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影院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
数字影院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
发展趋势
2012-02-16 | 访问次数:75 | 新闻来源:电科网
艺术联盟媒体(AAM)近日与科视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凡北美地区采用科视虚拟拷贝费(VPF)安装服务的数字影院,将使用AAM的影院管理软件来核算和管理虚拟拷贝费(通过统计放映场次来偿还虚拟拷贝费)。双方还以AAM的影院管理系统(TMS)为基础推出了科视Avias影院管理解决方案。此外,艺术联盟媒体分别与欧典UCI(Odeon UCI)和希尼波利斯(Cinepolis)签订协议,欧典UCI在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的65家影院(共661块银幕)以及希尼波利斯在拉美的275家影院将使用AAM的影院管理系统(TMS)和媒资管理服务器(Library Management Server,简称LMS)。大洋洲霍伊特院线(Hoyts)和日本宽媒院线(Broadmedia)也已使用AAM的管理产品。
影院管理系统(TMS)是数字多厅影院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电影放映、影厅数据回传和密钥传送消息(KDM)实施统一管理;媒资管理服务器(LMS)则主要进行数字影片的中央存储和内容管理。另外,AAM近日又推出了新的院线管理软件“导演”(Director),相当于中央管理集线器(Hub),使院线可在本地对旗下影院的服务器实施远程管理。
迄今,全球数字影院的发展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大部分银幕已经实现数字化,下一步任务将向对数字银幕实施信息化管理转变,影院管理系统等也因数字多厅影院的快速发展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从事数字影院管理软件业务的主要有放映机厂商、播放服务器厂商和第三方集成商。放映机厂商索尼、科视、巴可都希望能够提供包括软件在内的整套设备,尤其是巴可,其已经收购了XDC的影院管理业务并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影院管理软件。播放服务器厂商杜比、GDC也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影院管理软件Dvidea和Datasat。集成商方面,除艺术联盟媒体(AAM)外,美国希典公司(Cinedigm)在将其发行业务出售给特艺(Technicolor)后开始专注于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和影院管理业务,Ymagis和独特数字(Unique Digital)也已推出了数字影院管理系统(欧典位于英国的数字银幕已经采用了独特数字公司的管理软件)。
第二篇: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
韩淑亮
2012-12-27 10:43:52
来源:《中国房地产》2012年第12期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房产权屑档案的数量急剧增加,利用率也在大幅提高;房产权属档案管理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不断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调整升级,从局域网(LAN)向广域网(WAN)的转变。与此同时,房产权属档案在数字化、信息化和计算机系统不断发展过程中基础数据丢失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使纸质房产权属档案的文字数据和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记录的数据不能达到一致,档案基础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房屋登记和房产权属档案的对外利用。如何加快推进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下面以邹城市为例,谈谈加强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想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各项登记越来越多,应该记录到房产台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由于房产台账经常记录、查阅、插页等,容易造成台账残缺不全、缺棱少角的现象,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因而房产档案安全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对房产档案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侵害,使其处于安全状态。
一、切实增强房产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首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工作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房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观念现代化,即使有一流的档案保护和管理设施,也不能称其档案管理现代化。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和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实现档案管理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档案工作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迅速实现房产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为此,邹城市房产管理部门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对14万余卷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首先对现有纸质房产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微缩扫描处理。购置了先进的软件和服务器、磁盘阵列存储设备及高速扫描仪等,聘请了专业的档案扫描公司历时78天,并利用其开发的“房产档案电子化系统”对电子档案进行操作管理。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中,采用了高速扫描仪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图像采用黑白或灰度、以TIFF文件格式扫描存储,利用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保证所扫描图像的清晰、完整:建立档案信息索引与图像文件对应;该系统中的库房管理模块采用图形化操作,模拟真实库房的密集架,生成库房操作示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档案所在库房位置,且点击模拟档案盒可查看到扫描件图像,并与正在使用的“数字房产管理系统’健立数据关联,拥有多种查询途径,如:产权人、产权证号、产权坐落等,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相应的产权档案,实现登记数据与档案图像的无缝连接。档案数字化完成后,通过局域网络进行数据共享,工作人员依权限操作电子档案,为业务受理查档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业务错件的发生;同时将对外档案查询业务移至交易大厅受理前台,设置多台显示器便于申请人查看档案资料,完全按照《查询暂行办法》的规定受理查询业务,由申请人提交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填写《查询申请表》,产权人、利害关系人或其他符合查看电子档案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查看房屋的权利信息、他项权利情况等登记簿信息;对申请要求提取档案复制件且符合条件的,直接打印电子档案,加盖与原件一致印章和档案查询专章,交由申请人。方便、快捷的查询,免去了申请人的来回奔波,减少了纸质档案的磨损,保证了纸质档案的安全、完整,彻底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永久保存,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查询速度、利用率和透明度,推进了房屋权属登记档案的管理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档案操作与查询管理体系,制定从档案交接到档案上架的一整套流程操作程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于规范与完整;制作了档案内部查询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的查询利用。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安全和保存,在使用双机热备系统、磁盘阵列存储的基础上,又采取了移动硬盘拷贝、刻录光盘双重备份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完整。2010年底,又投入资金,将产权登记、预告登记、备案管理系统升级整合为一个新的房产登记系统,使全市房产登记实现了“以楼盘表为中心,以图定表、以表管房、以房建簿、以簿管证”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立起“地、楼、房”三位一体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了邹城的“数字房管”。“数字房管”系统的建成,不仅给办证的群众带来方便,能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更让他们放心地买房子、住房子。“数字房管”的建成,可以使房管系统的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数字房管”系统可以使房产测绘、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房产登记三个系统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利用,实现了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功能更加齐全完善。特别是房产登记系统与房管局开发办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系统的对接,确保了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有效到位。另外,房产系统可以方便购房人,购房人在开发商销售处的系统端口,就可以直接打印商品房买卖合同。
“数字房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使房屋登记真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业务受理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所办理的业务输入微机,其他业务可提取信息进行操作,由微机套打表格,系统数据信息按流程转发。通过系统,可以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拍照,留取影像资料,对申请人进行身份认定,确保登记和交易安全。
第二,使统计报表做到准确、实时统计。系统内置的统一报表及内部所需业务报表,可以做到实时、准确统计。
第三,使房产信息的历史数据一目了然。查询业务数据,可追溯到其上手房产资料及下手房产资料,使产权信息一目了然。
第四,使业务授权明晰,审理责任明确。对不同人员授予不同业务权限,对审理人员实现一个业务一人审理,避免人多扯皮。
第五,使房产限制可做到彻底限制。系统档案数据有上下关联,若房产处于查封或抵押等限制状态,系统则无法调档且提示限制原因。
住房保障系统与产权产籍系统对接以后,申请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房产档案查一遍,也不用害怕申请人带来的纸质申请材料是不是伪造,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系统就自动排异,申请人名下有没有房子、是不是符合申请标准就一目了然了。
三、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
房产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实现房产档案信息化成功的根本,决定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档案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单位: 山东省邹城市房地产交易所)
第三篇:信息化数字幼儿园
信息化数字幼儿园
百年幼教集团率先引进多媒体、监控、电脑视频、网站等信息化管理,加快了幼儿园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创建现代化、健康、快乐、和谐的数字化幼儿园。
办公信息化 安全管理信息化 教研科研信息化 家园沟通信息化 保健工作信息化
一、完善幼儿园信息化设施,使办公信息化。
“安康计划”是继“春蕾计划”后又一项由中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公益性活动。集团各园建立并开通了幼儿园网站,并且让园长和部分教师接受免费培训。加大对各园投入,配备与幼儿园网站相配套的设施、设备。
二、提升幼儿师资队伍,使安全管理信息化。
要实现幼儿园信息化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信息化素养强的幼儿教师队伍。加快对幼儿教师信息化培训,使广大幼儿教师尽快掌握信息化理论与操作水平。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三、实现幼儿教育资源共享,使家园沟通信息化。
幼儿园不断完善安康网络系统,不断更新信息,充分发挥安康网络作用,积极开展好家园互动、师生互动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氛围。
四、搞好科研,使教研科研信息化。
幼儿园网站建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资源,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为幼儿园网站提供教学活动报道,通过撰写各类教学论文、随笔、心得等,同时还建立教师博客,不仅提高了自身写作水平,也能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对实施金土工程,更好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天,国土资源部在我市召开信息化现场工作会议,对我局进一步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机会。现在,我代表XX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汇报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情况。先请大家看一段汇报录像片。各位领导、同志们:刚才播放的汇报录像片,着重汇报了近年来我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管理落地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下面,我再汇报一下我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主要措施。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上海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市陆域面积6787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约0.55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人均耕地约0.2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标准、规范和易操作的作业程序,将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和明确化,对提升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几年我局深入分析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经分析,我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1)信息系统尚未成为业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关管理行为未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基础数据库覆盖面不够全,现势性不够强,数据重复、不一致、图属不对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管理类数据还缺乏标准化、完整性;(2)系统建设统筹力度不够大,没有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鸿沟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信息化尚未实现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信息不够畅通,难以满足区县、乡镇管理的需要。
分析深层次原因:一是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国土、地矿、规划等各类信息系统没有按其共有的资源属性进行统一考虑、统筹安排,影响了管理的融合与统一。二是在信息系统设计理念上,没有按照政府管理创新、流程再造的要求突破现有体制和条块分割的限制,不利于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影响了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的统一,也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汇集、更新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三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需求导向和集中开发、集成部署,市局机关、各直属事业单位、各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的管理行为没有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其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也没有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中来。
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局在规划国土资源系统中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对信息化建设在日常业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共识,着力推进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定位,即:建立覆盖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监管,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这是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有效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就是围绕精细化管理要求,采取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规划、土地、地矿业务、数据、应用、技术构架,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通过市、区、乡镇管理部门广泛和充分的应用,将信息化贯穿于规划、土地、地矿的调查评价、日常管理、监测监管、政策研究、社会服务等业务的全过程。
1、在系统设计上,促成市、区县、乡镇行政审批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重组,实现三级管理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实时在线运行,实现标准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大集中,形成协调一致、互联互通的网络化集成办公大平台,构建及时、可信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大门户。
2、在系统建设中,以数据为中心,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要素数据库,促进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地下、地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用地统一管理,从而使集中统一、内在关联的各类信息数据库为行政审批、执法监察、应急监管、辅助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
3、在系统应用中,一是系统安全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安全的常态化管理;二是市、区、乡镇主要业务审批过程基本实现网上综合管理和办理,业务系统、公务系统、内部管理基本实现有机集成;三是所有非涉密公务在网上运行,逐步实现文档一体化、办公督察催办自动化、文件分发归档智能化,做到系统内的上通下达;四是应用系统实现统一开发,三级联网垂直集成布置,有效解决应用集中化、数据集中化、管理集中化、监测集中化。
4、在规划统一、实时在线的数据基础之上,努力为社会提供及时可信的规划国土资源部分信息服务产品。针对个人、企业法人、政府部门的不同需求,着力形成标准化、制度化、分层公示的规划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影响力。
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全力推进规划国土资源统一数据底板建设
2006年,组织了全市范围的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地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2007年以来,按照徐绍史部长反复强调的实施“一张图”管理的要求,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着眼于全市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准,整合规划建管、土地管理、地矿管理等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空间数据框架,构筑全市“一张图”。
全市统一数据底板包括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图层。基础数据图层包括全市国土资源影像、宗地、现状、地形图,涵盖了整个土地资源行业的最小管理单元,中心城区数据达到1:500精度,近郊达到1:1000,其它部分为1:2000;专题数据图层沉淀了各业务系统管理的数据,包括开发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建设用地、违法用地等。全市统一数据底版具有“全、通、新、用”的特点。“全”,所有涉及的业务数据必须汇集到统一平台,全市土地、地矿、规划信息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所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统一分类代码、统一命名规则、统一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格式,打破各个管理主体、各个管理环节之间存在的鸿沟壁垒,努力实现业务无缝管理、数据互联互通;“新”,所有数据确保准确性、现势性,建立起“发现—调查—处置—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要求,通过一季度一次的遥感影像比对、日常的三级网络巡查、每天的执法巡视等三种发现机制,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用”,所有管理行为必须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所有管理行为产生的结果必须归集到统一平台中来。
(二)依托信息化推进业务管理架构梳理和流程再造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要求,大力进行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再造,努力达到规范透明、提高效率、加强监管、方便群众的目的。
1、依托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审理和监测”三分离。在管理方面,明确各业务处室的职能定位,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一桩一件的事务性审批转向宏观管理;由既制订规则、又负责审批,转向主要负责制订政策和业务指导。在审理方面,以建立规范、透明、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制度为目标,建设集事务受理、协助办理、信息采集和行政终端为一体、“既受又理”的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专门组建了行政事务办理中心,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进出”;规范了四种审批模式,即合并受理、合并审批、并联审批、前置征询等方式,通过内网在线监控和外网信息公开,实现阳光审批。在监测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对行政行为进行自动监控,对行业情况实施在线动态监测,对前后关联项目进行信息跟踪,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2、依托信息系统推进“市—区县—乡镇”三级管理联动。加快构筑市局—区县局—乡镇管理所三级管理架构,完善运作模式,市局重在政策设计制定和监管、区县局重在组织协调和推进、规划土地管理所重在具体操作落实。建设简便易行和有效的协同办公网络平台,实现市局、区县局和乡镇管理所在统一基础平台上协同办公。
(三)依托信息化建立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
国务院2004年28号文件明确,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应当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进行。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要求把建设全市统一、透明、规范、法治的土地交易市场作为培育和规范土地要素市场的重要领域,作为深化土地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我们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土地交易市场,2008年3月起正式运作,在以信息化规范土地交易、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了探索。按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要求,土地交易市场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施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入市的交易管理,覆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覆盖产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土地交易阳光操作平台实现了从土地审批到入市交易,以及后期合同签订的上线操作,实现了业务数据了交换和共享。
一是入市流程透明化。为了根本上防止土地交易操作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将全市统一的土地交易流程及操作标准固化入土地交易系统,实现了入市地块的公告、出让文件、进度安排和实时进展等情况每天两次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地块的实时竞买申请信息和挂牌信息每隔15分钟通过局外网向社会公开,通过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
二是信息掌握分散化。为了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交易环境,对受理竞买申请、竞买资格审查、抽选评标专家、实时交易等重要环节,采用分化动作、各管一段、相互制约的方式,并邀请公证处等独立机构操作,监委予以监督。比如,针对竞买人信息,在受理竞买申请时,系统产生唯一的受理编号;竞买资格审查时只能看到受理编号,审查通过的,系统产生唯一的资格证书号;实时交易时只能看到资格证书号信息;从而有效实现了竞买人信息的保密。
三是业务操作模块化。为了确保竞买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将操作过程分步骤组合成不同的工作模块,各模块独立运作,最大限度地规避人为因素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不同权限的用户使用系统时,只能看到和使用被赋权的工作模块,各个工作模块之间业务单线联接,信息单向透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实施操作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准确操纵或掌握真实的结果。
四是业务数据关联化。通过对土地审批系统和土地交易系统的整合,实现了招拍挂用地审批→土地交易→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签订审批的业务数据的关联和共享,根据业务规范,前道环节生成的业务数据会共享到后道环节且不能修改,从而有效保证了业务的连贯性和数据的一致性,也为业务监管和批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
(四)加强地质信息集成管理,创新地质成果表达方式
按照徐绍史部长关于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把分散资料集中管理,把纸质资料转变为数据,通过信息化工具把数据整合成为可利用的信息。
1、建立地面沉降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形成了城市安全预警机制。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地面沉降控制措施,从1999年到2008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由1.4亿立方米降低到3100万立方米,平均地面沉降由12毫米减少到6.4毫米,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同时,依据上XX市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布局,提升监测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把地铁、高架桥梁、磁浮列车、防汛墙等生命线工程纳入地面沉降监测体系,结合地面沉降及生命线工程特点,分类设定了安全预警标准,建立了及时反馈机制,多次成功预报生命线工程安全隐患,实现了地面沉降防治与城市安全保障的结合。
2、建立地下三维模型,提高服务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发了地下三维模型,可以直观地模拟地铁建设,快速评价新城镇、工程建设的地质风险,创新了地质成果表现方式,提高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3、建立长江河口海岸数据库和三维演化模型,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是上海最突出的特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滩涂资源,是上海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近百年长江口及海岸带地形、地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三维模型,定量分析了泥沙淤积、侵蚀的规律,科学评价了土地后备资源状况和利用时序,为制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占补平衡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已初步建立了滩涂资源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土地后备资源情况,科学评估滩涂开发的环境影响,努力做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
4、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拟定了《XX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2)》,明确了要目标任务,即:完善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建成XX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基本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由原来提供专业信息发展到提供管理和科普信息,从提供单纯的基础信息扩大到数据处理、咨询与决策、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落实工作,收集了30余万个地质钻孔,建成了包括11万个地质钻孔的综合地质数据库,与十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形成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带动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土资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许多工作仍需深化完善。我们将以落实部市合作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国土资源新机制备忘录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以信息化带动管理信息化,切实管好土地、用好土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公安局长谈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公安局长谈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意识是前提机制是保障应用是关键
我认为,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意识是前提,机制是保障,应用是关键。警务应用、提高效能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工作中,目前存在的瓶颈主要是基础信息采录维护机制有待完善,同时情报信息研判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要以推进“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情报”系统,实现信息和技术资源综合应用、深度应用、全警应用。
科技强警保一方平安、促经济发展
“在保一方平安、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综治委和社科院的调查显示:烟台是全国最平安的城市之一,而且连续5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是全国获此殊荣的两个城市之一。在保卫一方平安、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我们把信息化建设置于公安工作先导性、核心性位置来抓。
首先,强化应用。我们举办了信息化培训班1600批次,培训民警6万余人次。科技强警的触角广泛延伸,信息化全警应用,充分发挥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实战的作用,为打防管控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其次,强化创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开通了网上警务室,群众可以进行网上投诉、申办护照等,我们开发出网上办案、电子笔录、网上视频督察、网络视频接访等系统,有效预防了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信息化是提升警务效能的根本途径
“要真正实现与时俱进、提升警务效能,必须也只能依靠信息化。”
去年11月,我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第一期全国公安机关中青年领导干部国际化培训班,到美国一些高校和专业机构进行了观摩考察和交流探讨。相比之下,我国警务工作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务效能的提升。
我们要以“三项建设”为契机,努力提升警务工作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尤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三项重点工作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当前重点要加快“大情报”平台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开发和高端应用,确保各类社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联动使用。
对于中西部地区公安机关来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缺乏。因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升现有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养专业人才,以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用信息化建设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
牟晓良: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局长
“警务工作的信息化让老区人民群众看到进步、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在“三项建设”中,我局党委把信息化放在龙头位置。警务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推动规范化执法的实现,而执法规范化有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真正让老区人民群众看到进步、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我们到南方发达地区考察并总结经验,用有限的财力集中精力搞信息化。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全警计算机拥有率、民警警务通发放运用率、数字身份证书发放率等6个100%。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建议在“大情报”系统建设和应用上,从上至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按照“部厅搭台、市局建库、基层采集、全警应用”的思路和模式,真正实现公安情报信息的大共享,把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体现在提高公安工作效能、方便服务群众上。
依托信息化改革社区民警工作模式
陶晶: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局长
“要尽可能科学地为社区民警提出信息化学习和使用的目标。”
公安队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我们要从最具体的角度让社区民警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这会是一场全新的警务革命。单纯根据衣着、相貌去辨识可疑人员的传统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调查工作需要。全面应用信息化是很复杂的,社区民警的工作琐碎繁杂,我们不能一上来就对他们提出大而空的信息化要求,而是要尽可能科学地为他们提出学习和使用的目标,让他们逐渐熟练起来。
举个例子,很多与生活相关的情况都是能发现可疑线索的,我们根据长期调查,总结出最可能发现可疑线索的20种情况。一
切与维护稳定有关的信息都有必要做及时详细的录入,通过限定出的这20种基本生活情况,让民警随时录入更新,这样既能锻炼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又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
用信息化解决公安工作发展难题
任锐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局长
“有了信息化,公安业务流程和民警的执法行为越来越规范。”当前公安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决定了必须用公安信息化来破解。一个是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另一个是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有了信息化,实现网上串并案、直接破案和追逃等,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我们的努力下,公安业务流程和民警的执法行为越来越规范,对群众服务的水平越来越高,警民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在具体措施上,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强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把握紧密结合环节,重点强化公安“大情报”体系建设;二是把握以建保用关键环节,重点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平台建设;三是把握信息资源关键环节,重点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四是把握队伍素质关键环节,重点强化应用培训;五是把握服务实战关键环节,重点强化实战应用。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完成理念上的转变
王惠敏: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局长
“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理念。”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完成理念上的转变。技术只是一种载体,它需要依赖人的智慧和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理念。公安民警需要从“口袋信息”、“脑袋信息”和“纸袋信息”的习惯中走出来,而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
制定长远规划也很重要。要有针对性、目标性,更重要的是要有对自身的客观评价,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对我市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在与一些发展水平相当的城
市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了我市公安信息化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编制了《全市公安机关2010-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三年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每年的分阶段目标,相信这对我们宁波市公安局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把信息化建设置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李如林: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局长
“把信息化建设当成重中之重,以此提升公安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我们把信息化建设置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摆在重中之重来抓,以信息化带动全局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安工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我们以“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安网络应用系统在各警种、各部门实现全覆盖。同时,我们以重点工作目标综合考核为契机,对信息系统的覆盖率、信息采集的鲜活率以及系统的使用率进行严格考核。
为加快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我们积极争取市政府投资7500万元,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市局一级监控中心、3个二级监控中心和城区15个派出所三级监控中心相继建成。同时,公安警务信息查询服务台、执法办案系统和警务综合信息应用平台相继开通,在维护稳定和打击犯罪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