蕴含所在。海尔认为无形的东西始终比有形的东西更为重要,产量和利润对于企业的发展固然意义重大,但企业文化与氛围,企业的灵魂才使企业的核心主旨.海尔秉承“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强调先卖信誉后卖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根本,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营销不是“卖”而是“买”,是通过销售产品的环节树立产品美誉度,“买”到用户忠诚的心,充分体现了“舍真诚服务、得企业信誉”的“舍得情怀”和“先解客户忧、再寻发展乐”的“忧乐情结”。

海尔奉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机制,海尔认为人才始终不缺少,缺少的出人才的机制。“赛马机制”强调公平竞争,任人唯贤;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合理流动,动态管理。旨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海尔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尔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海尔的无形资产,是具有海尔特色的意识形态。企业理念即思路是经营企业总的指导思想,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新的理念及思路。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海尔集团通过争创国际名牌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国际化的海尔。海尔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思想,实质是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的地位后,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争创国际化的海尔是海尔集团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海尔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海尔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娃哈哈成功的原因

娃哈哈成功20年的奥秘:总成本领先战略

2011-01-17 14:21:47| 分类: 品牌 | 标签:娃哈哈 成本 战略 领先 配送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品牌世家: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2008年,尽管深受达能达能并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用业绩向世人证明他非凡的经营能力:年集团营业额超250亿元(可口可乐在中国仅销180亿元),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已经连续10年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雄居中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2008年一季度,娃哈哈饮料销量增长更是高达41%,远远超过了行业

平均水平。

娃哈哈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完全由达能控股经营的乐百氏早已成昨日黄花,日薄西山;曾因差异化营销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养生堂无生无息,增长乏力;娃哈哈仍然风华正茂,业

绩高歌猛进,原因到底何在?

娃哈哈为什么能够成功?而且连续20年持续的成功?除了公认的当家人宗庆后的这个“尖峰”核心竞争力外,各路专家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纷纷提出娃哈哈的“渠道制胜”“广告制胜”“品牌制胜”“跟进策略制胜”等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些策略能够获得短期的,局部的成功,但难以持续长期的整体的成功,只有战略才能

够决定一个企业长期持续的成功!

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娃哈哈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的核心奥秘在于―――坚持不懈的实施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企业的竞争战略归纳为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及焦点集中竞争战略三种,企业及学术业界最为重视的是集中化及差异化竞争战略,或许是总成本领先的战略模式过于简单,专家学者对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案例研究以及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谈到总成本领先战略,业界老生常谈将格兰仕作为经典案例。其实,在娃哈哈持续20年快速增长的众多成功基因中,在适当坚持区域差异、传播诉求差异等适当差异化营销的基本前提之下,20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娃哈哈持续成功关键因素中的关键,核

心中的核心。

在食品饮料产业,娃哈哈的广告费投放最大,主要产品的单价明显低于主要竞争对手,但是利润却是人家的好多倍――这是不是个悖论?

一般而言,如果广告量大,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产品的价格按理应比较贵,如果不贵,那利润应该不多才是;如果单价低,那就走“渠道推力”路线,投广告岂不要大亏?总成本领先战略,让娃哈哈做到了广告、低价和利润的有机统一。

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不知不觉中贯彻实施

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迄今为止,所有公开或半公开的娃哈哈研究案例中,很少提到这一点,包括娃哈哈公司

自身也未必意识到。

大道无形,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核心竞争优势是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悄然铸就。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根植于企业精神

就如一个人活着需要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是上至企业战略、策略规划,下至日常经营运作

执行的准则。

校办工厂出身的娃哈哈,一直秉承“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十六字方针,指引着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的所作所为,而其中前两个成语““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则是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形象表述。与一些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的企业不同,娃哈哈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十六字企业精神深深印入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心灵里,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上。

位居中国百大富豪前列的企业领袖宗庆后先生本人是身体力行十六字方针的典范,更是“艰苦奋斗”的典范,比如:坐飞机能坐经济舱绝不坐头等舱;平均两三天一篇的销售通报大部分写在废纸的背面;一日三餐吃食堂;中餐往往是腐乳、咸菜仅仅几元钱;身上的衣服都是几

十、几百元的,奢侈品牌几乎与他无缘…….“跟我做”,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员工,尤其是在宗先生高度集权的组织里,每一个员工要有所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必须遵循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

以下关于“艰苦奋斗”的解释摘自《娃哈哈销售管理手册》中的企业文化篇: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创业时期,娃哈哈公司也仍处在创业时期,远没有到止橹享乐的时候。因此,艰苦奋斗就是创业精神的一种最主要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搏击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不懈追求,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贫贱不移的高尚节操。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万劫不灭,不断发展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谋求更大作为的企

业……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决定了娃哈哈全体员工勤俭节约的态度与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有了扎实的理念前提与基础。

二、企业价值链活动处处体现着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价值链理论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非常有效的工具,它通过对企业组织活动各个环节的分析,详细精确的判断出企业各种组织活动中存在成本或者差异化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要获得根本竞争优势,则必须在成本控制方面优于主要竞争对手;或者在研发、营销、产品等方面塑造差异化,以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或者是在部分环节注重成本控制,在部分环节

注重差异化。

在营销业界,养生堂是成功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新品类的市场细分,还是包装、设计、定价,还是品牌发展,广告诉求,公关策划,养生堂的差异化竞

争战略令管理业界肃然起敬。

然而,差异化的代价也非常昂贵,往往会失去了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与成本领先几乎

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两者难以兼而得之。

战略及营销的无穷奥妙,在于把握其中得度,两者兼得自然最为理想,但如果企业能力实在有限,则应该极力打造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其中一个,同时兼顾另一个。

养生堂虽然以“差异化”赢得业内专家得齐声喝彩,并被《销售与市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十佳企业”之一,然而因为其总裁钟睒睒先生不计成本,近乎疯狂的“差异化”战略,该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却不及同城以总成本领先战略为核心兼顾适当差异化战略的娃哈哈的十

分之一。

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主要来自以下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六个方面。

(一)娃哈哈生产制造中的低成本

追求生产设备高效化,追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出效益,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原材料成本。

饮料属于“设备制造型”产业,换言之,饮料的生产设备的能既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又决定了生产数量上的效率。在生产设备投资方面,为确保一流品质,娃哈哈不惜血本全面引进来自欧美的反渗透设备、注塑机、制盖机等一流设备。表面看来,巨资引进,成本昂贵,但仔细分析,一流设备的生产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只要有市场需求,确保生产设备满负荷高效率运转,分摊到每瓶饮料的设备折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瓶装水业是典型的规模出效益的行业。以娃哈哈纯净水生产线为例,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万瓶/小时,如果20多小时满负荷生产,以半年180天计,可生产7200多万瓶纯净水;每条生产线假设总投入为2000万元,以十年直线折旧法计,则为100万元/半年,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仅仅为:100万元/7200万瓶=0.01元。反过来,一些国产设备仅仅投入几十几百万元,但年销量也仅几十几百万瓶,则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远远高于娃哈哈。

同样,娃哈哈系列饮料的塑料瓶、瓶盖等包装材料等多自己投资生产,打造价值链优势,大量交易内部化,最大限度降低了采购成本。比如,一个瓶盖,娃哈哈自己生产不到0.1元,而竞争对手外部采购成本则需0.12,甚至0.15元,别小看小小2分钱,5分钱的差距,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积累了娃哈哈的成本制造优势。

可口可乐、养生堂等公司往往一本正经的遵循社会分工――外部采购原则,这些公司高层私下不得不承认:在成本制造上的确难以与娃哈哈匹敌。

“除了原材料,其它一切娃哈哈都能自己造”,这种坚持自己一条龙生产制造的经营模式,似乎与现在流行的OEM轻资产运营模式大相径庭。但是,要真正打造制造成本优势,要真正控制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效益,是娃哈哈等坚决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塑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不得不走的道路。

生产管理上实施成本倒追法,最大限度节约生产管理成本

“发挥艰苦奋斗、勤俭治厂精神,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厘钱活动,厉行节约,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以上成本节约的标语在娃哈哈生产管理系统内频繁出现。

娃哈哈所特有的“二级管理,三极核算”以及“将成本控制量化到每个员工”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制度,自始而终,坚持至今。这对一个中国效益最好、最知名、最富有的饮料企业集团而言,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没有“总成本领先”的核心战略,如此苛刻的生产成本管理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坚持到未来?

在生产领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案例举不胜举,娃哈哈每年都要评“成本管

理”之类创新奖。以娃哈哈八宝粥为例:

娃哈哈八宝粥罐头每年产量达到三四亿罐,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作为速食食品,它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所以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出行者所青睐。罐头最顶端有一个塑料盖,它的功能主要就是为了搁置小勺子,并保证干净卫生,让出行者方便食用。

小小的塑料盖里有没有可节约成本的地方?娃哈哈发现,很多竞品的塑料盖克重都比自己的轻,而且因为自己的盖子重,有些硬,不易开启,盖身也有多余的地方,不仅影响外观,还

浪费材料。

娃哈哈相关部门为此进行了一个个难题的攻关,四个多月的时间,成效就出来了。

去除塑料盖多余成分,改变内置勺子形状,现在每只塑盖减轻了1克多,可节约成本0.012元左右,一年下来就可节省近400万元的费用。此外,变轻变软的塑料盖,启盖也大为改

善,不再会划伤手指。

(二)、配送成本控制

饮料的产业特,决定了配送的相对高成本。为根本解决产品的配送成本和速度问题,早在十年前,娃哈哈就高瞻远瞩的提出“销地产”战略,即在每个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直接设生产分厂,就地就近生产。每个生产基地的配送范围控制在500公里以内。

自1994年到涪陵设分厂开始,至2008年春,娃哈哈已有120多个生产基地均匀分布在全国各省。在饮料业内,娃哈哈花了十余年时间率先完成了生产力的全国布局。其生产基地的数量是顶新,统一饮料基地的5-10倍,也远远超过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瓶装厂的数

量。

“销地产”是娃哈哈成本领先战略中的关键战略。如此众多贴近消费市场的分厂所带来的配送成本优势,许多竞争对手短期内根本无法追赶。几年前,风头正劲的农夫山泉主要因为受制基地数量和配送成本的制约,失去了快速追赶娃哈哈的大好时机。

在产品配送的具体政策上,娃哈哈也严格控制成本,有时候甚至以牺牲配送速度为代价。比如,娃哈哈的省内汽车配送必须以整车为单位,火车运输必须以整车皮为组合单位,至少以十吨车为起运单位,公司拒绝任何理由的火车汽车零担运输要求(因为同样重量下,零担价格

比整车的高出不少)。

“在公司流程再造信息化过程中,娃哈哈花了3个月自己写了厚厚的一本需求分析报告。其中,娃哈哈提出的最大需求,是„优化配送网络降低成本‟”。

在产品配送的调度支持上,娃哈哈的调度配送部门率先导入了国际一流的SAP 软件系统,以便与进一步控制运输成本,提高效率;而其它一些广为流行的OA、CRM等管理软件,娃哈哈却可能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而没有系统导入,由此可见该公司对物流配送的重视程度。

根据笔者的综合推算,娃哈哈的产品单位配送成本比主要竞争对手节约20%以上。

(三)渠道运作的低成本

品牌世家:http://www.xiexiebang.com

消费品市场运作,品牌与渠道是两条腿,谁拥有了渠道就拥有了未来。基于渠道掌控的重要,可口可乐、顶新等大公司分别以设直营分公司、营业所等方式精耕终端。

这种直营精耕的渠道运作模式,因为有强大的控制能力,一直以来为各类消费品公司所推崇,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直营精耕模式的最大劣势是――渠道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其中的人力成本、办公营业成本、配送成本等远远高于经销模式。

正因为直营模式的经济问题,娃哈哈宗总经理公开放言:在渠道建设上,娃哈哈永远不直营,一切都以经销商利益为重!永远走经销商路线!

在直营路线满天飞,经销商日子越来越难过的消费品领域,娃哈哈最高层竟然会如此公开承诺,无形之中给娃哈哈的各大经销商吃了定心丸。

投桃报李,许多经销商多年如一日卖力经销娃哈哈产品,这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在娃达事件中,经销商力挺宗庆后,更在情理之中)。

十余年来,娃哈哈坚持以经销商为中心的“联销体”政策(其运作模式是:每年特约一级批发商根据各自经销额的大小打一笔预付款给娃哈哈,娃哈哈支付与银行相当的利息,然后,每次提货前结清上一次的货款。一批商在自己的势力区域内发展特约二批商与二批商,特约二批商与二批商的差别在于前者要打一笔预付款给一批商以争取到更优惠的政策。)网罗并培养了大量资金实力雄厚、覆盖和配送能力强大的经销商群体。在千百个国内实力经销商的鼎力支持下,娃哈哈的主力产品铺满天南海北,大街小巷,全国范围(特别在广袤的农村)的产品覆盖率远高于

主要竞争对手。

――而做到这一切,娃哈哈所付出的渠道成本远远低于同类企业,因为娃哈哈依赖的以经销商为中心的“联销体”体系,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流通资源,为娃哈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

成本、资金成本和配送成本。

(四)、市场推广中的成本控制

在大众消费品领域,要成就大品牌,就必须有大量的推广投入为前提,而广告费则是各类推广费用的大头。“再节约也不能节约广告费”,娃哈哈深知这一点。虽然公司在制造、配送、渠道等环节都以节约成本为导向,但是唯有在市场推广即价值传播环节重金投入,“狂轰烂炸”,十余年来娃哈哈的各类广告累计投入三四十亿元,十年累计广告投放量位居央视所有广告客户的前三位,国内企业第一位。

但是,这并不排斥娃哈哈广告战略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意识。

娃哈哈几乎不与广告代理商(强制广告代理制的中央台广告除外)打交道,而直接与各大电视台广告部直接签订广告合同。合同范本以娃哈哈自己统一拟订标准广告合同为准(而业内的绝大部分公司的广告合同以各媒体和代理公司提供的范本为准),多数广告播放时段必须是指定时间内的正一或倒一,并要求各媒体的最低价承诺。(当然,其前提是娃哈哈承诺所签的全年广告合同金额一定要在该电视台所有广告客户中的前几位)

以浙江某地区电视台的晚黄金时间内插播为例,2007年,娃哈哈的合同价仅仅是500元/30秒,而某著名外企品牌通过广告公司代理所签的合同单价高达1500元/30秒!虽然业界认为娃哈哈的广告有过多过烂之嫌疑、媒介投放并不专业,但以此价格比价而言,不可否认其超低的广告签约价足以弥补其广告安排(投放媒体、频率等)的不甚合理现象。

长期以来,娃哈哈的总推广费都控制在销售额的10%以内,而在近几年,伴随娃哈哈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总推广费占比已经降到6%-8%。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娃哈哈的绝对推广费用虽然巨大,但是相对比例却非常合理,据业内营销专家横向对比,娃哈哈的总推广费用比例明显低于以科学规划见长的可口可乐,以四两拨千斤策划见长的养生堂等公司。

从推广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角度,表面上大手大脚花钱的娃哈哈在推广费用的总成本控制

上也超越了其主要竞争对手!

(五)、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

作为年营业规模超250亿元的大公司,娃哈哈员工的正常薪酬之低令人结舌:中高层干部月工资3000元左右,普通职员1000-2000元/每月。其销售人员的出差标准:包括住宿、餐饮和市内交通之内,省区经理级人员限报120元/天,区域经理限报80元/天。此薪酬与动辄年新数十万元,住五星级宾馆,常常长途打的的外企员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笔者简单比较一下娃哈哈与顶新等同级别人员的一天差旅费用,娃哈哈仅是顶新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以下差旅、办公、退货等相关政策摘自《娃哈哈销售管理制度》

销售人员住办事处(或租用房)住勤补贴20元/天,凡在居住当地工作的销售人员没有住勤补贴,每月给予15元的自行车补贴。各级销售人员离开住所地,在本所管区域内出差,予以发放津贴(包括住宿费、住勤补贴),标准如下:

省级经理出差120元/天;区域经理出差80元/天;客户经理出差地级市以上50元/天,县级、乡镇40元/天,若出差时住出差地办事处房子,仍按住勤补贴20元/天报销。

原则上一个销售人员所租房以一室一末为准且租房费在500元/月以下,两个销售人员

所租房以控制在二室一厅之内

各项费用进行年底考核,超出各级额定费用总额,扣省级经理、区域经理超出部分的10%奖金。

凡因销售失误而造成退货、降价等出来产品的损失,年终一次按损失金额的10%扣罚

奖金。

娃哈哈的生产制造及各职能部门的直接收入与同行比较也明显没有竞争力。

(不过,最近几年,娃哈哈正式员工的总收入并不低,但主要源于每年公司的股份分红,即源于税后的利润分配――并不计入财务成本。而且,此分红今年有,不等于未来都这么多,相当与绩效奖金风险收入,因为这与企业的总体效益紧密相关。)

娃哈哈的机构设置非常简单,管理层次不超过四层,整个公司不设副总经理,没有各种虚无缥缈的委员会,高层仅仅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人,中层管理者(包括全国100个生产基地的总经理)仅仅100余人,正式编制的销售人员仅300余人(而可口可乐等主要竞争对手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数量至少是娃哈哈的十倍、数十倍!)

董事长宗庆后从来没有休息日,在休息日被宗先生随叫随到的中层干部也从来没有加班费、调休日,普通员工的加班费仅仅是4元/小时,而外企同级别员工则高达数十倍!

人力成本占娃哈哈总销售额比例不到1%,行业的平均比例至少3%,这意味者娃哈哈的人力成本控制的效率是同行的三倍以上!

(反过来,如果娃哈哈人均收入按达能中国员工的平均人均收入来计算,娃哈哈的利润至少要下降一半!达能要强购娃哈哈分享娃哈哈更多的利润,娃哈哈人同仇敌忾的重要原因是:

中外双方的收入差距太大!)

(六)、原材料、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娃哈哈很早就实施大宗原辅材料招标政策。全国100家生产型公司的大宗原材料(如白糖、纸箱、奶粉等)必须由集团公司统一集中采购,以最大限度获得最优惠价格。

“与娃哈哈做生意,简直就是被剥皮,抽筋,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一个有幸中标的娃哈哈

供货商如此感言。

娃哈哈的行政管理同样注重成本节约,“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无处不在。

以办公地址为例,一般公司规模越大办公硬件条件自然越好,管理总部一般都在市中心的高级写字楼内。但是娃哈哈的管理总部一直与生产车间比邻,八年来,娃哈哈的营业规模扩大了6倍,但公司总部一度从杭州市中心的清泰街搬到城市边缘的秋涛路,后来再干脆迁到杭州的郊区――离市区足足有三十公里的下沙工业园区!

娃哈哈的销售部门长期处于改造过的小学教室办公,曾经出现远道而来的经销商认为是

“骗子公司”的笑话。

这样的办公环境、地址,与堂堂大公司形象不相称,似乎有损企业形象,也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但是,站在成本控制,艰苦奋斗角度,我们更不得不佩服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意志

和定力!

简而言之,在大道无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统率下,在“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企业精神指引下,娃哈哈在制造、配送、渠道、推广、人力成本、采购和行政管理等企业价值链活动的各个环节,无处不显示成本控制的意识与行动,最终打造出食品饮料业界无人匹敌的成本领先优势。

成本领先战略的成效

品牌世家:http://www.xiexiebang.com

总成本领先战略最终是否真正成功,一切以财务数据说话。

娃哈哈的销售净利率20年来持续在10%以上,营业规模、利润总额已经连续十年位居

中国的食品饮料业的榜首。

娃哈哈系列饮料因为有制造规模和成本控制优势,产品单位成本(固定+可变成本)低

于主要竞争对手10%以上。

常年以来娃哈哈的整体营销费用(包括运费)仅占销售额比例的10%-15%,此比例

明显低于行业内15%-25%的费用比率。

常年拥有的20亿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在银根紧缩的2008年,公司存款一度高达70多亿元),资金成本则几乎等于零;高度集权精简的组织构架,所产生的各类管理费用更加明显

低于业界平均水平。

正因为有成本领先的战略优势,娃哈哈才能在产品品质不亚于竞争对手,主力产品价格(如非常可乐系列出厂价比可口可乐系列平均低20%左右;娃哈哈纯净水出厂价比农夫山泉低10%左右)比主要对手平均低10%-20%,但广告促销总投入(不过占销售额比例也仅为5%-10%)大于主要竞争对手的前提之下,仍取得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正因为有成本领先优势,而被可口可乐视为在中国的最强劲对手,可口可乐经理层发现,“什么都可以比娃哈哈强,但是就是价格无法做到比娃哈哈低。”

也正因为有成本领先优势,宗庆后总结企业的成功是“给消费者提供的是物美价廉的产

品,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欢迎”。

虽然业界盛传娃哈哈有“人力资源、品牌发展、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暇不掩瑜,竞争战略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尖峰”有多高。

只要娃哈哈始终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充分发挥成本领先竞争优势,未来的娃哈哈仍将

引领中国饮料产业!

差异化战略知难行也难,总成本领先战略则知易行难。成功各有道,要实施差异化战略,四两拨千斤,感悟营销策划本身的精妙,我们应该多学学养生堂,学学蒙牛。

要“无招胜有招”,比内力,比综合实力,后积薄发,笑到最后,我们更应该学习以总成本领先为核心战略辅以适当差异化战略的娃哈哈。

大道无形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娃哈哈持续20年获得成功并在未来保持不败之地的核心

奥秘!

下载试论“康师傅”在大陆成功的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康师傅”在大陆成功的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化腾成功原因分析

    马化腾为何能成功? 腾讯公司成立于 1998 年,2008 年刚好是腾讯成立 10 年周年。中投顾问认为,短短 10 年时间,腾讯已经从当初五个年轻人花几百万元人民币注册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

    万达模式成功原因

    地产的成功在于瞅准地段;商业地产的成功在于找对商家;万达成功的商业复制,就是既瞅准了地段,又选对了商家,其独占商业熬头就不足为怪了。 1、 初期成功,是因为地产的固有因素,地......

    阿里巴巴成功原因[五篇]

    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众多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国内贸易的客观需求为阿里巴巴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当时中国制造业崛起,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客观上......

    泰囧成功原因

    1.《泰囧》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泰囧》取得十亿多的票房,取得意想不到的的成功,究其原因,可以看到与它的剧本、演员、档期、宣传方面密切相关。 首先是剧本本身,......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差异及原因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行政法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答: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西方两大主要法系。大陆法系又叫罗马法系或民法系,它是以古代罗马法、特别是以世纪初《拿破仑法......

    试析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影响及失败的原因

    试析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影响及失败的原因 阜宁县罗桥初级中学刘必勇 摘 要:拿破仑实施大陆封锁政策的目的是打击英国的经济实力,建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

    二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大陆决赛成功举行

    二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大陆决赛成功举行 2010年5月15日,由厦门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卫视、厦门大学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中心承办,厦门市台商投......

    蒋介石对于国民党在大陆工作总结

    蒋介石对于国民党在大陆工作总结 蒋介石(晚年)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原因)工作总结: (一)政府工作方面(的原因): 1.内部不能精诚团结,互相构陷,工作步调难于(不能)协调一致,给共匪(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