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学读书心得李正华
泛游《庄子》余所得
姓名:李正华 班级:08工业设计一班 学号:0808011001 指导老师:李春娟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的又一思想大成者。他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其仕途并不是与其思想一样“游”刃有余,他曾今只做过漆园小吏,也就是现在保管员。他一辈子都生活在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一个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虽说“乱世出英雄”,但绝非庄子;庄子则是这一乱世中的神。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活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庄子·外物篇》里就讲到庄子因贫困家里揭不开锅而去想监河侯借米,但监河侯说要庄子等他采地收金回来给庄子三百金。庄子一听脸色骤变,他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我在路上发现一条躺在车辙里的小鲫鱼,它在那跳啊。小鲫鱼说它是东海的水官,只要有一斗一升水就能就它的命。庄子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我会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在《庄子·山木篇》中讲到: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问庄子为何如此困顿。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而非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看破世俗之利尚且不易,何况於名乎!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一生不为利所困,却被名所累。但看《离骚》,而觉屈原;略览《满江红·怒发冲冠》,便知岳飞;泛读《人间词》,即晓王国维。此三士皆当世之仁人志士,名满一生,晓尽天下之事理,却看不穿尘世之功名,终死而被名所困。实乃今人之悲哀。
唯其古人庄子,不与世俗人同流,淡看人生之名利,返还其性之所求。《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去看望在梁国做宰相的惠子,惠子听人馋言,千方百计想阻止庄子。庄子闻讯后,直见于惠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在庄子眼中,梁国相位婉如腐鼠。《秋水篇》中还有一则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无视于送来的名,不为其所困!
由此可见,天下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皆为名利,都是其心为名利拘囿。而庄子却打破了这个边界,达到了一种自由和逍遥。庄子虽与世人同样被贫困名利所限制。但是这些并没有束缚庄子“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精神境界。这也就注定为什么庄子被世人都奉为“神人”。
名利固然是世人的羁绊,但生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今中外多少文人看不
破生死而最终草草结束自己一生。屈原投于汨罗,王国维沉鱼昆明湖,海子卧轨,川端康成含枪自杀,此四君皆未看破生死。
庄子之于生死,必然想到“鼓盆而歌”。《庄子·至乐篇》中有一故事:庄子的结发妻子先庄子而去,他的好友惠子去吊唁。到庄子家里以后,发现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惠子便质问于庄子,庄子便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对于至亲的离去,庄子能够以这样一种坦然的方式来对待,是由于其参悟了生命的真谛。
于人如此,但于己呢?在庄子快死的时候,其学生便商量如果老师真的死了,我们一定要厚葬他。庄子听了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如此奢侈的葬礼!如此恢弘的气魄!此乃弃尸于荒野,但却是世间最为浓重的葬礼。学生再次劝说:葬于荒野之间,我们怕乌鸦、老鹰把你吃了,还是做个棺材埋于地下把!庄子说:把我放于旷野,乌鸦、老鹰要吃我;把我埋于地下,那些蚂蚁也要吃我。你们抢了乌鸦、老鹰的口粮,喂给蚂蚁吃,干嘛这么偏心呢?这回答是多么豁达和幽默啊!生死归于自然,而形体归于天地。这就是庄子对于自己生死的看法。
看破名利生死,我们的心灵即会纯净许多,心胸即会宽大许多,心境即会境界许多。庄子一书,余终究只是泛读,于其间大道至境却遥而不可及。庄子看破内心重重樊篱障碍,得到了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达到了人生至高境界——完成了与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让我们的内心无所拘囿,风发扬励;让现实中的种种困窘只在当下,看破名利;让我们在浩淼的宇宙中,成为自己;让我们在生命永恒的领土上,逍遥一番。心无所忌,则天地任君遨游——此余之泛游《庄子》所得。
第二篇:《华夏美学》读书心得
《华夏美学》读书心得
胡明哲
李泽厚的《华夏美学》出版,当是一件令人深感欣喜的事。这本重要的、迅即产生影响的书,1989年出版于中国,即使为此后的社会变化所掩盖,但李泽厚对于他所谓“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自冯友兰上世纪中叶的成果之后,在美学方面最主要的现代著述。冯的新儒学设想,把中国美学解释为对于观念世界的反唯物主义的冥想;与之相反,通过康德式的马克思主义,李泽厚注重以儒学为主的美学,视之为情感参与物质世界的一种层积历史模式。因而他把美学安置于世界之内而不是超乎世界之上。李很幸运有这样一位译者,Maija Bell Samei对于李的复杂理念的流畅传译,极好地疏通了文本,连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读得很顺畅。这样的成绩真是令人赞叹,而夏威夷大学出版社选择此书出版,也理应受到赞扬。
李泽厚从周朝开始论述,并演示出礼乐如何相互支撑,一方面礼仪在社会秩序中实现等级制度,与此同时,乐(包括诗)从混沌的人类情感中生产出和睦融洽。现实世界的这些相关性,产生了这样一种社会性的形式,它内在地被欲望/快乐(情感)和社会化/现实性(政治秩序)之间的张力所驱动。李泽厚关于这些随着时间推移的“交织”(第29页)的辩证分析,产生“情感形式(艺术)与伦理教育(政治)”之间的矛盾(第37页)。这种矛盾,冲破了正在加强的相互依存,为儒家美学传统留下了可供遵循的长期遗产(也正因此,李概括称之为中国的“文化心理”[第37页])。
第二章继续历史讲述,并开始论述仁,亦即人性,将其视作儒学的核心概念。对李来说,仁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概念上就包含美学,因为它促成了把周代礼乐的外在性加以内在化。这种内在化“变成了自觉的人性与人文情感的适当目标”(第44页),并产生一种被称为圣贤的“主体人格”类型。这不是一种个人主义者的观念(不是英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骑士),这种人格类型是儒学人文主义的核心:李认定一种“精神认知和一种生活自由,人类智慧和善良行为赖以得到积淀和更新,成为一种心理本体……”(第52页)在这一点上,李泽厚开始阐述其历史美学的关键概念———“积淀”,我把它理解为在社会性的世界中当下进行的层次累积。通过积淀,儒家美学环绕着生成变化的流程,而不是以存在为核心,其焦点迥异于任何涉及这一主题的西方视点———例如黑格尔、柏格森、海德格尔———他们把存在的超越性作为哲学美学的目标。对李泽厚来说,时间作为人类世界经验的一种富有成效的度而涌现,而不是来自于思辨的信仰或神圣的承诺。这种时间感被编入中国艺术观念和形式,人的因素充满其中,这里没有存在的位置。
接下来的章节,探讨“儒道互补”、“美在深情”(魏晋思想)、“形上追求”(禅宗),最后是“走向近代”。李泽厚关注的是展现出连续性的思想基调,正是它促成了以儒学为本的美学得以具体化,并从未把关注焦点从人际伦理移开过。儒学显示出无尽的灵活性,即使它仍旧依附于一个特殊形态的伦理社会。
通过屈原的自杀选择,李泽厚首先证明,深情为何成为本体经验(本体———“物自身”———这是康德主义的用法)的一个统一视野。以此,死亡的主题被引入到迄今为止仍立基于生命生存的美学哲学。接下来,李泽厚表明为什么佛教关注形而上学———特别是关于“心境与物境”(第160页)的讨论———最终丰富了儒学美学传统。带着对儒学的有力挑战,佛教把意义问题纳入议程。禁欲主义在中国通常受到排弃(这与日本不一样),禅宗“融入了来自于生命(道家)和人性(儒家)的积极意图”(第183页)。最后,在明朝,“欲望”的爆发成为审美的常谈,物质享乐主义和哲学沉思改变了一切。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美学理论家———包括王国维和蔡元培———日益注重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欲望,另一方面是以儒学为主的“超道德的美学”精神(第212页)。李以如下希望为全书作结:通过对以儒学为主的华夏美学传统的温故“而得知人生的意味”。(第224页)
阅读这本优美的著作,读者无疑会重新唤醒对于人性的感觉;至于这感觉是否独特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第三篇:赵华-读书心得
《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孝道文化初探》读后感
赵华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一本由中共富平县委组织部编著的书籍——《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孝道文化初探》,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内心此起彼伏、百感交集,满肚子的话不知道从何说起,中国孝道文化面临断层的危机,给我们每个人敲响警钟,留给我们的是深思!何以孝道文化?答曰: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都属于孝道的范畴。
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如何,何况人乎?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孝道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如今大多数家庭存在这样的现象:下一代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众星拱月,但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则无足轻重。像遗弃老人、虐待老人、干涉老人婚姻、争夺老人财产等都是很普通的事。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你会看到大多数的老人是吃的最差、穿的最破,住的是破破烂烂的房子,而很多粗重的活也是老人做,更不用说照看孙子了,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感受到孝道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担忧。
2006年底,一个普通矿工谢延信的故事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谢延信在妻子病故后,计余年如一日倾情照顾妻子的三位老人,并把以愿意照顾岳父母一家作为再婚条件。其大孝至爱的事迹,与很多不孝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他给予国人强烈的震撼。
古人云:“百行孝为先”,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孝道情结,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社会上异化出一股一切向“钱”看的风潮,这种现象我们不但应该唾弃还要尽量遏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月怀胎,父母辛苦一辈子将我们拉扯长大,我们留给父母的岁月的蹉跎——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佝偻的身子,所以我们应该回报他们,拿什么来回报?肯定的回答应该是孝心,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让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爱我们的父母,让他们过着幸福,是我们做晚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引用此书的箴言:“孝道,是一颗爱心,播撒人际亲情,升华世间美善;孝道,是一份感恩,传递生活温馨,诠释人生真谛;孝道,是一种秩序,倡扬社会正气,续写文明新篇;孝道,是一汪清泉,浸润道德净土,谱奏和谐乐章”,就让我们谨记着四句话,做一个现代“孝”人。
第四篇:正能量读书心得
正能量读书心得
正能量是最直接呈现一个人学识、修养、心智和品位的综合能力指数,正能量是影响力、意志力、创新力、自信力以及自我优势的源泉,也是每个人提升自我、成就事业、获得尊重、得到幸福、改变命运的人生必修课!
正能量这一书中主要讲了积极心态的积极力量,并从意志力、影响力、创新力、自信力、潜意识这五点来阐述获得正能量的方法。对于个人理解来说最主要的是自信力。现简要阐述下其余四点:意志是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是成功者最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作为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拥有意志力就会拥有专注、自控与效率的正能量。如果说意志力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能量,那么影响力就是一种互助的过程,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就是用自己的感召力、良好的教养、吸引力来影响他人,这是一个发挥自己,影响他人的过程。创新作为一种对现状的突破力,有创新才有竞争力,才能走向成功,创新会引发头脑风暴,给自身带来强大的能量,所以说创新力是打破一切常规的正能量;潜意识则是灵魂深处的巨大能量库,如果我们想要摆脱平凡,走向卓越,就要改变自己的潜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内心这股潜在的巨大能量。
自信力是通向成功的必要因素,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可见自信力是积累在自身的筋骨与脊梁中的,自信力,是源自内心的尊重自我、赏识自我、悦纳自我的精神驱动力,是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也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一个拥有自信力的人,内心深处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会引导他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全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体能世界,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无论他面前的困难多大、面对的竞争多强,总感到轻松平静,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并确信自己有能力去应付任何棘手的问题,而不会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击倒。自信力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还是在处世为人、成就事业上,都有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自信是影响成功的诸要素中的首要因素。有自信,才会有成功。美国作家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历史上,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大多是充满自信的人,有些人虽身处逆境,但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最终功成名就,名垂史册。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生理缺陷,他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所以说自信力是一种最有效的正能量。如果你有自信,它会在无意之中释放出正能量,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或恐惧,它也会在无形中释放出负能量,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会因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拥有更多的正能量,失败的人也会由于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导致负能量加剧。将心理垃圾转化为积极温暖的活力,开启你的正能量神奇之门。当正能量持久稳定地制造并储备起来,有效使用,你就能驱散负能量的黑暗,人生不断走向精彩
正能量是人类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创造一切的动力之源。我们此时拥有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正能量创造的。如果你的内心是消极的、负向的,那整个能量场必然也是消极的与负向的。根据宇宙间的吸引力法则,这个能量场会为你吸引来同样消极与负向的事情。相反,如果你的内心是积极的、正向的,那整个能量场又会是怎样的呢?答案可想而知,这个能量场将为你吸引来一切美好的事物,成为你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保证。
第五篇:《正能量》读书心得
《正能量》读书心得
拜读了这本《正能量》,让我感受颇多。这本书告诉我们,想很多很多,如果去做,用表现这种张力的形式去做,就会让能量变成积极向上,成为正能量。相反,不去做,一个劲的不用行动而只是用思维在自己的脑海里打转转,就是一种负能量,让这种负能量笼罩,那么一个人就会消沉下去。
全书语言文字浅显易懂,很少有深奥的或者含义复杂的语句和名词。我原来读过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实在是生涩难懂。而这本书,就如同一个亲切的老师,面对面的对你窃窃私语,用的都是大白话,所举的事例都是信手拈来就能做到的。
快乐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为了提高你的快乐指数,将这种微笑的方法应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吧。画两张你开怀大笑时的自画像吧,提醒自己经常微笑。其中一张自画像画在a4大小的纸上,另一张画在5厘米见方的纸片上。尽量把自己画得幽默、快乐一些。将大的画像挂在家中显眼处,小的画像放在钱包或钱夹中,让它们时时提醒你记得微笑。催生正能量,就是那么简单。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把两个高尔夫球球座分别放在实验参与者的两道眉毛间,然后让他们做一些面部动作。其中一组实验参与者要通过挤眉头等方式让两个高尔夫球座相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悦的面部表情。而另一组实验参与者要确保两个高尔夫球座分开,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更加中立的面部表情。
这类实验中最有名的,恐怕当属德国研究者们的实验了。实验参与者中,一半要用牙齿保持一支笔水平固定(面部形成微笑的表情),另一半要用嘴唇衔住笔(面部形成皱眉的表情)。保持球座分离、用牙齿咬住笔的实验参与者们顿时感到自己变得快乐起来。一次又一次,研究人员证实了莱尔德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以及詹姆士理论的正确性。行为真的能够影响情绪,因此,就如“表现”原理所示,人们有可能随心所欲控制情绪,激发内心的正向能量。
真实情绪的回忆带动了实验参与者生理上的变化。比如,生气时人心率提高、体温下降,快乐时心率降低、体温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实验参与者作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时,生理上的变化也是如此。当他们作出恐惧的表情,他们的心率迅速提高、体温下降;当他们脸上挂着微笑,他们的心率降低、体温上升。
不管你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正能量都是你所渴望的。《正能量》这本书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具体实在的案例和训练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受益,比如“肌肉的魔术”这一章,让我们以肢体语言来增加自己的毅力,用dsd(做点不同的事)进行一系列练习,比如说,一天不看电视,写一首诗,走不同的路线去上班,这些简单的方法会在改变自我养成良好习惯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将这些细节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发现,我们不再是那个仅仅麻木重复自己旧行为模式的人,而是变成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对身边的环境作出反应的人。对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个魔法,当我们这样做时,正面的能量、惊奇和喜悦,会源源不断地回应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