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二、各朝代建筑成就
1.西周建筑成就
(1)合院式宫殿(2)瓦(3)柱头座斗(后发展为斗拱)
2.汉代建筑成就
(1)木构架成熟(2)对传统技术文化总结(3)宗教建筑产生
3.隋代建筑成就
第一次出现按比例制图,施工管理制度
4.唐代建筑成就
(1)大兴城规划(2)用1:100的比例绘图,制模型(3)出现“都料”一职(4)沿中轴线展开序列空间(5)强调建筑的实真性
5.宋代建筑成就及其背景
(1)废除城市宵禁、里坊制,街市面貌为之一新并出现瓦肆勾栏等新的建筑类型(2)创立御街千步廊手法,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手法成熟(3)高坐具普及和砖的使用使得建筑比例趋于协调(4)砖的普及,琉璃瓦、彩绘工艺使得建筑外观精致化(5)建筑标准化、规范化、模数化使得建筑总体质量水平大为提升。出现了《营造法式》这样的由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典籍背景:(1)儒家“理学”的发展追求事物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2)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导致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文人”文化的普及。
7.明代建筑成就及其背景
(1)简化单体形式、群体布置手法成熟(2)砖、琉璃瓦大量使用(3)建筑工艺技术水平达到顶峰(4)私家园林建筑水平发展达到极致(5)计成所作《园冶》一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造园理论专著背景:1)文人、士大夫文化高度发展(2)手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水平上升
8.清代建筑成就(1)装饰华丽(2)建筑工艺稍有进步(3)风格多样化(4)园林普及(5)官方公布《工程做法则例》
三、其他
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2.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1.结构类型:抬梁结构、穿斗结构、井干结构
(1)穿斗式构架:①又称立帖式.②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④因此,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适用不同地势,基本构件,柱檩穿挑.
(2)抬梁式构架:①(叠梁式)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垂直的为柱,梁是受弯构件,靠自重稳定建筑.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④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3)井干式: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1.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2.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
3.金厢斗底槽: 宋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
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
5.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6.偷心造: 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
7.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8.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9.雀替: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的承托梁枋的构件
10.昂:斗栱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
11.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12.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13.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14.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铺作 出两跳――五铺作 出三跳――六铺作 出四跳――七铺作 出五跳――八铺作(见书P259——260)
一、佛教寺院构成1.沿革塔院式——僧院式——佛殿式——伽蓝七堂制
2.伽蓝七堂制
禅宗的七堂之制: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
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堂
二、佛光寺大殿
①位于山西五台山,大殿建于唐(公元857年).②面阔七开间(等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单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方约1/4.77.③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屋面筒瓦虽然是后代铺作,但鸱(音吃chi)尾式样及叠瓦脊仍尊旧制,无仙人走兽.④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⑤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⑥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其应用了金箱斗底,槽柱等高的措施.
三、应县木塔
位于山西应县,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层砖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67.31米(外观5层,暗层四层).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层用来结构处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经过数次地震,仍安然无恙.是世界现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国仅存两个木塔之一,是现存最早的木塔.
1.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2.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
3.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一、中国宫殿建筑沿革
1.新石器时代——大房子2.夏商时期——前堂后室——台榭宫室3.西周——合院宫室——三朝五门制萌芽4.春秋战国——台榭宫室5.秦汉——台榭宫室鼎盛——两元构图——台榭宫室衰落6.魏晋南北朝——台榭宫室回光返照7.隋唐至明清——三朝五门制发展完善
二、宫殿建筑内容
1.前朝——殿2.后寝——宫3.苑囿 4.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5.防卫建筑——紫禁城6.服务设施
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2.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3.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的韵律。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塔设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学特性。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伽塔)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结构措施有:
① 八角形平面,其作用可减小风力.② 套筒式结构,内外两圈柱,底层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箱斗底槽". ③ 殿阁型构架,9个柱网层,9个铺作层,1个屋架,每个铺作层都象圈梁一样.
④ 高宽比合理,67.31/30≈2/1⑤ 收分合理,内柱1-5层对齐,6.7层内错半个柱径,8.9层再内错半个柱径.外层每层都内错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⑥ 暗层的处理,结构上增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的刚度大大增强.⑦ 底层加厚墙体,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⑧ 楼梯处理很独到,分
散布置避免纵向断裂.⑨ 门窗上加斜撑,也增加了整体的刚度.⑩ 荷载方面,高大的建筑用小构件,每层柱子不高,空间跨度小,但数量多,可使荷载分散,减轻自重,大的构件均在一层.其立面造型上雄壮而华丽,采用了60多种斗拱,繁多的构件为结构所需,构筑了华丽的外形,尺度很大,所以同时又是雄壮的.评价:当时的砖塔为先进的结构形式,采用木结构是落后的,从历史发展上说是落后的,但由于使用木材得体得法,是木结构中的精品,文物价值很高.
4.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6.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
楼阁式: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密檐式:河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单层: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代喇嘛: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金刚宝座:北京大正觉寺塔,明
8.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1)柱础矮平(2)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3)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4)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5)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佛光寺大殿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剖面特点:
① 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
② 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③ 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立面特点:
① 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② 正脊 --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 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④ 没有仙人走兽.⑤ 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⑥ 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侧脚:指外槽柱子向内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而外槽柱子从心间向角柱逐渐升高)(生起:逐渐增加某一类构件高度的做法,称
为生起.如外槽柱子自心间向角柱逐渐加高.)⑦ 斗拱肥硕.⑧ 出檐深远.
内部空间处理:
① 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 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 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 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9.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1)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2)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3)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4)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5)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11.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几次高潮,在何时?
(1)汉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到汉朝已经基本形成,确定了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木架结构。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手法:多用对称形式,加强纵向中轴线;以低矮的次要建筑烘托中央主体;多层楼阁式建筑以斗拱承托腰檐;在宫殿、陵墓外部使用阙,加强建筑群的隆重感。斗拱已普遍使用,未定型化。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顶最为普遍。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都有了巨大进步。
(2)唐宋是中国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开始定型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都有了长足进步。砖石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佛塔的建造。园林兴盛
(3)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制砖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砖被广泛应用。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缛。在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民间建筑的类型和数量较前加多,质量有所提高,民族建筑也有了发展。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新手法,留下若干优秀作品。
12.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1)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2)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3)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4)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5)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论述时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4.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1)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2)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3)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4)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5)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6)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7)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8)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15.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
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成就:(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2)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5)技术设施
16.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1)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2)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3)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17.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
唐: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盆或莲瓣,形体较平矮。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5米,柱比例粗矮。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立面多采用直棂窗,鸱吻造型简洁秀拔。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加多。门窗的样式逐步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屋顶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彩画和装饰都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揉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斗拱结构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体风格沉重、拘禁但稳重、严谨。
第二篇:大连理工中国古代建筑史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下面哪种建筑不会出现在佛寺中
鼓楼
斋堂 宰牲阁
藏经阁 2关于大明宫的使用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唐太宗李世民起的所有唐朝(及武周)皇帝均居住于此 B先后居住过唐高宗李治等,武则天等17位唐朝(含武周)皇帝 C唐朝灭亡后,大明宫一直沿用至元朝,最终被蒙古骑兵摧毁 D大明宫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与故宫一样作为古建筑景点开放。3关于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作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保护大明宫的古建筑 B可以展示大明宫的出土文物 C可以看到复原的部分城门和宫殿 D设有研究大明宫的科研单位
4下面哪个历史事件与佛道之间的矛盾有关? A永平求法 B武宗灭佛 C十字军东征 D伊斯兰圣战
5下面关于烽火台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即可以点烟,也可以点火
B利用烟、火的不同组合传递不同的信息 C两座烽火台之间一般相隔几百里
D信息传递效率很高,一天之内可以传递1000里 6天坛中,哪座建筑属于“坛” A圜丘 B祈年殿 C七星石 D斋宫
7合肥包拯墓中,各座建筑的名称与功能对应有误的是: A缺门——标志进入墓区 B神道——由神门通向包拯墓冢 C享堂——放置包拯的大量随葬品 D长廊——展示纪念包拯的碑刻 8长城城墙上的劵门的作用是: A便于守军出入城墙 B便于守军出入敌楼 C设在城墙两侧 D设在城墙外侧
9关于大明宫中的含元殿和宣政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含元殿位于“前朝”区,宣政殿位于“后寝”区 B含元殿在宣政殿的北边 C含元殿中每日举行大朝 D宣政殿是一座道观
10关于定陵地宫的结构,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上覆夯土。即:宝顶 B宝城的城墙上设有通向地宫的隧道门 C为石拱劵结构,无梁架
D由前殿、中殿、后殿及四个配殿组成。多选题
1关于云冈石窟中佛像风格的演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仅持续了60余年,因此其佛像风格没有明显的变化
B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充满浑厚、质朴的西域情调 C中期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繁复的北魏艺术风格 D晚期石窟人物形象清秀俊美,比例适中,呈现出中原佛像“秀骨清像”的独特风格
2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通常具有哪些特点 A屋顶为曲面型 B檐角上翘
C屋顶延伸于墙面之外 D多采用平顶
3下面哪些人事被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者 A张浩
B刘秉忠、郭守敬、也黑迭儿 C鹏祥 D样式雷
4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多为木结构,下面哪些说法具有可能性? A中国盛产木材,西方盛产石材
B中国人更加偏爱五行对应的材料,而石在五行之外
C中国人更加追求实用,可以接受对建筑翻新、重建,不要求永恒不朽
D柔和、灵活的木结构更符合中国人含蓄、温和的民族性格 5关于我国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与本土的道教始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佛教在我国历史上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教和道教在不威胁儒家地位的前提下自由发展
C我国历史上,儒、道、释虽然偶尔也有矛盾,但和平共处是主流 D随着儒家地位的确立,佛教和道教在我国日渐衰落 判断题
1白马寺中保存有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建筑和文物 2秦始皇陵属于陵墓,兵马俑属于出土文物
3十三陵中各陵的形制虽然保持一致,但从其豪华程度及其他细节,也可以看出该皇帝所处时期的国力状况、建筑水平以及皇帝本人的性格特点等历史信息
4佛教最早是在东汉年间由印度传入我国
5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
6叠涩的功能与斗拱类似,但斗拱用于木结构,叠涩用于石结构 7明朝中后期,朝廷决定在北京城外再修一圈新城墙,但由于花费巨大,不久就无力支付,只好改变计划,将南面已修好的部分向内部弯折,与原来南面的城墙相接,这样就形成了“凸”字形
8故宫太和殿中屋顶的造型、台阶的层数、面宽和进深的间数以及所有的陈列和摆设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9《周礼》上规定“左祖右社”因此太庙在西,社稷坛在东。10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座坛分别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西、北方向上
11在古代,祭天的方式包括祭祀天神塑像、举行祭天仪式等 12两千多年间,虽经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孔庙却始终受到统治者高规格待遇,在世界上乃是绝无仅有
13在中国古代木结构房屋中,起承重作用的是柱子,墙面不承重 14因为中国盛产木材,西方盛产石材,所以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西方古建筑多为石结构
15石结构和木结构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分
第三篇: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读书笔记
《中西传统建筑细部构造》有感
我本来打算去图书馆借《中国古代建筑史》,无意中看到了《中西传统建筑细部构造》这本书,开始时顺手随意翻了一下,发现里面以上海的建筑为脉络介绍了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各个细部构造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我从书中大量中西古典传统建筑的细部照片中看到了那些做工精致,纹样优美的细部图案,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感叹古人的智慧,能够设计出这么美丽的建筑物,并从建筑物中这些装饰符号得到了启发和创作的灵感,如:古希腊的柱式;巴洛克式的山墙;哥特时期的花窗;中国传统式建筑中的斜撑、花篮、斗拱、挂落、雀替等,这些里面运用的花卉、几何图案、浮雕、石雕和木雕以及各种纹样,对我们现代标志设计应该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首先这本书分两篇来讲,第一篇是中式传统建筑细部,第二篇是西洋传统建筑细部。我在这里主要是讲中国传统建筑细部构造中的装饰图案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由于每个地方的观念不同,又有地域性的差别,所以图案样式统一中又变化无穷,使得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呈现出丰富多彩。如中式传统建筑细部的装饰图案,屋脊的正脊的中央,常制作“聚宝盆”、“万年青”、“福禄寿”、“双狮抢珠”、“鲤
鱼戏耍”、“百鸟朝凤”等吉利富贵的象征图形,窗格中的装饰图案纹饰有菱花、金钱、还有动植物、花卉、方胜、祥云、缠枝、回纹、八卦等。墙垂带的装饰常用“钱”、“肚”、“鸟肚”、“花卉肚”及讨吉利的“寿字肚”等图案,我认为通过对这本书的详细了解,我们能将这些中式传统建筑细部构造中的装饰符号,灵活的把这些东与西、古与今的元素结合起来,运用丰富的想像力,加以敏锐的时代触觉重新演绎,创作焕然一新的标志设计。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
2、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3、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案应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意义。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
1.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图案
中国传统建筑中,从天花藻井、门窗格扇、门罩隔断到家具陈设等方面,图案无处不在。图案品种繁多,寓意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这些图案主要分为:植物图案、动物吉祥图案、几何型图案和器物神人图案。植物图案主要是松、竹、莲等等,几何型图案有回纹型,万字型等,动物吉祥图案有龙象征权利,凤象征喜庆,鸽象征和平、龟象征着长寿等,器物神人图案是古钱、如意、法器、八仙、嫦娥、飞天、天王、钟馗、刘海等等。
1.2现代标志设计
现代标志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使人们在看到logo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现代标志设计的基本特征1.识别性、2.独特性、3.象征性、4审美性中分为(1)简洁美,(2)造型美,(3)综合美。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图案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从传统装饰图案中提取元素,以新的创造意识各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如在传统装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添加、重构、错位等构成手段对传统图案进行再设计,而现代标志设计中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了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并且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2、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图案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这是设计时代性的要求。也是一件好事,我们既能从传统的装饰图案中找到设计灵感,能产生出新的有创意的设计元素,而且,使我们传统文化得到保留和继承,但是,这一种结合,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变化和改造传统装饰图形,从中找到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创造出焕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例如北京申奥标
志是由奥运五环的黑、红、黄、蓝、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以中国传统“盘肠”图案方式相互环扣在一起,表达了“中国结”的形象,整体图形又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及是中国古老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体现。又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凤,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而且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这些例子都说明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不仅应得到保留于继承,还须与现代设计理念方法相结合,使之演变发展,成为既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时代风格的全新图案。
3、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案应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意义。
(1)传统装饰图案得到了保留与继承。
标志的功能主要是信息传达,而现在是一个以国际互连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人类共享信息资源的网络世界,一个好的标志设计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民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好的保留和继承。但是我们对传统图案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用,而是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按照现代设计的要求,社会审美和消费需求等的结合中,运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及方法给予改造,使其标志设计具有功能化、简明化。
(2)、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在未来的现代设计中,我们设计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传统文化,而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中都寓意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不断的得到拓展,由于标志本身所具有的识别性、宣传性、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传统文化是我们设计主体思维的灵魂。我们需努力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以不断更新的风格与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周海清,胡嫔《现代标志设计》,高等学校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丛书
薛顺生《中西传统建细部构造》,同济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作业
中国古代建筑史考察报告任务书2013
本课程作业希望通过对实际遗存的古代建筑群的实地考察与分析研究,做简单测绘及速写记录,并写实地考察调研小论文。通过这个作业使学生对建筑历史理论知识产生初步感性认识,也是对暑期“古建筑测绘”课程的一个初步训练。
一、作业要求:
以自己家乡及周边著名古建筑或典型乡土建筑作为考察对象,也可以选取上海市内或周边一处著名古代建筑或近代建筑为对象,结合实例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提交一篇2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并附考察建筑时徒手绘制的平面、立面、剖面、构造节点示意图,以及三张以上建筑速写。可自行组成小组进行调研,但每人须单独提交考察报告。
二、成果提交
1、内容:
(1)调研分析报告,包括
A.文字叙述,2000字左右;
B.实地照片,分析图(鼓励建SKETCHUP模型分析)
(2)平面、立面、剖面、构造节点示意图;
(3)环境意象、整体透视及局部构造速写三张以上。
2、形式:
电子文件、纸制文件各一份。
文件夹命名方式:学号_姓名。
三、时间安排
1、在课程安排4个学时内自行调研;
2、其余时间课后自行安排;
3、上交时间:本课程结束前复习课(暂定倒数第二次课)前由各班班长收齐作业交于老师,过时按迟交处理,在最后课程总评成绩中扣五分。
四、评分标准
1、思路明确,表达清晰,图面精良;
2、实例选取及关注深度
3、必须为实地考察
4、在本课程总成绩中,作业成绩占35%。
5、如发现抄袭,本部分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五、参考书目
详课内所列书目
第五篇: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 早期城市
一、巴比伦
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中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
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需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2米)、空中花园。
二、孟菲斯
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
三、先秦中国
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洹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出现了轴线的概念。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二进院落组成。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① 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四、希腊
1、早期文明(海和山):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人活动范围以爱琴海域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
3、圣地:德尔斐,位于科林斯湾北岸,北山南水,山地结合。
4、雅典
①欧洲大陆最古老的聚落之一
②因地制宜,自由式均衡构图平面布局,主次分明。背山面海、自发形成、布局无规则、无轴线关系、街巷狭窄曲折。
③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达到材料统一。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5、米利都
①希波丹姆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创立者
②在希波丹姆的指导下进行重建,形成了最早的方格网城市之一 ③希波丹姆斯规划型制:
a、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制,讲究功能分区; b、能快速恢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城市; c、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d、城市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e、米利都城:建于公元前4—3世纪的普南城——古希腊殖民地城市
f、希波丹姆规划型制的缺陷: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
第二章 帝国城市
一、西汉长安
1、西汉长安(今西安西北):城址曲折仿北斗星,称为“斗城”
2、宫殿制度:两宫制(未央、长乐)
3、有夯土路基以及排水沟系统,出现皇帝专用园林:上林苑。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
4、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5、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二、东汉洛阳
1、东汉洛阳(今洛阳以东):南面为洛水,北面为芒山,地形北高南低,城北有谷水。
2、宫殿制度:两宫制(南宫、北宫)
3、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礼制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三、曹魏邺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1、布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2、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四、罗马帝国
1、罗马城(罗马建在台伯河畔的七座小山之上)古罗马规划特点:自由形态布局
2、庞贝(亚平宁半岛)
位于苏维尔火山脚下,主要街道走向,主要公共建筑物和大府邸的轴线,基本上对着苏维尔火山,整个城市有以火山为中心的统一构图思想。城市平面不规则,略似椭圆形。
3、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士海峡两岸,欧亚大陆连接处(区位图)
五、唐帝国
1、北魏洛阳:最初建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 ①城防体制:首次形成 宫城、内城、外城 的三重城郭制度 ②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③东晋首次设外郭篱 ④里坊制
为什么会解体
2、唐长安:
形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基本轮廓与隋初相同。
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 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里坊制: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
3、隋唐东都洛阳:布局紧凑,因为山与水的关系,没有完全居中,城市没有完全落在中轴线。
六、阿拉伯
1、大马士革:位于今叙利亚,由于在这座城中建造了第一座 清真寺 而成为该地区的“圣城”
2、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畔,城市平面为圆形,有四座城门 第三章 商业城市
一、宋代中国
1、东京(今开封,之前称汴州):
四水贯都:金水河、五丈河、汴河、蔡河 城墙布局:四重: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2、临安(今杭州): 地形不甚规则,东西用地受限,故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若腰鼓,又称“腰鼓城” 布局:宫南城北 街道:御街
3、平江府(今苏州)
交通体系:设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水陆城门5处
二、中世纪欧洲
1、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顶端的沿海泻湖中的岛屿上成立 交通路线:反S形大运河为主要要道
圣马可广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雏形形成于公元830年。含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式)、总督府、钟塔。
2、纽伦堡
城市轴线:城堡山——圣泽巴尔德教堂——圣母教堂——(佩格尼茨河)——圣洛伦茨教堂
3、吕贝克:位于波罗的海岸的吕贝克湾
城市形状:鱼骨形;形成原因:汉萨同盟的总部城市 第四章 古典主义城市
一、中国元明清
1、元大都:朝在南、市在北
①城市布局:长方形,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
②市集:东市、西市、主要市集在北部
胡同形成 元大都与周礼考工记的关系
2、明军进入大都——北平 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①朱棣改造:包括城墙:朝南市北改为——朝北市南等 嘉靖皇帝增设北京外城,形成“凸”字形结构
②明代北京中轴线:钟楼—鼓楼—厚载门—景山—玄武门—永天门(天安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永定门
③北京外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山川坛 ④清军入关建立了四个教堂:东堂、南堂、西堂、北堂
二、文艺复兴
1、佛罗伦萨
①最早的广场:罗马时期的市场广场 ②市政厅从最初的的贵人广场
③文艺复兴的开始:佛罗伦萨大教堂
2、罗马
①圣彼得广场:梯形+椭圆形+梯形、有圣彼得大教堂(简图)②市政广场:在卡比多山
③波波罗广场:形成三条放射形道路的广场
④那沃那广场:为改善城市交通形成的长条形广场 ⑤西班牙大阶梯(鲜花广场):西班牙大使馆旁边,云斗形,从低地到高地
3、巴黎
①城市起源于:城市岛
②古典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宫殿:凡尔赛宫
③中轴线:卢浮宫—丢勒里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圆点广场
4、华盛顿:波托马克河 城市形成条件:三权分立 设计者:朗方 第五章 工业城市
一、工业革命
1、曼彻斯特:
最主要的产业:毛纺织业
2、伦敦:泰晤士河
形成过程:最初为罗马军队在此建立城堡,(威斯敏斯特)
3、上海:
哪个条约被割占:《南京条约》
第一个在此设立的租界:英租界。第二个为法租界
二、传统的对策
1、巴黎
欧斯曼:巴黎中轴线的延伸者 中轴线:卢浮宫—丢勒里宫—协和广场—爱丽舍田园大道—圆点广场—星形广场(凯旋门)
2、芝加哥 城市美化运动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美化建设一个“梦幻城市”,拯救沉沦的城市。1909年,丹尼尔·伯纳姆(DanielBurnham)的“芝加哥规划”,标志着城市美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城市美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虽然当时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由于未考虑经济问题,未被政府正式采纳,但其影响传遍世界各地。
三、空想的改革
1、新协和村的提出者:罗伯特·欧文(英)
2、田园城市的概念 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在《明日的田园城市》提出了一个兼有城、乡优点的理想城市模式,称“田园城市”
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四、现代主义城市
1、工业城市的提出者:托尼·戈涅(法)
2、带形城市提出者:索里亚·伊·马塔(西)
3、未来主义:马里内蒂(意)
4、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芬)
5、卫星城市:雷蒙·恩温(英)
6、社区邻里单位:佩里(美)
7、光明城的概念:建筑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区大环境汇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态上是协调的,功能上是延续的,空间上是互补的、融会的,两者是动态的、和谐的统一。
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提出者柯布西耶(法)
8、雅典宪章
1)城市规划的关键点在于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2)城市规划的基本元素是居住单元以及将其组织成一个尺度合适的居住区 3)从居住区入手,可以在居住、工作和游憩场所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 4)要解决这一严肃问题,必须利用现代技术的进步
9、广亩城提出者:莱特
简答论述题 中国
1、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①分区格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② 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2、北宋东京(开封、汴梁)
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四套方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① 开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② 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3、南宋临安(杭州):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前朝后寝格局,地势较高;最高机关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他行政机构分散;全城分八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城市河道很多,水运发达的地方也是商市最繁荣的所在;城内有集中的市,城外也有,也有行会组织,商市繁荣,御街与商业大街结合,有三处主要商业区;城市生活与汴梁相似;临安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道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
4、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城,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
Ⅰ布局:①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②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四周围以城墙,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特点;③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反映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④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⑤城内佛教、道教并重,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⑥苏州的城市园林,在南宋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以后更加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5、元大都城市规划:
①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有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北面两门,其余三面各三门,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传统规划制度。②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③城内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是漕运系统,一条是宫苑内用水系统;城市排水工程做得很好,南北主干大道两旁有用石条砌筑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外。
6、明代北京城
(一)城市建设
1、明定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修复城墙,为燕王朱棣封地,以武力夺取帝位。将都城迁往北平。
a、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b、明初的改变如下:---北部向南收缩5里---拆除元代宫殿
C、营建工作如下:--营建紫禁城 960*760㎡
前朝三殿: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
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开拓南城 左祖右社,开凿南海
3、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
4、堆筑景山
5、建南北相望的钟楼和鼓楼
6、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墙
《从南到北:永定门(外城)---正阳门(内城)----大明门(皇城)---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宫城)---太和门》
(二)城市规划特点:
a、继承历代都城的特点;
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c、东西方向交通不便;
d、明代商业中心南移(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斜街)e、居住区在皇城周围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北京城的基础,整个城市布局没有变化
2、清代北京城变化之处:
a、部分宫殿重修;b、雍正、乾隆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
3、“贵西城,富东城”,政治生活西移,商业中心偏东;
4、调整部分居民地段外移,内城多置王亲贵族府邸,体现阶级矛盾;
5、清代崇尚喇嘛教,增建喇嘛庙,如北海琼华岛的广寒殿---白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
7、里坊制
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外国
1、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材料打到统一。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2、巴洛克时期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a..由梯形广场与长圆形广场组合而成 b.两个广场均围以柱廊。
c.梯形广场有明显的梯度.椭圆型广场长轴198米,以方尖碑为中心。
(柱廊不仅标志了较好的观赏位置,而且把大教堂正面的尺度衬托得比较容易认知,柱廊17米,立面排多立克柱子,共284棵,粗壮而密集,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协调周边建筑。把大教堂和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师:伯尼尼
艺术特色:柱式虽严谨,布局也简练,但艺术构思仍是巴洛克。构成:椭圆形广场,喷泉、柱廊等。
意大利园林------西方园林规则式 意大利多山,台地园
巴洛克时期----罗马埃斯特庄园,巴洛克园林的先驱
3、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
古罗马城:①公元前3世纪,罗马城人口已超过100万,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
②有11条输水道为罗马城供水;
③帝国晚期,罗马城有公寓46602所; ④总体布局较零乱; ⑤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⑥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广场裙与建筑群。
帝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
特点:①广场成了皇帝的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
②广场形式由开敞转向封闭,自由转向严谨;
③广场的建筑从属于广场空间;
④主体建筑常是一座用以象征与歌颂皇帝的神庙;
⑤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广场群整体;
⑥各广场的庙宇,从凯撒广场供奉家族保护神到供奉本人的保护神,再到供奉本人,体现了广场一步步的个人歌功颂德。
古罗马的造园——哈德良离宫:
①建于114——138年,占地约760英亩,位于罗马郊区;
②古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亲自参与设计;
③仿建了许多其他的领地内或所到之处著名的地方或景点,并用一条绵延数英里道路将他们连接起来;
③ 整个建筑群被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1、4、法国旧城改建
①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1804年,拿破仑称帝
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弘扬皇帝的功绩
爱丽舍田园大道、星形广场(雄狮凯旋门)、协和广场、演兵场广场(凯旋门)、卢浮宫
特点:以协和广场为枢纽,皇帝的纪念物相互呼应,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
②拿破仑三世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主持者:欧斯曼
改建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要求 内容:
“大十字”干道和两条环形路
市中心的改建
重视绿化建设
把市中心分为几个区中心
市政建设上有一些重大成就 意义:
反映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典范
壮丽、秩序的的整体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5、《雅典宪章》1933年 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⑴主题: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⑵内容:①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进行分区;
②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③工作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
④游憩应增加城市绿地,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在市郊保留良好的景观地带;
⑤城市交通:不要沿交通干道建造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⑶意义:解决了当时的城市问题; 改革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
作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