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学读书报告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报告
读完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大概由于我水平太低,所以只觉得语言晦涩难懂,读完以后对“意境”二字也没有什么感觉。无奈只好又借来夏昭严先生的《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和几篇论文来读,所以这篇读书报告是综合了多人的成果。
正文:
意境,作为文艺审美及评价的一个重要层次,自古就是中国人的文艺作品一种追求。远在《诗经》时代,古人就创造了大量富有意境的优美诗篇,如《蒹葭》中反复吟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营造出一种无限怅惘且充盈着淡淡忧伤的诗境。王国维曾评价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这里的“深致”指的就是有意境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意境早在先古时期就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开篇就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这就表明了意境的实际上来源于艺术的创作主体对自然万象、宇宙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艺术家用心灵去体验世界,感受生活,并用文艺作品来描摹自己的切身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宇宙人生的无穷无尽,因而艺术家所创造的已经也是无穷无尽的。
一、意境的意义
什么是意境?关于意境的界说有关学者提出了多种说法,但是有哪一种能全面地描述意境。王国维提出了真情景说,强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把“真”作为衡量意境有无的标准。诚然,“真”是作品有意境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但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就一定有境界吗?答案是否定的。像杜甫的“三吏”“三别”取材于现实生活,富有真情实感,但我们却并不能说它有意境。意境首先能让受众感受到一种或刚或柔的时空感。现在流行一种情景交融的说法,认为意境是身外之景与内心之情相交融而产生的艺术形象。另外的一种主客观统一说与此种说法相呼应,但也有人认为不全面,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创造了一种辽阔悲壮的意境,但是这里只有诗人的情感抒发却并没有具体的景物与之对应。意境是很难界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境离不开情与景的融合,主观景物和内心世界的统一。宗先生认为意境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且“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将意境归结于某一种已经某一种特征(前面的说法实际上只能算是意境的一个特质),他强调意境来自于对于宇宙人生的赏玩和体验,超越人自生的局限性,进而达到与世界和谐统一的境界,恰如如来佛拈花一笑时赏玩色相的刹那间感悟。
因此,意境来源于心灵,来源于灵魂深处刹那间的妙悟(但是,我并认为意境之美就是心灵之美,因为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其作品表现出的意境可能与作者心灵感受不一致,所谓“言不尽意”,而且很多有心灵体验的意境是无法用具体的文字、建筑甚至音乐等文艺形式来表达的),这其中包含了生活情趣,充满
了生活的活力。尽管如此,意境的产生还要借助于客观事物,所谓“境生于象外”“立象取义”,“象”是表达艺术家内心体验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在一个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情景交融,不一定就能创造意境,但却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条件。
二、意境与山水
意境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追求,早已深深地沉淀在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历代艺术家在有意无意之中都会追求意境,另外,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首先开创了一代飘逸潇洒的诗风,留给后人一个不拘小节的仙风道骨的形象,这正好迎合了道家的思想以及古代文人郁郁不得志渴望逃避现实的状况,因此山水就成了中国人酷爱的题材。
“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艺术意境的创构需要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能够如量表出,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都爱以山水作为艺术境界表现的中心。也许是受老子师法自然的影响,中国诗人画家总是在浩淼的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山的稳重,水的灵性,在给予艺术家陶冶的同时,也让他们有了种种人生的感慨。例如,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仅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更自然更崇高理想追求。唯有在大自然无尽的山水之中,艺术家们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渺小与须臾。并且,山水本生就有一种融辽阔与温婉于一体的意境,而中国人讲究“神与物游”“虚实相生”,山水恰恰又符合了他们的艺术理念,因此,山河画与山水诗就成了中国艺术家的最爱。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中国有句古话:“我以我手写我心。”意境之美来自于心灵的真实反映,因此,艺术家的人格涵养与意境的创造密不可分。宗先生说:“心匠自得为高。”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和人格涵养影响着作品的意境。傅雷在教育傅聪时就非常注重人格的培养。凡是我们所倾慕的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其次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那些卑劣的或庸俗的人又怎么会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呢?
“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精神方面超乎常人的涵养,天赋,体验,是意境创造的三个基本要素。一个温润如玉的人其作品也会温婉柔和,一个嫉恶如仇的人言辞必然犀利,内心的情感总是会随着艺术缓缓流淌,艺术品是心灵世界的再现。就此而言,意境离不开艺术家的人格涵养。
四、意境与禅、道
佛教禅境和道家无为思想对中国文人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相当发达,如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代表。除了他之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一点哲学味道。苏轼的《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辨。佛与道是对宇宙人生的探索,而艺术作品同样是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感知和体验。
“《雪堂和尚拾遗录》里说:‘舒州太平灯禅师颇习经论,傍教说禅。白云演
和尚以偈寄之曰:‘白云山头月,太平松下影,良夜无狂风,都成一片境。’灯得偈颂之,未久,于宗门方彻渊奥。’禅境借诗境表达出来。”在中国哲学中,道和佛通过对生命本体的追问,发现了无和空,并以此作为生命的本相。佛家认为心无尘埃万象皆空作为悟道的方式和前提,这和意境要求艺术家抛却世俗牵绊的名利心态有相似之处。“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在三毛的作品中,冲满了活泼俏皮的生命情调,而当她静下来独自一人时,又可以看到她的描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的哀愁和落寞。她那活泼的笔触和落寞的意境融为一体,让读者不由得感受到生命本该有的悲喜。
总而言之,佛家的禅境和道家的无为以及庄子的思辨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佛家对生命宇宙的探索以及万象皆空的观念提供了辽阔无边的境界,道家有令中国艺术充满了哲学意味。同时,这两种重要的思想有令艺术家心境和格局都比一般人广阔,从而在意境创作时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这一点正迎合了当今的审美心胸论。
参考文献:
1.《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 夏昭炎著 北京 北京广播出版社 20032、顾永芬 《诗歌的物象和意境鉴赏之探》文学理论研究2010(01):135-1363、蒋金玲 《世界 生命 艺术意境之关系》 安徽文学 2009(4):119-120
4.王建珍 《意境空白的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0-435、孟二冬 《意境与禅学——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61—676、蒋寅 《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167、刘成纪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求是学刊 2006(5):87-92
第二篇:美学散步读书报告
《美学散步》读书报告
《美学散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学境界。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在书中,宗白华老师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他说,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魅力,美是一种抽象。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没,应该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这本书中讲到的美,是一种中国传统式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它会把画的精神,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蕴含在画中;又如诗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直白地表达在诗句中,而需要人们自己去揣摩,这样才能使美富含深意,而不会像西方的油画摄影式的画风一样只能让人一眼看穿。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的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在交往中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谊,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肤浅。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爱的,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也应该学会含蓄,才能体现我们本身具有的素质,才能体现我们的美。
在这本书中,美还体现在一种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画时,故意留下一部分空白,反而使整副画变得清新,韵味更加浓厚一样;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稿,首先要可以让读者过目,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是过脑一样,美,首先也应该是让人看着顺眼,亦即是应先“过眼”,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才是过脑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让自己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结果,高强度的压力下,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重,而一时看不开走上了自取灭亡的不归。像近些年频繁出现的自杀的大学生博士生等。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未来的希冀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的确,美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不能称之为美的。诗人画家创造的美,来自于他们心灵的创造,独辟的意境。例如说画家只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展现景物,一幅画就是一张画起来的照片,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在画作中折射出来自作家人格的高尚格调,才是一幅真正的杰作,现在专业的摄影技术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把玩照相机,是因为照片中有来自于摄影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展现了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而这些正体现其对美高格调的追求。
那么,作为一个平常之人,如何去找寻美,发现美呢?宗白华老师告诉我们,美的发现来自于每个人的行动,来自于美的体会和体验,美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和感受自然艺术、人生后获得的。
自然拥有静态的美感,连绵的山脉是永远存在而不可动摇的,山不会动,但是却孕育出满山的苍翠和无数的飞禽走兽。人们往往是为高山的沉稳与博大所震慑,对它不可屈服的顽固生命力产生一种敬畏感。人们常常会为崖壁间顽强生长的一颗不知名的小树而引发生命的感叹,对它坚韧的性格引发自身弱点的觉醒。只有当人们感受到树的蓬勃生命力的时候,才能对生命力产生内心的呼应,从而形成一种审美的感受。
艺术品本身不管是有生命力或者是无生命力,它都会被艺术家灌注生命力。艺术的魅力在于看似漫不经心,却涌动着艺术家对此倾注的心血和热枕,张扬着生命的激情。这种艺术的魅力或许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加和情感的积淀,或许有一天你就能理解艺术品中的神韵,被艺术品涌动的生命力所感动。
宗白华老师带给我的人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形成心灵的内在美。人的生命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心灵感受。每一段的生命历程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人们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现有生命的这一历程。长者往往会给予后辈以各种的经验教训,但是个人对生命的领悟还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领悟,领悟人生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对生命的真是体验。如果一个人永远不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只是得过且过的一辈子,那么他就无法领略到生命存在的价值,甚至可以怀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许顿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思考的人生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风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体验者应当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即将出现在未来的美丽“风景”,用探索美的心灵去体悟。
2013年12月27日
第三篇:美学散步读书报告
《美学散步》读书报告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内容梗概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
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
第四篇:《美学原理》读书报告
《美学原理》读书报告之董瑞版
一、“服 饰 之 美 ”问 题
1.简述朝鲜族的服饰。
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
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节日服、丧服等。进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官服为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还有男痕迹女装之别。
2.简述维吾尔族的服饰。
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人其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二、“书 法 之 美 ”问 题
3.简述商周书法艺术。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4.简述隋朝书法艺术
隋朝在书法史上是个挺有趣的朝代,隋炀帝南巡穷奢极侈,但是隋代书法留下的碑帖却刚好相反--质朴而清丽,想起来真是有点幽默,或许是历史的反讽吧!隋朝的书法就象其短暂的历史一样,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虽然只是个过渡期,但它的审美趣味竟也不同于前朝后代。隋碑这点和汉朝王莽时期相若,只是在审美趣味上远高于王莽时的做作乏味,或许帝王的素质对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吧。
隋碑中最有名的就是龙藏寺碑和董美人墓志,前者质妍,后者清丽不可方物,二者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已初具文人气质,异于前代魏碑时期的民间书风,这种审美倾向完备于后来的初唐,“初唐四家”是真正的唐楷极则,也是书史上最高成就的楷书之一,对此隋碑功不可没。
但对于“龙藏寺碑”造就了褚逐良一说,我以为就有些牵强了。
三、“舞 蹈 之 美 ”问 题
5.简介芭蕾舞《天鹅湖》。
序幕:
在静悄悄的湖畔,善良的奥杰塔公主正在采摘鲜花。突然,山上出现了恶魔罗特巴尔特,他挥动黑色的翅膀,把奥杰塔变成了天鹅。
第一幕:
第一场
为庆祝王子齐格佛里德的成年之日,人们正在花园里饮酒舞蹈。当母后发现王子和村女在一起寻欢作乐时,勃然大怒,择意要让王子尽早完昏,欢乐的舞蹈被终止了。这时,王子看见一群天鹅在空中掠过,就告别了朋友,向天鹅飞走的方向追去。
第二场
夜晚,湖面上一群天鹅在默默的漂游着。她们都是中了魔王的魔法被禁困的姑娘,这就是奥杰塔。王子入迷了,奥杰塔向王紫倾诉自己不幸的命运,告诉他只有忠诚和挚热的爱情才能救她摆脱魔王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并决心救她。但由于魔王的出现奥杰塔被迫离去。
第二幕
城堡里,正举行着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但是,王子由于真诚地热爱奥杰塔,根本无意挑选。
魔王乔装成武世带着奸刁的女儿奥吉莉亚闯进了舞会,想以其外貌相似来欺骗王子。齐格弗里德错把奥吉莉亚当作奥杰塔,发誓永远终于她。这样,王子就背叛了奥杰塔。
魔鬼和奥吉莉亚隐退后,王字发现自己受了欺骗,悔恨交加,他毅然冲出城堡,奔向湖岸。
第三幕
岸边,天鹅姑娘们焦急地等待着奥杰塔的归来,奥杰塔向姑娘们叙述王子对誓言的背弃,她们被拯救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王子赶到,他哀求奥杰塔和她女友们的宽恕,但她们已无能为力,忧伤地向王子告别,悻悻飞去。
魔王由于狂喜,在王子面前显出原形--凶狠的巨鸟,王子向他冲去,魔王猛挥翅膀,使王子昏倒于地。
奥杰塔和女友们感到王子面临险境,又飞回来帮助他,天鹅们的出现给王子以新的力量,他奋起搏斗,最后战胜了魔王。
恶魔铲除,大地生辉,天鹅们恢复少女的可爱形象。奥杰塔和齐格弗里德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了。
四、“戏 剧 之 美 ”问 题
6.什么是舞剧?并选一著名舞剧介绍。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华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西洋十大经典歌剧:
1.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四幕喜歌剧,据法国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作曲,意大利洛伦佐.达.庞特作词,1786年5月1日首演于维也纳.2.魔笛(Die Zauberfiote)
两幕歌剧,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德国埃马努埃尔.席坎内德尔作词,1791年9月30日 首演于维也纳.全剧以德国民族歌剧“歌唱剧”(Singspied)形式谱写而成,由说白和带编号乐曲组成.3.赛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
二幕喜歌剧,据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作曲,切萨雷.斯特比尼作词,1816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阿金蒂纳剧院.4.三幕歌剧,根据维克多.雨果剧本“逍遥王”改编,威尔第(Giuseppe Verdi)作曲,意大利弗兰切斯科.玛丽亚.皮亚维作词,1851年3月11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5.茶花女(La Traviata)
三幕歌剧,据小仲马同名剧本改编,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6.奥赛罗(Osello)
四幕歌剧,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威尔第作曲,意大利阿里戈.博伊托作词,1872年2月首演于米兰.7.卡门(Carmen)
四幕歌剧,据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比才(Georges Bizet)作曲,法国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列维作词,1875年3月3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8.艺术家的生活(La Boheme)
亦称“波希米亚人”,“绣花女”,“落魄青年”,四幕歌剧,据法国亨利.缪尔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由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作曲,意大利朱赛佩.贾科萨,路易基.伊利卡作词,1896年2约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图林.9.托斯卡(Tosca)
三幕歌剧,据法国维多利安.萨尔杜剧本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0年 1月14日首演于罗马科斯坦齐剧院.10.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二幕歌剧,据美国约翰.郎的小说和大卫.贝拉斯科的话剧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4年2月17日首演于米兰拉.斯卡拉剧院.7.列举10大戏剧名家并作介绍
曹禺:曹禺,湖北潜江人,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1996年12月13日卒于北京。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
唐韵笙:唐韵笙(1902~1971),原名石斌魁,满族,原籍沈阳(有资料说是福建人)。本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受为义子
赵丽蓉:赵丽蓉评剧艺术家,1928年3月11日出生在河北省宝坻县一个演艺世家,2000年7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陈素真:陈素真,豫剧表演艺术家,陕西富平人,1918年出生。她本名王若瑜,八岁随义父陈玉亭学戏,改艺名陈素真,同时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唱腔属祥符调。
常香玉: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袁雪芬: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出生,浙江省嵊县人。她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
徐玉兰: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
韩世昌:生于1897年,卒于1977年,是北昆的代表性人物。他祖籍河北高阳。幼年在庆长班师从白云亭、王益友,初习武生,后改正旦、贴旦及小旦。
阳友鹤:阳友鹤(1913~),川剧演员,工旦。艺名筱桐凤。四川彭县人。8岁入金兰科社学艺并登台演出,后拜陈翠屏为师。
李维康:1947年生,北京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曾师承程玉菁、华慧麟、雪艳琴、荀令香等。她的嗓音宽亮甜美,行腔运气富有新创造。
五、“音 乐 之 美 ”问 题
8.选择两种乐器进行介绍。
乐器名称:大提琴(Cello)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或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
结构组成:类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乐器名称:管风琴(Organ)
应用谱号:高音部: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低音部: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最低音声部:(用于脚踏低音键盘)倍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世界上有史以来体积、重量最大的乐器,构造极其复杂,没有固定的规格。一般由键盘系统和音管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乐器特色:属簧片乐器族中的自由簧乐器,音域最为宽广,有雄伟磅礴的气势,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丰富的和声绝不逊色于一支管弦乐队,是最能激发人类对音乐产生敬畏之情的乐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乐器。
9.列举世界著名的三大轻音乐团并简单介绍。
1.曼托瓦尼之声--意大利曼托瓦尼乐队
曼托瓦尼乐团在流行音乐乐坛中拥有大量听众,这个乐团的演奏风格流畅舒展,旋律优美、动听,音响华丽丰满。
这个乐团的指挥曼托瓦尼于1905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音乐世家,父亲曾是托斯卡尼尼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曼托瓦尼自小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小提琴,青年时代举家迁居英国,考入伦敦音乐学院。16岁即公开演出布鲁赫和圣-桑的小提琴协奏曲。18岁时,他在伯明翰组织了一个六人乐队,在旅馆和剧场中作职业性演出,以演奏轻音乐为主,他是乐队的主要小提琴手。他那精湛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华丽、明朗的美妙琴声,使人听后回味无穷,于是他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赢得了巨大的声望。1933年,曼托瓦尼加入了英国籍,此后他重新建立了一个以弦乐为主的庞大的管弦乐团,这就是后来的曼托瓦尼乐团。
2.法国音乐之神--法国保罗·莫里亚乐队
这一乐团的指挥保罗·莫里亚于1925年出生于法国马赛,幼年学习钢琴,并显示出良好的音乐天赋。进入马赛音乐学院学习的四年间,他受到了扎实的正统音乐教育,1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院。由于对爵士音乐感兴趣,他最终放弃了作钢琴家的愿望而投身于流行音乐圈内。17岁时,他组织了一个乐团,最初在各国的夜总会和音乐厅巡回演出,以后转移到欧洲的音乐活动中心巴黎演出。他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对编曲、作曲和演奏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因而声名大噪,一帆风顺。各国重要的音乐节日都纷纷邀请他率团参加演出。
保罗·莫里亚乐团被人誉为“情调音乐的使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音乐之神”。该轻音乐团拥有包罗万象的曲目:著的电影的主题歌和主题音乐、欧美各国的流行音乐、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爱情歌曲、法国歌曲、俄罗斯名曲、夏威夷的吉他曲、肖邦的音乐、日本风情的乐曲、圣诞歌曲乃至甲壳虫乐队的歌曲等等,简直是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他善于同流行歌坛的名星合作,为他们谱写和改编乐曲。他的音乐也如其人,温和典雅、平易近人、饶有风趣。
3.舞会音乐之王--德国詹姆斯·拉斯特乐队
詹姆斯·拉斯特乐团的音乐常透露出欢乐、愉快和乐观主义的气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动人心弦的感染力。不管是古典音乐、流行歌曲或民族民间音乐,都渗透着他自己的风格。一般人认为,古典音乐比较艰深难懂,但他以现代手法加以改编后,古典乐曲便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力,而且以使人亲近和了解的方式演奏出来,使从未听过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人,也能享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妙。平时,他经常与乐队队员研究、探讨乐曲的改编和演奏方式,使队员感到人人有份,从而达到协调一致,充分体现他的要求。
10.综述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的特点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进行着实验。
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一种音乐,在其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可以找到。
至于和声,即在不同的音同时发音这一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第五篇:美学读书报告——我读《破门而入》
《破门而入》的读书报告
——我的美的历程
08中文一班 王萍
引言:
“这是一本讲美学的书。美学可以用各种方法讲。本书所用,为“破门而入法”。破,就是批判,也就是清算或清理。这就要围绕问题讲历史,或者历史的讲问题,故本书又名《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历史讲完了,问题搞清了,结论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了出来。这就叫“破
(0)这是易中天在书前写的自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待美学的历字当头,立在其中”。”
史批判精神。
我读的易中天的《破门而入》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编辑出版的。易中天,194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内容概述:
(一)写作缘由:
虽然本书的序言中并没有交代作者写作本书的缘由,但是,通过仔细阅读此书,还是不难发现其原因的。这就是:普通大众对美学的误解。
易老师在本书的第一节就讲到这一点。在他模拟的美学课堂上,同学们并不是下定决心要跟易老师学美学,而是抱着“学以致用”的心态听课。他们认为学了美学就可以学会买衣服、挑女朋友。然而,这就是对美学最大的误解。正如易老师所说的:“美学并不管这些具体问题。„„它不管这些琐碎事,只管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艺术标准是否可能和怎样可
(1)美学是上层建筑,是宏观的抽象的东西。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能。”
斯篇》中,自负的希庇阿斯被柏拉图问到什么是美时?只是列举生活中美的东西,但并不能回答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不错,漂亮的衣服和女朋友都是美的,但是,却并不是美啊?一般人并不知道美与美的东西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所以,同学们认为学习美学可以学会买衣服就是可以原谅的了。但是,这个误解毕竟存在,这就需要易老师这样的人去写作一本普及美学的读物,来引导大众了。
那么,易老师写作这本浅显易懂的美学书,就旨在普及美学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们虽然不需要很专业的研究美学,但是需要了解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和代表性人物的观点。因为美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哲学,学哲学就是要在方法论上指导人生。实际上,学美学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人生智慧。正如易老师所说:“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2)美学的普及是有必要的是有益的。
(二)本书结构与重点: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部分,共有七讲。(第一讲、性质与方法;第二讲、美的研究;第三讲、审美的研究:康德;第四讲、审美的研究:审美心理学;第五讲、艺术的研究:黑格尔;第六讲、艺术的研究:一般艺术学;第七讲、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第二部分是附录部分,包括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和推荐的美学参考书目。
第一部分是以授课的形式主要讲了美学的历史和相关问题。
首先,易老师指出美学不是实用的学问,但是却能启迪智慧。他说他不提供通用门票的美学,因为美学是最没用的。但是,往往看上去最没用的东西,却最有用。美学的真正意义
在于启迪智慧。
其次,他指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史就是美学。这就是说,在学习美学时,我们要时刻记住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观点,而是要把它放入历史中看待。既看到它的建设性又看到它的局限性。
然后,按照美学的发展过程,易老师将美学研究的过程概括为:美的研究(柏拉图)、审美的研究(康德和审美心理学)、艺术的研究(黑格尔和一般艺术学)三个过程,并指出了他们的前后相继性和从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发展的必然性。
下面首先列举相关的美学观点:
柏拉图的相关美学观点:“要寻找美的本质,不能局限于一些具体的美的事物,而应该找到一个“天下之通则”,就能解释一切美的现象。”“他认为美是理念,而审美的途径是迷狂。”“灵感就是诗人在迷狂的状态下和神交通,不知不觉的说出“神赐的真理”,即“为神灵所
(3)感”。”
康德的相关美学观点:“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而美感是一种愉快感”,“美无目的而生愉
(4)快,非概念又有普遍性,无目的又无不合目的”,美之所以非概念又普遍是因为他假设存
在一种“共同感”,“共同感”是一种先验假设前提,只意味着彼此情感一致的可能性。审美心理学:
“直觉”的概念由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他认为:“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直觉的特点是:独立、静观、直接、创造。
“移情”的概念是由德国费舍尔提出,他认为:移情就是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而体验到物我同心的心理过程。
“心理距离”是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提出,他认为距离是审美的条件,“在审美过程中,只有当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是美的。” 黑格尔的相关美学观点:艺术和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5)他还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确定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
根据理念与形象的统一程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类。
一般艺术学:在上面的部分,易老师是按照历史的发展介绍的重点的美学观点。而在这里,易老师主要从横向讨论了关于艺术的学说。
“模仿说”: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实体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是对实物的模仿。模仿的艺术不真实没有用,“迷狂”的艺术才是真实。而亚里士多德确认为:艺术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比现实比历史都真实。
“表现说”:“表现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个体感性存在的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个体的自我实现面前,群体不再是神圣的、权威的、不可改变和不可超越的。在主体的自
(6)由驰骋面前,客体不再是高于个体经验因而必须一丝不苟的描摹或仿造的。”“表现说比
较接近于艺术实践尤其是艺术创作的经验。因为它更重艺术的精神性质,更注重人的心理活
(7)动,更注重人的自由心灵,更注重对象的情感特征。”
“游戏说”:斯宾塞和康德都认为艺术和游戏一样,是人们过剩精力的宣泄,即艺术为人类的高级机能提供消遣,游戏为人类的低级机能寻找出路。
“形式说”:中国的嵇康和奥地利的汉斯立克都从音乐讲起,主张音乐是一种形式,反对情感美学,不赞成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其次,易老师指出了美学发展道路上的几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及事件:
(1)“柏拉图就为康德以前的西方美学整个的定了一个调子:美的研究,就是关于“什
(8)么是美”的研究,就是美的客观性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
(2)“古希腊罗马客观美学在苏格拉底这里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把美从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这其实已经是比较主观的标准了。„从客观美学到主观美
(9)学的转变,这时还只是有了点趋势。”
(3)“在康得以前,人们都认为美学应该先回答“美是什么?”,然后再能回答“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康德却把它倒过来,他把美学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这便是康德在美学史上的“哥
(10)白尼式的革命”。”
(4)“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就是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他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
(11)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同时,易老师还指出美学研究的发展始于客观走向主观是一个必然过程。“美被客观的表象着,所以,美学史的第一个历史环节就必然是客观美学。但是,美又毕竟原本是主观的东西,因此,它有总是不可避免的要走向主观美学。事实上,康德以后,西方美学在整体上已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从模仿论转向表现论,从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就连黑格尔这位最后的客观论者,也实际上放弃了“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和美的哲学,而代之以“艺术是什
(12)么”和艺术哲学。这正是康德美学革命的结果。”
第二部分是附录,包括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和推荐的美学参考书目。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理论和方法:
(一)用历史的眼光批判的看问题:
易老师在他的序中是这样说的: “这是一本讲美学的书。美学可以用各种方法讲。本书所用,为“破门而入法”。破,就是批判,也就是清算或清理。这就要围绕问题讲历史,或者历史的讲问题,故本书又名《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历史讲完了,问题搞清了,结论也就
(13)顺理成章地得了出来。这就叫“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书中易老师通过对历代的美学观点的讲解和批判性分析,理清了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到美学发展的前后相继性及其发生发展经过的必然性和其内在逻辑。所以,本书的重点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历代的美学观点,更多的是用批判的眼光去反观所谓的经典理论。并且,时刻不忘把某一个理论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去观照。用一种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眼光去看美学观点。
例如,在“对黑格尔美学的反思”一节中,易老师发现了黑格尔艺术分类体系的一个漏洞,即在黑格尔那里没有舞蹈和戏剧的一席之地,更别提电影等新兴的艺术门类了。这当然时代的发展有关系,黑格尔没有能科学的遇见新型艺术门类的产生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黑格尔将戏剧归入诗,并闭口不谈舞蹈。可是舞蹈毕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艺术门类,这样不谈舞蹈只谈戏剧和文学,未免有点削足适履之嫌。易老师既肯定黑格尔在美学发展史上的功绩,又能看到黑格尔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及其缺陷,并能大胆的指出来,这的确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方法论上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在研究艺术的时候,要用减法,寻找它最不能没有的底线。比如研究戏剧的时候做减法,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因素是可以没有的。可以没有编剧没有导演(即兴表演),可以没有台词(哑剧),可以没有音乐布景等,但是绝不能没有动作和观众。于是,我们就找到了戏剧的底线,其特点也就不难显现出来了。还比如,凯奇的音乐作品《4分33秒》,只不过是这个钢琴家在钢琴前默坐了4分33秒。他只是要告诉我们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于是,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的底线是时间。
二是我们美学要寻找的这个特征、这个底线,必须是各门类艺术共有的,不能只是某一种艺术所特有的,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才是美学意义上的。比如色彩性是绘画的特征,声音
和时间是音乐的特征,语言是诗的特征,可是,色彩、声音、音乐等等却不是美的特征,这就告诉我们在研究美学时一定要注意区分美学与一般艺术。
三、评论及延伸讨论:
易老师的这本书是很好的美学入门读物,它最重要的也最难能可贵的是,易老师使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对深刻艰涩的美学理论,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刻。
本书主要采用课堂讲解的形式将美学理论娓娓道来,读来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关于这种课堂讲解的方式我非常推崇。对于一个美学初学者来讲,许多业内人士烂熟于心的专业名词和推理经过都会成为一个个拦路虎。然而,有了这种课堂讲解的形式,我们随着易老师的思路走,他边讲边设问,把一个个艰涩难懂的理论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的深入,让我们读来毫不费功夫。而且,促进你的思考,在心领神会的同时与古代贤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激起许多智慧的浪花,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比如:当讲到美是一种愉快感时,我就隐隐的有一种疑问,因为我们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每次见到美丽的事物时都会有愉快感啊。相反,有时甚至会触景生情,更加伤心。这时,在易老师模拟的课堂上,有同学提出了和我一样的疑问,说明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想不通的。易老师就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做例子讲解说,现在的难过,是因为以前愉快过,而现在美不在了,所以才难过的。而我想用书中的其他理论来讲可能会更好理解。我们有时见到美丽的事物,不会产生愉快感,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一审美的眼光去看它。其实,事物本无所谓美丑,美丑只不过是人的主观感受。当我们我们忽视某事物时,当然不会把它当作审美对象,也就更不用说从中能看出美了。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再明显不过的“移情”的范例了。杜甫目睹祖国满目疮痍,内心忧郁老泪纵横。他将这种情感移至花鸟身上,于是感觉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了,最终达到了物我同心。通过这样的一个吸收思考的过程,美学在我的眼中并不在是那么枯燥无味的了,反而会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而倍感兴趣盎然。这就是课堂讲解形式的最大优势,循序渐进,促人思考,让读者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然而,说此书是美学入门书,并不意味着专业人士就可以不屑一读。因为此书虽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刻。书中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历代的美学观点,更多的是用批判的眼光去反观所谓的经典理论。并且,时刻不忘把某一个理论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去观照。用一种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眼光去看美学观点。这种历史的批判精神是值得每个专业人士学习的。
当然,正和白居易的诗太浅显易懂而被批不像诗一样,易老师这本书也被批太大众通俗化,丧失了学术的严谨性。这就涉及到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我们的学术和文化到底应不应该大众化平民化。在这里,我要为易老师说几句公道话。学术平民化不平民化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大众对美学的误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专门研究美学的易老师,看到这种社会现状未免会担心焦虑美学研究的发展前景。虽然美学研究不靠大众,但是美学研究者却是来自于大众的。可以说,大众对美学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学研究者的基本水平。因此,提高大众的美学认知水平是必要的。再者,从美学的最终意义来讲,它是启迪人的智慧。既然能启迪智慧,当然要在大众中普及了。可是,大众的接受程度又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普及读物必须要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要用艰涩的专业语言讲专业知识,不难。难的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解最艰涩的理论。然而,易老师做到了,不仅讲出来了而且讲得很精彩。我们的课堂上需要这样有创新能力,能深入浅出的教师。至于学术的严谨性,如果学术本身失传,又何谈其严谨性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就一点缺点没有,也正因为它的浅显易懂,口语化,随意性比较大。导致其体系性不是很强(虽然易老师安排有他的体系,但是,对于某一个美学理论和某一派别的代表观点,并没有提供一定的科学体系。),需要看其他的专业书籍作为补充。难能可贵的是,易老师似乎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本书的附录部分安排了美学史纲,这不仅为我们学习美学提供了方便,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本书讲解理论时体系性不强的缺陷。
四、结语:
正如易老师说的,美学的最终意义是启迪智慧。读易老师的这本书,我确实接触到了许多人生智慧。
(14)我终于明“忧天的杞人永远只能是极少数,却又是不可或缺和值得尊重的极少数”
白为什么伟人和智者都会有种孤独感,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忧虑着别人想不到的忧虑。更明白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敢说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需要多大的气概和担当啊。当寂寞孤独时,我会想想贤者的忧虑,如果我也为着人类的苦难而忧心,我会勇敢的承担起那份苦难,因为忧天的杞人虽少却值得尊重,我会为这份尊重而骄傲的。那么,人生琐事的烦恼也就太微不足道了。
“夸大艺术的社会作用绝非艺术之福。当艺术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时,必因不堪重负
(15)回首过往的历史,远至明代的八股文近至文革时期的样板戏,都因过分的夸而崩溃。”
大文学的社会功用,而必将成为艺术史上的败笔,也必将走向灭亡。在我看来,艺术是人的一种高级享受,不需要太多的功利性。在艺术中获得的享受,就如小孩子在做游戏时获得的愉快相似,没有实在的物质的东西,却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愉快感,这才是艺术的魅力。
(16)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方法,传授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
很难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从小我们就只知道学习知识,却少了方法的积累。老师只是给了我们“鱼”,却没有教会我们“漁”。不管学得再多,人脑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储备箱,现在有电脑了,内存要比人脑多很多。可以说,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将很容易被电脑取代。因此,我们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有创新。这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
读这本美学专著,我获得了超越美学的收获,真是受益匪浅啊。
五、注释:
(0)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 自序
(1)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3)
(2)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13)
(3)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 41)
(4)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 67--76)
(5)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126)
(6)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156)
(7)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160)
(8)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34)
(9)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44)
(10)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65)
(11)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122)
(12)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89)
(13)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 自序
(14)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8)
(15)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8)
(16)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13)
(17)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
(18)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P)
六、参考书目: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 易中天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初版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轮》邓晓芒 易中天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