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有感(共5篇)

时间:2019-05-12 18:0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有感》。

第一篇:读《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有感

读《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有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广告业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成为全球广告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过快的增长速度背后是一系列的广告业秩序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还存在不少虚假广告问题,消费者无法一一辨别,因此更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消费者的的利益。

《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一书是以法律人士从法律角度对广告行业的诸多前沿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本书共分为两大篇,前一篇是对广告经营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一篇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对不正当竞争类广告案件的分析中,作者以具体的案例讲述了比较广告的问题。我国的《广告法》对于比较广告的法律有点模糊,一般我们认为我国允许正当的比较广告,而不允许“指名道姓”地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比较。书中作者以小霸王案件向我们阐述了何为不正当比较广告,并给出了几点建议:⑴确保比较广告内容的客观性,尽量不使用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句,特别是带有贬损的词语;⑵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在采取比较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时,要考虑清楚哪些证据证明是确凿的。关于这一建议,作者还专门引用了某纯净水案件进行了阐述。在这一案件中,被告在比较广告中采取专家意见的方法论述了纯净水的缺点,但这仅仅是某个学者的学术观点,尚未得到国家医疗机构的科学论证和临床证明,具有不确定性,误导了消费者,构成了不正当竞争;⑶注意比较广告的另一种类型,比如先褒奖某一产品,然后再宣称自己的产品和前者一样好。这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其可比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由于比较广告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被比较的其他经营者,所以比较广告成了一把“双刃剑”,因此要特别注意确保动机的正当性,这能够明显地避免比较广告产生引人误解的结果。

在这一类广告案件的分析中,作者还特别针对虚假宣传、广告模仿、照片抄袭、影射等不正当竞争进行了分析阐述,给出了合理的法律建议。

本书对著作权和专利类广告案件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具体的事例,对广告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评析和探讨。在广告中,经常会牵涉到著作权的问题,关于著作权或者专利被侵犯的案件更是屡见不鲜。作者在本书中以各类案例对广告中的广告语、音乐、宣传画以及公益广告等一系列著作权纠纷

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使用他人版权作品制作广告不仅仅是获得著作权人许可那么简单。例如音乐录音制品的权利保护问题,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失误,我们经常会搞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许可直接使用,且不需支付报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既需要获得许可又需要支付报酬,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获得许可,只需要支付报酬„„关于这一问题,作者在书中以某化妆品公司使用刘某某的音乐制品案件为事例进行了阐述,认为该化妆品公司将刘某某的歌曲用于宣传化妆品是一种使用行为,这种使用行为不但未经许可,更没有支付报酬,致使刘某某的精神权利受到损害,应该被禁止。

对于广告业其他前沿问题,作者也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例如网络虚假广告泛滥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流通没有国家和地域的限制,网络广告就处于一个缺乏控制的状态,消费者被网络广告欺骗的事件时有发生,网上充斥着大量不实广告。对于网络虚假广告,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作者认为需要行业自律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虚假广告。

除却网络虚假广告外,本书更有对户外广告和烟草广告两大问题的探讨:户外广告在我国兴起较晚,但发展很迅速,户外广告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与环境的协调和城市的容貌以及历史阶段的价值趋向发生更密切的联系,这是户外广告经营者、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对于众说纷纭的烟草广告,作者也结合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理解,针对广告界及相关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阐述的诸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以具体的案例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广告法律法规细节之处,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而且针对这些前沿问题给出了专业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为广告界带来了显著的帮助与支持。

第二篇:读书笔记《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

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

我国广告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日益加快,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给广告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对广告从业人员、监管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告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利益链条,与其他产业环环相扣,因此也会不能避免的出现同其他行业一样的因为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而产生的一系列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章的行为。作为消费者,在越来越多眼花缭乱的广告中已经很难直接看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高低而导致在选择时往往有些晕头转向。因此,对广告产业的良好监管,不仅有利于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广大消费者群体的负责行为,对他们选择产品和服务扫清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在《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这本书中,作者李德成对广告行业中的诸多前沿问题都做了一定的研究。书中对广告经营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中对不正当竞争广告类案件的分析触及到了比较关注的比较广告;对著作权和专利权广告案件的分析,以具体的实例,对广告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评析和探讨。而细看书中一些广告违法案例中所触及到的法律法规,不仅仅是《广告法》中的条款,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法律条例。比较相关的大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条例》等等法律。所以可见,我国法律对广告的监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甚至有些问题是用现有的法律条款无法完全适用的,还需要适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不正当竞争类广告案件

作者在分析此类广告案件中着重强调了广告中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真实性。以超微公司与聚能公司“假说和暗示引发误解”为例,聚能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对两家公司的钙产品

进行了原料来源、吸收过程、吸收率、净利用率、安全性方面的比较。因其相应的数字来源有部分是来源于动物实验而非人体试验,所以数据缺乏真实性,相应的分子补钙假说也未得到科学界的论证·,写明对方产品钙产品含重金属而对自身产品避而不谈使其在比较上缺乏全面性。虽然在产品比较过程中并没有指名道姓是对方公司,但是当时只有这家公司生产该种钙产品,因此等于变相通过不科学的产品比较贬低了对方的产品以及名誉,这些都是其最后败诉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繁多的广告中,比较广告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相对于国外的环境来说,我国比较广告的生存空间并不大,即使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经过或主动或被动的比较,稍有不慎便会被冠上不正当竞争的罪名。虽然在我国有关广告管理的法律条文中没有禁止比较广告的出现,也就是说是允许的,但是必须做到比较信息的客观、全面和真实。在这里我稍有疑惑,既然是比较广告,必然会出现被比较一方,可能是明确的某一家竞争对手的产品,也可能是模糊宽泛的,同时必然会出现被比较的方面,不论是产品性能还是服务质量。作为主动进行比较的一方,自然希望自己的产品比对方的具有优势和卖点,所以会避开自身相对欠缺的方面进行比较,强调自身的优势,这就有悖于合法的比较广告的要求。怎么能让主观的比较行为具有客观性?而将这种客观性体现到真实性和全面性上呢?我想这可能就是我国比较广告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每个人对于客观、真实的尺度并非完全相同,尤其是在放在广告这种具有利益冲突的比较中。比较一方会觉得自身的比较行为并不存在过错或者造成的伤害极小,而被比较方会觉得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极大,这就需要第三方介入进行界定与裁决。作为界定与裁决时的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在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上只是做了笼统的说明,广告活动涉及的行业多范围广,产生的问题细而多,因此在制定各项法律条款之后,能否再进行更多的完善工作,在笼统的规定之外,有更详尽的法律文件就规定进行细致的说明,哪些方面的比较不可进行,比较时应注意哪些具体事项等等。

同时,参与到广告活动的各方,都要注意自己的广告行为是否造成了对他人权利的侵害,不仅仅是不正当竞争。而广告代理公司、监管部门要在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中加强对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和发布后的跟踪反馈。

而书中涉及的其他违法案件比如广告模仿、不当宣传、照片抄袭等这类纠纷,多源于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一些涉及巨额赔偿的案件也是如此。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只要事前稍加注意,这些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成本也并不见得要增加太多。有时只是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而已。

二.著作权类广告案件

在广告中经常会牵涉到著作权的问题,在《著作权法》中,对作品有了详细的规定:文字艺术、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放大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的大多数恰好构成了广告的一些创作素材,例如视频广告的音乐和画面、平面广告的摄影作品和图片、广告的广告语等等。这几点就算对法律条文并不是很明晰,也是能够大体上把握的。

书中就广告中的背景音乐、画面、肖像、广告语会涉及法律侵权案件进行了分析,还涉及未发布广告、公益广告、合作作品的授权问题,应当说比较全面。但是在P100页开始的案例“正确行使著作权合同中的撤销权”中,原告北京某试听传媒公司在与哈尔滨有线电视台签订了某节目的播放权转让协议之后,又将该节目播放权卖给与哈尔滨有线电视台覆盖范围重复的被告北京某广告公司。该广告公司发现原告的重复转让行为之后拒付购买费用,于是被告上法庭。法院最后判决被告败诉,判决理由是被告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行使自己的撤销合同的权利而又没有支付合同中规定的购买费用。我的疑问是,是原告“一女二嫁”的欺诈行为在先,那这份合同是否有效?书中就这一问题也作了法律方面的解释:被告未在法定期限内及时行使撤销权,该合同也不属于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涉案合同为有效合同。虽然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可是于情于理,我觉得还是很难信服这样的判决。这份合同没有损害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可是却损害了原本该是原告的被告的利益,以原告欺诈行为为前提下签订的合同不应当生效。我是从非法律专业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判断,可能有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意思吧。

很巧的是,今天恰逢世界知识产权日,腾讯QQ的登陆界面“天才”“创新家”等字眼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嘲讽,腾讯这几年推出的各种应用、产品都有抄袭网易、人人、开心网等嫌疑。网友们的这一嘲讽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知识产权还是有一定的关注度的,但是,即使明知其中的抄袭嫌疑,其他运营商也无法进行诉讼,网友们还是离不开腾讯的各种产品。这同我国的山寨市场不无相似,拿走别人核心的东西,再重新换个包装换个界面,就能吆喝上市了,甚至做得比原先的产品还要好。现如今山寨大行其道,虽然不合法,但是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现象被人们容忍生存了下来,很少有人会把山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即使是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案件也是层出不清根本来不及处理。在经济至上的今天,即时管理了,但是一定还是“春风吹又生“的。这也说明在我们头脑里,法律这根线还没有时时刻刻紧绷,监管力度还是在很多方面有所欠缺的。

“与其山寨百分之一的灵感,不如复制百分之百的汗水”,网易在今天的声明是对广告行业类似著作权侵权类案件的一个很好的警醒和总结。

三.广告业其他前沿问题

书中还谈到户外广告、互联网广告、烟草广告中的法律问题以及对自身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广告行业对资源的整合、人才的利用、制度的完善来加以改善的,但是还是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加以严格的规范。如互联网广告中的虚假广告大肆横行,作

者强调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发布者的自身道德素质、网站的审查等,但是现在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广告的发布者往往与网站经营者达成了一定的利益条件,已经不是单纯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了,因此要求行业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过于理想化,还是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现在还不成熟的市场进行规范。

四.总结

广告是传播学中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仅仅承载着传播信息的作用,还牵涉着利益、商品、消费者、商家等等各个方面,而往往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会盲目追求利益而忽视产品服务真正应当具备的品质,因此广告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广告的管理并不是仅是通过一部广告法就能够规范。当下,中国的广告行业像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铁轨上疾驰,但是还是需要作为火车头的法律法规的牵引,火车再想跑的快,落后的法律法规跟不上要求,还在老牛拖慢车,这既不利于中国广告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这就需要广告业人士和法律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题记:根,就是本质。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回归到根以寻求解脱,而不是流于形式,高喊口号,大声宣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曾经是一句让诸多法律学子产生共鸣的话。直到到了今天它仍旧保存着自己的意义。在我看来,它像警钟,时刻提醒法律工作者不要偏离应有的方向。

很明显,信仰缺失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时候任何谈论信仰价值问题的人都不是务实的人,都不是有革命性的人,都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昏庸懒惰之人!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找回我们的信仰!作为法律工作者(虽然我只是个学生),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努力让大家信仰法律,而不是告诉大家去信仰法律!

其实在我看来,《法律与宗教》一书最珍贵的一句话是:“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这就是法律的悲哀,然而现在,这种悲哀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为什么会这样,下面我将简要分析。

从前,中国历来是人治的国家。五四运动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最后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逐步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被极大地破坏,从而有了依法治国的立足之地。但问题的根源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人治”成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抗拒的习惯。加上法律的修订,法院的裁决都是由人参与完成的。于是,有了新思想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和互联网出现后,人们更容易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也更容易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所谓的新思想也就是让中国人不能轻易相信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各种思想的总和。)便不太容易能相信这种畸形的法律体系。这种情况到了近年,伴随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多,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现实。为了生存,很多人都开始运用自我膨胀增强自己的信心以鼓励自己继续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这些人开始盲从(盲从于自己活着盲从于有金钱权力地位的人)。于是更不把法律放在眼里,不再信任法律,更不会有什么信仰。

最可怕的现象莫过于人们仅仅以为法律就是惩罚人的工具,一旦有人能够逃

避躲避甚至承受住这种惩罚,他就敢肆无忌惮的触犯法律!现在,我已经心惊胆寒于我的想象——所有人都不再信任法律„„

法律究竟由何而生?这个问题其实再简单不过:就是为了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为构建一个现代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如果法律做不到这些,也就没有必要也么有资本让大家相信,更别说去信仰!

说到这,我要问了,现在的法律能做到这些吗?法律能做到的话,法院能做到吗!为什么新中国成立这么久以来,中国已经进步了这么多之后,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人治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些人在鼓吹公平的时候自己却贪得无厌的去压榨别人!这些压榨当然不像地主似的那么残忍,而是用一种强制欺骗的手段(你让我信你,我不信你你就会打压我,但是如果我信你你又做不出让我能相信你的事),利用所有人的信任和天真,再加上手中已有的钱或者权,来谋取自己灰色的利益。说白了就是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没有任何作为,大家抱着封建主义思想过着无产阶级的生活,能不出问题吗!

写到这,貌似离题越来越远了,其实不是。这就是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做根:治病要治根。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弊病都是相通的。法律信仰缺失也就归结于信仰缺失,信仰缺失也就归结于人们精神文明道德观念的丧失,如此一来也就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开始寻找:国家政策的问题,或者全国人民的问题。但是当这个社会被很大程度上细化之后,一切问题又都归结于“根”的问题的时候,谁来负责任解决?我认为,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那就是全体人民的责任,所有人都有义务去解决问题,至少投入一定的力量来参与解决问题。这会儿,也就不分你的能力、地位或者财富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我想,一个学生都能看见的问题专家们肯定更容易就发现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专家站出来解决,没有专家站出来以身作责身体力行,甚至没有专家稍微的不去妥协一下!我很不明白,这就是社会黑暗的力量,这就是人性黑暗的力量,这就是人?

从小,我就听大人们的话:“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那么就融入它、适应它。”于是我进入了社会,融入了他,适应了他,败给了他!我现在无比的后悔,我后悔没有读懂这句话的前提:“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

我,有没有曾经试图改变过这个社会!

第四篇: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

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

【作品】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作者】 博登海默 邓正来【译】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想看《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的想法存在很久了。近期上行政法课程的时候老师经常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和社会法学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才疏学浅,一直对各个学派为何而争,各学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不明就里。关于斯多葛派、托马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霍布斯、斯宾若莎、萨维尼、奥斯丁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实在不了解。听老师在讲堂上侃侃而谈在下面听得实在憋屈,索性把博登海默的《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花了一周左右时间啃下来。终于可以理清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脉络,不失为一种收获。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全书大抵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的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第三部分的法律的渊源和技术。

第一部分作者从古到今梳理影响法学历史进程的法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者从古希腊说起,他认为古希腊时期法律和宗教合一,后期诡辩派的出现,他们主张的强权即公理使得自然法和社会法逐渐产生分离。这时期的柏拉图所倡导的社会蓝图是人生而不平等,在《理想国》中,他声称最理想的国度应该要区分清楚统治者、辅助者、农民和手工艺者,让他们各司其职,整个社会才能够运行有序,柏拉图并不特别虔诚相信法律的作用;而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虽然认同柏拉图的主张,但他较为敏锐地意识到权力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提出了要法治不要人治的主张。他认为以正当方式制定出来的法律具有最终的权威性;在此之后出现了斯多葛派,该流派认为世界上有一种遍及宇宙的普世力量,那就是理性,这是正义和法律的基础。西塞罗更是进一步把自然等同于理性,并把理性等同于宇宙中的主宰力量。

到了中世纪时期,政教不分。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为宗教至上提供理论来源和法理支撑的学说,最早期的宗教教义以奥古斯丁的学说最为流传盛行,他认为国家制度起源于人性的腐败,教会对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国家只是作为人间和平的工具才是正当的。国家必须捍卫教会,执行教会的命令,并经由实施世俗的法律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而后托马斯认为世上有四法存在,分别是永恒法、自然法、神法、人法。其中永恒法最为主要,自然法是从永恒法中抽出一些规则所组成,神法是上帝发布的一些具体的命令和制定,人法则是人世间订立的法律。其后出现了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论证。唯名论认为自然界中唯一实在的物质就是人们通过观察而认识的那些单个的事物和对人之感觉的认知。而唯实论则认为外在世界存在与主观意象一一对应的实物。

等到了古典时代,政教开始出现分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从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中求解放的过程。代表人物格劳秀斯、霍布斯、斯宾若莎、普芬道夫和沃尔夫。第二阶段权力分立保护个人天赋权利,代表人物洛克和孟德斯鸠。第三阶段人民的“公意”,代表人物卢梭。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认为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对他人施加压力,从而使他人能在其诉求中适当地控诉侵犯其平等权利的行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利益是唯一合法的尺度。法律不可能是不正义的,但却可能是邪恶的。要成立君主专制的政府形式。斯宾若莎认为只要人生活在自然统治之下,就会导向争斗和失序;洛克反对霍布斯的专制形式,倡导有限权力政府。分权主要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最后人民说了算。孟德斯鸠则主张三权分立;到了卢梭时期,卢梭的思想更为激进和浪漫,他认为每个人向全体奉献自己,实际上就是没有向任何人奉献自己。在市民社会,个人不服从个人,只服从“公意”.卢梭的理论很容易导致专制民主制。

在古典时代之后,德国出现了先验的唯心主义思潮。以康德为首的学者认为人是经验现象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其中自由与人之理性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物质和因果关系的经验世界是虚幻世界。康德更加倾向于认为外在物质的世界是虚构和无妄的。在康德的基础上,费希特则主张纯粹的唯心主义,他认为所有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而且必须是智性人的自我。而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唯心主义,他将唯心论由主管唯心主义拓展到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提出进化的新观念,他认为社会生活的种种表现形式,都是一个能动的,进化的过程的产物。历史运动的背后存在一个伟大的理想,即实现自由。黑格尔的这种进化的新观点为历史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历史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物当属萨维尼,萨维尼认为法律是那些内在地、默默起作用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中,而且其真正的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而美国的梅因则认为各民族的法律发展史表明一些进化模式会在不同的社会秩序中和相似的历史情势下不断重复地展现。迄今为止的进步社会运动,乃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斯宾塞则提出了法理进化理论,他认为文明和法律乃是生物的和有机的进化的结果。而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则是这一进化过程中主要决定因素。文明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或军事的社会形态。第二阶段是增加对政府职能的限制,以增进个人自由。马克思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开创新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认为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工具。法律是通知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社会控制之工具的法律将会逐渐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

除了唯心主义、历史学派、自然法学派外,还有以边沁、穆勒和耶林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派。边沁认为政府得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穆勒认为人具有比动物的欲望更高级的官能。耶林认为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之间形成一种平衡。法律是一种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被称为社会功利主义者。

在此之外,奥斯丁、凯尔森则提出了分析实证主义学说。该学说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并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范围之内。认为只有实在法才是法律。奥斯丁试图将法理学同伦理学相分离,凯尔森更加激进,他提出纯粹的分析实证主义学说,他希望消除法律科学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还希望使法律理论摆脱一切外部因素和非法律的价值判断。认为法律是由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等级体系。之后还出现以庞德为首的社会学法学,卡多佐霍姆斯等人的法律现实主义。还出现自然法的复兴和价值取向法理学。

第二部分作者对法律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析。他首先先从秩序入手,从自然界有序模式普遍性的角度、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秩序的内心需求角度、对比了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体的缺点,从而认为法律的普遍性要求之一就是必须维护世界的秩序。秩序成为法律形式上必须落实到位的关键要素;紧接着作者又将视角投射到正义的内涵之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正义的目标,即满足个人的合理需求和主张,并与此同时促进生产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程度,指出这是维续文明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然而作者对正义的内涵却无从界定,他对比了历史上权威人士对正义的定义,有与理性相挂钩的、有与平等相挂钩的、有与安全、自由等概念相比较。最后,作者一一比较了正义与自由、平等、安全、福利、理性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法律就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并区别开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区别,指出法治的利弊。

第三部分,作者分析了法律的渊源和技术,探析法律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并分析法律的科学方法的范式以及司法过程中的技术。

整本书的脉络清晰明了,内容详实,干货多,读起来带劲。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很多。

第一,虽然我学习的专业是法律,但从书的第一部分学习可以看出。所有学科的起源应该都是来自于对宇宙的追问和探讨,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等一系列哲学大家所探讨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他们追问的是宇宙深处的秘密,人性的深处。人为什么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于是有人平等、自由、公正等概念的出现。从而衍生出法律这门学科出来。部门法存在的前提可以由宪法所赋予,这也就是所谓的宪法资源。而宪法存在的前提从哪里去获得?没有。任何问题的追问都会陷入对元问题的探寻,而元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这个答案的探寻就落在哲学家身上。以此推演,经济专业、社会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所有现存的学科的无穷追问,都会面临一个问不下去的问题。所以任何的学科都需要价值前设。也就是说必须需要一个理论的基础以支撑一门学科的发展。法律的理论基础就是《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二部分的探寻结果:法律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法律的最原始的价值前设就是世界上存在秩序和正义,这是让每个人、社会可以很好生活发展的基础。从而确立秩序和价值的无上地位。法律就此沿着这两个价值基础开疆拓土,成为一门繁衍成长的学科。

第二,从第一部分历史上对真理的探寻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哲学家对不同的学说甚至存在大量的疑义和分歧。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对探寻法律的终极真理报失望态度呢?不是的。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任何哲学大师的学说之所在在他所在的时代存活下来并指导当时的时代向前发展,就说明哲学的探寻能出成效。如果我们接受“真理是任何特定时间人民经验的总和”的说法,我们就可能更能够坦然面对不同学说的争鸣和互相挑衅质疑。不同时代学说之间的隔空甚至隔世对话,碰撞、争鸣,才更可能在新时代产生更灿烂夺目的时代成果。世界上有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不知道。但人们一直在前进。如果失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寻,人将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历史终结,时代崩溃瓦解。

第三,单单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我成功梳理了从古至今关于法律的争鸣,知道了何谓自然法学派、斯多葛派、分析实证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功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知道了各个领域的大牛。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所接触的学派理论和学说都是博登海默的二次加工,我是对于别人理解的再理解。我吸收的是博登海默的知识而不是各个哲学家最原始新鲜的知识,并且我对于博登海默的知识传授可能都没有吸收一半。如果需要更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必须要做的是去找各位大师的著作进行拜读。其次,对于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看的并不是很透彻。这是我自己的看书问题。尽管我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看书写读后感的习惯,但对于书的精读仍然不够,仍需要好好锻炼。

第五篇: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有感

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有感

龙海萍

作为幼教岗位上的新手,我深知自己幼教理论知识肤浅,所以我利用寒假读了陈晓芳撰写《幼儿教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加明确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幼儿为本”,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需要来决定和调整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灵活的安排和组织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真正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此书的教育活动是以幼儿活动兴趣为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关键;如何促进幼儿获取学习方法、经验、技能。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在选择内容上要选择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内容;选择来自儿童文化及儿童精神世界的内容;选择更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经验的活动内容。从中使我更加深刻了解了在选择内容上要谨慎,切勿拿来主义,要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好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进行设计活动方案,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活动生成的价值,对活动内容的延伸之后,还要进行反思研讨和总结,以便来提升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实施主题教学时有的放矢,对一些好的主题可以“预设”和“生成”一些活动,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的孩子会更有主见,更有机会去体会不同有价值的事物,孩子们在生成活动后会更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会一直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作为教师,可以去组织不同形式的课程,去引导他们如何完成一件件、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天生是活动的,好奇的,他们的想象力绝对比大人们来的更丰富,更天真。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实践篇“活动案例及策略分析”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除了以上感受,我还有一下几点体会:

1.要使幼儿喜欢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调动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设计教案时,应注意如何去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包括教学活动开始时,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吸引幼儿对即将学习课题的注意,并让他们知道要学什么,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如用一些较悬念的问题来进行引导,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听去想。

2.在设计教案时,应计划好如何在活动结束时,给幼儿一些与课题内容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或尝试自己找出答案,以保持幼儿对课题的兴趣,这样激发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又让幼儿尝到成功的乐趣,引发下次再玩的兴趣。3.努力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一起活动,让他们去想像,去创造,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一起学习,既学到知识,又不感觉厌倦。

4.让幼儿参与活动,自然角总是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或是瞧一瞧而已,并没有激起幼儿的多大兴趣,分析原因:大部分是老师存放进去,告诉幼儿。由于没有可操作性,他们也就不大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大都让幼儿参与讨论要放些什么,如谁给花浇水,给鱼喂食等,每天由谁负责, 幼儿一次又一次的参与、搜集资科、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无论在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书籍永远是最好的帮手,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保教水平,我应该多读书,多读幼教方面的书刊,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2015.2 2

下载读《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有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有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

    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 ----写在安全月之后 护理部 王冬梅 美国《护理管理杂志》在1998年报道了对一起严重护理事故进行系统分析的案例。1996年10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过丹婷

    法律必须被信仰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题记 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案牵动了每个人的神经。在我们看来一个把人撞了,再连捅......

    读《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有感

    读《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有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大纲和教科书上规定的知识,更应是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读《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有感

    读《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有感读了杜萍所著的《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一书,收获很多。这本书通过详尽的课堂案例,阐述了有效课堂的管理特点和内容,分析了课堂管理的几个......

    读《课堂纪律问题预防与应对》有感

    爱 心 、 冷 静、 方 法 ——读《课堂纪律问题预防与应对》有感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 刘庆录 寒假中,抽时间拜读了由吕红日翻译的美国纪律和家庭教育领域的权威——凯......

    读《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有感

    读《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有感 ——做一个会叙事的老师 最近,我在读李季教授的一本书《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当我一看见书名的时候,这本书就深深吸引着我,......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共五篇)

    数学界,吴正宪老师备受老师们的敬佩。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

    与孩子共读有感(5篇模版)

    与孩子共读有感倩妈 在亲子共读活动中,我和孩子共读了很多的 课外阅读书,比如说:《童话故事》《唐诗宋词》《儿童文学》《寓言故事》《少年时代》等。在我和孩子一起读书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