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
科学技术厅文件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厅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促进县域经
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二○○四年六月十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科政字[2004]55号
主题词:科技工作意见通知
抄报:科技部,自治区党委潘琦副书记,自治区吴恒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宋晓天副秘书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办公室2004年6月14日印发
(共印150份)
第二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三篇: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编辑:admin 时间:2008-9-8 21:38:00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加快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的始终,着力开发和推广有利于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减量化,就是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再利用,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这些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新世纪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要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切实将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受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法规建设、生态保护监管与执法工作明显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工作成果显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一批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和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雨洪水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等。而这些,也都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应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该生产企业应负责无害化处置。要求公民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与统筹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要促进不同区域的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类产业园区应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新建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施,确保本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应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应支持生产经营者建立产业废物交换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交流产业废物信息。应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着力提升高技术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在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着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继续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产学研以及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努力开发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在内的各项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的技术。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相关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要通过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要将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自主创新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列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对于使用或者生产列入国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鼓励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符合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其上网电价。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经济日报》
第四篇:xx区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xx区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12年5月)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动为总抓手,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要求,把镇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调高工作目标、调新发展思路、调优发展环境,鼓励各镇(街道)抢抓机遇、攀高比强、奋起赶超,努力实现镇域经济扩总量、提增幅、优质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快发展、大发展。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183元和2897元,分别增长13.2%和19.2%。1-4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7亿元,增长14.1%,实现工业增加值53.9亿元,增长2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2亿元,增长55.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23.94%。
一、基本情况
(一)高标准制定完善镇域经济布局规划。按照“高点定位、提升档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编制完善镇域产业布局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定位,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推动项目集中,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目前,和庄、茶业口、大王庄总体规划已完成;高庄、苗山、寨里、羊里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正在报批;方下、牛泉、杨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特别是莱城工业区结合北部新城建设正在展开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各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努力提升土地使用管理水平,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真正达到“优化项目布局、提升规划档次、整合利用资源”的良好效果。目前,各镇(街道)正在加快开展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其中牛泉镇正在编制,杨庄镇、寨里镇、方下镇正在对接规划设计单位。
(二)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坚持把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项目抓招商,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以 “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在全区组织开展“亿元、10亿元项目突破年”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工大项目85个,计划总投资493亿元,计划投资22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投资32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5%,新开工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占比均在8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宇环机械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工业园等61个项目年内可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全区85个大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带动新增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02亿元、利税106亿元,新形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4家,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在土地扶持、财政扶持、收费减免等方面实行最优惠的政策。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量,成立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组建123个招商组,确定1000名机关干部专下来抓招商,区财政拿出3000万元招商经费,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分配的招商引资任务。截至目前,工业区、农高区、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共洽谈引进内资项目181个,其中过亿元项目75个。新建项目104个,外来投资总额237.3亿元,外来资金形成固定资产10.7亿元;续建项目28个,外来投资总额93亿元,外来资金形成固定资产3.3亿元;合同项目16个,外来投资总额70亿元;在谈项目33个,外来投资总额66.4亿元。
(三)积极搭建镇域经济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力推进,加快建设,务求突破。莱城工业区以建设“省内一流开发区、济南都市圈制造业基地和莱芜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为目标,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与金融、物流、商务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做好企业膨胀和项目引进建设工作,培植高端高质产业集群,鼓励支持汇金公司、固德化工等骨干企业膨胀发展,加快推进奔速电梯、太阳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年内引进项目19个,完成项目投资20亿元。1-4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3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226万元,分别增长37%和62.7%。莱芜农高区以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突出抓好O九路改造提升、龙腾路建设等基础配套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业机械加工制造园、现代仓储物流园等区中园建设,目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亿元。鼓励扶持万兴、六和等龙头企业膨胀发展,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目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占任务的35%。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园、孵化园和创业培育基地等特色产业集聚区,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在各镇(街道)规划建设一批配套完善、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搭建平台。计划年内完成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完成项目投资65亿元。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525万元,今年新入园项目27个,完成项目投资29.1亿元。同时,积极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围绕钢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以杨庄(长埠岭片区)、羊里、寨里、大王庄为主的姜蒜深加工,以莱城工业区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和精细化工,以羊里、苗山为主的钢铁生产及深加工,以高庄、牛泉为主的新型建材,以和庄为主的线缆线材,以寨里为主的锻造等七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七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1亿元。
(四)加快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大力发展“群山经济”,在镇域发展上努力实现“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举。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抓服务,建立企业“协调员”、“联络员”制度,选拔机关干部离岗驻企,为企业搞好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抓培植,围绕大项目的产前配套和拉长产业链做足文章,深入实施配套工程,迅速形成特色产业链式发展的良好局面。抓提升,认真筛选一批成长性强、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实施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今年以来,新发展三上企业29家,总数达到254家;新发展中小企业240家,总数达到5879家。在个体工商经济发展方面,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扶持力度,加快个体工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清理不合理收费,放宽个体业户投资限制,推动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实现“转型升级”,向中小企业跃升发展。今年以来,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36户,总数达到15716户。
(五)加快城乡服务业发展。积极打造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和特色旅游三大板块,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加快购物中心、专业加盟店和批发市场等城乡服务业载体建设,提高城镇消费水平;突出抓好九羊钢铁物流园、农高区“三辣一麻”集散园、莱城工业区商贸物流园等重点园区的规划建设,吸引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布点设站,做大“现代物流产业蛋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突出抓好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九羊文化产业园、华腾国际生态文博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目前全区已接待游客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可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7.6%。
(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特色高效农业富民”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以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特色高效农业富民”战略,以莱芜农高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全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示范区中心园区建设。目前已发展标准化种植区1万亩,力争年内新发展标准化种植区3万亩。二是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立足特色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和对上争取力度,重点扶持万兴、盛德泰等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全国、全省知名企业。力争年内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总数达到20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出口创汇6.2亿美元。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搞好产学研合作,重点抓好万兴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盛德泰姜饮料、姜休闲食品的研发。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着力培养技术型、创业型、实用型人才。年内推广完成农业科技技术和转化成果40项,举办科技下乡活动4次。四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管理,抓好示范合作社建设。今年以来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年内新发展60家,培育产业特色明显、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典型示范社13家。
(七)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突出抓好北部新城建设。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把北部新城作为全市城市建设重要组团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重大机遇,按照“最新最亮”的要求加快编制完成北部新城总体规划、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综合体城市设计等7项城市规划;加快实施新城市民中心、莱芜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城医院、豪德现代商贸物流城和汽车商贸城等9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改造新建珠海路南延、青陈路、广州路东段、香港路西段6条城市道路;实施供排水、供气、电力线改造3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好龙马河公园续建工程;加快旧村改造步伐,拆迁新城驻地4个村15万平方米,建设120万平方米,年内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1.6亿元。二是集中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十有”标准加快新城镇建设,大力推进牛泉、杨庄、寨里、苗山、羊里等重点镇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城镇。目前,已完成新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6亿元,力争年内完成7亿元。三是千方百计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继续按照“四通”、“四化”、“四配套”标准,按照宜房则房、宜楼则楼的原则,推进集中居住区、特色村建设,2012年突出抓好香潭嘉园、嬴城家园等九大集中居住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新亮点新典型。目前已完成新社区建设1500户,力争年内完成3350户。
二、基本做法和采取的措施
为推进镇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围绕镇域经济发展,区里成立了由大班子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各级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把每项任务、每个指标都明确到分管领导,量化到具体责任人,定任务、定时间、定奖惩,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二是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坚持以全市“转提优保促”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打开思维、提升境界,真正做到靠智慧凝聚资源、创造财富、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坚持“工作内容具体化、工作进度工期化、工作考核责任化”,加快工作转变,带头实干、快干、大干、苦干、拼命干,努力在全市乃至全省竞争大格局中争位次、创一流、求突破。三是建立完善确保工作落实的良好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镇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严格的调度督查机制,对各镇(街道)实行“旬调度、月督查、季观摩、年考核”,督促各镇(街道)加快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体系,对各镇(街道)实行严格的奖惩,真正以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切实调动全区上下勇于担当、跨越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镇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工作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指标紧张制约项目发展。为解决项目用地紧张问题,我们积极开展土地挖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对项目建设的巨大用地缺口,只能是杯水车薪,用地指标少,制约一部分好项目迟迟不能开工;二是资金紧张制约。我区区级和各镇(街道)财政收入较少,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有限,特别是针对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的资金少,虽然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需求;三是个别单位工作方法还有待改进。全区大部分镇和区直部门都能立足职能,积极推进和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研究办法,抓住重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但也有部分单位还没有落实具体措施、具体招数,工作方法和推进方式还比较单一,工作成效还不明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镇域经济发展已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加快建设,不断推进镇域经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一是凝心聚力抓推进。我区镇域经济发展开局良好,每个镇(街道)都有亮点和增长点,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前镇域经济发展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还异常繁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树立更大的决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实现镇域经济工作全面突破,确保在全市镇域经济的发展竞赛中争得先机、赢得主动。
二是突出重点抓推进。针对镇域经济发展涵盖内容多,工作量大的工作现状,我们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工作,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抓重点、重点抓,力求达到事半功倍、抢占先机的效果。督促各镇(街道)认真把握市、区镇域经济考核办法,结合工作台帐,明确发展位臵,抓住存在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打突破战。
三是齐抓共管抓推进。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履职尽责,主动支持、服务镇域经济发展,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形成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合力。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突出重点、分线推进”的原则,将镇域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分为十条线,每条线都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按照分工,明确任务,密切协作,合力推进,抓好各条线工作的推进落实。
四是加强调度抓推进。区镇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听取各镇(街道)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情况汇报。督促各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靠一线、抓协调、抓推进,切实加快镇域经济各项工作开展。高度重视镇域经济发展台帐报送工作,统计部门和各镇(街道)严格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明确专人负责台帐报送工作,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确保及时、准确、科学上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情况。
五是严格考核抓推进。认真研究制订2012年镇(街道)和区直部门实绩考核办法,对镇(街道)实行千分制考核,直接采用市里的考核结果进行折算计分,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引导各镇(街道)一切以发展为要、项目为先、招商为重,引导各部门单位,特别是镇域经济发展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积极作为,确保在支持镇域经济发展上有举措、有招数,更要有成效。
第五篇:2010年天门市市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0年天门市市域经济发展报告
天门市经信委
2010年,我市坚持科学发展,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市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48亿元,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收入7.8亿元,增长28.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亿元,增长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9亿元,增长31.9%;外贸出口4495万美元,增长45.8%。
一、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7.15亿元,增长22.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达到295家;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共214个,计划投资额112.72亿元,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19个,实际到位资金33.81亿元;完成技改项目投资18.12亿元,同比增长20.6%,累计完成投资过千万以上项目62个,过5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
2、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加强了城市道路、供排水、绿化景观、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建通村公路624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里程超过2000
员、转业退伍军人、农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回乡人士自主创业或离岗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开展创业。大力开展“回归工程”,吸引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三是通过企业重组壮大一批。2010年,景天农发公司通过与亿鑫公司资产重组成立的湖北景天 棉花产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70679万元,同比增长423.5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452万元,同比增长421.87%;实现税金1433万元,同比增长161.50%;实现利润2698万元,同比增长799.33%。现正在加快推进东泰铝轮毂与星星集团、天门泵业与英国伟尔集团(世界三大泵阀企业之一)、成田制药与华北制药集团、天门纺机与卓尔集团的重组。
(二)加大扶持力度,壮大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一年来,我们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工业企业税收千万元培育工程,从企业融资、财政扶持、企业减负等方面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扶持,紧紧围绕主导行业、重点企业加强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天门纺机投资引进了激光切割机、三座标检测仪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全年实现产值21274万元,同比增长86.08%,实现利润1503万元,同比增长56.4%。益泰药业已完成上市辅导前期准备工作,今年新投资1.5亿元的三氯蔗糖、克林霉素磷酸酯等项目可新增产值1.7亿元,到2012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2亿元。景天纺织与亿鑫纺织重组,产能扩张到43万锭。天瑞电子的光电式数字
工业园和龙尾山工业园,形成了“一区三园”工业集中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已达21平方公里。今年,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布局,完善各个园区总规修编及控制性详规修编。并对每个园区的产业进行定位,形成错位分工、优势互补、工业集中发展的格局。
二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滚动发展”的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配套建设,园区功能日臻完善。
三是推进企业集聚发展。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战略,引导企业入驻园区集中发展。目前,已有89家企业入驻天门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46亿元;33家企业入驻天门工业园,完成投资17亿元。2010年,“一区三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
(四)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建研发中心。有58家企业与3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1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已与省科技厅签订厅市科技合作协议。天门纺机、益泰药业、天门泵业等3家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益泰药业葡醛内酯联产草酸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申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认真实施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天德环保、天瑞电子等6家企
(五)全力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环境。一是营造优良的融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城投公司、担保公司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对城市建设、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更加明显。担保公司今年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85笔,提供融资担保总额79308万元。金楚小额贷款公司从去年3月成立以来累放贷款已超过2亿元。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引进泰康人寿投资入股20%股份,拉开了天门农业银行面向社会募集股本工作的序幕,将成为全省市(县)级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在天门成功创办村镇银行,已向我市6家企业放贷2500万元。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展到农行、农发行,共发放贷款529万元。今年在全市开展了首例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荣成置业以股权质押方式获贷款1000万元。坚持开展银企对接,2010年签定协议28亿元。
二是着力改善用工环境。一年以来,我们把破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把推进天门人就地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年初(正月初九)成功举办了湖北省2010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企业春季用工招聘会,又在9月28日举办了秋季企业用工暨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招聘会,有5100余人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组织市内14家职业技术学校为落户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招工培训和用工储备培训。2010年,共为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3万人次,实际就业1.4万多人。同时,利用天门电视台
销售收入379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实现税金1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30%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以上,“两项资金”占用增长控制率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4.5%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骨干企业,培育工业发展增长极。一是择优扶强,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继续坚持“谁有潜力支持谁,谁能做大扶持谁”的原则,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二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督促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具备条件的益泰、纺机、成田等企业进行上市辅导,争取早日上市。
(二)抓招商引资,增强工业发展新活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打好各种“优势牌”、“特色牌”,立足于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资本的转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以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加强对现有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的培育,广泛吸引配套产业。落实扶持产业集群的政策,实行一个集群,一个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个优惠政策。
(三)抓全民创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降低创业
行业及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仙北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