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体改制中的个人所得税问题
整体改制中的个人所得税问题
有限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时,由于往往存在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 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过程,故个人股东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在 IPO 实务中,确有一些公开认为不需要缴税的案例。
案例1
公元太阳能
2011 年 12 月,公元太阳能
公开了整体改制中规避个人所得税的一种常用的操作办法:股改前,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预定的股本; 股改时,股份公司股本即为有限公司实收资本。
根据公元太阳能于 2011 年 11 月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其改制前后的权益结构如表所示。
净资产项目 股本(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合计
改制前 11 000.00
149.56 5 676.31 16 825.88
改制后 11 000.00 5 825.88 825.88
公元太阳能股改时个人股东未缴纳个人所得税,审核中显然是受到了重点关注,保荐机构的反馈意见如下:在整体变更中未增加注册资本,自然人股东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当地税务主管部门对此予以批复认 可;实际控制人对整体变更时可能涉及的个人所得税事项做出了相关承 诺,因此,上述事宜对发行人本次发行上市未构成障碍。
按上述案例中的理解,净资产中的留存收益未增加股本,而是增加了资本公积,留存收益转增股本是需要交税的,但转增资本公积并不需要交税。
案例2 天
龙
光
电 天龙光电
2009 年年末上市,其招股说明书中对改制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论述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根据天龙光电于 2009 年 11 月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 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天龙光电改制前后的权益结构如表所示。
天龙光电的做法是改制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操作,但保荐机构的反馈 意见如下: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设 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其自然人出资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整体改制时不 是转增注册资本的过程,自然人股东不会产生应纳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净资产项目 股本(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合计
改制前 1 589.83 6 996.30 552.39 6 111.28 249.80
改制后 7 500.00 7 749.80 249.80
上述保荐机构的理解,显然是“不走寻常路”。不过,财政部的一纸检查公告很快宣布了这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2011 年 11 月,财政部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 21 号)》,认为:天龙光电 2008 年以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折股,自然人股东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789 万元。
在天龙光电案例中,根据财政部计算的补税 789 万元测算,正好是 个人股东享受的留存收益的 20%,即财政部认为:全部留存收益都要纳 税,但原资本公积部分不需要交税。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根据目前税法的规定,继续分析如何把握整体改制 个人所得税问题。
1.整体改制属于转增行为
整体改制应理解为资本转增行为,即用原属于有限公司的资本公积(原 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进行转增,形成新股份公司的股本和资本公积(新资 本公积)。对转增过程,有两种不同理解:第一种,原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一并转 入新股本,超过新增股本部分计入新资本公积。第二种,留存收益同时转增 股本和新资本公积,可能存在的具体情况包括:留存收益超过新增股本时,视作留存收益部分转增股本,部分转增新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于新增股本 时,视作留存收益全部转增股本;留存收益低于新增股本时,视作留存收益 全部转增股本,原资本公积再转增不足的股本。
再具体到上述案例,其转增过程如下:
(1)公元太阳能显然符合上述第二种理解:股本前后未发生变化,新增股本为 0,即留存收益全部形成了资本公积。如果是第一种理解,其留存收益 5 825.88 万元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在天龙光电案例中,保荐机构认为整体改制时不是转增注册资本的 过程,显然是不对的,按第二种理解,具体为:留存收益合计 6 663.67 万元,其中 5 910.17 万元转增了股本,753.5 万元转增了资本公积。
但是,财政部把握的应该是第一种理解,留存收益和原资本公积全部转 入股本,而不是分别转入股本和资本公积。
2.目前税法的相关规定
(1)留存收益转增股本。根据《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 发 [1994]89 号)的规定,股份制企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以股票形式向股 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 为收入额,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 税的通知》(国税发 [1997]198 号)的规定,股份制企业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 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红股数额,应作为个人所得征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 的批复》(国税函发 [1998]333 号)的规定,有限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 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实际上是该公司将盈余公积金向股东 分配了股息、红利,股东再以分得的股息、红利增加注册资本。因此也应按
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2)留存收益转增资本公积。对于留存收益转增资本公积,税法没有直 接的规定。2010 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对网上咨询问题“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 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和资本公积,个人股 东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答复中明确: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 应当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转增资本公积不计 征个人所得税。
(3)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
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 [1997]198 号)的规定,股份制 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 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原城市信用社在转制为城市合作银行过程中个 人股增值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1998〕289 号)的规定,对 股份制企业用股票溢价发行收入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征收个人所得 税,除此之外,其他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应征收个人所得税。
3.对税法理解存在的争议
(1)对留存收益转增过程的不同理解。将公元太阳能的转增过程理解为 盈余公积直接转增资本公积,那么天龙光电也可以此来抗辩:其转增过程可 以视为留存收益部分转增股本,部分转增资本公积,转入股本部分缴纳个人 所得税,转入资本公积部分不缴税。
从处罚结果看,财政部显然不是这样把握的。但国家税务总局的咨询问 答却认可了整体改制中留存收益转增股本和资本公积的情况。
(2)资本公积转增是否缴税。有限公司形成的原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包 括有限公司阶段转增资本)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争议点在于对“对股 份制企业用股票溢价发行收入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的理解。狭义地理解,不征税的资本公积是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形成的溢价,有限公司的资本溢价不属此列;而广义地理解,有限公司亦属于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与资本溢价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有限公司的资本溢价理应不缴税。
4.实务中能不能学习公元太阳能
对于整体改制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证监会审核中的口径是:IPO 公司在 改制环节因将净资产折合为股本,个人股东是否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怎么缴 纳,由当地税务部门决定。从实务中看,目前各地税务部门把握也不一致。
在公元太阳能的案例中,该事项至少有四方进行了背书认可,其中保荐机构、律师、税务机关都认为不涉税,股东则进行了补税承诺。所以,实务中确实能够通过这种操作规避改制个人所得税,当然前提是相关各方,尤其 是税务机关能够明确背书。
在目前的税收环境下,税务机关更倾向于从严解读税法。从各地的实际 操作看,之前资本公积转增几乎没有被要求征税的,但近期有限公司的资本 公积转增基本都要求缴纳个人所得税。实践中,IPO 公司仍然可以学习公元 太阳能,对留存收益的转增过程做有利于纳税的理解。
第二篇:整体改制方案
(整体改制)
整体改制,是指将原企业的所有资产净值折合成股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有时也将拟改制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之后进行招股募资,共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改制不仅仅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它是发起设立股份公司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实质是原企业的法人资格消失,新的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资格产生的过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整体变更,整体
改制的
主体除有限责任公司外,还可以是非公司制企业,如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本文主要介绍企业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问题。
一、整体改制的流程
1、公司决议将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由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出具企业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议,确定股改基准日,决议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行公司整体改制工作。
2、成立股改筹备小组
筹备小组由企业负责人、生产部门的主管人员、技术部门的主管人员、财务部门的主管人员、聘请的评估机构人员、会计师、律师组成。
3、召开中介机构协调会
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摸底,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及企业股改方案。
4、资产评估
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如企业资产不符合要求,可通过调账的方式进行处理(调账后应当确保公司的货币出资额不低于公司净资产的30%)。
5、召开发起人会议,签订《发起人协议》
《发起人协议》应当明确各发起人姓名、拟设立公司名称、公司经营范围、股本总额、各发起人认购的份额、各发起人权利义务、公司筹办事项、违约责任、协议的修改与终止等内容。
6、办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预核准
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企业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除国务院决定设立的企业外,企业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
7、会计师出具验资报告
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出具验资报告,验资报告内应当体现出该企业经评估的净资产在股改基准日已符合国家有关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规定,即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同时应当明确各股东的持股比例。
8、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全体股东召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董事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完善公司组织机构及各项管理制度,同时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相关制度文件。
9、前置审批
企业涉及需要前置审批事项的,应当在办理名称预核准之后,工商变更登记之前将相关材料报原审批机关进行审批。如,涉及国有资产的应当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应当报公司原审批机关审批。
10、通知债权人、登报公告
由于整体改制的实质是原企业的法人资格消失,新的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资格产生,故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新的股份公司承继不是法定的,应当向债权债务人发出通知和公告。
11、携带相关材料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换领营业执照。
12、换领组织
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银行开户许可证、财产权属证书,如房产证、土地证、专利权证书等。
二、整体改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1、前置审批问题
前置审批是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在办理工商变更前先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的事项。目前关于前置审批事项的规定,除《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142号文)规定外,各个城市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会公布本市的《前置审批目录》。
由于整体改制的实质是新设股份有限公司,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般会参照新设股份有限公司要求企业进行相关事项的前置审批。比如,涉及国有资产的,在工商变更之前应当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涉及外商投资的应当在工商变更登记之前报原公司审批机关审批。
当然,各地对前置审批事项也会有不同的操作惯例。比如,关于《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申请,上海市浦东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进行前置审批,而南京市建邺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不要求前置审批。再比如说项目环评报告,在项目内容、规模、地址、产能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会省去重新环评的过程,只需企业出具相关情况说明,经环保部门确认即可承认原环评报告有效。
所以,企业在进行整体改制前应当先跟主管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根据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公布的《前置审批目录》,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确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事项。
2、资质继承问题 企业资质是指企业在从事某种行业经营中,应具有的资格以及与此资格相适应的质量等级标准。企业资质衡量的标准包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及管理水平、工程设备、资金及效益情况、承包经营能力和建设业绩等。
企业在整体改制过程中,原企业所拥有的资质是否可以当然继承,不同的资质有不同的规定。比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根据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及认证机构的相关要求,企业申请资质认证的前提要求是公司成立3个月以上,因此,只要工商变更后营业执照上记载的公司成立时间未发生变更,就无需重新申请认证。再比如,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企业改制的,改制后不再符合资质标准的,应按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标准及本规定申请重新核定;资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按本规定第十八条办理。”即,企业整体改制后应当申请资质证书变更,如不符合资质标准的将无法继承原公司相关资质。
同时,我们注意到,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认定,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务、生产技术活动等发生重大变化(如并购、重组、转业等)的,应在十五日内向认定管理机构报告;变化后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自当年起终止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需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即,企业股改后应当重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认定。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有的地方相关主管部门不需要公司重新申请资质认定,而是在三年有效期满时,申请复审即可。
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整体改制前应当结合企业已有的资质询问有关主管部门,落实企业相关资质继承情况。
3、国有资产问题
企业涉及国有资产的,在办理名称预核准之后,工商变更之前应当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批,对国有资产作价及相应持股情况进行审批。通常情况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会要求企业进行财产清查、资产评估,在清查基础上对财产所有权进行甄别和确认,从而确定国有资产产权,有时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还会要求公司律师就国有股权设置出具法律意见书,目的是避免国有资产受到损害。
4、缴纳所得税问题
(1)根据《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文件第四条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帐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其精神就是固定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所得;《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字[1998]50号)文件第二条规定“资产评估增值的资产范围应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其精神是资产评估净增值部分,不仅仅指固定资产增值部分,还应包括流动资产增值部分都应缴纳所得税。但,这两部文件均已被废止。
(2)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2005]319号)规定“考虑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和目前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个人将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后投资于企业,其评估增值取得的所得在投资取得企业股权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投资收回、转让或清算股权时如有所得,再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其‘财产原值’为资产评估前的价值。”其精神是个人将非货币性资产增值部分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该文件已被《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废止。
(3)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华润总公司资产评估增值有关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21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重组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增值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重组改制上市资产评估增值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7号)的规定,在企业重组改制上市过程中国有资产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不征收入库,直接转计国有资本金。经过评估的国有资产,可按评估后的资产价值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由于目前我国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没有暂行有效的相关文件规定,故对此问题需要立法部门进一步明确。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①根据上述第(3)项内容,国有资产经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不征收入库,直接转计国有资本金,且经过评估的国有资产,可按评估后的资产价值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②非国有资产部分,以经评估后的企业净资产折股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增值的,股东应当缴纳所得税。因为整体改制的实质是对原企业净资产进行评估,各股东按持股比例取得对应的所有者权益,再以该部分权益共同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个过程中包含了所有者权益分配的程序,所以股东应当就分配所得超出原始出资部分缴纳所得税。同时,以资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金作为企业的非经营性所得,应当在计算应纳税额前予以扣除。
第三篇:整体变更与整体改制的有关问题
一、整体变更和整体改制的区别
企业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可经整体变更或整体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整体改制的一种形式,整体改制还包括其他形式。一般来说,整体变更和整体改制有如下区别:(1)整体变更前的企业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后的股份有限公司可看作是原有限责任公司的承继;整体改制前的企业形式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集体企业,整体改制后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新设公司,与原公司不存在必然的承继关系;
(2)整体变更是以经审计的净资产折股,而不以评估值验资后折股;但整体改制一般以评估值验资、折股;
(3)整体变更的情况可以连续计算业绩,而以评估值验资调帐的整体改制则不能连续计算原有业绩;
(4)如果不涉及资产剥离,整体变更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股份公司自然继承;而整体改制过程中的债务转移需要取得债权人的同意;
(5)整体变更是将原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资产纳入股份公司的范围,不进行资产剥离;整体改制可能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只将经营性资产纳入股份公司的范围。由于整体改制属于新设公司,因此对于原公司剥离的非经营性资产的规模和占总资产的比例没有特殊限制。
二、企业整体改制有哪几种模式?
企业整体改制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分别为整体变更模式、母子公司模式与分立模式。
整体变更模式为拟改制企业全部资产、负债整体进入股份公司的模式。已有案例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
母子公司模式为企业以自身盈利能力强、竞争力突出的主营业务资产、负债发起设立股份公司,以该股份公司作为未来上市主体,企业自身保留未进入股份公司的相关资产与负债的模式。已有案例包括中国人寿、中国铁建、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国神华、中国中冶等。
分立模式为企业分立为两家公司,其中盈利能力强、竞争力突出的主营业务资产、负债进入未来拟上市的股份公司,其他资产进入分立出来的另一家公司。已有案例为建设银行。
三、整体变更模式的利弊有哪些
整体变更模式为拟改制企业全部业务、人员及所有资产、负债整体进入股份公司的模式。(1)利弊分析
在采取整体变更模式进行改制的情况下,拟改制企业与拟上市公司为同一主体,因此可以彻底避免其他整体改制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此外,整体变更模式程序相对简单,资产和业务完全由股份公司承继,不存在债权债务的转移。但是,该模式下企业原有的不良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以及权属存在一定瑕疵的资产由于没有剥离空间,因此资产处置难度大,对拟上市公司经营可能会存在一定压力。(2)中国银行案例
中国银行采取整体变更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相关批复,中国银行由汇金公司为发起人,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监会向中国银行换发了《金融许可证》,机构名称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其经营银监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定批准的业务,经营范围以批准文件所列的为准。经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的中国银行于2003年12月31日的资产和负债已于2004年8月26日由股份公司全部予以承继。国土资源部批复同意将包括中国银行使用的已完善产权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在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及部分划拨土地按原用途授权中国银行经营管理。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了《中国银行整体重组改制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且该评估报告得到了财政部的核准。根据财政部关于中国银行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确认中国银行以汇金公司独家发起设立的方式整体改建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汇金公司注入中国银行的225亿美元折人民币186,390,352,497.83元,设置其发起人股份186,390,352,497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汇金公司所持中国银行全部股份为国家股。中国银行于2004年8月23日召开了股份公司创立大会,2004年8月26日,国家工商总局向中国银行换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据此,中国银行由国有企业依法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
四、整体变更应注意哪些事项?
(1)根据《公司法》第九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因此,只有符合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有限责任公司才可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即有2名以上的股东、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制订公司章程等;
(2)根据《公司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
(3)在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如果是按照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折股,则实际上不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工作,只需完成审计工作即可;
(4)有限责任公司的改制工作与国企整体改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在部委报批工作中,企业不必开展土地评估工作以及相关的报批程序。与国有企业整体改制相比,企业所属的原国有划拨用地已经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完成了国家作价入股或转为出让地等相关程序,因此在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不必再开展土地评估的相关工作;
(5)对于不符合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条件的有限责任公司,如股东少于2人、净资产不到500万元的,只能在变更行为发生前进行重组。如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将其出资对外转让。为了能连续计算业绩,重组时要符合有关规定,如公司实际控制人不能发生变更,管理层不能有重大变化,主营业务也不能发生重大变化。
五、母子公司模式的利弊有哪些?
母子公司模式为企业以自身盈利能力强、竞争力突出的主营业务资产、负债发起设立股份公司,以该股份公司作为未来上市主体,企业自身保留未进入股份公司的相关资产与负债的模式。(1)利弊分析
采取该模式进行改制的优势在于未来上市主体由于承接了拟改制企业的优质资产,因此主业经营更为突出、盈利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把尚不满足上市条件或者不利于提升上市估值的资产保留在母公司,有利于资产重组、人员重组的运作;未进入上市主体的业务可在成熟时注入上市公司;拟改制企业对未来上市主体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有利提升公司上市的整体估值。采取该模式进行改制的劣势在于可能无法彻底消除关联交易问题;有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独立性;操作程序较整体变更模式相对复杂;需考虑存续业务的自我生存能力。(2)中国中冶案例
中国中冶采取母子公司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中冶设立2008年12月1日,是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筹)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08]1289号)、《关于设立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国资改革[2008]1294号),由中冶集团与宝钢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中冶集团和宝钢集团于2008年7月12日签订的《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中冶集团作为中国中冶主发起人以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包括有关资产及有关权益)出资,宝钢集团以现金出资。中冶集团在以其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包括有关资产及有关权益)出资成立中国中冶的同时,还保留了中冶集团的纸业业务、中冶恒通冷轧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东星冶金新技术开发公司及其所属的资产和权益以及其他权益和资产。其中北京东星冶金新技术开发公司
主要职能为对中冶集团重组改制过程中未纳入中国中冶的待处置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处置,其所属及管理的资产主要包括:①主辅分离企业,包括已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主辅分离的企业;②拟关闭、注销或转让的辅业单位,包括招待所、游泳馆等企业和资产;③土地资产、房产等,包括由于法律权属未完善而未纳入本公司的土地和房产资产。
六、分立模式的利弊有哪些
分立模式为企业分立为两家公司,其中盈利能力强、竞争力突出的主营业务资产、负债进入未来拟上市的股份公司,其他资产进入分立出来的另一家公司。(1)利弊分析
采取该模式进行改制的优势在于未来上市主体由于承接了原企业的优质资产,因此主业经营更为突出、资产剥离更干净;有效避免关联交易;有利于资产重组、人员重组的运作;有利提升公司上市的整体估值。采取该模式进行改制的劣势在于拟改制企业的股东单位需要对承接非上市资产的公司履行股东权利、承担股东责任,因此采取该模式需要获得股东单位的支持;公司分立程序较整体变更模式和母子公司模式相对复杂;需考虑承接非上市资产公司的持续经营问题。
(2)建设银行案例
建设银行采取分立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依据《公司法》并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建设银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汇金公司于2004年9月15日签署分立协议。根据该协议,原建行分立为建设银行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分立协议,建设银行承继了原建行截至2003年12月31日的商业银行业务及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包括自2000年10月20日起进行的政府机关及公司实体的委托贷款业务,以及委托住房公积金按揭业务。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则承继了原建行截至同日其余的业务、资产和负债,包括非商业银行及相关资产和负债。同时建设银行也于2004年9月15日从银监会获取了《金融许可证》。根据分立协议,建设银行承继原建行的商业银行业务及相关资产和负债,包括所有存款、贷款、银行卡、结算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业务,以及各项相关权利。建设银行还从原建行承继了多项《商业银行法》许可的或国务院批准的、对商业银行的投资和若干其他权益投资的股东权益,包括在其子公司建新银行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建银亚洲”)及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权益,在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及若干其他公司的股东权益。根据分立协议,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继的原建行的非商业银行业务、资产及负债,包括原建行于2000年10月20日之前形成的对公委托贷款业务(不包括住房金融委托贷款业务)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承继并继续处理政府部门委托的原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有关事宜及相应权利义务;原建行的境内非银行股权投资(对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除外)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截至2003年12月31日止,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继的资产的账面净值总额为人民币71.87亿元,约占原建行截至该日止总资产的0.2%。原建行在分立的同时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14日,中国银监会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建设银行重组改制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银监复[2004]143号)批准原建行以分立的方式进行重组,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9月15日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颁发金融许可证。2004年9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向建设银行颁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建设银行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1,942.30亿元,共有5名发起人,其中两名发起人汇金公司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截至2003年12月31日止建设银行承继的相关资产负债经评估后的净资产1,862亿元作为出资,分别拥有建设银行85.23%和10.65%的股份。国家电网、宝钢集团和长江电力作为建设银行的发起人,以现金方式分别出资人民币30亿元、人民币30亿元和人民币20亿元,分别拥有建设银行1.55%、1.55%和1.03%的股份。
七、改制过程中公司内部如何分工及需建立哪些改制工作制度?
一般来说,改制过程中公司内部需设置工作小组,公司内部的改制工作小组主要分为以下六类:(1)改制领导组:一般由公司或集团的最高领导层组成,主要负责改制相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审议和批准改制计划及工作日程安排;根据改制计划决定专项事务组工作内容;管理和督导下属各工作组工作进度;以及负责与国家各主管部门及监管部门的沟通;
(2)综合事务工作组:主要负责拟订各项业务发展规划及存续公司的发展模式;拟订改制重组的整体方案、各阶段具体工作计划以及其他相关文件;拟订股份公司治理结构及组织架构方案;拟订与各主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及申请材料;以及负责与主管部门的公关、沟通工作;
(3)法律事务工作组:清查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对外投资及其他资产产权情况;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审查改制过程中各项法律文件(如国有股权管理方案等);与律师共同拟订公司章程等内部控制制度;拟订董事会、股东大会等相关会议文件;以及负责改制过程中的其他法律问题;(4)业务工作组:准备与改制工作相关的各种业务文件和资料;对重大业务问题进行研究决策;拟订人员重组方案,制定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安置方案;以及负责下属子公司职工持股的规范工作;(5)财务工作组:根据整体安排,制订财务审计工作与资产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落实;敦促会计师及评估师按计划完成审计工作及资产评估工作;并出具各种专项文件,跟踪了解财务审计面的相关问题及工作进程;就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组织估值工作;(6)信息披露工作组:主要负责公司或集团对外信息的统一发布;对可能出现的公关危机进行及时反应和处理。完善的制度规范是顺利完成改制的保证,改制的工作制度主要 包括:
(1)会议制度:规范改制过程中的会议召开,健全的会议制度有利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2)邮件管理制度:电子邮件是不同部门和单位间交换信息的重 要渠道,健全的邮件管理制度对于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十分必要;
(3)文件管理制度:改制过程会产生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文件,规范的文件管理制度十分必要;(4)档案管理制度:对改制过程中的通讯录、备忘录、会议纪要等档案进行规范管理;(5)保密制度:避免敏感信息泄露对改制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6)信息披露制度:严格对信息披露的管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披露。
八、改制工作中涉及的一般性材料包括哪些?国有股权管理批复所需的文件有哪些?
(1)一般性材料主要包括: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国有股权管理方案(如适用)、改制重组法律意见书、验资报告等。
(2)国有股权管理批复所需文件包括:关于公司/集团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公司/集团国有股权管理方案、国务院关于公司/集团整体改制的批示(央企等企业适用)、整体改制方案、发起人协议、各发起人营业执照、各发起人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各级国资管理部门对资产评估报告的核准意见、主发起人关于发起设立股份公司的董事会决议、主发起人前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股份公司的公司章程(草案)、改制重组和国有股权管理法律意见书。
九、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主要涉及哪些相关部门?
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在改制和尽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进行审批、提供相关证明或办理相关手续。通常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如下:
(1)地方政府。规划、引导、协调当地企业改制上市工作。企业需要地方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有(包括但不限于):①股权形成的合法性认定;②各种无重大违法行为的证明及认定;③土地相关审批、国有股划转等的协调。在中国证监会审核时,省级人民政府还需要对是否同意发行人发行股票出具相关意见;(2)企业上市地方主管部门。主导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协调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
(3)证监局。受理企业上市辅导报备,进行辅导验收,配合证监会进行举报信核查等;(4)发改委(包括地方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对企业上市所募集就募投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管理规定出具相关意见;
(5)环保部门(包括地方环保部门和国家环保部)。对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申请再融资上市的企业,如果属于冶金、化工、石化、煤炭、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十二个行业,需要省级环保部门进行环保核查并给出核查意见,包括企业环保核查和募投项目环评两个方面。对于上述十二个行业的企业若跨省经营,需国家环保部进行环保核查并给出核查意见;如果属于钢铁、水泥、电解铝和火电四个行业的企业,无论其经营是否跨省,均由国家环保部进行环保核查并给出核查意见;其他行业的企业,需由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出具企业报告期内环保合法合规证明,对于其募投项目的环保评估相关规定可参考本书“公司治理与规范运行”部分的问题“拟上市主体环保核查与募投项目环评有何区别?”中的相关内容。(6)其他部门。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商务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劳动保障部门、科技(厅)局等。
第四篇:【民营企业改制】有限公司整体改制的业绩连续计算问题
【民营企业改制】有限公司整体改制的业绩连续计算问题
【民营企业改制】有限公司整体改制的业绩连续计算问题
[提要]本文介绍了有限公司整体改制的业绩连续计算问题一系列相关内容,并提供中顾法律网专业律师进行免费法律解答...推荐阅读: 企业改制 民营企业改制
【民营企业改制】民营企业改制申请书的写法
【民营企业改制】民营企业改制的条件
【民营企业改制】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申报指南
【民营企业改制】企业控制权风险防范的综合治
【民营企业改制】企业规避控制权风险的操作行
【民营企业改制】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申报中的法
【民营企业改制】企业上市融资与控制权风险意
【民营企业改制】民营企业“改制”面临的困惑
【民营企业改制】有限公司整体改制的业绩连续计算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即所谓整体改制,就是在改制前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后,公司经营性资产整体进入股份公司,而不是将整体业务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组建为拟发行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新设不同的是,采取整体变更的方式改制后的公司与改制前的公司,在股权结构、主营业务和资产等方面仍维持同一公司主体,而将有限责任公司整体以组织形式变更的方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将公司经审计后的净资产额折合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总额。基于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经审计的资产值保留了企业原有的会计基础,使业绩连续计算具有意义。整体变更完成后,企业仍然是同一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
《首发办法》规定:“发行人自股份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那么,在实践中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且变更后运行不足3年申请发行股票的,需连续计算原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业绩,如何确定其折股的合理性呢?
(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5条和《企业会计制度》第6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第10款“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的规定,如果该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变更前后虽然企业性质不同但仍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则不应改变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资产评估结果不应进行账务调整。这样的改制符合“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因此,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
(2)如果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时,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了账务调整的,则应将其视同为新设股份有限公司,按《首发办法》的规定应在股份公司开业3年以上方可申请发行新股上市。
(3)根据《公司法》第96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资本公开发行股份时,应当依法办理。”因此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应以变更基准日经审计的净资产额为依据折合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
第五篇:制定改制方案中的问题
制定改制方案中的问题
一、要符合国家有关国企改制的政策方针
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政策依据有:
1.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国企改制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责任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推进国企改制和发展任务的紧迫性;要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等。
3.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结合上述相关政策,改制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体现政策要求,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国企改制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改制方案设计中就应充分考虑到改制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企业模式构建改制后企业的股权架构及法人治理结构。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没有准确领会上述政策,认为改制只是股东人数及性质的简单变化,改制后企业股权依然相对集中,最终导致改制失败或不得不进行二次改制。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就是产权的流动性,但是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流动性”而将国有企业一卖了之。因此,改制方案中应当考虑到改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如应当妥善安置职工以避免影响社会的稳定。
此外,改制方案中还应当充分考虑改制后企业的发展问题。国有企业改制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各方应对改制后的企业后续发展事宜做出安排。
二、要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企业改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涉及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国家出台过很多法律规定,国资委设立后又专门出台《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应当特别注意如下问题:
1.改制方案应当依据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操作。实际操作中,很多改制方案并没有注意到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没有涉及甚至违反了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致使改制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国资委《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在2004年2月1日生效后,很多企业依然沿用以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计改制方案,改制方案自然无操作性可言。
2.改制方案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须形成相应内部决策文件(具体包括总经理办公会议/董事会审议意见以及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否则会导致转让行为无效。
3.改制方案(包括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须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如未获得上述批准,有可能会导致转让行为无效。
4.改制方案应当涉及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事项。资产评估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转让定价的参考依据。未经资产评估,不得直接确定交易价格。
5.涉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须进入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如有竞买者还应进行拍卖或招投标。无竞买者时,可采用协议转让方式。实际操作中,很多改制企业考虑到时间成本并未进场公开交易,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6.如企业改制后转让方不再控股,方案还应签署企业重组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等文件。
7.应确保涉及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等事项均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可能导致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无效。
8.关于无形资产问题。转让时应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誉等)的价值。如交易价格中不能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9.关于付款方式问题。依据规定,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其余款项可在受让方提供合法担保的情况下,在产权转让后一年内付清。
近期,媒体频频曝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依法公开转让,因此依据现有规定进行“阳光交易”是避免企业及责任人政策风险保证改制成功的唯一选择。
三、要符合现行《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规定
企业改制中经常会涉及改制操作中的细节问题,这些实施细节也将是未来签署改制相关协议的内容,也将涉及到不同法律主体(多为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改制方案应当符合《合同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是否违反公司对外投资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限制。企业改制经常会涉及股权转让、新设公司(MBO)等方式,因此《公司法》有关公司对外投资比例的限制必须遵守。对于某些特定公司如创业投资公司则可做例外情形处理。
2.方案涉及公司对外投资事项,应注意需要公司相应的权力部门做出决议。
3.改制方案如涉及公司股权向非股东方的第三方转让,须以其他股东的放弃其优先购买权为前提,否则前述股权转让行为将无效。
4.价款支付问题,应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以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5.改制方案中涉及债权债务转让问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债权的转让需通知债务人,债务的转让需征得原债权人的同意,否则将不发生转让的法律效力。
6.企业改制过程中,如涉及合并、分立等事项,相关方案设计也要考虑《公司法》、《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7.改制方案中如附有相关合同文本,则应当符合《合同法》相关规定。
四、要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保护
改制涉及国家、企业、企业职工、上下游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否兼顾到各方利益也是影响改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有企业改制首先要充分保障企业职工利益,这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要放到政治高度考虑。具体涉及改制方案过程中,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1.改制方案涉及过程中,首先应对改制企业职工现有状况进行明确如职工的基本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安置费用预算等事项,这是设计职工安置方案的前提条件。
2.对于企业改制前的遗留问题应当首先解决,即改制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医疗费和挪用的职工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应当以改制企业现有资产清偿。
3.劳动关系处理情况。包括:改制后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及劳动合同期限、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总额)。
4.原企业拖欠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工资、医药费等债务情况及偿还办法。
5.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情况。包括:原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改制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情况。
由于国家对于职工利益保护只有原则性规定,具体实施时带有极强的地方政策性,这也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
此外,如何协调改制企业相关债权债务关系,尤其是保护债权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中解决改制企业的债务问题有多种方法,如“债转股”、“债务转移”、“吸引投资资金还债”、“改变债务条件”等,具体方法要根据改制方式以及债权人的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