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师大专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矫正措施.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幼师大专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矫正措施
作者:由显斌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3期
[摘要]随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学生挫折心理薄弱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女性专科师范生挫折心理脆弱的矛盾凸显出来。文章从分析幼师大专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入手,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措施。
[关键词]幼师大专生挫折心理矫正措施
[作者简介]由显斌(1956-),男,黑龙江宝清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管理。(黑龙江牡丹江157011)[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师范司重大项目“师范生个性心理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101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89-02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一个人在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或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研究表明,我国有16%~32%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女生焦虑、抑郁比例高于男生,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如男大学生。所以,做好女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工作势在必行。由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专科生大都是女性,所以,透视幼师大专生挫折心理现象、研究挫折心理规律、解析挫折心理动因、引导探究矫正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幼师大专生心理挫折能力的必要条件。
一、幼师大专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
1.学习压力的减缓,容易引起幼师大专生学习主动性的减弱和心理状态的冷漠。与高中相比,大学的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加上幼师大专生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心理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高校与高中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不同。高校的学习靠学生自觉,教师的督促减少了,幼师大专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更广泛了。所以,部分幼师大专生在入学初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对大学的学习不适应而产生挫折感。二是学习内容的变化使一些幼师大专生不适应。由于高校扩招后幼师大专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而教材难度大,内容多,这给幼师大专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部分学生缺少学习动力而厌学。三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过去班级上课人数较少,教师提问较多,而大学合班上课,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弱化了,学生很难适应,出现了迟到、早退、打盹、聊天等现象。四是一些学生因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非自己的理想目标而感到失落,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学习成为一件苦差事。
2.生活环境的宽松,容易引起幼师大专生控制能力的下降和心理状态的幼稚。首先,幼师大专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她们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求学历程、生活阅历不尽相同。由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她们高兴了一阵子,后来发现大学的环境和设施与自己的想象还有差距,特别是专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室、宿舍等条件还不理想,导致了幼师大专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其次,进入高校后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处理,而现在的幼师大专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适应能力不强,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另外,农村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可能有自卑、压抑等不良情绪,必然影响幼师大专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3.人际关系的复杂,容易引起幼师大专生交往障碍的加剧和心理状态的推诿。中学里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进入高校后,人际关系要相对复杂很多。从人的身心发展角度来看,青年是人生交往求友的高峰期,从高考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大学生相同的学识、相似的思维、相近的感情容易产生共鸣。但是,由于每个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习惯等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天性羞涩、害怕交际,因自卑、胆小而不敢与别人交往;有的学生独往独来,由于脾气不好或缺乏同情心、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与同学产生摩擦;还有的学生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想结交一些朋友,但不知道如何去结交,表现出交友的迷茫。这些性格迥异的学生在一起生活,必然有一个互相适应和了解的过程。同学一旦交友失败,就可能把自己的心灵之窗关闭,把自己局限在很小的圈子内,产生孤独、抑郁。由此可能产生心理状态的推诿,表现在不是认真总结自己的不足,而是把责任推给其他人,以减轻自己内心的挫折心理,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行为。
4.感情交往的薄弱,容易引起幼师大专生情感交流的脆弱和心理状态的攻击。幼师大专生的年龄处在二十岁左右,正是青春发育高峰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成熟,知识阅历的增多,成人感的增强,她们的感情交往也比较丰富。但她们的情感交往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亲情和恋情上。亲情的主要问题是自己的做法有时得不到亲人的理解,与亲人关系疏远。恋情挫折是最主要的情感挫折,随着大学宽松的环境,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男女生交往与日俱增,不少学生坠入情网,不能自拔,表现为失恋、单恋、多角恋。一些幼师大专生因失恋把个人愤懑的情绪转化为攻击的行为,如发生破口大骂、动手打人、损坏物品等直接攻击或间接攻击别人,也有表现为极端自责、自卑、自伤等自我攻击行为。
5.就业去向的迷茫,容易引起幼师大专生学习状态的迷茫和心理状态的逆反。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而幼师大专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普遍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幼师大专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目前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幼儿教师的工作比较辛苦,工资待遇并不高,加上她们大都到个体幼儿园工作,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得不到保障,这使幼师大专生对就业前景产生迷茫。另外,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走后门、拉关系的情况比较普遍,双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选择、关系选择、出身地选择等限制。加上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不愿下基层,部分学生开始雄心勃
勃找工作,几经碰壁后竟是听天由命,形成挫折心理。寻找工作的不易,使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害怕毕业,畏惧走上社会。由此可能产生心理状态的逆反,主要表现在对其他的人或事物产生反感,出现明显的对立行为,持盲目反抗和排斥的态度,拒绝听和说,拒绝工作,甚至拒绝吃饭,对所询问、所要求的事项表现出明显的对立。
6.女性的身心弱点,容易引起幼师大专生多种挫折心理问题。一些女大学生在月经期出现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或腰腹疼痛等一系列精神和身体症状,医学上称为经期综合症。与男大学生比较,女大学生还有其他挫折心理问题:一是自卑心理。女生遇事往往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在自设的精神压力下使自己陷入困境,经常用与别人比较来衡量自己,夸大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不能挖掘自己的优势。二是虚荣心理。女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成就和荣誉,喜欢别人称赞自己的美貌,热衷于炫耀自己亲友的官衔与钱财等。三是封闭心理。女性特有的矜持和自尊,使部分女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心理,她们遇事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平静的外表来掩饰各种不适应。四是嫉妒心理。女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比较普遍,表现在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不能承受在评优、入党等方面的失利,这种心理既伤害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又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五是害羞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女大学生总是小心谨慎,敏感拘束,喜欢回避矛盾,害怕当众出丑,严重影响了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六是自责心理。当考试成绩稍微不好或事情没做好时,学生压力重重,觉得对不起父母。有的女学生每当拿走巨额的学费,看到疲惫的父母,便会自责。有的看到其他同学能自食其力,而自己却还伸手向父母要钱而自责,等等。
二、幼师大专生挫折心理的矫正措施
1.提高矫正挫折心理的认识。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在学生面临挫折时,教师要让学生直面挫折,引导她们从每一次挫折中获得教训,不轻易放弃。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心理上的指导,让学生能从矛盾的困境中走出来,调整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教师要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等角度去启发教育学生。
2.营造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平等、宽容、自由的空间中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如组织社团活动,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集体或社会活动中扩大交流,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其心身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3.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获得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减轻心理挫折所引起的不愉快,有助于心理平衡。既要提高幼师大专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学会乐观、豁达地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基本礼节礼貌,良好口头表达,又要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自觉地择友而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朋友真诚、宽容。还要把握各种机会参与交往,并保持沟通畅通,以免误解,产生不愉快。
4.及时宣泄释放挫折的情绪。宣泄是指把压抑心头的不良情绪通过合理手段发泄出去,达到心理平衡。如大哭一场,与朋友交谈,进行体育锻炼等,都是宣泄心理的重要途径。幼师大
专生要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闷在心里,要主动向朋友或师长倾诉内心的忧郁和痛苦,在不顺心的境遇中学会安慰自己。要排除“有心理疾病才进咨询室”的误解,只要受挫折、心中郁闷,都可走进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老师可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与学生沟通交流,分析原因,提高感悟力和承受力。要引导幼师大专生自觉进行情绪升华,转移视线,避免刺激,及时宣泄,释放挫折情绪。
5.普及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要针对幼师大专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生理卫生知识,使幼师大专生注意经期卫生,能调整心情,稳定情绪,以积极的心态与朋友和同学沟通,取得理解和宽容,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要学会在失意时转移注意力,有意识地做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逐渐淡化消极情绪。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对生活的艰难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应该把“自尊、自信、自立、自制、自强和自爱”作为自我意识发展的具体指标。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板报、橱窗、校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有关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知识。
6.健全心理档案和咨询机构。了解是教育引导的前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了解幼师大专生的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新生入学后,就应利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建立原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给予重点指导。以后还要定期进行心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原始档案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女性更怕暴露自己有心理障碍,所以设立专门咨询机构是必要的。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倾听学生的挫折心理,为学生发泄情感提供机会,减轻其心理压力。学校在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同时,要让大学生懂得心理咨询的实质与重要性,排除她们的顾虑。同时,建立心理辅导员定期培训与交流制度,增强辅导员鉴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和与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和生活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挫折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2]王雅春.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1).[3]蒋南牧.高职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培养之我见[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郑蓉.女大学生月经及经前期紧张综合症920名心理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
(2).[5]何树莲.提高女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6]杨.女大学生挫折应对分析及干预[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2).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范文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等策略,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到学生中间去,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自觉的健康生活,成为健康的生活者,既为学习服务,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生活的养成,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小学生自身因素所致
小学时期,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渴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但由于他们阅历浅,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从而使他们的交往,往往处于初级水平,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焦虑就是因同学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的暴力对抗、恐惧症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小学阶段个别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合群、逆反心理现象,进而导致离家出走、逃学,甚至绝望、自杀行为。
2.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过度溺爱和放任,是导致小学生心理疾患的直接因素。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让孩子高兴、满意,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任从孩子的摆布,百依百顺。逐渐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致使孩子性格偏执,自私狭隘,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当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往往就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进而使孩子产生疑惑、犹豫等心理疾患。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就目前的评价制度而言,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小学生面对“升学”及择校就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苦苦地追求考试分数。由于思想过度紧张、精神过度疲劳,失去了“人身自由”,这就导致学生恐学、厌学心理,严重者情绪失常、精神抑郁,出现个别学生离校出走或离家出走的逃学现象。
二、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措施
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心理矛盾的时期,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认识模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往往表现出情绪丰富、情感脆弱的幼稚状态,心理年龄多数低于生理年龄,因而,稍遇挫折,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所以,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引导和心理帮助,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对症下药,排除心理障碍。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它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一般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行为往往表现为 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越叛逆,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对抗、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求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他们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明白家长、老师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有时言语过激但都是为了他们好,自己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消除学生逆反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学生一旦产生自卑心理,就会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或风度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一切不如别人,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心,极大地阻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在小学阶段,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大多缘于家庭问题,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比较贫困;也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比较低,成绩不如同学,受到同学的轻视。现在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少见,这就更加要引起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使学生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点,使其对自身做出正确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工作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联合各科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什么都弄不好,反而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受到肯定;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克服自卑。作为教师关键是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五年级的小李是家里的独生女,本来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秀,可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原本的天之骄子自从失去父母的百般宠爱,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总觉得自己在班里抬不起头来,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王老师开始与她接触。一方面通过与她沟通,让她正确面对家庭现实,要求她要欣赏自己、相信自己,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一定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关心支持。王老师还帮她制定了学习计划,同时联合各科教师共同为其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各学科教师都乐于鼓励帮助小李,班主任高老师在班集体活动中给予了小李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班中同学在高老师的影响下,也纷纷伸出友爱之手,让小李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被重视。当自信重回到小李身上的时候,一切就开始改变了。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名牌初中----太和三中。在她寄给高老师的贺年卡中,她深情地写着:“高老师,谢谢你给了我自信,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锤炼意志。
目前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上了小学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上都容易遇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问题就来了,脆弱的心理素质便暴露无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二)、防患未然,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培训教师,使之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人的复杂心理现象是随之派生的产物。作为受家庭与学校、社会等多重爱护和指导的学生,仍无法例外地接受着各种心理困扰。他们自身的心理负荷是否合理,人格与道德品质的构成否正确,能否树立人生目标、拥有追求成功的勇气和韧性以及独立、判断、决定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以这种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的发展与运用,以意志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从人生的早期把握科学、合理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学生这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为此,培养一支适应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
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呢?我认为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儿童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也着重从这方面培训教师。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使其熟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其教育方式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能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也是我们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另一重点。教师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此,担任各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如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利用科学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品课中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承受能力的培养,利用音乐课中歌曲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并通过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行为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开展各种体验活动,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太多长辈的呵护和溺爱,部分学生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与保护而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决定的经验和能力,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顽固、执拗而且容易自卑,意志力低,在与同学的相处交往中容易产生障碍,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一般。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为目的的体验活动,创造锻炼学生克服挫折的环境,组织学生磨练意志,培养抗挫折能力。如耐力训练、智力障碍赛、恶劣气候的适应以及诱惑抵御等。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开始表现出一种独立性,表现出坚韧与自制,在同学之间能更自觉地互相沟通,互谅互让,搞好团结。以前每逢刮风下雨,总有个别同学借故缺课,或者因一点小病就请假,影响了学习,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学校已不复出现。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了直接经验,意志力得到锻炼,这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注入了心理上的 “病毒免疫”。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角色扮演的体验方法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教师、家长、服务员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增强社交体验。角色扮演训练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者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开展行动。这样,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开展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加以具体的指导和配合,学生有进步就及时给以肯定,用鼓励、赞扬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任课老师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光有任课老师还远远不够,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学生,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采取更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任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意志类型,采取个别辅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咨询过程中,对较执拗、顽固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会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等方面着重辅导、培养,目的在于让他懂得执拗、顽固与坚韧性的品质是相反的,使他在训练中逐步转化。比如四年级有一位学生在前段时间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并且故意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对他进行点名批评,但他表现出一种抵抗的态度,知错不改。后来心理辅导老师经过一番思考,转换一个角度,找他个别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为他分析执拗、顽固对他成长的危害性,具有坚韧性的品质则能赢得同学们的喜欢、支持和老师的好评。并同任课老师配合,当他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慢慢地,该学生在感觉自己受到老师关注同学喜欢之后,不再表现得那么执拗和反叛,开始接近同学,接近老师,乐于为集体出力。在不知不觉中,他终于接受了劝告,成为一个遵守课堂纪律、受同学们喜欢的学生。对于胆小的,独立性不强的,容易接受消极暗示的学生,则要及时培养其自信、果断、勇敢的品质。心理辅导老师会联合班主任特意安排他参与一些必须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训练其提高发音,独立发表意见,或者当众演讲等,以各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对于举止冒失、轻率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则从培养其沉着与耐心等方面入手。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用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正确理解果断、勇敢的含义。
面对活动力过强的、不懂自制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培养其控制行为的能力。通过同任课老师配合,在学校及班队开展的活动中,让其担当重要角色,将其好动的特性转化为服务能力。既磨练其意志,使他们的行为从消极的一面走向积极的一面,又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一种合理的发挥,达到自觉规范的效果。
有的学生存在缺乏毅力的表现,比如在学习上怕吃苦,学什么都不持久,半途而废。心理辅导老师会根据所分析的具体原因,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对其进行意志的坚韧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得到启迪与激发,产生学习的毅力,提高了成绩。
确实,学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了宣泄的机会,由于心理咨询老师能及时发现,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因此,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克服其心理障碍,使学生恢复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我们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对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坚强意志品质的磨练,使他们从小就能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正视自己、正视人生、改善自己的能力。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振作、自我强化、自我优化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美好的形象,做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成功的人,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的新时代的教育重任。
第三篇: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和矫正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及对策
摘要:
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个性。
关键词:
初中生 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
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听到抱怨现在学生不听话,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相抵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小“团伙”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影响较坏。被动型逆反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响刺激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因违纪受到老师的公开批评。自认为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便“恼羞成怒”,公开
与老师唱“对台戏”,无理也要争三分。被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和随意性,只要我们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较易诊治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与学校教育、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但就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2.学校因素
⑴教育者采取相应的要求和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⑵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⑶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教育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盲目猜测,偏听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⑷初中生因缺乏知识经验导致对教育者的误解。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因受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对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时常会出现不理解或产生误解,由此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确,甚至认为是教师有意刁难,因而不愿意接受和执行。
⑸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各种行为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并导致他们不去接受和执行。
3、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2)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3)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经过再三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还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便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1)、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地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祟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从而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
调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
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2、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1)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2)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总之,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3、学生自我教育
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综上所述,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建立在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通过科学疏导,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消除的。
第四篇:消防官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浅析
消防官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浅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消防部队官兵心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观念的碰撞日益加剧,广大官兵在集中精力迎接各种挑战中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不能正视现实、缺乏适应能力的官兵会产生困惑、迷惘、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嫉妒、自卑、包袱、恐惧、压抑、挫折等心理疾病。找出官兵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对在部队展开心理素质教育与疏导,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造成消防官兵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外部因素,即所处社会环境不利影响;二是内部因素,即官兵自身条件的不利影响。
(一)主观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的原因。由于每个人受到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对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使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在认识上也是不一致的。比如:多数官兵都不愿从事灭火救援工作,一是怕苦怕累;二是灭火救援工作危险性大,不安全;三是工作清贫,没有实惠。
2.道德素质的原因。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动。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存在问题,那么他就不会有高尚的行为。比如有的私心杂念重,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有的思想消极,不思进取等。3.生活习惯的原因。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这个群体而独立存在的。消防官兵也不例外,他们也会受到家庭影响和
沾染社会上不良风气而养成恶习。如有的性格怪癖,性情暴躁;有的我行我素,无视纪律,不服从管理等。
4.个人性格原因。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比如有的官兵脾气粗暴,情绪偏激,做事不计后果;有的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时改时犯;有的对立情绪大,自暴自弃等。
(二)客观原因分析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官兵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上引起的思想问题增多。二是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使部分消防官兵思想变化加快,特别是国防形势复杂多变,官兵在政治信念上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由于消防部队工作的特殊性,消防官兵接触人员广泛,接触阴暗面多,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渗透的渠道增多,使官兵易受腐蚀。四是部队所处环境艰苦,任务繁重,特别当工作出现挫折时,领导没有积极做好工作,处理问题简单,引起感情淡漠。五是单位风气不正,奖惩不明,分工不合理,生活上关心不够,压抑了一些同志的上进心,还有的管理松懈,八小时以外形成失控漏管,制度不严,未能有效地堵塞思想认识错误的漏洞。
(三)消防工作具有的危险性和艰苦性的影响
1.消防工作具有高度的危险性。消防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是对消防工作的形象概括。从事消
防工作的官兵随时要臵身于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机情况,面对各种突发事件,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这就决定了消防官兵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2.消防工作量多面广、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是消防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据统计,消防官兵平均每年加班120个工作日。基层消防中队常年24小时执勤备战,如遇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保卫工作更加紧张、辛苦;从防火工作来看,近年来消防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基层消防大队(处、科)在没有普遍增编的情况下除了抓好日常的监督工作外,还要完成日趋频繁的专项整治、重大活动保卫等任务,广大的防火监督干部长期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长期快节奏、超负荷、高强度工作必然对消防官兵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一些官兵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官兵因劳累过度而患上疾病。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一是各方交待的任务多。消防机关各部门都把基层大(中)队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他们派任务、定指标,要求填报表、报数据,而且有时间、有指标、有考核,使基层官兵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特别是全国消防部队广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后,紧急任务越来越突出。一旦有任务,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的急如星火的事务,官兵工作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先办。这些额外的差事,占用了消防官兵开展基础工作的时间,使其不得不通过加班来完成。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官兵难以适应。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公安现役部队,具有严格组织纪律性,对官兵有诸多的要求和约束。消防工作的各项指标细,考核要求高,这对加强消防部队按纲建队,推进部队正规化建设是必要的。但是部分官兵知识面窄,技能单一,难以应对工作的要求,而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年龄长的,其地位也受到年轻人的挑战,使一些官兵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退伍转业,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5.心理知识缺乏和管理教育方式简单。从消防部队目前情况看,不少领导和机关工作中错把心理压力当作思想问题,简单地把消防官兵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当作“思想消极”或“不守纪律”来对待和处理;对官兵的心理卫生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心理卫生教育排斥在教育训练的课堂之外,有的即使搞了教育,也是蜻蜓点水,因此消防官兵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有些带兵人管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是从说服教育出发,而是打骂体罚,严重地损害了消防官兵的自尊心,有的消防官兵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甚至得了恐惧症或抑郁症。解放军第215医院对100例精神障碍患者调查,有28例是由于接受能力差被当成思想消极、作风松散受到批评,甚至遭到打骂体罚而诱发的。
(四)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1.在承担义务方面产生愧疚感。繁重的工作,使消防官兵与家人聚少离多,缺乏感情交流,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家庭关系不协调、亲子关系疏远、夫妻沟通困难、家庭隔阂严重等问题,给消防官兵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即使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
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履行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在官兵心理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绪,心理极易被严重“愧疚感”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在需求实现方面存在心理挫折感。作为社会成员,消防官兵同样会产生各种需求,但是当他们某些个人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从而形成心理挫折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消防官兵较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入党、评优、晋职、改选士官、学技术、考学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这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承认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进修,想获得高学历等发展性需要。受“靠知识吃饭、凭本事竞争”的影响,消防官兵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大大增加。他们时常担心转业、退伍回到地方后进不了好单位,特别是能力较弱、素质一般的官兵,忧虑更多一些。在部队调查中发现,一股新的求知热在警营兴起,官兵成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有些官兵为了在部队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第二次就业做好准备,不惜牺牲业余时间自费学习企业管理、商业营销、计算机网络等热门的专业知识。当这种强烈的愿望因警营客观环境和个人主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时,有些官兵就产生了强迫、忧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三是个人问题和家庭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产生孤寂感。消防部队相继推出任职资格考试,逢进(晋)必训,逢进(晋)必考,每年轮训等一系列的改革举
措,这些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各种教育活动、各种培训考核不过关,不仅脸面不光彩,而且直接影响提职晋升、工资待遇等,加大了消防官兵的心理压力。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之际,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住房、家庭生活负担等问题都会使消防官兵的心理压力倍增。
(五)消防官兵自身条件的影响
1.身体和心理素质欠佳。长期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对消防官兵的身体构成直接威胁。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消防官兵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另外,疾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把压力变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时常处于紧张与应急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知识和能力有缺陷。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力、能力等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官兵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这是消防官兵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消防环境和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官兵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消防工作发展的需要。知识和能力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消防官兵个人的发展,诱发了官兵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消防工作是社会工作,消防官兵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
往能力。而现实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消防官兵习惯了以管人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人际交往;或个别官兵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人合作,没有处理好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和被动,限制了日常工作的协调。这些因素都给官兵设臵了障碍,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境,逐渐形成压抑心理,带来心理压力。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对策》
——专题讲座
适中中心小学 谢莉萍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等策略,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到学生中间去,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自觉的健康生活,成为健康的生活者,既为学习服务,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生活的养成,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那么,如何针对小学生心理障碍采取有效的矫正对策呢?
一、小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小学生自身因素所致
小学时期,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渴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但由于他们阅历浅,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从而使他们的交往,往往处于初级水平,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焦虑就是因同学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的暴力对抗、恐惧症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小学阶段个别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合群、逆反心理现象,进而导致离家出走、逃学,甚至绝望、自杀行为。
2.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过度溺爱和放任,是导致小学生心理疾患的直接因素。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让孩子高兴、满意,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任从孩子的摆布,百依百顺。逐渐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致使孩子性格偏执,自私狭隘,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当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往往就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进而使孩子产生疑惑、犹豫等心理疾患。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就目前的评价制度而言,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小学生面对“升学”及择校就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苦苦地追求考试分数。由于思想过度紧张、精神过度疲劳,失去了“人身自由”,这就导致学生恐学、厌学心理,严重者情绪失常、精神抑郁,出现个别学生离校出走或离家出走的逃学现象。
二、矫正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心理矛盾的时期,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认识模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往往表现出情绪丰富、情感脆弱的幼稚状态,心理年龄多数低于生理年龄,因而,稍遇挫折,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所以,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引导和心理帮助,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对症下药,排除心理障碍。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它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一般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行为往往表现为 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越叛逆,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对抗、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求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他们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明白家长、老师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有时言语过激但都是为了他们好,自己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消除学生逆反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学生一旦产生自卑心理,就会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或风度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一切不如别人,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心,极大地阻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在小学阶段,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大多缘于家庭问题,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比较贫困;也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比较低,成绩不如同学,受到同学的轻视。现在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少见,这就更加要引起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使学生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点,使其对自身做出正确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工作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联合各科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什么都弄不好,反而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受到肯定;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克服自卑。作为教师关键是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某小学五年级的小瑶是家里的独生女,本来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秀,可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原本的天之骄子自从失去父母的百般宠爱,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总觉得自己在班里抬不起头来,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谢老师开始与她接触。一方面通过与她沟通,让她正确面对家庭现实,要求她要欣赏自己、相信自己,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一定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关心支持。谢老师还帮她制定了学习计划,同时联合各科教师共同为其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各学科教师都乐于鼓励帮助小瑶,班主任余老师在班集体活动中给予了小瑶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班中同学在余老师的影响下,也纷纷伸出友爱之手,让小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被重视。当自信重回到小瑶身上的时候,一切就开始改变了。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区重点中学----实验学校。在她寄给谢老师的贺年卡中,她深情地写着:“谢老师,谢谢你给了我自信,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锤炼意志。
目前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上了小学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上都容易遇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问题就来了,脆弱的心理素质便暴露无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除此之外,还有孤僻、抑郁、闭锁、冲动等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心理的不正常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的差异。而心理因素是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健康的心理因素能补偿智力因素的缺陷,调动人的潜能,推动智力发展。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非常重要,在这方面,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路要走。
(二)、防患未然,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培训教师,使之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人的复杂心理现象是随之派生的产物。作为受家庭与学校、社会等多重爱护和指导的学生,仍无法例外地接受着各种心理困扰。他们自身的心理负荷是否合理,人格与道德品质的构成否正确,能否树立人生目标、拥有追求成功的勇气和韧性以及独立、判断、决定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以这种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的发展与运用,以意志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从人生的早期把握科学、合理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学生这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为此,培养一支适应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
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呢?我认为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儿童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也着重从这方面培训教师。通过外聘人员,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使其熟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其教育方式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能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也是我们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另一重点。教师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此,我要求担任各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如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利用科学综合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品课中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承受能力的培养,利用音乐课中歌曲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并通过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行为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开展各种体验活动,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太多长辈的呵护和溺爱,部分学生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与保护而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决定的经验和能力,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顽固、执拗而且容易自卑,意志力低,在与同学的相处交往中容易产生障碍,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一般。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我有意识地开展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为目的的体验活动,创造锻炼学生克服挫折的环境,组织学生磨练意志,培养抗挫折能力。如耐力训练、智力障碍赛、恶劣气候的适应以及诱惑抵御等。通过这些交替进行的实验,我发现在人际交往、自制力、抗挫能力等方面,学生们前后的变化非常明显。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开始表现出一种独立性,表现出坚韧与自制,在同学之间能更自觉地互相沟通,互谅互让,搞好团结。以前每逢刮风下雨,总有个别同学借故缺课,或者因一点小病就请假,影响了学习,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学校已不复出现。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了直接经验,意志力得到锻炼,这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注入了心理上的 “病毒免疫”。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角色扮演的体验方法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教师、家长、服务员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增强社交体验。角色扮演训练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者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开展行动。这样,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开展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加以具体的指导和配合,学生有进步就及时给以肯定,用鼓励、赞扬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任课老师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光有任课老师还远远不够,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学生,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采取更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任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意志类型,采取个别辅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咨询过程中,对较执拗、顽固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会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等方面着重辅导、培养,目的在于让他懂得执拗、顽固与坚韧性的品质是相反的,使他在训练中逐步转化。比如四年级有一位学生在前段时间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并且故意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对他进行点名批评,但他表现出一种抵抗的态度,知错不改。后来心理辅导老师经过一番思考,转换一个角度,找他个别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为他分析执拗、顽固对他成长的危害性,具有坚韧性的品质则能赢得同学们的喜欢、支持和老师的好评。并同任课老师配合,当他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慢慢地,该学生在感觉自己受到老师关注同学喜欢之后,不再表现得那么执拗和反叛,开始接近同学,接近老师,乐于为集体出力。在不知不觉中,他终于接受了劝告,成为一个遵守课堂纪律、受同学们喜欢的学生。
对于胆小的,独立性不强的,容易接受消极暗示的学生,则要及时培养其自信、果断、勇敢的品质。心理辅导老师会联合班主任特意安排他参与一些必须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训练其提高发音,独立发表意见,或者当众演讲等,以各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对于举止冒失、轻率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则从培养其沉着与耐心等方面入手。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用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正确理解果断、勇敢的含义。
面对活动力过强的、不懂自制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培养其控制行为的能力。通过同任课老师配合,在学校及班队开展的活动中,让其担当重要角色,将其好动的特性转化为服务能力。既磨练其意志,使他们的行为从消极的一面走向积极的一面,又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一种合理的发挥,达到自觉规范的效果。
有的学生存在缺乏毅力的表现,比如在学习上怕吃苦,学什么都不持久,半途而废。心理辅导老师会根据所分析的具体原因,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对其进行意志的坚韧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得到启迪与激发,产生学习的毅力,提高了成绩。
确实,学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了宣泄的机会,由于心理咨询老师能及时发现,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因此,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克服其心理障碍,使学生恢复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我们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对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坚强意志品质的磨练,使他们从小就能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正视自己、正视人生、改善自己的能力。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振作、自我强化、自我优化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美好的形象,做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成功的人,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的新时代的教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