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要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为什么要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2008-11-28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即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要求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通过上轮规划的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快速下降趋势得到缓解,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规划实施,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是,土地用途管制主要局限在土地用途分类及其数量规模基础上,没有直接涉及土地的空间属性及其影响,因而在规范土地利用空间秩序、引导土地利用布局方面发挥的作用受到较大局限。基于这种考虑,《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即按照分解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逐级落实用地规模和布局,并对其中的城镇、工矿、农村居民点等非线性用地,划定规划期内用地的扩展边界,明确管制规则,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通过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手段,加强对用地布局的监管,把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扩展边界范围内,防止城乡建设用地盲目和无序扩张,有效减缓建设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其他重要生态环境用地的侵占。
二是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则。立足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细化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划分,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要在现行基础上简化农用地转用审批环节,强化跟踪监管,同时要加强建设项目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审查和管理,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原则上只能安排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必须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严格限制城、镇、村和工矿用地的无序蔓延。
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前期论证。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前期论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供应政策等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应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进行多方案比较,优先采用占地少特别是占用耕地少的选址方案。
总体上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主要精神是,扩展边内土地用作非农建设用途要简化审批程序,而扩展边界外的土地用作非农建设要从严进行审批和监管,通过行政经济手段,引导城乡建设向扩展边界内集中。建立这项制度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上一轮
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主要针对的是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问题,那么本轮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中突出空间管制主要解决的就是土地利用的布局问题。总的来看,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是对现行“圈内、圈外”规划管理模式的总结和升华。虽然从形式上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借鉴了现行“圈内、圈外”的规划管理模式,但二者有重大区别。现行模式下“圈内、圈外”仅仅是在用地审批方式上存在差别,“圈内”用地按批次审批,“圈外”用地按项目单独审批,在审查内容和深度上没有实质区别,“圈”在用地布局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控制作用不明显;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边界的划定,规划政策意图非常明确,扩展边界外将作为农业或生态空间,除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外,严格限制其他新增建设用地。边界内外审批管理上的差别,也主要是为了引导各项城乡建设向扩展边界内集中,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第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是对以往管理上“重城轻乡”现象的有效纠正。上轮规划中,土地利用管理普遍存在着“重城轻乡”的现象,大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处于失管的状态,在城镇用地得到控制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农村建设用地效率的提高停滞不前。集镇在城市旁“贴边”发展、工矿零星发展、农村散乱发展等现象普遍,使得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和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后,将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等所有非线性用地都纳入管制范围,将大大提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力度,从而有利于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优化,为建设生产方便、生活便利、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三,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强有力的武器。上轮规划中,对于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强调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土地必须严格控制建设占用,保护区外的其他耕地则作为一般农地区,没有特别的管制要求,这给一些地方随意占用耕地留下了方便之门。特别是沿保护区外缘的城乡建设,经常造成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的损毁,严重影响了基本农田的农业生产能力。这次通过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从源头上控制了建设用地布局的范围。与以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外可以建设”的情况相比,有了空间管制后只有“扩展边界内的土地”可以建设,实际上是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力度更强了,更严格了,同时也有利于耕地之外的生态环境用地的保护。第四,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是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协调、有序的土地利用格局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比较重视规模和指标控制,并通过指标分解和年度计划逐级得到落实,而对于土地利用布局的落实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建立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后,建设用地的总体格局将在规划中明确确立起来,一些用于隔离、美化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用地也将在空间上得到具体落实,从而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的布局提供明确指导,有利于各类用地的集约、高效、协调、有序配置,有利于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促进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执笔人刘 康)
第二篇:第九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九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一节
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
第三十五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区域划定。该区域是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优质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147.06 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5.09%。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区内的一般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管制政策进行管护;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第三十六条 一般农地区
(一)区域划定。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是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区域面积为158.03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4.76%。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牧草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第三十七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一)区域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区指在土地利用上以城镇功能为主导用途的区域,也是市域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764.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0.05%,(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城镇规划。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第三十八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一)区域划定。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农村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用地区域,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46.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2%。
(二)管制规则。区内规划土地用途主要为村镇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集镇建设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合理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优化村镇用地格局,增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弹性,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区内农用地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积极推进废弃宅基地的复垦开发工作,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第三十九条 独立工矿区
(一)区域划定。独立于村镇建设用地区之外,为工矿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规划期内不改变用途的现有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及规划期内新增的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46.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2%。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不宜在村镇建设区内布局的工业用地;区内土地利用应符合工矿建设规划;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闲置地和其他土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第四十条 风景旅游用地区
(一)区域划定。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46.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2%。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规划;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用途;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第四十一条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一)区域划定。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是主要河湖及其蓄滞洪区、滨海防患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其他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特殊控制的区域。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46.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2%。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第四十二条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一)区域划定。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水域、森林、草原;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和人文景观、遗迹等保护区域。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46.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2%。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保护区规划。区内影响景观保护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不得占用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第四十三条 林业用地区
(一)区域划定。林业用地区是发展林业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域,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生态建设规划的造林地、宜林荒山及以上范围内的其他类型零星土地均划入林业用地区。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46.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2%。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区内现有的非农建设用地应调整为林地和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规划期内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但不得扩大面积。保护现有林地资源,禁止毁林开荒等其它毁林行为;鼓励依法开垦荒山、荒坡,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鼓励区内进行依法有序的生态建设活动。禁止占用区内林地、耕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占用生态林地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强化管理,坚持依法治林,严禁乱砍滥伐。严禁区内农用地转为未利用地。第四十四条 牧业用地区
(一)区域划定。牧业用地区是现有成片的人工、改良和天然草地、已列入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项目的牧草地、规划期间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牧草地、为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牧道、栏圈、牲畜饮水点、防火道、护牧林等设施用地。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域面积为146.2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92%。
(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牧业生产,以及直接为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牧业设施;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按其适宜性调整为牧草地或其他类型的牧业设施用地,规划期内不能调整的,保留现状用途,不得扩大面积;未经批准,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开垦、采矿、挖沙、取土等破坏草原植被的活动。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第四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现状和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允许建设区面积为90.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2%,主要分布于XXX村、XXX村、XXX村。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四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区域,在不突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有条件建设区面积63.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0%。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在所有约束性指标没有突破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四十七条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是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它区域,主要包括规划期间拟复垦的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限制建设区面积3063.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22%。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严格限制城、镇、村建设,严格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第四十八条 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是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禁止建设区面积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对本区进行管理,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第十章
村土地利用控制
第四十九条 村土地利用指标调控
根据胡台镇土地资源状况与利用特点,综合考虑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分析等因素,确定土地利用重点和发展方向,采取定性与定量、定位与定序的有机结合,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需要与可能,将上级规划下达给本乡镇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工矿用地、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与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分解到各村并落实到地块。第五十条 村土地利用控制措施
(一)确定各村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边界。各村在本规划原则、目标指导下,积极配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上级规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布局集镇、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等新增建设用地,并分别划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二)确保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优先落实。各村土地利用必须优先保障集镇规划重点发展区域的建设用地需求;同时对其他相关部门规划确定各类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用地规模以及具体位置。
(三)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根据本轮规划下达到各个村庄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并落实到各个村庄的具体地块和位置,严格限制建设用地占有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四)严格执行本规划下达各项任务。规划期内,各村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保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通过具体措施保障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
第十一章
近期用地规划
第五十一条近期耕地保护目标
至2010年胡台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97.126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906公顷。第五十二条近期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至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97.056公顷以内;2006-2010年建设用地新增规模控制在56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9平方米/公顷。
第五十三条近期土地整治目标
至2010年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02公顷,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4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5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5公顷,未利用地土地开发补充耕地88公顷。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五十四条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必须取得农用地转用许可。
第五十五条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阶段性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和土地开发整理等规模。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的计划管理,发挥置换指标在促进土地整理和引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逐步将存量土地供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实现土地利用计划调控土地供应总量的作用。第五十六条 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总量的基本稳定。各类非农业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不能自行补充的,必须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第五十七条 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严禁通过修改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建设用地规模,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对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并依法组织听证。第五十八条 加大土地规划宣传力度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报刊、媒体、流动宣传等形式,宣传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政策以及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提高社会各界按规划用地管地的意识,自觉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第五十九条 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制度
规划实施要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实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法公告,接受公众监督;胡台镇各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和土地整治活动,应当广泛听取公众和土地权利人意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必须举行专家论证、公开听证。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规划组成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说明和图件组成。第六十一条 规划效力
各类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第六十二条 规划实施
本规划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XXX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因规划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对本规划进行修改的,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六十三条 规划解释
本规划由XXX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XXX县分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城乡建设用地性质变更的审批制度 文档
城乡建设用地性质变更的审批制度
一、城乡建设项目用地性质变更审批的主要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影响城乡建设项目用地性质变更审批的主要地方性规定
3、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
4、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项目建设用地类别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四、申请用地性质变更工作程序
1、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向规划建设部、资源管理部提交关于用地性质变更的书面申请;
2、规划建设部会同资源管理部现场勘查,核实申请变性用地范围及周边关系;
3、规划建设部确定申请人所需申报资料及要求(用地测绘图及第三方规划咨询服务机构出具的用地变性分析论证报告;工业、仓储用地项目须附示范区经济发展部、环保、安监等部门意见;原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为企业改制、司法拍卖、行政划拨的,须附政府及法院、国资办等相关部门意见);
4、规划建设部初审同意用地变性后,拟定用地规划条件,资源管理部同步进行变更审查,拟定用地变性后的处置方式(土地储备、招拍挂、交纳土地相关税款),上报示范区专题办公会议审批;
5、根据会议决定,规划建设部组织进行用地变性批前公示、资源管理部组织开展土地评估工作;
6、公示无异议,规划建设部签署规划审批意见,资源管理部根据会议决定的用地变性后的处置方式、用地规划条件和土地评估报告处置土地。
(辑录:赵春晓律师)
第四篇:关于建立城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黑名单”制度的暂行办法
关于建立城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黑名单”
制度的暂行办法
各县直属机关、各乡(镇)人民政府: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工程(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秩序的规范管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信用意识,维护招标投标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县招标投标的有序工作,促进我县工程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列入不良行为的范围
(一)凡在我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参与工程建设(政府采购)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包括施工单位、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经查实,有下列违法违纪行为之一,列入不良行为:
1、投标企业在投标报名时提供虚假、无效证件,隐瞒在建工程情况和不良行为记录等行为的;
2、投标企业不遵守投标会场纪律,无理取闹,扰乱招标投标秩序的;
3、投标企业有低于企业成本价或恶意过高报价行为的;
4、施工、监理企业项目部人员在有关部门组织的不定期 抽查中,无正当理由不到岗或中标后人员擅自撤换的;
5、监理企业对施工项目部人员监督不力,发现人员擅自变更,长期不在岗以及有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
6、中介机构丧失诚信,违规操作,不认真履行职责,成果质量低劣的;
7、造价咨询企业编制的工程量清单经核实单项增减超过10%以上或者其编制的标底经有关部门审核误差总价超过+ 20%以上的;
8、有其他违反建筑市场及招标投标管理有关规定行为,被有关部门查处的。
二、列入黑名单的范围
经核实,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直接列入建设工程(含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黑名单:
(一)建设单位及其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1、将建设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单位的;
2、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擅自组织施工的;
3、对应招标、应进场交易的项目不招标、不进场交易的;将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肢解发包或以各种方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的;
4、与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或者投标人相互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公众利益的;
5、未组织竣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的;对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验收的;未及时竣工备案的;
6、严重违反工程承发包合同、廉政合同,恶意拖欠工程款或有严重不诚信行为的;
7、按执业资格人员计分管理办法或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 黑名单的,或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二)施工单位和监理、勘察、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及其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1、未取得资质(资格)证书承揽工程或超越资质(资格)等级、范围承揽工程的;
2、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违反规定进行分包的,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本人)名义承揽工程的;
3、转让、出租、出借、涂改、伪造资质(资格)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其他单位(个人)挂靠本单位(本人)承揽工程的;
4、相互串通投标或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以他人名义投标或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
5、擅自变更项目经理、项目总监或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严重不到位的;
6、利用向发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行贿、提供回扣或者给予其他好处等不正当手段承接工程的;
7、施工、监理企业中标后无正当理由放弃中标的;
8、以他人名义投标或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
9、严重违反招标投标纪律的。
(三)参与政府采购的供应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1、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骗取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
2、伪造、涂改《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证书》的;
3、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成交的;
4、采用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
5、与采购人、其他供应商或者代理机构恶意串通的;
6、中标后无正当理由不与政府采购人签订采购合同的;
7、擅自变更或者终止政府采购合同的;
8、向采购主管部门、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技术专家 等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9、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被有关部门查处的。
三、对有不良行为记录和列入黑名单的处理
(一)对列入不良行为记录的建设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对施工单位和中介机构,给予通报批评,暂停其一年到三年在我县范围内参与投标资格或中介机构的执业、代理资格,并由主管部门从诚信行为保证金中进行经济处罚。
(二)对列入黑名单的建设单位及其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并依法作出处理;对施工单位和中介机构给予通报,暂停其一年到三年在我区范围内参与投标资格或中介机构的执业、代理资格;对列入黑名单的个人给予通报,暂停其三年以上投标资格或执业、代理资格,情节严重的,直至取消在我县范围内参与投标或执业、代理资格。
(三)对在建设活动过程中行贿的单位和个人,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后,取消或者限制其在一定时期内进入我县建设市场。其中:行贿数额在2万元以下的,停止投标或从业一年 ;行贿数额在2~5万元的,停止投标或从业三年;行贿数额在5~10万元的,停止投标或从业五年;行贿数额超过10万元的,停止投标或从业,并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吊销其资质证书。
四、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一)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实行统一扎口、分类管理的原则。负责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平台的部门,对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建设、执行及其处理情况进行督查,对报送的情况进行审核、记录并在平台 上发布。各工程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工程项目中发现的不良行为和黑名单进行记载并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工程建设各监管部门,对相关部门报告的和在工作中发现的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的单位和个人,要第一时间处理并通报给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平台,以便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不良行为和黑名单记录自录入网上信用档案之日起,不良行为网上记录期限为三年,黑名单网上记录期限为五年。超过上述期限的记录,应将其从网上信用档案中予以删除。但处罚期限未到期的,不予删除。
(三)对有不良行为记录或列入黑名单,须追究党政纪或刑事责任的单位和个人,相关监管部门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10日内,将《行政处分建议书》或《追究刑事责任建议书》及有关证据材料移送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收到建议书后,应按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有关监管部门。
(四)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在查处工程建设领域的违法违纪案件后,对涉及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列入不良行为记录或黑名单的,在违法违纪事实查清后或行政处分决定发出、法院判决之日起10日内将《监察建议书》或《检察建议书》送达有关监管部门。相关监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将执行或者采纳监察、检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给监察、检察机关。
(五)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建设工作,落实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因工作严重不负责造成后果的,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根据情节轻重,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六)对招标投标违法行为所作出的以下行政处理决定应给予公告: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
4、暂停或者取消招标代理资格;
5、取消在一定时期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
6、取消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
7、暂停项目执行或追回已拨付资金;
8、暂停安排国家建设资金;
9、暂停建设项目的审查批准;
10、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其他行政处理决定。
(七)公告的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应当作为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依法必须招标项目资质审查、招标代理机构选择、中标人推荐和确定、评标委员会成员确定和评标专家考核等活动的重要参考。
五、附则
1、本办法由开阳县监察局会同开阳县住建局、开阳县发改局、开阳县检察院、开阳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2、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在此之前,与本规定有冲突的以本规定为准。
2014 年 11 月 19日
第五篇:为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为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38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鲁国土资规〔2015〕1号),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农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农民安置、农村发展、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拆旧建新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土地复垦和调整利用,实现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扩大,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
第二条 增减挂钩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划引导,规模控制。要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控制和引导;
(二)先易后难,统筹安排。应选择有经济实力、群众搬迁意愿强和村委会工作能力强的村庄优先开展增减挂钩工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推进;
(三)集约利用,提高效率。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自愿民主,维护权益。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五)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通过开展增减挂钩项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第三条 县政府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农办、国土资源局、住建局、规划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水务局、农业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增减挂钩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是本行政区域内增减挂钩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增减挂钩村庄申报、实施工作;县农办负责增减挂钩总的协调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增减挂钩的政策指导、项目立项及申报、指标调控、监督管理、复垦验收;住建局负责安置区楼房建设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划局负责全县增减挂钩村庄安置区建设规划方案的审查工作;财政局负责增减挂钩补助资金的拨付和管理;审计局负责项目所有资金的审计工作;监察局负责社区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水务、农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服务增减挂钩工作。
第二章 申报
第四条 增减挂钩项目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区规划,初步确定项目区位置和规模,并就项目区选点布局、安置政策等事项组织听证会,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严禁违背群众意愿申报增减挂钩村庄。申报材料要真正反映村民意愿,禁止弄虚作假。要查清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了解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搬迁意愿。对符合增减挂钩条件的村庄由所在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向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请。
第五条 申报增减挂钩项目的条件:
(一)除城镇规划区确定的建设用地外,必须符合社区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能腾出用于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土地且必须作为耕地使用;
(三)群众搬迁积极性高,95%以上村民同意搬迁;
(四)村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能够承担安置房建设和拆旧复垦的自筹资金;
(五)村集体领导班子团结,战斗力、号召力强,群众积极性较高,能够在2年内完成搬迁复垦任务;
(六)新村安置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安置预留区范围内。
第六条 申报增减挂钩项目所需材料:
(一)村委会所需提交材料: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增减挂钩项目的申请书;
2.民意调查情况(95%以上村民同意申报增减挂钩的签字);
3.关于《拆迁补偿与安置方案》召开村民大会的会议纪要;
4.申报增减挂钩村庄听证材料(若放弃听证,提交放弃听证证明);
5.群众自筹资金的50%上交乡镇(开发区、街道)农村社区专用账户的证明;
6.村庄人口数、户数证明(户籍部门出具);
7.村集体土地所有证和各户的集体土地使用证;
8.经县政府批复的社区详细规划(详规中必须体现每个村庄的安置区面积、容积率);
9.村与户签订的拆旧补偿与安置协议;
10.安置区选址压覆煤矿矿区范围的,需提供安置区与煤矿签署的协议书。
(二)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所需提交材料:
1.向县政府申请开展增减挂钩工作的请示;
2.编写的项目实施计划;
3.申报增减挂钩公示材料(包括拆迁补偿与安置方案的公示、安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公示等);
4.拆迁补偿与安置方案(包括拆旧补偿方案、安置方案、安置区建设费用等);
5.安置区建设需调整土地权属的,应提交安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相关权属调整材料;调整确有困难的,允许进行货币补偿,并提交相关协议材料。
(三)县人民政府批准农村居民点撤并、改造及安置区选址的文件;
(四)县人民政府批准权属调整的批文;
(五)依据相关规定需提交的其他资料。
第七条 项目实施计划的编制内容: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对项目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产业现状等进行简要说明,重点说明项目区位置范围(落实到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现状及基础设施现状等情况、申请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及安置、建新拟使用指标情况、总投资及建设期限等;
(二)项目区合法性、可行性和复垦潜力分析;
(三)项目区实施方案。拆旧区复垦方案应当说明涉及的拆旧 村庄及规模、拆迁户数和人数,拆旧区复垦工程建设标准,复垦为农用地和耕地面积及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安置区建设方案应当说明安置区涉及的户数、人数、安置方式及拟用于农民安置住房、农村基础和公益设施、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的规模,安置区总建筑面积、容积率、节地率等;城镇建新区规划方案应当说明拟用于商业、住宅、工业及其他用地规模等;说明乡村风貌、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四)项目区实施管理。包括工程进度计划、土地利用结构调 整情况、周转指标使用情况、安置补偿计划及落实情况、复垦耕地后期管护措施等;
(五)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说明资金估算总额、筹措渠道,明确拟用于安置补偿、拆旧区复垦、设施配套建设等资金;
(六)土地权属调整情况。涉及农用地或建设用地调整、互换 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中应当明确调整的原则和依据、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土地权属现状、土地归并和分配办法等内容;
(七)保障措施。说明组织机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及安置区地质灾害避让等措施。
第八条 县国土资源局对申报参加增减挂钩的村庄进行审查,筛选符合条件的村庄提交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报县政府批准,由县政府向市政府提出申请立项,并逐级上报省政府。
第三章 实施
第九条 项目区经省政府批准后,增减挂钩项目安置区开工建设时,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需向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申请,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国土资源局、规划局等部门进行安置区定界放线等工作。
严禁各乡镇(开发区、街道)未经批准,擅自占地进行新村建设。
第十条 县财政局、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设立增减挂钩项目专项资金账户,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封闭运转、年终审计。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单位缴纳的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以及使用增减挂钩指标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等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专项资金账户, 县政府按净增耕地每亩11.5万元支付搬迁村安置区建设、旧村拆迁补偿,特殊情况由县政府常务会具体确定。项目开工时间以农办牵头的相关部门联席审批后一个月计算,对按时完成拆旧复垦工作,并通过最终验收的村庄,县政府按拆旧区总面积每亩4000元拨付复耕费,按净增耕地每亩1000元给予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奖励;对提前一个季度完成拆旧复垦工作,并通过最终验收的村庄,县政府按净增耕地每亩5000元给予奖励;对提前两个季度以上完成拆旧复垦工作,并通过最终验收的村庄,县政府按净增耕地每亩10000元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 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经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后,允许社会资金及企业参与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鼓励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积极筹措资金,参与增减挂钩实施,发展镇域经济。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增减挂钩项目区,在实施规划确定的时间内,安置区主体建设完成后拨付50%的补助资金;拆旧区完成拆旧任务后,拨付30%的补助资金;项目完成最终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20%的补助资金。
第十三条 项目区总体实施期限不超过二年。安置区的规划建设要严格执行《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户均宅基地不超过200平方米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 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原则上留出适当比例用于农村新型社区的长远发展和二、三产业用地。
第十五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要按照批准的实施规划进行项目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
第十六条 拆旧区土地复垦实施前,要与具体实施整理复垦单位签订土地整理复垦合同,约定整理复垦期限、质量标准、后期管理等内容。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的有关规定,涉及工程建设的,要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合同制等制度。
第四章 验收
第十七条 项目区实施完成后,由项目区所在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向县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初验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初验申请;
(二)项目实施工作报告。主要包括:项目区规划实施情况、建设项目总决算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档案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三)项目工程总结报告及影像资料。
第十八条 县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接到初验申请后,组织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住建局、财政局、审计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初验。初验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土地权属管理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档案资料管理情况、工程管护措施以及项目实施前后有关资料对比核查情况、土地复耕质量等。初验合格后,由县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初验报告,县国土资源局组织验收材料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对于初验不合格的,由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负责整改。
第十九条 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应做好项目成果有关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好项目区申报、实施的有关文件和资料。
第二十条 县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对增减挂钩项目进行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动工建设、扩大增减挂钩安置区范围和变更安置区建设地点的乡镇(开发区、街道),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进行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由县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6年 月 日起实施,有效期至 年 月 日。本办法发布之前动工的增减挂钩项目按齐政发〔2012〕13号文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