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急平台建设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应急平台建设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应急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急”,寻求简便、快捷的工作方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贯追求。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快了应急信息传递效率,也提高了突发事件协调处置水平。全国各地纷纷
第二篇:提高政务微信质量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提高政务微信质量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化、信息网络化、大数据应用的步伐加快,继网站、论坛、博客、微博之后,微信这一新兴社交媒体不仅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关注,逐渐成为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政务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在政府应急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要把开好政务微信、充分利用政务微信、运营维护好政务微信、提高新媒体素养及应对媒体能力作为一项提升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
一、深刻认识政务微信及其传播特征(一)政务微信的涵义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该软件支持多平台,是旨在促进人与人沟通交流的移动即时通讯。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还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自2011年年初,微信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经短短两年的迅猛发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3亿人,直逼拥有4亿用户的新浪微博。
政务微信是指党政及有关部门推出的官方微信账户。简单地讲,主要指代表党政机构和官员等因公共事务而开设的微信。政务微信的目的是力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进而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加速实现中国梦步伐能力。
(二)政务微信的传播特点
政务微信的传播有着明显的特点:一是政务微信具有服务的创新性。二是政务微信具有信息时效性。三是政务微信具有积极主动性。四是政务微信具有互动性。五是政务微信具有民智性。此外,微信通过社会化传播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在线报警、求助、咨询、问询、投诉等功能,便民功能显著。
二、当前政务微信在我国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政务微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管理等的新手段。近段时间以来,一股大秀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风气悄然刮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社交媒介,正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新的效应,舆情作用力日趋彰显。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移动社交吸引力的不断增强,移动社交网民和微信公共账号数量会大幅增长,并将进一步扩大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网民参与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入驻移动网络舆论场,由无数个圈子化部落联网合成的微信舆论场已成雏形。
在政府部门积极尝试新媒体问政的背后,同时也体现出行政理念的新变化。据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最新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5月底,全国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已达1400多个,各省份全面覆盖,处于快速发展期。从政务微信的职能属性和数量来看,公安政务微信最多,占到总量的30.17%;党政直属单位政务微信居次,占比14.59%;共青团政务微信位列第三,占比14.51%。从政务微信的区域分布来看,最新数据显示,总量前五位分别为:浙江、江苏、广东、新疆、山东。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最早开通微信的政府部门是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012年8月30日,“广州应急-白云”微信公众平台首次亮相,第二天便派上大用场——发布河源震情,打造了广州政务微信首个成功运营的案例。
当前政务微信的发展阶段性经验是非常显著的。一是有助于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抢占舆论阵地。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进入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带来内容、产品、圈子的移动化,基于平台为媒介的话语圈正走向多元化,政府信息发布将可能面临移动互联网趋势下全媒体环境的挑战。政府积极进军微信,是做好全媒体战略布局的尝试,有助于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社情民意的途径更加多样,是扩大政府影响力、塑造政府“威信”、站稳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二是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务信息的辐射力。目前,微信用户已达3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臵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
三、提高政务微信质量和水平的有关建议措施
(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观为指导,坚持政务微信内容的真实性
马克思早在批驳沙培尔指责《莱茵报》报道失实之时就曾经提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是“有机的报纸运动”这一著名的传播思想规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报纸报道“社会舆论的纸币”,要具有真实性。政务微博内容的真实性与否,是考验政府诚信与否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积极转变执政“执信”方式,坚持政务微信的时效性
2013年3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在主持会议时发表讲话强调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权力运行,着力建设廉洁政府。”一是简政放权,二是管住权力,三是管好钱财,四是政务公开,五是勤俭从政,六是依法促廉。政务公开——让权力公开透明,也是最有效的防腐剂。要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向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在网络时代,政府官网作为信息公开的平台、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其作用不可低估。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都是很好的“桥梁”,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让政府了解民生,同时也让民众了解权威信息,监督行政事务。要注重政务微信的时效性,及时更新微信内容。
(三)增强领导干部媒介、舆情素养,提高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质量和发布水平
要积极倡导开设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提升整体影响力,尽快扩大参与的省级部门和单位数量,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部门和单位要参与进来。开设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各级党政干部要主动释放正能量,加强互动,增进互信,发挥引领作用。各级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及时回应舆论关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用尊重民意的实际行动赢得民心,用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凝聚民心。
(四)升华学习型领导干部理念,提升党政干部的全媒体应用能力,提高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运营质量
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了解网络运行规律,提高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研判能力和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要善于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及时把握社情民意,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五)要建立相应的支撑和保障机制
要以技术路线为基础,以社会管理和服务对象(社会公众)为核心,进行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及功能设计(包括信息公开、舆论引导、政民互动、汇聚民智、凝聚民力、社会引导动员、社会监督等),然后据此构建党政内部响应、处理、回应机制和工作流程。
(六)增量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与网民的交流 随着“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日益发展成为官民互动交流平台的更加深入发展,如何更好地开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提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质量,优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环境,充分发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在减灾救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显得尤其重要。2012年9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深圳召开会议,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互联网建设和运用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为放大正面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给开展舆论引导、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带来了新挑战。
四、结语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技术开发的广阔空间来看,政务微信是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大趋势而产生的,不同于微博的主动性拓展,微信更多的是来自用户自主的需求判断。在公众平台版本优化之后,微信强大的后台管理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当前,政务微信队伍正进一步壮大,并出现地域“集群化”政务微信的趋势,这彰显出政府对网络问政认识的新高度。当然,政务微信的发展也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发挥政务微信的“沟通”“便民”“施政”的价值,各地党委政府尚需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踏实作风;微信互动,要求政府切实将“微服务”做得细致而实在。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支持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工作,提高“执网”“执博”“执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处理减灾救灾等突发事件能力。
第三篇: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字号大中小】发布时间:2007-09-04 来源: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
2007年5月11日,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企业应急管理与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有幸请到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接受本网专访。
栏目编辑:我国当前应急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应急救援工作有什么特点?
范院士:在应急救援方面我国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近期比较成功的应急案例就是我国成功抗击SARS。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如果SARS发生在其他国家,不可能像中国这样迅速地把SARS病毒控制住。再如98年我们战胜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应急救援实践。在政府的工作方面,比较系统的,自觉地研究在非常态之下实施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是在SARS之后全面开展的,这也是我们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里程碑。
美国和英国以前遇到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另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欧美西方社会比较早地认识到。再加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有非常强大的基础。所以当政府或社会考虑到要把这些科学技术用于应急领域的时候,实现的就比较快,形成了一些比较强有力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的技术装备和应急体系的变化、应急法律法规的变更。
所以就我们国家而言,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高度重视,当党和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得力的。政府在事故灾难的教训当中进行了学习和总结,从管理到科学技术如何作得更好,这一届政府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当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推进速度比很多国家都快,正在逐步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作为当前的应急项目建设过程中,科技部科技支撑保障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迅速。从党和政府的决策,科技支撑,建设项目立项,全国上下全面地推进这项工作。在国际性的大会上,和一些外国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推动的速度非常快,已有的进展令人瞩目。在他们各自自己的国家也存在各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协调也很困难。我们相对来讲还比较顺畅,所以领导同志提出要把我们的应急平台做到国际一流水平。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迈进。
栏目编辑:应急救援系统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有哪些?从这些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看,背后涌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已有的平台不可能一劳永逸,平台的建设如何应对新问题的出现。
范院士: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究、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能动态生成优化的综合协调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形成实施应急预案的可视化实战指南。
平台在其建设、运行、应用的整个事件过程中,都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平台。譬如说我国建立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对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向前迈了很大的一步,但是另外一方面,应急预案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完善。作为国家实施应急管理和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和平台,应急平台一样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所以在设计应急救援体系的时候,就要考虑其可扩展性,这是需要事先统筹考虑的,这也是国务院领导同志在一开始就提出的要求。
栏目编辑:现在,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都有自己的应急系统,如何实现这些网络相互之间以及新旧系统在国家层面上的互联互通。
范院士:应急平台本身是一个技术装备系统,它不具备促进管理体制变化的功能。我们只能在现有体制下,利用应急平台的技术和装备,来满足国家提出的互联互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而对于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各自的平台如何能够统一进行有效管理,就涉及到体制问题了。所以目前我们的平台研究和建设的思路就是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设定的。如果今后,管理体制上有所变化的话,我们的应急平台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
网络作为当前数据汇集的主要方式,电子政务的内网和外网,很多部门还有自己的专网。作为应急平台信息传输的困难就是既要信息流畅通,又要按照规定进行不同网络间的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可以考虑在应急平台上实现内网、外网、专网、媒体信息的同时存在,又不影响他们的具体隔离方式。
栏目编辑:在整个平台建设中要涉及到100多个部门,作为项目的领头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是不是很让人困扰?
范院士:我只是项目的参加者之一。其实就各个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工作流程上的相互配合,我自己的感受,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比较顺当的。
各个部门之间虽然在认识和侧重点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上都是在不断将自己部门的工作对准国务院的要求。我曾经陪着应急办的负责人到安徽考察他们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也曾经到陕西和河南,从我们目前接触到的省、市、部门来说,大家都非常自觉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开展自己的工作。
目前,大家都迫切地希望国务院及早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应急体系建设没有像有些其它的事情所出现的那种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一提到应急体系建设,大家都非常自觉地共同推进这项工作。这也是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之间高度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一项事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栏目编辑:平台数据采集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出现因为信息脱节而产生平台救援不到位的问题?
范院士:平台的数据存贮是共享模式,实现分级存储,所以并不是细到某一个基层,比如不会出现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城区的信息都存储到国家的大数据库,然而,作为应急平台的顶端,应当可以了解到非常细的终端信息,也可以掌握宏观的信息。凡是原来到现场才能了解到信息,原则上通过应急平台都能够实现,领导同志可以通过平台非常细致地了解到现场的信息。
作为应急平台的信息获取,一个来源是通过监测监控系统,虽然监测监控系统更多的是服务于基层,但是也不排除应急平台上对周边情况进行图像采集或是其他监测监控手段,它有一部分的信息也是直接来源于终端设备;第二个来源是按照层级,一层一层报送的信息;第三类就是来自社会公众的信息。现在大家各种安全方面的意识都增强了,媒体有些时候比职能部门获取的信息还要快捷。现在每一个应急平台上都要有通道通向媒体,有些媒体的信息确实要比部门上报的信息要快。这个系统在信息获取的方面是开放的。
栏目编辑:现在有些行业,如煤炭、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行业有很多标准长时间没有更新,有些现行的行业标准已经过时,那么在平台体系建设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因为标准过时、没有更新而影响平台体系的建设进度的可能?
范院士:现在平台建设中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对于国家已有的标准就遵循已有标准;国家没有国际上有的就尽量采用国际标准;都没有的就要自己编写标准。目前,国家标准委正在筹建国家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委员会,然而公共安全的领域过宽,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全国标准化委员会,比如说安全生产AQ标准。但是在公共安全领域有一些共性的要求,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应急的。但是一件技术工作,最后经过批准形成一项技术标准要经历很多严格的程序。这就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大概要一两年的时间。作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来讲,这个时间,是无法满足当前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作的。
因此,清华大学配合国务院应急办,在充分采纳现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编写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这个技术要求正在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不久就会正式下发。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各个节点,按照这个要求,就能保证实现互联互通。
这个技术要求并不是要把同一层级的平台建得千篇一律,完全一样。打了个比方说,在体育比赛中,这技术要求相当于是规定动作,完全可以有更具特色的自选动作。每个部门或省市都有很大的空间去做自选动作,可以做得丰富多彩,更加符合部门和地方的要求。
栏目编辑:您领导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是什么?
范院士:作为长远目标,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希望能够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智库和实践者,多为国家出一些好主意,并被采纳。清华大学有实践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应该主动去实践,用清华大学的实践去说明,我们提供的智力支持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关键技术持续创新的基地之一,并能为国家培育公共安全的产业链做出贡献。另外,也希望在公共安全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一些事情。当然,还希望在国际该领域为我国争取重要的一席之地。
现在研究中心的绝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在清华大学建立技术原型系统。目前整个研究中心动用了100多人在进行此项工作。
栏目编辑: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以煤炭产业为例,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没有实现工业化,有部分企业仍在使用“炮采”等落后的采煤方法,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烟花爆竹方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实现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范院士: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在本世纪初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提出“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和政府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工业化的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百年到数百年,毫无疑问,其中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我们确实应该看到的,在他们走工业化道路的时候,没有信息科技支持,当时都是从能源、机械、化工、材料等传统领域支持工业化,走过了一个成功的,但也是相对比较漫长的工业化进程。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诸多领域的高技术可以借鉴使用,把信息科技融入到工业化进程中来,应该能够超越发达国家当年的发展速度。同时发展的效率也会比较高,安全性也会比较好。工业化的过程,并不是西方的发展进程就是唯一的样板,当时他们缺乏信息化的支持,现在我们有了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加上发达国家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在工作化的道路上,可以有跨越发展的可能。我们国家现在提出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其中新型的内容之一就是把信息化充分应用到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张展采编)
第四篇:移动应急平台集成
移动应急平台集成移动应急平台满足移动现场音视频采集、现场通信和指挥调度等应急处置需要,包括移动数据库、移动应用软件以及通信设备,能够与国务院、部门和省级等相关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移动平台应提供传输信道,保证移动平台附近的固定长多接入视频会议。既满足“静中通”,也满足“动中通”。
5.9.1、移动应急平台建设目的移动应急平台的建设首先服务于两个基础目的:
现场通信调度服务:
提供事发现场和附近的现场通信和调度服务,满足现场沟通和指挥的需要 打通前后端信息传输通道:
提供前端事发现场和后端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上传现场视频信息,承接指挥中心的指令和相关信息推送
其次,移动应急平台,尤其是大中型应急平台还要充当“现场指挥部”的功能,除了基础通信和指挥调度功能外,还能够提供应急数据查询分析,应急业务调用等功能,甚至可以具备提供现场小型会议场所的功能。
5.9.2、XX省政府移动急平台建设内容
目前XX省政府移动应急平台建设规划建设X套中型移动应急平台和X套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其中,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包含:
VSAT小型移动平台(含VSAT便携站、话音设备、视频接入、加密设备)
BGAN小型移动平台(含BGAN便携站、加密设备)
终端和安全设备(含加密PDA、加密手机、卫星移动电话、便携电脑及应用、安全配件)
第五篇: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政府应急能力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提高政府应急能力
商洛市“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10个方面工作任务,安排部署了31个重点项目。实施三年来,各级各部门以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提升应对处置能力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止目前,31个重点项目已实施25个,占总数的81%,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应急能力的提高。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监测预警工作快速推进 一是风险隐患排查扎实进行。全市建立了突发事件趋势研判制度,编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洪水风险图、森林火险和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建立了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等监管数据库。9枚废旧放射源和11户放射源单位得到有效监管。二是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监测建成了天基监测系统、加密雨温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监测站、生态环保监测站和商南闪电定位仪等地面监测系统建设,“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正在实施。水文监测完成了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建设,进行了4处水文站测验设施改造,水文环境常规监测断面5处、分析项目25个。地质灾害监测站全部建立,森林火险监测完成商州、洛南等4个嘹望台新建和商山嘹望台改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完成了全市疫情网络保密系统、动物检疫设施和丹凤国家级疫情监测站建设。药品监测在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232个。三是预警手段进一步改进。市政府应急平台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地质灾害预警方面,已完成市级和柞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地震预警平台建成方面,已完成了山阳、商南2个测震台和超低频电磁波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方面,已完成洛南、山阳有害生物观测场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了乡镇以上网络直报。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完成MICAPS3.0预测预警平台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期间已成功发布预警信息8次。四是关键设施监控力度切实加大。防汛抗旱监测建成了工字型异地视频会议系统、实时雨水情数据库、B/S模式预警平台。沪陕高速和西康高速(商洛段)隧道、桥梁全部建成在线实时监测监控。全市21处尾矿库实现了在线监测。
(二)信息指挥系统逐步完善一是应急指挥和组织机构较为健全,七县区政府应急办全部组建。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与省政府互联互通,完成了国家移动指挥平台在商洛山区的技术测试,在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综合协调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光纤信道2条,建成防汛电话专网及网络传真系统,配发偏远乡镇、暴雨高值高频乡镇短波电台3台,实现了防汛指挥联络畅通。三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已建成网络信息联动平台,组建了应急救援处置中心。应急救援设备得到更新,在全市高危行业均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四是公安指挥系统在要害部门、重点部位建成视频监控点133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262个、交警视频监控点58个,发挥了应急远程联网监控作用。五是森林防火指挥完成了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了多媒体会商、有线调度指挥和信息数据管理。市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和4个国有林场半专业队营房得到改扩建。(三)应急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应急骨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级公安特警支队完成组建,武警陕南处突反恐作战协作区基本建成,公安消防特勤站建设已立项,启动了商南、山阳、镇安消防中队营房建设,军分区加强了民兵预备役应急和勤务保障队伍建设.二是应急专业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市级环境污染监测支队配备17人,装备水质监测仪4台,简易防护服40套。市级安全生产救援队伍配备27人,达到三级救援资质。组建森林灭火半专业队81支2348人,群众义务扑火队1767支62102人。组建防汛抢险队伍1215支7.72万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630人,组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38支148人.三是应急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组建到位。市政府聘任了31名应急管理专家。各县区和市级畜牧、防汛、卫生、安监等9个部门分别建立了应急管理专家库。依托市红十字会招募应急救援志愿者2365人。
(四)通讯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公用通信网络安全监测手段得到改善,跟踪处置能力提升。各电信运营企业在总结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资金完善网络装备,提升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电信公司建立了执行突发事件通讯保障制度,配备卫星传输车、移动电源车、车载移动通讯车、应急抢修车18辆,应急发电机40余台、卫星电话10部。三是移动公司对重点流域基站和偏远乡镇基站,预留配置冗余,储备油机油料,在紧急情况下可实现扩容调整。同时配备机动应急通信车1辆,集装箱基站1套,配套4个移动基站(容量各为S888),配备中宇和海事卫星电话3部。四是市政府应急办和公安、民政、水务等11个部门与省级部门建成了应急通信系统,增加了保密通信设备,市政府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已投入使用。
(五)物资保障能力有所改善 一是市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已建立,编制了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建成市级和山阳救灾物资储备库,洛南和镇安库正在建设中。市级防汛物资库储备冲锋舟、救生衣、编织袋等抢险物资40种计156万元。二是公路交通部门储备的防滑沙、融雪剂等应急物资分布合理、储备充足;安监部门储备呼吸机、气体检测仪、防化服等抢险救援装备达11种计32万元.三是卫生医疗急救中心基本建成,配备了医务人员、急救车辆和药品,组建了万人应急献血服务队。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完成了临床诊断实验室、生物制品保藏运输设施建设,畜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10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部建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新建实验室面积1610㎡,新增检验检测设备33台件。配备药品快速检测车1台,与21户企业建立了应急药品调拨制度。
(六)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公路交通、铁路部门应急交通运输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公路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得到提高,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96%的乡镇通了油路,9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路网基本满足应急需要。在运输能力保障上,组建了应急汽车运输保障队,编制货车120辆、客车100辆,驾驶员320人;在公路抢修保障上,组建了公路维护保障队,编制道工和管理人员300名,配备养护机具50台套,该支队伍在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输维修保障上,组建了运输维修保障队,编制汽车修理人员50名,配备维修机具30套;在道路交通保障上,组建了运输交通保障队,编制交警50名,配备交通指挥车8辆。
(七)应急演练和培训不断加强 市政府启动专项应急预案,先后组织了森林火灾、防汛保安、食品中毒、危化事故救援等实战演练6次。全市各级组织进行预案演练1090次,重点中学及城镇以上普通小学普遍进行了火灾及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市、县区政府每年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进行评估分析,形成评估报告17份。市政府每年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常务市长亲自总结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多次举办由部门应急机构、工矿企业和高危行业负责人和乡镇选调生参加的应急管理培训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各部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扎实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向群众免费发放《陕西公众应急指南》5200册,增强了公众应
急意识,提升了公众应急能力。
(八)应急示范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风险隐患排查扎实、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队组建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充分的标准,在全市进行了以乡镇、行政村、企业、学校为重点的28个基层单位应急示范建设,其中12个基层单位被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应急建设示范单位。结合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征地安置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防灾减灾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建成防灾减灾安居示范户216户。以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妇幼保健、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为建设主要内容,全市18个村镇被省上命名为卫生村镇。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总体而言,“十一五”前期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2008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继续完善。七县区虽然全部组建了应急办,但仅编制主任1人,无办公人员编制,不能保证应急办职责落实。市级部门除公安局、药监局、安监局、林业局、水务局等部门设立应急机构之外,其余部门没有建立应急机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篇幅繁琐冗长,职责划分不一,缺乏工作衔接,存在应急措施不具体、不明确和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急需组织力量开展预案修订工作。对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事故灾难,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等没有形成共享机制。二是应急保障能力仍显不足。商州刘湾、柞水下梁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资金筹措比较困难。森林消防应急机具和物资储备十分缺乏。市级防汛物资储备库面积不能保证有效储备,新建重点流域性防汛物资储备库项目进展不快。救灾物资库项目,商州、丹凤、商南、柞水等4个库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市级直属库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单一。应急药品储备库项目,因未批复立项没有实质进展。交通运输保障项目,因缺乏征收、征用和补偿抚恤规定,已建成的“两团两营”人员不稳定。应急信息和指挥项目中的应急指挥车、车载移动指挥系统和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由于缺乏项目资金支持,进展比较缓慢。三是监测预警手段仍然滞后。水情信息和水环境监测项目只完成可研报告,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洪水预报系统、水文数据库建设因未批复立项,项目没有进展。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缺乏配套资金,三个子系统实行租用方式,使灾害信息发送不及时。加密自动气象监测项目建成后,缺乏维护经费,运行比较困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项目,未完成6县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地质环境预警项目中的地质环境调查和灾害信息系统没有进展,6个县区的预报预警系统未建成。地震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救援技术平台没有工作进展。森林火险预报监测项目,柞水、丹凤、洛南火情监测站未批复立项,已建嘹望台缺乏设备、电力和道路配置。四是应急队伍建设尚需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因机构编制、经费未落实,队伍建设缓慢。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县区专业队未完成建设任务,半专业队缺乏装备和补贴等预算,人员流动性大;农村义务队因人员外出多,导致火灾时拉不出、用不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因救援队员不足、无调度大厅、救援装备落后等,没有达到国家二级资质;小岭铁矿、黄龙钼业、商南钒业、中村钒矿和市级危化应急救援队建设迟缓,均未达到国家四级资质。五是应急演练和培训亟待推进。市政府28个专项应急预案,仅有防御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电力事故、食品安全、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6个专项预案进行了演练,占预案的21%。部门和单位经费充足的,演练活动开展好、效果明显,经费少的没有组织演练,同时部分演练存在技术含量不高、部门联动不够、与应急实战不紧密等问题。六是投入不足制约了应急能力提升。市级31个应
急设施建设项目,已建和在建的25个,还有6个进展缓慢。主要在于项目资金未落实,一是向省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因争取力度不够大,项目得不到批复立项;二是部分项目配套资金落不实;三是虽然市、县区把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但资金管理办法未出台,没有形成资金拨付机制,对应急设施项目建设支持不够;四是个别部门至今没有对项目进行规划论证。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制约了政府应急能力的提升。
三、对策和建议
当前,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应重点强化应急机构建设,加强救援力量增配,提升救援装备水平,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指挥和通信能力。
(一)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建设。增加市、县区政府应急办编制,使编制水平与其承担职责相适应。市级相关部门也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专职应急办。预算应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监测预警项目、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应急队伍装备配套等,以解决这些项目前期费用缺乏、资金缺口过大、项目建成后维持运行经费落不实等问题。当前应急管理要重点健全排查监控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处置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趋势分析和信息报告机制,推进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机制。
(二)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依托武警部队、公安特巡警,组建集处暴反恐、群体事件、抢险救援于一体的处置社会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攻坚力量;依托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救援中心,加强小岭铁矿区、中村钒矿区、黄龙钼业区、商洛炼锌厂等应急救援队建设,使之成为事故抢险救援的专业力量;依托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组建集森林火灾、防御洪水、地质灾害于一体的专业救援队伍;依托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和畜牧疫情中心,组建卫生事件应急快速反应队伍。2010年底前,各县区完成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组建。
(三)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加强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对公安消防特勤队伍所需的救援抢险防护装备、雷达和视频生命探测仪、切割扩张起重等破拆设备,以及处置危化事故所需重型防化服、移动供气源、有毒(可燃)气体持测仪和9个类型堵漏装备,进行全力保障,提高装备水平,加强实战演练,使其成为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生命抢救的中坚力量。加强市应急救援处置中心装备建设,采取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等方式,落实井下救援无线通讯、阻爆灭火装置、支护破拆、分离剪切等救援设备和防护装备。
(四)加强应急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门要制定突发事件生活必须品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水务、林业部门要分别制定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安监部门要制定事故灾难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卫生部门要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交通部门要制定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公安部门要制定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通信部门要制定应急状态下,社会通讯设施和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
(五)加强预案修订和演练。经过4年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实战演练,市政府28个专项和60个部门应急预案,需要结合实战进行修订改进。按照《陕西省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年内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专项预案修订实行部门牵头负责,政府应急办审核,常务会议审批;部门预案实行部门负责修订,向政府应急办备案。修订预案坚决做到职责明晰,简明扼要,好记易懂,真正管用,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工作。同时在修订中演练,在演练中修订,用五年时间使预案演练率达到70℅。
(六)加强工作督查落实。为确保《规划》的严肃性,针对目前存在的机构不健全、资金落实难、项目进展慢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和县区要对照工作差距,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落实责任。市应急办要加强《规划》督查督办,启动政府督查落实机制,重点督查项目进展、资金筹措、机构建设等内容,对《规划》落实好的县区和市级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对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并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