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十五”发展成绩,经验,不足以及十一五发展思路
XX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工作回顾及XX年展望
一、XX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工作回顾
XX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一年。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紧张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加强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建设,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将加强交通运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广大交通工作者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勇于开拓,千方百计增加运力和保证运输安全,为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央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XX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交通运输形势持续向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稳步推进,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行业逐步迈上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从交通运输业改革和发展这两大任务的总体情况看,在XX年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改革方面,交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为交通运输的发展继续提供着巨大的动力。民航改革工作按照改革方案要求的内容已基本到位,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还须继续深入。三大航空集团成立后,重组工作又取得较大进展,国航完成了重组上市,南航、东航的重组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机场下放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开始释放,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运作方式等新形式在机场的管理、运营的过程中不断涌现。铁路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和总体思路日趋成熟,也更趋实际,国家发改委在总结和借鉴国外铁路体制改革经验和教训,以及梳理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铁路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针对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实际,在做好不同方案的论证比选工作中,更加注意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积极推进了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也形成初步意见,建议改革的方案也经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研究提出,在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合理建议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完善,基本完成拟报国务院的建议稿。
在交通体制改革进程加快的同时,事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XX年7月,国务院作出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该项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企业自主投资,自负盈亏,银行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规划和程序,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发挥积极作用。
XX年,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以及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交通建设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建设成果显著。XX年全社会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公路完成投资4400亿元,增长19.9%;铁路完成投资890.2亿元,增长12%;水运完成投资376亿元,增长33%;民航完成投资197亿元,增长15.9%。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全面启动,全年投产新线1433公里,复线352公里,电化409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完成建设任务的86%,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0公里;新改建农村等级公路25万公里。沿海规模以上港口专业码头及配套深水航道建设加快,建成万吨级深水泊位47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广州、济南、重庆、青岛机场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相继竣工,西部支线机场年内竣工8个。
XX年,全国交通运输呈现迅速增长态势。面对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国家及时加强宏观调控,交通运输系统各有关单位顾全大局,克服运输能力不足和自然灾害等对运输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措施,调整和优化运输资源布局,挖潜改造,千方百计增加运力,努力缓解运输紧张状况,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XX年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77.18亿人、旅客周转量16310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8.1%;完成货运量167.8亿吨,货物周转量66452.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23.4%。
综上所述,尽管在运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度过了XX年,但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明显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铁路运力不足已成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亟需从战略的高度在长期规划和短期措施上给予高度重视。
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有效供给。按照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枢纽建设。“区分轻重缓急,加强薄弱环节”,加快铁路建设提高主要干线能力、扩大煤运通道能力。加快武广、石太、郑西等客运专线建设,抓紧哈大、京武、厦深客运专线的前期工作,尽快实现繁忙干线客货分线,提高煤炭运输能力;加快大秦线扩能改造工程和集疏运通道建设,实现大秦线年运量2亿吨的目标,提高大同及蒙西地区煤炭外运能力;加快沪汉蓉通道和温福等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青藏铁路建设,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确保按期完工。加强重点区域公路建设。在继续加快已纳入规划的“五纵七横”、西部开发等国家干线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同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全面完成“十五”规划实施的“农村六小工程”中县际和农村公路建设;启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接替“县际和农村公路”实施后农村公路的进一步发展,并规范、引导“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加强沿海港口集装箱和大型散货码头等项目建设,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高港口吞吐能力。重点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区域主要港口的建设。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大内河航道整治和建设,以及出海航道的建设。加快北京首都、上海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一批干线机场的建设和确保完成“十五”规划的西部28个支线机场建设。
继续深化交通行业改革,促进交通运输市场化进程,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巩固民航改革已有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抓紧研究和出台民航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包括机场收费政策,机场特许经营权出让,航油供应市场准入政策等,并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民航支线航空政策,农林航空政策等,促进民航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铁路体制改革步伐,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改革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同时,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铁路建设经营。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促使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早日走上正轨,保障农村公路通行质量,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年限。
除上述工作外,XX年的另一项工作也不能忽视,继续推进交通运输学科理论的建设,特别是交通经济学科的建设,使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运营和管理规则以及交通运输的供给和需求管理等,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合理。
第二篇:交通“十五”发展成绩,经验,不足以及十一五发展思路
2004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工作回顾及2005年展望
一、2004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一年。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紧张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加强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建设,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将加强交通运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广大交通工作者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勇于开拓,千方百计增加运力和保证运输安全,为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央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交通运输形势持续向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稳步推进,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行业逐步迈上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从交通运输业改革和发展这两大任务的总体情况看,在2004年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改革方面,交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为交通运输的发展继续提供着巨大的动力。民航改革工作按照改革方案要求的内容已基本到位,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还须继续深入。三大航空集团成立后,重组工作又取得较大进展,国航完成了重组上市,南航、东航的重组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机场下放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开始释放,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运作方式等新形式在机场的管理、运营的过程中不断涌现。铁路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和总体思路日趋成熟,也更趋实际,国家发改委在总结和借鉴国外铁路体制改革经验和教训,以及梳理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铁路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针对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实际,在做好不同方案的论证比选工作中,更加注意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积极推进了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也形成初步意见,建议改革的方案也经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研究提出,在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合理建议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完善,基本完成拟报国务院的建议稿。
在交通体制改革进程加快的同时,事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2004年7月,国务院作出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该项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企业自主投资,自负盈亏,银行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通过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规划和程序,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发挥积极作用。
2004年,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以及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交通建设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建设成果显著。2004年全社会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公路完成投资4400亿元,增长19.9%;铁路完成投资890.2亿元,增长12%;水运完成投资376亿元,增长33%;民航完成投资197亿元,增长15.9%。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全面启动,全年投产新线1433公里,复线352公里,电化409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完成建设任务的86%,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0公里;新改建农村等级公路25万公里。沿海规模以上港口专业码头及配套深水航道建设加快,建成万吨级深水泊位47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广州、济南、重庆、青岛机场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相继竣工,西部支线机场年内竣工8个。
2004年,全国交通运输呈现迅速增长态势。面对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国家及时加强宏观调控,交通运输系统各有关单位顾全大局,克服运输能力不足和自然灾害等对运输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措施,调整和优化运输资源布局,挖潜改造,千方百计增加运力,努力缓解运输紧张状况,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2004年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77.18亿人、旅客周转量16310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8.1%;完成货运量167.8亿吨,货物周转量66452.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23.4%。
综上所述,尽管在运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度过了2004年,但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明显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铁路运力不足已成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亟需从战略的高度在长期规划和短期措施上给予高度重视。
在2004年的交通工作中,最令人鼓舞和振奋的有两件大事,一件是我国的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一件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一个是10万公里的铁路网,一个是8.5万公里的国家高速公路网,两项重大规划的批准,真正将交通运输的重大布局体现到国家意志上。与此同时,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也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目前正在贯彻之中。《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长江干线桥梁(隧道)建设规划》已经多方论证后形成建议方案报国务院审批(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思路等已初步形成;《军民航空管规划》、《民航中长期机场布局规划》和《民航机队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二、做好2005年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工作的思路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迈入“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从目前的形势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进一步消除,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为交通运输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为全面完成“十五”交通发展规划任务,促使交通运输逐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2005年我国交通运输应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调整中提升行业总体技术水平。总体而言,2005年交通运输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广大交通运输系统各条战线上的交通工作者继续以大局为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做好交通运输发展与改革的各项工作。为此,2005年交通运输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运输各项工作,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加强能源运输建设,全力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坚持改革为动力,把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同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交通运输快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增加有效供给,努力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编制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交通发展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交通发展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交通发展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背景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交通发展规划,也是我国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条件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交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非常关键。
编制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要转变规划编制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求;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优化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技术水平;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的职责;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规划制定工作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要切实做好规划间的衔接,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已经国务院批准的几个中长期专项规划的关系。
对交通运输业来说,2005年需要完成的工作能与2004年媲美的重大事项,一个是中国交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个是全国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两项工作都事关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这两项工作的成果将直接指导我国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和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对交通运输界来说也是一项标志性的工作。与此同时,也必须完成“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编制,京津冀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东北地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以及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十一五”专题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5年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已批准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工作。继续落实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并结合落实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加快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全面宣传贯彻并落实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具体内容,加快具体项目的前期工作。还有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落实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具体事项,落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推进沿海港口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实施长江干流桥梁(隧道)建设规划等。
继续加快能源运输系统建设,全力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根据宏观经济走势,2005年全国客货运输需求,特别是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需求将保持旺盛,供需矛盾突出,交通运输仍将面临较大压力的趋势。交通运输行业在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的同时,要加强现有交通设施运输能力的挖潜改造,增加运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增量。首先,继续加快已确定的大秦铁线2亿吨扩能、秦皇岛煤码头一期扩容等应急项目改造步伐,确保尽快形成新增煤炭运输能力和装船能力各1亿吨。围绕大秦铁路扩能,重点建设集运系统,下水港口和疏运系统的建设。
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加有效供给。按照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枢纽建设。“区分轻重缓急,加强薄弱环节”,加快铁路建设提高主要干线能力、扩大煤运通道能力。加快武广、石太、郑西等客运专线建设,抓紧哈大、京武、厦深客运专线的前期工作,尽快实现繁忙干线客货分线,提高煤炭运输能力;加快大秦线扩能改造工程和集疏运通道建设,实现大秦线年运量2亿吨的目标,提高大同及蒙西地区煤炭外运能力;加快沪汉蓉通道和温福等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青藏铁路建设,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确保按期完工。加强重点区域公路建设。在继续加快已纳入规划的“五纵七横”、西部开发等国家干线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同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全面完成“十五”规划实施的“农村六小工程”中县际和农村公路建设;启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接替“县际和农村公路”实施后农村公路的进一步发展,并规范、引导“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加强沿海港口集装箱和大型散货码头等项目建设,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提高港口吞吐能力。重点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区域主要港口的建设。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大内河航道整治和建设,以及出海航道的建设。加快北京首都、上海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一批干线机场的建设和确保完成“十五”规划的西部28个支线机场建设。
继续深化交通行业改革,促进交通运输市场化进程,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巩固民航改革已有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抓紧研究和出台民航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包括机场收费政策,机场特许经营权出让,航油供应市场准入政策等,并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民航支线航空政策,农林航空政策等,促进民航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铁路体制改革步伐,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改革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同时,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铁路建设经营。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促使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早日走上正轨,保障农村公路通行质量,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年限。
除上述工作外,2005年的另一项工作也不能忽视,继续推进交通运输学科理论的建设,特别是交通经济学科的建设,使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发展政策,运营和管理规则以及交通运输的供给和需求管理等,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合理。
第三篇:市物价十五发展情况和十一五发展目标
一、“十五”发展情况(2001—2005):
“十五”期间,受国内政策因素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影响,涨价因素较多,我市物价总水平变动较大。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0.6和98.7;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0.1和99.4;2003年受“非典”和国内国外需求拉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0.8和99.7;在稳健型宏观政策的作用下,受粮食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4年为1997年以来涨价幅度最大的一年,物价明显上升但仍处于可承受、可调控的范围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2.5和101.2。五年来,我市价格总水平总体与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与“九五”比较,主要指标增幅趋于平稳。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主线,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主要目标,以政府领导下的目标调控为主要手段,全面履行价格调控职能,努力提高价格监测水平,大力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科学破解价格难点问题,积极营造良好价格环境,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加强监测分析。在抗击“非典”、禽流感和应对粮油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程中,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向,作出准确的价格走势分析和预测,发布了数千条价格信息,为政策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健全了网络队伍,启动了药品价格监测系统,建立了应对价格异动的预警预报机制。
(二)适时适度调控。2003年起实行“两条控制线”政策,防止因出台涨价措施推动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菜篮子、米袋子”及各类价格收费,定调价格兼顾群众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速度。每年均圆满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价格调控责任制。
(三)深化价格改革。一是继续推进电价改革,如推进上网电价、热电电价、居民用峰谷电价、垃圾焚烧用电价改革,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二是完善天然气、液化气、石油价格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测算经营成本,兼顾双方利益;三是大力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四是改进和完善对药品价格的管理,研究招标药品管理和顺加作价办法,科学测算药价和准确发布药品调价信息;五是认真做好稳定粮食、农资价格工作。落实中央关于扶持粮食生产、降低农资价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六是改进房地产价格管理方式,逐步放开对高档住宅价格的管理,加强对中低档商品房价格的审批工作,适度控制预售价格、严格审核销售价格、协调动迁安置价格,着力解决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2005年起,实行对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房不再明确具体价格,由企业自行确定,对商品房预售价格的二次审批改为一次审批,直接下达商品房预
(销)售价格通知。
(四)整顿价格秩序。一是贯彻教育收费“一费制”,继续整治教育乱收费,每年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二是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每年药品降幅均在15%以上。三是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尤其是制止价格欺诈垄断行为,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建成明码标价示范街2条,示范点40多家,教育收费规范化学校86所,全市A级信用单位12家,AA级信用单位3家。四是减轻社会负担。通过全面落实收费公示制、贯彻取消和减免收费政策,每年减轻社会负担2000多万元。
(五)规范政府行为。一是对凡是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放开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二是进一步改进价格管理,组织对园林门票、自来水、城市公交车票价格调整的听证会,推行集体审议制、成本监审制等制度,使定价更加科学、民主、规范、透明。
(六)严格依法治价。一是严格依据政府定价目录进行管理,严格听证会制度,严格履行政府定价程序,不超越职权行事。二是严肃审批程序和违法价格行为处理程序,没有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发生。三是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共受理各类价格举报和咨询1220多件,查处价格违法案件520多起,经济制裁680多万元,回复率100%,满意率95%。
(七)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一是如何按照“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的要求,做好价格工作。二是新时期价格调控问题。三是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监管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四是价格管理体制问题。五是垄断行业价格监管问题。五是“一费制”、“一价清”、涉农收费公示等政策落实情况调研。
“十一五”发展目标(2006—2010):
(一)稳定粮食农资价格,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一是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市场粮价动态监测,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完善化肥价格政策,促进化肥生产流通和稳定化肥价格的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继续落实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
(二)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一是积极推进电力价格改革。探索逐步由市场竞争形成上网电价和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二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合理提高水利工程、城市供水和农业用水价格,加大水资源费与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三是尽快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天然气价格管理,进一步规范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四是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规范的基准地价确定和公布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三)着力解决热点问题,科学疏导价格矛盾。一是妥善把握好调价的时
机和力度,价格调整既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又兼顾群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二是继续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实行医疗服务改革的配套方案,执行和公布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逐步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加强对教育收费的管理。坚决贯彻“一费制”,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基本解决“教育贵”的问题。四是改进和加强商品房价格管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打击商品房销售过程中的违返价格行为,解决“房价高”的问题。五是出台科学的停车收费标准,消除收费乱、收费高的现象,快速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六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价格杠杆支撑,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价格环境,全力解决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招商难”问题。
(四)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整顿规范价格秩序。一是强化价格监督检查。继续做好农资价格、煤电油运价格专项检查,打击生产资料领域的违法价格行为;开展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药品降价政策执行情况、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医疗服务收费,维护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重点查处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的乱收费行为,减轻学生家长负担;开展价格诚信工作,组织开展“推进价格诚信,打击价格欺诈”宣传执法月活动;积极推进“价格监督进社区”和“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继续完善明码标价有关规定,规范主要街道和主要行业明码标价的行为。二是规范价格和收费秩序。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成本审核机制;加强收费年审工作,完善相关收费制度,增强收费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执行春运票价政策;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规范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做好涉案财物价格鉴定纳入司法鉴定体系的管理工作。
(五)加快价格基础建设,提高价格工作水平。一是加强价格监测体系和预警能力建设。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重要物资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分析工作,建立健全主要消费品、能源等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工作预案,不断提高价格监测能力和水平。二是推进价格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定价行为、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监审、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涉案财物价格鉴定等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价格指数将控制在苏州预期目标范围,使其继续与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平稳。
第四篇:十一五”发展思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成倍扩张,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了丰原这样全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安徽人民的骄傲。最近,为了实现小康,加快发展,提出了“3461”行动计划
。这是一个861行动计划相衔接的计划,是一个加快建设皖北、中原加工、商贸、科技中心的计划。“3461”计划将为蚌埠“十一五”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一、***市“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将会有进一步的改善:
(一)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随着界阜埠、埠宁高速公路的建成,京沪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加上已有的合徐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和淮河航运,蚌埠市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区域交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二)是资源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国家加大淮河治理力度、加大淮河治污力度,蚌埠市的“心腹之患”将会得到彻底根除,水资源环境将会大大改善。淮南亿吨煤炭基地和大型火电机组的建设,为蚌埠市发展高耗能产业提供了机会。
(三)是市场更加活跃。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将促进蚌埠市乃至整个皖北地区的发展,为皖北的中心城市----蚌埠的发展提供更强购买力的腹地。
(四)是开放更加便捷。长三角的崛起和蚌宁高速公路的开通,为蚌埠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是产业基础更加壮大。蚌埠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精细化工(规模以上25家)、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27家,30大类500多种产品)、玻璃及玻璃深加工(12家,华光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信息显示材料生产基地)这三大优势产业已经具备了集群的雏形,“十一五”期间,蚌埠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重化工发展阶段,而蚌埠市的经济结构总体而言是比较轻型化的,未来一段时期缺乏符合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增长速度快、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这将制约蚌埠市的快速发展。存在这一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省区域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八五”、“九五”时期,省里对蚌埠的投入少,上缴多,蚌埠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八十年代搞农业主攻淮北,九十年代以来搞皖江开发、一线两点,蚌埠都不在其中。在计划经济时期,直接导致了对蚌埠的投入不多。“十五”以后,皖北的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连续召开几次座谈会,每一次都对蚌埠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市区经济发展不快,带动力弱。蚌埠市与芜湖、淮南、马鞍山等市相比,市区经济的差距在拉大,差就差在市区经济上,即差在二、三产业上。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增长缓慢。蚌埠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轻纺、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多年来,由于必要的投入,加上机制转换较慢,除了丰原和化工行业外,其它行业优势明显减弱,一批知名老企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二是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三产比重不高。蚌埠交通便捷,历史上皖北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有了迅猛发展,但20多年来,蚌埠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左右,比全省平均增幅低1个多百分点,三产在全省的位次由第4位退居第10位。三是对外开放力度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四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连续性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农副产品价格上张,企业成本增加。是从目前的趋势看,“十一五”期间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再出现前些年低位的可能性很小,这为包括丰原在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成本压力,将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二、蚌埠市“十一五”发展的主导方向
(一)推动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蚌埠是个老工业城市,经过“十五”以来的发展,产业结构较为齐全。但是,总体而言,蚌埠市目前的产业还是比较偏重于轻型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加速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步伐已成当务之急。蚌埠市要在进一步壮大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紧邻淮南能源基地、以及淮河治理后水资源较为充沛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一批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的大耗能、大耗水的重化工产业,形成新的支柱,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应突出抓好煤化工盐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发展。
(二)从区域交通中心发展为区域交易中心。“八五”期间,我国曾经出现了一批期货市场、大型批发市场,由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不具备和管理未跟上,不少市场先后消亡或沉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国市场体系将有重大发展。哪个城市成为市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文化发展思路
库伦旗文化广播电视电影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全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在此大背景下,我旗文化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旗文化广电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发展思路。
一、“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旗文化工作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繁荣为主题,紧紧围绕旗委旗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创业,真抓实干,文化事业各项工作发展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
(一)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是大力组建和扶持业余文艺演出队,先后成立了草根文化艺术团、红枫叶安代队、原生态安代队等8个群众表演团体,经常组织举办规模声势大、覆盖范围广、参与群众多、社会影响好的群众文化活动,为繁荣全旗城乡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也为我旗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接班人。二是活跃群众文化活动。2010年开展广场文艺活动117场次,服务群众2万多人次,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惠民活动大范围开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要通过一批具体文化福利项目,将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近年来我局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送文艺下乡、农家书屋建设、“2131”农村免费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2010年,完成“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322场,观众275782人次。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82场次、服务群众58200多人次,并为其他各类文艺活动和会议提供音响服务90场次。送书、科技信息等下乡达到13000册(份),完成了70个价值280万元的草原书屋建设工作。全旗各级图书馆(室)接待图书阅览、借阅和查阅人员41087人次,提供各类图书60119册次。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始终以“安代”为主要内容,对我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整理,倾力打造安代这张经典名片。调查搜集了安代的起源、安代名称的来历、安代的动作、曲调以及安代的唱词和有关安代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传承人员的情况等。已挖掘整理出安代曲目72首、安代唱词1260多段,出版了《安代研究四十年》、《安代文化研究集成》等多部论著及大型画册《中国安代艺术之乡——库伦》,并征集到歌颂库伦的新歌62首。
(四)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旗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包括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文化经营单位80家。其中网吧14家,音像场所6家,歌厅、舞厅、台球厅26家,摄影、摄像场所10家,电脑、软件销售场所9家,书报刊场所6家,印刷厂及打字复印社11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和摊点,是全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五)广播电视业扎实推进。目前,我旗的广播影视已经初步形成了事业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电影与电视互为补充,有线与无线紧密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广播影视综合覆盖网。一是“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止目前,全旗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6.13%和93.16%。二是节目套数日益多元化。今年电视节目套数由过去的36个增到了48个。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4610.5小时,其中制作电视节目时间467.5小时,转播节目14143小时。三是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合作经营,完成了城网改造工程,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已经使6个苏木镇100个嘎查村约2.4万农牧民收看到了清晰的电视节目,全旗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超过400 公里,全旗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1.8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40%。
(六)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从2007年开始,投资9070万元的三大寺保护修缮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按照《库伦三大寺文物古建筑维修工程设计实施方案》要求,先后拆除了寺庙周边的原人大、政协办公楼、旗宾馆商务楼、原旗委、政府综合办公楼及寺庙南侧一栋商业用房等近20000平方米建筑物。建设寺前广场,绿化美化硬化近30000平方米,使“三大寺”周边环境得以有效整治。并修缮完成了包括兴缘寺山门、大殿、象教寺弥勒佛殿、额克苏莫庙、象教寺救度佛母庙、玉柱堂、札萨克达喇嘛寓所的抢险加固现状整治工程和寺内环境整治和硬化、绿化工程以及“三大寺”三防工程。目前部分庙宇已实现了对外开放,日平均接待游客200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情况看,近几年是我旗文化建设发展较快,较好的时期,但是对照全旗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对照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我旗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够协调。目前,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还仅仅是低水平的保障,多渠道投入政策还不完善,投入结构不合理。尽管我旗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旗是国贫旗,历史积存的问题多,缺口较大,突出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旗标志性文化设施稀缺,还没有一个达到标准的博物馆、文化俱乐部、影剧院等硬件设施,影响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开展。
(二)城乡之间文化事业与时代要求不够同步。全旗乡镇文化设施匮乏的现象仍然较多,建设任务艰巨,农村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基层文化事业机构,编制等问题尚未得到落实,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健全、不稳定;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不够平衡问题,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学校文化、农村文化等方面还急需引导、扶持和帮助。
(三)文化事业发展与当前形势需要不够适应。一是现行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总体不强,机制不够健全,需要切实增强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艺术创作、遗产保护、文化管理、文化经营等一些门类缺少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任务艰巨;三是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艺术创作生产方面不论数量还是质量,不论品种还是结构,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百姓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精品力作;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提升库伦形象,服务全旗型跨越式发展大局还需要付出大量努力。
(四)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流失和消亡,由于缺少专项经费,众多文化资料和文物点难以得到及时抢救维修,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不能实施征集保护,部分民族民间艺术和民风习俗无法传承和保护。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思路和任务
库伦“十二五”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做到:一是强化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把握文化的传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正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四是注重政府规划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库伦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五是把握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与文化产业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提升库伦文化发展水平。
(一)做好常规性文化工作。继续以广场、社区、校园、军营等团体为依托,精心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乌兰牧骑、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在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等送文化下乡活动过程中,在保证数量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质量,结合新形势新发展为广大农牧民服好务。继续加强对我旗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检查和监督,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歌厅、网吧的管理,要把整顿网吧,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完善对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的管理措施,确保我旗的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广播电视工作将继续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旗委政府中心工作,搞好新闻宣传,确保安全播出。同时在栏目设臵、节目质量上都将想方设法推优出新,不断提高在上级媒体上稿量,为库伦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浓郁氛围和提供舆论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拟在三大寺西侧或检察院西侧结合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元城,全力放大库伦蒙元文化元素,与三大寺藏传佛教文化及曾是独特的政教合一体制的喇嘛旗文化进行整合拓展。二是建设特色街区,如成吉思汗大街、荞麦食品加工销售一条街和蒙古族民俗制品一条街等,用文化带动旅游及经济社会发展。三是积极争取资金,拟建一所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大型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剧院,计划投资900万元,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初步设计观众席为上下二层,共四个剧场,座位为1000个左右。四是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在蒙药厂现址建设蒙医蒙药博物馆。利用该址老爷庙和淖尔济庙的宗教元素,结合我旗蒙医蒙药历史,使其成为我旗文化产业的又一大亮点。另外,完成安代艺术博物馆的内部装修及布展工程。将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的原则,内部装修、展品征集、展厅设计同步进行,使该博物馆真正成为展示安代艺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艺术平台,并使其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外延。五是继续加大对镇村两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目前我旗的6个苏木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全部为近400平方米的标准文化站。下一步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各基层文化站的配套设施及服务功能,使文化站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向村级延伸,建设一批村级综合文化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好“草原书屋”和“农家书屋”工程的功能作用,把文化食粮送到农牧民的田间地头,让广大农牧民真正汲取文化营养,使文化信息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动力助推器。
(三)进一步打造库伦特色文化品牌。在库伦现有资源条件上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审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着力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品牌。一是千方百计让“安代”走出去。我旗的安代艺术在全市、全区都有较高知名度,是一张推介库伦、宣传库伦的文化王牌,如何让安代走出全区,走向全国,一直是我们沉思和探索的课题。2009年我旗举办的中国库伦首届安代文化艺术节为打造安代品牌文化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今年,我们将向上申报区级安代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目前申报文本已编制完成,正在等待上级文化部门审阅。初步估计项目完成后,拟投入资金6000万元。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建设安代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另投入资金6000万元。通过上述两个项目的申报建设,进一步打响安代品牌,拉动文化产业建设。二是利用工艺制品宣传库伦,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围绕安代、荞麦、布鲁、宗教等具有库伦特色的主题文化进行重点研究开发,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并将其打造成品牌,推向市场。目前正在委托一家公司制作布鲁工艺品,样品已经完成,正在请专家和领导评审。另外我们打算以“吉祥安代”雕塑为原形制作旅游工艺品,其内含的安代、宗教和库伦地域的文化元素将成为我旗旅游文化产品生产的一大亮点。同时,积极申报布鲁文化艺术之乡、荞麦文化艺术之乡、蒙医蒙药之乡和根艺之乡。三是通过生产影视艺术作品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今年由北京十月天文化传媒拍摄,片长90分钟,由著名蒙古族作家阿古拉泰和白雪林编剧,著名导演杨真执导的《荞麦花开》于9月3日在库伦旗开拍。《荞麦花开》反映了日本遗孤、原库伦一中教师乌云的亲身经历,同时融入了库伦民歌、安代舞、荞麦饮食和蒙医蒙药等诸多民族文化元素,将会在宣传库伦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另外,积极争取资金,拟将库伦民歌《达古拉》改编成一台歌舞剧,通过全新的歌舞艺术手段展现出库伦地域的民俗风情,展现出库伦独特文化的丰厚底蕴。
(四)全力打造宗教文化产业圈。库伦的宗教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在全市、全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学术研究,大张旗鼓地宣传库伦的宗教文化。一是积极争取资金计划继续实施三大寺保护修缮工程,包括兴源寺院内西侧老爷庙(财神庙)、东西厢殿及山门殿复建工程、福缘寺维修及三大寺二期工程扫尾和环境整治等工程。二是围绕宗教文化排演好查玛舞、安代舞等,实施“特色剧场天天演”工程。使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同时通过艺术的手段领略库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将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又一旅游热点,彻底改变“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问题。
(五)发挥地区优势,搞活做大旅游产业。将以“三大寺”为核心,进一步搞活沙漠旅游项目,积极创建4A级旅游景区,形成东接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南接山峰沟壑、北接草原沙漠,西接沙湖荷花的旅游资源布局。通过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弘扬特色文化,最终打造一个以历史为脉络,以宗教文化为主体,以古城区“三大寺”为核心的旅游精品区,进一步拉动全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三产联动、和谐协调、互动共赢的产业格局。
(六)激活体制,不断推进文化市场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执法力度。将过去的文物、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面的执法功能集于一体成立全旗文化综合执法大队,重新拟定编制,明确职责。同时,鼓励发展文化中介,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机构的文化经纪人,组建各类文化产业组织,不断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主体。
(七)做好综治、维稳、平安创建工作。广播电视台做好法制宣传、安全播出工作。做好广播电视稽查工作,扫黄打非工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设臵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及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好互联网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