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

时间:2019-05-13 00: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

第一篇: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

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

摘要: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制度的国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德国医疗保障的经验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提供了借鉴。本文分析了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对中德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医疗服务 药品价格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

德国是医疗保障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全民参保、预约就诊、逐级转诊、医药分营、实行“药品参考价格”、按病种分类收费等做法,有效解决了国民的就医问题。本文通过中德两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对比,分析我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的制度缺陷,找寻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的有效路径。

一、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德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其医疗保障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医疗福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互助医疗等。

1.法定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

法定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是《社会保险法典》第5卷中的《医疗卫生改革法》。该法规定了有保险义务的人员范围、结构原则、缴费义务、待遇和组织形式。除此之外,还颁布了《降低医疗保险费负担法》、《医疗卫生结构法》、《法定医疗保险第二调整法》等。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医疗保险三方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规范各主体的行为。法定医疗保险的主要原则为:实物原则、团结互助原则、自我管理原则、分门别类的医疗保险原则。

2.法定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制度

从1977年以来,德国的医疗卫生政策致力于法定医疗保险中的费用控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1970年至1976年,平均费率从8.2 增长到11.2,1977年到1998年从11.2增长到1 3.6,涨幅已明显放慢。但是20年控制费用的结果同时又表明:没有理想的方法来控制医疗保险的费用增长,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病人自费。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中有的医疗项目一直都规定很高的自费比例。自费比例较高可以促使被保险人对享受待遇有成本意识和责任心。对药品价格的控制。德国的医疗保险在确定药品标准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现行市场价格情况确定某一种药品的支付标准后,所有的药品制造厂商都把价格降至等于或低于这个标准。

3、对医疗服务提供者数量和医疗服务数量的控制

对医疗服务提供者数量的限制。从2003年开始只有在不超过需求的情况下医生才能为法定医疗保险工作。此外,允许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参与医院规划的决策。对医疗服务数量的控制。这是调控医疗支出方面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因为医疗服务提供者不断地开发和实施新的策略以逃避对总量的调控。德国要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医生将单项服务综合成服务整体,以此来减少对尽量多提供单项服务的刺激。

4.疾病预防控制制度

疾病预防是指所有应该采取的以防止疾病发生的措施。在德国,疾病预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接种和牙科治疗,尤其是后者,通过广泛的龋齿预防工作,在牙科治疗上节约了大量的费用。

5.对医疗质量的控制

在德国,加强对医疗经济性的审查并进一步保证医疗质量,是法定医疗保险的重要内容。所有的医疗服务提供者都有义务经济地提供服务和开处方。德国通过加强对结算数据的管理,进行更多的抽检和治疗检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

6.法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及管理方式

法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是医疗保险所,它们是公法的团体,以自治方式管理。德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并非如英国的全国统一的国家医疗保障,它从设立之初就为贴近百姓而分散管理。立法者没有将其具体实施交国家管理,而是由熟悉自己事情的雇主和被保险人来管理。因此,他们也就可以直接参与医疗保障的构架。这种双方平等参与的自我管理模式促进了社会福利双方的理解,并进而增进了社会的稳定。

二、德国医疗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1.构建医疗保险法律体系,调整规范各行为主体

在医疗保险中涉及的主体很多,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行为,如何协调和规范各行为主体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关键。德国除了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改革法》之外,1992年颁布了《医疗卫生结构法》,该法将合同医生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规定家庭医生有义务向投保人提供有关健康咨询,协调并记录投保人接受的有关医疗措施,同时还包含了有关门诊手术的特别规定。制定这些规定的目的在于:只要门诊手术能保证同等的质量并符合经济节约的条件,就应进行门诊手术而避免住院式的手术治疗。德国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不仅使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权利得以明确,同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出台新的法规,以此调整和协调各行为主体,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这就为保障投保人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证。在我国,由于立法滞后,医疗保险各行为主体在很多方面极不规范,致使该缴的保费不能及时到位,同时医疗费支出得

不到有效控制,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医疗保险立法,做到依法行事。

2.费用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医疗服务的供方,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在医疗保险中,需方和供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且信息偏向供方,因此,费用的控制重点应放在供方。在这方面,德国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医疗保险所联合会和合同医生协会签订总医疗报酬合同,这种合同对于某一合同区域所有合同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规定了一个总的报酬额度。通过此种方式,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机制。至于住院治疗,采取了与效率挂钩的包干费用标准。德国对药品采取固定价格的规定,减轻了医疗保险所提供药品的经济负担,保障了医生和投保人使用价廉疗效好的药品,改善了药品制造商的价格竞争状况。我国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险,主要通过需方承担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约束医疗服务提供方,达到控制费用、避免浪费的目的。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本无法有效地约束供方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医疗费用的控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控制不好将会危及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多方面人手,遵循经济、节约、合理的原则,对一切不经济行为进行控制。不仅应从需方人手,更主要的是从供方人手,建立起有效的供方自我约束机制,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疾病预防,促进身体健康

疾病的预防有利于费用的节约和人们生命的延长,而且还有利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德国对疾病预防工作非常重视,在法定医疗保险中,明确规定保险待遇中包含三级疾病预防措施,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在对儿童疾病预防上,规定儿童从出生到年满6周岁之间一共要进行9次医生检查,从1997年起,又增加为10次体检。还规定妇女年满20周岁,男子年满45周岁后有权每年接受一次癌症预知体检,体检范围以其年龄段为准进行调整。投保人在年满45周岁之后,每隔两年就有权接受一次医生体检以预知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病、肾病和糖尿病。实践证明,这一手段很有成效。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不论是社会统筹还是个人账户资金,基本上都用于疾病治疗,重治疗轻预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医治对象已不再是急性病,取而代之的是慢性病。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可以发现一些可能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或在慢性病症出现之前即能发现其早期的活动情况。比如很多癌症在早期发现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到了晚期,不仅治疗费用昂贵、病人痛苦,而且疗效甚微。因此,医疗保险要重视疾病预防,尤其是积极主动的一、二级疾病预防,其投入少收效大,不仅节约了费用,而且促进了人们身体健康,可谓一箭双雕。

4. 医疗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德国医疗保险所通过将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纳入到报销范畴,并建立严格的转诊体系,使病人首先利用价格低廉的社区卫生服务而不是成本较高的医院服务,不仅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也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职工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引导病人合理就医,保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进行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目前在二级或三级医院就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80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解决。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畴。因此,我们要加强医疗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德国医疗保险概况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卢祖询,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李加里.对德国医疗保险与药品价格的考察[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9(5).[4]代英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及其规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9).[5]邵海亚,彭翔.药品定价与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比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9).[6]周毅.德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经验及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2(2).[7]周益众,曹晓红,李力达,陈英耀.德国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与监管模式及其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5(28).[8]Cutler D,Equality,eficiency,and market fundamentals: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care Reform,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J].2002,40(3).

[9]丁纯.德英两国医疗保障模式比较分析:俾斯麦模式和贝弗里奇模式[J].财经论丛,2009,142(1).

第二篇:德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

德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1.全民参保。按照德国社会保险法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政府投入和保险费是其主要经费来源。约90%的国民参加法定医疗保险,10%参加私人医疗保险。法定医保参保人每月向医保基金缴纳约占工资额14%(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的医保费用,参保人家庭成员(无工作的配偶和子女)不需缴纳保险费,享受与参保人相同的各种医疗保险待遇。

2.就医双轨制。在德国,患者就诊一般先与社区医疗部门的专职医生(或称家庭医生)预约,社区医生依病情决定是否转至专业医院或上级医院(危重病人急诊例外)。患者住院需门诊医生的转诊手续。

3“医药分业”经营。德国早在 12 世纪就开始实行“医药分业”。医生开出处方后,病人凭处方可以选择到任何药店买药。德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药房,少数医院拥有专为住院患者使用的药房,但不得对外销售药品。患者和医生、药店不发生直接的经济往来,医药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结算。

4.全国统一的按病种分类收费制度(AR-DRG)。在德国,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住院时间、诊断内容、治疗结果等不同情况,将患者分成若干组,每组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若干级别,然后对每一组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付费标准。

5.实行药品参考价格。医疗保险机构按每种药品的参考价格给患者支付药费。如果病人使用的药品价格高于参考价格,超出部分由患者自行支付;如果患者用药价格低于参考价,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在患者、医院和支付方之间按比例分配。只有被认为代表了显著疗效进步的药品才能获准不受参考价格的限制。

从上述中看出,中德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 1.医保保障力度不同。德国已经实现医保全民覆盖,并且实现了均等化服务,国民看病可以到医疗保险机构报销,个人只负担很少的医药费用;我国全民医保虽然正在不断推进中,但我国大部分医保还处于“低保”状态,保障范围小、水平低,同时未实现均等化服务,公务员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农合”医保之间差距巨大。

2.资金来源和经营模式不同。德国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医院与病人没有直接的资金往来关系,医疗机构的收入仅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而与医疗机构治疗该病例所花费的实际成本无关。我国的医疗机构以公立为主,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医务人员除基本工资由财政拨付之外,其奖金福利主要靠医院创收,为此,创收能力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3.就诊程序不同。德国看病实行预约、逐级分诊制度,患者处于有序流动。患者通过家庭医生先预约登记再就诊,大大减少了候诊时间。而我国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疏导分流制度设计造成的。

4.医疗资源配置不同。德国实行门诊和住院双轨制,其医疗资源与病情相对应;我国医疗机构众多,但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与患者、病情严重脱节。

5.药品价格管理方式不同。德国药品实行全国统一的“药品参考价格”,并作为医保的报销依据。新药(主要是专利期内的药品)由企业定价,医保全额报销。我国药品价格有企业定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形式,不同厂家甚至同一厂家生产成份基本相同或疗效基本一致的药品,零售价格常常高于出厂价几倍,药价虚高现象层出不穷。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有重要启示:

(一)以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

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医保模式,但公平应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要以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基本医疗保障为起点,通过制定非歧视医疗改革政策,使符合法律规定的医疗保障对象都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使每个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都能平等享受医疗保障。

(二)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德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体现了充分竞争的原则。如,在公共医疗保险机构之外引入私人医疗保险机构的竞争,使医疗保险制度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保险行业仅依靠定点医疗机构经办医疗保险,已不能适应民众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因此,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应涉及和调整不合理的准入审批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制度及收费和税收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医疗机构的产权重组,或自由进入各级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各种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服务,从而发挥市场调节医疗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此外,我国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应引入竞争机制,不再限制参保人员自由的流动,各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在各医疗保险体系中进行自由的选择,以改变目前医保机构垄断地位而带来低效率的问题。

(三)找准政府的定位

德国的医疗保障既不是传统的官办慈善事业,也不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商业保险,而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基础之上,基于人们对平等、幸福、和谐生活的追求和保证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举措。德国政府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放弃直接干预,主要以立法的手段不断补充、支持和监督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每次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德国政府都是通过立法来实现,使医疗保险制度真正成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强制实施的制度,从而达到医疗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目的。我国应针对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制定改革方向,并针对市场化医疗保险制度不能提供的大众医疗保障部分给予充分的补充,将医疗保险制度的最终目的提高到满足全民医疗卫生福利的层次。这就意味着政府将要加大投入,不能以牺牲民众的正当医疗需求和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为代价来解决医疗成本问题,因为这是毫无效率的。此外,政府应适时改革财政与公立医院的偿付机制,转变公立医院的营利性质,从而改变垄断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可通过立法对公共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并引导医疗服务领域、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从而完善政府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第三篇: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沈建张汉威

一、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2007年,德国的人均GDP为4.63万美元。社会福利支出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5%,占GDP总额的1/3。养老金支出占整个社会福利支出的50%。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联邦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最早制定的《工人疾病保险法》距今已有125年的历史。以后又陆续不断补充完善创新了相关法律法规,1884年实行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养老金保险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赡养、社会救济和社会补贴在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健全、完备成熟、执行有序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障是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依靠“法定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来实现。

法定养老保险是联邦政府的一种强制险。每一个雇员、企业、团体必须在法律规定下定期投保。投保项目包括:(1)退休金。(2)丧失劳动能力。(3)死亡。目前的缴费比例为雇员工资的19.9%(税前),雇主和雇员各负担50%。而当雇员收入低于某一限额时,则由雇主单独缴付。法定养老保险每年能获得占当年总支出20%的国家补贴。它采取“转移分摊原则”来进行收缴和支付,即在职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金用于支付退休雇员的养老金。领取数额是根据退休者退休时的工资和工龄计算,最高限额为退休时工资的75%。目前,退休雇员领取的法定养老金占工资比例平均为53%。

补充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均属于自愿性质的养老保险,后者主要适用于自由职业和手工业者,且都能获得国家补贴和制度上的保障。如德国政府规定,开办企业养老保险的雇主,有义务向担保机构养老保险基金会投保,以防止一旦企业破产,企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落空。目前,德国企业养老保险对劳动力的覆盖率已达到65%,补充养老保险占养老金支出的15%,成为养老保障制度中重要的补充部分。

德国养老保障制度还有另一大特色。除了从资金来源、支出分配上确立一套较为完整严密、具有前瞻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外,德国政府还从人文关怀、社会关爱、康残互助、全员护理的视角和现实需要出发,切实采取措施,认真着手解决养老保障制度中日益突出的“人力需求”矛盾。

首先,从个人消费支出上预留空间。从1995年开始,德国根据社会需求,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增加了一个新险种——护理保险。每月交纳的护理保险费为雇员工资的1.7%,由雇主和雇员各缴50%,并规定凡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必须同时参加护理保险。目前,德国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人口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德国法律规定,凡雇员加入法定医疗保险,其赡养人口则也视为同时加入。因此,德国的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几乎可以覆盖全社会的人群,有效地减轻了中低收入家庭在未来步入老龄阶段或遭遇病残时购买护理服务的经济负担,切实有效地保障了老年人和病残者应该享有的基本护理权利,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

其次,适时推出一项叫做“储存个人服务时间”的制度。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可利用公休或节假日义务到老年公寓、老人院和老年病康复中心提供各种护理服务,不拿报酬,但服务时间

可随时储存在服务者个人档案中,以备将来自己需要接受护理服务时,将这些服务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用。这项制度深受德国公众欢迎,因为它既避免了年轻公民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年老和病残公民的自我救助提供了一种选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转移支付”原则在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使用上的具体应用。

二、德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整

同所有发达国家一样,德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但同时也存在人口出生率下降、总人口呈现负增长、劳动力价格猛涨、人力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长期的高福利政策导致高失业率,高失业率又造成社会福利开支增加引发的庞大的政府财政赤字。高赤字逼迫政府采取高税收政策,高税收最终带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纳税减少—失业增加—社会福利负担加重的又一轮恶性循环。据统计,2006年,德国财政赤字约为39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其中,养老保险缺口就达60亿欧元。根据联邦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从现在的8200万下降到约7000万,其中50%的人超过50岁,30%的人超过60岁。预计到2040年,将由2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局面日趋严重,不断加重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面对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压力,德国政府已逐渐意识到需要逐步调整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以便未雨绸缪。其具体做法是:

1、提高法定养老保险个人交纳比例。从2030年起,法定养老保险占雇员工资的交纳比例将从19.9%提高到22%。

2、降低退休雇员领取法定养老保险金占其工资的比例。自2003年开始,退休雇员领取的法定养老保险金占其工资的比例将从53%降为43%。

3、提高补充养老保险在养老金支付中的比例。德国政府计划在未来支付的养老金中,补充养老保险占的比重将从近期的15%,上升到30%。

4、延长雇员的工作年限。到2012年,政府准备将男女雇员的退休年龄从现在的65岁推迟到67岁。这样,既可以增加法定养老金的有效供给,又可减少养老金的实际支出,可谓一举两得。

5、提高享受法定养老保险的投保年限。过去只要投保5年以上,即可在退休时享受养老金。现在则规定必须投保35年以上,方能享受养老保险金。

6、联邦政府每年拿出700亿欧元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同时提高生态税补充养老基金。

总之,在世界经济步入衰退、本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为了继续维持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德国政府采取的这些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的举措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三、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启示

1、政府部门的设定和职能划分科学合理。是否“有人专管”,并且保持主管部门的长期相对稳

定,是能否产生好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重要前提。德国联邦政府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政策的制定,分别由联邦社会保障部、劳工部和卫生部负责。诸多社会保险的具体实施和运作,则由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联邦下属的16个州政府除了设有内政、财政、文化、经济、教育、工商、法院等部门外,均专门设有社会保障部。各州政府社会保障部又设有家庭保障、工作保障、健康保障、社会保障、保障法律制定和办公室等6个部门。这种专门专管体制的建立有效地保障了政策制度的高效运行。

2、机制灵活,分工明确。政府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制定标准、规范运作、提交法案经联邦或州议会通过施行外,凡是能由社会团体、企业和私人承办的社会保障事项,均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和方式办理,各司其职,从而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3、体系健全,防患未然。目前,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由5个部分组成:养老(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事故保险、护理保险。不但险种门类齐全,囊括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内容详尽,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如在养老险里还包括一项残疾险,规定如果投保人的身体发生伤残,经医学和社会保障部门证明每天不能坚持连续工作3小时,即可享受该险。但必须在此之前连续投保此险5年,并且不少于连续3年付全额保费。另外,养老险的赔付还包括了投保人突然发生的死亡费用和死亡前发生的医疗费用,以及配偶亡故的险额继承和子女的抚养险额等。

4、收支分开,服务畅通。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工作,由设立最早、服务网络最广泛的医疗保险公司统一负责。这些公司一般在收到资金的当天即分转各个保险公司履行支付。同时,提供社会保障的各个服务机构,利用电脑和现代互连网技术,随时提供便捷的信息咨询和查寻服务。

5、政策前瞻,覆盖面广。德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调整都是基于及时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精密的数据收集和深入系统的科学分析,对比它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相互依存、承载关系,从而提出的一种试图解决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法律方案。因此,它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靠性、稳定性、包容性和科学性的突出特征。

德国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其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经济的持续、繁荣、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缓解雇佣和社会矛盾,完善其社会法律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对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政策建议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均大致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前两项主要针对生活在社会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由他们扶养的未成年人,基本只能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支撑,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或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只有最后一项才是社会保障体制的核心内容。为了达到持续的良性循环效果,它要求资金总体上必须收支平衡,保值增值。它面对的是社会主体。而养老保障只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分支:社会保险中的子系统。并且,社会保险中的其他险种都与养老保障问题有关联性,法定养老保险则是养老保障的主干。

我国的情况相对复杂。尽管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557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差距大、较贫穷、较落后、资源少、负担重、潜力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是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国家于1951年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国有企业职工在养老、疾病、工伤、残疾、死亡、生育等方面都可得到保障。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农村实行以五保供养、困难户救济和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制度。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变,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养老保障水平也逐步提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救灾和抚恤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到2007年年底,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5400万人;参加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2亿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1.07万亿元,近几年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已占财政支出的20%左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积4140亿元。2005年国务院做出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扩大到11个省份,18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3年调整企业退休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从714元提高到963元。《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并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首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2008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开始在全国进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尽管获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无论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现实需要相比,仍相差悬殊,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按照联合国人口发展署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超过该国总人口的7%,即表明进入老龄化社会。令人遗憾的是,还没有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我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7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占人口总数的11.6%,而全国有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仅为4900多万人,还有超过2/3的60岁以上老年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据统计和测算,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失误造成的生育高峰的滞后影响,2050年我国将迎来人口增长最高峰。这意味着2050年以前,我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总量和老龄人口总量增长双高峰局面。这必将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认真对待挑战,借鉴德国经验,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养老保障制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策大制,要统筹安排。应尽早从长计议,精心谋划,科学测算,跟踪反馈,适时调整,先城后农,专部专管,监督有力,落实到位,抓紧立法。

2、养老保障制度的政策制定和调整应科学有据。制定政策和制度应沿着公开、科学、民主、法制的轨道进行,按照政府部门、专家、公众三结合的方针,力争做到既量力而行、科学规范,又有承受能力。一个制度对社会主体要有公信力和吸引力,才会有生命力。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四项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占城镇职工工资的40%—50%,其中,养老保险高达28%。而根据《2004年全球社会保障》统计,发达国家养老保险缴费率大体处于10%—20%之间。过高的缴费率和监管法律的缺失,助长了逃缴现象的发生,使保障制度覆盖率低或形同虚设。养老保险应采取专项严格立法的办法。

3、养老保障制度应更加关注并确保弱势群体。对于在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产业结构升级或调整造成的困难企业、破产企业职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雇员,特别是在城镇有临时工作的农民工,都应享有可靠而稳定的基本保障。专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经济情况发生的变化,做到提前有预案,事后及时查漏补缺,补充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4.经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现期,社会保障要注意定期保持动态平衡。法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应与国家GDP和CPI保持一定的正相关性,使其与国家宏观经济长期规划一样,做到5年一大调,每年一小调,形成制度。这样,才能及时缓解矛盾,减少人为因素。

5、开源节流,扩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4140亿元的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与我国十几亿人口相比,显得很少,使用起来未免捉襟见肘。国内已有专家学者建议:将每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增收部分的40%、各级土地转让包括农村土地商业开发出让收入的30%、国有企业上缴红利中的30%转入社保基金。通过立法作为全国统一的社保积累,从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还可想更多的办法补充社保基金,如借鉴国外先进办法改革税制,改变个人所得税报收方式,完善分项税制,强化征管,使高收入阶层收入透明、纳税公开,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违纪违法查出的不明来源收入和资金,没收后直接计入社保基金。

6、尽快开设法定护理保险,推广“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在一个人均收入很低并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度,如何就地解决日益突出的护理费用过高与护理需求增大的矛盾、人力资源浪费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德国的经验值得重视和推广。很多发达国家都鼓励学生从小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义务服务活动,在社区免费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甚至把这种活动列入各个年级段的必修课内容,达不到要求不准毕业,甚至将它视为评判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我国城市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而独生子女通常缺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7、尽快建立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具体针对国家和地方公务员的法定养老和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应及早添补,以提高保障水平,减轻国家负担。要制定统一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办法,明确公务员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其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和资金来源等。可以考虑,公务员养老保险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公务员补充养老保险两部分构成,其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执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统一政策,公务员补充养老保险则用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与离退休费之间的缺口,并使公务员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适当高于社会其他人员,以吸引优秀人才并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本文已发表在《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第四篇: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分析

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分析

作者:贾洪波

[摘要] 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险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制度绩效最好,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制度次之,混合型医疗保障制度绩效相对较差。为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及适应欧盟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三种不同医疗保障模式都在积极对其现有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给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欧盟国家; 医疗保障; 制度改进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编号2007JJDGJW254)。

[作者简介] 贾洪波(1976-),男,甘肃镇原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医改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欧盟是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发源地,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欧盟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对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必将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

借鉴艾斯平—安德森以非商品化作为划分福利国家类型的依据、Deacon考虑到“革命过程的特征以及跨国界的影响”对福利国家类型的划分[2]以及国内学术界对医疗保障制度类型的一般划分办法,可以把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大体可以划入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这种医疗保障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医疗保障系统主要以法定医疗保障为主;医疗保障经费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税收;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实行以总额预算制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实行政府筹资、公立机构提供服务的计划型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是其主要理论基础和直接思想来源。

(二)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

德国、法国、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大体上可以划入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这种医疗保障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医疗保障系统一般分为法定医疗保险系统和私人医疗保险系统,其中法定医疗保险是强制性保险;强制性医疗保险经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医疗费用支付一般采用混合支付方式;实行社会筹资、私立机构或医生提供服务、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其主要理论基础和直接思想来源。

(三)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

波兰、匈牙利等受前苏联影响较大且正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东欧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大体上可以划入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这一模式目前的主要特征有:医疗保障系统已经摒弃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医疗保障模式;医疗保障经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雇主往往承担大部分费用;医疗费用支付实行以预付制为主的支付方式;实行社会筹资、公立机构或医生提供服务、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市场亲善论是其主要理论基础和直接思想来源。目前,以波兰为代表的东欧转轨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医疗费用的筹集方式和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制度的结合。当然,这一模式由于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学习效应还没有实现最后均衡;从长远来看,预期它可能会被一个或多个熟悉的类型替代。

二、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绩效比较

在分析欧盟国家三种不同模式医疗保障制度特点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它们的实际绩效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优劣,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模式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绩效比较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从公平、效率和制度适应性三方面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绩效进行评价。健康消费者组织(Health Consumer Powerhouse)在没有偏离上述评价标准的前提下,从“患者权利和信息、候诊时间、医疗服务结果、慷慨程度、药物”五个方面选取27个指标,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对欧洲29个国家的医疗状况进行了评价。这是目前比较完整的专门针对欧洲国家医疗保障制度进行的绩效评价。

(二)结果分析

首先,欧盟国家三种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绩效区别是明显的。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绩效最好,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绩效居中,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绩效相对较差。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绩效之所以相对较好,主要是由于该模式在“候诊时间”和“医疗服务结果”项目上得分较高。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绩效之所以略逊色于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主要是由于该模式在“候诊时间”项目得分太低。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的绩效相对较差的原因是该模式的各项指标得分都较低,与其他两种医疗保障模式相比,最明显的差距是“医疗服务结果”和“药物”两项得分。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还处于转轨过程中,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路径依赖使其很难在短期内在绩效方面超过其他国家。

其次,目前把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划分为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和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是正确的。欧盟主要成员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绩效比较从实证方面证明了这一分类结果。当然,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还远未定型,将来可能还会转向其他两种模式,因为受前苏联影响较大的一些东欧国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是目前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其他两种模式。

三、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欧盟国家三种不同模式医疗保障制度的绩效状况对其各自的改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欧盟国家三种不同医疗保障模式针对影响其绩效的不同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原因

首先,缓解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造成欧盟国家医疗费用支出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高技术医疗产品的广泛使用[9]、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医疗保险制度安排本身的一些漏洞[10]以及卫生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和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缓解医疗费用支出压力的动机较强,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医疗费用支出压力相对较小,但也在积极寻求改革,以防医疗费用上涨过快。

其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三种不同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都面临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的问题。

再次,适应欧盟区域一体化的要求。随着欧盟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体化程度逐步加强,欧盟开始着手建立欧洲健康协调和检测中心(European Health Coordination and Monitoring Center)。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对比欧盟境内的健康数据,检测流行病的趋势,确认并处理一些健康不公平问题。2002年,第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区域一体化5年规划(2003—2008)被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批准实施。2005年,欧洲议会立法委员会决议制定了第二个卫生领域的行动规划——2007—2013年区域卫生行动规划。目前,在欧盟内部,患者有权利在其他国家就医而在其国内获得医疗费用补偿,医务人员也可以跨境自由流动。虽然欧盟在卫生医疗方面的政策干预工具较弱并且大部分是建议性质的,但是欧盟在医疗方面的政策实践对其成员国医疗服务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日益增加的,欧盟成员国为适应欧盟一体化的趋势必然要积极对其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欧盟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最近的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种是参数改革,一种是结构改革。参数改革是指在维持医疗保障制度整体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微调,以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适应欧盟一体化要求的目标。结构改革是指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整体框架进行变革,是相对于参数改革来说幅度较大的一种改革。

欧盟国家三种不同模式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内容各有侧重。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和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以参数改革为主,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在转轨过程中一般是先对其进行结构改革,然后进行参数改革。

(三)改革的趋势

欧盟国家三种不同模式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模式未来的改革可能是在不进行结构改革的前提下设法在其医疗保障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而在短期内对其进行结构改革要冒把孩子和洗澡水一块泼出去的风险。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障模式是当今世界上医疗保障制度的主流模式。这种医疗保障模式未来的改革可能是会借鉴国家福利型医疗保障制度的部分做法,在公共医疗保障的中长期计划中通过激励导向措施,削减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医疗服务需求,尽快加强私人医疗保险基金体制建设。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未来的改革可能是除了进一步明确其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战略外,同时还需要全面提升其医疗保障制度的绩效。三种不同模式医疗保障制度未来都会根据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而作相应的调整,比如调整其医疗人力资源政策、药品政策、医疗保障的公平性、跨境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卫生医疗资源配置政策等。

第五篇: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对比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对比分析

(一)中、美、俄、澳四国医疗保险制度解析

1、中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以没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未成年人和无业城镇居民为主要参保对象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2、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医疗保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美国推崇市场经济,以市场调控为主导,因而,美国的健康保险主要分为由私营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医疗保险,以及由联邦或各州级或地方政府负责的社会公共医疗保险。由政府负责提供运营的医疗项目主要包括:(1)医疗保险。负责向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有残障的年轻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2)医疗补助/美国健康保险辅助项目。是为一些低收入群体和家庭提供的医疗付费计划。政府负责管理向美国合法的永久性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及其家庭和某些残障人士等符合医疗补助资格的人员提供经费支持。(3)联邦雇员健康福利计划。是一项提供给政府雇员的政府年金制度,政府雇员负责支付年金费用的1/3,其余部分的费用由政府承担。(4)印第安部落健康服务计划。是一项主要为美裔印第安人以及阿拉斯加州土著居民提供健康医疗的保障计划。(5)儿童健康保险计划。为家庭收入能维持基本生活但无法支付过高的医疗费用的家庭中的儿童提供必要的医疗健康服务。

奥巴马医疗改革内容包括:(1)扩大医保覆盖率,健全补偿机制。政府将为没有医保的人创建一个新的保险市场,让个人和小企业能够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购买医疗保险,而且不会因为失业或换工作而失去保险。(2)加强法律强制力,规范保险“三方”行为。在改革法案中,保险公司因为投保人有既往病史而拒绝赔付,或因投保人生病而取消其保险计划或限制他们的保险范围均是违法行为。(3)节约成本,降低无效率费用的支出。对于低收入者提供医药费用补贴,以保障其能达到保障线,并且规定了一些药物的购买折扣。国会预算机构预计,通过实施新的医疗法案,在未来的10年后,医疗财政赤字会减少1380亿美元。如果执行新的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PPACA)法案,那么每年将能节约1770亿美元。(4)提高健康保险效率。新医改通过扩大医疗服务的保障,横向提高了保障水平,全方位为人民健康提供保障。使受保障群体得到更好的健康水平的保障,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减少医疗资源的使用和成本。同时,为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对其进行校正,使真正需要保障的群体能得到应有的保障,保证资源的高效率使用。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3、俄罗斯的医疗保险制度

1991年6月28日,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该法为俄罗斯医疗制度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该法律规定:(1)所有俄罗斯境内的常住居民均须参与强制医疗保险,保险费由国家及企业共同承担。(2)强制和自愿医疗保险缴费是俄罗斯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资金来源。(3)在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服务。(4)改变医疗保险给付标准,国家为居民提供的医疗保障拨款不再以个人工资为标准,而改按其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采用多缴多付、少缴少得的原则。(5)除强制医疗保险外,设立自愿医疗保险,保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医疗保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历经多次改革,俄罗斯现今的医疗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增加了被保险人可以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以及私人医疗机构可以进入强制医疗保险体系这两项内容。

4、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险制度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澳大利亚医疗保险制度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政府为主导,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照顾制度和药品照顾制度。二是政府直接给予部分补助,个人自愿参加的私人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建立时间较晚,但由于澳联邦政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使得医疗保险制度在短时期内得以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为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俄、澳四国相关数据比较分析

中、美、俄、澳四国在国土面积以及人口数量上都属于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从GDP总量上看美国居于世界第一,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GDP总量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很高。由于人口基数不同,美国、俄罗斯以及澳大利亚人均GDP都领先于中国,并且差距较大,中国的人均GDP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医疗保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美国最大,其次是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中国的GDP总量巨大,但用于卫生支出方面所占份额最少,人均公共卫生支出美国与澳大利亚以大倍数高于中国,俄罗斯的人均公共卫生支出同样也高出中国数倍。

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美国最大,澳大利亚和中国比重低于美国但处于较高的水平,俄罗斯的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投入的比重最少。

图表 中、美、俄、澳四国基本数据比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美、俄、澳四国医疗保险供给模式用同等口径比较,中国在医院数、床位数、医生人均数量上都处于最低水平。而俄罗斯在医疗保险供给上人均数量最多,澳大利亚和美国都低于俄罗斯而高于中国。

图表 中、美、俄、澳四国卫生数据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医疗保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水平已经达到90%的较高水平,但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医疗保险覆盖率最低,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已经实现了全民医保,美国医改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全民医保,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图表 中、美、俄、澳四国医疗保险覆盖率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三)中、美、俄、澳四国医疗保险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1、我国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并且个人支付比例高居不下,看病越来越贵。我国在医疗保险上的财政投入落后于美国。为了能从根本上降低巨额的医药费用,减少人们的看病负担,政府应完善财政分权制度,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工作联系性和契合度。

2、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以城乡区域和户籍管理划分方式进行保障的。这种保障方式会加大城乡间的差距,使得人们无法享有平等的就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各类别项目主要侧重的是群体效应,如给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的Medicare计划。这种按照群体划分的方式有利于消除区域差异。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3、美国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是采取预付制而我国是事后报销制度。预付制可以避免事后报销制带来的种种效率低下和有损公平的问题。采用预付制患者只需支付规定要求内的自付比例费用,其余部分由医疗保险机构负责结算,这样不仅方便了患者,并且由于利益集团间的竞争,医疗保险机构为不损失自己的利益,会对医疗提供机构的医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监督。

4、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险制度中覆盖的全民医疗照顾制度和药品照顾制度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并且能够包括大多数人的临床诊疗和药品需要,在全科医疗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中Medciaer制度支付85%,个人需自付15%,对于弱势群体给以优待,保证他们的治疗需求。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险制度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全部公民的需要,但如此令人满意的医疗保险制度却是以高额的财政负担为代价。

5、俄罗斯为了使医疗保险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相适应,进一步改革俄联邦《关于部分修订俄罗斯联邦强制医疗保险法》,其主要内容有:(1)给予被保险人有自主选择医疗保险公司的权利。(2)扩大强制医疗保险给付范围,强制医疗保险体系目前给医疗机构的保险给付范围仅包括薪金、工资、支出成本、药品和食物5个方面。(3)取消私人医疗机构进入强制医疗保险体系的限制。俄罗斯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在继承苏联的制度下改革发展而来的,通过加强市场化的改革使得俄罗斯的医疗保险制度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俄罗斯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缺口大,医疗服务水平低,医疗效率低,人民不满意,以及国内药品供应不足,药品价格昂贵等。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医疗保险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俄罗斯医疗保险加快市场化进程,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但俄罗斯药品市场上的腐败问题我国也应吸取教训。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下载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德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比分析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