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市场开发中的典型问题与对策探析
中小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市场开发中的典型问题与对策探析
——以七朝古都开封为例
摘要:在一些中小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条件有限,旅游业的发展缓慢,与其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极不相称。我们以七朝古都开封为例,详细分析了这类古城在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 旅游 开发 对策 开封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百多座现仍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史文化名城里被继承下来,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历史文化名城里保存下来,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祖先精神家园的最直接物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些众多古城中,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除了如北京、西安等个别大城市外,大部分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中小城市。在这些中小历史文化名城中,由于条件有限,旅游业的发展缓慢,与其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极不相称。针对于此,我们以开封为例,分析中小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封的旅游环境
开封古称汴梁,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目前,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其中北宋东京城遗址、开封城墙、铁塔、延庆观、山陕甘会馆、繁塔、焦裕禄烈士陵园7处文物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25处,国家4A级旅游点4处。龙亭湖风景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包公湖景区被命名为省文明风景旅游区。这一切都为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旅游市场开发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分析
(一)游客停留时间过短,呈现出“一日游”模式
旅游者在开封的旅游活动通常只有一天或大半天时间,很少在开封过夜停留,呈现出典型的“一日游”模式。这使得开封旅游经济成为景点经济,旅游产业结构发育不完善。产生这
个问题的原因可归咎为以下几个方面:⑴.开封的地理位置特征。河南旅游的基本框架是郑、汴、洛“三点一线”,自东向西构成了三个基本旅游目的地。实际上,由于郑州处于中点的区位优势,加之河南省会政治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使得郑州自然而然地成为旅游者停留的中转站。而开封地处延长线东端,与洛阳有相当长的距离,地理位置与郑州相比非常不利。⑵.开封景点过于集中,景点之间距离接近,大大缩短了游客的行程。各景点大多属于人工再造的观光园林和建筑景观,景点类型的单调使游客在参观两三个景点后就失去了继续参观的兴趣。⑶.开封旅行社行业的状况。郑州是一个大的客源地,旅行社以出团为主,接团为辅;开封主要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旅行社以接团为主,出团为辅。这种差异导致外地旅行社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往往把团队交给郑州或洛阳的合作伙伴。开封旅行社接到的大多是从郑州或洛阳转来的二手团,它们无权对行程进行控制,当然难以控制游客的住宿。
(二)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城市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开封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开封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城市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
(四)开发力度不足,品位不高,特色不浓
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历史传统,但是,一些极具开发价值的资源因种种原因未能开发,使得潜在资源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许多年来,开封的旅游商品存在着包装粗、品位低、花样少、品种单一等问题,如花生糕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老一套粗
劣的包装方式,作为旅游商品的利润空间无形中就降低了。再如菊花,“开封菊花甲天下”,一年一度的菊花会展极大地提升了开封的旅游形象,但是菊花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应该仅仅把菊花办成一个展览,而应该把菊花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比如围绕菊花这一主题,开发一些菊花茶、菊花酒、菊花宴等系列餐饮。让来开封的游客能喝上菊花茶,饮上菊花酒,吃上菊花宴。这样既可以体现出开封特色,又能消化开封的菊花资源。
三、旅游市场开发应采取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开封经济,优化旅游整体大环境
旅游环境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格外重要。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才能培育更好的旅游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然而,这么多年以来开封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增长速度缓慢,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开封目前只是河南旅游的东部端点城市,在河南整体旅游经济中的区位劣势比较显著。于是,开封应通过发展经济,着眼于使自身成为河南旅游的中心城市,力争形成以开封为圆心,以开封-洛阳一线为半径的旅游经济圈,使之成为旅游流指向的中心城市。当然,这是开封旅游的长期目标。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开封形象
宣传促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开封旅游以什么样的形象推介出去,对开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定位口号要能真正代表开封旅游业的内涵,能够为旅游者喜闻乐见,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开封市旅游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一个定位口号征集活动,从而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曾经有人提出用“一本书——<东京梦华录>、一个人——包拯、一幅画——<清明上河图>”来概括开封,作为对外宣传促销的重要着眼点。或者是“一城——古城墙、一画——<清明上河图>、一官——包拯、一将——杨家将、一精神——焦裕禄”的口号。无论如何,以上这些文化遗产都是让开封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开封的核心和亮点。合理组合以上这些因素,加上必要的资金投入,就能在国内外游客中重塑开封良好的旅游形象。
(三)旅游的特色化塑造
1.端正目标,特色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城市甚至区域旅游的真正发展,不能仅以创建和维持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目标,而应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理性的,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的意义。
2.目光长远,合理投资
在现实中,并不是说旅游投资越多,其旅游业就能发展得越好。毫无特色的一些项目投
资,起不到吸引旅游者的作用时,它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设施,甚至可能被荒废。只为树立形象工程的投资,即便是开始风靡一时,也很难成为成功促进城市旅游长期发展的有效投资。所以,应在对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上一些有市场和长久吸引力的旅游发展项目。
3.独辟蹊径,谨慎模仿
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很多。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相互模仿,而是他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旅游者。学习经验是件好事,但一味抄袭模仿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学习借鉴的应该是基本的发展思想和策略,而具体的措施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例如城市景观的地方化,举办传统或现代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等。
4.主题明确,专而不泛
许多城市往往习惯于旅游全方面发展,结果功夫没少下,效果却不好。如今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数目剧增,除了少数大城市的旅游特色已经形成外,其余中小型城市多数尚未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要想获得城市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就很有必要走旅游功能主题化的道路。城市旅游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景点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游憩娱乐、节事活动甚至是旅游媒介服务上。特色突出的一方面往往就可以带动整体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城市旅游的主题化发展,而不是喊着特色化发展的口号,走着大众化的道路。
四、结束语
七朝古都开封作为中小历史文化名城的典型代表,我们详细分析了它在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典型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相信如果开封能按市场规律来操作,要从定位上把握、形象上塑造、宣传上带动,不断开辟新的“靓”点,树立新的形象,凭借其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旅游市场一定能够形成良性的快速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6)
[3]李永文.开封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0
[4]魏新生.开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01.9
[3]程遂营.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6.2
第二篇: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国家。遗存至今的大量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古迹,形象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进程。它们是人们认识历史的物质的信息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很多是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共同体。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遗存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特性,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消费需求的增长,文化遗产将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实体目标物,却面对着无情的自然蜕变,这种蜕变就是要把人类用能量创造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集合体,分解成它们原有的矿物状态,而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科技是体现我们尊重和珍惜挽救文化遗产资源的直接方法和手段。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会提升遗存的价值,使观瞻参与者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思想教育,还会使地方财政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会促进社会更加关注并精心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是文化遗产的创造和传承者,是人或人群共同体自身情感或动机生动表达的角色或需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就是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使经修复保护的文物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表达的使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我们追求的宗旨和永恒的研究课题。中国近代的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949年至今,已有效地保护了大批濒于毁坏的文物古迹,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理论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加大了文物保护投人的力度,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的高投入开创出文物保护界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和技术涵盖了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强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软科学研究全面交互展开,因而,文化遗产保存科学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各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受国家经济实力、政治环境、发展阶段、文明程度、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于既是经济资源,又是文化教育、历史信息资源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者需克服重重困难,在整合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复原和保护文化遗产,千方百计保证文物价值能够保存真实和完整。就笔者看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难度大、任务重。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明显,文物众多且品质多样,这给文物保护带来非常大的挑战。(2)文物保护科技人员少,普遍来讲,文物保护队伍素质、水平和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队伍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
(3)地区发展不平衡,制约着中国整体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讲,老 少边穷地区文物保护非常薄弱,强势地区的辐射和帮带作用非常有限。(4)学科仍处于基础阶段,存在诸多不够完善的环节,理论、方法和相关的管理及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5)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的社会参与性还有待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对文物保护大有必要。为了更好地实施保护,实际工作中我们需多注意以下问题:其一,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工作必须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都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和专业规则,并且广泛征求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科研应当贯穿在保护工作全过程,所有保护程序.都
要以科研成果为依据。应当按照不同的保护对象规定不同的工作程序,但最必要的和最基本的程序不能省略。各个时期所用的保护材料所起的作用的时间相对文物来说都是短暂的。那么时间长了,旧材料被新材料取代,材料的替换就成了必然。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情况下,对文物实施保护后,可逆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少是不能绝对实现。因为微观的积累,必然导致宏观的不可逆。最小干预是应该提倡的专业规则,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最好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注重修复保护材料本身的性质、性能,注重保护修复材料制作工艺及其流程的保存,尽量把传统材料及制作工艺同时保存下来。日常保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护手段,坚持不懈地定期实施日常保养,制定日常保养制度,定期检测,并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的损伤。其二,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与理论的复杂性决定我们的手段和标准不是绝对的。就文物本体讲,文物个体区别有时很大。按质地分为有机、无机以及有机与无机的结合体;按时间又可分为新旧石器及有史以来的各个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存,颜色、质地、纹饰、风格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按埋藏环境分为土壤、水下和露置保存。就保护的实施者来讲,个人审美心理和情趣存在区别。有传统保守的,有革新激进的;有主张对比的,有主张协调的;有崇尚简洁的,有崇尚装饰的等等。但是我们只能本着能够表现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为标准,而不应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最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兼顾的同时,使修复具有可逆性。其三,古代遗产、遗物保存是为了留住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原真的精神记忆,要对古老文明和历史资源多加珍重。个人的专业和特长都是有限的,认识到自己和同代人在知识和方法上的局限和不足,慎重对待文化遗产是我们保存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保存科学脱离不了对学科的深刻反思,同时不能忽视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将文化内蕴和技术功力相结合,突破文化素养的局限和急功近利的束缚,我们的文化遗产保存与研究将另有一番天地。其四,文物保存工作者还需注重把特色传统材料及制作工艺保存下来,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实施文物保存,这样既使被处理对象的原始性被保存下来,又保存了易失传的工艺。其五,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这一认识将随着保护者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和不断深化,对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与认同对保护非常重要。其六,我想探讨的问题是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技术和设备引进越来越多。文物保护领域也引进了一些设备,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异常可贵的智力和设备的支持,为推进中国的文物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文物保护,基本上是单向的,以学习发达国家为主。中国可称为文化遗产大国,但却很难称得上文化遗产和保存研究大国。在国际上,在文化遗产保存理论与概念诸多方面;在管理制度与标准方面;在遗产保存方法与技术方面等;中国长期处于倾听者的身份。这一状况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世界地位、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史都极不相称。其中技术引进的问题尤其应予足够的重视。曾有人就工业生产方面总结日本引进技术的一个公式,即“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与之相比,我国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公式,叫作“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三号机还是进口”。反思一下我们文物保护领域怎样呢?(1)长期以来,我们对文物保护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够。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脱节,即所谓重“引进”轻“消化”。有资料说在国外的技术引进中,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5美元的投资来搞消化吸收。(2)重“硬件”轻“软件”,集中表现为我们在引进文
物保护技术时,主要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以软件技术和其他方式为辅。(3)设备、技术引进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存在重复引进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进的技术总体而言不尽如人意。在引进技术中,由于重“引进”而轻“消化”,不能有效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活力的源泉,未能引发出令人满意的技术水平的自我提高。(4)宏观调控乏力,相关政策不配套。由于没有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放在主导地位,文物部门对技术引进缺乏统一的明确的规划,特别是未能在技术引进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出明确而统一的国家技术引进战略和计划(包括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消化吸收政策、技术开发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导致无论是文物发掘单位,还是文物保护单位,对消化吸收创新都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宏观调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今我国文物领域的技术引进工作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性的统一的宏观管理体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与平衡的运行机制。面对相关情况我们的对策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要明确设备与技术引进的指导思想、直接目的和方式。从指导思想来说,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由国家组织推动技术引进向高层次发展并坚持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战略,是一条成功的路。无论在哪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其自己发展的轨迹,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世界历史名城、文化古都,不仅没有彼此雷同的,而且都是各自民族传统文化在城市计划与建筑中的卓越体现,其个性特色强烈、突出。它们都按照各自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沿着历史文脉构成不同的变迁历程,进而形成不同建筑风格、街区形态和内涵丰富的都市风貌。在今天,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见证历史的精华沉淀,体现其应有的宝贵价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城市发展和城市保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发性破坏较为严重许多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进行着剧烈的改造,一批批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被拆除,大规模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一些古街老巷,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把一些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一部分或全部的拆除,使古城区的一些古街道大力兴建的现代化高楼,也使得一些文物单位被高层建筑物包围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破坏了古城的历史格局和原有的空间尺度。城市中的历史保护区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体现着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包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是名城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但许多名城由于不断地改造、侵蚀保护区,许多历史保护区被挤占,使得规划确定的保护区范围不断地缩小,或者全部被拆除。
(二)必要的保护资金短缺由于保护和维修资金不足,导致名城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自然破败,难以为继。景区景点内也因维护资金不足而出现局部的风蚀等现象,因没有资金保障未能及时修整保护而正趋于衰败。
(三)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保护力度不够我国的文化古城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方式,国家制定全国性保护法律及其法规性文件,地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法规性文件。与英、法、日等国家的法律制度相比,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制度要相对滞后,主要是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不完善。在由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历史文化名城组成的三个保护层次中,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相对完善,名城与保护区目前仅有数量很少的法规性文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缺少了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强制手段,致使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
理,很难做到依法行政,难以追究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也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名城全面保护,整体性保护,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历史古城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相对完整的建筑形制,在保护工作中应注重保持其完整性,如泉城济南古城区为护城河,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古城区的保护体现了整体保护的思想,既保护古城区,又保护与古城区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地理环境;既要继承古城区的传统格局,又要保护古城轴线、路网、水系,还要严格控制古城区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及空间尺度。另外还要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二)拓宽名城建设的筹资渠道,增加保护和维护投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在英国和日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则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社会捐资、股份筹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名城建设。另外也应学习制定各类相关政策,为名城保护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科技论文。如减免税收、公用事业拨款、贷款等形式。科技论文。
(三)完善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订法规,明确保护的基本原则,明确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应保护的主要内容,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确立保护资金的立法保证。另外法律文件内容的操作性要强,对保护管理的程序、国家、地方及民间团体的各自职责与相互关系,以及保护资金的来源及违反处理的规定内容要更为详尽与严格。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外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法国巴黎老城区、意大利的罗马古城的保护与建设,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我国而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将得到较好的体现和进一步的升华,对于城市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因此,我们全社会都应积极有效的保护好和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成绩是辉煌的,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一是建设性的破坏。有的城市在旧城更新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搞所谓大手笔、大气魄,进行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实质是打着建设开发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清红皂白不分,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一些珍贵的历史街区,在推土机面前断魂消失。舟山定海一条未被鸦片战争毁掉的古街,在某位市长先生的一声令下被夷为平地。这类事例在全国决非个别。有些历史名城、名街正在遭受被推土机铲掉、被大铁锤毁掉的悲惨命运。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一个文化名城失去了历史文化遗产,就象一顶美丽的皇冠,失去了光彩夺目的珠宝,就不可能再闪光。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在当前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必须建设一批最先进的现代建筑,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使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协调发展。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古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标志着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科学技术水平,只有将这些历史遗迹、风貌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才能延续一个城市的历史,形成城市特色。
第三篇: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红色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井冈山红色旅游概况,分析了井冈山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和扶贫的相应对策。要建立运营机制;明确市场方向,转变宣传方式;促进公益旅游和扶贫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红色公益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对策;井冈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解决贫困这个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游扶贫应运而生,并且旅游扶贫的出现为促进当地其他经济的发展和带动当地贫困人口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红色公益旅游是介于宣传红色文化和旅游扶贫之间,既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宣传了当地红色文化,又传承了当地的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井冈山,不仅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十分巨大,还能够很好地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本文以井冈山为例,从井冈山红色旅游的概况出发,分析了当前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和扶贫的相应对策。
一、井冈山红色旅游概况
井冈山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和5A旅游胜地,革命历史深厚,自然风光灿烂,红绿相间。井冈山以其辉煌的革命历史,创造了国内外著名的“红色摇篮”。上世纪20年代末,以毛泽东为主的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这条道路使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孕育了井冈山的伟大精神,鼓舞了无数英勇的前辈们向前走并跟随。此后,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中,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
井冈山以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巍峨500里的井冈山,散落着100多处革命古迹,已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壮大境界、增强信仰的开放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础。主要景点有:黄洋界、茨坪革命旧址、革命烈士陵园、毛泽东同志旧居、革命博物馆、八角楼、会师纪念馆、龙潭、主峰、水口、杜鹃山(笔架山)等。井冈山有五口井,指五个村庄,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大井是最大的村庄之一。也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革命前辈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井冈山公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影响小、宣传力度不够
公益旅游是一种新兴的非大众旅游形式,在欧美一些国家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较小。“旅游
与公益”的旅游模式在我国兴起,与其他旅行模式相比还不够成熟。就目前而言,我国拥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很多,尤其是江西地区,由于目的地进入性不是很好,交通也是问题,加上宣传力度较弱,很多红色景点不为外人所知。目前旅行社推出的旅行形式仍停留在大众旅游,对公益旅游涉猎较少,宣传不足。
2、参与度不够广泛
目前参加红色公益旅游的大多数是公务人员或者学生,人群比较单一,参与也不够广泛。许多公益活动通过媒体跟踪报道完成,还有一种途径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参与,但是只是少数。在与不同年龄段的旅行者访谈中获知,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去哪,也不知道怎么去”。由此说明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还不成熟。
三、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和扶贫的对策
1、建立运营机制
井冈山红色公益旅游采用一體化运作模式。项目的规划者、投资者、实施者、运营商和员工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规划不再是项目的目标,而是项目的主体。以旅游项目开发为己任,确保项目的知识内容和项目规划与时俱进。在这种参与模式的发展下,规划者、政府职能部门、农户三个方面分别以知识、资金、文化及劳动力的方式投入到旅游开发当中去。策划者负责保证井冈山红色公益旅游产品(公益
活动以及周边相关产物)多元化的开发,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应有职能,农户提供综合服务。
诚实守信、诚信经营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旅游景区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还是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重点,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和行业信誉是旅游景区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自律建设,建立健全景区诚信经营体系,内敛素质,外树形象,维护自身信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升景区自律,增强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
2、明确市场方向,转变宣传方式
(1)在市场方向的选择上,要打好红、绿两张牌。红牌: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自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摇篮”。到目前为止,井冈山有100多处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这里聚集着革命老宅、遗址和文物。绿牌:井冈山百花争艳、千峰竞秀、遍布江河湖泊。整个景区无污染、无噪音,森林覆盖率高达86%,80000/cm3多个负氧离子的井冈山,被誉为“天然氧吧”,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天然洞穴为探险者提供了便利,而优越的生态环境将吸引摄影师
和绘画爱好者。
(2)转变宣传方式。在开辟旅游市场中,想要提高井冈山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游客出行,转变宣传营销方式至关重要。而要转变创新宣传方式,不仅要有效结合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宣传,还要注重创新营销方式,即:从传统营销模式向体验营销模式转变;从单一景点营销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趋势转变;实施整合营销和旅游目的地营销,重视市场营销规律;通过搜索和分析实施精准营销,不断增强旅游景点的市场影响力。
3、促进公益旅游和扶贫的有效融合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旅游扶贫政策以来,很多地区都依靠发展旅游业、开发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等实现了旅游扶贫的目的,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了人们生活条件。这一现象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井冈山人民深刻意识到,开发旅游产品可以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帮助人们消除贫困,实现扶贫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随后对旅游扶贫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井冈山于2017年以旅游扶贫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四带动四同步”的精确扶贫工作模式,把扶贫作为“主导产业”,让公益旅游发挥“主导作用”,很好地实现了公益旅游和扶贫的有效融合。
此外,由于很多人对红色旅游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井冈山想要发展红色公益旅游项目,就必须牢牢把握井冈山在历史革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内涵。除了发挥红色资源的旅游优势外,还要充分发挥井冈山的绿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休闲旅游,让游客尽享井冈山的山川美景和自然风光,从而更好地促进井冈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房产开发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作为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如何做大做强城市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城市规模扩张。对此,我们就**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一、目前现状 [xiexiebang.com文章-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房产市场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已报建开工的小区共17个,批准开工面积367000m2,基本竣工投入使用的有43598m2。调查表明,我县的房地产业正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基本杜绝了无证开发、越级开发、无序开发的行为。
土地开发规范有序。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推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按程序报批的制度。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都能按南府发[2004]62号文件和南充市人民政府14号令(南充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运作。大多数企业能按照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提供有关证书、证件和文件资料进行房地产开发资格审查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报建审批。大部分开发业主均能按照获得开发项目后,通过报建审批再开工建设。
房产销售运营正常。各开发企业进一步了解并熟悉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行业法规和规章,对商品房的开发和预售管理有了明晰的认识,大多能严格按照《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再开始与买受人签订规范性商品房预售合同。按规定收取预售款。从而避免了商品房预售中的一房多售,合同欺诈“短斤缺两”的行为。有力地维护了商品房买受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避免了商品房买卖的纠纷发生。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县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存在以下问题:
无证违规开发突出。部分企业未进行房地产资格审查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就设售房部(客户接待中心)、广告未经审查就公开发布。如:铂金时代、朝阳大市场等楼盘至今未进行开发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批,就设立客户接待中心、公开发布广告等。有的项目既未进行项目报建,也未办预售许可证,就擅自开工建设。如胜达花园、学府苑。有的开发商项目资本金未到35%的要求,不符合报批条件就私自开工,有的业主凭购买水泥、钢材的发票充资本金,严重违反房地产开发有关资本金管理制度。
未建先售比较普遍。部分房产开发商实力较弱,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在未达到预售条件,刚刚开工就收取高额订金。如陶然居、友助欣城、鑫都花园等项目。
规费收缴难以到位。部分开发商只强调享受优惠政策,而不按时交纳配套费等相关费用。有的开发商片面理解为商品房也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未交纳相关费用,如仪陇大酒店及附属工程,按招商优惠政策,除宾馆和会展中心享受免缴有关规费外,作为附属工程的商品房,应按20元/ m2的标准缴纳配套费,目前分文未交。
质量未验提前入住。个别已竣工的楼盘,未通过房地产主管部门组织的综合验收,已有人入住,小区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未达到入住条件,为以后**的小区建设管理带来了困难。
订购协议不够规范。大部分开发商业主在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收取选房费都是自制协议,且未送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有的由于协议条款不明确,办了预售许可证获取了国家正式合同后,其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计算不一致,附加协议中增加了不少费用,不同程度增加了房价款,损害了买受人利益。
建筑设计格调偏低。多数开发商一味追求廉价,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粗制滥造,建设结果与效果图等宣传资料相差较大,损害了**形象,也损害了买受人权益。
三、对策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大对房地产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格按房地产业相关政策文件,从严执法,规范管理。一是制作宣传提纲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二是将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成册,下发各开发企业。要求企业认真学习,依法开发经营。
加大整改力度。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整改,限定时间自查、自纠。整改期满后,由企业申请验收,合格后方可复工。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强力推行综合验收。没有通过综合验收的,房管和国土部门一律不予办理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二是强力推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格注册准入制度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报建审批制度。房地产项目没有通过注册准入和项目报建审批者一律从严查处。三是强力推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制度,没有达到预售条件,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前一律不允许收取预售款,统一规范企业自制订房协议,收取订金不得超过2000元,超过此额度按《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予以处罚。
第五篇: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问题及开发对策
浅析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问题及开发对策
摘要: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深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旅游者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动机是对大自然和先祖生活方式的是双重回归。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字:乡村旅游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1、乡村旅游的起源。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 e perales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的乡村旅游。2.乡村旅游的定义。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
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3、乡村旅游的特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第五,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背景和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化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 进程加快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确定为我国生态环境主题年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 4
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会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四、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乡村旅游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
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民与农户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订立详细的合同并行到认真履行,避免发生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各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协会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以增加城乡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五、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
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的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赋予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潜在的游客市场,扩大旅游者队伍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和途径。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乡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效将会十分显著。
4、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步伐。新的时期,我国旅游业提出了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和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必不可少,而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对推进我国旅游强国建设将大有裨益。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扩大的乡村旅游市场对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会起到积极巨大的作用。
5、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2]朱广伟: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5).[3]王照耀:实现农业小康建设的新突破[J].求是,2003(16).[4]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理研究与开发,2000(4).[5]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