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疗体制的几点感悟

时间:2019-05-12 19:5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医疗体制的几点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医疗体制的几点感悟》。

第一篇:德国医疗体制的几点感悟

本文由:华夏学术传媒网 提供

2007年至2008年笔者受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Internationale Weiterbildung und Entwicklung gGmbh, In-WEnt)的邀请,参加了国际领导能力培训(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Training,ILT)中的医院管理项目。InWEnt是德国从事国际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著名机构之一,通过此机构,德国政府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培训项目。自20世纪80年代起,该协会一直和我国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参加的医院管理项目是ILT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1年的在德学习,我了解到德国医疗体制的一些情况,现将有关情况和体会介绍如下。德国的基本情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 250万,其中女性约4 220万,男性约4 030万。德国人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平均寿命男性为72.7岁,女性为79.0岁。德国有16个州,实行联邦共和制,每一个州都有一部在共和、民主和社会原则上和国家宪法(Grundgesetz)一致且更具体化的宪法。德国联邦议院有603名议员,联邦参议院含16个联邦州。德国是世界八大工业领袖国集团成员之一。2007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计为30多万亿欧元。目前,德国老龄化趋势较明显,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费用明显增高,这给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德国卫生保健系统[1]

德国是世界上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医疗保障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之一。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主要由开业医生和医院服务组成,其基础是社会健康保险制。德国卫生总费用居世界排名第三,在欧盟国家中最高,约239.7亿欧元,人均2 840欧元,占GDP的14.2%。

德国16个州中,在立法、管理、组织、支付、筹资、救援和急救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卫生服务保健主要提供公共卫生、初级卫生保健、二级门诊保健及住院治疗方面的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传染病控制,健康促进,药品食品安全,社区精神服务及环境卫生等。初级卫生保健、二级门诊保健主要由家庭医生诊所、专业医生诊所、护理院和疗养院来承担。而大学附属医院,私立医院,教会医院等主要负责住院治疗。过去仅是大学附属医院提供门诊服务,但近来私立、教会医院等也开始拓展其在非住院领域方面的服务。联邦和州政府在管理上的分权决策是德国卫生保健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联邦政府(尤其是卫生部),负责制订和规范卫生服务的提供及筹资。每个州的自治政府则在医院调控、筹资及监管中充分发挥作用,制订符合自己院情的发展规划。当前德国正积极进行卫生保健改革,其目标是:建立高效、可持续的健康保障体系,控制成本,采取预算及预付制方式提高效率及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全德国人的健康水平。德国的健康保险体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险的国家之一,医疗保险[2]是社会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卫生保障体制是以法定健康保险(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SHI)为基础,始于1883年,其特点是法定医疗保险的税款配置制度和私人医疗保险的资本抵补制度平行存在。所有从业人员,当收入低于法律规定的收入水平(即保险义务范围),必须选择法定医疗保险;当收入水平高于保险义务范围,则可选择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3]。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健全,每人必须交纳医疗保险费。我作为外国人员在德国短期居留也不例外。德国法律规定:有工作单位的,单位支付一半,无工作单位的,国家支付一半,其余部分个人支付。在德国8 250万人口中,91%的人群参加法定健康保险,共292家,保险类别包括一般健康保险(AllgemeineOrtskrankenkasse,AOK)、企业健康保险(Betrieb Krankenkasse,BKK)、自主手工业同业公会健康保险(Innung Krankenkasse,IKK)及意外事故基金、退休基金和长期护理基金等;8.8%的人群参加私人健康保险;其他0.2%的人群(军人和警察等)享受免费医疗。德国医疗体制的最大特点是第三方付费。对每个参保人,一旦发生疾病,即可到有关诊所、医院及康复机构进行诊治,所产生费用由所投保的保险机构支付。因此,德国的医疗保障及服务

水平很高,在卫生服务的可选择性、可及性、医疗服务机构的技术及设备水平方面都值得学习。德国医院系统概况[4]

全德共有医院2 139家,总病床523 824张。医生306 000名,牙医65 000名。每千人拥有医生

3.7名,其中私人执业医生占43%,在医院工作的医生占48%,其他类型医生占9%;每千人拥有床位6.35张,平均住院日8.6天,病床使用率75.6%。目前德国医院的总数逐渐减少,私人医院的比例不断增加,平均住院日缩短,医院床位数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类型的医院中,1/3的医院是政府、公共团体和社会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创办的公立医院,所占比重最大,其病床数占全国总病床数的54%,在德国医疗服务中占主导地位;1/3的医院是宗教慈善团体或各种基金会捐款创办的非营利性医院,病床数占总床位数的38%;1/3是营利性医院,由私人独资或合资创办,病床数占总床位数的8%。德国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法定健康保险和私人保险机构提供的保费及社会救济(如教会、慈善机关捐款)等。

德国医院的管理很有特色。在医疗服务合同的签订方面,医院协会代表医院与疾病基金会就服务价格、服务数量和质量保证措施等进行谈判,确定医疗服务的提供数量、效率标准及医务人员数量和质量等保证措施。1972年的《医院筹资法》规定,医院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来源,即州政府的资金投入和疾病保险基金的运行费用进行双重筹资。

德国医院的管理还采取补偿机制、支付制度及税收政策的方法。补偿机制采用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各有其补偿来源的“双重补偿”方法。只要是列入政府医院发展规划中的医院,均要接受财政补助和签订社会健康保险合同。根据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数量,疾病基金会和医院通过谈判,来确定医院从疾病基金会获得的预算数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医院提供的服务量与预期估算相符,就保持原有的预算不变;如果高于预期数量,按较低的比例对医院进行额外补偿,若低于预期数量,则按一定比例减少对医院的补助。欧洲最大的医院———Charite

医学中心2008年8月底到11月中旬我在柏林Charite医学中心的质量管理部门和产科中心实习,主要学习了Charite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产科临床操作指南,还参观了Charite设施管理公司。Charite医学中心是欧洲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医学中心之一,前身是创建于1710年的Charite医学院,2003年由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和洪堡大学医学院共同组建而成。该中心有4个校区:魏尔啸医院(CVK)、米特区夏里特园(CCM)、柏林布赫园(CBB)、柏林自由大学附属本杰明-富兰克林医院(CBF)。Charite是德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目前有7 500名在校学生,其医学、教学和科研已达国际顶尖水平,在德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的科学家中约有一半来自夏里特医院。

夏里特医院约有14 400名职员,12 800名全职人员,年收入为10亿欧元,每年约有108万门诊病人和12.8万例住院病人。2007年有1 000多个研究项目,1.17亿欧元的外部研究经费[5]。Charite实施医院集团化管理,共17个中心(产科属于第17中心),执行的是中心管理制度,每个中心同时管理4家医院的病房。通过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学习,我了解到Charite中心的质量管理是院长、科主任负责制,分管医疗院长和质量管理部门主任(也是分管医疗院长的副手)对医院质量负责,科主任对所在科室负责。Charite质量管理具体包括以下10个方面:关键事件的报告,褥疮管理,日常运营的管理,非中心的质量项目,临床路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讨论,病人满意度评估,危机管理,疼痛管理,病案文件的规范及外部质量的评价[6]。

Charite设施管理公司(CFM)在欧洲享有盛名,很多国家的公司和医院都来参观。其最大特色在于建立了专业的技术中心及技术中心使用的软件,所有维修和维护工作均通过技术中心跟踪来执行,做到了真正的高科技化和信息化。CFM有Charite医院和三家社会公司共同组成,每年医疗器械采购量达到8 000万欧元以上,Charite医院占有股份51%,其余三家占49%,承包了Charite环境养护、设备维护、建筑维护、日常消耗用品采购的工作[7]。在笔者实习的CBF、CVK和CCM的产科病区,我亲身体会到这里的医生工作强度非常大,早上不到7点就来到病房,7点正式交班,然后开始查房等一系列的工作。他们除了工作强度大外,下班时间也不固定,一般远远超过平均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Joachim W.Dudenhausen教授是Charite产科中心的负责人,在德国甚至欧洲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笔者跟着Duden-hausen教授查房几次后,深刻感受到这里的医生查房及平时与患者交谈时都透露出对患者的关爱和理解,不仅仅限于病情方面,更是一种亲切、和蔼的感情交流。在参观了CBF的手术室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对手术规范流程严格执行的严谨态度。

术前,他们常规会准备一份科学、规范、合理的“手术流程图”,包括麻醉流程、手术流程、重症监护流程等,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在国内,手术间的监护仪大多只有一个显示屏,由麻醉师负责监测。但在CBF的手术室,我看到有主、副两个显示屏,手术医生通过副显示屏可随时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这样更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笔者个人觉得除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外,更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德国医生的敬业精神、科学理念和自身修养。

在德国医院不仅有先进高超的医疗技术,更无时不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笔者除了跟随医生实习外,CBF产科护士长Frau Monika Weigandt还带领笔者参观了他们产科分娩中心,笔者深刻体会到这里从产前、产时和到产后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平时,CBF医院通过internet、院内信息窗、私人诊所、宣传单等途径,方便孕妇及家属获得孕期知识咨询及详细的产前指导;CBF产科病房每周三晚上7点到9点安排一名主治资格以上的医师和资深助产士进行免费孕前、分娩期及分娩后知识讲座,讲座后陪同临近预产期的孕妇及家属参观产房,提前熟悉分娩环境,讲解一些必要的产前准备工作。产时,如孕妇自身条件和胎儿情况许可,分娩方式可由孕妇自由选择,如国内开展不多的水中分娩,侧卧位、坐式、跪式、站立式分娩等在这都屡见不鲜。分娩过程中,由一对一助产士全程陪伴待产,分娩的单人间内,光线柔和,还播放着轻音乐,这消除了孕妇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家属(如准爸爸)可进入产房陪伴分娩,来自亲人的问候和鼓励给予产妇极大的安慰和支持;更人性化的是婴儿出生后由其父亲亲自剪断脐带,这增加了他们相互间的亲情,也增强了家庭责任感。产后人性化体现在,除了产妇的医疗治疗,更有个性化的康复及育婴指导;产妇出院后,可随时通过电话联系咨询。负责接生的助产士每周2次上门作产后随访,及时了解母婴信息,给予指导。

可见,德国医院从环境、设施、诊疗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切实应病人所需、为病人所想,作到真正意义的“以病人为中心”。我国的医院人性化服务与德国医院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全方位地推进人性化服务,使医院经营、管理创新,完善我国医疗体制是我们亟待重视的问题。参考文献

[1] 申 红.高校现阶段医疗改革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5):94-96.[2] 潘传德.某高校大学生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28-529.[3] 赵永生,尹阳娜,李雯雯,等.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9):28-32.[4] 郑会绍.“全民医保”形势下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1(2):195-196.

第二篇: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义乌市中心医院赴德进修医师骆高江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疾病威胁,“由病致贫”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屡屡发生。医疗保险是人生特别重要的保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疗、人寿、养老、赔偿、财产、风险等各种保险都可以买;但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医疗保险必须要买,其他保险可暂不考虑。因为医疗保险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的,没有人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人们因疾病陷入困难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

笔者目前在德国波鸿Bergmannsheil医院进修,通过研究他们医院病人的医疗保险,来探讨一下德国目前的医疗保险现状。

德国是现代医疗保险制度的发源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883年,德国就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疗保险制度。此后德国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完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立法及修订十分频繁,如1992年《医疗保险结构法》、1996年《健康保险费豁免条例》、1998年《增进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的团结法令》、2003年《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等。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对德国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提供参考。

德国医疗保险分为法定医疗保险(GKV)和私人医疗保险(PKV)两大类。法定医疗保险又称公众医疗保险,除了收入高的少数人买私人医疗保险以外,大多数人必须买法定医疗保险。在德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由法律规定,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强制参保人,一般是有收入的人和其雇主;二是自愿参保人,一般是收入超过一定上限的人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了医疗保险问题的有收入的人群;三是连带参保人,主要是指强制参保人的配偶和子女,可以免缴医疗保险费而连带成为法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享受与义务投保人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法定医疗保险常常不接受老板和个体户,他们往往只能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的覆盖对象包括雇员、失业人员、退休人员、高校学生、自雇者、义务兵和其他自愿投保人员等。据统计,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系统覆盖了约90%的人口,再加上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险,99.5%以上的德国国民享有医疗保险。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的内容主要包括:(1)疾病的预防和疾病的早期诊断;(2)疾病的治疗;(3)病愈后的身体康复;(4)生病期间的护理;(5)丧葬待遇;(6)妇女孕期及哺乳期间的有关待遇;(7)当病假超过6周时,投保者可以从医疗保险机构领取相当于基本工资80%的病假补贴,最长为78周等。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缴费有两大特点:一是根据收入按比例缴纳保费(大学生除外)。2011年开始,保费占毛工资的15.5%,其中老板付7.3%,职工付8.2%。二是一人投保,全家共享,投保人及其配偶和子女都一道享受保险待遇。2011年,年收入低于49500欧元(月收入低于4125欧元)的公民必须投保法定医疗保险。保费的计算,上限是年收入44550欧元(月收入3712.5欧元),每月最高保费就是3712.5*15.5%=575.44欧元。30岁以下且在大学注册未超过12学期的大学生可以享受每月55.55欧元的保费优惠价。

德国私人医疗保险所交的保费,不是根据投保人的收入,而是根据投保人的性别、年龄和保险功能等决定,因此,私人医疗保险所交的保费往往反而低于在法定医疗保险应交的保费。但是,投保人的配偶及子女需单独投保。这适合于单身和高薪阶层,投保人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保险项目。

一般来说,结婚有小孩,配偶无工作或只有月收入400欧元以下的公民,买法定医疗保险合算;对于老板、高薪阶层、单身、或者配偶工作收入较高,买私人医疗保险好处更大。德国有许多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保费和保险功能大同小异,只是投保对象不同。如AOK

公司的投保人以技术工人居多,而TK公司以工程师居多。

德国的私人医疗保险公司大约有50家。保险范围分:门诊、住院、看牙三种。保险功能很多种,有分为看病自己完全不付钱和自己付小部分;亦有一年内医疗费高于某个界限才有保险公司支付,低于这个界限,则投保人自己掏腰包。当然,保险费根据保险功能浮动很大。投保私人医疗保险公司,从申请到正式生效,需两个月,此期间,必须在原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如果申请人之前没有在任何保险公司投保,则需接受医生的检查,此后在下一个月第一天接受投保,或者观察三个月后再接受投保。

德国医疗保险的投保人缴纳保险费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济收入,而享受的医疗保险服务则不以缴纳保险费的高低而有区别,从而使得健康人与患病者、高风险者与低风险者之间、单身者与有家庭者之间、年轻人与年老者之间、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高保费与低保费收入的基金组织之间进行共济互助,从而充分体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公平。

由于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医疗技术的进步,2010年德国的医疗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目前医疗社会保险费平均占工资的14.3%,而30年前这一比例只有8%。从而导致德国的医保支付系统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一些保险公司濒临破产边缘。为此,德国通过了《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其目标是:增加医疗保险收入,减少支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措施为:将原来的基本免费医疗改为收取部分费用,并减少法定医疗保险覆盖的项目;成立联邦药品质量与经济性检验中心,作为新型的医疗评估机构;增加投保人的医保附加费。此次改革实现了医保费用支出在一年后降低3.3%的目标,一些法定医疗保险公司开始扭亏为盈。

但是,伴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医疗费用持续不断的上涨,尽管德国政府一再提高医疗保险费的缴费比例,但其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医疗费用开支的增长速度。而且,法定投保人数由于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出现明显下降,导致许多法定医疗保险公司财务恶化或者出现严重赤字。截至2010年亏空已达40亿欧元,因此,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以改善收支平衡。

德国作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起源国家,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险制度。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是相当健全的,在保障德国国民生活健康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德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对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做些思考分析,吸取人家的精华,剔除人家的糟粕,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十分有益。

第三篇:感悟德国之行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感悟德国之行

又一次翻开相册,两个月前在异国生活的一幕一幕立即浮现眼前,一切鲜活得就像发生在昨天,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轻揉着我的心——多想再飞回那个遥远的国度,再看看那里明澈的山水,再问候那里异国的朋友,再做完我两个月内想做却还没做的事……

从国外回来之后,常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这次出去对你成长最大的帮助是什么?我会很怕回答这种问题,因为我觉得在国外的每一分一秒,每一项活动,每一份体验都是那样宝贵,要说经历、说收获、说感受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要从这么多我宝贝的经历中抽出一点几分钟说出来,一时间会难以取舍。

两个月实在太短,让你恐怕无法真正的融入那里的文化之中,大概也只浅浅的尝试。比如去参加那里的party,你可以和一群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一起聊天、跳舞到凌晨,但最后会发现真正谈得来的还是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的亚洲人;两个月又是太长,让你感受到对同一事物太多的不同的侧面,比如德国人的火车,应该算是德国人严谨守时的代表作,进站、离站常常精确到分钟,但时常也会有晚点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到了周末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太多的不同混杂在一起,常常是很难理出清晰的头绪的,于是常常就会得出一条不知能否成为领悟的结论——大家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一类生物,我们有的疵点他们也一样,哪怕是在最亮眼的地方。

当然,出门在外更多的还是在看国内外的不同,看差距,因为毕竟我上面的那条结论除了给自己增强不少自信之后便毫无用途了。

到了德国,你常常会发现有很多的空子可以钻,比如坐地铁,上车时是从来不检票的,只是据说每个月有那么一两次检查,但是被查到的概率也是非常小的。然而当我们很兴奋的讨论到可以钻这样的空子省点money的时候,却会发现很多的德国人哪怕在凌晨一两点钟,这个查票人断不可能出现的时间,老老实实的跑到自动售票机前买票。也许会有人很不屑觉得他们这帮人好傻,但我想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会很惭愧的面对这个在诚信意识上的差距。的确,在德国诚信已经不再是挂在口头上的词语,而几乎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人们需要珍视自己的每一个承诺,来维系自己的诚信。但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因为德国人现在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有赖于法律约束的。像地铁查票,虽然次数不多,但一旦被查到问题就不仅是罚款那么简单,还要被扭送到公安局,在个人档案上记上一笔,成为伴随终生的污点。这样一个成熟的诚信体系的建立引导着人的行为方式,使人从小形成这要一种行为习惯,使诚信根植于人心。而社会建立在这样一种诚信之上时就会节省做监督工作的人力资源,社会也会在牢固的规则基础上变得更加高效。

外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几乎是公认的事实,然而我却常会不以为然的觉得这是明显的“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媚俗观点,但当我真正身处“外来和尚”之中时,才真正感受到他们“念经”的独到之处。一天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忽然感觉有人在卫生间的窗口摆弄着什么,打开窗一看居然是我宿舍那位从西班牙来的帅哥。这么晚了,在屋外面鬼鬼祟祟做什么呢?!问过才知道原来是楼上的一位mm出门时不小心把自己锁在了门外,现在着急想进门,就来找他帮忙想办法。门没有钥匙是断然打不开的,房间唯一与走廊相通的就是向上开的卫生间的窗户(德国的窗户一般的窗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都可以开)。他说想研究一下窗户转换开起方向的原理,想办法从外面把窗户由向上开转为向侧面开,人就可以进去了。如果这样都可以的话,用这样的窗户岂不是很不安全?!我疑惑的看他摆弄了一会就回房间了。不一会,他兴奋地敲我房间门,说他想到办法了,问我和另一个德国室友要粗的松紧带,另一位室友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完美符合他要求的松紧带,两人一起跟随他跑到了那位mm的宿舍门口,只见窗户那已有他刚才套在窗里把手上的一条布带了,他又将松紧带沿窗户的一边饶了个圈,让我们关窗的同时拉松紧带,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听“啪”的一声窗户从侧面打开了。那位mm激动得手舞足蹈的,向我的室友连声道谢,我想我也应该谢谢她,给我这样一堂精彩的实践课。后来,我发现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并不是我那位西班牙室友的特质,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让我们觉得很遥远的事,比如自己给书橱刷漆、刷墙……被我尊称为“头”的汉诺威市爱因斯特负责人matthias曾经说过一句很简单却让我感触非常深的话“BecauseIamaengineer.”当时我让他帮我把放一张油纸上的十多个面团一个一个转移到烤箱的案板上,他用这句话礼貌的拒绝了我推荐的方法,而执意用另一种更有“技巧”更快捷的方法去完成。连做这样一点的生活琐事都要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是指更为有效,我想我先前的想法的确是错了,因为这里的动手实践已成为一种习惯。

德国的环境是世界公认的好,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垃圾要分五类,塑料水瓶喝完要回收……这许多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环境保护“功课”让我这个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感觉应接不暇。尤其是垃圾分类,虽然之前早有耳闻,但我几天的谨慎工作还是逃不过室友的法眼。我记得非常清楚,就在我到德国的第3天,我的德国室友用非常中肯而又生动的话给我写了一份垃圾分类的详细介绍,让我按照要求把垃圾放到不同的地方,而且嘱咐我再有什么不太明白的问题就问他。当时只觉得羞愧难当,于是将那份分类清单贴在墙上,每天扔垃圾时都要对着它仔细比对一遍方才放心,久而久之,也便养成了习惯。

在德国,尤其是在学校里,你会有真正的国际化的感受。像我的宿舍里四个人分别来自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中国;在汉诺威与我同一时段实习的十个学生分别来自十个不同的国家;在我实习的研究所里,有一大半研究人员来自国外;在宿舍的公共活动室看欧洲杯决赛时,屋里塞满了各个国家的球迷,自然更少不了葡萄牙的球衣和希腊的国旗;在party上,在舞厅里,各种肤色的人们在一起交谈、跳舞、狂欢,……当你准备好一颗真诚的心去交流之时,你会发现语言不成为障碍,肤色不成为障碍,文化不成为障碍,相反这些不同有可能会碰撞出火花,开阔你的视野,激发你的灵感。走出门,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看到差异,才能找到最优。

在德国的这两个月的生活是让我着迷的,我不由的爱上了大学主楼前长长的林荫道,爱上了阳台上摆满鲜花的小屋,爱上了童话般的古堡,爱上了这里明澈的天空和青青的草地……不过如果要我选择现在要去的地方,我却不会选择德国作为我年轻时奋斗的战场,因为这里更像一个富饶安逸的庄园,几乎所有人都循着一条安逸的小路周而复始,路边有美丽的风景,有歇脚的庭院,人们在路上有规律的走走停停,品味真正的生活的乐趣。看到这样安逸的生活,在感叹之余只能让我背上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年轻的祖国需要我们为更多黑眼睛黄皮肤的人拥有这种生活而努力。所以,也可以这样说,短短的两个月对我已足够,从安逸的生活中走出,带着信心,带着责任,在这个养育自己的国度中寻找更美好的生活。

想想好像还有很多没有说,等我下一次再看照片吧……

第四篇:德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

德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1.全民参保。按照德国社会保险法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政府投入和保险费是其主要经费来源。约90%的国民参加法定医疗保险,10%参加私人医疗保险。法定医保参保人每月向医保基金缴纳约占工资额14%(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的医保费用,参保人家庭成员(无工作的配偶和子女)不需缴纳保险费,享受与参保人相同的各种医疗保险待遇。

2.就医双轨制。在德国,患者就诊一般先与社区医疗部门的专职医生(或称家庭医生)预约,社区医生依病情决定是否转至专业医院或上级医院(危重病人急诊例外)。患者住院需门诊医生的转诊手续。

3“医药分业”经营。德国早在 12 世纪就开始实行“医药分业”。医生开出处方后,病人凭处方可以选择到任何药店买药。德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药房,少数医院拥有专为住院患者使用的药房,但不得对外销售药品。患者和医生、药店不发生直接的经济往来,医药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结算。

4.全国统一的按病种分类收费制度(AR-DRG)。在德国,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住院时间、诊断内容、治疗结果等不同情况,将患者分成若干组,每组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若干级别,然后对每一组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付费标准。

5.实行药品参考价格。医疗保险机构按每种药品的参考价格给患者支付药费。如果病人使用的药品价格高于参考价格,超出部分由患者自行支付;如果患者用药价格低于参考价,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在患者、医院和支付方之间按比例分配。只有被认为代表了显著疗效进步的药品才能获准不受参考价格的限制。

从上述中看出,中德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 1.医保保障力度不同。德国已经实现医保全民覆盖,并且实现了均等化服务,国民看病可以到医疗保险机构报销,个人只负担很少的医药费用;我国全民医保虽然正在不断推进中,但我国大部分医保还处于“低保”状态,保障范围小、水平低,同时未实现均等化服务,公务员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农合”医保之间差距巨大。

2.资金来源和经营模式不同。德国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医院与病人没有直接的资金往来关系,医疗机构的收入仅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而与医疗机构治疗该病例所花费的实际成本无关。我国的医疗机构以公立为主,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医务人员除基本工资由财政拨付之外,其奖金福利主要靠医院创收,为此,创收能力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3.就诊程序不同。德国看病实行预约、逐级分诊制度,患者处于有序流动。患者通过家庭医生先预约登记再就诊,大大减少了候诊时间。而我国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疏导分流制度设计造成的。

4.医疗资源配置不同。德国实行门诊和住院双轨制,其医疗资源与病情相对应;我国医疗机构众多,但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与患者、病情严重脱节。

5.药品价格管理方式不同。德国药品实行全国统一的“药品参考价格”,并作为医保的报销依据。新药(主要是专利期内的药品)由企业定价,医保全额报销。我国药品价格有企业定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形式,不同厂家甚至同一厂家生产成份基本相同或疗效基本一致的药品,零售价格常常高于出厂价几倍,药价虚高现象层出不穷。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有重要启示:

(一)以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

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医保模式,但公平应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要以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基本医疗保障为起点,通过制定非歧视医疗改革政策,使符合法律规定的医疗保障对象都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使每个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都能平等享受医疗保障。

(二)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德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体现了充分竞争的原则。如,在公共医疗保险机构之外引入私人医疗保险机构的竞争,使医疗保险制度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保险行业仅依靠定点医疗机构经办医疗保险,已不能适应民众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因此,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应涉及和调整不合理的准入审批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制度及收费和税收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医疗机构的产权重组,或自由进入各级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各种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服务,从而发挥市场调节医疗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此外,我国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应引入竞争机制,不再限制参保人员自由的流动,各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在各医疗保险体系中进行自由的选择,以改变目前医保机构垄断地位而带来低效率的问题。

(三)找准政府的定位

德国的医疗保障既不是传统的官办慈善事业,也不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商业保险,而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基础之上,基于人们对平等、幸福、和谐生活的追求和保证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举措。德国政府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放弃直接干预,主要以立法的手段不断补充、支持和监督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每次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德国政府都是通过立法来实现,使医疗保险制度真正成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强制实施的制度,从而达到医疗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目的。我国应针对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制定改革方向,并针对市场化医疗保险制度不能提供的大众医疗保障部分给予充分的补充,将医疗保险制度的最终目的提高到满足全民医疗卫生福利的层次。这就意味着政府将要加大投入,不能以牺牲民众的正当医疗需求和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为代价来解决医疗成本问题,因为这是毫无效率的。此外,政府应适时改革财政与公立医院的偿付机制,转变公立医院的营利性质,从而改变垄断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可通过立法对公共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并引导医疗服务领域、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从而完善政府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第五篇:完善基层医疗体制的建议

在具体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

一是医联体建设联体不联心。医联体中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需要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同时发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拉郎配”现象严重,资源内在整合度不高,医联体内部利益互不兼容,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药占比”考核过于注重“比”而不注重“药”。药占比指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目的是减少不合理用药,减轻病人负担,是医改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医疗机构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来应付考核,如大幅度提高不必要的化验和检查费用来做大“分母”,或让病人多次挂号分次开药的办法做小“分子”,从而变相地增加了病人的负担。

三是财政补偿的激励作用没得到很好发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与绩效工资改革以来,“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差额补助、绩效考核”的补偿模式已是各地基本的财政投入与补偿模式。“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往往以上一收支为基数,由此造成“鞭打快牛”现象的普遍存在:能力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业务收入高,财政补助收入随之减少;相反,能力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业务收入低,财政补助反而增加。

四是分级诊疗的宣传、配套有待加强。有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1-10月全国大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6.3亿,同比提高5.1%,出院人次数13920.8万,同比提高8.1%;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35.6亿人次,同比下降1.1%,出院人次3278.2万人,同比提高仅3.2%。可见当前更多的医疗服务仍然集中于大医院,分级诊疗的宣传、医疗设备的配套共享还做得不够,也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考核,将重心放在合理用药、检查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工作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的控制与管理,其手术治疗与各类辅助检查项目相对较少,单纯考核“药占比”的意义不大。为此建议充分尊重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特点,重点考核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不要与大医院一样实行“一刀切”。

二、改善大医院医药分开模式,使之更切合分级诊疗需要。一是建议大医院取消门诊药房,保留住院药房和急诊药房,并保留因急诊、化验、手术、住院用特种专科所需的用药品种,限制慢性用药的品种与数量;二是建议涉及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所需要的相关药品全部配备于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同时强化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全行业配套实行疾病临床路径、医保支付和医疗价格改革,重新设计医疗服务流程,让分级诊疗工作在制度上、内容上和形式上实现高度统一。

三、改善财政补偿方式,引入激励机制。改革补偿方式,在“保基本”特别是保障好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基础上,要创新机制,转变政府直接供给模式。一是坚持“养事不养人”,重点支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对中医、精神病、传染病、职业病,妇女儿童等在投入政策上要适当倾斜。二是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探索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等非经常性支出主要由财政专项安排,日常运行等经常性支出则通过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或医保(个人)按标准付费购买。

下载德国医疗体制的几点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医疗体制的几点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医疗体制现阶段问题分析

    中国医疗体系现阶段问题剖析摘要:医疗,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否有保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德国交流个人感悟[合集5篇]

    德国吕贝克应用技术大学交流活动个人感悟 9月19日至10月4日,我和其他7位建筑学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德国吕贝克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为期16天的交流访问。在德国......

    关于德国、瑞典、法国基层自治体制的考察报告

    这次赴欧考察,德国、瑞典、法国的有关专家学者给我们介绍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大量关于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听取介绍和实地考察过程中,由于国内所从事工作的原因......

    医疗不良事件感悟

    参加《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学习后的感想 前几日,根据护理部的要求,护士长组织我们七科护士进行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的学习和讨论。一件件真实的案例似乎离我们很近,......

    德国医疗社会保险体系历史改革过程及现状

    德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变迁过程回顾 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该法的通过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医疗保险制度的产生。这一制......

    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

    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摘要: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制度的国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德国医疗保障的经验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提供......

    成都铁路局体制

    铁路局是中国铁路管理体制的特色产物,是中国铁路四级(现在为三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有18个铁路局(公司),分别是:哈尔滨、沈阳、北京、呼和浩特、郑州、济南、上海、南昌......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的分配,由志愿 者人员组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