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幽默的语言中显现智慧
教学活动中幽默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学的学习中,有系统的研究对象,有细致入微的条理分析。但这些工作的背后主要是要教会我们如何运用语言。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将文化、知识全面到位的表达出来,显得至关重要。而幽默的语言表达,有着积极的表达作用。身为未来的教师,应当学会如何将幽默语言利用于教学活动中。
要使语言具有幽默感,黑格尔所说“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更高度的深刻意义”、“放出精神的火花”的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进入主动思考分析的乐学情景。实践证明,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幽默语言,不是滑稽逗乐、庸俗戏谑,而是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的外露,具有高雅性;不是为了博得廉价的一笑,而是用委婉含蓄的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以生动鲜明、深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运用幽默语言活跃气氛。
幽默能激起听众的愉悦感,使人轻松、愉快、爽心、舒情;幽默可活跃气氛,沟通双方感情,在笑声中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教师可以通过极度夸张的手法来嘲讽自己的某种缺点,在学生面前主动贬低以体现教师心灵的豁达与纯净,并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如某教师较胖,在接手所教班的开始,就自我介绍道:“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超水平地发挥带头作用,出门的时候,你们跟在我后面,夏天晒不着太阳,冬天吹不到冷风,怎么样,欢迎我这个带头人吗?”。又如有一个梁老师,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在黑板上写两个字“梁”、“粱”,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形和义的不同之处,等学生说完,再介绍自己姓梁,是栋梁的梁,让学生别把它写成高粱的粱,把老师当粮食给吃了。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便使课堂气氛轻松起来,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后面的授课便如顺水行舟。
第二,运用幽默语言批评他人。
幽默能融洽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生动地表达情感和态度,从而达到驳斥、批评学生的目的。幽默通过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智慧,于无足轻重之中显现出深刻的意义,在笑声中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趣味。
教师可以采用反语手法。要求是声东击西,“睁着眼睛说瞎话”,把真话往反里说,把反话说绝,说得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形。例如,有名学生在教室里高声夸口说:“我从来不复习,照样得60分,”恰巧被教师听见,这名教师就说:“还是你最能干,同学们看,得60分多好呀!可以看爸爸表演‘吹胡子瞪眼睛’,可以听妈妈演唱‘唉声叹气’,还可以整天玩得‘提心掉胆’,将来升学了,更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一筹莫展’„„”此时同学们心领神会的笑声,实际上就给了该同学善意的嘲讽。再如,对班上学生抽烟的现象进行幽默语批评:“今天我向大家讲讲吸烟的好处:第一,可以防小偷。吸烟会引起深夜的剧烈咳嗽,小偷怎么敢上门呢?第二,可以节省衣料。咳久了就成了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些。第三可以演包清天,从小吸烟,长大了脸色黄中带黑,演包清天不用化妆。第四,永远不老,因为有资料统计,吸烟的历史越长,越短命,当然活不到老了。” 1
正话反说,使严肃的说教反而显得生动有趣。
这些幽默的反讽给了学生一个台阶,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事情的对与错,从而深刻反省自己。
第三,运用幽默语言讲道理。
“与人说理,须使人心中点头”,这是周恩来同志经常告诫身边秘书的一句话。讲道理要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要冷静分析,严密推理。但有时候也需要幽默的谈吐,使人在轻松欢快的笑声中明白事理,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
教师在处理学生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利用语言的灵活性,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有个学生甲私自拿了乙的一个玩具。第二天他问老师:“如果老师你知道有个同学的玩具——变形金刚跑到别人的书包里了,结果会怎么样呢?”为了启发学生把玩具送回去,老师说:“其实老师早就知道这个故事的结果是——变形金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变成了汽车,悄悄开回主人的车库里了。这里,老师利用童话故事的情节不但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而且教会他怎么去弥补自己的过错,勇敢承担错误。委婉而充满智慧的语言方式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第四,运用幽默语言提出要求。
学生手中拿了一叠漫画,洋洋自得,大声说:“这是我上课偷偷给老师画的漫画!”这时候正好教师走进教室,见此情形,马上说:“能借给我几张吗?我女儿最近也喜欢画漫画,我想给她借鉴借鉴。”学生由疑惑而微笑。老师突然又说:“看了你的漫画,再看看你的成绩,我想,她或许上课不会再偷偷画漫画了。”在防范意识还未形成之前给以如此旁敲侧击的批评,学生产生反抗情绪恐怕就难一些了。
运用幽默语言提出自己的要求。这种说话方式含蓄婉转,往往具有暗示性、启发性,不会伤害双方感情。如果学生能够接受你的要求,则可以在笑声中主动、乐意地采取措施;如果学生不能接受,也不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第五,运用幽默语言摆脱尴尬的困境。
运用幽默的语言可打破僵局使矛盾双方从尴尬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得以缓和平息。
如:教师发现教室里的地面很脏,就指着地面对学生说:“我们班的物产可真丰富呀!你看地上,有五彩斑斓的碎纸片,还有灰黄色的‘龙涎’。我们总不能光生产不出口啊!”用轻松的语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容易收到好的效果,气氛也好。又如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课堂气氛也较紧张,教师就说:“线路不通,短路了。”在学生的笑声中缓和了气氛。在课堂上,采用这些生活中的轻松幽默用语,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
列宁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因此,教师在运用幽默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追求高雅,是轻松的诙谐,是机智的含蓄,是挚爱的微笑,而不是油滑,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恶意嘲讽。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是必要的。2
第二篇:幽默在教师语言中的运用及其积极作用
浅谈幽默在教师语言中的运用及其积极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是一种智慧,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授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感觉,保持大脑亢奋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课堂语言幽默起来呢?结合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幽默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积极作用。
一、如何应用幽默语言
莫向斯基在《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一文中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的周围充满了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善于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教学中,语言幽默艺术的技巧多种多样,然而,方法在于借鉴,不可硬搬,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小技巧:
1、趣诗妙文
引用趣诗妙文能起到活跃课堂,增长知识的作用。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问孔雀为什么是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时,这位老师当即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知识丰富的老师当即想起了中国留学生陆侃如论文答辩的故事。于是老师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又恰巧学生刚好学过《古诗十九首》而且还背诵了此篇,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2、正话反说,明贬实褒
将褒义词用在该贬的事物上,将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3、善用谐音
优秀的教师会发现善用谐音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幽默方法。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临时仿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有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只蝴蝶飞了进来,而且围着玻璃飞来飞去,许多学生的目光都被这只蝴蝶吸引了,为了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问:“为什么这只蝴蝶一直在这里飞来飞去?”谁能回答,同学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位老师接着说:“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二、幽默的积极作用
1、调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幽默的第一节课能让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积极了,配合积极了,那么上课也轻松了。
2、让学生易于接受批评。无数事实证明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比摆出冷峻面孔、胡乱一通说效果更加,它创造了亲切和谐的批评氛围,这中氛围下的批评更加让学生易于接受。
3、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具有机制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幽默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才能会意,在笑过之后又需深入思考和想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幽默是一种情怀,一种胸襟,一种人生观。这项基本功不是一日而就的,需要我们几年如一日的摸索实践。总之,一句话,在教学活动中幽默语言的运用套用孙悦亮教授的一句话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三篇:浅谈中西方文化茶艺在语言中的体现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02013304 钟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at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英国人喜欢称呼头衔:Professor Green, Dr.Brown, Mr.Smith, 美国人喜欢直呼其名,同样表示尊重。刚开始不知如何称呼时可使用Sir, Madam。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因为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对一些称谓产生误解,经常会出现将中文的称呼直译成英文的情况。如中国人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称赞
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距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为了尽量减少这样的矛盾的发生,我们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多与外国人接触,增进了解,熟悉别国的文化,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避讳。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别,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与外国人交谈的过程中提及一些禁忌的话题。在交际过程中碰到文化冲突时要表达出来,及时沟通,消除误解。从效果来看,最有效的解决文化隔阂的方式是到国外留学或者游学,亲身体会异国文化,了解外国习俗,在不断地与外国人交流得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上的经验和技巧。参考书目(文献):
方文惠:《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
吴冰:《Chinese Teachers'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
第四篇: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摘要:性别歧视是现代社会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语言性别歧视也是性别歧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语言歧视也得到了很多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与关注。语言是一面能够反映社会文化与人们心理活动的镜子。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去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其成因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性别歧视;英语语言
Abstract: Sexism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whole society.Sexism language is a part of sexism which has attracted social linguiticians and psychologists’ attention.Language is a mirror of society which reflects people’s thought and culture.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s of sexis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linguistics.Key words: social linguistics;sexism;English language 引言
语言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在二十世纪早期,性别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差异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但是语言性别歧视却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被研究。语言性别歧视是指从形式、意义以及语言的其他方面对于女性的歧视。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反应了特定时期社会的文化、习俗以及思想模式。因此,语言性别歧视也同样反应了整个社会的对于女性的歧视的价值观。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也反应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关键的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罗宾·莱考夫在语言特征以及使用方面有所研究,并且她指出女性语言包括描述女性的语言以及女性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在功能上就反应了对于女性身份的歧视。1922年,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帕森从词汇以及句法方面来描述了语言上的性别不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女性语言。十年后,许多大学也开设了性别语言与行为课程。许多著名学者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将语言性别歧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语言性别歧视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表现以及成因 1.语言性别歧视的表现
语言性别歧视首先体现在词语的形成以及使用方面。男性和女性是生来平等的,并且彼此都需要互相尊重。在英语中,词语的使用方面分为男性词语和女性词语。一些词语只能用来形容男性而不能用于形容女性。并且一些只用于形容女性的词语是对女性有歧视的。从词语的形成上来说,英语中的许多既可以描述女性又可以男性的词汇都是以男性词汇作为词根的。相反的,只能描绘女性的词语都是从男性词语中变化来的。比如prince-princess,host-hostess,hero-heroine等。还有一种词语,描述女性的词语是专门被标记出的,而男性词语却没有任何标记。例如,ambassador可以同时表示男性大使和女性大使,但是ambassadress却只能用来描述女性大使。同样的例子还有poet和poetess。这些现象都可以体现出人们将男性语言作为标准和社会的主体语言,而女性词汇则是男性词汇的从属或者演变。
在英语中,当我们不确定性别或不必要确定性别的时候,我们通常都用he来指代任何人。并且man这个词也可以代表某一类特定的人,比如mankind,human,spokesman,congressman等。这个现象也体现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同样,很多描绘女性的词语可以反映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例如,housewife和earth-mother这两个词就可以表现出女性的生活是以洗衣做饭等家务为中心的。Secretary,nurse,stenographer这些词语可以体现出女性拥有自己的职业但是收入水平非常低,如果有男性从事护士或秘书职业,我们一定会特意标记出male nurse和male secretary。人们通常会把高收入职业同男性联系在一起,例如医生、律师等。但是如果女性从事这种行业,人们就会特意标记处woman doctor和woman doctor。这些词语的分类就体现出人们意识里认为男性就应该从事高收入以及挑战性的工作,而女性只能从事低收入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
在词语的顺序方面也能体现出语言性别歧视。在英语中,当我们需要同时提到男性和女性时,我们通常会说“ladies and gentlemen”,“bride and groom”,西方人认为“女士优先”是他们的理解。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女性是弱势的性别,是需要被照顾的。大多数的情况,人们更习惯把男性词语放在女性词语之前,来表现女性的从属地位,例如man and woman, male and female, husband and wife, Adam and Eve等。这种语言习惯也体现出了社会在语言方面对于女性的歧视。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并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语义学的研究角度看,有很多词语是赞扬男性却贬低女性的。男性词语通常是褒义词而女性词语通常是贬义词。例如,wench这个词语最早是用来形容乡村姑娘,但是现在却用来形容妓女。根据统计,英语中有超过500个词可以表示妓女,但是只有65个词可以用来表示男妓。
这种类型的歧视还有很多。例如bachelor和spinster都可以形容未婚者,但是bachelor用来形容男性未婚者,未婚的原因是因为男性很独立并且享受单身状态。但是spinster用来形容很难找到结婚对象的女性未婚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语都反映了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同。
2.语言性别歧视的成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反映社会整体文化。语言是被文化影响的,但是同时他也反映了文化中的民族特征。语言也可以表现出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所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体现了社会中的男性女性不平等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决定的。语言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是语言使用者会根据他们的价值观以及观点去给语言加上颜色。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是一天就形成的。
社会环境是影响语言性别歧视形成的因素之一。语言是社会团体在环境中习得的。性别歧视语言进入恶性循环是由于西方社会传统思想观念造成的,对于女性的歧视似乎已经变成了文化的一部分。西方社会对女性的能力、价值观和行为都是有偏见的,而这种偏见就形成了固定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性别歧视的社会成见是不公平的,他反映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建立在牺牲女性利益的基础上的。这就意味着女性在政治、社会、教育以及经济方面都是不平等的。
从历史的发展方面看,在西方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低于男性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女性语言被认为应该是礼貌、保守、服从以及温柔的。而相反的,男性语言就更直接、勇敢和坚持。在西方,宗教也是影响语言的重大因素。在圣经中,女性就属于从属地位。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而当亚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上帝才创造了女性夏娃,夏娃也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的。这也就意为着,女性是从男性从产生出来的。因此语言也把男性语言放在了首位。
二、避免性别歧视语言的措施
性别歧视语言在污染着我们的语言环境并且影响了我们的交流,甚至会导致矛盾和冲突。所以在一些正式场合需要规避性别歧视语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有效。如果我们都在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言,人们之间交流会更有效,表达会更清楚,语言也会变得更优美。更重要的是,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言可以促使社会中的性别平等。西方国家在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言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当没有必要指明性别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性别形容词,例如lady doctor, female lawyer等。性别形容词会暗示人们这样的工作职能由男性或女性来担任。这也是一种性别歧视。我们也应该避免使用Mrs.和Miss,而使用Ms,当我们不知道一位女性的婚姻状况时,我们最好使用Ms。在正式场合我们也应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委婉语来表达一些可能会贬低女性的词语,这样可以避免交流中的尴尬。
英语中的一些以男性词语为词缀的复合词是用来表示职业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中性词来避免在职业称谓方面的性别歧视语言,例如“消防员”,我们可以用firefighter而不是fireman。同样的例子还有news reporter和 newsman,police officer 和 policeman。
三、结论
性别歧视语言不论是在语言学还是在整个社会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这方面的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跟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略低的。语言并不能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因为性别歧视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反映着歧视女性的思想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只有从根源处消除人们对于女性歧视的这一思想,性别歧视语言现象才有可能被规避。人们应该意识到,给及女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真正实现两性平等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白解红著.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9122 3 杨永林著.社会语言学---功能性别称谓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01122 5 赵蓉晖著.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1-53
第五篇: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陈 贺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从英语语言出发,分析其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视男性用语为主体,女性用语为变体或附属;两性词语在词义上不对称;词汇排序上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接着从劳动性别分工、宗教思想、性别角色社会化三个角度对之进行原因解读。这为当前的性别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性别;劳动分工;宗教;角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209-03 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朗曼英语词典》定义性别歧视为:“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美国传统词典》关于“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因此,“性别歧视”通常是对女性的歧视,是社会对女性的偏见[1]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折射了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念。通过语言,可以管窥到人们的性别观念。几千年来,英语国家人们一直生活在父权制体系的桎梏之下,对女性怀有深深的歧视。这一性别态度,在英语语言中有着深刻的印证。那么,本文将揭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对之进行原因探讨。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一)以男性为规范
以男性为规范是语言性别歧视的重要表现之一[1]1。表现在具体语言事实上,即语言视男性用语为主体,将女性用语当作变体或附属[2]。这一特征在英语语言中具有鲜明的体现。
(二)词义上的不对称
其次,与男性相比,英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贬义词数量众多。据Dale Spencer统计,英语中表达“性生活放荡”的词语,至少有220个是与女性相关,而只有20个左右与男性有关。另据研究,英语中表示“在性生活上乱七八糟的女子”的词多达320个,几乎所有关于女性的词都有具有贬义,而一部分关于男性的词则含有“哪个男子不风流的”容忍之意。
再次,男女词义演变上不对称。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男性词语向褒义方向演变,而女性词语则有恶化的趋势。King(国王)、lord(老爷)、master(主人)、father(父亲),在现代英语中,只要把他们的首字母大写,就可以分别用来指“上帝”、“基督”、“主或神”。与男性褒化相对,女性词语往往增加了贬义。Tart一词原指一种小糕饼,后用作亲昵的称呼年轻女子,后来演变为“富于性感的女子”,随后又转化为“对道德不甚介意,作风随便的女子”,而现在又指“在街上拉客的女子”。
(三)语序上的歧视
二、英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语言依赖于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体系。语言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英美国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不无关联。而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与以下三个层面紧密相关:
(一)劳动性别分工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女不平等源自劳动性别分工[3]67。劳动性别分工是人类最主要的社会分工形式,以生理性和社会性别为基础,社教化将男性和女性分别规范在以性别特质界定的工作岗位[3]68。依照性别分配劳动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分工方式,它是人类寻找到的最有效的组织社会生活的方法[4]。在西方农业社会里,劳动性别分工模式主要与性别天然差异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
首先,在某种程度来讲,劳动性别分工是自然秩序的结果[5]。根据达尔文理论,男性与女性具有一定的生理差异,两性各有独特的身体特征。总体而言,在体格方面,男性身材高大,肌肉发达,身体健壮;女性则身材较小,身体比较纤弱。在性格方面,男性精力旺盛,富有冒险精神;女性则比较文静、温柔、随和。由于这些差异,男性似乎更加适合从事与生产有关的劳动,如养殖、农耕等。而女性则适宜从事与人的再生产有关的劳动,如生育、抚育和家务劳动等。
其次,劳动性别分工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男性与女性必须一起劳动,才能维持生活:女性采摘水果和种子,男性狩猎打鱼。由于当时劳动工具落后,采摘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于是,在一定时期内,人类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当人类步入农业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改善,社会的主要经济支柱转为农耕等体力劳动。由于身体上的差异,男性身体更加强壮,更适合从事这些劳动。于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新的劳动性别分工,男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女性则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
因此,在西方农业社会劳动性别分工模式里,男性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在家庭和公共空间的划分过程中,财产关系成为决定性别秩序的基本决定因素[6]。于是,长期以来,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主宰着社会的一切,垄断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公共领域;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被禁锢在家庭范围内。这一社会特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视现象。
(二)宗教思想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在西方国家文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基督教教义以男性为主体,到处充斥着对女性的排斥和歧视。在这种宗教思想体系下,男性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按照神权来进行统治,按照神权来规范女性的一切[7]22。在《圣经》中,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类是男性。上帝赋予他无限的权利,制造了世界万物,按照他的意愿命名,归他统治。为了不让他感到孤独,上帝又取其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性,来帮助他,陪伴他。于是,女性往往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因此,在社会关系中,男性支配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
你们作妻子的,当服从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以弗所书》第五章)
而且,女性在《圣经》中常被看作万恶之源。在伊甸园中,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苹果,并引诱亚当也偷吃了禁果。于是,他们被上帝驱赶出伊甸园,被罚永远生活在苦难之中。因此,人们认为夏娃对人类的堕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在《圣经》中,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女性常常被忽略,鲜被提及。希伯来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优秀女性,但《圣经》对她们的记载极其简略。例如:女先知米利安,与摩西、亚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女性的领导者,而且还曾经救过摩西,在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圣经》对其描写很少。
与之相比,男性则几乎垄断了《圣经》的所有章节。《圣经》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都是男性。上帝称为我们的“父亲”,上帝的的后代是儿子耶稣。引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以及耶稣的十三个门徒,全部都是男性。而且,《圣经》对其中的男性描写非常详尽,不吝笔墨。
总之,《圣经》是一本站在男性立场上,为男性书写的宗教典籍。作为基督教的重要经典,《圣经》影响广泛,其所散播的性别观念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西方社会奠定了男尊女卑的格调,使得英语语言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色彩。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6]76。每个人一出生甚至在出生前,就可能被身边的人们按照社会性别的固定模式来对待和教育。儿童从父母、教师、同辈、媒体、社会等多方面得到性别角色的信息,并受其影响,从中学习到怎样做符合社会规范的“男孩”或“女孩”,“男人”或“女人”。而且,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会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但同时又是每个人积极参与的过程。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意识到文化如何影响两性,并对不遵从社会期望者进行惩罚[8]169。但是,性别角色社会化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在社会性别期望的驱使下,每个人会不由自主地按照社会期望进行性别角色社会化。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每个人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别角色社会化,而是按照他对自我、社会期望、行为规范的理解,积极的参与这一个过程”[8]169。
同时,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一系列因素,如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等级划分等,会影响到性别角色的形成[9]。换句话说,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会受一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如:语言、媒体、文学、宗教、教育机构、家庭等。每一个人都会参照他的生长环境,如家庭、教育材料等,来逐渐形成适当的性别角色。
几千年来,英美国家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男性垄断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领域,女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则局限在家庭。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女性与男性相比天生具有缺陷,是不完整的人。而且,女性是“人类堕落”和“人类原罪”的根源。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一出生就被灌输相应的性别观念,并逐步的进行性别角色社会化。她们渐渐的接受其性别角色定位,认为女性是低卑的,一生应依附于男性,并遵从相应的道德规范,承担起家庭范围内的社会职责。这使得女性认同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熟视无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直延续下去。
三、结语
语言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英美国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反映。随着三次妇女运动的高涨,英美国家女权主义者积极投身到语言改革与规划活动中来,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得到一定改观。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并未完全消除。只有进一步深化性别研究,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完全实现男女平等,才能使语言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