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日个人所得税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日个人所得税比较分析及启示
武汉大学 李建军
[摘要] 本文从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费用扣除、税率及其个人所得税的职能地位和分税几个方面,对中国和日本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借鉴日本,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具体实际,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进行分析探究。[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中国 日本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同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功能而倍受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青睐,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了个人所得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是于1980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调节收入分配的需要而产生,我国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曾起过重大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过个税制度虽不断调整但其制度设计仍不能实现所得税在组织收入、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作用。我国GINI系数2001年达为0.44;个税收入虽然是增长最快的税种,但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2001年为6.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个人所得税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实现其应有之职能,使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适应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课题。日本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世界上是比较先进和完善的,本文试对我国和日本个人所得税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以此对我国个税改革提出借鉴的建议。
一 中日个人所得税比较
(一)中日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比较
世界上个人所得税制有三种模式: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分类综合税制。日本个人所得税是按年为单位核算,实行分类综合税制,即按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先课以一定比例的分类所得税,实行源泉征收和预定征收,然后再综合纳税人全年各项所得额,如达到一定课税额度标准,再以统一的累进税率课以综合所得税,对预定征收或源泉征收的予以扣除。具体为,第一步,对于利息所得、分红所得、工薪所得、退职所得和一次性所得等易于把握的所得,实行源泉征收,在取得所得时由支付单位按一定比率代扣代征。日本个 1 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是源泉征收的,以1998年为例,个人所得税总额205550亿日元,有164020亿日元约80%是源泉征收的;对于个体业者、农业者等则依据上年额度进行预定纳税。第二步,于年末进行纳税额的计算和缴纳,多退少补。我国个人所得税是典型的分类所得税制,把应税所得分为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利、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十一类所得,分项按照规定的扣除方式(比例扣除或定额扣除等)和税率(比例税或超额累进税)进行课税。
(二)中日所得税费用扣除比较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主要包括取得收入的成本扣除和生计扣除两部分。日本在对各项所得进行分项源泉征收的时候计算时,进行“成本”性质的必要费用的扣除(利息所得不扣),扣除方式主要是采用比例扣除与定额扣除相结合以及按照实际成本费用扣除的方法。在对属于综合课税的所得加总按适应税率计算所得税时,对不动产所得、营业所得、山林所得、转让所得等可能出现负所得(亏损)的项目,可以按一定程序从其他所得中扣除,称亏损抵扣,经过亏损抵扣仍不能抵扣完的亏损额还可以按一定程序转到以后3个年度抵扣,称做亏损转期。在计算出综合所得后出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保证纳税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对综合所得进行生计费用的扣除。此所得扣除分两大类:一类是对人的扣除,包括所有人可享受的基础扣除,和因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原因的扣除,如配偶扣除、抚养扣除、残疾人扣除等;另一类是对事的扣除,包括针对突发事件的扣除,如杂项扣除、医疗扣除和针对参加保险的扣除等支出的扣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为:对工薪所得实行统一的定额800元(外籍人员等为4000元)的扣除;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按成本、费用以及损失扣除;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工薪税率的按工薪的扣除标准,适用个体工商户税率的按个体工商户的扣除标准;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按800元的定额或20%的定率扣除;财产转让所得扣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利息、股利、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不扣。
(三)中日个人所得税税率比较
根据量能课税原则,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的基本形式多是累进税率。自八十年代世界减税浪潮以来,日本以激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为出发点,减少级次,降低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有十五级简化为四级,最高税率有70%降到37%。我国按照收入类别的不同实行不同的(五级或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和不同的比例税率。如表2和表3。
(四)中日个人所得税职能地位以及分税比较 个人所得税是许多国家的主体税种,是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日本的个人所得税占预算收入的3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因其大的数额和高的比重,而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分税上,日本个人的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收入来源,中央和地方都有独立的针对个人所得的税种和税率,中央为个人所得税,地方为个人“住民税”因地方政权级次不同分:都道府县民税和市町村民税。(参表2)以实现中央各级政府有稳定充分的收入来源,满足相应公共支出的需要,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我国自80年代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虽然个税成为发展最快的税种,但个税收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占财政收入或GDP的比重)依然很低,难以实现所得税在组织收入、调节分配和稳定经济的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由原来的地方税转为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分成,2002年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2003年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以后另定。表 4.二 中日个人所得税比较分析及启示
(一)税制模式分析和启示
分类所得税的立论依据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采用不同的税率,承担不同的税负。对勤劳所得(如工薪等)课以较轻的税,对非勤劳所得(如利润、股息、红利、租金等)课以较重的所得税。分类所得税制区分收入性质不同实行差别税率,较好的体现横向的公平;同时又具有分类源泉课征,征收简便,费用低廉的优点。而其缺陷也明显,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从而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却要交较多的税,不能体现纵向公平,不符合量能课税原则。如:居民甲一年中每月获得800 元的劳动报酬,其无须纳税;而另一个在境内工作的居民乙在一个月内取得了9 600 元的一次性劳务报酬,其他月份没有任何收入,乙则需缴纳1 536 元〔9600×(1-20 %)×20 %〕的税。我国在实行的分类所得模式中,对工薪和劳务报酬等勤劳所得使用累进税率,分别为5%-45%和20%-40%;而对利息、股利、红利等非勤劳所得一般使用20%的比例税,并没有体现分类所得税制的横向公平优点;在公平上既无横向公平,又无纵向的公平。虽然具有源泉征收的便利,但同时伴随着分类差别税率下,纳税人通过不同类收入的转移而产生大量的逃避税现象。为此,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日本,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优化我国税制模式的有效选择。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兼收综 合和分类两模式的优点,对纳税人不同的收入来源实行综合计征,坚持了支付能力课税原则;又对不同性质收入区别对待,坚持了横向公平。另外,分类综合税制模式保持的分类源泉课征既有助于组织收入实现,又与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现实状况相适应。
(二)费用扣除分析及启示
在税收理论和实践中,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对个人的应税总所得课税,而是要对总所得扣除费用和损失后的余额的净所得按适用税率课税。个人应税总所得的扣除有:所得取得成本;个人基本扣除;抚养人扣除;个人特许扣除;鼓励或再分配性扣除;亏损处理等。日本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按照税收理论,根据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实质,对成本、费用和损失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安排,如前所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分类税制模式决定我国的扣除是分项差别扣除,而对不同类收入取得成本和生计费用基本上都实行定额(或定率)综合扣除的方法。这样固然可以便于税收的征管,但不考虑纳税人收入取得和生活支出的差异性实行统一的扣除额度和比例就不近合理,不符合量能课税原则。因此,要按税收理论和收入、支出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扣除。参照日本,我国可对收入取得成本和个人生计支出规定定额或定率的基本扣除,同时考虑纳税人具体的费用负担情况,规定配偶扣除,抚育、赡养的扣除,残障扣除,教育医疗扣除,保险扣除以及以外的灾害事故损失扣除等。在个人收入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允许不同项目负所得的弥补的抵扣,以真实的反映纳税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纳税能力和个人所得税的本质。此外,税制扣除额的大小应该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因素的变化对扣除标准(额)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允许物价指数和生活水平偏高的地区生计费用适当上浮,以避免通货膨胀对个人生计构成明显的影响,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增强个人所得的弹性。在我国现在个人所得税的现状下,讨论研究个税的扣除不应局限在于起征点或扣除额本身,而应该着眼于扣除制度体系整体的优化,以实现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公平、合理和科学。
(三)税率比较分析及启示
日本个人所得税除利息所得,土地、房屋及股票转让所得等个别所得按其特定税率分离课税外,其他所得都按统一的税率(见表2)综合课征。我国在分类所得税制下,税率结构复杂,有九级、五级和三级的超额累进税率及其一定的比例税率(见表3)。税率的复杂繁多,不仅计算操作复杂,增加征收成本,而且会引起税收歧视,使纳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税负不公现象。同时客观上给纳税人不同收入的转化进行逃、避税创造条件。此状况在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可以有效改变。在税率高低上,我国最高税率为45%,日本中央和地方相加最高为50%,我国比日本略低,这个水平在世界上略高于平均水平(在对42个主要国家的最高税率的计算分析中,最高税率大于等于45%约占40%,小于45%的占约60%)。90年代以来,以降低税率、简化税制,以激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为动因的新的一轮减税浪潮方兴未艾,我国在个税改革中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如降为40%),不仅符合国际潮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上可以激发个人和经济主体的活力与创新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在税收征管上,较低的边际税率会降低高收入者偷、逃税的动机,改变高税率“刺激”偷税的负效应;而且低税率比高税率更有利于征管和组织收入,从而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在税率级次上,我国现在最高级次为工薪所得的九级超额累进税,日本为四级累进税,税收级次明显太多,就是在世界范围看也属于高级次国家,由普莱斯-华特豪斯会计公司《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概览》涉及的5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计算得,税率级次在5级以下的(包括5级)占总数的57.6%,在9级以下(不包括9级)的占79.6%,而9级以上的仅占13.6%。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分类综合税制模式中,应简化税制,降低税率的级次,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从国际比较来看实行4—5级的累进税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四)个税职能及分税的分析和启示
日本个人所得税作为一个主体税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仅承担了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职能,同时又是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发挥了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双重职能。(参表4)按照税收理论个税的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作用都是以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的实现为基础的,日本个税占税收总收入的30%以上,而我国个税占税收收入的比例很低,2000年仅为4.93。个人所得税税收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工具,我国个税的最初也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分配的而设立,但由于(1)税收收入绝对量和相对量小;(2)税收制度模式上的分类征收本身在公平上的缺陷,难以实现纵向公平及不合量能课税原则;(3)在税收扣除上的不尽科学合理也影响我国个税在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上的调节作用。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参表4),改革完善我国个税税制模式,税率和扣除方式,税收征管制度,提高个税收入比重,实现“双主体”的收入结构,对税收职能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个税收入作为一个稳定和主要的收入来源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分配、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认为个税应有中央和地方共享,中央占大头,一方面保证中央的收入,更好实现中央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并进行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保证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国个税收入现在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成,这种方式简单,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考虑到各地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借鉴日本的个税分税方式,在实行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保证中央收入和对全国整体收入分配、经济的调节后,地方也建立独立的个人所得税制制度,地方可根据其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税率和扣除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以更好的实现税收的组织收入(中央和地方)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实现公平分配。
参考文献
第二篇:中 日个人所得税比较分析及启示(定稿)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费用扣除、税率及其个人所得税的职能地位和分税几个方面,对中国和日本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借鉴日本,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具体实际,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和完善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中国 日本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同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功能而倍受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青睐,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了个人所得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是于1980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调节收入分配的需要而产生,我国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曾起过重大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过个税制度虽不断调整但其制度设计仍不能实现所得税在组织收入、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作用。我国gini系数2001年达为0.44;个税收入虽然是增长最快的税种,但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2001年为6.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个人所得税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实现其应有之职能,使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适应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课题。日本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世界上是比较先进和完善的,本文试对我国和日本个人所得税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以此对我国个税改革提出借鉴的建议。
一 中日个人所得税比较
(一)中日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比较世界上个人所得税制有三种模式: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分类综合税制。日本个人所得税是按年为单位核算,实行分类综合税制,即按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先课以一定比例的分类所得税,实行源泉征收和预定征收,然后再综合纳税人全年各项所得额,如达到一定课税额度标准,再以统一的累进税率课以综合所得税,对预定征收或源泉征收的予以扣除。具体为,第一步,对于利息所得、分红所得、工薪所得、退职所得和一次性所得等易于把握的所得,实行源泉征收,在取得所得时由支付单位按一定比率代扣代征。日本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是源泉征收的,以1998年为例,个人所得税总额205550亿日元,有164020亿日元约80%是源泉征收的;对于个体业者、农业者等则依据上年额度进行预定纳税。第二步,于年末进行纳税额的计算和缴纳,多退少补。我国个人所得税是典型的分类所得税制,把应税所得分为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利、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十一类所得,分项按照规定的扣除方式(比例扣除或定额扣除等)和税率(比例税或超额累进税)进行课税。
(二)中日所得税费用扣除比较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主要包括取得收入的成本扣除和生计扣除两部分。日本在对各项所得进行分项源泉征收的时候计算时,进行“成本”性质的必要费用的扣除(利息所得不扣),扣除方式主要是采用比例扣除与定额扣除相结合以及按照实际成本费用扣除的方法。在对属于综合课税的所得加总按适应税率计算所得税时,对不动产所得、营业所得、山林所得、转让所得等可能出现负所得(亏损)的项目,可以按一定程序从其他所得中扣除,称亏损抵扣,经过亏损抵扣仍不能抵扣完的亏损额还可以按一定程序转到以后3个抵扣,称做亏损转期。在计算出综合所得后出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保证纳税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对综合所得进行生计费用的扣除。此所得扣除分两大类:一类是对人的扣除,包括所有人可享受的基础扣除,和因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原因的扣除,如配偶扣除、抚养扣除、残疾人扣除等;另一类是对事的扣除,包括针对突发事件的扣除,如杂项扣除、医疗扣除和针对参加保险的扣除等支出的扣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为:对工薪所得实行统一的定额800元(外籍人员等为4000元)的扣除;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按成本、费用以及损失扣除;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工薪税率的按工薪的扣除标准,适用个体工商户税率的按个体工商户的扣除标准;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按800元的定额或20%的定率扣除;财产转让所得扣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利息、股利、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不扣。
(三)中日个人所得税税率比较根据量能课税原则,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的基本形式多是累进税率。自八十年代世界减税浪潮以来,日本以激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为出发点,减少级次,降低税率,个人所得税税率有十五级简化为四级,最高税率有70%降到37%.我国按照收入类别的不同实行不同的(五级或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和不同的比例税率。如表2和表3.(四)中日个人所得税职能地位以及分税比较个人所得税是许多国家的主体税种,是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日本的个人所得税占预算收入的3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因其大的数额和高的比重,而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分税上,日本个人的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收入来源,中央和地方都有独立的针对个人所得的税种和税率,中央为个人所得税,地方为个人“住民税”因地方政权级次不同分:都道府县民税和市町村民税。(参表2)以实现中央各级政府有稳定充分的收入来源,满足相应公共支出的需要,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我国自80年代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虽然个税成为发展最快的税种,但个税收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占财政收入或gdp的比重)依然很低,难以实现所得税在组织收入、调节分配和稳定经济的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由原来的地方税转为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分成,2002年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2003年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以后另定。
二 中日个人所得税比较分析及启示
(一)税制模式分析和启示分类所得税的立论依据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项目采用不同的税率,承担不同的税负。对勤劳所得(如工薪等)课以较轻的税,对非勤劳所得(如利润、股息、红利、租金等)课以较重的所得税。分类所得税制区分收入性质不同实行差别税率,较好的体现横向的公平;同时又具有分类源泉课征,征收简便,费用低廉的优点。而其缺陷也明显,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从而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却要交较多的税,不能体现纵向公平,不符合量能课税原则。如:居民甲一年中每月获得800 元的劳动报酬,其无须纳税;而另一个在境内工作的居民乙在一个月内取得了9 600 元的一次性劳务报酬,其他月份没有任何收入,乙则需缴纳1 536 元〔9600×(1-20 %)×20 %〕的税。我国在实行的分类所得模式中,对工薪和劳务报酬等勤劳所得使用累进税率,分别为5%-45%和20%-40%;而对利息、股利、红利等非勤劳所得一般使用20%的比例税,并没有体现分类所得税制的横向公平优点;在公平上既无横向公平,又无纵向的公平。虽然具有源泉征收的便利,但同时伴随着分类差别税率下,纳税人通过不同类收入的转移而产生大量的逃避税现象。为此,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日本,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优化我国税制模式的有效选择。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兼收综合和分类两模式的优点,对纳税人不同的收入来源实行综合计征,坚持了支付能力课税原则;又对不同性质收入区别对待,坚持了横向公平。另外,分类综合税制模式保持的分类源泉课征既有助于组织收入实现,又与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现实状况相适应。
第三篇:个人所得税分析
个税改革真要来了!知道你要交多少税吗?近期,个人所得税改革正成为亿万人关注的焦点。10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激活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减轻中低以下收入者税收负担,发挥收入调节功能,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11月,财政部单独设立个人所得税处;《经济参考报》披露个税改革正在提速推进,方案有望在2017年上半年出炉。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每个人都希望新个税方案下的税负压力能大大降低,集中体现之一是工资能少交一点税。借此契机,笔者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工资征税的那些事。普通人拿工资如何交税?税额是怎么算的?
工资缴税涉及到很多方面,有免征额、五险一金、速算扣除数,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是指公式简单,个人所得税=(应发工资-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免征额3500)×税率-速算扣除数=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难点在于公式的因子需要慢慢分解。下面,我们来详细做个分解:
(1)税率。在个人所得税税率方面,我国实行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不同的月应纳税所得额区间对应不同的税率,税率最低一档为3%,最高一档为45%。详见表1。
(2)“五险一金”缴纳部分。“五险一金”应缴金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因此,在计算个人的“五险一金”缴纳金额时,需清楚自己所在市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
缴费比例每个城市有细微差别,缴费比例较高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比如,上海由于住房公积金比例较低,因此增设了补充公积金,企业和员工自愿缴纳。缴费基数是以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月缴存额=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职工“五险一金”缴存比例+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单位“五险一金”缴存比例。上表列出了北京、上海、南京三地的“五险一金”缴存比例,供大家参考城市间的细微差别。
根据上表列出的缴存比例,可以计算一下南京普遍市民的“五险一金”缴纳额。具体分为个人缴纳部分和企业缴纳部分。假设南京市民小张上一税前月平均收入为8000元,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为8%,那么,个人部分“五险一金”缴纳额=8000×(8%+2%+0.5%+8%)+10=1490元,企业部分“五险一金”缴纳额=8000×(20%+9%+1%+0.5%+0.8%+8%)=3144元。
(3)月薪8000元或15000元在北上宁要交多少税?这里的月薪是指税前月平均收入。从下表3测算来看,税前工资8000元,交税150-210元,个人缴存“五险一金”1400-1800元,到手工资6000-6400元左右;税前工资15000元,交税1000元-1200元,个人缴存“五险一金”2600-3400元,到手工资10000-11000元左右。
关于工资交税的四大误区,你清楚吗?
知道了到手工资的计算方法,你是否已经明白这次个税改革意味着什么?其实,在看似平常的工资背后,隐藏着大多数工薪阶层不知道的误区。搞明白这些误区,或许就能明白怎样的个税改革对自己是最有利的。
误区1:企业主是否抠门?并不尽然,有难言之隐!员工和老板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对,老板觉得给员工的工资够多了,而员工却认为给少了,付出与回报远远不成正比。《2015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企业家普遍认为企业在“五险一金”方面的支出负担过重,人力成本已取代融资成本成为企业最大的压力来源。数据显示,84.8%的受访公司人力成本有所增加,56%的公司认为人力成本在所有成本中增加最快。
员工常常抱怨企业老板抠门,其实不然。企业在发给员工税前工资时,还要配套缴纳“五险一金”的企业部分,如此,企业的工资成本=员工税前工资+“五险一金”企业部分。从上表可以看出,员工税前工资8000元,企业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在1.1万元左右;员工税前工资15000元,企业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在2.1万元左右。由此可见,企业的负担也挺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五险一金”和个税缴纳占比较大,企业合计付出金额的40%-50%都缴纳给了“五险一金”,因此员工到手工资相对较少。
误区2:工资越高,“五险一金”也越高?No,五险一金有缴存上限!对于缴费基数,都会设有上下限,以限制“五险一金”随着工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当工资到了一定数额时,比如20000元,你的“五险一金”缴纳金额就固定了,到达“天花板”了。
此举也是为了避免高收入者由于“五险一金”的缴纳,而得到了更多的税负减免。工资高了,更多的钱将用于交税。表5和6列出了北京、上海、南京的“五险一金”缴纳基数上下限,供参阅。
误区3:工资交税存在临界点吗,即工资高1元,税收高N元?No!临界点,指在某个点附近,高收入者的税后收入反而会比低收入者的税后收入还要低,因为收入多一元,税收多很多。那对于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会不会出现税前收入更高,但税后收入反而更低的情况?以年终奖征税为例,若某人年终奖为18000元,个税为540元。第二年老板给他涨了一元,年终奖为18001元,个税达到1695.1元,他需要为增加的1元年终奖多支付1155.1元的个税。这个就是个人所得税的临界点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工资交税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不是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是以工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算,凡超过某个级距,即以其全部数额适用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是以工资的超额部分为基础计算,凡超过一个级距,即分别以其超额部分适用相应的税率计算。举个例子来说,假定某人月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元,如果按照全额累计纳税,适用20%的税率,即纳税1000元,如果按照超额累计纳税,那其中1500元适用3%的税率,即45元,3000元适用10%的税率,即300元,500元适用20%,即100元,合计征税445元,比全额累进少纳税555元。需要说明的是,工资交税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不是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是以工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算,凡超过某个级距,即以其全部数额适用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是以工资的超额部分为基础计算,凡超过一个级距,即分别以其超额部分适用相应的税率计算。举个例子来说,假定某人月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元,如果按照全额累计纳税,适用20%的税率,即纳税1000元,如果按照超额累计纳税,那其中1500元适用3%的税率,即45元,3000元适用10%的税率,即300元,500元适用20%,即100元,合计征税445元,比全额累进少纳税555元。
对工资来说,由于引进了速算扣除数这个概念,所以不存在工资交税临界点的问题。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呢?其本质是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数据,因为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将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因此,需要减掉那个多纳数额,这个数就是速算扣除数。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采用全额累进税率,将多纳555元个税,如果我们采用一步步分解的方式计算,又过于复杂。因此,为了简化计算时,采用全额累计的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即可得到超额累进的征税额,即应纳税额=5000×20%-555=445元。
误区4:提高个税起征点是劫富济贫还是劫贫济富?不好说!每年两会,都有人大代表提议
提高个税起征点,如提高至5000元甚至10000元,这是否可行呢?我们来做一个计算,假设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和10000元,七级累进税率不变,南京市民甲税前工资8000元,南京市民乙税前工资20000元。
显而易见,从居民福利提高的角度看,提高起征点的最为明显的好处是各个收入阶层的税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起征点越高,税负下降越多。但从贫富分化的角度看,提高起征点,确实存在劫贫济富的倾向,因为高收入者降税幅度更高,获益更大,使财富更加向中高收入人群集中。
因此,对中低收入者来说,更为需要的是通过降低间接税、提高直接税征税比重来减轻税负压力,因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现在比较沉重的税负并不是直接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而是间接税负,比如日用品、生活必需品中间包含的增值税,餐饮服务之类隐含的营业税等等,这些税负是低收入人群也必须要承受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并不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这样的困境。
再进一步讲,我国目前只有2800万人缴纳个税,占总人口的份额不到2%,多数都为工薪阶层。如果要提高个税,更为迫切的也是提高对极高收入者的征税,因为在现有体制下,一些极高收入者不给自己开工资就不用交个人所得税,税率变动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因此提高直接纳税比重,将个税覆盖所有收入,极高收入者才有可能被征收更多的税,这样才合理得多。(文/ 枕头财经特约 何广锋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第四篇:个人所得税分析论文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公平缺失问题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于**年9月开征了个人所得税,其初衷除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外,还在于调节收入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个人所得税制在其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未曾预见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削弱了税种设置的效率,甚至违背了该税种最初设计的本意,未能体现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水平的有效调节。20*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减轻了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贫富的差距。但是由于此次改革只是“微调”,没有对税制模式、税制设计、税收征管、税收征收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得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依然存在公平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横向不公平和纵向不公平两大方面。
(一)横向不公平的具体表现
第一,有多个收入来源和收入来源较单一的两个纳税人,收入相同缴纳不同的税收。所得来源多的人分别按不同税目多次扣除免征额,可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涉及税目单一的人却因扣除金额少要多纳税。如一人工资2.600元每月,另一人则每月有1.600元工资再加1000元的劳务报酬,前者需要纳税,而后者则无需纳税。这迫使纳税人将收入化整为零,或偷税漏税以减轻负担,寻求公平。
第二,因来源不同导致同一性质不同收入项目缴纳不同的税收。例如,甲乙两人,甲每月获得工资薪金所得6.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000-1.600)x15%-125=535元,乙该月获得劳务报酬所得也是6.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000x(1-20%)x20%=960元。可见,甲乙两人取得数量相同的劳动性质所得,但由于适用税率不同,导致两者的应纳税额也不同。
第三,收入相同的纳税人因所得性质不同缴纳不同的税收。例如,甲月工资收入50.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0-1.600)x30%-3,375=11.145元,乙彩票中奖50.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0x20%=10.000元。甲的工资所得与乙的中奖所得数额相同,因分别适用9级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而缴纳不同的个人所得税。
第四,同为利息所得,对存款利息、股票分红、企业债券利息征收 20%的个人所得税,而对财政部门发行的债券和国务院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也是一种不平等的做法。
第五,同为中国的纳税人,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因适用的费用扣除额不同(本国居民扣除额为1.600元,外国居民扣除额为4.000元),缴纳不同的个人所得税。
(二)纵向不公平的具体表现
第一,收入来源少的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高收入者却缴纳较少的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专家们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0*年全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20%,比**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的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32%,比**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与此相应的是,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在高收入人群的比重却相对降低。20*年中国7万亿元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却不及总量的10%。[1]根据广东省地税局公布的消息,20*年广东省共征收个人所得税239.6亿元,其中约70%即168亿元来自工薪阶层。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表示,20*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如今,这一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第二,隐形收入和附加福利多的人往往少纳税,偷逃税现象严重,造成社会的不公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保守估计,全国职工工资以外的收入大约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5%左右,这还不包括职工个人没有拿到手里却获益匪浅的那部分“暗补”,如住房补贴、公费医疗、儿童入托、免费或优惠就餐、住房装修等等。这些“暗补”、收入少纳税或不纳税,说明现行税制仍然存在许多漏洞,没有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
第三,对工薪按月计征,对劳务报酬等一些所得采取按次计征产生的纵向不公平。例如,一个月工资为1.500元,年收入为18.000元的工薪阶层,和一个假期打工一个月挣得2.000元的学生相比,前者不缴一分钱的税,而后者却要缴80元的税。
第四,工薪所得的费用扣除搞“一刀切”,赡养老人、抚育未成年子女及家庭成员是否失业等情况均未考虑在内,在新经济形势下暴露出了税收负担不公的现象。个人收入同样是3,000元,两个人都就业的两人家庭和两个人就业的五人家庭,人均的税收负担差异就很大,导致事实上的纵向不公平。
第五,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征管不严也导致税收负担不公平。表现在:首先,个人所得税实行以源泉代扣代缴为主、个人自行申报纳税为辅的征管方式导致税负不公。工薪收入相对于其他税目而言,较为规范透明,实行源泉代扣代缴,税收征收成本较低而且征收效率高,工薪阶层偷逃税现象就少;相比之下,高收入者由于收入来源形式多,加上大量现金交易的存在,使得税务机关无法对其进行有力的监控和稽查,税收征管成本高且效率低下,导致高收入者偷税、逃税、避税现象严重。虽然近年来税务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偷逃税和欠税问题依然严重,执行中的外来人为干扰及某些税务干部执法不严等更使个人所得税的偷逃现象愈加严重。其次,一些基层税务部门执法行为不规范,包括税收征管中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税法规定依法征税,存在多征税、少征税和虚征税的问题,也造成税收负担不公平。再次,我国幅员辽阔且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纳税条件不一样,容易导致税收征管发达的地区多征,落后地区不征或少征,不能真实体现税收的纵向公平。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公平缺失的原因剖析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未能较好地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在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现行个人所得税在税制模式的选择、税制设计、税收征管、税收征收环境等方面存在偏差造成的。
(一)税制模式选择偏差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公平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税制模式选择上我国实行分类所得税课征模式。这种税制模式存在许多缺陷:
第一,采用分项计征,易使纳税人通过划分不同收入项目和收入多次发放而使所得收入低于起征点,达到偷逃税、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第二,未能对纳税人的应税收入综合计算,无法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负税能力,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纳税的不合理现象。
第三,费用扣除一刀切,不考虑纳税人家庭人口、支出结构因素以及实际负担水平,难以体现“多得多征、少得少征”的量能负担原则,难以实现税收负担公平,有悖于个人所得税的调节目标。
(二)税制设计不合理
第一,税率方面。一是工资薪金的税率级距设置不合理。低税率的级距小,这使得本不是个 人所得税要调控对象的中低收入工薪阶层,反而成为了征税主体。据国家税务总局2003年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收入的46.4%,无形中是对勤劳所得的税收惩罚。二是税率档次过多、税率偏高。累进的甚至累进程度很高的名义税率不仅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却有可能导致纵向不公平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4,50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74元,月收入为896元左右。其纳税所得额绝大部分在第一和第二级,对月工资在10万元以上的相当少,最后两极税率很少使用。三是非劳动所得轻征税、劳动和经营所得重征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按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劳务报酬所得按20%的比例税率征税,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对经营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按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资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股息、利息、红利、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按20%的比例税率征税;而偶然所得,如彩票中奖,只征收20%的比例税率。这形成对劳动所得征税高,非劳动所得征税低的现象。四是同一性质不同项目的收入适用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征方法造成税负不一致,导致税负不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和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同为勤劳所得,由于税法规定适用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征方法,既容易使人产生税负不公平的感觉,也不利于鼓励勤劳所得。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工薪所得按月计征,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按纳税计征,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这样,在一般个人的全年工资薪金收入与个体工商户的年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的全年应纳税额远高于个人工资薪金的全年应纳税额。
第二,税基方面。据资料显示,2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仅占税收总收入的5.38%,而同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45.6%。原因之一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基过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还不够宽, 个人证券交易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外汇交易所得等项目尚未征税,特别是对投资的资本利得没有征税;附加福利仍无法计价并予以课税;对个体工商户或个人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等高收入者并未从法律上征收个人所得税。税基的涵盖面过小,无法真正实现税收负担公平。
第三,税收优惠方面。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包含了11项免税、3项减征、10项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其中有许多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收入面前人人平等,实现普遍、平等纳税。
(三)税收征管效率偏低
第一,税收征管法律不健全。我国税收征管中出现税收征管不严、执法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税收征管中的法律约束力差,对税收执法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我国目前尚未有一部对税收活动共性的问题进行规范的税收基本法,现行的单行税法法律效率弱,在多数情况下缺乏应有的约束力,执行难度大,使得税收征管中许多征管措施无法可依。其次,税法的法律约束力差,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是税收法律只约束纳税人行为,对征税人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二是税收执法缺乏强有力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使得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等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也使涉税案件的查处缺乏应有的力度、效果。再次,缺乏有效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存在违法不究的现象。一方面,税务机关内部对税收执法的监督检查既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监督、纠错目标,也没有形成科学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而且由于税收任务因素,也不利于从税务机关内部实施有效的税收执法监督。另一方面,我国对税收执法的外部监督,尚没有形成有较强针对性的职能部门监督和具有普遍性的纳税人监督机制,对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性、税款入库的数量和质量都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
第二,税收征管能力较弱。目前制约我国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是人和物两类因素。
从人的因素分析,目前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状况还不能适应进一步开放发展的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素质不够过硬。二是整体业务素质比较低,尤其是专业知识不精通。三是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大。表现为依法治税的观念树立得不够牢固,没有为查处的违规、违法渎职案件所警醒,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见利忘义的行为仍存在;面对繁杂、多变的税收法规,有的无法真正领会税法的立法意图,不能正确领会和处理好税收执法和服务经济的关系,增加了税法实施的难度。
从物的因素分析,征管方式仍不能超越个人主动申报和扣缴义务人代扣缴的局限。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健全的、可操作的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核查制度及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加上我国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在一些部门仍存在大量非货币化的“隐性”福利,如免费或低价获得住宅及其他各种实物补贴,致使税务部门无法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同时,国税、地税没有联网,信息化按部门分别执行,在实际征管中不仅不能实现跨征管区域征税,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出现了失控的状态,导致税负不公。
(四)税收征收环境欠佳
第一,依法纳税意识薄弱。受历史习惯、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纳税的意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价值取向被一些负面伦理道德因素所误导,社会上一部分人把能偷逃税视作一种“能力”的体现。由于个人所得税属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纳税人纳税后必然导致其收入的直接减少,而纳税人偷逃税被发现后对其处罚的力度却很轻,于是,在目前各种征管措施不到位、风险成本较低、社会评价体系缺失的前提下,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强化了为维护自身私利而偷逃税的动机和行为,客观上加大了税收征管与自觉纳税之间的距离。据税务部门的一份资料报告,在北京市常住的外国人中,主动申报纳税的占80%,而应征个人所得税的中国公民,主动申报纳税的仅为10%。此外,现阶段纳税人缴纳个税没有完税证明,纳税多少与纳税人的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失业、赡养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没有联系,这也是公民主动纳税意识不强、纳税积极性不高、偷逃税现象严重的一个原因。
第二,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偏差。个人所得税偷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评价体系有问题。国外税务部门建立有一套完整的纳税人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纳税制度,只要你有偷逃税行为,就在电脑里纪录在案,不但你在经营上会因此受阻,而且你的行为会受到公众的鄙视,个人信用受到极大的质疑。而目前我国缺乏一套纳税人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纳税制度。社会和个人不觉得偷税可耻,别人也并不因此视你的诚信记录不好,而不与你交往或交易。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偏差导致纳税人偷逃税款严重,加剧税负不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其在收入分配领域,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职能对调节社会收入差距至关重要,因此保证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存在公平缺失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已势在必行。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结合自己的国情,深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以缓解收入差距扩大,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第五篇: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课程序号:3265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市场营销专业
《公共经济学》
案例分析
题 目: 个人所得税案例分析 编 号: 118062XX 姓 名: XXX 成 绩: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案例分析
一、案例来源
本案例是从网上找到的,收录时间:2011年03月11日 00:26:59 来源:中国百科网 作者:洪瑜
二、案例名称
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
三、案例内容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15%,新加坡的为2%—28%、马来西亚的为1%—29%、日本的为10%—37%、美国的为15%—39%,与这些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税率相比,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5%—45%,明显偏高,而且税率档次的设置不合理。这使得我国出现收入大户偷逃税款,税款严重流失的现象。按收入来源不同分类征税,虽便于操作,但显失公平,不考虑纳税人负担不同而以统一税率征税,也有悖公平税负的理念。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直接作用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税种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收入分配调控方面却处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局面。200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仅占各税收入的5 38%,如此规模之小的税收功能,决定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收入分配调控上的作用有限,难以达到人们对其所给予的过高期望。以代扣代缴为主要征收方式,纳税人实际上并不直接参与纳税过程,这不仅在代扣代缴制度贯彻不利的情况下造成税收流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纳税人提高纳税意识。而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是现代税制实施所需具备的重要条件。
正因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诸方面的不足,造成纳税大户缴税意识不强,个人所得税从开始计税到征缴的整个过程,形成了在“劫富”方面有效,在“济贫”方面作用不大的怪局面,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受到很大局限。税收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这不仅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案例分析
要分析个人所得税及其现状,就必须得了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
那么什么是个人所得税呢?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既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也包括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完全纳税的义务,必须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内容有很多: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增加了近百万倍,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现在接近1500亿元,现在它占了全部税收的7%.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这个比例还很小,比如美国近年来联邦总收入,包括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以及社会保险和退休金中,个人所得税约占50%,其中企业所得税仅为个人所得税的大约五分之一。而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超过个人所得税的一倍还多。北欧的一些国家个人所得税还更高。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还远远没有征够。反过来讲,其他各种税收则大大征过了头,(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代扣代缴制度又难以落到实处。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
(三)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四)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与此同时,有将近24%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
解决对策和方法 加大个人所得税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
税务机关要在全社会倡导“缴税光荣,偷逃税可耻”,形成“公平税赋”的良好氛围。建立个人所得税遵守情况评价体系,将其与职位的升迁、先进的评选、执照的申领与年检挂钩,以此约束个人纳税行为、督促其依法纳税。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税收相关知识的咨询,以及税收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为什么纳税、纳多少税和怎么纳税等问题。2 扩大税基、调整税率、调整费用扣除标准
中国经济增长,大部分人的工薪收入都有所提高,但物价也在上涨,然而免税额一直未变,也就意味着缴纳的税额会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交纳人群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薪阶层,第二位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第三位才是民营企业主、个体户、大明星等这些富者。应着重加大对高收入人群和非劳动所得的征税力度和监控力度,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于隐蔽性较大的容易造成漏征漏管,使国家税收流失的这部分富人个人所得税收入,税务机关可从地域上进行控管,用切实手段及有效措施使其个人的“隐性收入”显性化,并提高征收比例,必要时可采取加成征收的办法,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其它税种进行双重调节,以免其偷漏税,使损失最小化。因为税收是减少社会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个二次分配的问题,更多的是解决初次分配中收入从何处来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3 建立新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
建立以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以综合收入为税基,实行单位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为特征的综合所得税制。正常工资收入个人所得税由单位代扣代缴,除此之外其它收入由职工自行主动申报,由纳税人将统一制发的表格填好后交税务局,这实际上也是对纳税人自觉程度的一种考验,若有隐瞒欺骗,一经查出,都得课以重罚。同时财政、税务部门运用税收的再分配属性,在个人所得税调节方面对低收入贫困人群进行政策倾斜,制定相应的优惠、福利性政策和措施。4 加大征管手段的科技含量
要着力信息化,提高征管水平,建立具有开放性、监控性、标准性、高效性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公民收入监督信息共享体系,有效地对公民收入所得进行监督,使个人所得税公民据实申报,打击偷逃税行为,工商、司法部门查清公民财产状况成为现实。开发适合实际情况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软件,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个人收入及纳税情况进行及时地跟踪监控。条件成熟时,可实行网上申报和银税联网。
将税收政策和其他政策相结合
要有创新管理理念,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无疑符合国家的规定。政府要充分将税收政策同其它财政政策相结合,通过税收政策,将该收的税要收上来,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投入到社会中去,促使各项事业的发展。6 加强部门合作
个人所得税纳税客体较为分散,单靠税务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靠各个方面提供税源信息,以法律形式明确有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如财产转让所得,转让人在办理房产证过户时,有关受理部门必须要求过户人提供相关税务完税证明;企事业单位在承包承租时,要求承包承租单位负责人必须报送承包承租的有关协议或合同到税务机关备案。
总之,我国在研究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时,必须十分重视个人所得税征管方法和手段。各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加强配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要纠正在个人所得税计算过程中扣缴不足额、平均计算等习惯性,不考虑家庭总收入等错误做法,有效规范个人所得税征管。欲使个人所得税调整归位,规范完善此种税收制度,减少贫富差距,就应该废止旧的、不适合民意和不利经济发展的税费制度,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平的、公正的新税制,既充分体现税法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又能确保征管和代扣代缴的顺利进行,形成良性激励机制。从而,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我们不希望个人所得税变成“工薪税”,那样的话对于我们父母这些工薪阶层的人来说就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因为税收是减少社会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要变成了富人敛财的工具。希望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能够尽快的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