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业重点示范项目情况的视察报告
对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业重点示范项目情况的视察报告
贵阳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2005年7月13日)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经济市,实现贵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为了解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让广大政协委员知情参政、建言献策,6月14日,市政协主席许朗、副主席陈祖林、阚建平、徐学仁、刘启星、罗家禄、刘建军率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经济科技委员会部分委员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业重点示范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其间,视察组听取了市循环办、开阳县、息烽县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实地视察了贵州省开阳县双流乡镇企业开发公司、贵州省开阳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息烽中化开磷集团实施循环经济项目的进展情况,委员们就加快循环经济项目实施进度,谋取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与市政府领导、开阳县、息烽县政府领导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及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002年3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重大决定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循环经济在制度建设、法规保障、科学规划、项目实施、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批工业重点示范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我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制定了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和建设内容
1、确定了贵阳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即:经过20年的努力,将贵阳建设成为经济运行高效、质量良好、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循环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的生态中心城市之一,圆满完成并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2、明确了贵阳循环经济建设的三个实施过程。即:循环经济试点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建设,跨越发展阶段;全面提高,协调发展阶段。
3、确定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具体内容。即:“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八大循环体系建设”。具体为: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态环境美好。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另一个即转变消费环节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第一个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架,涉及三大产业;第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个是生态保障目标的建设。推进八大循环体系,一是磷产业循环体系;二是铝产业循环体系;三是中草药产业循环体系;四是煤产业循环体系;五是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六是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七是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八是循环经济消费体系。
(二)循环经济建设基础工作进展顺利
1、组建工作机构,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2002年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循环经济办公室,现有专职副主任2名,内设有相关工作部门。已形成以市政府为中心,市循环办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并以领导小组会议、办公室主任会议,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等形式,及时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解决有关问题,推进阶段工作的实施。
2、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构建保障体系。我市于2002年便开展了循环经济法制制度建设工作,在完成“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法律法规构建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并于2004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
3、编制建设规划,确保科学发展。我市相继委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金阳新区零排放系统及第一批子项目建议书”、“贵阳磷化工工业园区规划”、“贵阳市循环经济首批试点项目方案”、“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这些规划都已通过评审,并正在组织实施。
4、开展宣教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建设开通了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专业网站——贵阳循环经济网站,与中央和省、市十多家新闻单位共同组建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宣传网站;编印有“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市民必读”小册子,组织国内重大媒体的大型报道工作;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和培训班等等,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
5、扩大对外联络。在国内方面加强与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的联系;与清华大学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口的市校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专家成立了贵阳市循环经济建设专家顾问团;在国外方面加强与日本、德国等政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盟等国际组织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世界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抓好示范项目,强力推进重点项目
根据以项目为载体的思想,开发了一批循环经济的建设项目,其中:贵州省首批3个清洁生产重点项目;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小区、超市商场等在内的首批8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规划和启动了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循环经济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息烽循环经济磷复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此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报送了24个总投资248亿元的重点项目;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现已累计入库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及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六大类总投资达682亿元的245个建设项目。
据市循环办介绍,全市已编制了90多个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拟达到300多亿元,在这些项目中已经开工建设了43个项目,投入建设资金超过20亿元。
(四)着力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1、在企业层面:结合市情启动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2004年,我市选定了国华天鑫、科伦药业和开磷集团矿业公司三个清洁生产试点单位,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试点、巩固成果,在全面总结第一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5年又启动了贵阳发电厂等第二批14家清洁生产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市各区(市、县)以拉长磷产业链为主,在下游产品上做文章,推进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如:开阳双流开发公司已经开工建设的2万吨/年甲酸项目,就是利用黄磷生产尾气净化后得到的一氧化碳经羰基合成得甲酸甲酯、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中化开磷集团利用磷石膏和磷渣生产135万平方米/年全息石膏砖项目也已经开工,可部份解决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问题,年内可望建成投产;开阳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利用黄磷电炉产生的尾气,作为三聚磷酸钠的聚合热源,成功地实现了黄磷尾气的循环使用;清镇市兰花水泥厂,年产水泥60万吨,每年消耗上游企业排放的10万吨煤渣、8万吨粉煤灰、5万吨煤阡石,5万吨磷渣,5万吨锰渣和3万吨硫铁矿渣,既免除了上游企业处置废渣的负担,又降低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减轻了环境压力和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等等。
2、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层面:已经启动了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循环经济煤化工示范基地、息烽循环经济磷复肥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三大循环经济基地中,有的项目已开始启动。比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除了通过产品进行产业链延伸外,还可通过产业和再生资源的横向联合关系形成工业生态链,生态链涵盖了磷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等方面,在跨行业、跨部门的领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使参与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的各个部门和企业实现多方共赢。该基地采用先进技术推进多资源加工向纵深发展和横向联合,不断提高开阳磷、煤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环境整治,降低废弃物排放量,造就磷、煤化工产业的整体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对开阳县磷煤化工产业加强国内竞争,走向国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可持续消费层面:在工业体系内强调物质封闭循环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工业和社会消费中大量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已经与德国有关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准备发展静脉产业,进行废物分类、收集,进行有规模地资源化回收,并正在起草《贵阳市鼓励采用新技术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制定有关的方案和计划。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我市是较早提出循环经济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发展循环经济首个试点城市,虽然在循环经济的理念倡导及积极推动具体实践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其发展过程仍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一方面,一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对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相关工作重视不够。在指导思想上,有的同志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一个理念炒作,缺乏相应的建设内容,以致于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同志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装的大概念,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握不准实质;另一方面有的同志认为贵阳发展循环经济已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殊不知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种重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统筹安排,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将此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市并无多少优势可言,还需进一步提高其认识。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导力度仍显不够。一是尚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对各级各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我市虽然成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但此机构实质上仍属松散型的临时机构,没有明确为市政府独立的常设工作机构,且其经费、人员编制等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协调能力极为有限;三是仅有个别区县设有循环经济办公室,且都挂靠在政府其他部门。
(三)对循环经济的深度宣传上尚有较大差距。据市循环办资料介绍,虽说有92.89%的市民理解和支持贵阳市循环经济建设,但是多数市民对什么是循环经济,其具体内容和怎样建设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城市,市民应尽的责任和该履行的义务并不清楚,把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转变为自觉行动尚待时日,以新闻媒体为主渠道的宣传机构对此的深度宣传报道还有相当的欠缺。
(四)项目建设上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由于资金制约和缺乏相关的政策手段,一些循环经济建设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企业在土地利用、能源支撑、资金信贷、收费等方面得到的优惠较少,缺乏项目推进的有力手段。例如,开阳县磷煤化工基地在建设中,地方政府和企业强力推进项目,在用地、供电、供水、地质灾害治理、物流、融资上困难较大,已形成发展制约。
(五)有的地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缺乏项目支撑,存在重理念、轻实践现象。有的地方,一些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仅有理念、规划,但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不够,规划执行得不好;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工艺等原因,企业在对“三废”消化利用的积极性不高,在废水循环、废渣和废气处理利用上,真正形成实效的项目不多,项目实施滞后、推进速度缓慢;虽说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名声在外,但做出来可供示范的实施项目却实在太少。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我市已经出台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市条例》,但国家没有相关的上位法,法规的内容也只是倡导性的,政策措施不配套,在实际实施的操作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可操作性不强。
(七)缺乏完善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其目的是使产业发展逐步摆脱对自然禀赋的初级生产要素的依赖,向高技术高端生产要素要生产力,以建设集约型社会,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很多方面,恰是我市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市缺乏支撑高技术支柱产业的公共科技平台,多数企业还没有
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和了解相关核心技术信息的渠道,一些企业关键技术人才及熟练工人紧缺,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制约。
(八)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如何评价和考核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缺乏一套科学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委员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原因是: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维系我国经济安全、资源安全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发展模式,不是我们要不要干的事,而是我们必须干、怎么加快干的问题;第二,由于我市是资源型城市,这种特征决定了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磷、铝、煤等资源,产业发展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特点,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共赢,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我市的喀斯特地貌特点造成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既要发展地方经济,又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减少地质灾害,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发展循环经济;第四是我市处于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必须有超常规的发展手段,在发展定位上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以目标考核、举办干部培训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科学把握循环经济的实质,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建议市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开办循环经济专栏,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地方法规讲解、已取得实效的循环经济项目及相关知识介绍等多方面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建议市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相关知识手册发放到广大人民群众手中,广为宣传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同时,发挥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村)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使循环经济在我市各个层面、各个地方人人知晓,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作好科学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议市有关部门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及发展条件,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及基地建设的专业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能源支撑、环境容量、交通运力等方面留足发展空间;建议市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对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的调研,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如矿产资源开采量控制、优矿优用等)、科学设置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明确招商引资项目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四)确定循环经济重点实施项目,并力求在重点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议市有关部门对我市经济
产业结构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既注重循环经济理念,更强调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从技术路线、技术理念向技术实践的真正转变。生态经济建设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消费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工业项目上,在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把以磷煤化工、铝化工、现代制药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作为我市生态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和强力措施,在项目审批、资源配置、资金组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以项目支撑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扎扎实实抓工业重点项目的推进和突破。使我市磷煤化工传统产业,从出卖原材料及粗加工向磷煤资源深加工——精细加工及资源再生利用、“三废”治理利用转变,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最终形成经济优势。同时,以重点项目的实施成果,展示作为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创造能力。
(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市有关部门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经验,结合贵阳实际,尽早建立起我市具体的评价考核指标。
(六)建立培养、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议市有关部门对我市循环经济实施项目各企业的人才状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和需求测算,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搭建各类人才科学合理流动平台;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采取产学结合、产研结合等方式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在企业技改资金、银行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向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又具有发展前景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重点企业实行倾斜,为我市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企业能有人才、技术支撑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帮助企业尽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企业、公众三方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建议市有关部门站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力求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高度,克服“等、看、靠”的思想,主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帮助企业解决诸如土地审批、银行贷款、用水用电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项目基地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为企业推进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搞好优质服务。
(八)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领导。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导力度,明确具体的分管副市长抓此项工作,保持市级领导主抓循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虽然我市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全国首个发展循环经济省会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是,无论是理念深入,还是具体实践,我们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付出长时期的努力。作为首个发展循环经济省会城市,贵阳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应走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成功的经验。鉴于以上原因,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市循环经济办公室作为市政府独立的常设机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其工作职能,加强市循环办的力量,并在人员、资金予以充分的保障,赋予市循环办相应的职权,增强其指
导协调能力;建议各区(市、县)政府(特别是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多、任务重的区<市、县>)设立起具有独立性的循环经济办公室,明确其工作责权,为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循环经济及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对各区(市、县)及市直有关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并严格兑现奖惩,以形成我市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总结
**区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总结
一、**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
大的发展,自“十一.五”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经以来,**区的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以上,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至2008年6月,全区累计工业总产值完成74.6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完成12.28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30%以上。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十一.五”以来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经达到了9户,增加了2户。其中4户废旧金属回收公司,2户废啤酒瓶回收公司,1户废耐火材料回收公司,利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2户。累计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39.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180.5万元。
——回收废旧金属10.26万吨,生产钢材9.7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
——利用废蔗渣21.1万吨,节约煤炭资源60285吨(标煤),产生经济效益4823万元;利用废糖蜜55230吨,生产酒精15780吨,产生经济效益5996万元;利用废弃物滤泥、废醪液47200吨,生产甘蔗专用滤泥复混肥7300吨,产生经济效益1460万元。
——回收粉尘10460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80909吨,生产水泥37.61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3163万元。
——回收废耐火材料2747吨,生产耐火砖5060吨,产生经济效益1017万元。
——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6800吨,生产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800万块,产生经济效益240万元。
——回收废啤酒瓶40822吨,产生经济效益3777.5万元。——回收木材加工的废弃物10920,生产机制木炭3120吨、产生经济效益2704万元。
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一是避免了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净化了环境。二是成功的运用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区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工业经济已培育了8户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34户,经济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1.4%,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好的处理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企业消耗能源总量控制在34.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99.2立方米,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以上。绿色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3户,实现工业产值45000万元;重点产业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达标率达90%以上;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保持100%,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全部达标设计排放。淘汰主要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钢铁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整体等量搬迁康发钢铁公司生产线,提高工艺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工艺,环保设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标准;淘汰了落后电冶炼炉生产能力联合金属硅厂6800KVA、乾鑫金属硅厂4000KVA),产量9000吨;水泥淘汰保山西庄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后立窑生产线,产量1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17180吨标煤;煤实物量628362吨,折标煤18424吨;电力实物量17346万KVA,折标煤21320吨;燃油实物量2690吨,折标煤109342吨;木柴、焦碳等折标煤22694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代发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
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
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区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九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综合钢铁、水泥、砖瓦利用等项目;在建材生产及转化方面,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围绕废金属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水泥、通过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区工业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是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着力抓好16户与区政府签定节能减排责任书的试点企业的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抓好耗能3000吨标煤/年以上的12户企业(保升龙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香材料烟加工厂、保盈金属硅厂、保山飞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保山茧丝绸公司、保山西南石墨电极有限责任公司、丙麻硅业有限责任公司、顺河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澜沧江啤酒集团保山啤酒公司、保山西庄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保山正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保山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试点工作,确保各项指标的完成。二是从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制定包括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实现目标。三是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是通过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试点、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快速发展。五是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六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七是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区经济局
第三篇:对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对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特别是能源需求快速上升,供需矛盾日益突现,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而且直接关系到生态县建设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了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也为下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引导。出台《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大=秘=书=网=站]《龙游县2006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行动方案》,制订《龙游县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运用经济激励手段,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节约能源,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改革,降低生产成本;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和经营行为,用足用好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结合“生态县建设”,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制定《龙游县淘汰拆除水泥机立窑实施方案》,力争在2007年前淘汰全部水泥机立窑,编制出台了《龙游县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加强地方生 态型消费宣传,大力推广使用绿色技术产品。
2、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我县对清洁生产工作十分重视,2004年以来有十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其中恒达纸业有限公司和腾龙竹业有限公司被评为浙江省绿色企业。十家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实施无/低费方案237个,中/高费方案44个,共投入清洁生产资金4237万元,每年可节煤19072吨,节电1313万度,节水384万吨,节浆200吨,减排CoD、SO2等污染物20%以
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废物、废料、废旧物资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更好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使废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节约成本,又治理了三废。如绿得农药化工公司淘汰高毒农药,开发高效、低毒、高附加值的农药产品,其中IDA法草甘膦生产技术和ADC二个产品分别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该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效益连年翻番,2003年产值1.23亿元,利润1252万元,2004年产值2.4亿元,利润3280万元,2005年产值3.07亿元,利润5363万元,2005年投入技改资金1600万元,新增销售收入0.6亿元。该公司2005年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500%,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85%,固废排放下降率82%,废气排放下降率10%,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综合能耗利用比率30%,“三废”综合利用率75%,“三废”达标排放率100%,危险废弃物综合处理率100%。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上马余热发电。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一方面有大量的中、低温余热排放掉,另一方面又消耗大量的电能,如何将中、低温余热转换为电能并用于水泥生产,从而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能耗,节约能源,是水泥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浙江青龙山建材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路子,引进国内先进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建成一座总装机容量为2×3000千瓦的纯余热电站,这是我市首个利用纯余热发电的项目,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纯余热电站的建成既充分利用资源,又缓解了电力矛盾,为公司解决了1/4的用电量,年节电支出近1700万元,大大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三是立足产品生产主线,全面实施废弃物利用,降低环境污染。飞雁化工有限公司自90年代初以来累计投资200余万元,利用硫酸生产余热建设1000KW余热电站,年发电量800万KWH,降低硫酸生产成本440万元;为减少废气氟污染,投资100万元建成硫酸生产废气利用生产氟硅酸钠项目,年生产氟硅酸钠300吨,保障了硫酸生产废气处理排放达标;年产生4.2万吨硫酸废渣全部实现水泥生产综合利用。既节省了企业生产成本,又减轻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四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县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有三家,2005年共利用废弃物总量7万吨,综合利用产品产值7500万元。如豪龙建材公司调整水泥工艺配方,在原有的废弃资源品种上再添加了选矿废渣,使废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湖镇活性炭厂采用国家推广的先进工艺,以锯沫为原料,磷酸作
助剂的磷酸法活性碳,其特点是磷酸可全部回收利用,属环保清洁型工艺。十六家资源综合利用回收企业,2005年共回收各类废旧物资32万吨,销售额9870万元。这些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范文为xiexiebang.com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xiexiebang.com外部链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4、发展循环型经济园区。龙游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22平方公里,建区的理念为“高新技术立区、环保绿色建区、精品特色兴区”。一是坚持环评先行的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摆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严格控制新污染,切实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竣工验收率,引进符合国家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项目,杜绝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项目入园建设;二是加大力度治理老污染。对现有企业有计划地实行限期治理,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投入300万元建成一座日处理污水3万吨项目,废气、废渣坚持达标排放,充分回收可利用气体,进行综合利用。如绿得农药公司利用生产余气体回收,再生产双氧水,回收利用废渣,用于水泥、制砖辅料,在处理噪声问题上,通过增加消音、隔音装置,减少摩擦,降低噪声的产生。三是利用各企业厂区空地进行绿化,整个园区绿化占地率达到15%以上。四是根据产业链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尽可能拉长产业链的同时,提出了循环利用项目,加大招商力度,以切实提高园区的资源利用率,促使废弃物全面综合利用。
三、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指导思想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国家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县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1、加快制定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县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本篇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百度直接输入“ 大 秘 书”第一个网站便是)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绿色企业,促进生态县建设。以实施清洁生产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为主转变,引导发展造纸、机电、服装、生物等低资源投入低污染排放产业,限制矿山、小化工、小耐火材料等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产业发展,加快水泥机立窑淘汰步伐。在近两年清洁生产试点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每年安排一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加快废弃资源的回收与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充分利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建筑和农业废弃及生活垃圾,重点开发利用矿山废弃物,利用木材、竹制品加工剩余物生产新型装饰材料,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项目,促进废弃物转化为可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创建特色工业园区,引导工业企业向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园区内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与各用热项目。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与工业类别应与本区环境相适应,对各类污染物实施集中有效处理,并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积极发展深加工、精加工、节能、节水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低污染的生态产业。
5、开展广泛的节能降耗活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遵循依法用能,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科学管理,完善节能管理体系,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依法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人员,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新建、改建、扩建和改造工程项目必须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和行业节能设计标准。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作用。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关系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浪费资源行为,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公德意识,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力营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中小学生的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教育。
第四篇: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兴工业化之路”。煤炭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传统的粗放型煤产业,逐步转变为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型的生态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煤矿现有的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优势,使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本文试从以下四
个方面,对煤炭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探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煤矿而言,就是要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土地等资源,通过建立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和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使废料和余能多次回收复用,物质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增值,形成各生态链之间互为资源、共耗废料、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煤矿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我国煤炭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煤炭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产出率低、利用效率低、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利用水平,已经成为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目前,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340座城也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的枯竭带来了诸如“四矿问题”、“四万矿工下农村”的“阜新困局”等社会问题,这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的结果。因此,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的煤矿,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煤矿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物质资源不断再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粗放型工业-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型工业-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业-绿色产品”的循环经济。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并已提供了一些经验。
第一、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矿区主产品煤炭为起点的生态工业链,既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产业链内容,又是发展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类生态工业链的基础和前提。要使从原煤-精洗煤-煤泥-煤泥水循环-洗矸石-煤矸石和煤泥发电的生态工业链条的经济产出最大,必须加大对煤炭深加工的力度。枣矿集团公司田陈煤矿对其有120万吨生产能力的选煤厂的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两台技术先进的MVS-2035电磁高频激振筛,使洗精煤及其煤泥水的灰分硫分都降到很低水平,并使系统中大于O.25mm及0.25mm左右的低灰精煤彻底回收,杜绝了煤泥水之间的相互污染;进行了细粒级煤泥加速沉淀研究,使用JYA-00药剂自动添加装置,使二耙池溢流水实现清水洗煤(煤泥含量≤5g/L),为确保洗煤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加了压滤煤泥回收量,月减少煤泥外排量200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一直积极推广。对于煤矸石发电,由于燃用煤矸石热值低,导致发电成本高,规模效益难比大电厂,竞价上网没优势,但是国家有优惠政策,如国家税务总局2001年以198号
文件下发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同时煤矿利用煤矸石发电,最大的效应还在于环保效益。建设煤矸石电厂,不仅可以解决煤矿用电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煤矿解决了煤矸石污染占地问题,解决了矿井水的问题,可以把把
矿井水集中处理后的水作为公共用水,通往矸石热电厂、洗煤厂,并在洗煤中通过不断挤压和沉淀循环利用。同时还可以用电厂灰渣和烟囱灰来转化新型建材砖,实现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多元化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煤矿的接续产业。如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华丰矿围绕矸石综合利用,投资4.4103亿元,先后建成了矸石热电厂、矸石砖厂和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使“吃废渣”的工业链覆盖了全矿产出的近九百万吨煤矸石,投资30万元建立了矿井水净化处理系统,年节约地下水资源435Mm3,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此外,应努力找寻过去忽视的油母页岩、煤层气等伴生矿资源,有计划、有控制、集约化开采,以深加工的形式创造效益。
第三、积极推行土地资源复垦。地下资源的开采,带来了土地塌陷等问题,严重的地表塌陷和斑裂造成农田、建筑物等大面积破坏。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应应用高压注浆充填等成熟技术,控制地表斑裂和下沉,同时加大力度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对不积水的塌陷地进行人工整平,对塌陷积水区回填复垦,将以采矿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结构过渡和调整,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在这方面,淮南矿业集团变土地塌陷赔偿为购买塌陷地,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和进行房地产开发,为资源的充分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发展循环经济,贯彻“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需要以下十个方面的支持。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灵活高效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各个新的经营单位由单纯的生产者变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模拟法人变为真正法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实行一体化管理,成立管理信息中心,使之成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协调中心、金融中心、项目中心,协调各产业之间的业务。
第三、建立激励制约机制,重大项目实施抵押金制度,负责人按项目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交纳抵押金,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不能按期完成或投资额超出预算成本的扣除抵押金。
第四、慎重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坚持细调研、慢决策、快实施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装备,大力引进适用人才,实行全新的管理。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内部市场化管理,协调并建立利益相关人的良性互动关系。坚持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特别是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建立以师带徒制度,搞好人力资源的接替开发;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力度;建立科技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注重产学研结合,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到矿进行技术指导,借用“外脑”求发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六、加强技术创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在洁净技术方面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高效选煤关键技术、细粒煤高效脱水脱硫降灰技术、生态环境的控制等技术研究。
第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洗煤厂集中控制信息网、矸石热电厂流程控制信息网、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煤炭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努力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八、通过质量、环境、安全、计量四大管理体系一体化运作,实现管理体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整合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九、开辟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同时争取驻地政府的支持,通过自筹、申请银行贷款、寻找融资伙伴、资产重组融资、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进行筹措资金,保证循环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
第十、大力建设文明煤矿,如以精细化管理引领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工作学习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精细化、质量标准化、生产安全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型”高标准文明煤矿。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纵观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传统经济方式下的增长又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与资源代价。据专家保守估计,GDP总量中至少有18%是靠透支资源与环境得到的。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自净能力:造成水污染的化学需氧量超过70%,二氧化硫超过60%。如果这种靠拼资源、恶化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从根本上改变,则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丧失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后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一次质的飞跃。它要求企业、政府抛弃以往单纯追求销售收入、追求GDP指标的陈旧观念,实现健康、全面的经济增长。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兼顾了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这种发展模式正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具有经济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第二、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众所周知,由于环境保护具有成本高昂和公共产品两个属性,往往使得企业把环保投入看成是企业的额外成本和负担,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自身仍不愿意在治理环境上花钱。发展循环经济,可使这种情况则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变废物为宝,并在经济循环中又产生了新的附加值,而且由于下一级产业链输入的是上一级链条产出的废物,产品还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因此,在总体上它不同于单一的环境治理,而是把环境治理有机地融入企业的生产中得到了价值增值,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值的双重效果,企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相互对立变成相互促进。因此,煤炭企业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更新环保观念,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待环境保护,分析自身行业与产品的特点,按照经济规律推行环境治理。这样,环境保护才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第三、必须坚持选择发展相关多元化的产业。在企业的经营中,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抉择是企业发展历程中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一般说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想突破单一主业经营规模的限制,总是会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进入其它领域。人们经过分析后发现,凡是从本企业、本行业实际条件出发,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大都比实施盲目多元化,进入与自己不相干领域经营的企业经营更加平稳。循环经济的光明前景就在于,在拓宽非煤产业经营领域时,所选择从事的发电、水泥与制砖等都与煤矿主业有着内在联系。这样他们所经营的各种项目都连在一条有机的产业链条上,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做大”的同时也实现“做强”的目标。
参考书目:
1.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1日第六版
2.韩青民.《解读“新型工业化道路”》.大众日报,2003年4月13日第3版
3.中国致公党中央“循环经济”考察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中国发展》,2003年第2期
第五篇: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市工业发展的思考
钱喜讯
进入21世纪以来,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经济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职能都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人民安居乐业,任何政府都会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产生的矛盾。由于我市经济尚处于起步初期的快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来换取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环境保护。随着群众环保观念的日益完善,我们基层政府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施政理念,“绿化”政绩观,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植入施政理念之中,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结合起来。政府在发展工业过程中,根据实际制定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环境产业政策,将企业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主体,把握好奖励政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供良好的地方政策环境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公共政策是最重要的保障。现阶段,我国资源已不能满足原来粗放型经济发展形式的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迫切需要政府发挥阶段性地主导作用,牵头制定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作为我们东阳这种基层地方政府来说,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计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等各方面,要逐步形成环境与
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并从制度、程序上予以促进和保证。
二、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宣传教育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经济观念进行积极宣传,从而使这种好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要引导公众参与到循环经济的构建中,既对政府献计献策,又对企业生产监督,并从我做起,人人参与,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把培育环保意识和生态理念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渗透宣传, 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教育, 提高全民生态道德素质。只有大力培育生态道德意识,人们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 才能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同时,地方政府要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影响作用, 广泛宣传科普知识,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抓好学校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才是宣传工作的关键,我们社会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这样子才能使生态文明观念源远流长。二要及时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倡导环保消费模式。政府应该鼓励家庭或个人购买环保型产品, 减少和避免奢侈型消费, 倡导节水节电、废物利用和垃圾分类等。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建立和倡导新的先进的消费模式,是防止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的首要重点。
三、明确角色定位,履行服务职责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必须首先明白自己的职责,明确自
身的定位,政府行为的前提必须要考虑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从单纯的发展GDP转向可持续发展。具体看,向循环经济的转型要求地方政府在管理职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前政府治理的首要前提是创建服务型政府,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在给企业放权的同时,进行有限的监管,监管是有限的,而服务却是无限的。联系东阳的现状,上具体可以先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产业优惠政策,同时抓好重点发展的领域、项目及产品等产业目录导向推荐工作;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生产,加快实施项目技术改造;实现优惠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经营户兴办工业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二是转型时期政策扶持方面对重点企业进行倾斜。围绕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产品配套,拉长产业链,完美产业链,通过产业招商和环境招商等途径,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服务工作。三是对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针对产业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引进环保生态工业。四是改善产业生态。对战略产业给予重点扶持,确定一批骨干企业进行培育、转型,以骨干企业的培育示范来带动和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升级。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循环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引导和推动企业发展升级。
四、确立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
一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在进行环境决策时,要重视建立和健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逐步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行政决策,以避免出现重大的环
境决策失误。要提升环保信息的公开度,探索搭建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环保的交流平台,让民间组织更多地参与进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的知情权。二是健全监督机制。构建阳光审批,主动接受监督。成立技术评估机构,实现了技术评估与行政审批相分离,健全技术评估机构评审、地方环保部门初审、审批部门集体决策的环评审批机制,以及环评单位自律、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行政部门监管的环评单位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及时发布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作用,鼓励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三是加强环保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和移动网络等媒体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等环保节日,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咨询,积极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环保科普知识。全方位抓好环保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
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行为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不仅仅单纯依靠市场的制约,更需要进一点转变政府职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新形势新问题的产生将考验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这样子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首先,要在政府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绿色执政能力建设。传统的政绩观总是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唯发展论,政府的决策单纯只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现阶段,这种传统的政绩观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下
一步,我们地方政府必须在发展中牢固树立环境优化兼顾发展的原则,在制定干部考核机制时,废除原先以GDP增长论发展的理念,更考量结合发展能力,既考核经济增长,又考核社会发展;第二,执行政务公开,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政府行为让全社会来进行监督,拓宽民意渠道,创造全民化管理的社会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加强民众的环保参与意识,让民众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这样子才能保证政府行为的积极有效;第三,地方政府要以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为指导,明确定位和职责权限,依法行政,努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庞大过程,我市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和治理模式,不断调整完善管理职能,不断提高加强自身建设,最终建设循环经济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然而,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治理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方面, 它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社会各届的共同参与, 以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