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美术史
第一编 中国古代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时期美术
1.美术起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新石器时代美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名词解释: 黑陶 彩陶 岩画
4.作品分析:人面鱼纹彩陶盆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 红山文化玉龙 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章 先秦时期美术
1.为什么夏、商、周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2.论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3.战国青铜器的装饰风格特色是什么? 4.什么是甲骨文和金文?
5.作品分析:司母戊鼎 立鹤方壶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第三章 秦汉时期美术
1.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2.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3.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其内容和艺术成就。5.简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6.秦汉时代有哪些重要的陶塑和铜雕作品? 7.秦汉书法发展中的书风演变过程及重要碑刻。
8.作品分析:武氏祠画像石 马踏匈奴 长信宫灯 说唱俑 马踏飞燕 张迁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 2.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历史贡献是什么?
3.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4.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重要的传世绘画作品以及在理论方面的贡献。5.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上有何意义?
6.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7.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
8.简要介绍十六国至北朝中国三大石窟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9.简述陵墓雕塑的演变、发展、特征及代表作品。
10.作品分析: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七贤图砖画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美术
1.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唐代美术发展的特征。
2.举出唐代有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3.唐代鞍马画的代表作品分析
4.举例说明张萱与周昉仕女画的艺术风貌。
5.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山水画家?分别叙述其风格特点。6.唐代石窟壁画的发展与特征。
7.试举唐代陵墓雕刻的重要作品并分析其艺术成就。8.唐代书法发展的基本情况。
9.名词解释:绮罗人物 青绿山水 吴带当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经变画 供养人 昭陵六骏 作品分析:步辇图 历代帝王图 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游春图 送子天王图 五牛图 牧马图 韩熙载夜宴图 匡庐图 潇湘图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术
1.简述五代时期美术发展的总体成就
2.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山水画的风格及他们在山水画方面的贡献和地位。3.试比较黄筌、徐熙花鸟画风格的不同,他们的创作及对后世花鸟画发展的意义如何?
4.北宋前期有哪些卓有影响的山水画家?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5.试述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6.结合画家和作品,简要叙述北宋中后期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7.宋代院体画家有哪些著名画家?他们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8.叙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白描 9.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他们提出了什么艺术主张?
10.如何评价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11.结合南宋四家的作品叙述南宋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发展和演变。
12.试结合南宋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画家及作品分析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面貌。13.辽代有哪些擅长画蕃马题材的画家?流传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4.辽、金版画的成就与特征。
15.金代绘画发展概貌及对元代绘画发展的影响如何? 16.元代初年有哪些遗民画家?试结合作品论述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17.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如何?
18.元代有哪些著名的擅长画墨竹、墨梅的画家?试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19.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创作和艺术成就。
20.元代有哪些重要的寺观壁画流传下来?试结合时代背景论述其艺术成就。21.名词解释:徐黄异体 院画 米点山水 南宋四大家 《林泉高致》 白描 减笔人物 文人画 元四家
22.作品分析:溪山行旅图 读碑窠石图 早春图 清明上河图 采薇图 万壑松风图 踏歌图 寒江独调图 卓歇图 文姬归汉图 墨兰图 鹊华秋色图 二马图 富春山居图 渔庄秋霁图 青卞隐居图 墨梅图 杨竹西像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
第七章 明清时期美术
1.简要论述明清时代美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明代宫廷绘画的活动状况以、代表画家及艺术成就。3.简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色。
4.分析陈淳、徐渭写意花卉风格的异同和他们的创新与贡献。
5.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在绘画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6.简要介绍陈洪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7.简述曾鲸肖像画的特点及艺术成就。
8.简述四王的师承和艺术追求,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在绘画艺术发展上的影响。
9.清初四僧是哪些人?分别论述其艺术风格和成就。10.明末清初在安徽、江苏地区的重要画家以及成就。
11.“扬州画派”包括哪些画家?他们的绘画在什么历史环境下产生?其艺术倾向如何?
12.明清园艺术在南北地域上有何特点?请列举主要的帝王园囿和私家园林遗迹。
13.名词解释:浙派 吴派 吴门四家 南北宗论 南陈北崔 波臣派 四王画派 四僧画派 苦瓜和尚话语录 四王吴恽 金陵画派 扬州八怪 14.作品分析:庐山高图 墨葡萄图 秋风纨扇图 孟蜀宫伎图 淮阳洁秋图 台阁体 顾绣、苏绣 景泰蓝 杨柳青年画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美术
1.“海上画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色如何? 2.试述留学画家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影响。
3.岭南画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色如何? 4.试述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概况及对后世的影响。5.解放区木刻艺术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6.新中国有哪些重要美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有哪些成就? 7.名词解释:海上画派 海上三任 岭南画派
8.作品分析:《麻姑献寿图》 《酸寒尉像》 古元《减租会》 李桦《怒吼吧中国》 徐悲鸿 《奔马图》、《愚公移山》 蒋兆和《流民图》 傅抱石《丽人行》 罗工柳《地道战》 董希文《开国大典》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钟涵《延河边上》
第二篇: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教学重点: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 史前美术 第一节 概述
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第二节 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西 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 黄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长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华南和西南地区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
中期有台湾大 坑文化
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广大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
第三节 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类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彩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2.庙地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1.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2.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3.马厂类型
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龙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彩陶上的绘画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的“美饰”。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
半坡彩陶纹饰的动物形象已有接近写实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鱼的形象,同时还有大量的关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庙地沟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展方向。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有的集中发现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出现在不同遗址。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则发现用黑色颜料画的符号,仅柳湾墓地就有一百三十余种。
在山东莒县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则具有浓重的图画色彩,如陵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号,好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立——这已经是一种通过形象组合表示较抽象含义的表意符号。
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雕塑
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时代。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陶雕、石雕、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
一、陶雕
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
二、玉雕
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工艺加工的自觉。原始于雕造型匀称,种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代表作品有: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铲;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辽宁阜新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鸟等。工艺美术制品
旧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制品主要是经过打制的锋利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有:染织,骨器和编织等。小结
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审美享受并不自觉。史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术语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我,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 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弦纹: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纹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思考题
1.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
2.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3.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4.归纳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参考书目
《小逻辑》[德]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
《艺术问题》[美]苏珊.郎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思维发生学》 张浩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 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夏商周美术 教学内容:夏商周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夏商周美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青铜器 授课过程:
第二章 夏商西周美术
第一节 概述
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第二节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礼器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其中,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种。酒器有觚、觯、爵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车马器和杂器有辖、马衔、炉等。青铜器的纹饰
一、几何纹类:
云雷纹:云雷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回旋形线条组成。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构成。云纹由圆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雷纹由方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以回旋为特点,因此又称回纹。云雷纹一般是青铜器上的底纹,衬托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绳纹:绳纹是由波浪形状的线条结成绳索形状的纹饰。一般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的附属装饰带,盛行于西周的后期。
环带纹:环带纹是由起伏较大的波浪纹呈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其凹处用类似于眉口形的纹饰填充。该纹饰盛行于西周的中后期。
二、动物纹类: 饕餮纹:饕餮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凶猛贪食的动物。饕餮纹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中心地带,以鼻子为中心向两边对称,有双眼、双角和双我耳。左右两侧陪有龙形纹样。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夔纹:夔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多以侧面表现。
象纹:大象纹样一般不作为青铜器的主要部位的装饰,也有个别例外,还有将器物作成象形的,如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与西周初期,着重刻画象的粗壮形体。
此外还有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等。
三、人物活动纹类:
人物活动纹饰比较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一、夏代青铜器
此时是青铜器的“滥觞“时期。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还很幼稚古朴、率简凝重,还没有脱离原始意味。甚至有的青铜器没有任何装饰,通体素面。一般以单层凸起的饕餮纹和弦纹为装饰纹样,没有底纹。此时,青铜器上饕餮纹形象的处理比较松散,不象后来商代那样神秘、威严与恐怖。1972年在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属夏代。
二、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商代前期,这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综观商代的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青铜器以礼器为重,故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如鼎、鬲、簋、爵、尊等种类,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商代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
鼎是商代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象征着某种权威。鼎的形制随着不同时期纹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鼎分为方鼎和圆鼎,商代时期方鼎较多。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的商代前期的大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除了鼎外,商代青铜器的其他种类工艺水平也非常高。
三、西周青铜器
西周后期青铜器不重装饰而重记事,故铭文逐渐增多。西周的方鼎较少而圆鼎较多,具有狰狞恐怖的饕餮纹减少,神秘的龙夔纹也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三星堆的新发现
1986年在成都附近广汉的三星堆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距今大约5000年至3000年以前。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像。这些青铜人面具或头像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占非常重要的位置,青铜人物头像的形制有格式化倾向。人物的造型大致相同,眉毛宽大粗长浓厚,眼睛略呈现为倒三角,鼻子是一个挺拔的三角形。双耳较大,有装饰图案化的感觉。耳垂有一到多个小孔。青铜人物面具与青铜人物头像的造型极为接近。三星堆的人物面具基本上是“u”形构造。其另一个特征是巨大的突出的双眼造型,这种类似螃蟹眼睛纵向突出在外的双眼造型十分独特。
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对中国青铜器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的“两河”古代社会文明,究竟是相互影响还是各自平行发展。
第三节 书法艺术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契刻或书写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绝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所属时代为商代后半期,其内容大多是求神问卜所涉及的祭祀、征伐、田猎、收成、天气等等。
甲骨文基本上是以刀刻成,因而其线条往往是瘦劲、犀利,以直线形的较多。字的结构一般为长方形,以横竖、斜角线为主。文字竖行排列,由上向下,从左向右。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金文
金文即青铜铭文,又称钟鼎文、大篆或籀书。金文代表了西周书法的最高成就,金文最辉煌灿烂的时代也在西周。
西周金文的书法风格大致上可分为三期。前期笔画有波磔和粗细变化,风格圆浑凝重。代表作有《大盂鼎》;中期笔画趋向于匀整,风格平实端丽、柔和含蓄,如《大克鼎》铭文等;晚期金文形成多种风格,如《散盘氏》的气势飞动,又如《毛公鼎》的混沦雄圆,笔端精丽。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青铜雕塑
我国商周时代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型铜尊卣。铜铸人像的典范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另一方面鸟兽型铜尊卣和铜器座,亦为先秦工艺装饰的优秀典范,代表作有湖南湘潭出土的猪尊,传为湖南暗化的猛虎食人卣等。玉器工艺
此时的玉器主要分为礼玉、佩玉和装饰玉三大类。礼玉基本上包括琮、圭璧以及戈上的装饰物品,一般是在政治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使用,是贵族阶级身份的象征,并有神圣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贵族统治阶级注重礼乐,玉器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到伦理道德方面来。由于玉器代表了不同阶级,佩带玉佩成为贵族阶层的时尚,死后以玉殉葬更体现其显赫的地位。陶瓷工艺
商代的制陶业有明显的分工。陶瓷以灰陶为主,多为素面,也有刻印兽纹和几何纹的的陶器,以及刻有简单的绳纹、弦纹、旋涡纹等。商周时代出土的原始陶瓷在原料的处理上尚不精致,釉彩不够稳定。原始瓷器造型主要有尊、罐、瓮、豆、簋等。
小结
中国的早期文明主要体现于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和早期文字之上。这些创造都是在“敬天”的思维前提之下开始的。同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的某些工艺技术得到了总结和新的发展。术语
青铜;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事发展到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一个国家每一朝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体,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其形象狞厉可怕,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到春秋时就基本消失。思考题
1青铜器的分类。
2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作。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 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 张维清 高毅青 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逻辑》[德]黑格尔 商务印书馆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战国、秦汉美术 教学内容:战国、秦汉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战国、秦汉美术基本范围。教学重点:帛画、兵马俑、汉画像 授课过程:
第三章 战国、秦、汉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墓葬美术 墓葬帛画
一、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随葬俑
一、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至1976年,在秦始皇陵东郊的临潼西杨村南边,约当东陵道之北侧,先后发现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其中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坑内作土棱与巷道颉比相间布局,东段设开阔的前厅;巷道与前厅部分,整齐地埋藏着与真人真马等大的陶塑兵马俑,按其密度推算,总数达6000余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的纪念。
为数众多的陶塑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阵整肃,勇于攻占的宏伟气派。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二、两汉陶俑及木俑 陵墓雕刻
一、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
这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现存之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石蛙、野人、石鱼
二、人与熊等14件作品。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二、东汉墓前石雕
东汉墓前的石雕以石兽居多,石人雕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遗存不多。较为有名的是山东曲阜乐安太守墓前两躯石人雕象,以及河南开封中岳庙前的两躯石人雕象,两处的石人雕象造型都较粗短,古朴稚拙,伫立如柱,略显呆滞。
三、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汉代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第三节 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构。画像石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山东、苏北、皖北区;豫南、鄂北区;陕北,晋西北区;四川地区。
西汉晚期画像石,在山东、豫南两地均有发现:
1山东沂水鲍宅山的凤凰刻石,上有“元凤”,“三月七日”,“凤凰”等榜题刻字,画面为阴线刻成的两只简率的凤凰。
2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厂画像石门扉与石门柱上雕刻的楼阁,门阙图象,题材比较单调,技法属于凹面阴线刻。
3山东汶上县新莽元凤三年画像石,亦称“路公食堂画像”,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骑出行图。
4河南唐河湖阳始建国天凤五年,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墓室结构呈“回”字形,东接带南北两车库的甬道,全部用石材构筑,墓内雕刻着30余幅画像,有描绘社会现实生活的迎宾、驯虎骑象,乐舞杂技,有反映升仙思想的羽人,应龙,四首人面虎等。
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浮雕,阴线刻者仅有一石。综观此墓画像石,具有布局疏郎、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象质朴等特点,纪年明确。
东汉前期画像石,在山东地区,以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以及南武阳石阙画像石为代表。
长清孝堂山石祠为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其雕刻技法和边框图案酷似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故推测其建造于东汉章帝、和帝时期。祠内石壁及三角形石梁上,布满精美画像: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狩猎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南阳地区的东汉早期画像石,以南阳扬官寺和唐河针织厂发现的两座画像石墓为代表。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平面呈“回”字形,画像内容颇丰富。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郎,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东汉后期画像石。南阳地区以襄城芡沟永建七年画像石墓、南阳东郊李相公庄建宁三年许阿 墓为代表。两者均属砖石混合结构墓。艺术风格趋向粗放简率。
山东,苏北地区的东汉画像石,以创建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嘉祥武氏石祠氏石祠,安丘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以及徐州茅山画像石墓等为代表。
嘉祥武氏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其中,武梁祠画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以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第二层刻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像。第三层刻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东壁画像亦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东王公、仙人以及奇禽异兽。第二层刻列女故事。第三层刻孝子故事。第四层刻义士列女故事。第五层刻庖厨场面。
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刻而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地非常出色。
四川地区的画像石均属东汉后期物,艺术风格明显受南阳画像石的影响。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西汉。陕西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心砖”,大约属于西汉初期物,砖面中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阙侍卫及绶带瑞璧,侍卫作双手捧盾壮,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图案。
东汉。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郑州南关一座两汉之际的空心砖墓,用两块印着庭院画像的空心砖封门,阴线与阳线兼用的巨幅画面。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皆为实心的方砖或长方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生动。四川画像砖在题材内容方面独树一帜,除少量神话内容之外,绝大多数刻画现实生活,风格清新隽永,乡土气息特别浓郁。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美术作品 书法
秦汉时代,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秦灭六国后,省改大篆而成小篆,隶书则在东汉发展成熟,草书则进入章草阶段,行书、楷书亦在萌芽之中。同时,书法渐成艺事,书家辈出。
一、小篆
在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长方体、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行的新书体。流传下来的刻石作品有《泰山刻石》较可信。刻符则以《阳陵虎符》艺术水准最高。
二、隶书
由于功用、地域和意趣的不同,汉隶风格显得华彩斑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碑刻隶书。书写风格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字体方整,法度森严,波磔分明:一类则较为随意,重自然意趣。现存有《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到了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工艺生产分化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体制形式,其产品已经不再仅仅是达官显贵的专署,同时还作为商品在国内外流通。尤其在汉代,漆器和丝织工艺的发展最为突出;金属工艺进一步发展为豪华的贵族日用品;陶器仍然作为日用器皿;原始青瓷已经发展成熟,完成了工艺技术上的大飞跃。小结
中国美术自战国至秦汉最终突破了神秘主义的束缚,而开始转变为人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美术的独立自觉进程开始了。为这之后的美术自身的形式意义的觉醒铺平了道路。
思考题
1.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有霍去病墓石刻来思考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3.总结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 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 张维清 高毅青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魏晋南北朝美术 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美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画家 授课过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第一节 “有”“无”之间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本体终极的思想。原因在于哲学思辩的逻辑起点已经不是在某一具体的概念之上了,而是转向了“存在”与“存在”的关系之中。
玄学是较早的成体系的以“存在”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哲学思辩。首先,玄学将世界之本元归纳为“有”“无”之间,“玄而又玄不可道也”。对“有”“无”之关系进行审视,晋而推泛至“生”与“死”、“本”与“末”等等。同时,玄学思想又是游弋于先前诸家学派之间的哲学:“以儒释道”、“以道释儒”、“儒道释佛”。这分明就是基于不同思想之“关系”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哲学思维。对于思维活动本身的关注取得了与对思维结果同样的重视,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点——终极概念的缺失使得思维活动本身得到彰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更重要的是,思维起点始自“有”“无”之间,实质上就是允许了用一种已在的思想或哲学去对另一种待解释的思想或哲学进行全方位的解构与重组,使之纳入已在的思维框架之中,并最终实现同化。因此可以说,玄学不仅仅是魏晋时代的显学,而且又是各种哲学思想之“哲学的哲学”。
伴随着玄学清谈对“有”“无”的探讨,出现了对于“形式”问题的讨论,具体是指“形式”与“内容”之关系的讨论,如王弼关于语言本身的表达能力与人之精神的关系的讨论。在这种氛围下,美术自身的问题成为自觉,出现了大量的绘画理论的著作,正式探讨美术形式与美术内容之关系。于是,在此基础上各画科之间也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并初步萌发出相互独立存在的各画科。
第二节 绘画艺术 著名画家
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能力。
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出身贵族。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笔迹周密”的“密体”风格,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画学论著
一、顾恺之的画论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在此,顾恺之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表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顾恺之论画的重要性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
二、谢赫的《画品》
三、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则与玄学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此宗炳的主张受玄学影响很深。
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但是,他提出的“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则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他在《画山水序》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地作了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第三节 书法艺术 书法家
钟繇,其书法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气象,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其书法特点是字型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疏郎,笔画富有意趣。
索靖,字幼安。善章草,《月仪帖》是其代表作。
王羲之,字逸少。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今体书法,他的书法完全脱开隶书的形制而成熟完美。其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赞誉。王羲之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书法理论
第四节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佛教壁画
一、x疆石窟壁画
x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早、中期的壁画题材佛教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二、敦煌壁画
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主要使北朝时的壁画,以讲述佛本生故事为主。常见的有尸吡王 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佛教雕塑
一、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开凿于北魏时期,根据开凿时间先后和风格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昙曜五窟。第二期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前,为云冈石窟造像最鼎盛时期,开十几窟。第三期,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至公元526年,此间主要是小型石龛。
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规模宏伟,石窟约呈马蹄形,穹隆顶,前门有明窗,窟内主造像为三佛像,主佛造型最高大,顶天立地。面相丰满方圆,凹眼隆鼻,薄嘴唇,后背有华丽的顶光和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面雕满千佛,气势壮观肃穆,高度皆在13米以上,19窟主尊高达17米。雕刻手法有来自西域的风格,也兼有本民族工匠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昙曜五窟的佛教造型各具特点,比如20窟佛像英伟端庄,19窟佛像俊秀闲雅,18窟佛像巍然挺立。16窟本尊佛像独具全窟空间而高大雄伟,且服饰是宽大的中国式袍服,说明了佛教造像向民间转化,也表明了鲜卑族的汉化。
第二时期总结了前期昙曜五窟的丰富的雕刻经验,使得这一时期石窟造像的艺术水平进入崭新的阶段。此时一改过去的穹隆顶为平面呈方型的殿堂式和庙塔式结构。本尊佛像一般放在大龛内,佛像开始变得慈祥和悦,服饰也变化为宽大的冕服。菩萨和供养天的形象活泼妩媚。造像题材逐渐丰富,其中供养人的形象几乎是显示人物形象。
第三期多为小型创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现了对显示的关爱。
二、龙门石窟
三、莫高窟雕塑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0公里的鸣沙山东面崖壁上。莫高窟是以中心塔庙式结构为主凿窟形式,适应僧徒巡回礼拜仪式。
莫高窟雕塑是作为僧徒信众礼拜偶像的彩塑。塑像有释迦牟尼像、弥勒菩萨像以及释迦、多宝并坐像。彩塑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一尊佛像、两身胁侍菩萨。弥勒像最多,姿态多是交脚而坐,或沉思或禅定。弥勒信仰的兴盛,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结束现实的痛苦,幻想未来的幸福生活。
莫高窟的佛像和菩萨彩塑,都是以背部紧贴壁面,有的甚至是近似于高浮雕,手臂不管作任何动作还不能完全离开身躯,这种特征表明,此时的工匠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和发挥泥塑的独特表现性能,只是沿袭石雕的特征。因此动作不够舒展、自然。另外,在中心柱的四面还有“影塑”的飞天、供养人以及千佛的陪衬形象。
敦煌彩塑与石窟壁画风貌一致,鲜艳灿烂,形成了一个整体辉煌的画卷。佛教建筑 小结
魏晋玄学对“有”“无”之间问题的 探讨之美术史意义在于:
一、使得美术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关注。
二、美术形式与内容之关系的协调成为绘画的主要任务。
三、直接影响并开启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术语
以形写神;顾恺之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以形写神”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具变矣。”
曹衣出水;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这一风格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芨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人耳目一新。在遗存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的生动形象。概括了佛教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思考题
1.谢赫与“六法”。
2.“曹家样”的艺术特点。
3.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第三篇:中国古代美术史教案2
教学内容:隋唐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隋唐美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人物仕女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第五章 隋唐美术 概述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全面成熟,空前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
同时,唐代的宗教美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进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言,现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另外,开始出现政府对绘画活动进行干预的现象。
第一节 绘画艺术 人物画
唐代人物化主要以贵族生活为题材,并以为贵族服务为主。
一、阎立本与尉迟乙僧
以阎立本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原风格,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绘画则体现了西域画风。
阎立本,其主要成就在绘画方面,毕生为皇室创作。他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土》、《职贡图》、《历代帝王图》等。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阎立本的绘画都是省略了背景,以突出主体的,这是这一时期绘画的特点。
尉迟乙僧为西域人,王族子弟。他最擅长画佛像、人物、鬼神、也善花鸟。所画人物“皆是外国之形象”。尉迟乙僧的画风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其创作多是寺庙壁画,他采用西域的“凹凸”法,所画壁画具有立体感。他画佛像“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均彩相错,乱目成沟”,但是在用笔上“小则用笔紧劲,如曲铁盘丝,大则洒脱而有气概”。
二、“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的创作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创作了300余堵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等。传为吴道子的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
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尤其是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为强调其线条的表现力和独立功能,有意识的在画中将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此外,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
吴道子再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
二、唐代仕女画
张萱 盛唐画家,代表做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以盛唐贵族妇女生活为题材。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游春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此幅画的成功之处。
周肪 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的是周肪,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游春仕女图》、《宫骑图》等,多表现贵族妇女的幽怨生活。同时,周妨又是一名宗教画家,他画的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这就是为后世广为承传的“水月观音”之体,被称为“周家样”。山水画
一、展子虔《游春图》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二、李思训和李昭道 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格
李思训 字建,唐朝宗室。他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的画法,以富有变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结构,再以青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 是李思训之子,被称为“小李将军”,代表作《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绘画手法均用细笔勾填,仍无皴法。
青绿山水画,基本上是用细笔勾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绿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这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后世把李思训推崇为“北宗”或青绿山画派的鼻祖。
三、水墨山水画的创立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
中晚唐的花鸟与鞍马画
薛稷、边鸾,曹霸、韩 画论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第二节 陵墓雕塑 昭陵六骏
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白蹄乌、特勒骠,青 和什伐赤。其中,飒露紫和拳毛 早年被盗往国外。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惊叹的。乾陵石刻 顺陵石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初唐四家
一、欧阳询
二、虞世南
三、褚遂良
四、薛稷
楷书与草书的发展
一、颜真卿
二、柳公权
三、张旭
四、怀素 李阳冰的小篆 书法理论
一、李世民的《笔法诀》
二、孙过庭的《书谱》
三、张怀 的《书断》
第四节 佛教美术 石窟壁画
一、新加地区的石窟壁画
x疆的唐代石窟壁画,虽然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但是中原的画风已经逐渐波及x疆的石窟和寺庙壁画。如克孜尔千佛洞第27窟的《说法图》与第80窟的涅磐变、菩萨、千佛等形象丰满。有的石窟根据佛经故事的情节,在须弥山之间加上大量的鸟兽花草,用色单纯而富丽。各种飞禽走兽姿态万千,极富情趣,体现了画工们对人物形象的人格化处理,使得佛经故事充满人情味。同时,在某些山水画中出现了比较简单的皴法。
二、莫高窟壁画
初唐的敦煌壁画开一代先锋。中宗以后的敦煌壁画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进入繁荣阶段,大佛经变相愈加宏伟;菩萨形象丰润肥艳,;天王神采飞扬,鬓发怒张,力量无穷。艺术手法出现了新的风貌,出现了富有抑扬顿挫的莼菜条线描,略施淡彩的“吴装”,浓烈富丽的青绿山水,使得壁画更加绚丽多彩。气象宏大,装饰缛丽,繁复的内容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风貌。
这一时期的净土变相题材在敦煌壁画中大量出现。法华经变相和弥勒经变,自隋入唐生活气息逐渐浓郁。
唐代石窟壁画的总体特征是:初唐的作品以造型生动、气势恢弘为主要特点;中晚唐则趋向于情节的趣味性描绘。唐代佛像多以现实人物形象为依据,具有很强的人性化倾向。石窟雕刻
一、龙门石窟雕刻
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其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的。
奉先寺南北约30米,东西深35米,原高40米。奉先寺本尊卢舍那佛坐像,高17米,两侧迦叶,阿难,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奉先寺造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卢舍那大像,天王,力士以及脚下的地鬼等形象表现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卢舍那佛慈祥亲切的面容,阿难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威严和力士的刚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艺术家通过独具匠心的形象刻画,完美地营造出神情感人的整体气氛,成为唐代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二、天龙山石窟造像
三、炳灵寺石窟造像
四、莫高窟唐代彩塑
莫高窟唐代彩塑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由于这会的变迁,它和壁画中的形象一样更多的表现女性的温柔和沉思。这种表现往往不只是通过头部的刻画来完成,而是将整个雕塑当作一个整体,以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来实现。出现了“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古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反映了宗教美术与生活之间的饿联系。唐代佛教美术的基本成就和特点
第五节 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染织工艺 金属工艺 思考题
1.解释“吴带当风”、“吴装”。2.解释“昭陵六骏”。
3.简述《游春图》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的意义。4.总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的发展变化。5.总结唐代美术的总体特征。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 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 张维清 高毅青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五代两宋美术 教学内容:五代两宋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五代美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画院制度、文人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第六章 五代两宋美术 概述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书法等)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与唐代相比,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变化表现在: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课画家对“真”的致力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歌、书法对文人士大夫绘画以及宫廷绘画的渗入,作品由偏重描写客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主体,集中地体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异。
至此,中国美术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格局体系。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人物画
一、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宫中图》
二、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一、荆浩 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所作《匡庐图》巨副中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技巧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仝 荆浩之追随者。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竟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所作《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巨然 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万壑松风图》。徐黄异体
一、黄荃 西蜀宫廷画家,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合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乎不见勾勒痕迹,情态生动逼真。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用于装饰宫廷的特点,画中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二、徐熙 南唐士大夫,终身不仕。他的画注意“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他所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彩晕淡细碎为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
黄荃,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以及不同的笔墨技巧,都使得他们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皇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五代绘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第二节 登峰造极的两宋绘画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独特的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绘画与社会个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美术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以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北宋山水画
一、李成与范宽
李成 字咸熙。李成喜爱山水,“**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其山水多是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在宋初极有盛名。李成山水皆是山东平原的特色,其画特点是“烟云远近”和“木石瘦硬”。李成很少用大块的浓墨,可谓惜墨如金。代表作有《读碑窠石图》和《晴峦萧寺图》。
《读碑窠石图》中画有一土岗,岗上树立一块大石碑,一老翁正在读碑文,旁边一位侍者持丈而立。图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劲拔,爽润秀丽的笔锋画出寒林树杈,俗称“蟹爪”。画面体现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风格。
《晴峦萧寺图》描绘的是冬日谷中之寺庙,两座主峰高耸重叠,左右的山峰低小远淡,山中楼阁突出,山下小桥流水,树木环绕,人来人往。“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相传李成的作品还有《寒林平野图》、《小寒林图》等。
范宽 字中立。初学李成、荆浩,后主要师法造化,深入自然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溪山行旅图》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画面几乎被山峰占据,顶天立地,壁立万仞。生动真实的展现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景色。从技法上可以看出范宽使用铁线描勾勒山型,线条方硬,山体用密集的“雨点皴”画成,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传为他的作品的还有《雪山萧寺图》的多件。
二、郭熙与《林泉高致》
郭熙字淳夫,虽是李成画派,但能博采众长,对山川自然有着敏锐的感受。早年他的风格细致秀美,晚年落笔益壮,技巧熟练,构思敏捷。重视意境,无论高山峻岭,还是平原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现存作品《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关山春雪图》等。
郭熙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全书共分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季节,角度,气候各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仪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画“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画论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三、米点山水(米氏云山)
米氏以前,山水画皆崇尚传神的描绘自然山川景物。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率淡墨,表现烟云溟蒙的意趣。古谓山水画“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这一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卷》等传世。
四、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长1183厘米,大青绿着色,染天染水,富丽细腻,画中山川江河交流展现,点缀以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令人目接不暇,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尊依格法的画风。是青绿山水的一次复兴。南宋山水四家
一、李唐 字 古。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以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向简括,开创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等(推荐书目:《宋代绘画史》)
二、刘松年 刘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密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三、马远 字遥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异险峻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副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景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角”重要传世作品有《华灯侍宴图》、《山径春行图》、《西园雅集图》等。
四、夏圭 字禹玉。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传世作品《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等。
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这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的发展和丰富。宋代院体花鸟画
崔白
宋徽宗赵佶 宋代人物画
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
李公麟和白描人物画 宋代风俗画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他是活跃于北宋后期的卓越的风俗画家。《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细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以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比邻,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这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画家在创作中用心经营,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而船通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作者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广泛精到的了解。使得这幅作品具有独特的绘画史意义。
二、苏汉臣:《货郎图》、《婴戏图》、《五瑞图》等。文人士大夫绘画
11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畅天真清新的风格。南宋时期有米友人、杨补之,赵孟坚等。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影响到金代绘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元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李公麟与梁楷
二、苏轼与文同
三、米点山水(米氏云山)
四、法常的写意花鸟画 画论
一、黄休复“逸格”说
二、刘道醇的“六要”、“六艺”说
三、文人士大夫论画
第三节 书法艺术 宋代法帖 宋代碑刻 宋代书法家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四节
宗教艺术 寺观壁画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描绘的是道教中帝君及部从朝见最高神的行列。画中帝君端庄雍容,男仙有肃穆度世之风,神将勇捍威武,女仙轻盈端丽,行进的行列通过不同人物的身份、服饰、身姿以及高低疏密的间隔,于统一中而有变化;衣纹用圆浑磊落的莼菜条描画显示出吴带当风的特色。寺观塑像 小结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以下变化:
职业画家活跃。此时职业画家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业化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以及贵族范围的约束,扩大了视野,使得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宫廷绘画兴盛.绘画题材风格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之广泛在绘画史中是突出的。优秀画家往往各有专长而又兼善其他,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工笔绘画成就突出,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开始抬头。宋代绘画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绘画创作的活跃和绘画收藏鉴赏风气的发展促进了画史画论的著述。思考题
1.试论李成与李唐的异同。2.简述宋代山水画的新倾向。
3.试论文人画的兴起与美术史意义。参考书目
《宋代绘画史》 徐书成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中国绘画通史》 王伯敏著 三联出版社
《中国绘画美学史》 陈传席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纲》 李公明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 谢丽君 李倍雷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元代美术 教学内容:元代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元代美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赵孟頫、元四家山水画 授课过程:
第七章 元代美术 概述
元代美术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整个绘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
第一节 元代绘画 赵孟頫与“古意”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出身宋朝宗室。他在绘画上功力深厚,能融会唐宋绘画之长而自成一家,于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
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形似和纤巧;他又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向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其传世作品较多,著名者有青绿山水着色而简括雅逸的《秋郊饮马图》,“粗有古意”的《幼 丘壑图》,体现“书画本来同”的《秀石疏林图》。他的绘画主张集中体现于元代文人画在继承宋代基础上的新发展,对当时和后世绘画都有巨大的影响。元四家与元代山水画之变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数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
二、倪瓒,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风光,近处树木,远山伏卧,中间大片汪洋湖水,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感**彩。他作画绝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极为明清文人画家推崇。传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等。
四、王蒙,他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但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并能画人物。作品有《春山读书》,《夏日山居》等
“元四家”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但仍然有一定的山水根据。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面貌。但情感上多流于伤感、淡泊、孤独,反映了时代**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仆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四家的 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永乐宫壁画(《朝元仙仗图》)
永乐宫以三清殿及纯阳殿壁画最为精美壮观。《朝元仙仗图》分布于三清殿四壁,其中八个主像皆作帝王装束,周围排列,所绘人物形象极富变化,服饰各不相同,其中如帝王的庄严肃穆,真人的超凡脱俗,玉女的秀丽端庄,神将的威武剽悍,天蓬等元帅之怪异凶猛等,都画得神完气足,真可谓千变万态,无有同者。线描作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华美异常,也可见吴道子画风之影响。元代文人画的特点和中国文人画的成熟
在元代绘画中,画家们重视主观情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新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在元代绘画发展中已跃居重要地位。
赵孟頫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形似和纤巧;他又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进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某些职业画家,如陈琳,王渊等,他们的画风都向文人情趣靠拢,显示出审美趣味的变化。
第二节 书法艺术 赵孟頫的书法思想 小结
元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画坛主流,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结合的更为紧密、自觉。从真正意义上,绘画第一次成为“为主体情趣服务的工具”。同时,绘画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彰显。思考题
1.思考元代山水画的新变化。2.简述元代文人绘画的新气象。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明清美术 教学内容:明清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明清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浙派、吴门派、四王、四僧、扬州画派 授课过程:
第八章 明清绘画 明代前期绘画
宫廷绘画 刘俊、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戴进、吴伟与浙派
一、戴进 字文进。其山水以取法南宋马、夏为主,并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他的山水画比南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大多构图剪裁精当而景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谨,格调洒脱而清爽隽秀。山水画之外,戴劲也工人物、花鸟,其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取材与画法上都较少新意,但是极见功力。当时宫廷内外追随者甚众,乃以戴的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吴门四家
明中期以后,随着院体与浙派的极盛而衰,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门派。一般认为,这一画派兴起于沈周,成于文征明。吴门四家为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致力于宁静典雅、风流飘逸的艺术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山水花鸟画的普遍特点。
一、沈周与文征明 在这两位画家的山水画中,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为引人注目,并且都有粗细两种风格。
文征明的山水画以细笔为主要面目。他宗法赵孟,旁参王蒙,每于繁密中见工致文秀。其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树如纵剖、山多斜倚、追求平面效果,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于熟练中显生涩,设色清丽雅洁,自有一股“士气”充溢其中。抒情意味胜于沈周,气度格局逊之。
三、唐寅与仇英 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了另外良种风格,体现了滥觞于此时而尤盛于清代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融合趋势。徐渭
继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师。他往往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情感,并且一反吴门派恬适的意趣,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赋予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表现并且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董其昌与“南北宗画论”
董其昌对文人山水画的贡献,在于他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画像的手段,而是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其结果便是使笔墨的组合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
在其《画禅室随笔》中,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借唐代禅宗分南、北两宗来解释自唐代以来数百年的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史。按绘画创作方法和画家出身把山水画作南、北分野,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比做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虽然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其提倡的美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初四王
“四王”直接继承了董其昌的理论与绘画实践。他们信奉董其昌的绘画主张,致力于临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追求蕴平和的意趣。“四王”之中包括两代人,第一代是王时敏与王鉴,他们都曾直接受教于董其昌,在画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受到董的深刻影响。第二代是王时敏之孙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的学生王晖。“四王”之中又分两种,王时敏祖孙更重笔墨风格,尤其醉心于黄公望。王鉴、王晖也从临摹入手,但路子较宽,也尚不忽视丘壑形象的创造。“四王”之后,这一派的追随者,如“小四王”、“后四王”等人的作品渐无生气,至到清代后期已经是衣钵尘土了。清六家
“四僧”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四僧”所继承的传统仍然属于文人画系统,但是不局限于南宗,特别是受到徐渭强烈抒发个性的艺术影响尤大。
他们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派所代表的情感内容,以来自客观世界又有高度加工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且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他们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在当时都是新颖大胆的创造。
所谓“四僧”为: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金陵八家与扬州八怪
明清时代文人画的发展和分化
市民文化与市民意识的逐渐生长,使得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味渗入到了文人书画,形成了自明后期以至清末一脉相承的抒发个性又富于独创精神的文人画诸家诸派.在野文人书画家作品的商品化与其工作近乎职业化,助长了这一系统文人书画的发展.
考据之风的盛行,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以集古人大成为依归的文人书画家与美术著述家.他们在与独抒个性一派书画家的对立与交融中,彼此从继承与开拓两个侧面推进了中国过带美术的演化. 晚清的海派与岭南派 思考题:
1、简述吴门四家成就。
2、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第四篇:中国古代美术史史前至隋唐)
中国古代美术史(史前至隋唐)
复习思考题 一.史前美术
(一)名词解释:
1.人面鱼纹盆
2.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3.舞蹈纹彩陶盆 4.薄胎蛋壳黑陶
(二)简答:
1.简述抑韶彩陶各个分期的造型,纹饰特征及代表作品。
二.夏商周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饕餮纹
(二)简答:
1.简述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2.举例说明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雕塑的艺术特点。
三.战国,秦汉美术
(一)名词解释:
1.长信宫灯
2.铜铸马铸飞燕
3.马踏匈奴石雕
4.四川说唱俑
5.羽人骑天马玉雕
(二)简答:
1.简述三处具有地区代表的画像石内容及艺术特点。
2.简述秦陵兵马俑的艺术风格。
3.简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内容,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4.简述西汉马王维“T”形帛画的艺术特点。
5.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体现在那些方面?
6.汉代墓室绘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什么?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名词解释:
1.《女史葴图》
2.《洛神赋图》
3.《画云台山记》
(二)简答:
1.何谓“六朝三杰”?“三杰”各自的绘画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2.宗炳的山水画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艺术风格。
5.“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五.隋唐美术
(一)名词解释:
1.《步辇图》
2.《游春图》
3.《明皇幸蜀图》 4.《送子天王图》
5.《虢国夫人游春图》
6.昭陵六骏
7.《历代名画记》
(二)简答:
1.简述阎立本人物画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点。
2.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
3.简述张萱和周昉仕女人物画的内容和形式。
4.简述佛画四家样的代表画家和各家样的艺术风格。
5.李思训父子在山水画方面有何贡献?
6.简述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7.简述唐代花鸟画发展的基本概况。
8.简述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9.唐代佛教壁画从内容到形成有什么新的变化?
第五篇:中国古代小说史
《中国古代小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本大纲编写依据和适用范围;
编写依据:在“中国文学史”基础课学习比较巩固的前提下,针对中国古代小说史做进一步的讲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相关研究引导。适用范围: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
二、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小说史》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或专升本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专门以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小说瑰宝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科。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史为纲,以作品为目,重视名著讲解,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鉴赏中国小说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民族精神和人格情操的陶冶。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2)对重要作家作品,包括成书过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等有一定的掌握。(3)要求对古代小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比较全面的掌握。(4)完善自身的人文素质,把中国古代小说体现的真善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自身的修养和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去。
四、教科书与参考书目 教科书:
《中国古代小说简史》
沈治钧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小说十五讲》 李银珠、宋浩庆等编写
北京出版社 1983
2、《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齐裕琨,王子宽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4、《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0年
5、《中国小说史漫稿》,李悔吾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五、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总学时36学时,面授学时30学时,自学学时6学时
第一讲 古代小说的起源与萌芽―先秦两汉(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古代神话内容的简介及其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神话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了神话的产生、内容、思维特征及其演化过程。本章重点:神话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本章难点: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古代小说的含义及演变,了解神话的地位和内容。思考题:
1、神话与“小说”有什么关系?
2、古代神话可分哪些内容,代表作品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起源和此进期小说的兴盛情况,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产生的背景及内容,此朝小说的特点,《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内容:本章内容特点是指出魏晋南朝小说是文言笔记小说,在情节叙述、性格刻划方面初具小说规模,但不是小说的成熟形成。本章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
本章难点:如何理解《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世说新语》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可自学其相关作品的内容。思考题:
1、《世说新语》是如何表现魏晋风流的?
2、魏晋南北朝小说有何历史贡献?
第三讲 中国文言小说的繁荣期―隋唐五代(2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唐传奇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唐传奇和变文的题材内容、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重点:唐传奇的发展分期和内容分类及艺术成就 本章难点: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教学要求:对唐传奇概念进行细致讲述,包括内容及艺术成就,并要求学生熟读相关篇目 思考题:
1、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代表作品有哪些?
2、唐传奇在小说史上有何地位?
第四讲
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期―宋元(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本章评介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本章重点:宋元话本的分类及其特点。本章难点:如何理解宋元话本的贡献。
教学要求:本章讲述了话本的名称及分类,要求学生掌握话本小说的特点,并熟读重要作品的内容 思考题:
1、什么是“话本”?
2、“话本”如何来分类?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作品?
第五讲 明代长篇小说
(一)―《三国演义》(2学时)
目的要求:旨在通过对《三国志演义》以上诸方面的分析,使学生对《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三国志演义》的主旨、艺术成就及其影响。本章重点:《三国志演义》的主旨及艺术成就
本章难点:《三国志演义》“尊刘反曹”思想的形成。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授《三国演义》的成书情况,《三国演义》的版本、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原著。思考题:
1、《三国演义》的成书情况及版本。
2、《三国演义》的主旨有哪些?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六讲 明代长篇小说
(二)―《水浒传》(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这部英雄传奇小说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水浒传》的版本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本章重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本章难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水浒传》的成书情况,《水浒传》的版本、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原著。思考题:
1、《水浒传》的主要版本有哪些?
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几方面?
第七讲 明代长篇小说
(三)―《西游记》(2学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对明代的神魔小说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西游记》为代表的明代神怪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演化、作者、版本、主旨及艺术特色。
本章重点:《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本章难点:《西游记》的整体寓意是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西游记》的成书情况,《西游记》在早期的流传、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原著。思考题:
1、试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2、《西游记》与心学的关系。
第八讲
明代长篇小说
(四)―《金瓶梅》(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它所描绘的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以及他对于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使学生了解《金瓶梅》巨大的文学价值。教学内容:本章论述《金瓶梅》及其续书。本章重点:《金瓶梅》对白话长篇小说的贡献。本章难点:《金瓶梅》的悲剧意义。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金瓶梅》的成书、思想内容、女性形象,以及在白话长篇小说发展上的贡献。思考题:
1为什么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2、试析潘金莲的人物形象。
第九讲 明代拟话本 ―“三言”“二拍”(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和文言小说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和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三言》、《二拍》及明代文言短篇小说。本章重点:《三言》《二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章难点:《三言》《二拍》的新的价值取向。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讲授了《三言》、《二拍》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选取重点篇目进行了分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相关内容。思考题:
1、试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讲
中国小说的发展高峰期―清代(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初白话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介绍清初白话小说的几种类型,即明代小说的读书、摹写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叙写明清之际政事的时世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特点是虽无杰作但数量达上百部,标志着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合编迈入独创阶段,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前训后的作用。
本章重点:《水浒后传》、《说岳全传》。
本章难点:清初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清代初期白话小说的发展情况,能阅读比较重要的几部相关作品。思考题
1、清代初期白话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2、清初白话小说的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
第十一讲 清代小说
(一)―《聊斋志异》(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新成就。教学内容:本章介绍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本章重点:《聊斋志异》的孤鬼世界建构及其内涵。本章难点:《聊斋志异》的艺术创新。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与作品的关系,重点讲授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能阅读相关的优秀作品。思考题:
1、《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分为哪些方面?
2、《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二讲 清代小说
(二)―《儒林外史》(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深入把握《儒林外史》的题材、主题思想以及艺术成就。教学内容本章介绍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及其《儒林外史》。本章重点:《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本章难点:如何把握明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现象。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情况,并重点讲授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能就作品做相关人物分析。思考题:
1、《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2、试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第十三讲 清代小说
(三)―《红楼梦》(4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曹雪芹的家世、思想对他的创作的影响,以及《红楼梦》悲剧主题和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本章介绍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本章重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本章难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曹学芹的身世与作品《红楼梦》的关系,讲授《红楼梦》的版本情况、研究流派、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熟读作品。思考题:
1、试述“红学”的基本情况。
2、《红楼梦》的版本情况概述。
3、《红楼梦》的悲剧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4、《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四讲近代小说(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狭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此期小说的发展与诗文相比,明显滞后,显得沉闷。通过对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此期小说、戏剧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内容:本章论述近代小说的发展状况。
本章重点: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现象、人情世态小说的人文蕴涵与美学风貌。四大谴责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点。本章难点: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滞后于诗文的现象及其原因。近代小说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讲述了近代小说与政治的关系,并着重讲授四大谴责小说的社会意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作品。思考题:
1、近代小说有什么样的特点?
2、近代小说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