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署。今年,我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确定了“关于崇明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总课题。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我校组成了以吴晓飞常务副校长为组长的赴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专题考察组。在张家港市委党校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6月4日至6日,考
察组对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并与张家港市农委、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金港镇等单位进行了交流,就进一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交换了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考察内容
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金港镇双山岛、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丰镇永联村、塘桥镇雅农生态园、塘桥镇韩山村、东渡苑、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示范点,对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重点介绍几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案例供参考。
(一)双山岛——田园生态型度假区
双山岛四面环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清静幽雅,是一个无污染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小岛,全岛面积约16平方公里,环岛岸线16.8公里,岛上河道成网,阡陌纵横,气候温润,资源丰富,完整地保存了恬静古朴的自然风貌、江南水乡风情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双山岛以农业为主,无工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处女岛”之一。
双山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倾力打造成市级生态岛。生态农业目前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今后规划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生态旅游方面主要打造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目前已建设全国首家江岛型水上高尔夫球场,正在建设的怡园农庄,集生态种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在品牌经营方面,双山岛将倾力打造“双山岛”品牌。为了支持双山岛建设生态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张家港市给双山岛每个行政村在南沙另外划拨200亩土地发展工业,用工业的收益来发展农业。据张主任介绍,通过在该土地上招商引资,双山岛一个行政村得到的反哺经费在100万元以上,这样就保障了村里的经费开支。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庄
园区原为江苏省国营常阴沙农场。10月,常阴沙管理区更名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8万亩,人口1.9万人,辖7个农村社区和1个集镇居委会。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园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地连片,格田成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该园区确立的“一核心五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也映入眼帘——“核心区”位于园区北端,紧靠沿江公路,毗邻长江,依托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花卉果木观光、生态农庄、科研培训交流基地、休闲度假服务、滨江生态公园、田园风光、生态休闲疗养区、生态桔园、农家乐风情等功能区。“五大基地”分别是4500亩稻麦种子繁育基地、600亩特种长江水产养殖基地、4000亩高档苗木种植基地、1000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3000亩优质柑桔种植基地。园区立足实际,全力彰显“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庄”特色,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环境、人文”四大优势,精心做好“生态环境、现代农业、致富百姓”三篇文章,正努力建成生态环境最优、田园风光最美、生活安居最佳,社会治安最好、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据介绍,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4.4亿元,入库税金8000万元,无愧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三)南丰镇永联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
华夏第一钢村——永联,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建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村目前所辖面积10.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76个,村民10200人。村可支配收入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280元。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155亿元,拥有500万吨钢和500万吨材的年产能力。村工业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18.8亿元。
永联村长期以来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生产向商品经济时代的集体经济转变、继而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资本跨越的发展路径,闯出了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提出了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农民
素质现代化为“新”的标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永联村的奋斗目标,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转变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永联村的发展堪称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
(四)雅农生态园、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旅游新亮点
民营资本经营的雅农生态园,总投资800多万元,融商
务会议、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垂钓游玩、文体活动及农耕文化教育于一体。生态园内,一处处木结构的休闲雅居凭水临风,充满农耕人文雅趣,已成为张家港市十大重点农业项目之一。越来越多的市民被吸引过来,生态园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这里平时每天要接待近300人,节假日则要翻倍,有人已将这里比作节假日休闲的“世外桃源”。
江苏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几大特色旅游板块,如鲜花专类欣赏园、湿地生态园、绿色蔬菜种养园、科普教育院、农家趣味园等五大旅游精品。公司致力于建设高效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园艺优势,围绕农业旅游的整体建园思路,以科普为主线,通过园林景致,结合乡村农业旅游的特色,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及市民休闲观光的乐园。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在规划布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生态旅游、培养农业人才、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有以下基本经验值得借鉴:
(一)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张家港市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禽畜、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五类特色优势产业。,张家港市邀请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编制了—2020年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初步构建了“一城四片区”格局,即杨舍城区主要发展林果、花木,适量发展优质稻米和蔬菜;金港片区主要发展林果、花木、禽畜、水产和休闲观光农业;塘桥片区主要发展水稻、林果水产、禽畜、蔬菜;锦丰片区主要发展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禽畜;乐余片区主要发展水稻、水产、林果、禽畜、蔬菜等生态农业。在统筹规划下,全市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4万亩标准化农田,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产值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6.9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36亿元,站农业总产值的45.81%,养殖业产值7.0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28%,农民收入达11785元。
(二)建立机制、优化管理,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张家港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张家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把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建立促进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
9月,该市制定《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意见》,其中规定:“新发展且每个规模经营单位经营面积粮食100亩以上、蔬菜30亩以上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连续5年、每年每亩300元的财政奖励补贴。”9月,又出台了《张家港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进一步扩大了补贴的范围,增加了由本市农民种植果品面积15亩以上的流出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享受同等奖励补贴,延长奖励补贴时间至2015年,同时,对承包经营权全部流转的村给予一次性奖励。近三年来,该市用于鼓励规模经营的奖励补贴资金累计达9808.5万元。
2、依法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张家港市建立了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健全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财政补贴“一折通”发放。同时,对规模经营户的文化水平、从业年限以及生产经营状况做出明确规定。经过充分调研,将单个种粮专业大户的规模经营面积控制在300亩左右,防止因面积过大或过小影响管理和效益。
3、切实提高规模经营管理水平
在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该市为积极培育本市规模经营示范户,制定了《张家港市扶持土地规模经营示范户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对示范户进行奖励,同时,市、镇农技部门实行“挂钩”制度,加强服务指导,每年安排5——7天免费培训,提高规模经营户生产管理水平。据对该市203户规模经营户抽样调查,粮食规模经营户亩均产量894公斤,净收益312元;蔬菜规模经营户亩均收入6288元,户均净收入达6.3万元;果品规模经营户亩均收入4535元,户均净收入达6.8万元。
(三)推广标准、扶持重点,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起,张家港市政府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并列入农业奖补范围,加大奖励力度,较好地激发了企业申报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已拥有各级各类名牌农产品39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个,市级32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90种、绿色食品104种、有机食品3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5片,面积6762.13公顷,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34片、面积14339.33公顷。“三品”农产品产地总面积21614公顷,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74.8%。该市好的做法是:
1、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合理规划基地、加快技术推广、培育龙头企业等方式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产品的开发铺平道路。
2、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
该市将农产品品牌开发的重点放在特色农产品上,围绕每类特色农产品创1——2个较具影响的品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特色品牌主要是:有产业化优势的重点龙头企业品牌,如梁丰、福临门;有生态优势的地方区域性品牌,如双山岛;科技含量高的品牌,如神园。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
为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张家港市通过建立品牌农产品营销网络,举办桃花节、水蜜桃节等各类农事节庆、利用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全方面宣传,让农产品品牌家喻户晓。
(四)拓展功能、融合产业,探索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
据不完全统计,张家港市以吸引民间资本3000多万元,开发和建设了16个初级观光农业项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形成金港镇江星农副科技示范园的田园观光型、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的观赏和采摘结合型、雅农生态园的垂钓和餐饮结合型、杨舍镇神园农庄的观赏、娱乐、购物综合型四种类型。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新兴产业,从该市目前的情况看,存在建设内容单
一、功能趋同等突出问题。如何以农业为基础,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快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亮点,正处于探索阶段。
(五)建设队伍、提高素质,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张家港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主要有21个局属事业站所(含8个镇动物防疫站)、8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1个管理区农副业办公室,共有干部职工371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市农业局更是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下大力气抓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外借人员早归队,另一方面是加强后备技术力量的培养。二是在加大投入上下功夫。通过把基层农技人员培养列入全市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了人才培养经费的落实。三是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吸收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镇农技队伍等方式提高现代农业人才的素质。
(六)更新观念、加强服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张家港市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有以下做法:
一是加强行政执法,推进依法治农。二是指导开展农牧渔业标准化工作。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工作,强化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五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农业面缘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考察体会
通过考察,总结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有如下体会。
(一)张家港人敢于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观念要先行。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立足于农业领域,而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不仅仅是站在本地的视域,而是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视域来发展现代农业,不是生搬硬套政策,而是用创新思维来发展,这一点对崇明很有启发。崇明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又要站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高度,更要以世界的眼光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集体经营模式的成功
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和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此行考察,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家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来发展现代农业。不管是双山岛还是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园区,不管是永联村还是韩山村,都体现了集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崇明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也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三)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工业反哺农业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同样,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高投入。工业反哺农业是解决资本高投入的重要途径。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堪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比如,为了支持双山岛发展生态农业,金港镇在南沙给双山岛每个行政村提供200亩的工业用地,用来招商引资,所得经费作为村日常开支。南丰镇永联村更是将永钢集团利润的25%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崇明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同样离不开工业的支持。目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加大市级财政对崇明农业的支持;二是在崇明发展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的第二、三产业。
(四)张家港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发展现代农业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非政府的职能莫属,因此,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从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到土地流转、农产品品牌战略和农业人才的培养等领域,张家港市各级政府深入调研、出台政策,积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崇明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做好规划、出台政策、加强监管,积极为我县高效生态农业服务。
(五)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等特点。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1、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导
张家港市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邀请权威专家共同制定产业规划,为该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崇明农业主要是发展粮食种植生产还是发展特色农产品,亦或是发展设施农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也没有定论。
考察张家港市后,我们认为崇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分两步走:近期宜发展“致富型”模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将来作为生态示范地,发展“技术型”模式,利用高科技发展规模农业。原因是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一方面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有转移非农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而崇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所以崇明当下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为主,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适度规(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既要保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要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更要发展规模经营,怎么办?这就必须使土地能流转起来。
如何流转呢?张家港市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一是张家港市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比如对于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市、镇两级政府每亩补贴300元(其中市政府补贴210元,镇政府补贴90元),再由村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大户或龙头企业,流转户共能得到每亩700元的补偿,这跟农民自己种田所得收益相差无几,同时,农民还能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何乐而不为?二是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实现土地流转。三是把农户吸收到基地,用“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土地流转。四是对于其他散户,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来实现规模经营。
崇明主管农业的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制定相关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3、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人才。尤其是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专门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数量偏少的农技专门人才和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民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张家港市十分重视基层农技队伍的建设,通过出台激励措施吸引了大量农技人才,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强市场意识、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崇明也应该花大力气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张家港市通过推广农业标准化产,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等方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当地的农产品深入人心。
崇明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岛,正在为创建生态县而努力,应该打好这张得天独厚的“生态牌”。大力培育“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比如崇明老毛蟹、三星镇白山羊等,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
5、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不仅实现自身的生产功能,而且为工业提供原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其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性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张家港市积极探索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双山岛集生态种养、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崇明的发展也要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具体的路径。在路径尚未确定之前,可以做一些尝试,比如可以搞两个基地,一是像骏马公司那样的集观赏、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基地,一是像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那样集采摘、观赏于一体的体验式的农业基地。
崇明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结合崇明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学习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崇明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赴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专题考察组
6月16日
第二篇: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一、外地的主要经验
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二)农业发展标准高、起点高
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建设高标准、发展高起点的原则,积极采用现代工厂化生产设施、自动化控制、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把现代生物研究成果诸如基因技术、良种繁育、无土栽培等,现代工业的高科技产品如滴灌、温室等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创出一种“绿化工厂”式农业生产流水线,把对土地、空间、时间和人力的利用发挥到极致,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生产量大质优的农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很难说清它们究竟是设施农业,还是绿色食品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但毋容置疑的是它们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上海市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从荷兰引进了3公顷自控玻璃温室,采用了温室自动化控制、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施肥、收集雨水灌溉、蜜蜂与人工辅助授粉、补充输送二氧化碳等高科技。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育苗温室引进成套的法国菲勒克莱连栋温室,配设电动控制外遮阳系统、水帘降温系统、移动喷灌系统等设备;温室大棚采用绿鸭公司现代化大型温室和以色列“肥滴佳”水肥灌溉控制系统。
同时,上海、深圳等地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出一大批绿色农产品。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立足市场需求,从选育品种入手,经过工厂化、设施化栽培、饲养和生产,已开发生产出黄瓜、甜瓜、南瓜、番茄、甜椒、生菜、美芹、绿色豆芽、保健鸡蛋等数十个品种的绿色食品,经严格的检测检验,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颁发绿色食品证书,允许使用绿色食品的标志。目前,产品已打入航空公司、涉外宾馆、大型超市,其中黄瓜、卷心菜等无公害蔬菜已运销日本,开拓了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并与日本的两家株式会社签订了长期稳定的蔬菜出口协议。深圳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相继颁发实施了3个地方性标准
1个法规,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产品产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了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加大了农产品产中与产后的检测检验,所生产的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证书,获得了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推行标准化和绿色安全消费方面,探索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办法,严格要求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推行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制度,加大农药检测力度,促使农产品经营从追求量的增长转到注重质量与效益上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三)坚持科技兴农,把科技融入农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高科技农业,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集结。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坚持科技进步,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作支撑,把农产品作为商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行工厂化种植、养殖的模式来生产;用科技武装农业和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实践中,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注重对引进成果的消化、吸收,并不断创新,搞好示范与推广,把科技真融于农业,促使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他们的实践再次证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是一个地区迅速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先后引进38个鲜食品种,利用现代科技筛选出近20个适宜于江南规模种植与设施栽培的品种,并研究总结出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其中以早熟葡萄8611(无核早红)、中熟葡萄“森田尼无核”、晚熟葡萄“秋红”(圣诞玫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良品种在当地规模种植。他们不仅实现了葡萄的“计划生育”,提高了葡萄产量,改进了葡萄品质,而且实现了时间上的差异生产,均衡上市,提高了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上海市农科院、广州市农科所依托技术与人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培育了上海“青花菜”、“春丽”、“宝玉”等一批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品种,辐射带动周围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通过自身选育和从国内外引进优良品种,已开发生产出黄瓜、甜瓜等数十个品种的绿色食品。
(四)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
(五)发展农业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给予必要的扶持。上海、深圳、等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信息与技术支持等来扶持他们发展壮大,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让他们去带动农户,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增加了农民收入。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经济高速增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质的提高。如何使上海的农业与建设一流国际大都市相匹配,摆在了上海市政府的面前。上海市抓住开发浦东的历史机遇,建立了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在资金投入、土地征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开发区规模迅速膨胀,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农业的龙头。深圳市政府拔款投资7000多万元征用了农民部分土地,又以每亩8000元的租金租用农民部分土地,建成了万亩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农业的认识。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我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其发展速度快慢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只有壮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市实行的仍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分散经营,一家一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矛盾十分突出,加之我们对农业研究不够,指导不力,致使农业发展较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已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学习外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宝贵经验,借鉴外地现代农业的科学模式,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下几种意识:一是机遇意识。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机遇,用敏捷的反应抢抓机遇,用超常的工作创造机遇,用加倍的努力把机遇变为现实。二是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永无止境。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勇于探索,勤于钻研,锐意进取,谋求突破,与时俱进。三是市场经济意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品牌意识。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商标注册,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名牌实力、名牌形象、名牌认知,积极培育自己的名牌,市场认可的名牌。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加快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五是绿色食品意识。绿色食品是满足市场消费者不断追求食品安全的“绿卡”。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严格生产操作规程,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检验,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绿色食品产业。
(二)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去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工作思路,既符合鹤壁的实际,又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唱响这个主旋律,按照这个工作思路抓下去,抓出成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分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的纽带,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外地的实践证明,没有龙头企业牵引的农业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者,而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因此,要把龙头企业的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方面,畜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以畜牧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种植业基本属于传统农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可以带动一大批农户参与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在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对具备这些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实行政策倾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优先、科技投入、信息帮助等多方面,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其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经营主体上,要鼓励和支持多层闪、多形式、多成分的龙头企业发展,以辐射带动能力强弱作为龙头企业的重要标准。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我市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只是龙头的雏型,需要加强培育,扶持壮大,尽快制定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认定办法;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能力扶持谁”的原则,出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形成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的法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注重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连结农户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保证农产品的批量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当前,要突出抓好现有园区的管理,努力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以园区为龙头,突出特色,膨胀规模,充分利用园区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带动更多的农户,创建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按照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区域布局的原则,尽快调整完善规划,形成资源特点与市场需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在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发挥专业村、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要集中财务、物力、人才,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地的集约化水平;注重科技投入,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培育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完善和创新运作机制。要推行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连接农户合同制,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格局。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三)坚持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邓小平说:“中国农业最终要解决问题要靠高科技”。传统的农业技术,就要是与解决温饱问题相适应的高产技术,重量轻质,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坚持科技进步,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的发展。一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完善利益机,能够把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我们真正的合作伙伴。四是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先进实用技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常规农业技术普及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技普及的广度、速度和效果。电台、电视台、报刊要开展专题或专栏,适时传播农业技术。五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六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的投入。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要把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发展。参考外地有关标准,尽快研究制定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分品种建立生产技术规程,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促进货畅其流。一是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采取扶持与引导,加快农村合作总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政府的意志通过总会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要加强对农民经纪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经纪人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交易行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传递、科技交流、资金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二是要按照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原则,尽快培育并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功能齐全、机制有效、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体系,并遵循市场规律,加强监管。三是加强对外联系,拓宽销售渠道。积极与外地大型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流通企业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产品销售,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和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客商和农民提供服务。一是市级“绿洲农网”、两县信息平台建设要抓紧改版,完善功能,增加信息量。三区和没有建站的12个乡镇要加快建立县区级信息平台和乡级信息服务站,新区周围三镇年底前要建成。二是尽快制定方案,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市县级农业园区、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以及种养大户要先行一步,实现信息连网。三是积极筹备,尽快开通“168农信息热线”,大力推广普及“农信通”,拓宽农业信息传达渠道。
(五)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及时协调解决调整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强督查力度,严格考核标准,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真正把这项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作为评定干部政绩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采用有效措施,尽快完善规划,制定和落实具体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办法,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结构的引导。要及时调整同级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充实农调办工作人员,保证农调办必需的经费,认真听取农调办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农调办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协调行动,加强对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积极支持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农调办要加强业务协调和工作指导,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具体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各级党委、政府的督查办公室,要协助农调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于工作好的通报表扬,工作差的通报批评,使农业结构调整见成效,见实效。
第三篇: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市政府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鹤壁市农业考察团一行18人在张俊成副书记、马方建副市长的率领下,就现代农业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农业名、优、特、新品种,尤其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林果业等方面,于2002年8月16日至24日赴上海、深圳、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重点考察了上海市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浦东益益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联华村蔬菜园区、市级千亩绿化苗木基地、上海市葡萄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深圳市保安区公明镇的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化奶牛示范场、楼村万亩荔枝园、布吉镇南岭村、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广州市芳村区花卉博览园、广州市农科所等。在考察中,通过观看录像、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现场咨询等形式,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看到了都市农业的光明前景,目睹了大市场、大流通的繁荣场面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的规模化基地建设,感受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探求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宝贵经验,思考了我市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考察,大家深深感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更加坚定,决心以这次考察为契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
一、外地的主要经验
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上海等地农业结构调整较早,城乡一体化进程快,农业发展十分迅速。面对新形势,他们仍然高度重视农业,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没有农村但不能没有农业,把农业真正当作国民经济的基础,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上海市抓住 开发浦东的历史机遇,将农业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城乡一体、联动开发的原则,于1994年9月建立了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经过7年多的开发建设,已形成9.5平方公里的规模,入驻企业40多家,现已将规划面积调整到12平方公里。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已成为高科技农业的一个缩影,现代农业的一个示范样板,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胜地,科普教育的一个基地,吸引了200多万国内外宾客前来访问、考察学习,展现出都市现代农业的风采。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联华村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1998年村委会作出了《全村土地全部实行有偿转让的决定》,采取代种口粮田的形式,将全村土地全部集中起来,由村统一管理,发展高效农业,已建成1000亩市级绿化苗木基地,除种植部分速生杨外,还有桂花、香樟、银杏等30多个品种;已建成600亩市级有机蔬菜基地,建有260座标准大棚,种有20多种优质蔬菜、瓜果。广州市芳村区发挥当地种植花卉历史悠久的优势,大力发展花卉种植,总面积已超过9000亩,正在建设中的花卉博览园占地260公顷,集展销贸易、技术开发、信息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前期3000多亩的花卉品种展示工程已完工,徜徉其中,使人流连忘返。上海农科院探索出以资产重组和技术入股为基础,通过科企联合,走科技产业化之路,共建立科研生产基地159个。
(二)农业发展标准高、起点高
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建设高标准、发展高起点的原则,积极采用现代工厂化生产设施、自动化控制、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把现代生物研究成果诸如基因技术、良种繁育、无土栽培等,现代工业的高科技产品如滴灌、温室等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创出一种“绿化工厂”式农业生产流水线,把对土地、空间、时间和人力的利用发挥到极致,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生产量大质优的农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很难说清它们究竟是设施农业,还是绿色食品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但毋容置疑的是它们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上海市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从荷兰引进了3公顷自控玻璃温室,采用了温室自动化控制、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施肥、收集雨水灌溉、蜜蜂与人工辅助授粉、补充输送二氧化碳等高科技。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育苗温室引进成套的法国菲勒克莱连栋温室,配设电动控制外遮阳系统、水帘降温系统、移动喷灌系统等设备;温室大棚采用绿鸭公司现代化大型温室和以色列“肥滴佳”水肥灌溉控制系统。
同时,上海、深圳等地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出一大批绿色农产品。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立足市场需求,从选育品种入手,经过工厂化、设施化栽培、饲养和生产,已开发生产出黄瓜、甜瓜、南瓜、番茄、甜椒、生菜、美芹、绿色豆芽、保健鸡蛋等数十个品种的绿色食品,经严格的检测检验,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颁发绿色食品证书,允许使用绿色食品的标志。目前,产品已打入航空公司、涉外宾馆、大型超市,其中黄瓜、卷心菜等无公害蔬菜已运销日本,开拓了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并与日本的两家株式会社签订了长期稳定的蔬菜出口协议。深圳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相继颁发实施了3个地方性标准 1个法规,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产品产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了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加大了农产品产中与产后的检测检验,所生产的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证书,获得了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推行标准化和绿色安全消费方面,探索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办法,严格要求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推行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制度,加大农药检测力度,促使农产品经营从追求量的增长转到注重质量与效益上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三)坚持科技兴农,把科技融入农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高科技农业,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集结。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坚持科技进步,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作支撑,把农产品作为商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行工厂化种植、养殖的模式来生产;用科技武装农业和农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实践中,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注重对引进成果的消化、吸收,并不断创新,搞好示范与推广,把科技真融于农业,促使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他们的实践再次证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是一个地区迅速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先后引进38个鲜食品种,利用现代科技筛选出近20个适宜于江南规模种植与设施栽培的品种,并研究总结出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其中以早熟葡萄8611(无核早红)、中熟葡萄“森田尼无核”、晚熟葡萄“秋红”(圣诞玫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良品种在当地规模种植。他们不仅实现了葡萄的“计划生育”,提高了葡萄产量,改进了葡萄品质,而且实现了时间上的差异生产,均衡上市,提高了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上海市农科院、广州市农科所依托技术与人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培育了上海“青花菜”、“春丽”、“宝玉”等一批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品种,辐射带动周围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通过自身选育和从国内外引进优良品种,已开发生产出黄瓜、甜瓜等数十个品种的绿色食品。
(四)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生产领域转到了流通贸易领域,市场机制已成为调节农业发展的基础机制。农业生产的效益不仅取决于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等生产环节,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流通和贸易环节。一个地区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同该地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密切相关,而这种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培育大市场、提高大流通。产品形成市场,市场促进流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市场,产品难以流通;市场容量小,限制产品流通;只有大市场,才能搞活流通。深圳市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有天光场和花园式停车场1万多平方米,是由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该公司坚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向生产、零售领域两头延伸;坚持以资本运营和管理创新为重要手段,兼并业务关联度强、资产质量高、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延长了农产品的流通链条。该公司开创的“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的“布吉模式”,首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之先河,使批发市场的物资集散、价格生成、信息发布、标准化建设、商品促销、服务引导、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构建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产地批发市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直接控制或间接引导了上百万亩果菜基地生产,带动了200多万农户进入市场,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公司坚持“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的经营理念,不断探索出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肉菜市场超市化的连锁经营模式等经销方法,逐步实现了批发市场与连锁零售、直销代理与物流配送、有形市场与网络市场的有效结合,形成了全国性、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五)发展农业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给予必要的扶持。上海、深圳、等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信息与技术支持等来扶持他们发展壮大,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让他们去带动农户,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增加了农民收入。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经济高速增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质的提高。如何使上海的农业与建设一流国际大都市相匹配,摆在了上海市政府的面前。上海市抓住开发浦东的历史机遇,建立了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在资金投入、土地征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开发区规模迅速膨胀,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农业的龙头。深圳市政府拔款投资7000多万元征用了农民部分土地,又以每亩8000元的租金租用农民部分土地,建成了万亩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农业的认识。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产业。我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其发展速度快慢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只有壮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市实行的仍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分散经营,一家一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矛盾十分突出,加之我们对农业研究不够,指导不力,致使农业发展较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已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学习外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宝贵经验,借鉴外地现代农业的科学模式,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下几种意识:一是机遇意识。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机遇,用敏捷的反应抢抓机遇,用超常的工作创造机遇,用加倍的努力把机遇变为现实。二是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永无止境。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勇于探索,勤于钻研,锐意进取,谋求突破,与时俱进。三是市场经济意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品牌意识。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商标注册,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名牌实力、名牌形象、名牌认知,积极培育自己的名牌,市场认可的名牌。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加快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五是绿色食品意识。绿色食品是满足市场消费者不断追求食品安全的“绿卡”。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严格生产操作规程,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检验,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绿色食品产业。
(二)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去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工作思路,既符合鹤壁的实际,又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唱响这个主旋律,按照这个工作思路抓下去,抓出成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分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的纽带,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外地的实践证明,没有龙头企业牵引的农业难以实现产业化经营者,而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因此,要把龙头企业的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方面,畜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以畜牧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种植业基本属于传统农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可以带动一大批农户参与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在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对具备这些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实行政策倾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优先、科技投入、信息帮助等多方面,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其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经营主体上,要鼓励和支持多层闪、多形式、多成分的龙头企业发展,以辐射带动能力强弱作为龙头企业的重要标准。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我市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只是龙头的雏型,需要加强培育,扶持壮大,尽快制定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认定办法;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能力扶持谁”的原则,出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形成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的法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注重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连结农户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保证农产品的批量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当前,要突出抓好现有园区的管理,努力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以园区为龙头,突出特色,膨胀规模,充分利用园区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带动更多的农户,创建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按照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区域布局的原则,尽快调整完善规划,形成资源特点与市场需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在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发挥专业村、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要集中财务、物力、人才,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地的集约化水平;注重科技投入,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培育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完善和创新运作机制。要推行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连接农户合同制,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格局。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三)坚持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邓小平说:“中国农业最终要解决问题要靠高科技”。传统的农业技术,就要是与解决温饱问题相适应的高产技术,重量轻质,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坚持科技进步,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的发展。一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完善利益机,能够把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我们真正的合作伙伴。四是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先进实用技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常规农业技术普及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技普及的广度、速度和效果。电台、电视台、报刊要开展专题或专栏,适时传播农业技术。五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六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的投入。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要把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发展。参考外地有关标准,尽快研究制定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分品种建立生产技术规程,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促进货畅其流。一是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采取扶持与引导,加快农村合作总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政府的意志通过总会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要加强对农民经纪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经纪人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交易行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传递、科技交流、资金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二是要按照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原则,尽快培育并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功能齐全、机制有效、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体系,并遵循市场规律,加强监管。三是加强对外联系,拓宽销售渠道。积极与外地大型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流通企业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产品销售,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和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客商和农民提供服务。一是市级“绿洲农网”、两县信息平台建设要抓紧改版,完善功能,增加信息量。三区和没有建站的12个乡镇要加快建立县区级信息平台和乡级信息服务站,新区周围三镇年底前要建成。二是尽快制定方案,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市县级农业园区、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以及种养大户要先行一步,实现信息连网。三是积极筹备,尽快开通“168农信息热线”,大力推广普及“农信通”,拓宽农业信息传达渠道。
(五)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及时协调解决调整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强督查力度,严格考核标准,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真正把这项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作为评定干部政绩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采用有效措施,尽快完善规划,制定和落实具体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办法,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结构的引导。要及时调整同级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充实农调办工作人员,保证农调办必需的经费,认真听取农调办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农调办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协调行动,加强对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积极支持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农调办要加强业务协调和工作指导,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具体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各级党委、政府的督查办公室,要协助农调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于工作好的通报表扬,工作差的通报批评,使农业结构调整见成效,见实效。
第四篇: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
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日本正在举国家和全社会之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县为例,2004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开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农业),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日元),占农户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安定法。国家、县、农协三方建立了价格安定基金(国家出50%、县出30%、农协和农户承担20%),明确了价格安定的补助品种,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农户损失全部由基金补足,因自然灾害减产也可获得基金的救济。
(二)建立农协把农民由弱者变成强者。农协是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力量。农民可志愿加入农协,住在农村的非农户也可参加农协。农协组成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组合员(农家或以农家为主);二是市、町、村ja农协;三是县ja农协,包括信联、共济联、经济联、厚生联、中央会五部分;四是全国ja农协,包括农林中金、全共联、全农、全厚联、中央会五部分。县和全农主要从事农业专业性工作,市、町、村农协是县的窗口,各级农协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一是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二是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三是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四是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五是指导事业。主要是代表农民给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议员)提建议和意见,在生产经营、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指导。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费者信心。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组织,经常把消费者或商社请到现场参观考查,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签订供销合同。二是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在产地和生产企业抽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加工企业或市场,并按商品标注退回原产地。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认证制度。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
三、启示与建议
我市人多地少,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与日本有相近之处。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日本发展农业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起来,才能为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农民维权等提供有效的载体和运转平台,才能把单家独户经营的弱势农业变成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经营的强势农业。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关键要把握四点:一是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经济职能,转由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行使,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准则、标准,搞好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适应乡镇扩大的趋势,强化乡镇一级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专业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率先推进;三是从市场前景好、种养效益高的农业行业领域重点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稳步推进。
(二)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日本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粮食、油脂生产必然呈下降的趋势,蔬菜业、养殖业将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设施农业成为集约型农业的主要形态。因此,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新鲜度高、市场销路广、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要适应这一形势,把中央政策与合肥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养殖小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三)以优化质量和品质为重点,大力突破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绿色壁垒。日本农户年收入最少要达到80万元人民币,务农者才能稳定。欧盟基本上也是这个水平。比劳动力成本,日本和欧盟根本无法同我们竞争,这点他们也非常清楚,危机感很强,做了很多细致的对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护性措施,主要为两条:一是提高质量检测标准,树立技术壁垒;二是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我市农产品要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突破质量和品质的“瓶颈”制约。一要以专业大户为龙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为质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奠定基础;二是从老百姓最关注的夏季叶类蔬菜着手,推行实名制销售,提高消费者信心;三是以外销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集中财力和人力攻关,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全过程向消费者宣传保障质量、改善品质、增加营养的措施。
(四)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起步比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农业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借鉴日本经验,关键是走好两步棋:一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集中力量开发一个主导产品,造就一个成功范例,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品发展生产经营;二是把从事主导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以扶植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务农者。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口稀疏、农业衰退、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为了稳定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绿箱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大力扶持专业农户提高机械化水平;二是针对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种和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加强对专业务农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四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七)以完善和规范程序为重点,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借鉴日本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调研广度和深度,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农民的意见,真正掌握“三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民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优中选优,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重要农业问题招标和论证制度,注重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国内国际同行的智力优势,从定量到定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建立市、县农业重要政策和项目审议制度和听证制度,尽量多组织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专家和当事人进行审议和听证,形成共识后付诸实施;四是进一步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政策研究制定中的决策、协调、统筹功能。
第五篇: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2004年12月,我随省农委设施园艺农业技术培训团,在日本进行了21天的学习考察。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园艺农业,保障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
日本是由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农业人口1279万,城市人口占77.4%。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资源匮乏,耕地短缺,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和泛碱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分为北海道、关东、九州等9个农业区。2003年,日本人均GDp3.75万美元,农业增加值1125亿美元,占2.5%,农户平均年总收入为1000万日元,非农业收入占70%左右。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35:60。
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日本正在举国家和全社会之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县为例,2004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开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农业),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日元),占农户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安定法。国家、县、农协三方建立了价格安定基金(国家出50%、县出30%、农协和农户承担20%),明确了价格安定的补助品种,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农户损失全部由基金补足,因自然灾害减产也可获得基金的救济。
三是重点扶持农业生产专业户。日本的农户数由1960年的605万户减至2000年的324万户。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占16%,其余为兼业农户。为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日本开展了农业经营者认定计划,被认定的专业生产农户,政府在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量补贴,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流通服务,确保专业农户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
(二)建立农协把农民由弱者变成强者。农协是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力量。农民可志愿加入农协,住在农村的非农户也可参加农协。农协组成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组合员(农家或以农家为主);二是市、町、村JA农协;三是县JA农协,包括信联、共济联、经济联、厚生联、中央会五部分;四是全国JA农协,包括农林中金、全共联、全农、全厚联、中央会五部分。县和全农主要从事农业专业性工作,市、町、村农协是县的窗口,各级农协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一是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二是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三是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四是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五是指导事业。主要是代表农民给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议员)提建议和意见,在生产经营、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指导。
(三)推进“一村一品”运动。日本产大米16元(人民币)/斤、西红柿10元/个、大白菜24元/棵、菠菜20元/斤、山水梨24元/个。日本产的蔬菜、大米、水果价格虽然比进口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国民还是喜欢买本国产的农产品,除了高收入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日本农业通过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大大增强了日本国民对本国农产品消费的信心。日本目前80%的城市居民,对所消费的农产品质量缺乏安全感。而“一村一品”运动的核心,是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做成全国和世界一流。
(四)大力发展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随着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为了稳定蔬菜副食品供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从国家获得50%的补助,加上县、市、町、村补助30%,农户只需出资20%,并拥有全部产权。日本农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粮食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8%左右,畜牧业占25%左右,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费者信心。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组织,经常把消费者或商社请到现场参观考查,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签订供销合同。二是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在产地和生产企业抽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加工企业或市场,并按商品标注退回原产地。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认证制度。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
(六)强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日前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2%左右。乌拉圭回合后,日本政府为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扶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对民间系统的研究给予资助。日本的农业推广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农业改良普及部门和农协进行。目前,日本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经国家考试录用的专门技术员6680人和经地方考试录用的改良普及员10356人,这些普及员均为公务员。农协还拥有近2万名的营农指导员。
(七)健全和规范农业决策程序。日本农业决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农协:要求解决的政策、技术、资金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归纳分析、优选课题(超前1-2年)、公开招标——各类专业协会或咨询机构竞标:课题调研、提出对策----反馈给政府管理部门——报上级和同级议会讨论——法定程序审批——下达政府执行。这样的程序能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三、启示与建议
我市人多地少,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与日本有相近之处。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日本发展农业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起来,才能为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农民维权等提供有效的载体和运转平台,才能把单家独户经营的弱势农业变成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经营的强势农业。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关键要把握四点:一是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经济职能,转由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行使,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准则、标准,搞好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适应乡镇扩大的趋势,强化乡镇一级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专业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率先推进;三是从市场前景好、种养效益高的农业行业领域重点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稳步推进。
(二)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日本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粮食、油脂生产必然呈下降的趋势,蔬菜业、养殖业将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设施农业成为集约型农业的主要形态。因此,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新鲜度高、市场销路广、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要适应这一形势,把中央政策与合肥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养殖小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三)以优化质量和品质为重点,大力突破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绿色壁垒。日本农户年收入最少要达到80万元人民币,务农者才能稳定。欧盟基本上也是这个水平。比劳动力成本,日本和欧盟根本无法同我们竞争,这点他们也非常清楚,危机感很强,做了很多细致的对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护性措施,主要为两条:一是提高质量检测标准,树立技术壁垒;二是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我市农产品要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突破质量和品质的“瓶颈”制约。一要以专业大户为龙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为质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奠定基础;二是从老百姓最关注的夏季叶类蔬菜着手,推行实名制销售,提高消费者信心;三是以外销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集中财力和人力攻关,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全过程向消费者宣传保障质量、改善品质、增加营养的措施。
(四)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起步比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农业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借鉴日本经验,关键是走好两步棋:一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集中力量开发一个主导产品,造就一个成功范例,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品发展生产经营;二是把从事主导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以扶植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务农者。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口稀疏、农业衰退、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为了稳定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绿箱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大力扶持专业农户提高机械化水平;二是针对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种和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加强对专业务农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四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以“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日本专家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15—20年后,蔬菜供应将出现短缺,必须通过现代高科技武装农业,以生物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我们要把科技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城乡资金源,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使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七)以完善和规范程序为重点,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借鉴日本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调研广度和深度,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农民的意见,真正掌握“三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民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优中选优,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重要农业问题招标和论证制度,注重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国内国际同行的智力优势,从定量到定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建立市、县农业重要政策和项目审议制度和听证制度,尽量多组织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专家和当事人进行审议和听证,形成共识后付诸实施;四是进一步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政策研究制定中的决策、协调、统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