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好廉政文化,消除与学生无关的误区
1、解决好认识问题,消除观念误区
廉政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是对人们关于廉政知识、价值取向、社会风气、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教育。为此,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一是要纠正廉政教育与学生无关的错误观念。当前,校园内外都有一些人认为,腐败只和权力相关,廉政也就是干部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是大人生病、孩子就医,领导生病、群众吃药。殊不知,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经受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对其人生道路影响巨大。要使学生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踏上仕途成为一个廉洁的官员,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而敬廉崇洁教育应该是题中应有之议。因此,必须从造就未来接班人、培养健康的社会主流力量的高度来认识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尤其是在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担负重要责任的学校领导要加深认识,担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担负服务工作的职工是具体的实施者,更应该加深认识,以身作则。
二是要纠正对廉政文化进校园作用的片面化认识。有些人狭隘理解廉政文化进校园的作用,认为廉政文化进校园、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的小手拉住父母的大手,使大人之手莫伸,这样的教育只需针对少数干部子弟进行,实施廉政文化进校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缺乏普遍意义上的针对性。其实,这是对廉政文化进校园作用的一种片面认识。小手拉大手只是廉政文化进校园要取得的效果之一,远不是其全部。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根本目标在于播撒廉洁的种子,传承和弘扬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崇廉尚洁意识的形成。我们要用全面的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廉政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防止舍本求末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三是要纠正对廉政文化进校园的简单化认识。有些人认为,廉政文化进校园就是在校园内挂几条廉政标语,在课堂上讲一点廉政故事,在活动中加一点廉政内容,没有什么深文大义,用不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实,这种简单加贴标签的做法也许能够应付上级的检查,但难以获得真正的效果。廉政文化进校园作为一项新的课题,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探索的地方很多,应该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其途径,掌握其方法,认识其规律。这样,才能保证廉政文化进校园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篇:46-消除认识误区,.
消除认识误区,展示独特的教学风格
宁化六中许兆河
这次福州之行,参加了“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现场全程观赏了四位名家的授课过程。真正领略了这些名师的教学风格。这对于澄清我以往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很有帮助。
误区之一,错把一些非教学因素当成影响教学的因素。
以前总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年轻的总比年老的受学生欢迎,美女俊哥的教师比相貌平平的老师受欢迎,女教师比男教师更有人气。其实年龄,相貌,性别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真正影响教学的是你的学识,你的语言功底,你的亲和力。给我们做观摩的四位名师,除了一位是女教师外,三位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师。年龄并没有成为学生排斥他们的理由。这八节课都非常成功,尤其是程翔两节课,更是获得了满堂彩。有人说,也许是名人效应,我看不尽然,抛开名人的光环,同样精彩。其实这些课,名师们都用了“激活发现和引领”的方法。他们不愧是久经课堂的老手,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潇洒自如。每堂课,教师都熟透于心,所以在授课中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变故显得极为从容,这种教学智慧和灵感,正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四位老师,有三位老师让学生感到特别有亲和力,体现在他们和学生双边活动时的每一个细节中。比如,郑桂华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常用的是“孩子”,面对近千人的观摩现场,他们不但要调控好自己的心理,还要调控好三十位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不会怯场,能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都能让学生如沐春风。郑老师上《安塞腰鼓》时,发现来上课的学生已经上过这篇课文,她彻底放弃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以免给学生带来教学中的阅读审美疲劳,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导入,给学生一种新的知识。她牢牢抓住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两方面,把探究活动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高明的教师在课堂上绝不是抛开学生而自得其乐,她的眼神始终关注着学生,所以学生的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逃过他们的眼睛。互动和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也使学生思维活跃。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教学探讨,很多人的观点在在课堂上得到交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课堂组织者而不是保姆,什么 都越俎代庖。郑桂华老师提出: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要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误区之二,多媒体授课总是优于传统授课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哪个行业,都和信息技术结合得非常紧密。不会使用现代技术,对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必将带来影响。过去总认为,运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激活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而,把教学活动和多媒体捆绑在一起。听了程翔老师的两节课,才发现多媒体并不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唯一手段,相反,如果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基础阅读的培养,一味的听读,学生没有原始阅读的体验,就得不到最初的原生态的感受。而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这种基本知识远比注入式的知识更有价值。程老师就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我们展示了名家授课的独特魅力。同样,他的课也用上了激活,发现和引领的教学法。他的高明在于在事先没和学生沟通的情况下,运用最短的时间从学生中获得最有效的教学信息,明确这堂课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寻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当然,他扎实的语文素养,他地道的北京方言,他极富表现力的带磁性的语音,都为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程翔老师上课时善于使用形体语言,他的神态多变,他的语言富有磁性,两堂课,一节是莫怀戚的《散步》,一节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授课方式,但有一个共同点,从上课的第一秒开始,他就在寻找最佳切入点,明确学生最需要的东西。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的思维能变得积极主动。程老师循循善诱,日常中极普通的散步演绎为一个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典型例子,在对四个人物的分析探究中把尊老爱幼的主旋律凸显出来。其实他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散步》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就把情节和人物形象全包容进去了。“为什么我眼眶含着热泪,因为我对语文和学生爱得深沉”,程翔老师真正的把自己融进课堂,他用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导入,课堂中不断启智和激情。原来语文可以和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生活走得很近很近,然而只有用心来教语文的人,才能和学生共同分享语文学习的乐趣。程翔老师和学生沟通时提了几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借鉴。1最喜欢语文的同学举手,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语文。2课文中同学 们最(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3喜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的同学举手。4为什么你推荐别人而不推荐自己?
误区之三,分组讨论就等于合作探究。以前参加过一些教研,总认为课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讨论,就是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却不知道看起来好像热热闹闹的场面,其实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获得最重要的东西,更可怕的是,这种走过场的教学过程成为大家趋之如骛的样板。其实,阅读教学,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悟出这些文本包含了哪些问题,自己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发现法来阅读,再通过课内交流来获得共识,这才是探究的最终目的。其实,没有问题的孩子才是最可怕的,不犯错误的课堂并不是完美的课堂。也许,有些问题,不要说孩子们弄不清楚,就是老师也未必能弄清楚。在探究时,不要怕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教学中,还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迫不及待的向学生展示所谓的标准答案。提问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不要冷落了学生的进取心。程翔先生指出,他听课时曾经发现,有一堂课教师在提问时,有个孩子曾经举了五次手,可惜老师都没有提问到他,最后,这孩子终于不再举手了。因此,不要让几个聪明的孩子“霸占”了课堂,要给每一个孩子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此外,这次听课,还发现了爱心的重要,激情的重要,学养的重要,思辨的重要。赵谦翔老师给我印象极为深刻。他提出了绿色语文的口号,谈到不要把学生变成考生,更不要把老师当成考匠。一个老师不仅要能适应课堂,还要能驾驭课堂和享受课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和学生找到一种极为默契的交接点,率领着他的弟子们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他可谓真正的沉浸在以教学为乐的境界中,以至于一进课堂就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疾病。听完讲座后我有几点很深的感触:学生不喜欢冷冰冰的语文课堂,他们喜欢充满人情味的语文。学生不喜欢说教味浓的语文,喜欢润物无声的语文。学生不喜欢空洞无物的语文,喜欢情节充实的语文。学生不欣赏教师的独角戏,喜欢与师共舞;学生不需要机械的填鸭,而希望老师给他们注入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多阅读,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用自己的学识去征服学生。
第三篇:家庭教育论文对家庭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与对策
家庭教育论文对家庭教育认识的几个误区与对策
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提醒你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等各方面无不受到家长的影响。由于家长的年龄层次及文化、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关注,并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循循善诱,引导自己的孩子快乐地参与各项活动。但也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关爱不等于溺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孩子的思维特征。但是,有些家长对这种情况没有把握“尺度”。事事顺从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在家长的“翅膀”下,这些孩子逐渐形成“我想要什么,就一定能得到”的思维逻辑,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同伴渐渐远离了她。如果长期缺少同伴交流,这些孩子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从表面上看,家长很爱孩子,但从终身发展来看,其实是害了孩子。比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上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小昕小朋友带来了许多自己的玩具、童话书等,还邀请了妈妈来参加活动。活动开始了,小昕和妈妈带着自己的物品去活动了。小昕喜欢上了小晴的一个洋娃娃,一定要,小晴提出要小昕用玩具交换,小昕不肯,小晴也不愿意。小昕得不到洋娃娃便大哭,妈妈无奈,便与小晴商量,到小晴这儿买下了洋娃娃。小昕得到了洋娃娃,破涕为笑。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妈妈又帮助小昕买来了机器人、小汽车„„小昕护着买来的玩具不让别人碰,渐渐地,小朋友都远远地离开了小昕,小昕自己带来的玩具一件也没有交换掉。
对策:
1、给孩子一个空间。家长是作为孩子同伴交往的管理存在者,并不是保护者、救生员,不能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代替孩子解决人际冲突。家长应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孩子发生困难时,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2、塑造宽广的心灵。可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家长要做好榜样,让孩子明辨是非,让他们知道耍赖哭闹是没有用的,好的玩具应该与小朋友分享。
3、授孩子一种技能。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与朋友交往的机会,教会孩子一些交往语言,如需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时,可以这样说:“借给我玩玩好吗?”“我用这个和你交换行吗?”
二、严格不等于专制
有些家长认为,我是一家之主,孩子应该唯命侍从,孩子有一点不合家长的意思就横加指责,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比如在一次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观摩孩子上课时,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很开心,到了实践操作的时候,小朋友都纷纷动起手来了。有的拿尺子,有的拿小棒、铅笔开始测量了。这时,豪豪小朋友正埋着头,还没有动手。他妈妈坐不住了,立马从教室后头冲到了教室最前面(豪豪坐在第一位),上来就打孩子的手,边打边指责:“你在干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开始了,你还不快点!你的手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豪豪一紧张,就更不知所措。从上面的例子看出,豪豪的妈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从豪豪的表现可以看出,妈妈平时比较重视知识灌输,而缺少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家庭教育并不局限于教会孩子认字、背古诗或算数学题,如果家长们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智能发展水平,一味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孩子,这种不当的期望与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缺乏自信,养成不良性格和习惯,达不到家庭教育的真正效果。
对策:
1、了解孩子。家长应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解放孩子。从书本上走出来,家长可以利用饭后休息散步或带孩子外出旅游的机会,引导孩子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商店里的商品、田野里的花草树木及季节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让孩子在实际的观察体验中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3、锻炼孩子。家长鼓励支持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思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所谓心灵手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的多种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放手不等于放任
有部分家长受到家庭教育思想的片面影响,认为从小要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可以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将来长大了自然会有出息。或者有部分家长认为,我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管孩子。所以,这部分家长就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
比如: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活动通知家长在下午1:00左右到公园门口接孩子。到了下午1:30的时候,只剩下小强一个小朋友没接走。他左顾右盼,显得有些着急,他还告诉老师:“爸爸说要来接我的”。老师耐心地和小强又等了半个小时,他的爸爸还没有来接。小强急哭了。老师边安慰小强,边电话联系他爸爸。过了许久,才接电话,小强爸爸在电话中回答老师:“我在撮麻将,很忙,没时间接小强,你让他自己回家吧。”老师听后,无可奈何,只能告诉他:“我送小强回家吧。” 确实有这样一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其实,家庭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儿童时期的教育其程度和重要性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进入学校之后,教育孩子仞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事,双方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家长要为孩子作好表率,同时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国际拓展官网
第四篇:浅谈变压器负载率与节电的认识误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变压器负载率与节电的认识误区
作者:田磊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2期
摘要:作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指出变压器负载率与节电的认识误区,并阐明了负载率与变压器运行效率的关系,从而达到择优选择最佳负载率来实现节电的目的。
关键词:变压器 负载率 效率 节电
中图分类号:TM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01
变压器长期过轻负载运行,俗称“大马拉小车”,造成变压器容量未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变压器的运行效率。长期以来总是习惯以变压器的负载率来划分“大马拉小车”。如在节电措施中规定变压器负载率小于30%即为“大马拉小车”。甚至有人错误认为,变压器在满负荷下运行才最经济节电,这些都是不够全面的。负载率与损耗的关系
第五篇:学生主体性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学生主体性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摘要:在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中经常会发现存在很多误区。要真正落实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正确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建构与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但在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问题和误区。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和所见所闻,将存在的这些误区归结出来,并寻求走出误区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学生主体性教学误区的表现
(一)“一不做,二不休”----放任自流型 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嘴讨论,多动手练习。对此,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甚至认为教师一言不发的课堂才算是主体性教学的好课堂。于是,教师一改过去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的做法,完全让学生自我表演,教师本人则成了闲人,只在教室里闲庭信步,以超然的姿态对待学生,顶多也只是当学生有求时才张开尊口,指点迷津。这样学生在迷迷糊糊、闹闹哄哄中上完了一堂课。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雷声大,雨点小”----追求热闹型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畅所欲言,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但这本身不是目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价值在于,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考虑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以及思考力、判断力的形成等。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广开言路,让学生各抒己见,使课堂在高质量的“热闹”中进行。但有的课堂,虽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却大多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或者是让学生忙于应对“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口头禅式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热闹非凡,但无实质内容或实际价值不大,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错误地理解为使学生热闹,导致整节课漫无边际,费时低效,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只抓其一,不及其余”----目标走样型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积极有效地课堂调控,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有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高质量的问题,试图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领悟知识、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但由于教师调控不当,致使学生的讨论逐渐偏离轨道,教师也不自觉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讨论的中心变成了与教学目标无关紧要的问题,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原因就在于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片面地理解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削足适履,生搬硬套”----形式错位型 一定的内容都需要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如讨论、辩论、游戏、小品、歌曲、舞蹈、影视等,可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用简单划一的讲授法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教学手段与形式时却走人一个误区----不顾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等特点,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新颖性与课堂气氛的热闹,致使教学形式与内容发生错位,因而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甚至使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很别扭。如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应用于高年级学生上,或者是将在高年级学生中常用的教学形式简单套用到低年级学生身上,结果适得其反。
(五)“绣花枕头塞稻草”----被动操纵型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曲解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处于重要地位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当。如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大的环节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安排教学,但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填鸭式的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教案走,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按照其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途径去完成。看起来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但实际上学生缺乏独立性,他们所完成的一切,从结果来看,体现出的只是常规性与再现性,而缺乏探索性与创造性。学生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配角与陪衬,而教师却成为教学的主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实是“学生主体”幌子下的“教师中心主义”。
二、走出学生主体性教学误区的对策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坚持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建构生成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不是纯粹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充分施展主体性的舞台;知识生成建构水平表征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无视学生主体性,知识教育只能成为简单灌输。学生既然是发展的主体,当然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基础上,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启发者。
1.彻底更新陈旧的学生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其严重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学派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动,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结果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挖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才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社会竞争,对人的素质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人们以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思传统形态的教育。因此,转变观念,变革现实,寻回“失落”的教育宗旨,是时代的潮流。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必须自觉地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主题,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而又个性鲜明的建设者。这是教育面对社会的必然选择,其首要意义是适时地转变思想观念。从学生观角度来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这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自主建构过程以学生发挥主体性为条件,以发展主体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以爱和尊重感染学生,做到以学生为起点,了解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做到把学生作为目的和归宿,既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发现知识,自由探索,又要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觉、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思维、体验、交流、表现,学会主动学习,有效训练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能否受到尊重,主体作用能否发挥,主体特征能否体现,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方式和进程,才有可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能否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正是学生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二)从“独白”到“对话”,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
教学民主是顺利进行有效教学的内部环境条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环节。发扬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由于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要让学生表现出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就不能威严逼人,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否则就会限制和压抑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拓展。教师应让学生说话,积极与学生对话,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是同一问题上多次出现错误。要为学生想像、思考、发现、创造提供最大的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要真正平等。师生只有以相互尊重人格为前提,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言语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学影响,努力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互动合作的课堂气氛。
二是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品德不良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有信心、耐心,并加倍付出爱心,从呼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人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学习状况。
三是师生要经常进行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师生经常在观念上进行角色转换,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双方就容易沟通思想、情感,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三)从“绝对性的权威”到“平等中的首席”,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树立主体性学生观,这是观念形态的要求,同时,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必须突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展示。因为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原理、原则、方法等要求,科学安排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实际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手段的具体应用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创造性发挥,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达到心灵愉悦的理想境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发展质量。教师通过自己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使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在需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建立在主导学生使之实现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即威廉姆.多尔所界定的“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教师在绝对权威条件下在知识传授上的全包全揽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像导演那样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导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习的主角学生来说,他对教师的讲授绝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他感兴趣的,就接受;没有兴趣的,就容易放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愿望的激发。通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进而主动探索未知的事物。这就使兴趣变成了个人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相反,如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知识数量的积累,死记硬背,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变得厌学,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2.导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卢梭曾讲过“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不是要给学生多少“鱼”,而是要给他“渔”----捕鱼的技能、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授之以“渔”呢?教师要先引导、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探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自己解决该问题的新思想、新意图、新观点、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并分析、讨论、发问、归纳、总结、推理、提炼。在探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掌握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导在学生困惑处、关键点和难点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解惑。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不应停留在知识的系统介绍上。学生能够通过问答、讨论、比较、观察等手段掌握的知识,教师就不应再花费较多的时间去长篇大论讲解,那样做既耗费了学生、教师的时间,又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教师的重头戏应放在课本的难点和关键点上,放在学生不易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上,通过挂图、模型、联想、比喻、电教、推理等手法使该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加以接受。
4.导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上
为了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发问、乱撞乱闯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没有了方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看上去学生个个“主动”,但这种主动也只是一种无意义的精力消耗。教学目标分散在每节课的教学之中,而每节课的教学又分散或集中了这些目标要求,任何一个目标都不能忽视。但由于各节课内容要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该动手操作的要积极动手,该观察的要仔细观察,该思考的要认真思考,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又因个别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出现课堂上提问漫无边际的现象,有的滞后,有的超前,不能切中要害。这时,教师要“扶”一把,把学生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引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来,这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