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初中班级德育策略与方法探讨
注:本文入选校刊《澄溪碧浪-教育教学成果集》
山区初中班级德育策略与方法探讨
增城市小楼中学吴坤良
摘要: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德育是教人学做人的活动。因此,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近年来,有关学校的德育研究掀起了又一个高潮,引发社会、学界的广泛讨论,已经成为学校常规教育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观察山区初中班级德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揭示德育存在的问题实质,发现德育过程的曲折性,以亲身的德育践行,总结和探讨了山区初中班级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班级德育策略方法
一、山区初中德育的背景分析
地处山区农村的初级中学,绝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周边农村。他们年龄一般介于13-16周岁,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动荡期”。学生中存在较多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对他们学业和品德的发展影响很大。近年来留守儿童数量剧增,他们在班级里占的比例高达30%以上。家庭教育薄弱是山区农村学生的相同背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平日忙于田间农活,或外出打工经商,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素质低下,麻将和六合彩赌博等生活不良习性对子女影响极大。因此,山区学生往往存在如下的问题:爱说谎话,粗言烂语,破坏行为多,对人不尊重,言行不一,公共服务意识差,缺乏责任感。
二、班级德育策略与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者,应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
体的如下一般情况:个人经历;个人品德;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个人身体情况;人际关系;个性情况;家庭情况;学生生活的社区和交往情况等。了解和研究学生应遵循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全面经常,二是要客观深入,三是要有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山区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差异很大,学习与纪律后进生所占比重大。家庭背景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班里单亲离异家庭、孤儿、留守情况较多,这就要求教育者更要做到深入了解,细心、耐心与学生交流,从而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班里的小英和小宏是孤儿,两人都性格沉默,很少主动与人交流,这就要教育者善于利用时机,平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嘘寒问暖,用感情去熔化他们内心的冰块。经过师生多次接触后,他们对老师产生了信任,从而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的学习生活。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从班级组建始就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教育者的精心组织和培养下逐步形成的。班集体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当班集体形成后,就与教师一起,共同作用于每一个成员,发挥出巨大的德育力量。
1、提出共同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班主任要善于从班级实际出发,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学生前进的共同目标,以便统一思想和行动,推动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目标的提出要结合社区、学校工作重点,结合实际灵活地用于班级。如市政府提出创建文明城市,学校提出创建市安全文明学校,班
级就可将学期目标放在“创年级文明班”上。短期的目标可以不断提出,完成一项更新一项。如本周“卫生工作前五名”实现后,接着提出“班容班貌周周新”等。让班集体始终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之中。
2、培养优良的学风与班风
学习习惯和学习纪律的培养与教育很重要,在班级组建初就必须向每一位学生提出中学学习要求,提出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纪律要求,只有明确要求,学生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刚入中学的新生,很多小学的学习不良习惯都带来了,如只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做,没布置的就不主动做;上自习课等于放松课,无所事事;学习资料乱七八糟不收拾„„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班的学习纪律是学习的根本保障,班集体建立初就必须制订好本班的学习纪律,并要安排时间全班讨论各学习纪律条例,讨论出合理的和适当的纪律,让学习纪律成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要求和需要。
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班级舆论力量的有力配合。一个班集体,如果好事无人夸,坏事无人敢于批评,要形成良好风气,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当好风气还处在萌芽状态时,舆论力量应该为它“浇水、施肥”,使之更快地生根、开花、结果。当好风气已初步形成时,舆论力量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它发展、壮大、巩固;当好风气遇到挫折、干扰时,舆论力量应该鼓舞士气,用思想武器帮助排除干扰因素。某天小燕同学拾金不昧,回到家给老师打电话说她拾
到十元钱,第二天主动上交学校团委。这件事很快就被班主任和班干部作为榜样进行了宣传,班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要培养优良的学风与班风,就必须有集体活动,如没有集体活动,班集体就会死气沉沉,学生就感觉不到集体的存在。有了集体活动,就会焕发精神,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同学才能、特长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团结。班际的篮球赛、郊游活动、创建班QQ群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三)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爱说谎话,言行不一,缺乏责任感是大多数后进生的通病。他们的学习成绩差、纪律表现差。而这些后进生在班级占的比重又通常较大,能否转化这些后进生、如何转化后进生就成了山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中。
1、要关心热爱后进生。山区学校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较多,他们也往往成了后进生,他们平时就缺乏家庭关爱,又受同学嘲讽。因此,转化后进生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关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要以心灵的温暖、健康的情感去医治后进生心灵的创伤,陶冶他们的情操;要用精神的雨露去洗涤精神的污垢,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弃旧图新。当他们犯错时,教育者一定要语重心长的细心耐心教育,就如和风细雨般,而非狂风暴雨般的斥责。班里的小宏是内宿生,偷出校园去网吧通宵上网。小宏是孤儿,犯错后班主任没有在班里公开宣传他的“坏事”,也没有对他大发脾气,而是先询问他昨晚天气这么冷,你只穿了一件衣服不冷吗?不是先批评,而是先让他回宿舍穿上衣服保暖。后来小宏很快就把自己的坏事交待得一清二楚,并决心改正错误,因为他心里知道老师对自己的爱。
2、了解后进生,有针对性做好转化工作。班级里面的后进生是各种各样的,形成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各自的脾气个性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教育者要深入了解研究不同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才能针对各个人的问题和特点,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工作。如有的同学经常上课迟到,屡教不改;有的同学上课总爱讲闲话,影响课堂教学;有的卫生意识很差,座位周围总是垃圾满地;有的总爱与人闹,专做恶作剧。有的后进生在犯错后态度不好,有的还会很恶劣。总之,后进生林林种种。对待他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者必须提高法制意识,违反《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事不能做;提高教育的艺术性,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讲究策略方法,审时度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能奏效,还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问题可能变得更大,从而对班级产生更恶劣影响。尊重学生,不歧视不体罚学生,这既是教育要求,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动之以情,然后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3、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地做好后进生的后继教育。后进生在班里的表现会时好时坏,反反复复,这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尤其是对这些自觉性差的后进生来说。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思想准备,认识转化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坚持不懈地做好转化工作,做到不放弃、不畏怯。在方法上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
实施教育,重视做记录、追踪调查,及时对后进生的变化进行总结分析,表扬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强化他们的行为养成。同时多运用校讯通平台,只要学生学习纪律有进步,就要迅速告知家长;学生思想上面的波动,行为习惯的改变,及时与家长沟通。学校教育者要灵活地加强家校联系,让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更好的推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总之,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重要阵地,教育者必须努力分析班级学生德育背景,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在创建班集体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风与班风为德育工作开展创设良好环境,加强转化后进生为德育工作的提升开创突破口。山区学校的班级德育工作更需要加上“爱”的味道,变粗暴为细腻,变苦涩为甜蜜。
参考文献
胡厚福主编:《德育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篇:班级管理策略与方法心得体会
《班级管理策略与方法》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杨 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既能管得住,又能放得开;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做到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
一、以“严”为出发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纪律,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使学生心服口服,自觉接受教育。
二、以“勤”做保障。“勤”就是要“腿勤、嘴勤、手勤”。
三、以“细”为基础。在任何时候都要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班级中班委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班级大部分成员对班委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细心地做好班委核心人物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
四、以“放”为动力。“放”是根据主体教育的思想,逐步建构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和谐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敢于放手,敢于给班干部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要协助班干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五、以“抓”为突破口。“抓”就是要抓方向、抓原则。“抓”重在“严”和“勤”。“抓”不是要教师面面俱到,也不是要教师搞一言堂和包办代替。“抓”而不放,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个性,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放”不是不管,不是放任自流。如果“放”而不抓,将导致班级的无序和混乱。
因此,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抓放结合。同时还要注意“度”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严、勤、细、放、抓”的结合,把话说到点上,把检查落到实处,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三完小 2015年9月
第三篇:班级管理策略和方法
班级管理之我见
多年担任班主任,我清楚的认识到班主任工作复杂、艰辛、繁忙,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地付出心血和劳动。然而,精心的劳作,辛劳的汗水,换来的结果却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因此真不想重操旧业,倒不是因为怕苦怕累,而是担心不适应现在的学生,推脱不了只好接受。说实在话当班主任来没睡过一次好觉,不得不在苦涩中沉思,思索管理中的科学,感悟管理中的艺术。确实,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还需要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我的班级管理策略与方法如下:
1、建立学生档案
要搞好班级管理,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状况,然后。通过观察分析,建立学生档案。建档案,便于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减少班主任工作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2、制定远近目标
新学期一开始,就逐个找学生谈心,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近期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要制订得很容易实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对照行为规范,改掉一个缺点等。长远目标增加一些难度,如体育达标、理想的实现等。帮助学生制定远近目标,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达到自治自管的目的。
3、培养得力助手
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是班集体的骨干力量,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要把有一定威信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挑选出来,担任班干部,还要对他们进行“就职培训”,教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教给他们懂得如何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这样做,一方面使班主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探讨工作方法,指导班级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培养集体荣誉感
我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有扣分班长去政教处查明原因落实到人及时教育。我并非在乎分数,而我在乎的是借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虽然我老了一切都看淡了,但学生必须积极向上,所以宁可让人误会我贪虚荣也不能误人子弟。众所周知班集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看一个班级是否有生机,能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先进集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因为集体荣誉感是班级集体的精神动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班队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的主阵地。根据学校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每一周的教育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朗诵会、故事会,小品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对班上发生的事或出现的问题,以在班上进行讨论。
6、坚持正面引导,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采用鼓励的教育方法比批评、训斥等教育方法效果要好,批评过多,过于严厉,还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坚持正面教育,不断强化学生 “自尊、自爱、自强” 的心理很重要。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学生欢乐成长的教育,是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
7.利用规章制度,实行严格教育
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8.正确对待有问题的学生
学生犯一点错误不可怕,问题学生也是可教、可转变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问题学生犯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对待他们要理解、宽容、善待和帮助他们。
9.利用班级议事
班上一般的重大事务都让班干部先商议讨论,然后利用班会课在班上公开讨论,形成统一决议,再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在每天班会时,由当天的值日的班干部小结当天的学习纪律劳动卫生等情况。每周班会课时,由班长对本周的情况作出总结,对本周的优秀事迹提出表扬,对不良事件提出批评和希望。并把每周之星的相片贴在墙上,班上设立我想说信箱,借助信箱关注学生动向。
10.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主要的班级管理者,他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用自己好的榜样来影响学生。这样,班主任才会在学生中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才会取得班级教育管理的良好效果。
第四篇: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文明礼仪特色教育策略与方法
根据对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行为等问卷调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于2010年9月张集小学领导经过精心研究讨论,决定以“小学生文明礼仪”为学校特色,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群体的产生,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更多的家长则是在不断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的要求上,放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一一呈现在他人面前。在学校的行为存在某些不和谐因素,例如不文明用语、打架、起哄、乱扔垃圾、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等,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要求。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不容我们忽视!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以践行八荣八耻为契机,结合我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及成功经验,期望探索文明礼仪特色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策略方法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礼仪之学校。期望在深入分析、明确特色学校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积极探索以学校行政部门为导向、学校教科室为支撑、以学校大队部为统领,以学校班级为实施主体的“四位一体”的特色学校教育策略,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本着“立足与导、着眼与小、放眼与长远”的思想,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把我校办成淮安市淮阴区的文明礼仪特色学校。
一、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宣传发动、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2010年9月-2011年1月确定研究人员及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完成实验方案,接着对学生礼仪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我校文明礼仪建设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形成特色项目,拟定研究方案。完善礼仪教育特色组织、制度建设,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实施规划。同时完善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及其监督、考评制度。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特色建设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修订《文明礼仪读本”》,编印文明礼仪家校联系手册,制定学校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措施,形成一个德育分流工程。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辅助的礼仪教育模式。学习部分具有特色研究基础的“特色学校创建”经验,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进行论证。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依据学生文明习惯形成的四个环节:认识——强化——内化——外化本阶段分四学期完成:
本阶段组织我校研究人员分析本校特色研究资料,聘请专家对我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创建等工作进行指导;在分析总结我校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归纳出一系列特色办学的基本策略、衡量指标,及具体优差等级标准,依此衡量学校办学的特色和水平,找出阻碍其特色办学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善或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总结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三位一体”模式和具体策略。第一层面:认识 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根本论述。人对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是人类追求并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动性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学生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认识过程,就是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规则的分辨、识别、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正确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表现为:①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内容的认识;②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用的认识。
1.以校本德育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课题实施目标,开发了中华传统经典名著校本课程。按照“讲故事—明道理—提要求—重践行”的途径,挖掘中华传统经典名著中“忠、孝、礼、勤、俭、让、仁、诚”等内容,吐故纳新,结合时代要求,编写了《小学生礼仪》的校本教材。(1)校本教材。
(2)校本课程的延伸。把传统美德故事,《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中的经典名言警句,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课程的一种延伸,并把每一个德育项目都用口号贯穿行动。(3)校本课程的使用。
《小学生礼仪》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进行。
第二层面:强化 是对学生基于已有的习惯行为经验和知识,运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能动地、创造地对获取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加工,形成真理性的习惯行为认识和观念的过程。向学生提出习惯形成的要求,必须先强化小学生的认识。
创设“至善至正”校园文化,加强传统美德熏陶。
在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时,以“明礼善行德润人生”为理念,将现代文明气息与国学传统文化底蕴,与“站好走好人人争好”的校训有机渗透,揉和“校史文化、现代礼仪、古代礼仪、师生风采等文化墙”、“浮雕墙、学校赋文墙” 等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不断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以“文化”为切入口,以德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感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互相融合的文化。每个班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班训、行为准则,建立图书角、荣誉栏和展示台,提供学生交流传统经典名著的平台,展现学生文明的闪光点。第三层面:内化 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把不稳定的认识转化成稳定信念。内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刺激—理解—接受。“内化”即食物的消化,“内化”的前提是人饿了。因此,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内化前提,就是主体必须对特定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有了内心需要,对行为规范有了意识自觉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内化才成为可能。行为规范的内化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否能真正形成的关键。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在语文课中,加强对经典诗文的教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的要素,宏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内化成自己的礼仪行为。在音乐课上学唱经典诗词歌曲,使学生对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美术课上让学生选自己喜爱的诗句,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绘画,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制成作品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品德课中的教育内容及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归纳、整合,形成了目标明确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第四层面:外化 是学生自动地将行为规范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行为规范的“内化到外化”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否真正形成的标志。外化行为直接与行为规范相对应。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如: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制定《五小文明活动方案》《路队放学实施方案》《隆化六小文明礼仪小标兵争创活动方案》;定期开展专题体验评比活动周:“五小文明”小标兵如“地面无纸巾日”、“抽屉无垃圾周”、“无追跑中队”、“无欠交作业周”、“和电视say goodbye”;配合“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的开展,开展“好习惯标兵”的评选、习惯和我一块成长”的征文评选、“一周一记”等活动。让“好习惯标兵”在升旗仪式上亮相,表扬并授予他们作为升旗手的荣誉,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抄写经典诗文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集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等形式让家长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二)策略与方法
1.组织教师学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学习教研理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让教师设计礼仪课教案,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
2.本实验是全校性实验,每周全校集中收看礼仪专题讲座。学习文明礼仪,同时利用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读本》和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读本选编为教学蓝本来深入学习文明礼仪。3.利用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读本》和中华传世经典选编读本把礼仪课做为学生道德体验教育基础训练课,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在自然常态下进行每班每周一节课;同时加强礼仪教育在各科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尤其将校本礼仪课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整合,强化道德认识,进行文明礼仪行为道德体验的训练。
4.学校大队部开展大型的文明礼仪主题活动训练学生文明礼仪,同时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中学习实践文明礼仪(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与农村小伙伴交往,通过礼仪课堂教学,口语交际礼仪的运用得以强化); 5.各中队也利用晨会、班队会活动作为礼仪教育拓展课程,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名著,扎实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评价,全员参与。
6.学校组建文明礼仪特色训练队,分阶段总结、评比。每学期评比礼仪特色班,为特色班级挂牌。评比、表彰礼仪小标兵。开展“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评选、表彰。以榜样带动师生自觉遵守规范自身文明礼仪行为。
7.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
8.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情况。家长参与对孩子家庭礼仪、社会公德礼仪的培养与评价,以形成家庭礼仪教育的氛围和教育场。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九条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查评比(从晨起上学在校放学回家就寝前等规范出九项具体要求),通过队员自评、家长评、教师评、学校综合评,评选出本学期的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小标兵。
9.让学生编写传唱校园礼仪三字歌;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行为表演等活动 ;收集古典礼仪名言,宣讲古人、名人礼仪故事;开展中华传世经典名著咏读等等形式教育活动。
10.向学生家长发放文明礼仪教育的倡议书,扩大文明礼仪教育的辐射面,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度。
第五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吕敏敏
215128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说话或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用英语交流的时候语法正确,用词恰当,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用英语表达时流利顺畅,内容充实,前后逻辑清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口语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谈论了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度,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
存在问题
策略与方法
一、引言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即要重视语音,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话题方面的训练,又要通过优化课堂活动,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度,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说话或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用英语交流的时候语法正确,用词恰当,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用英语表达时流利顺畅,内容充实,前后逻辑清楚。”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语言环境
初中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四、五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课上所学的知识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实际运用。这样的语言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听英语机会太少
说英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英语的实践基础之上,而初中学生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加上少数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不够理想,更缺乏现代教学手段等原因,听的机会较少,这就直接影响了说的训练,阻碍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心理障碍的影响
由于平时缺少训练,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例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够熟练,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不对,说不好;怕说错,怕被讥笑,被批评。开 口难,连贯叙述更难,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
三、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重视语音教学
初一新生入学后,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夯实语音基本功。教师要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字母和音标。通过比较和朗读等活动帮助学生读准字母和音标;利用教材中Study Skills部分专门设置的Pronunciation板块,训练单词重音、句子重音、意群停顿、句子语调等语音项目。语音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语音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在朗读、会话中正确使用语音、语调的能力。
2、营造宽松氛围
《标准》指出“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如自信、动机、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的“哑巴英语”,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简单的自我介绍、模仿练习、值日生汇报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用英语进行交流。课后,教师还应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接近师生距离,以逐步缓解学生紧张、胆怯的心理压力。师生之间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见面时道一声“Good morning!”分手时说一声“ Good bye!”。教师可通过请同学“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英语交流来了解和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如:“How are you going to spend this weekend?”“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school life?”“How do you like my English classes?”“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study?”“Why are you feeling so happy?” 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自由会话的环境和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优化课堂活动
初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口语课,因此口语教学应贯穿于阅读、语法和写作等各种课型中,与听、读、写等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1)角色运用
开学初,为班中每位学生都取个英文名字,如,“Henry”, “John” “Mary”等。学生十分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课后也常用英文名字打招呼,并进而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Mike, may I use your pen ?”这种角色运用,2 使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后得以运用,激发他们开口的兴趣。2)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今的孩子,如果我们采用“单打一”式说的训练是难以奏效的,为了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不断巩固语言知识,我们可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值日报告,小组操练,情景会话,表演等形式,以此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教“What does he do ?”这一句型时,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工人、教师、警察等,让其他同学根据这一情景,进行问答。例:S1: What does he do? S2: He is a doctor.S3: What does she do? S4: She is a teacher.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基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形象逼真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环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有形声并茂、情理交融的活动形式,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优化教学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用情景,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天地,使教学内容变得逼真、生动、形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锻炼口语的自信心。例在教“过去进行时”时采用多媒体设置一个brainstorming 教学环节,让学生反复操练“I was doing„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新的句型,并正确运用到交际活动中。
4、注意纠错艺术
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尤其是对初学英语者来说,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口语练习过程中出现多种多样的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的纠错要讲究方法,注意艺术,有所选择。对于一些小错,尤其是因学生不熟练而造成的口误就不宜“有错必纠”,因为随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错误都会自行得到纠正的。既使需要纠错,也最好由学生自己纠正。例如,当学生说Tom always does her(x)homework carefully and „时,教师可以微微摇头,学生就会立刻意识到口述有误而重新叙述。当学生说到„his homework„时,教师微微点头,这个小错由学生自己纠正了。
当学生说英语出现严重错误时,则必须予以纠正。但也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切忌粗暴打断,严禁训斥指责。这时最好采取间接纠正的方法。例如,学生说出 I go(x)to see a friend of mine yesterday 3 after breakfast„这个错句时,教师可以若无其事地说: Oh, yes.I see you went to see a friend of yours„或者说:Yesterday after breakfast you went to see a friend of yours„这就间接地纠正了学生的时态错误,同时又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心,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继续口头叙述。
5、重视听读训练
《标准》中提到“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可以促进语言的表达和展开,即听、读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说的表达技能”。
听力是获取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口语交流的前提。只有听懂了,才能很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除了加强对课文内容的听力训练,我们还可以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如一些经典的原版电影,英语歌曲等,对学生进行“精听”,“泛听”等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存储一定的口语表达的句型格式;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口语的流利程度。
朗读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掌握在语流中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续、失爆、同化、重读、节奏等,能够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在熟读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些句型、段落、名言等进行背诵,使朗读技能熟练,这样不但有利于积累精彩的语言材料,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口语的培养与提高。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一位英语老师脚踏实地的去实践,我们要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开口,多实践,要不断提高自身口语的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听、读、写训练,扩大输入量,为口语输出提供储备,从而切实有效地使英语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华.2009.让英语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焕发精彩[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