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doc(大全)

时间:2019-05-12 18:3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doc(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doc(大全)》。

第一篇: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doc(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黄 颖 罗秋滚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4期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以何种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课题。文章通过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例,指出教师用实践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能力 实践训练 建筑企业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颖(1957-),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师,主要从事建构结构设计、教学工作;罗秋滚(1973-),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研究。(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173-0

2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智力因素、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要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要不断提高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企业人才。我国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大熔炉”,近几年来,我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为了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在教育理念上有了重大的更新。将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是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实现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如何深化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和谐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目的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例如,澳大利亚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均突出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原则,强调实践训练和教学,重视宽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模式在我国一定范围内

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引入,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我国职教课程理论和实践,在理念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教学理念,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习者职业素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根据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开发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即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实现就业即顶岗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要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和社会责任,我们认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应注重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改革的思路,突出实用性,贴近生产实践,与时俱进,做到“三增一减”。所谓“三增”,一是增加本专业教材中没有而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的内容;二是增加现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知识;三是增加在生产实际中的工程实例和案例。所谓“一减”,是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完成的情况下,删减教材中那些已被淘汰的或与专业不相适应的内容,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自编教材、讲义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实践体现职业性

教学实践体现职业性,是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所以,学校应尽量提供相应的教学生产环境,达到在同一教学环境完成一项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可以与建筑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实验室或把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但对于某些专业,应该根据其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建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增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将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职业行为,通过实训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

(三)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

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即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有新的突破,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践、与时俱进,实现“零距离”教学的“专业教学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有利条件。“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能力,又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目前高职教材理论知识偏多、偏深,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偏少,尤其是某些与行业规范相关的内容严重

滞后。如果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验,照本宣科,则培养的学生很难达到生产一线的需求。“双师型”教师由于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资源,对教材内容的孰重孰轻,能够合理地取舍,并能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内容及应用实例,有利于学生掌握生产实践知识。

三、例证

(一)实例1:结构施工图会审能力的培养

1.现状分析。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工程施工方向的人才。我们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对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05级部分班级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首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结构施工图会审能力的培养》的模拟训练。因为施工图会审是建筑工程施工一项必要的且极为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也是欣欣向荣,高歌猛进。但某些房地产商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要求设计部门打破常规,不按正常时间快速交图,势必造成设计质量问题,因而施工单位施工图会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施工图会审的能力是为适应建筑经济市场的需求。

培养学生结构施工图会审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具备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学习与生产相互脱离,只完成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就业后连一套建筑施工图都看不懂,很难适应建筑企业的需求。

2.改革方法。教学改革首先是确定教学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教学改革方案。具体做法是:(1)修改“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2)修改教学内容。编写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3)改革考核方式,将传统的以考计算题为主,改为以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并将实训成绩计入总评成绩,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加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训练。例如,进行结构施工图会审模拟训练,针对一套建筑施工图,有步骤地进行施工图会审的训练。以7~8人为一小组,大家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不但要求读懂建筑施工图,并且能发现图纸中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并将所有问题和错误填写在施工图会审单上,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改革成效。经过了这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同学们明确了就业方向,认清了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迅速提高,潜能的发挥犹如“滚雪球”般日见成效。由于经过了建筑施工图会审训练,他们不仅能够看懂建筑施工图,而且能发现图纸上的问题。因而在实习期间工作有较出色的表现,工作能力明显强于未进行改革的学生(据反映在一起实习的本科生都自叹弗如),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据粗略统计,05级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共97名,现在顶岗实习有90多名,达90%以上。

(二)实例2: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1.现状分析。我院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建筑设计方向的人才,《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在日后从事建筑设计时能保证结构技术上的合理性。由于建筑系的学生“重外轻内”“重感轻理”,导致他们对该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如果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改革方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明确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该课程知识对建筑设计的意义。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它的建成离不开艺术构思与技术的支持。建筑设计师必须懂得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有关知识,使所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既能体现艺术性,符合建筑功能的要求,又能满足安全可靠的要求。(2)明确对该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奈尔维说:“为了能够进行高度创造性的建筑活动,建筑师不必对一切细节都具有专门知识,但对建筑业的每一部门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这正如一个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一样,必须懂得每一个乐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一样。”对该课程知识不要求掌握很深,不必掌握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只要求做一般了解,重点要求掌握各种结构体系的布置原则及结构概念设计等。(3)开展模拟建筑师与结构师在设计中配合的训练。因为建筑与结构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结构体系与建筑功能和空间表现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建筑师与结构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完全创造出结构与空间形态完美结合的建筑。所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进行模拟建筑师与结构师合作的实践训练,从而巩固和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3.改革成效。我们对学生就业情况作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率达98%,其中有10%的学生经过考试竞争进入甲级大型建筑设计院工作。从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学生在工作中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够合理地进行结构选型,在建筑施工图设计过程中能够与结构工程师配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而未进行改革的毕业生就业率仅达85%,进入甲级建筑设计院为零,用人单位需要培训较长时间工作才能上手。

以上两种专业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在学校经过了职业能力实训后,使得他们工作上手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自信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应该得到推广。

四、结语

通过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究,说明改革的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及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了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满足了建筑企业和建筑经济市场的需求;其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带有工作过程导向已在实践中成功地得以应用,使学生有较快的适应工作的能力,与同类院校没有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这些都说明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与目标、以实践训练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探究对促进高职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这种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不断的总结经验,将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参考文献]

[1]张建国.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7(4).[2]催延,郭家呈,等.立足产教结合,推进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07(2).[3]李冬冬,徐鑫鸣,等.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的互动效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2).

第二篇: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无论是学习什么课程,学生学不会,一切都是空谈,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否则,在怎么豪华的高楼大厦里也走不出高技能人才。

在学生看来,所有的课堂教学首先都要让学生“听得懂”。所谓“听得懂”是指学生在付出一定努力的情况下,教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可以理解与掌握的。更确切地说,“听得懂”指得是“学得会”,在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达成。

教学内容巧处理

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据了解,教师们的备课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为什么首先希望课堂教学是学得会的?这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课程太多、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学不了、学不会。

汽修学校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备课的时候就相当于是“过滤”,通过交流探讨,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把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简单化,将深奥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摒弃了传统单

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信手拈来的活生生的例子,可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当然学生更希望教学中多一些“做”的内容,在职校学生们看来“做”比“听”容易懂,“做”也与原有的学习基础相关性不大。据汽修学校教师指出,职校学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爱动手,而且动手能力很强,所以学生都希望学校多开设技能类的课程,或是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些反映的都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学得会”的内在需求。据了解,有的汽修学校实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老师边讲理论,边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不懂的问题立即解决掉,理论、实训都不留盲点。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懂学生的教师加上这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才使得零基础的学生到了汽修学校也能成为高级技师。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是有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像汽修学校这样只要能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的质量就不会差。

第三篇:依托行业立足企业为煤炭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

依托行业 立足企业为煤炭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程功林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成立的,是国家特大型企业淮南矿业集团主办的一所学校。我们是企业办学,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办学方向。办学几年来,把学校的发展看作是为淮南矿业集团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企业人才储备,实现企业振兴的战略大计。以企业为依托,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努力为国家特大型煤矿企业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使办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走具有企业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路子。

淮南矿业集团属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是安徽省17家重点企业之一。90年代成为全国煤炭采、选利税十强企业之一,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300家企业。集团公司通过深化企业改革,依靠政策支持,总体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这些都为企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我院依托企业办学,为煤矿培养人才,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专业教师、实验场地具有一定优势。淮南矿业集团拥有30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是学院专业课、专业工艺课实践性教学取之不尽的人才宝库。另外,整个企业的现场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场所,企业生产技术处室及近二十多个煤矿和四个大型机械厂的各种实验、实训、实习设施、设备应有尽有,特别是不断更新的现代化设备,为同学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二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是具有对普通工种和特有(煤矿)工种进行鉴定和发证的资格,对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就业的优势。淮南矿业集团整个企业人才需求层次和门类比较多,为学院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

我们这种立足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为企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一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对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尽快成为学习型组织,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随着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打通,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上课和备课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企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随着学院教学能力的提高,为企业的职工队伍岗位培训能够提供更高、更好的服务,另外培养大批大专层次煤炭工程类专业人才,能够为企业解决煤炭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难题。

学院在明确依托企业办学的主导思想之后,提出了“三个服务于”,发挥“两个优势”的工作重心。“三个服务于”,即我们的高职教育要服务于淮南煤矿企业,服务于整个煤炭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挥“两个优势”,即发挥依靠集团公司的优势,发挥高职培养人才的特点—谋职教育的优势。也就是说培养的学生上岗就能用、上岗就能干,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我们充分发挥上述两个优势的具体做法:一是依托本企业(集团)公司,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争得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实行部分专业采取定向招生、安置的方案,拓展办学“进出口”路子。二是“借鸡下蛋”,招聘和聘请集团公司技术处室和各矿(厂)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从教或代课,同时邀请有关人员来校作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既解决了部分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又将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三是充分利用各大厂、矿条件优势,建立长期的校厂、校矿协作网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格局。四是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定位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取得“双证”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毕业就业打下基础。五是与一些大城市的大公司、大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定向预分配实习,为毕业生找到对口的岗位及工作创造条件。总而言之,依托企业办学是“利

校”、“利企”的大好事,是学校赖以生存、得以发展及企业得到振兴的有利保证。

2001年以前,我院专业设置基本上是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社会上什么“热”就办什么专业,别的学校有什么专业我们也跟着办什么专业。没有发挥出企业办学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错失了不少良机。在确立了主要为本企业和煤炭行业培养技术人才的战略发展目标后,我们积极取得主动,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在办好为社会服务的大众化专业的同时,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设置了为煤矿企业服务的所需专业,增加了《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地质》、《矿山测量》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目前我院又根据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又开办了《救援技术》、《瓦斯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等专业,使专业主体为企业服务,满足煤炭企业发展的需求。

按照专业优化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是实行专业教学“双计划”。做到专业教学计划和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计划相统一的“双计划”。特别是煤矿类各专业,实行专业教学计划由企业技术处室技术老总(工程师)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其中教学计划明确规定了各专业技能、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及达标要求,并且将本专业应知、应会贯穿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去,突出了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且紧密地和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结合起来,实现“产、学”融为一体的办学特点。二是做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双突出”。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突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突出专业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用技术课。教学内容上突出以应用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文化课、基础课做到以够用为“度”,专业课和实用技术课以适用性、符合生产现场需要为原则,并与实训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三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双结合”。我们在现行的专业课、专业工艺课的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煤矿生产一线各工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式教学”双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连续、系统的知识,同时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授”、“训”结合,现场教学。营造职业氛围,干啥学啥、边干边学,突出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我们的《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地质》、《矿山测量》、《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救援技术》、《瓦斯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等“煤”字型专业充分利用依托企业的优势,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到煤矿生产一线观摩、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确保高职教学的主线和特色,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动手技能,企业集团公司和学院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训教学,重视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硬件的投入,重视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和建设,使我院的实验与实训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提高,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院原有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3080平方米,有满足所开办工科类、文科类24个专业的各类实验室,实验室设备总价值为1763万元。应开实验总个数995个,实开971个,实验自开率为97.6%。我们在学院内又新建了7000平方米的煤矿主体实验搂,从企业调拨1000多万元的综采、综掘设备建成了仿真井下工作面。投入380万元,建成了通风安全、煤矿机电、综采综掘实验室。

校内有实习工厂,有金工、钳工、电工、矿机、综机拆卸、综机运转和铆焊、汽摩等8个实习车间,另外有10个实训教室,实习设备总价值达860万元。实训项目:电工类32个,机类223个,金工12个。实训做到(1)具备集中仿真实训和岗位务实的教学模块。(2)不仅能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且能进行职业素质训导。(3)实训成绩的考核按岗位等级严格进行专业“应知”、“应会”考试考核,并实行高、中、初等级数字化管理。(4)实训教学多层次,满足高职、高技、中专、中技和安培的实训教学。(5)实习厂为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初、中、高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校内实习厂所占地面积达30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80平方米,工位数为550个。

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实行互惠互利、产学结合。目前,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各矿、处、厂、研究所、设计院和医院均为我院有关专业的实训基地。我院为了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训教学,近几年来,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建立键全各种规章制度,合理配置教学仪器设备,努力争得集团公司的支持,加大投入,并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作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满足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

几年来,我院以重点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四重”工程建设,尤其是针对煤矿专业,根据煤矿建设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改造,确立教科研项目,并付诸实施。

我们有选择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与企业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熟练掌握生产一线新技术、新工艺,并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使科研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院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完成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性研究课题,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我院“井下中央变电所微机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处于国内煤炭行业先进水平。项目研究方法和结合,可以为井下的电网监测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手段,对于改善煤矿井下中央变电所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提高供电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院信电系的“电子技术研究所”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合作,为山西的马兰矿、东曲矿,山东的瞿镇矿,淮南的潘一矿开发研制的煤矿井下运输“信集闭”系统,获得国家能源部科技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一步三等奖。电子研究所在近几年的为工矿企业服务中,先后完成检漏继电器的改造、煤电站综保插件的维修、真空插件改造、压风机控制插件维修、充电机控制插件的改造、矿井下交叉点自动红绿灯闭锁系统、电机车弯道报警系统、电机车脉冲调速板等16个科研、技术改造项目。目前又对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谢桥矿、潘三矿两个新型特大型矿井的井下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已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各矿的一致认可与肯定。

学院围绕煤矿,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我院共承担科技课题14个,鉴定成果1项,专利受权5次,鉴定技术转让合同8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次。学校从上学期开始,设立了“教学研究基金”、“中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余项。目前正在与集团公司技术发展中心连手,开展煤矿实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签订“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协议。

第四篇:高技能型人才研究综述

摘要:高技能型人才 问题 是当前 研究 的热点。关于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原因,主要观点有:培养慢,晋升难;传统人才标准不利;激励和保障机制缺乏;投入少;职教生源数量和质量下滑;职教 发展 滞后。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订单 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等,要从思想、机制、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其人才培养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未来研究中,建立 科学 合理的预测模型应成为重点,而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途径及实现方式则更需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技能型人才;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主体;高职院校

一、高技能型人才的界定问题

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高技能型人才”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 历史 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灰领”(grey collar)。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生产、运输和服务等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毕结礼在其主编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一书中对“高级技能人才”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定义: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 理论 知识,掌握了 现代 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为高技能人才“正名”,将其称之为“ 应用 型白领”,主张称其为“银领”。

何应林(2006)认为,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应包括5个方面: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哪些人员属于高技能人才的范畴,目前 在我国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系列中的二级(技师)和一级(高级技师)比较符合国际上对高技能人才的划分。也有研究者认为,在高技能人才的划分与使用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作,不必完全拘泥于职业资格等级。

另外,刘春生(2006)认为,高技能人才是一个相对性、广义的、综合化的概念,谁是比谁更高级的技能型人才,只能放到市场中去检验。现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应该不仅仅是指技能型人才中的较高层次,而应更多地存在于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叠带”,是一个具有技术倾向性的技能型人才群体。他还强调,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技能性特色并不是唯技术技能论,还要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李萱(2006)认为,高技能人才起着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 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 企业 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金利(2006)进一步指出,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 经济 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

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教育主要是完成基础教育和基本专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进入企业时一般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即使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也依然存在这一问题。从企业用人的角度看,学校毕业生还只是一个“半成品”,但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培训,就能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仍然可以把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当作是高技能型人才的范畴。

二、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及原因(一)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

彭腾(2005)在“论我国现阶段的高技能型人才紧缺”一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技术工人总数约为 7000万,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280多万人,仅占4%左右,这与发达国家20%至40%的比例相差甚远。涂云海(2004)进一步研究指出,我国制造业、信息产业领域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整个技工队伍里仅占3.5%,短缺高级技工100多万,200多万人亟待培训。

也有许多学者对全国不同省市的高技能型人才现状及需求作了研究。何添锦(2006)对“十一五”,期间浙江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了 分析,预测到 2010年浙江高中阶段教育程度及其以上学历的技术工人的比率将提高到90%,其中高级技工的比率将提升到15%,因而浙江省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量必然快速上升。另外,《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4月刊文指出,广州技能型人才缺口逾30万,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所占的需求比重达到7: 40:53,高技能人才需求比重大。另据环境物流网载.北京市每年技工缺口达33万人,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缺口严重;而南京对技能人才需求也是越来越大,技术工人缺口高达16.66万人。

还有学者分行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短缺情况进行了研究。如刘勇、张庭祥(2006)通过对山西省21家冶金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调研,认为不锈钢冶炼、不锈钢轧制、铁合金冶炼方面的人才将有很大的需求。许多学者研究指出,我国房地产、汽车维修、数控、护理、电力、it、服务业、新型农业等行业对高技能型人才有很大需求。

在我国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下,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衡。刘春花(2006)认为技能短缺可分为两种:技能短缺性空缺和内部技能短缺,前者主要是指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中具备必要技能、工作经验和资格的劳动者供给不足,企业难以获得满意的劳动力,从而造成技能性岗位空缺,后者则表现为现有劳动力的水平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这两种短缺都属于结构性短缺。(二)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

涂云海(2004)认为,观念陈旧是造成现有劳动力中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造血”机能丧失,是造成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直接原因;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大,使企业不重视职工培训和人力资本投资,是导致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彭腾(2005)则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他认为,高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强劲而有效供给相对不足导致了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洪伟峻(2005)则认为,就高技能人才短缺原因而论,传统的人才标准,重学历、轻技能的教育体制,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培训经费不足,技术工人待遇低等是造成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而蔡竹良(2006)则重点分析了一般企业和培训机构不愿搞深度培训的原因,认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比“一次性”学历教育的培养成本还要高,具有“多次性培养”、“实践成本”的特点。

总之,我国学者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原因的论述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培养慢,晋升难。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要经历“熬三龄”(即工龄、年龄、厂龄)的过程。二是传统的人才标准不利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社会 对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存在错位认知,社会对人才价值的评价还是有“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三是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相比,工资待遇偏低,大多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应享受的津贴、福利待遇没有落实到位,各级政府对高技能人才也没有很好的激励措施。四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少。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本高、周期长,许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尤其是在认识上存在差距,一怕职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跳槽”,二怕培训 影响 生产,三怕培训增加企业成本,因此许多企业都不愿拨出专项经费对技能人才进行培训。五是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下滑,高级技能人才后备不足。现实生活中,职教生与大学本科生在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方面,仍存在着明显落差,致使年轻人只愿上大本,而不愿上高职。近年来,职业院校录取分数线普遍较低,生源素质有下滑趋势。六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我国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没有与市场充分对接,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培养出的技术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

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对策

国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

陈尊厚(2005)对加拿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研究,介绍了模块教学(也称cbe教学)的特点,即模块教学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职业能力、技能,特别是职业岗位要求的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我国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诸如订单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嘹望》2004年第18期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针对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实,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为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彭腾(2005)认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对策应包括相互联系的4个方面,即: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人才标准,改变“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片面人才观,形成全社会“以能为重、以技为荣”的良好氛围;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技能激励机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称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制度;增加职教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和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技能人才培养。而洪伟峻(2005)认为除了以上4个方面外,还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加快建立新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孙伟宏(2006)重点研究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指出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定单式”培养培训、校企互动式、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产学研式、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共建学校实训基地等。而王雪生(2005)认为有必要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包括共同研究制定校内重大事项的机制、引入企业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机制等。

甄贵章(2005)也指出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并提出高职院校可以从4个方面加强产学研工作:第一,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承接企业产品和零件加工的订单;第二,利用实习、实训基地为社会和企业培训在岗工人、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新技术素质;第三,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教师在产品开发、试制新产品方面的作用,在接触企业中为企业实现技术革新贡献才智和力量;第四,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汤文生在汽车维修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维修生产中用到的一些拆卸、检修、装配、调整等基本技能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难教、学生在教室里难懂的情况,尽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金雪龙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对策中提出,由于数控技术专业化程度高、基础性广、实践性强,应特别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强化师资力量和搞好实习基地的建设。

另外,潘卫东、汤胜民、张冬梅、相林扎布等还分别就医药企业、新型农业、电力、护理等行业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提出了建议。

第五篇: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数控技能型人才

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数控技能型人才

加人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加工中心”。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趋势。在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数控技术应用被列为优先领域。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了大量数控技术专业人才,为什么数控技术人才仍然非常短缺?企啦到底急需什么类型的数控技术人才?对其知识、能力结构有何要求?我们职业院校的数控教育体系现状如何?怎样深化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具体而言,各职业院校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主要

存在以下问题:

(1)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企业对于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职业院校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些院校从社会上引进了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确实提高了数控教学水平,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有好处。但是,由于学校固有的体制和政策规定上的限制,这些从社会上引进的教师在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得

不到公正待遇,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数控实训设备条件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各职业院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的是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尽管实训基地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以下数控设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 备,以及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专业实训压缩不足两周时间,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实训效果并不好。这种安排,不能适应普及性的教学实验,只能给学生作“演示实验”。而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我国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几年虽有所改进,但教学内容乃较陈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机制、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数控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十分薄弱,重心错位。

2企业需求

通过对全国152家制造食、『p和100所职业教育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针对重点行业如军工制造业、汽车与模具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的调查,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一大批面向第一线的数控技术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修方面的专门人才。

(1)初级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通常称为“蓝领”。“蓝领”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13%,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其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包括: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稀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

(2)中级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通常称为“银领”。“银领”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04%,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 修员占12.44%。其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包括:①数控编程工艺员: 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②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

(3)高级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脒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存实际工作中积累r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通常称为“金领”。“金领”在企业中仅占4.83%。其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包括:精通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

调;能J;.|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制造装备提出了大量急迫的需求。我国制造业的机床数控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需要近4万台数控机床。如果要实现围家提出的到2010年数控 化率达到10%以上的目标,需要增加大量数控机床及其配套的软硬件;同时需要一大批面向第一线的数控技术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修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基于目前新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新的要求,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启用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实验、实_;!ll、实习训练,真正提高技髓培训的覆量。

(1)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该专业的实践课时应占总课时的50%以上。每门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中,均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和实训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体,课堂教学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在实验、实训车间解决”应会”的技能掌握,包括数控机床操侔、数控力JI工工 艺(如工艺路线、川具、切削用量的选择)编制、CAD/CAM应用、数控机床的维护等专业技能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去动F,突出实践技能是中职教育的特点,力争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等动手熊力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学时比例达到2:1,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突出技能型的竞争优势。

(2)加强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学校教学实习与厂矿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教学法及其它形式实践活动。如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基地,如实习工场、实验窜等给学生实习的空间和舞台,使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打好基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以校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及时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等信息反馈给学校,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特色,强调实行“双证书”教育。培养方案中,提到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对数控中级工的证书,要求必须通过技能鉴定,还希望部分学生能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但对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未提出强制性的通过要求,用“达到某某职业资格水平”来描述。各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掌握。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数控技术近年来的广泛应用,引起数控人才大量需求的同时也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校应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数控技术岗位实践和见实,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解决问题等方面。同时也可以从企业中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数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为在全社会掀起学技术、重技术的热潮,并配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

工程的开展,以缓解我国制造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突出矛盾,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郝联合有关部委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已经在2003年启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也刚下2006年底成功落下I惟幕。当前,我国经济比重最大、发疑迅猛、解决就业人数最多的是制造业,多、快、好、省、抓紧培训一火批数控等现代制造业人才,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和关键,“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无疑将成为推动数控技能人才培训和数控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全围数控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作为全国数控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数控技术应用展示的平台,必将推动制造业现代技术人才队伍的建漫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增强中国制造能力。

下载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doc(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为建筑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探讨.doc(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建筑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建筑业已被列为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个行业之一,加快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已被列入“国家高技......

    云南万通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云南万通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日益突出,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正在向以就业为导......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方法和途径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方法和途径初探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向发展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强调基本技能优异的同时,也能使个人特长得到最大的发展。技能教育即为职业......

    关于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张金宝, 张晓亮(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摘要:简要介绍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做法,指出了......

    江西博世汽修学校全面培养技能型人才

    江西博世汽修学校全面培养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格与素质?技能人才和“优秀员工”有什么异同呢?技能型人才愿在学习过程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

    加强煤矿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职工队伍[5篇范文]

    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打造适应企业发展的职工队伍第四处刘继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改......

    对口单招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对口单招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淮阴区职教中心瞄准对口单招强化学生基础能力训练 对口单招 对口单招,又称对口高考、对口升学,全称为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是指专门面向......

    企业如何留住高管人才

    企业如何留住高管人才地产“进化论” 目前企业招聘,高管类人才需求排名第一,对于这些企业的老板而言,这类人才可谓“人见人爱”。虽然每个企业都身处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为何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