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8:0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第一篇:《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但若是问起有关广东的文化地理,便会哑口无言,不知何以应答。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在关于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是在是过于贫乏。二便是,就在以前历史课堂上和一些关于南北之争的事件中,广东这个地方,便被称作是蛮荒之地,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加之位于沿海地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放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区域,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群是来自外地,而这些外来的冲击,总好像会把好不容易形成的一些文化给摧毁了。为了真正了解广东的文化地理,故而拜读了司徒尚纪教授的《广东文化地理》。

这本书总共分十章,内容非常详尽丰富。详述了广东文化形成因素、广东文化起源发展和传播,分析广东热带性特征,与其他地方环境的区别,也从历史的角度去讲述多种文化的传入和融合。后面的几章则是讲述了农业土地利用景观与分布、聚落与文化景观、方言地理分布与文化景观、风俗文化景观与群落、宗教文化景观与地理分布、地名文化探源、人才的产生分布流动、文化区划、文化生态变态,从这些不同的角度阐释广东文化地理。

书中说到广东在我国的南部,其北面便是五岭,故广东称之为岭南,南面是海洋,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广东成为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其封闭性是指在交通落后的古代之时,五岭山地的天然阻隔,使得岭南岭北的人们难以跨越,极大地限制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沟通,而又正是这个原因,中原的地区对于岭南人的认知不够,故而斥之为南蛮之人。其开放性则是指,广东处于南海航运的交通枢纽的位置上。很早的时候,广东的土著古越人便已制造船只,跨越海洋,走上了和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

广东对外的开发性,与世界各地交往中的贸易,继而发展成了广东人对经济的重视与发展,造成了广东地区富在商不在农的经济特色。一部分广东人出于对财富、知识的渴求,纷纷越洋离国,遍及世界各地,使得广东成为了现在著名的侨乡,形成了极具广东特色的华侨文化。华侨文化相比于内地所具有的,信息灵活,更新快的,以及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又使得广东更具活力和开放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扶持的政策下,沿海的广东便作为了改革和建设的前沿地区,积极与世界进行交流,更

是设立了珠海深圳为经济特区。这使得九十年代时期广东的经济飞速发展,各工业的不断兴起,以及城市高楼大厦的不断建起,铸造了眼下的繁荣昌盛的画面。

秦汉以来,广东一直作为对外的通商口岸,在无数次的商品贸易中,广东人不断受到了商品的潜移默化,使得广东人强化了追求商品价值的意识,使得广东人目光远大、心怀意广、重利轻义、讲求实质的品质。正如眼下,绝大部分广东的大学生毕业之时便是拼命的寻找待遇更好的工作,过于讲求利益。而不同于其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会在毕业之后,去到某些偏远地方支教或生活一段时间,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文化。相比之下,则显得广东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远没有其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层面高。这个问题值得广东的大学生花时间深思深思。

当然,古代之时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极为之恶劣,岭南人在与自然的不断对抗中,培养出了坚韧耐劳的性格。而大海的波涛,则造成了广东人敢于冒险勇于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而这些则又不是我们这一辈或者后辈所会经历到的事情,但他们这些优良的品质则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发展,毕竟现时的年轻人的品性是在令人堪忧。

班上有半人是北方的,与他们刚刚接触地时候,倒还真不知道他们以前是没有糖水这一个概念,着实令我吃惊。在广东,喝糖水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习惯了,街边各种糖水店,番薯糖水、木瓜雪耳糖水、红豆糖水、绿豆糖水、银耳雪梨糖水、黑糯米糖水等层出不穷。而在北方则没有这一习惯,南北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原因便就是书中讲到,就自然地理条件而言,广东是作为全国最适宜种蔗的地区,蔗糖常量占全国半数,人均消费蔗糖比全国高出三四倍,糖的使用多种多样,糖水的用法便是其一。

全书篇幅非常的长,我也就选感兴趣的部分跳着看,然后写下这篇后感。文本纯手打,非诚勿扰。

第二篇: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

读完这本司徒教授历经几载用心血写就的著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然由于时间优先,并不能做到字字斟酌思考,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在这本书了里吸取了很多的知识,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虽然我不是一个 广东人,但对已经在广东求学了3年的我而言,对广东这片土地的了解还是相当的少的。还记得以前 初中在湖北是,对广东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 很富有的地方,但靠的是国家改革开放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其实它并没有什么知道骄傲的〃〃〃〃〃〃但是,在读完了司徒教授的这本《广东文化地理》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错了,还错的很远。广东,或者说岭南,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多么伟大的文明,只不过,由于自然、人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它,一直被误解,被当做是野蛮与愚昧的代名词。而司徒教授的这本书,从历史和地理这两个宏观的方面,其中又从历史和地理两个分支中详细的介绍了广东或者说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特色〃〃〃〃〃〃让读者能从这本书中深入了解广东(岭南)文化,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对广东文化的误读与曲解。

其实,每一个地理区位内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独特之处表现为各个文化单元内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文气息等各方面的不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其中,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作为中华文化中深为人知的代表,历来就得到中外的了解,而作为所谓的“蛮夷之地”孕育的岭南文化则长期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司徒教授在这本书中也详细地给我们分析了这其中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广东地处中国南端,北有南岭这条天然山脉作为屏障,南边是广阔的海洋,也长期阻隔了广东与外界的联系。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条件的制约,南岭以北的文化遗址不嫩那个与岭南文化进行交流,即使是交流,也是断断续续的。因此,外界的文化很难传入南岭以南,而岭南文化也很难向北传播,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外界对岭南文化的误解。

任何文化的发展历程,都是一个不断吸收借鉴融合的过程,岭南文化也不例外。虽然地理环境阻碍了岭南文化与外界的联系,但是为了 生存和发展,古代南岭以南的人还是与南岭以北的有一定的联系。还有南方的大海,也没有完全阻断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所以,广东人民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最终创造了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又融合着南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海外多种民族文化的广东文化(也称岭南文化)。所以,文化发展必须不断接受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在这本《广东文化地理》一书中,司徒教授从农业、工业还有手工业,追溯到30多万年以前,从多角度、多层次向我们介绍了岭南文化从产生,到不断融合发展,到全盛,又到衰落,最后又到复兴的曲折历程。从中,我们明白了,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历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也会很公平的将那些文化的渣滓淘去,最后剩下的,都是文化的的精髓,都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星星。岭南文化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一、岭南文化具有冒险开拓的精神,这是由于环境的原因,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的品质;

二、岭南人民商品意识较为浓厚,这也是环境 决定的;

三、广东人民具有反传统和超前的意识,这个从中国近代史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本书中,司徒教授先介绍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接着,从农业土地利用景观与分布、聚落空间分布、方言、风俗和文化景观(宗教文化)等方面介绍岭南文化的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方言和风俗两个方面了。作为

一个外省人,要想在广东这个方言气息很浓重的地方很顺利地生活下去,不会这里的方言是一件很惨的事情的,最起码,不会说也要能够听得懂。所以,我花了较长时间在方言这一部分。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广东的方言真的是博大精深。全国汉语七大方言区中,广东一地就读占其三,显示了广东语言的复杂。当然,这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广东,你如果说你会说正宗广东话还是不行的,因为即使是广东话,也有很多的分支,你要想在广东畅行无忧,不会操两三中国方言是行不通的。所以说,我要想学会广东话,还是任重而道远呀!另一方面,因为现在在广东念书,周围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广东本地人,他们基本上都讲广东话,我如果想很快的融入他们中,交到更多的朋友,就必须会讲广东话。还有,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可以说什么,自己能够做些、说些什么〃〃〃〃〃〃

虽然司徒教授写这本书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但他有一点是让我十分之佩服的,那就是他在这本书中讲到了 关于广东(岭南)文化的发展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话题(在当时而言)。众所周知,最近几年,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关于广东(岭南)文化怎样发展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司徒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创造文化的主体是人,所以,岭南文化的发展,必须靠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行,而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广东本地人。因为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发展广东(岭南)文化就是发展中华文化。而发展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着力提升广东人民的整体素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不是我这种知识水平的人能够说清楚的,但是,我们的政府,应该也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广东(岭南)

文化也许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上网查了一下司徒教授的资料,才发现,这位将近七旬的老人是多么的,他的生平辉煌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说写就这一本书,就足以让我们汗颜。这本书中,司徒教授从古今中外多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岭南文化。里面动辄引用一些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书,而且是信手拈来,用得是那么贴切。这需要多么渊博的学识呀,而我们,还远远不够。做学问,一个重要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特别是像司徒教授的这种工作,或许在外界看来是极其枯燥的,常年就是考察 还有翻阅资料,整理资料最后再整合资料,写成一本书。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 学者所应该经历的生活吧。司徒教授也曾经说过:“读书是一辈子 的事”。是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需要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 的努力。还记得初中班主任 说过一句话:“要想获得超人的成绩,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做学问,是一件严肃庄重的事情,弄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我们必须耐得住做学问的苦涩,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向前走去〃〃〃〃〃〃

由于时间不是特别多,所以我也没有将整本书全部精读。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从这本书中吸取了 很多的养分,所以,我会接着将这本书完完整整地精读一遍。了解更多关于岭南文化的知识,了解这篇热土的点点滴滴,真正的融入它,热爱它,建设它〃〃〃〃〃〃

提问;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请教司徒教授一个问题:“在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外来文化起决定作用还是本土文化七决定作用?”

第三篇:广东地理与文化论文

课程论文

广东客家文化

课 程 姓 名 学 号 手 机 所在班级 任课教师 蔡平提交时间

广东文化与地理

广东客家文化

摘要:客家文化是广东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客家的饮食、建筑、方言出发,分析广东客家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关键词:客家、饮食、建筑、方言 客家饮食文化特点

客家饮食文化中,选料方面以当地土产为主烹饪生产的劳动对象是烹饪原料,所属地区的烹饪原料直接影响菜肴朝某一方向发展。闺粤赣客家地区绝大部分为典型的南方山区,山区所产的山珍、河鲜、蔬果野菜和畜禽自然就成了客家菜的主要成分。客家名菜如赣南的小炒鱼、酿豆腐、粤东的东江盐煽鸡、梅菜扣肉,闽南的涮九品、香菇焖猪肉等等都是客家人利用上述原料制作而成。

客家饮食文化中,干腌腊制品的地位尤为突出.干腌腊制品地位突出干腌腊制品在客家饮食文化中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客家多处山区,交通不便,人们不能经常买到新鲜的肉类食品,于是他们就把多余的肉食腌制起来,保存在自己家里,随时取用。二是经过腌制的食品,味道浓厚,适合客家人的口味。不过到了现在,干腌腊制品的这些历史作用已经不复存在,它们成了客家著名的风味食品,是客家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出名的干腌腊制品包括有梅菜、卤凤爪、卤鸭爪、卤鸡肾、腊肉等,这些食品美味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客家饮食文化的烹调方法注重炖煮,烹调方法注重炖煮,以原昧香鲜为主,刀功朴实无华客家饮食的烹调方法以炖、煮为主,较少的炸烤。客家的饮食理念认为,炖、煮能使食物保持原汁原味,而且不易上火。传统的客家名菜如白斩鸡、清蒸鱼、酿豆腐、酿苦瓜、梅菜扣肉、蒸绞骨等,无不采用这种烹调方法。客家菜讲究原味,一般都不会放味精、白酒这些调味品,而是较常的用酒槽、禽兽骨头熬出来的汤等作佐料。因此,客家菜总体上吃起来都是味鲜可口,老少成宜。客家菜在刀工方面却比较粗糙。客家典型的菜色梅菜扣肉中,扣肉切的又大又厚,方方正正的,刀工明显不够细腻。而在一般家庭中的煲汤所选用的材料如骨肉猪肉这些也是大块大块的。在客家菜谱中,大部分的菜都有其渊源和特殊的人文内涵。如酿豆腐是北方饺子的一种演变,其中蕴涵了客家人的思祖之情;客家荷包胙(又名状元菜)是因清明进士、客家人戴蘅亨发明而得名,这道菜寄语世人要勤奋好学。

客家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地取材,越是历史早期越是如此。客家饮食文化地处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孕育出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当地土著文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多元移民饮食文化,具有“山、汉、客”等特色。客家饮食的烹饪原料以牲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这些与客家居住所在的地形地貌复杂、动植物种类多样 有关。

气候的冷热干湿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客家地区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冷暖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的气候特征。潮湿多雨的气候造成了客家饮食口味“咸辣醇厚见长,清淡味重兼具”的特点。⋯客家菜善用辣椒、姜、糯米酒和酱油。在传统的客家人眼里,辣椒和生姜不仅具有除腥提鲜、祛风除湿的作用,而且和糯米酒一样有激发潜能、增强免疫等强身健体的功效。辣椒与姜配合使用,辣味显得更加纯正,再加以家酿米酒和酱油,菜肴的主味突出,口味醇厚。这种复杂气候还使客家饮食文化中有了另外一种特色,那就是对食物有“冷”和“热”之分。客家饮食理念中认为,食物的特性有偏“冷”和偏“热”之分,饮食中要注意冷热的调和。这些饮食观念表现在客家饮食、药物和补品的调理上,客家饮食很注意用这些来弥补食物调节的不足,更好地平衡身体的 属性。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客家先民从中原干旱气候和平坦的地形等自然条件下南迁到亚热带湿润的山区环境中,在这过程中,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烹饪技巧,一方面结合土著居民的烹调经验,经过不断的积累、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烹饪方法。客家菜除了有其他菜系常用的水烹、油烹、汽烹、火烹外,还精于古老的石烹(如瓜子、栗子等)、竹烹(如竹筒饭、竹筒豆等),并首创了盐烹,享誉世界的客家盐煽鸡就是盐烹的典型例子。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地区相对闭塞,菜肴的原料受到一定的局限,这就使得客家菜在烹饪时必须靠烹调方法的变化来弥补菜肴原料的单一,使得菜肴具有多种变化。客家饮食经常是用同一种主原料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多种名菜。如鸡,就有盐煽鸡、三杯鸡、白斩鸡等;如鸭,就有姜油鸭、莲子鸭、腊板鸭等。一道菜也往往是多种烹调方法的 组合,如客家名菜梅菜扣肉就使用了煮、煎、炸、蒸、炖等多种方法。客家的建筑文化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以最出名的围龙屋为例:围龙式围屋也称半圆形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兴宁、梅县等地,在东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都可以见到。围龙式围屋是围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典型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以及风水和哲学思想的具现。围龙式围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之多。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客家的语言文化

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方言是在江西形成雏形,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族带来的北方方言在楚语一支——傒语的底子上形成的,时间在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之前。客家方言与官话、湘语、粤语、闽语、赣语、吴侬软语被称为七大方言,它主要分布在粤东、民系。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共200多个县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华人社区。张光宇在其著作《闵客方言史稿》中有关于客家方言起源于形成的明确说法:“总而言之,客家话的起源是西晋末年的思豫方言,客家话是在思豫移民进入闽粤赣交界地区转成客家人之后才成为族群标帜出现的名称。” 对于邓晓华主张的“非线性理论”,我是十分之赞同的,因为每一种语言不会脱离它所处的时代生活背景、地域文化而独自形成发展的,多多少少也会与族群之间互动交流以及地域文化的相互接触而发生融合或者是语言换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语言体系。而事实上,南方语言的地理分布格局,早已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其后由于各种的原因而南迁的北方人,带着他们的语言与文化,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接触交融,形成现在南方汉语方言的最终格局。

客家方言词汇的内部异同。就梅州七县一市客家方言来说,词汇是大同小异的,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的词语非常之多。这是因为即使同是客家人,一开始大家的语言是一样的,但是毕竟所处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大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在边上的一些客家人与非客家人交流互动的比较多,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有很多词语都已经和本土居民交换使用了的;而处在客家居住地中央的梅州由于与外界交流的比较少,所以一般都会认为梅州的客家话是比较纯正的客家话。参考文献:

[1] 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2]黎章春.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赣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4,25(5):41-43.

[3] 肖莹.客家饮食的文化内涵[J].文教资料,2007(20):130—132.

[4]朱基富.浅谈饮食文化的民族性

第四篇:广东乡土地理复习资料

广东乡土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位臵与区划

1、广东省的地理位臵及面积: 广东省(简称粵,省会是广州)地处我国大陆的最南端,面临太平洋。东临福建,西依广西,北接湖南、江西,东北部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南毗邻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南临南海,是我国通往南亚、大洋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冲和对外交往的“南大门”。(海陆位臵及相对位臵)广东省经纬跨度大,全境处于北纬20°09′~25°31′东经109°45′~117°20′之间。北回归线沿南澳—从化—开封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同时还拥有海洋国土面积约为41.9万平方千米。广东现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三座,分别位于汕头的鸡笼山、从化的太平镇、开封的江口镇。注:能说出广东的地理位臵及面积大小;能简单评价广东地理位臵的优越性;知道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能说出北回归线穿过我省的哪些地方,并有哪几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标志北回归线经过地方的建筑物)。

2、广东的行政区划: 广东目前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全省现辖2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和54个市直辖区及东沙群岛。21个地级市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汕尾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阳江市、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

广东省的四大地理区域是: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以及珠江三角洲。(注: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地级市以及相邻的市有哪些;知道我省沿海的地级市有哪些;知道广东除了行政区划外,还根据省内各地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又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资源

1、优越的自然环境: ⑴地形特征: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势大体是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粤东(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自东向西依次是:莲花山脉、罗浮山脉、九连山脉。)、粤西(主要有:天露山—1254米,位于漠阳江的东侧、大云雾山—1140米,位于漠阳江的西侧、云开大山—1704米,都为东北-西南走向)、粤北部(广东省最高峰是位于北部的南岭山地的石坑崆:海拔为1902米,东西走向的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岭北之水流向长江,岭南之水流向珠江,同时南岭也起到抵御寒潮南侵的作用。),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广东的四大名山是:罗浮山、丹霞山、鼎湖山、西樵山)丘陵:全省大部分土地都是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县、五华,粤北的南雄、仁化,粤西的罗定等。对发展农、林、牧业都有利。台地:主要分部在粤西的湛江市、茂名市,粤东的海陆丰、惠来南部和粤中一部分地区(如电白、高州以西),台地最大的不足是水源缺乏,土瘦而带酸性,但光热充足,开发潜力较大。

平原: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在粤中与沿海地区。省内最大的平原是珠江三角洲,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居全国三角洲的第二位;潮汕平原是省内第二大平原。广东总的地形特点是:丘陵、山地分布广且比较低矮,平原面积不大;山脉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有“黄金海岸”之称;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全省大陆海岸线东起潮州饶平县的大埕湾头,西至湛江廉江县的英罗港洗米河口,全长3368.1千米,居全国各省第一位;广东还有大小岛屿759个,仅次于浙江、福建、居全国第三位,主要有南澳岛、上川岛、海陵岛、东海岛、硇洲岛等;全省有五个对外国船舶开放的港口,分别是广州港、黄埔港、汕头港、汕尾港和湛江港,其中黄埔港和湛江港是我国主要的远洋运输港口。)⑵气候特征与灾害性天气: 广东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北倚南岭,南向海洋,处于大陆与大洋之间,是夏季风和冬季风必经之地,每逢夏季(4~9月)受强烈海洋性气流影响,多偏南风,气温高,雨水多;冬季(10~3月)则受强盛的大陆气流控制,多偏北风,气温稍低,雨水少。因此广东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广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火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大多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mm以上。其中有三个多雨区(降水超过2000mm的地区),两个少雨区(降水量不足1400mm的地区),除受夏季风(主要是受湿润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影响外,地形对降水的分布的影响巨大。(广东全年雨季分为两段:4~6月为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灾害性天气: 低温阴雨—常出现在春季,多以北部地区最为常见; 旱涝频繁—干旱出现的机会约两年一次,影响较大的是春旱和秋旱(即是三月旱和八月旱,特别是冬春连旱;广东的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4~9月,多会造成洪涝灾害; 台风频繁—广东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每年自6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台风影响广东的集中时期,平均每年约有10次影响广东,其中又以7月初至9月中旬为台风登陆广东的盛期,平均每年有4次登陆,占登陆我国台风总数的42%,台风常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如吹毁庄稼、房屋,引起洪水等,但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减轻或解除伏旱。寒潮—寒潮是指使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降低10℃,且极端最低气温达5℃以下的冷空气活动。若在48小时内降温达14℃以下的则为强寒潮。广东的寒潮大致出现在1月上旬末,终止于2月中旬初,全年活动时间约1个半月;寒潮入侵后,容易出现霜冻天气,晚冬或早春的寒潮对越冬作物、春耕生产的影响较大。寒露风—是我国水稻产区常见的一种低温冷害天气,是北方冷空气入侵而引起的。除此还有冰雹、龙卷风等灾害。广东气候的主要特征是:①气候温暖,积温高,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火热,冬短较暧,降水充沛,雨热同期。);②雨量充沛,雨季长(平均降雨是在120天以上);③沿海夏秋间多台风、暴雨,冬春在寒潮侵袭。⑶河流特征:广东河流众多,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漠阳江、潭江、榕江、连江等河流,全省河川径流总量为1860亿立方米。广东的河流具有流量大、含 3 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和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珠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的第四长河,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河流,全长为2214千米,有“南方大动脉”之称,其流域面积达45.4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34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仅次于长江,位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水道,这也是它有别于世界各大河流的奇特之处。它是由北江、西江和东江汇流于三角洲河网区,最后经(自北往南)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虎跳门及崖门等八大门汇入南海,形成“三江汇流、八口入海”的特殊水系特征。广东水能资源丰富,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07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为666万千瓦,已开发约为60%。(注:结合广东土地利用结构图,理解“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意义;知道广东的气候特征和灾害天气;能看懂一些常用的气象预警信号;台风到达前后天气有何不同,台风有何功过?广东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珠江的特征;目前广东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建筑物组成和作用。)

2、丰富的自然资源:广东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植物种类600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水力资源丰富;鱼类800多种;矿藏ll6种,开发前景良好。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广东省是我国人口较多且较稠密的省份之一。根据2005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全省年末常住人口为9194万人.其中本省户籍人口约79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02‰。全省人口较稠密的区域主要是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居住于本省的人口分属于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9030万人.占总人口的98.21%;少数民族人口164万人,占1.79%,主要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等。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经济区域,即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深圳和保持领先发展地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居中间状态的粤东粤西两翼地区,相对较为落后的广大山区。广东省常用经济区域划分简表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佛山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惠州市区 惠东县 博罗县 肇庆市区 高要市 四会市 山区县(市、区):从化市 南澳县 仁化县 南雄市 始兴县 翁源县 新丰县 曲江区 乳源县 乐昌市 东源县 和平县龙川县 紫金县 连平县 梅江区 梅 县 蕉岭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兴宁市平远县 惠东县龙门县 海丰县 陆河县 阳春市 高州市 信宜市 高要市 广宁县 德庆县 封开县 怀集县 清新县 英德市 佛冈县 连山县 连南县 连州市 阳山县 饶平县 潮安县 普宁市 揭西县 新兴县 罗定市 云城区 郁南县 云安县 东西两翼地区:4 东翼:汕头市 汕尾市 潮州市 揭阳市 西翼:湛江市 茂名市 阳江市

第五章: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

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 历史文化和交通

广东简称粤,因古为百越民族的聚居地而得名。广东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广东十多万年前已有“曲江马坝人”生息繁衍。公元前887年,在现今广州建有“楚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促进岭南发展。秦末汉初,曾一度称南越国;汉代,番禺是全国著名都会;唐代,广州开设“市舶司”,成为著名对外贸易港口。至清代,佛山成为全国手工业中心和四大名镇之一。广东是我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和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广州起义的发生地和策源地,涌现了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廖仲恺、孙中山、彭湃、叶挺、叶剑英等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广东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广东汉语方言主要有三种: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地方曲艺主要有:广东音乐、粤剧、潮剧、汉剧、雷剧、山歌剧等。广东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广州白云山和西汉南越王墓、肇庆鼎湖山和七星岩、惠州西湖、南海西樵山、博罗罗浮山、仁化丹霞山、清远飞霞山、番禺莲花山、韶关南华寺以及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广东交通发达,以广州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目前,铁路有京广、广茂、广

九、黎湛、广梅汕、京

九、梅坎诸线。铁路营业里程已由1978年的l003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l883公里;公路有105、106、107、205、323、324等十多条国道,全省公路主干线均实现无渡口通车,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140公里。主要海运港口有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珠海等;民用机场有广州、深圳、汕头、湛江、梅州、珠海、佛山等七个,是全国机场分布密度最大的省份。

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广东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l85.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0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3.7%,超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4个百分点,远高于世界同期的增长速度。到2005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6.3:49.5:44.2;全年进出口总额4279.8亿美元,其中出口2381.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1.3%;全省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806.01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1%和48.3%。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02所,成人高等院校20所。在校研究生4.4万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87.47万人和29.56万人,每万人口普通、成人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105.35人和35.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48.9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71.02万人;全省初中在校生462.7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1067.0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8%。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科学技术人员138万人;已建立省及省以上工程研究(技术)中心227个;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9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l0680亿元。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省现有各类艺术团体13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9个,博物馆、纪念馆148个;广播电台22座,电视台2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1%,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4%。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l6054个,其中医院(含卫生院)2397个,医院床位l8.8万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8.9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1.87万人;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深圳、珠海、汕头、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等市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到2005年底,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惠州、江门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深圳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深圳市、中山市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广州市、东莞市、惠州市获得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第五篇:“文化惠民”看广东

“十一五”以来,随着多个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推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中央确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利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方式,支持中部地区贫困县和西部地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截至2010年8月底,共有1151余万套直播卫星专用接收设备安装到农户家中。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十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公共文化项目。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村数字电影供片体系、放映网络和监管平台。

数字化放映和院线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逐步建立。截至2010年8月底,全国共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9条,全国成立各类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4万余支,掌握数字放映技术的放映员达到5万余名,建立数字电影地面卫星站134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影放映网络。

“十一五”以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迅速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覆盖率达到87.16%。县级文化馆2862个,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覆盖率达到94.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村文化室209600个,覆盖率达到34.2%。【详细】

下载《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文化地理》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广东七星岩(优秀范文五篇)

    七星岩--北斗七星在人间七星岩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中北部,南临城区,北倚北岭山,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6.5平方公里,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湖中耸立着七座峻峭......

    地理文化常识(最终5篇)

    地理常识 目 录 一、中国精髓 ............................................................................................ 2 二、世界十大…… ..........................

    文化地理论文(推荐阅读)

    文化地理学 论文题目:论南方与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学 院:求是学院年 级:2011级班 级:地理(2)班学 号:112030020042 姓 名:徐亚指导教师:周越老师 论南方与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最新湖南地理文化常识2013

    湖南乡土地理知识1.概况:湖南位于祖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湖南省由于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其境,故......

    文化地理总结分析

    文化地理要点 文化地理——关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形成。 文化地理绪论 文化地理是什么 文化地理在整个地理学中的地位 文化地理的发展脉络 整个世界对地理学的认识 西......

    金沙县地理、文化简介

    金沙县概况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地处乌蒙山脉和娄山山脉交汇处,座落于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之间。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贵阳,西靠毕节,北达四川,与贵遵、贵毕......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1、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语境下,在当今广东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广东精神”?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

    打造广东文化大省后花园

    博取雷州千秋文物萃一馆瑰宝,物色名城万代精华迎八方宾朋。1月22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隆重举行新博物馆落成开放庆典仪式。这是近几年来雷州市建设文化大市,打造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