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经济特色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8: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海洋经济特色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海洋经济特色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

第一篇:广东海洋经济特色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

广东海洋经济特色: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邓江年

广东、山东和浙江三省被确立为首批海洋经济国家试点省,这标志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全面启动,也同时把广东的海洋发展晋升为国家战略,广东将进入全新的海洋时代。与山东试点重在海洋科技,浙江试点重在港口经济有所不同,广东试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的综合发展上。把推进海洋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共融作为海洋发展的着力点。

南海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以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带动海洋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是世界高新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南海是我国唯一的深水海,资源极其丰富,南海资源勘探和开发可以带动我国深海技术和海洋油气、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海洋开发必须有近陆作为陆基支撑。福建正在构建海西经济区,侧重于对台产业合作;海南已被定位为国际旅游岛,侧重于服务业;广西的建设重点是北部湾经济区,且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广东是南海开发的最好陆基。广东应瞄准南海开发陆基建设,大力引进、培育、发展相关产业、科研机构和人才,把广东从“珠江时代”引向“海洋时代”。

二是可以进一步加强广东与东盟的合作,促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广东本土经济目前遇到了资源紧缺、劳动力短缺、环境恶化、土地空间紧缩等一系列发展瓶颈问题,“走出去,在海外再造一个广东”成为广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临近的东盟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且有大量的粤籍华人华侨,是广东“走出去”的首站。广东应大力推动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大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大力开展与东盟国家主要港口的深度对接,在东盟“10+1”合作的南宁陆线之外,于南海开辟一条东盟“10+1”合作的广东海线,从而把南海建成东盟“10+1”合作的经济内海。

广东海洋经济国家试点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广东的海洋经济建设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全方位统筹综合开发过程,是一个实践海洋科学发展的试点。广东之前传统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导致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民生建设长期缺位,海洋生态被严重透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要“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广东的海洋经济发展必须要着眼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把推进海洋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共融作为海洋发展的着力点。这就要求在试点中要以陆海统筹的思路合理划分广东的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做好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建成一个海洋经济发达、海洋民生幸福、海洋环境优美的海洋强省。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第二篇: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海安县海洋特色经济发展情

况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

海安的海岸线不到8公里,是江苏沿县(市)中海岸线最短、拥有海洋资源最少的县。然而,早在沿海大开发战略发起之前,海安人就克服不足,瞄准优势,率先而起,强势推进,走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的海洋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一、海安海洋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海安海洋特色经济发展集中在唯一的沿海乡镇——老坝港镇。该镇地处两市(南通、盐城)三县(海安、东台、如东)交界,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是目前海安14个镇中规模最小的镇。海洋特色经济的发展使海岸线最短的海安拥有亚洲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兰波紫菜育苗基地,拥有世界最大的河豚鱼繁养基地——中洋集团龙洋公司,拥有亚洲最大的黑籽鳗培育基地——老坝港黑籽鳗培育基地。

(一)紫菜:突起的生力军。在苏北广袤的沿海滩涂中,海安只拥有几公里的海岸线和位于盐城东台与南通如东两县夹缝之中的小小养殖区域,但海安的紫菜业却以全国规模化、产业化1/6的养殖规模,创造出全国1/5的产量和1/4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20世纪90年代早期,当地渔民以海洋捕捞业以及鳗鱼等特种水产养殖业为主要致富途径,对紫菜生产涉及不多。与周边县市相比,海安县紫菜业起步较晚,较启东晚20年,较如东晚18年。然而,海安人一旦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便咬定青山不放松,奋起直追不泄气,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条斑紫菜业的一极,其后来居上的气势,迅猛发展的实绩,令海内外同行们刮目相看。

海安的条斑紫菜育种、养殖、加工、出口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海安县老坝港镇拥有15万亩海上条斑紫菜养殖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紫菜育苗基地,是农业部、财政部首批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紫菜产业链项目实施单位,该镇建成全自动一次加工生产线42条,紫菜二次加工生产线6条,年产干紫菜超过15万箱,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建成全镇各企业统一再烘干、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南黄海紫菜交易市场,并被省商检部门批准享有自行检测权。紫菜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5000名劳动力的就业,30条大马力捕捞渔船顺利转产,1000多名渔民顺利转业,有效地增加了渔农民收入,促进了海安经济发展。

(二)鳗鱼:市场的晴雨表。海安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是我国亚洲鳗鱼苗的主要产地,通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鳗鱼苗捕捞、收购、黑籽鳗培育、鳗鱼养殖的高效农业发展产业链。海安县老坝港镇是亚洲最大的黑籽鳗培育基地,全国鳗鱼苗交易重要的集散地、出口基地,鳗苗价格成为全国鳗鱼市场的晴雨表。该镇拥有温室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仿野生池塘养殖面积七千亩;拥有养鳗企业15家,从事养殖、捕捞的人员达三千余人;拥有本土鳗鱼经销商30多个,高峰时期达50多个,在南自福建,北至连云港长达数千公里的沿海港口形成强大的销售能力。除此以外,海安人将目光聚焦广东、福建沿海,在广东福建沿海建有养殖基地近万亩,年培育黑籽鳗2400万尾,产值达2亿元;养殖成鳗2400吨,产值达1.2亿元,出口创汇达1千万美元,成为江苏沿海鳗鱼集捕捞、交易、培育、养殖为一体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河豚:行业的领跑人。海安县老坝港镇是江苏中洋集团河豚养殖基地所在地,通过中洋集团的示范带动,该镇目前拥有河豚养殖企业5家,拥有4000亩的养殖滩涂,拥有10万平方米的温室和1500亩的露天养殖厂,以及两条世界先进的循环水养殖设施。从1994年开始,中洋集团进行暗纹东方鲀的繁养殖技术的攻关,取得了控毒与健康养殖技术的核心成果,河豚的控毒与健康养殖成果、毒素分布与安全食用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河豚养殖基地的河豚年库存量400万尾,达到世界第一的养殖规模。全镇致力于河豚鱼的科技养殖,制定了一系列的养殖规范和养殖标准,坚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要求,河豚人工繁殖、养殖、控毒、去毒等9个系列标准已经被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正因为河豚科学地按照标准进行繁、养殖,经权威人士和科研部门检测,控毒健康养殖的中洋河豚营养均衡,蛋白质含量高达18%,脂肪含量仅为0.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特别高,其口味、价值和品质均在其他鱼类之首。经国家质监总局专家委员会评定,老坝港河豚成为长江河豚的养殖质量标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报告,“中洋”牌南通长江河豚,经严格检验为“无毒物”,这一认定标志着老坝港的河豚完全具备了有条件市场准入的合法性。2008年3月12日,南通长江河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审查批准,成为南通历史上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这也是继阳澄湖大闸蟹之后的中国鲜活水产品的第二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老坝港河豚已成为一个集繁养殖、科技营销、餐饮文化为一体的河豚综合产业。

二、海安海洋特色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考

海安海洋特色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引导,科技铺路。海安海洋特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海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老坝港镇政府能够与企业同甘共苦,化解风险,老坝港镇海洋渔业的转产就是最好的明证。老坝港鳗鱼养殖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那时候鳗鱼苗被称为“软黄金”,全镇捕鳗船达到500条,大马力渔船就有160多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受东南亚金融**的影响,养鳗业一落千丈,这一年全镇渔民在鳗鱼产业上整整损失了1亿多元,渔民、企业负债累累。面对海洋渔业的严峻形势,为了在低产欠收的情况下摆脱困境,镇党委政府决定,合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开发有限的海洋资源,他们深入海上生产一线,通过兰波、菁源公司的试养,转产紫菜养殖与加工。

海安紫菜业发展坚持走产学研联合的发展道路。南通市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吉传礼同志一直被聘请为紫菜技术指导,长期坐镇进行业务指导。兰波公司与中国藻类研究权威机构——江苏水产研究所藻类室等科研单位挂钩,建立了兰波公司提供定额科研经费、研究所提供新品种和新

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将中国紫菜藻类第二代研究人员集中在老坝港,建成江苏省条斑紫菜辐射沙洲良种场,使海安成为江苏省紫菜科研基地,为海安紫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长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海安紫菜业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养殖品种换代、育苗技术升级、养殖方式升级、加工技术升级,全面提升了海安紫菜业的发展能力,极大地拓展了海安紫菜业的生存空间。

科技创新使海安实现了海上养殖从插管式向固定式的过渡,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未雨绸缪,超前意识到外沙滩涂养殖的开发价值,率先取得蒋家沙滩涂的开发使用权,以后又进一步解放思想,借外力发展,果敢地大面积租赁了大丰、东台的东沙、竹根沙(四船珩)等滩涂使用权,并迅速将33条捕捞渔船转产紫菜养殖,实现了浅海养殖向外沙养殖方式的转化。目前,海安全部紫菜养殖面积均为外沙养殖。由于外沙养殖具有受海水污染少、海洋气候变化影响小的优势,当其他地区严重受灾之际,海安的紫菜养殖却几次幸免,如2001年启东吕四紫菜养殖大面积失败,《南通日报》以《哭泣的紫菜》报道该消息之时,海安县紫菜养殖竞“风景这边独好”。2004年全省紫菜养殖遭受68%的大面积灾害损失,但老坝港镇紫菜养殖仅损失不到30%,减产幅度低全省38个百分点,实现了紫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使海安加大对先进加工设备的投入力度,扩大了紫菜产品附加值。兰波实业公司“海波”牌紫菜成为中国两家取得美国有机产品认证的紫菜企业之一,海安紫菜产品以优异的品质打入欧美、韩国和东南亚市场。

(二)立足产业,规模发展。早在80年代后期,县委县政府就决定,老坝港镇各村集体经济投入从传统的鳗鱼捕捞业转向鳗鱼养殖业,利用集体经济的集约化投入,带动鳗鱼养殖的工厂化、规模化,实现基地建设商品化、品种推广优质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以及生产经营产业化。

近年来海安更注重整合多方资源。注重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防止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前几年,别的县市纷纷“卖海”,转让滩涂承包权,海安没有将滩涂土地分包到户,而是发挥资源优势,将大片海域转给农头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整合能人、整合资金,带动渔船转产紫菜养殖。海安从1992年起,走的就是紫菜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的公司实体道路。具体操作上,一是严格遵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规律进行投入。1992—2006年老坝港紫菜业累计投入2.8亿元,其中,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达1.5亿元,流动资产投入1亿元。紫菜企业参照一条二次加工生产线一般需要六条一次加工生产线、一条一次加工生产线一般需要3000-5000亩养殖面积的行业投资匹配标准进行设计和投入,目前6条二次加工生产线匹配了42条一次加工生产线,42条一次加工生产线匹配了15万亩养殖规模,由于投资充分考虑了行业匹配标准,确保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从而提高了生产线运转效率,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

紫菜企业的大投入,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层次,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实施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老坝港的紫菜企业平均养殖规模达2500亩,是全

省平均水平的3.16倍;平均单机紫菜产量达2600万箱,是全省平均产量的3倍;平均每个企业盈利333万元,是全省平均盈利能力的4倍左右。正因为老坝港的高投入、高产出的规模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相适应,因而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和跨越式的超常发展。

(三)放水养鱼,藏富于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海安大力发展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的海洋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海安海洋产业这一块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家(兰波公司),市级名牌农产品三个(六绿牌甲鱼、海波牌紫菜、六绿牌紫菜),省级无公害基地八个。海安财政给这些企业宽松的税收政策,对龙头企业进行积极地扶持,采取灵活的税收政策,能不收的尽量不收。企业得到减负之后,资本迅速得到积累。他们利用所积累的资本,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以及资金的再投入,大大提高了高效农业发展的进程。

(四)商会带动,载体推进。海安紫菜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后,随着紫菜企业数量的扩大,为解决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中间商的欺诈盘剥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制约,组建了专业市场。

1997年在兰波公司等单位精心策划下,由兰波公司董事长李海波任会长吸纳八家企业加盟,组建了江苏第一家紫菜商会——海安县紫菜商会,商会共有会员100人。商会成立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立足紫菜市场,做大做强紫菜产业,商会按照自己的章程,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对全镇各家紫菜企业优先提供苗种和技术服务,并定期召开理事会,协调解决紫菜的养殖、生产、销售等各方面的问题。商会的成立,使海安老坝港镇紫菜生产企业结成了一个联盟,从而具备了与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实力。2003年,由紫菜商会牵头,老坝港镇在兰波公司内建成了海安县紫菜交易市场,实现了全镇干紫菜生产企业所有产品在交易市场统一检验、包装和贮存,实现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有效地控制欺行霸市、互相杀价、以次充好等无序竞争行为,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同时杜绝场外交易的行为,促进紫菜行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3月交易市场新征地20多亩,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紫菜专业交易市场,总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交易厅、会议厅、客户校样厅、检验整理厅、仓库等设施齐全。2008年3月,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等领导考察了老坝港镇的南黄海紫菜交易市场,在听取李海波会长的汇报后,称老坝港 “小镇做成了大产业,小镇做成了大市场。”紫菜商会的成功运作,还引来了数批日本参观考察团的学习。海安的鳗鱼商会在海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商会下属企业在广东的投资就达1个多亿,鳗鱼商会的王新江是广东鳗鱼商会的副会长。鳗鱼商会具有高度自治的管理权力,许多鳗鱼交易都是口头约定,如果谁违约,将会永远出局。高度的合作化组织促进老坝港农业快速、健康、有序、高效发展。

(五)转变理念,跨越发展。由于海安的海岸线不长,资源优势并不明显,紫菜龙头企业采用了“走出去”的战略,到东台、大丰等地区进行投资紫菜一次加工,利用资本的扩张,进行资源的扩张,目前,海安在县外拥有的紫菜养殖面积是本地紫菜养殖面积的10倍。鳗鱼养殖不断

扩张在福建、广东沿海的养殖面积,依靠市场占有份额进行规模化扩张,目前在东南沿海拥有了6000多亩鳗鱼养殖基地。海安的紫菜、鳗鱼、河豚等产品不但做产品,而且做市场。企业经营者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做法,充分运用现代营销策略,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一是着力打造产品品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将 “兰波”、“圣澜”紫菜培育成全国紫菜行业知名品牌,“兰波”紫菜和喜之郎合作生产出“美好时光”海苔,“圣澜”紫菜和台湾台尚合作生产的“台尚”海苔,成为全国名牌。二是努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发达的营销网络。采取设办事处、开窗口的办法,将产品打进了国内大中城市,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开拓国际市场。打破贸易壁垒,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设立了营销公司。三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彻底改变过去肩扛手提、提篮小卖的落后方式,积极采用会展促销、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作者:海安科协)

第三篇: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

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

珠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是珠三角地区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洋资源是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城市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海洋优势也是构成珠海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以港立市”战略,不断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努力推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有效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珠海形成了“一港(港口码头)二游(滨海旅游业)三仓(仓储业)四运(海洋运输业)五造(船业制造)六养(海水养殖)”的海洋产业格局,以及在海岸线、海岛、近海,建成了各显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带、海岛经济区,营造了一批较有支撑力的海洋经济发展平台。特别是在当前,海港作为珠海“三大节点”之一,各项枢纽性项目和配套工程加快建设,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对珠海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取得突破,为推动珠海海洋经济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当前陆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建设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竞争能力较强、优势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市,是珠海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必然要求,也是珠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关键所在。

一、“以港立市”,加快实现临港工业集群发展

以高栏港为中心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有规模有特色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集群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临港工业聚集地和区域经济增长中心。

二、“科技兴海”,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建立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市校合作,充分利用珠海大学园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珠海海洋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海洋科技创新服务,支持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运用,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三、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加快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按照珠海各区域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等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功能分区,严格按照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努力构建功能定位明晰、产业优势突出的蓝色经济区。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海洋主导产业。

一是做优海洋渔业。合理开发利用独特的海洋型、淡水型、河口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并通过“公司+基地+渔户”的形式,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构建珠海“海上牧场”;打破传统渔业的樊篱,延长渔业产业链,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在斗门规划建设好水产品加工专区,在万山规划建设好海洋科技产业园。

二是做旺滨海旅游业。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为重点,积极构筑滨海旅游新格局,大力开发新兴高端滨海旅游产品,努力建设“两岛两区一带”,即横琴岛、淇澳岛和以海岛文化为特色的东部海岛旅游区、以温泉旅游度假为主的西部滨海旅游区,打造滨海都市休闲旅游带。三是做强现代港口物流业。把珠海港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主枢纽港,成为以集装箱、原材料运输为主,支撑临海工业发展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万山港口优越条件,积极开发建设中转仓储业。

第四篇: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海洋经济升至国家战略 广东发展“新”出于“蓝”

发布时间:2011-10-26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在广东视察时要求广东“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赋予了广东“新”的使命。

如何在经济总量连续22年摘取“金牌”后踏上赛道的“新起点”?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引领产业“新趋势”?如何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建设并驾齐驱从而建立“新机制”?如何在发挥既有传统优势的同时打造广东的“新优势”?一系列的新命题,都需要广东填写“新”的答卷。

在一个个新的蓝色领域,敢为人先的广东人带着新的期望,扬帆起航,开始了“十二五”的新征程。

一路追“龙” 跨越广东站上赛道“新起点”

在悄然过去的“十一五”,广东克服冰雪灾害、金融危机等重重困难,逆势而上,终于收获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成就。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GDP总量超过4.5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排名全国第一。当时间指针拨向“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赛道”也开始进入新的起点。

如同一道道跨栏比赛:1997年,广东GDP首次超过新加坡;2003年和2007年广东又接连超过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中的三个标杆已然被跨过。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表示,目前广东经济总量只比韩国少2.16万亿元左右,根据当前各自不同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小,“在‘十二五’的某一时期超过韩国的可能性很大。”

正应了那句老话: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广东骄人的成绩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以“十一五”期间为例,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随后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珠三角地区无数中小企业一夜进入“寒冬”季节,此外,传统产业粗放式发展面临掣肘,各地区资源环境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是停滞不前还是破茧成蝶,这成为摆在广东发展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当时间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再次展现出敢为人先的排头兵精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成为广东“十二五”发展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直指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而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形成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从扶持对象到支柱力量 新兴产业引领“新趋势”

从最初的培育浇水,到如今的生根发芽,再成长为今后的参天大树,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简单明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新材料等,一个个新兴产业已开始布局全省、遍地开花。

在珠海,中航通用飞机珠海制造基地的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高栏港经济区塔吊林立,产能千万吨级的中船项目配套工程、中海油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深水海洋装备制造项目等陆续动工;在中山,新能源、健康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占比由原来的不足两成提升到70%以上„„事实上,像珠海、中山这样的例子在广东不胜枚举。

从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到集群发展的传统制造业,再到即将成为支柱力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畅,它引领着广东甚至全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支撑。广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上,围绕关键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在一些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LED领域,广东芯片制备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达1693件,约占相关专利总量的20%,2010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首位。

在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中,“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大手笔投入220亿元进行扶持。到2015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并形成3至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广东将打造成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社工委呼之欲出 建设幸福广东创“新机制”

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广东继续高举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大旗,一手抓经济增长一手抓社会建设,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成为建设幸福广东的不竭动力。

事实上,广东经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是建立在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之上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单靠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近些年来,广东体制机制的创新已经逐渐从以经济领域为主,转向包括经济体制、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体制全方位改革的“深水区”。

从富民强镇、简政强镇,到大部制改革,再到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简称省社工委)的呼之欲出,广东体制机制的改革稳步推进。

去年年初,17名来自东莞、中山、江门三市,经济实力雄厚的镇委书记列席省委全会,此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广东释放富县强镇改革新信号。去年9月,顺德将区属19个部门涉及的数千项行政管理事项划归镇街行使,顺德10个特大镇(街)正式获得了县级管理权限。随后,省人大常委会从法律层面赋予顺德地级市管理权限,这是广东首次以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为地方改革“保驾护航”。

日前,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的编制架构已经出炉,从省级层面成立的这一“超级机构”也被认为是有效统管社会建设、无缝接通“地气”的重要方式。简而言之,省社工委核心的职责就是决策与协调。今年5月,珠海设立社会管理工作部,作为市委专门领导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与政法委合署办公。而顺德也在大部制改革中,乘势组建了社会工作部,经过近两年的试水,在服务各个群体利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除此之外,其它地市也开始相应的建设调整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广东体制机制的改革既艰巨又繁重。如何在宏观战略上实现由“强省”向“富民”转变,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重财富增长”向“重民生投入”转变,这正是广东不断创新体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也是建设幸福广东不竭动力。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 进军蓝海打造“新优势”

一直以来,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了珠三角地区经济腾飞的“传奇”,而第三产业的鼎力支持也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统计数据表示,2010年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2.1∶49.3∶48.6,第三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与科技服务等,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6%的现代服务业,如同幕后人员一般默默支持着先进制造业的“前台”。按照相关规划,到2015年,广东将建成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

从陆上到海上,从“红海”进发“蓝海”。在蔚蓝的大海上,广东16年蝉联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冠军”——海洋生产总值达829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这是广东海洋经济取得的优异成绩单。

但是,这只属于辉煌的过去。在今年国家海洋经济“蓝图”布局中,继山东、浙江之后,广东也成为其中之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同意批复,标志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利用蜿蜒数千公里的海岸线打造自己的“新优势”。

按照规划,主体区范围涵盖了广东省全部海域和广州、深圳、珠海等14个市,而“2015年达到1.5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近1/4,2020年全省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让人开始憧憬广东“蓝海”的经济效应。

第五篇:(试题)海洋经济与宁波发展

一、简答题(20%)

1.海洋经济的概念、内容及其特点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及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体、海洋动植物、矿产、能源、海底、海面、岛礁及空间等资源;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及其与各海洋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即与海洋有某种依赖关系的经济活动。海洋经济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公共性、高技术性、关联性、复杂性、高风险性。

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等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

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一览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海洋经济的特点:涉海性(涉海性是海洋产业的判断基准,即生产和服务活动与海洋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综合性

2.海洋经济有哪些主要产业 ? 如何选中主导产业 ?

海洋产业由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两部分构成。主要海洋产业涵盖: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建筑、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包括: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等。

主导产业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国情

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3.生产率上升基准,即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

4.关联度基准,即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5.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6.短缺替代弹性基准(重点扶植那些具有无法替代的短缺性产业,以满足社会最迫切而又必不可少的需求),增长后劲基准(重点扶植那些对产业体系整体的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产业)和瓶颈效应基准(重点扶植那些瓶颈效应大的产业,以减少瓶颈制约所造成的其他产业生产能力的非正常滞存)。

综合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分析,并充分考虑海洋产业的特殊性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多个衡量指标作为评价的指标。

优先发展状况良好,领先于其他海洋产业,而且对产值、就业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这里应该强调的是:确定海洋主导产业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各海洋产业的均衡发展,因此重点发展海洋主导产业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忽视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侧重点。同时,还应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着重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并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使真正实现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性转变。

二、论述题(20%)

1.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做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宁波北濒杭州湾,南临三门湾,中有象山港,辖区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线总长1562公里,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宁波港紧靠国际航 运干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丰富,海域水深浪静,陆域腹地广阔,具有全球意义的深水大港;宁波临近海域内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种群恢复能力强,尤其是象山港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此外,宁波拥有象山东门岛、渔山岛、宁海横山岛、北仑大榭岛群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共531个,开发旅游潜力巨大。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各种新的变化和挑战,宁波惟有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才能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的 大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要依托港口等资源优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兴海”,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发展港口运输业、临港工业、现代渔业、海滨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海洋产业,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形成更具比较优势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经济总量,促进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新跨越。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工作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港口优势得天独厚。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公里,深水岸线170公里。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12亿吨,居大陆第2位、全球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居大陆第3位、全球第6位。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岛屿资源良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滩涂资源充裕,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大目洋和三门湾北岸等,围垦开发条件良好。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渔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滨海地区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油气储量丰富,春晓油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00多亿立方公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战略区位十分突出。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使沿海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和杭甬运河通航设施不断完善,宁波由交通末端发展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海峡西岸地区的枢纽城市,成为浙江温台和浙西地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特色优势比较突出。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06亿元,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在临港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船等行业为支柱,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2010年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现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乐船厂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海洋科教实力较强。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在航海航运、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体制机制比较灵活。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高。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海洋资源优势还不匹配,海洋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海岛资源开发总体比较滞后;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陆地开发与海洋发展统筹亟待加强。

加快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甬简132 第15期 总172期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深入实施市委确定的“六大联动”特别是港桥海联动战略,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宁波积累了坚实的经济、社会 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条件。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势之所向。发展海洋经济涉及科技、人 才、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在前段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就一些重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深刻认识海洋经济内涵及战略意义

海洋经济通常是指所有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用的海洋统计口径有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洋勘探和测量、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开发等5大类,以及海洋水体、海底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货物、人员、材料、能源、信息等的运输和转递,防止海洋及其边缘环境恶化和人造装置损坏的 措施,利用海岸和沿岸水域的活动等18个方面。根据宁波发展实际,海洋经济主要是指海洋水产与矿产、海洋港口与运输、临港工业、海洋工程、海洋旅游、海洋 科教、海洋环境与生态等领域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发展海洋经济在对推进国家和地区的全面发展中有重大战略意义。二十一世纪被预言为“海洋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陆地可开发资源越来越少,海洋成为国家 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必争之地,发展海洋经济已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法宝。纵观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无一 不是借助海洋尤其是大型海港发展起来。近年来,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战略,如山东的“海上山东”战略,江苏的“海上苏东”战 略、广西的“蓝色计划”战略等。海洋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宁波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宁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 径。

二、全面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给宁波乘搭海洋经济快车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是国际海洋产业结构进入大调整、大转移时期,尤其是海洋 工业结构、海洋捕捞作业结构、海洋养殖结构等正加快调整速度,大调整孕育着发展大机遇。其次是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越来越突出,海洋科技得到了空 前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我国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30%,宁波依靠科技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再次 是海陆互动形成新优势,陆域和海域经济互动促进了经济带(圈)的形成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五大都市圈和我国的环渤海经济带、环东海经济带和南海 经济带,都是陆域和海域经济互动的结果,宁波海陆互动的发展空间很大。

宁波北濒杭州湾,南临三门湾,中有象山港,辖区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线总长1562公里,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宁波港紧靠国际航运干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丰富,海域水深浪静,陆域腹地广阔,具有全 球意义的深水大港;宁波临近海域内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种群恢复能力强,尤其是象山港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 所。此外,宁波拥有象山东门岛、渔山岛、宁海横山岛、北仑大榭岛群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共531个,开发旅游潜力巨大。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各种新 的变化和挑战,宁波惟有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才能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的大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要依托港口等资源优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兴海”,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 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发展港口运输业、临港工业、现代渔业、海滨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海洋产业,优化海洋经济结 构,形成更具比较优势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经济总量,促进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新跨越。

宁波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从目前的四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 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二分之一,届时将全面建成 “一个中心、四大基地”,即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经济中心,区域性国际港口物流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重要的现代渔业 开发基地、东南沿海特色海岛旅游基地。

四、合理确定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根据宁波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现有格局,未来宁波海洋经济的区域布局可概括为“两大部分,三条产业带,四个重点区域”。其中,“两大部分”是 指海洋经济区域布局以四明山、东钱湖和穿山半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以生态休闲旅游和海水养殖为主,北部以港口、临港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三条产 业带”是指以镇海石化工业园区、象山港口工业园区等为核心,重点发展石化、能源等的临港工业产业带;以三门湾海区、强蛟岛群海等为核心,重点发展远洋捕 捞、海涂养殖等的临海渔业产业带;以杭州湾---象山港湾---三门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为核心,重点发展海上观光、休闲渡假等的临湾旅游产业带。“四个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以开发港口航运、临港工业、海洋工程和旅游等为主的北仑、镇海港口经济开发区域;以开发滩涂促淤围垦、海水养殖、旅游及加工工业等为主 的杭州湾南岸滩涂综合开发区域;以发展旅游业、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等为主的象山港综合开发区域;以发展海洋捕捞业等为主的三门湾-大目洋的渔工贸经济区 域。

五、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加快调整海洋经济结构,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发展重点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要形成以海洋和港口运 输业为龙头,临港工业为主导,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为特色,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海洋化工、海洋制药业等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形成各类海洋产业全面协 调发展的新格局。大项目、大企业的依托是,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即要在今后几年,围绕海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开发等方面,坚持科学规划、分期实 施、层级管理、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投资总额超千亿元的近百个重点项目建设,尤其要建成十多个单项投资上百亿元的临港工业及港口、交通等基 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增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实力和后劲。发展重点产业,主要包括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等五大类海洋 产业。

六、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兴海”,宁波要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该体系是以全面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环境监 测技术等技术项目为重点,以建立海洋科技园区和完善中介组织为主要载体,以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和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为支撑。其中,海洋科技园区是海 洋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海洋科技园区的建设要依靠宁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建立园区内“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运行机制;进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定位,面向国内外技术市场,以优惠政策和各种改革措施创造局部优化 环境。完善科技中介组织,主要是加强技术市场中间环节,建立信息、代理、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引进、培养科技人才,必须加快海洋科研机构和 大专院校涉海专业建设,加速培养海洋科技开发人才和中高级科技应用人才。

七、坚持以开放促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动力和主要突破口。宁波应按照“北接上海,东引日台”的要求,紧紧瞄准台湾、韩国、日本等重点地区,跟踪跨国 大型企业来甬投资,并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以海洋资源和产业为依托,包装推出一批项目开展对外招商,大力引进外资投入海洋开发。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发 展外向型海洋产业,把更多海洋产业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集中建设一批出口型养殖基地、外向型加工基地、冰鲜鱼出口基地、远洋渔 业基地,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扶持发展一批水产品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应积极推进“自由港区”,整合北仑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集装箱码头,在该区域促 成国际贸易、物流和出口加工等与国际接轨。应围绕建设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中心的目标,主动接轨大上海,推动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推进长江口—杭州 湾海域综合发展,并以大上海为平台,主动接受国际海洋产业转移,加快海洋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八、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

宁波、舟山两港位于同一海域,使用同一航道、同一锚地,两者具有连成一体的天然条件。且由于北仑---金塘海域拥有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更能充分发挥深水港口的国际比较优势,提升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要成为一项国家战略。随着舟山连岛工程的实施和宁波港自身发展的 需要,整合港口资源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上海港分工合作,共建东亚国际航运中 心,形成东亚国际物流基地;二是发挥海陆互动和港桥海联动优势,共建浙江省临港大工业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形成临港大工业基地和对外贸易基地。在当前情况 下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两地政府首要是建立政府间的协调机制,按照联港联动发展要求,统一规划,综合平衡,联片开发。

九、更加注重海洋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近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宁波市海洋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近海海域污染严重且污染范围有所扩大,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据最新的海洋 环境公报显示,目前宁波市受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约8252平方公里,其中无机氮、磷酸是最主要的污染因素。海域污染引发的赤潮也现增多趋势,如 2004年5月13日在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随后象山港白石山附近海域也发生了赤潮。5月27日起,象山港横山码头---栖凤码头区域发生大 范围赤潮,厚度达2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首要是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 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列入全市普法教育的计划。积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立健全全市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系统,定期评价全市海洋污染源和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加强重点港湾污染监测力度。严格执行 海洋开发环境审批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对新开工的涉海项目首先要考虑论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控制陆上污染源,加强陆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推 行排放许可证、总量控制、限期治理和排污收费等制度,加大污染点源管理力度。

十、强化体制创新和政策措施保障

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首先是创新领导体制,建立由政府领导挂帅,计委、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参加并各司其职的综合管理协调组织体 系,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其次是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对海洋区域进行必要的功能划分,严肃项目审批制度,制定《宁波市海洋区划管理规 定》,通过法制化手段来确保功能区建设。其三是建立海域资源利用的登记、许可制度,海洋倾废、油污管理制度,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制度等。

强化海洋经济政策措施保障,当务之急是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在资金、土地、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土地方面,制定区域差异性的耕 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根据区域比较优势

原则和区域经济分工原则,实行因地制宜、分区定量保护,在区域总体保护率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在科技和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柔性使用制度和人才租赁市场,促进柔性流动机制形成,实行引才、引资和引项目三位一体。在投融资方面,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 政、税收、信贷政策,完善多元化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把海洋经济的投资划分为竞争性项目投资、基础性项目投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并据此重新确定各类投资项目 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

(市政府经研中心阎 勤农贵新)

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哪些积极意义

1解决就业

2.增加国民收入

3.资源利用

4有利于改革开放

5有利于子孙后代

各国竞相发展海洋经济的政治意义在于

第一,从现实来看,陆地资源越来越贫瘠,不足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太空资源正等待着技术的进步与进一步开发。第二,海洋覆盖地球百分之七十一,面积广大,空间巨大,资源可供发掘的潜力大。第三,人类目前较少涉及该领域,因此海洋的资源能源保存的相对完整。第四,海洋中拥有许多陆地不常有的,或者说根本没有的资源,这些资源将构成国家战略资源的有力组成。第五,海洋经济的开发有助于拓展国家的战略范围,拓展自己的战略纵深。

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海洋经济推动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来源。其次,海洋资源开发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海洋产业普遍具有高技术特征,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海洋产业发展将有助于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再次,海洋产业的辐射面宽广,对于关联产业具有极强的拉动效应,可以带动涉海区域内诸多行业的发展。

下载广东海洋经济特色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海洋经济特色南海开发和三生共融(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