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征地过程中频发暴力事件的问题
论征地过程中频发暴力事件的问题
人口多、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地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土地问题已经解决了。随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剧,这就造成了各种产业与部门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力度,征地拆迁给城市发展提供充裕的土地供给,但征地拆迁,特别是不合理的强行拆迁,也导致了频繁的矛盾和纠纷。
一、土地征收纠纷的概况
征地主要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根据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被征地者(包括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包人、承包人、转包人等)一定的货币补偿,有的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就业安置。
改革开放后,建设热,征收热,特别是近年来,过度征收、违法征收甚至野蛮暴力征收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土地征收而产生的纠纷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复杂程度之高都不得不引起重视,近年来土地征收纠纷呈现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土地征收纠纷成为目前所有社会纠纷中的热点,也是农民维权活动的焦点。
第二,土地征收纠纷矛盾复杂,恶化和升级倾向比较突出。
二、土地征收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征地拆迁中政府盲目招商,好大喜功的行为失范
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无视国家法律规定,违法征地,暴力拆迁现象普遍存在。政府的失范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而且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征地拆迁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作为政府其主要工作就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而现实中,政府没有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将政府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的进行招商引资,并给予开发商优厚的条件,而某些开发商与政府相勾结,不断剥夺群众的利益,为了减低拆迁成本,政府尽量压低补偿标准,如有群众不满或不愿意拆迁的,政府有些执法人员就会采取过当行为,这也是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所以近些年来,因为征地拆迁相关问题引发的纠纷、冲突和群众上访从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土地的村集体所有性质,使农民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民对土地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政府和开发商往往只要和当地的村委会签订协议就把土地卖了,不用征得农民的同意,。虽然有的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但大多是走过场,变成强奸民意的另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的民主可言。
(三)征地程序设置不合理,透明性和公正性不足
实际生活中,征地程序形同虚设,一般的公告都是在征地补偿方案确定之后才发出的,并且已经进入到实质征地的阶段,农民才被一纸告知。有些地方,就连这一纸公告都是很难看到的,有的是就没有发出公告,而有的也是张贴在偏僻的地方,这就更不要说是提取意见了。整个土地征收过程往往成了暗箱操作,被征地农民既无从知情,更无法参与,社会舆论也无从监督。
(四)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不合理
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土地征用审批制度。但是严格的制度并不等于是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大,客观上要求土地的利用和流转市场化。而且现有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已经很不适应。我国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纠纷暴力事件频发,阻扰着土地征用的正常进行。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地上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费四项内容。土地征用中关于被征地农民生存权与发展权保障的补偿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支付的土地补偿费中用于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的;第二,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第三,物权法规定的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用。而实际的补偿标准并不能做到“足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物权法也仅仅是空泛地规定了要求安排农民的社会保险费用。总之,现有的补偿,无法做到对被征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有效保障。
(五)纠纷解决机制不畅通,信访等救济途径没有发挥作用。
虽然对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纠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但是现行法律框架下司法对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纠纷案件审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对该类案件的受案范围有限、处理方式单一以及部分诉讼主体资格不明确等。直接导致了各地法院对该类案件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司法救济途径不畅通,很多纠纷被排除在司法救济之外,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和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信访制度仅仅是向有关部门转达情况,并不能直接处理信访问题,在解决如此复杂、矛盾尖锐的征地纠纷中束手无策。法院由于司法权威不够,与地方政府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征地诉讼“千方百计”拒之门外,即便是受理征地案件,也鲜有判决征地违法的情况,案件难以有效的解决。整个救济渠道不畅通,基本处于无效运行状态。
(六)缺少征地拆迁法律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独立的、专门的关于集体土地上征地拆迁的法律,导致实践中征地拆迁无法可依,政府权力的滥用,引发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的矛盾和纠纷。而征地拆迁工作主要的依据一《土地管理法》没有将征地拆迁与土地征收分离开来,无法在实践中给予征地拆迁准确的指导。地方政府在处理拆迁问题时都按照自行制定的地方法规执行,这些法规缺少科学依据,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并且没有说服力,这就导致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抵触较大,激化了征地拆迁的矛盾,频频发生暴力拆迁事件。
三、完善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一)公共利益界定明确。征地拆迁实质上是国家强制权力对公民私权的侵犯,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可以缩小征地拆迁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强化政府对被拆迁人的责任,提高政府取得土地的成本,防止拆迁权利的滥用,客观上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为了保证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制秩序的统一,也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法律应该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审批权,实现非公益性用地市场化。
(二)在土地征用补偿诉讼中引入协调工作机制。此机制可以引导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法定渠道化解征地矛盾,解决征地纠纷。在行政诉讼中,对争议双方进行协调,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化解官民矛盾,使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制定征地拆迁法律制度。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独立的征地拆迁的法律,征地拆迁在实践中无法可依,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失范,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暴力拆迁的事件。为了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被拆迁农民的利益,国家应尽快出台征地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完善征地拆迁的程序。农村征地拆迁程序法律规定应当体现正义性、科学性、公示性,即农村征地拆迁程序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尽可能科学的体现公共利益与征地单位和农民利益均衡保护观念,应当突出农村征地与拆迁的公示性,尽可能的避免暗箱操作的可能。目前,缺少的是“上诉权”的保证,征地以国家强制权为基础,被征地单位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保证,是不公平的,征地行为是强制的,而征地补偿和安置应该是平等协商,只有“听证”规定还不能保证被征地单位及农民的应有权益,应当赋予被征地单位及农民以上诉权,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寻求司法救济。
(五)完善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1、提高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主要补偿项目的补偿价格参照当前土地市场的价格,实行公平补偿,应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对于非公益性用地,以农地转用后土地的用途为土地价格确定的依据,以切实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征地行为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且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以实现土地征用目的的合理性。同时,政府征地补偿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实现征地行为形式的合理性。假如因为土地征用补偿引起矛盾冲突,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法律必须规定救济机制,使矛盾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防止出现救济无门而引发集体暴力事件。建立在完善的征地补偿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土地征用行为,可以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相互信任,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
2、建立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保障机制。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征收之后,政府应积极的向被征地农民推荐就业机会,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征地安置应重在培训,政府以培训为手段,培养农民在其他劳动岗位的劳动技能,以适应新劳动岗位的劳动技能为目标。将目前的一次性货币补偿为“永久性受益”补偿,以保证被征地农民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人。
(六)应积极鼓励律师和专业人士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以弥补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法律知识,维权能力差的问题,使得在法律救济的途径中,使农民更
好的利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将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开发商依法经营。
我国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征地拆迁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征地拆迁纠纷、暴力事件频发的不断加剧,征地拆迁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征地拆迁事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解决好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黄祖辉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学研究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2005(4)
部分参考网络(5)2002
第二篇: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公共管理学院 李琴 0744013060
摘要:在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方政府征地范围的扩大,农民不断从土地剥离出来。没有特殊技能,没有高等教育的被征地农民面对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失去了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要促进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农民本身要转变观念,加强技能学习,积极就业。政府要对被征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组织就业培训,建立充分就业的机制。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 就业 社会保障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在此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日趋庞大。地方政府在GDP 诱惑下大力推进土地非农转用,许多被征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1987—2001 年,全国征占耕地160 万hm2,有3400 万农民因此失去或减少了土地,而以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2010—2030 年期间占用的耕地将达到5450 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 万人[1,2]。
改革初期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还是采取“谁征地、谁用工”、以就业为先导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农转非”一揽子保障计划,因而不存在失地农民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镇劳动用工制度由计划走向市场,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也随之由就业保障转变为货币补偿安置。
近年来,企业与个人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机制已经形成,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和技能不高,很难再就业市场找到满意的工作。被征地农民面临着收入下降、就业困难和长远生计缺乏保障的问题[3],其中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4]。
二、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难的原因
1、被征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就业空间狭小。
农民在征地前主要靠从事农业劳动生存。农民不重视教育,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而且农民除了务农,没有其他技能,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征地后的农民,没有较好的教育和学历,没有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薪酬高的工作。被征地农民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这类对文化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工作。在其他就业领域,农民的就业机会相对小的多。
2、被征地农民对职业薪酬期望较高。
被征地农民的身份比较微妙,一方面他们在征地后面临着就业的转型,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生活方式也逐渐向市民转变;另一方面,他们的许多内在特征,如学历水平、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网络等等还仍然保留着农民的特征。这种矛盾的表现也出现在对就业的态度上。
将被征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农民工)进行比较,发现被征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对于收入水平的参照物有所不同。对于被征地农民而言,他们的参照物通常是自己原来的收入以及周围本地人的收入状况;而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参照物则是其家乡普遍的收入水平。因此面对相同工资水平的工作时,二者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差别。另外,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过程与农民工相比也是不同的。被征地农民的工作热情往往来自于未来的压力,而并不是现实的压力。被征地农民在工作经历上与外来农民工的差别不大,同样需要知识、技能、心态、价值观等全面的转变。外来农民工由于巨大的现实生存压力可以较快滑过这一过程;而被征地农民由于身份的转变,产生了更高的生活目标,从而使这一转变过程显得比较漫长。
被征地农民虽然知道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愿意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对于就业的种类要求不高,但是他们对于薪酬的要求比农民工高。被征地农民已经脱离了土地和农业户口,有些拿到了城镇户口,从心理上说,被征地农民希望融入城市生活方式,也就相应的希望有更高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3、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环境不佳。
从经济环境上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就业结构、就业形态的失衡,以及各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发育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转移。乡镇企业曾经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关、停、并、转与改制中的货币化处理,以及征地过程中村办乡镇企业被迫撤、停、转,都使一度对农村劳动力流转做出巨大贡献的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的作用减弱。有数据显示,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为13000多万人,但是,直到2002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始终没有到达1996年的水平。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和被征地农民争夺就业岗位,更增加了被征地农民就业的难度。
从社会环境上讲,被征地农民的社会环境在征地前后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表现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仍然以亲戚、朋友为主,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仍然十分狭窄。与外来农民工相比,被征地农民呈离散状态,组织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力量来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
从制度环境上讲,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费用并不高且大多数是一次发放,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自己创业,也没有足够的理财知识用安置费用进行投资。失业农民缺乏足够的生活保障,缺乏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网络。
三、改善被征地农民就业的若干对策
1、政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把被征地农民就业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对于已就业的农民,与城镇职工一样,由用人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后享受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金同等待遇。对于年龄较大,缺少就业机会的人群,发放失业生活补贴。
2、政府积极构建被征地农民就业平台,拓宽被征地农民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相关部门要为失地农民提供职业介绍场所,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失地农民招聘专场,畅通择业信息。建立政府协调的被征地农民就业通道。由政府进行主导协调,大力鼓励用地单位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明确社区保安、道路保洁、绿化管理、河道保洁、交通协管等采用公开招聘形式,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还通过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设招聘专场的形式,帮助被征地农民求职就业开发社区工作岗位,用足用好政策。政府倡导被征地农民积极就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鼓励失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倡导农民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化就业方式,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3、政府要建立社会参与的全员培训机制,提高被征地农民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政府要着力构建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训基地和服务平台。展开农民素质教育、择业指[5]
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培训。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完善九年义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这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关键。其次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加强失地农民技能教育。关注转移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根据本地多数农民外出就业的需要组织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信息的交流和获得信息的技能。尤其是要加强他们的能力开发。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同时还要引导被征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关键是理念问题。要重点加强对失地青年的教育,把转变就业观念作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变失地青年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使其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化就业方式。
4、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服务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受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农村因物质条件和社区特点等因素的限制,社区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然而农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如孤寡老人供养、军烈属优抚、婚丧服务、失足者帮教等,实际上比城市更为迫切。所以在农村更应加快社区服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要因地制宜在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娱乐、社区医疗保健、社区心理咨询等方面逐步建立起非赢利社区服务组织。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而且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发农村社区服务。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区就业方式灵活多样,未来就业机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应大力推进。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对于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和促进未来农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 李剑阁,韩俊.解决我国新阶段“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J].改革,2004,(4): 56.[3] 张晓玲,卢海元,米红.被征地农民贫困风险及安置措施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1): 245.[5] 洪睿.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研究 [ J ].经济论坛,2009,(10)
[6] 张瑛.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对策 [ J ].江苏农村经济,2008,(12)
第三篇:征地拆迁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征地拆迁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征地拆迁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
为了旧村换新貌、新建火车站、某经济金融中心等原因,需要征收土地进行建造。那么征地拆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征地拆迁工作实施主体不规范、征用土地公告不规范、不告知听证权、补偿、安置不到位等。下面快车小编为您一一介绍。
征地拆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征地拆迁工作实施主体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这一法律条款明确规定征地拆迁工作的实施主体,只能是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该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在现实的征地拆迁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一规定实施的很少,大多数情况是,由政府成立一个临时机构,有的叫开发区,有的叫工业园,也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有的叫支持什么建设项目指挥部,人员由各个部门临时抽调。政府将征拆工作全部交由此机构实施,也有的县一级政府直接将某一个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委托乡镇一级人民政府实施,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组织实施。
2、征用土地公告不规范
征用土地公告是征用土地的必经程序,征用土地公告分为两种,一是征用土地公告,二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四条规定: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征用土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征用土地公告,该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第五条规定:征用土地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用途;
(二)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位置、地类和面积;
(三)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员安置途径;
(四)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期限、地点。”这两条所规范的是征用土地公告的时间和内容。
第七条规定: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根据批准的征用上地才案:在征用土地公告之日起45日内以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为单位,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以公告。”
第八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本集体经济组织被征用土地的位置、地类、面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种类、数量、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数量;
(二)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三)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四)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
(五)农业人员的具体安置途径;
(六)其他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具体措施。这两条规范的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的时间和内容。
在现实的征地拆迁工作中,完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公告的很少。有的小项目未进行公告,有的制作了公告未张贴,有的应公告两次而只公告了一次,有的公告内容不完整,还有的在未收到征用土地方案批准文件时即发出征用土地公告。因此,公告内容缺少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和批准时间。征地不依法进行公告,违反了法定程序,剥夺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依据《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未依法进行征用土地公告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依法要求公告,有权拒绝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未依法进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依法要求公告,有权拒绝办理征地补偿、安置手续。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3、不告知听证权
《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九条规定: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的或者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第十条规定: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研究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不同意见。对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举行听证会,确需修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进行修改。”
依照上述规定,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对征用土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有权要求听证,并有时限要求。因此,征用土地的实施机关应当向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交待听证权。可以在征用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中告知听证权,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告知听证权。但在现实的征地拆迁工作中,几乎都没有告知听证权,更谈不上举行听证会,实质上剥夺了被征地农民要求举行听证的民主权利。
4、调查工作不细致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属证书到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后,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补偿登记的项目逐项进行详细的调查核实,填写房屋设施、青苗等拆迁补偿表。这项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复杂、烦琐,也很容易出差错,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但在现实征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达不到要求。
调查核实工作差错较多:一是遗漏项目,几乎每一拆迁户都有补遗的问题。有的遗漏的项目还不少。二是适用补偿标准不准确,被征地的农民之间互相比较,如果标准算高了他不找你,如果算低了他就来找你。三是适用补偿标准随意性大、不公正,关系好的标准定得高一些。四是工作责任心不强,简单粗暴,不向拆迁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导致拆迁户产生抵触情绪。
5、补偿、安置不到位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在现实征拆工作中,有的征地补偿费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额到位。有的拆迁项目,拆迁户将房屋拆除后,在过渡房内居住一年以上,重建地还未出来。
(责任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征地拆迁法律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赢了网建议大家遇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寻求免费律师在线咨询的帮助。
来源:(征地拆迁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http://s.yingle.com/cq/460419.html)
精彩推荐:
房屋拆迁活动中有哪些当事人http://s.yingle.com/cq/489634.html 九江市城区房屋拆迁安置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630.html 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http://s.yingle.com/cq/489626.html 律师解读最高院通报征收拆迁典型案例http://s.yingle.com/cq/489622.html 房屋拆迁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http://s.yingle.com/cq/489618.html 贵州省贵阳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614.html 村干部侵吞土地补偿费如何定性http://s.yingle.com/cq/489610.html 政府是仲裁者而非主导者http://s.yingle.com/cq/489606.html 南京市市政建设工程项目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602.html 拆迁当事人对评估结果有争议如何处理http://s.yingle.com/cq/489598.html 被拆迁人的主要权利有哪些http://s.yingle.com/cq/489594.html 同步拆迁是否侵犯被拆迁人的平等权http://s.yingle.com/cq/489590.html 单位集资的无产权房该不该补偿http://s.yingle.com/cq/489586.html 强制拆迁的条件,程序及法律依据http://s.yingle.com/cq/489582.html 对公有房屋拆迁补偿方法的商榷http://s.yingle.com/cq/489578.html 房屋拆迁评估机构由谁委托http://s.yingle.com/cq/489574.html 房屋拆迁的相关问题http://s.yingle.com/cq/489570.html 申请房屋拆迁证应提交的资料http://s.yingle.com/cq/489566.html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http://s.yingle.com/cq/489562.html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强制拆迁,应当提交哪些资料http://s.yingle.com/cq/48955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因拆迁过渡期安排住房问题租房补贴已经达成协议是否可以增加http://s.yingle.com/cq/489554.html 确定被拆迁房屋的使用性质和面积的依据http://s.yingle.com/cq/489550.html 拆迁中如何认定被拆迁人http://s.yingle.com/cq/489546.html 抵押房屋遇拆迁如何处理http://s.yingle.com/cq/489542.html 最新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司法解释有哪些http://s.yingle.com/cq/489538.html 贵州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534.html 西藏自治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530.html 北京应按照征收制度解决房屋拆迁问题http://s.yingle.com/cq/489526.html 关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的若干规定http://s.yingle.com/cq/489522.html 被拆迁人是否可以申请行政裁决http://s.yingle.com/cq/489518.html 合法房屋被要求强制拆迁http://s.yingle.com/cq/489514.html 黑河市城区房屋拆迁暂行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510.html 国家拆迁房的政策http://s.yingle.com/cq/489506.html 拆迁赔偿标准(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502.html 被拆迁人的主要义务有哪些http://s.yingle.com/cq/489498.html 苏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http://s.yingle.com/cq/489494.html 房屋拆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http://s.yingle.com/cq/489490.html 暴力拆迁,官员们都是怎么想的http://s.yingle.com/cq/489486.html 对房屋拆迁政策作了哪些重大调整http://s.yingle.com/cq/489482.html 江苏省扬州市市区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478.html 拆迁资格证书核发所需提交材料http://s.yingle.com/cq/489474.html 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听证程序http://s.yingle.com/cq/489470.html 浙江省杭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http://s.yingle.com/cq/489466.html 农村私宅拆迁如何补偿http://s.yingle.com/cq/489462.html 租赁房屋怎样补偿安置http://s.yingle.com/cq/48945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对房屋拆迁政策作了哪些重大调整http://s.yingle.com/cq/489454.html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http://s.yingle.com/cq/489450.html 隐瞒房屋拆迁的事实的转让行为是否有效http://s.yingle.com/cq/489446.html 房屋拆迁行政诉讼案件管辖http://s.yingle.com/cq/489442.html 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http://s.yingle.com/cq/489438.html 城市房屋拆迁与农村房屋拆迁有何不同http://s.yingle.com/cq/489434.html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特征http://s.yingle.com/cq/489430.html 拆迁条例对行政权利过分依赖,忽略司法程序的作用http://s.yingle.com/cq/489426.html 政府在拆迁纠纷中不应当回避责任http://s.yingle.com/cq/489422.html 被拆迁人房屋所有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如何处理http://s.yingle.com/cq/489418.html 现行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基本情况http://s.yingle.com/cq/489414.html 在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书上签了字可以反悔吗http://s.yingle.com/cq/489410.html 乡政府自行强制拆迁属越权http://s.yingle.com/cq/489406.html 房屋拆迁如何赔偿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如何规定http://s.yingle.com/cq/489402.html 房屋拆迁过程必须举行听证阶段http://s.yingle.com/cq/489398.html 买卖未办证拆迁房应注意什么http://s.yingle.com/cq/489394.html 张家界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390.html 拆迁范围内不得进行的活动http://s.yingle.com/cq/489386.html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合同的法律特征http://s.yingle.com/cq/489382.html 城市房屋拆迁的工作程序有那些http://s.yingle.com/cq/489378.html 强制拆迁中,如何确定财产损失和举证责任http://s.yingle.com/cq/489374.html 谈强制拆迁程序http://s.yingle.com/cq/489370.html 城市房屋拆迁评估价格是如何定义http://s.yingle.com/cq/489366.html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http://s.yingle.com/cq/489362.html 产权房与公房拆迁时的区别http://s.yingle.com/cq/489358.html 拆迁房屋千万不要买http://s.yingle.com/cq/48935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拆迁活动的流程是什么http://s.yingle.com/cq/489350.html 城市房屋拆迁的主要程序是什么http://s.yingle.com/cq/489346.html 老公房动迁谁人有权获利益http://s.yingle.com/cq/489342.html 扬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338.html 房屋拆迁应经过的法定程序http://s.yingle.com/cq/489334.html 佳木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330.html 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常识http://s.yingle.com/cq/489326.html 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322.html 咸阳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318.html 拆迁的现实秩序http://s.yingle.com/cq/489314.html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方式之一的货币补偿http://s.yingle.com/cq/489310.html 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http://s.yingle.com/cq/489306.html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计算标准(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302.html 拆除临时建筑和自盖房屋,是否给予补偿http://s.yingle.com/cq/489298.html 池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294.html 借款259万坐等拆迁还款钱花完了房子却还没有拆http://s.yingle.com/cq/489290.html 被拆迁人的主要义务有哪些http://s.yingle.com/cq/489286.html 《物权法》中的房屋拆迁浅析http://s.yingle.com/cq/489282.html 房屋拆迁评估鉴定费如何确定http://s.yingle.com/cq/489278.html 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标准(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274.html 南宁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270.html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http://s.yingle.com/cq/489266.html 山东省济南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http://s.yingle.com/cq/489262.html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http://s.yingle.com/cq/489258.html 房屋拆迁活动中有哪些当事人http://s.yingle.com/cq/489254.html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http://s.yingle.com/cq/48925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拆迁中对承租人的补偿http://s.yingle.com/cq/489246.html 拆迁如何确定房屋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http://s.yingle.com/cq/48924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四篇:中小学生暴力事件问题(推荐)
中小学生暴力事件问题
正社会转型与变迁、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都给中小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小学校不断出现各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暴力事件。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个场所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近年来,校园暴力不断发生,校园暴力虽然不是学校文化的主流,但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很人的负面影响。校园暴力也给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分析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探索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维护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近年来,校园暴力由于其尖锐性和严重性,已成为当今校园安全的主要威胁。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及呈现趋势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园暴力”在西方被称之为反学校文化,指的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包括形式上与实质上的主导价值规范)相违背的。而在中国,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由于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暴力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暴力。校园暴力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
(二)当前校园暴力呈现的主要特点
1、显性化:即由隐性转为显性,突出的表现是由内在的心理状态的消极对抗,转变为公开的带有攻击性的对抗。这种对抗即表现在与教师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与学校其他成员以及既定的规章制度上。这种变化既有文化上的原因,也有独生子女人格特征上的原因。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现在孩子的暴力倾向最简单的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最近我看到一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
2、多样化:即由单一转为多样,突出的表现是从原有对抗学校单一的形式,形成为当今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在一些学校校园里或周边地区,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有的向学生索要钱财,不从便拳脚相加;有的为同学间的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有的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感。
3、强烈化:即有柔和转为强烈,突出的表现是原有反学校表现并不突出,形式也不激烈,但当今反学校文化反映出的激烈程度越来越令人吃惊。有新闻媒体在报道青少年犯罪时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报道中引用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就是说17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达80%以上。
4、长期化:即由暂时转为长期,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反学校文化是自发形成的,一般说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学校文化会转化为其他文化形式,但从现在来看,学生的这种反学校文化正在以“团伙”、甚至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的形式呈现一种向成人阶段发展的倾向。
比如,2002年3月份,西安警方就破获了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这个团伙自2001年11月份成立以来已作案20多起。他们还有所谓的“山合社”章程,里边有11条组织结构和纲领。据被捕的6人交代,他们经常看暴力录像,他们的组织就是模范香港某影片成立的。
5、低龄化:即由高年龄段向低年龄段蔓延,突出的表现是反学校文化一般较明显地发生在中学高年级阶段,但现在在初中阶段以及小学高年级也有了较突出的表现。
二、导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特有的身心发展矛盾 1.青少年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好了,身体发展比较快,会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就像一部充满动力的火车,他们精力旺盛,喜欢新生事物,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未得到与之相应的协调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思想和自主判断能力,但并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不客观。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面对刺激,他们极易冲动,往往做出强烈反应。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
路。在一些青少年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2.青少年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个人活动范围、内容的扩大,青少年的需要开始变化。比如获得威望与尊重的需要、强烈的独立与自主需要;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但由于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使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或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而无法交到要好的朋友。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不满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当代的青少年,由于营养充足、动物蛋白食品的增多,受图书、期刊、电影、电视等传媒的影响,加之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其在性意识的觉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早熟、生长加速现象,这在女生身上表现突出。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有时还会有超常的性心理体验,加上好奇心强,自控力差,反抗权威意识浓烈,缺乏独立评价能力,极易受外界渲染恐怖、暴力、艳情的“另类”文化的诱使而激发冲动,并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人际关系的因素
儿童的人际交往以垂直关系为主,学龄前期关系最密切的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对教师的信任超过了家长。而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将出现“成人感”,人际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他们要求独立于家长、教师的愿望逐步增强,而与同伴、同龄孩子的交往日益增多,朋友、伙伴的影响甚至会超出父母和教师的影响。这时,同龄人的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青少年期,父母、教师不再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而朋友则成为主要模仿对象。同学的行为方式、服饰、爱好、言语、娱乐等,基本都源于朋友间模仿而来。同龄人交往是学生归属的需要。与同伴交往多了,学生就希望自己为同伴所接纳,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知识、能力等都能为同伴重视并接受,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能够归属于同伴群体更重要的了。因此,他们不再一味顺从家长、老师的管教,力求与同伴保持一致,紧紧融入同龄人群体。可是青少年往往思想还不成熟,是非能力不强,理解友谊难免产生偏差,一旦择友不当,极易受其同伴的影响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轻则越轨,重则违法犯罪。
(三)法制观念淡薄
实施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大多数道德水准较低,是非美丑不分,法制观念淡薄。他们在实施校园暴力前缺少法律常识或不把法律当回事,根本意识不到对自己的行为所要承担的责任。一些年龄稍大的青少年认为侵害了低年级的中小学生无所谓,即使严重一些,自己年龄还小,也不会承担什么责任。CCTV-2曾报道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急需”50元“上机费(游戏机)”而持刀抢劫同学的钱物,致使该同学致残的暴力案件。当记者采访该学生时,他竟天真的问道“叔叔,我给他(致残同学)道歉可以吗?我可以回家吗?我的作业还没做完呢。”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首要课堂,对青少年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环境恶化、家教功能的失效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根据2005年11月国内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们普遍认为校园暴力发生的根源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因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人文化的校园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学生自己的努力四者合一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又首当其冲,是主要原因。”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的张老师说。有两个形象的说法,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一是“6+1综合症”:在家庭里,有些“独苗”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大人争着宠、捧着爱,这种“6个大人宠1个孩子”的现象,专家称之为“6+1综合症”;6+1的家庭结构导致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使得其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甚至养成惟我独尊、自私狭隘等不良性格。
二是“5+2=0”:学生一周里在学校接受5天教育,双休日在家无人管教或者教育不当,5天来的那点教育效果就化为了泡影。一项关于流浪学生危害校园的调查显示,30%的老师认为校外一些流浪学生成了校园暴力的主要制造者,而这些学生多半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或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在学校又因成绩差而受到冷落,过早地流浪社会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这些同学一旦自己受点委屈就勾结校外的社会青年对同学进行殴打报复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里仍占有很大的市场,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较重。教师作为学生学业负担的“执行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对立面。在一次与教师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的满意与否、优点和表现等的认定都与学业有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把学生的学业情况作为最重要的根据而过分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常常成为学校中的边缘群体。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当这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时,部分学生就采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五)学生群体文化的兴盛。
作为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一种方式,作为学校结构矛盾的集中反映,学生自身的文化越来越鲜明,这种文化与教师文化越来越疏离。
其一,从学生自身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增强,活动范围扩大,各种成人特征出现,他们希望和教师、父母和其他成人一样获得平等的独立生活权。他们开始对教师、父母的权威怀疑,甚至出现反抗行为。在一份中学生“流生”调查报告中,14岁至16岁的流失学生,有23.8%是因为与教师、父母意见不一致,一气之下出走流失的。
其二,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也是导致学生亚文化崛起的重要因素。与学生的年龄差别小的教师容易与学生沟通,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较快,现在已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许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世界,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在与学生交往时缺乏共同语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随之下降,削弱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对于这些暴力现象我思考了很久得出以下几个措施: 其一:净化网络媒体。前一段时期,国家对网站进行了清理,我以为太有必要了。网络中的黄、赌、毒对学生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不少学生暴力事件都是对网上暴力的模仿。对于电影、电视中的血腥场面,我个人认为,国家也应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
其二:家长应承担起防暴的责任。家长切不可向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的思想,更不能对孩子进行暴力示范教育。暴力征服不了人,暴力的后果极有可能是被暴力报复,俗话说,免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人。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暴力教育的最终后果很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吞下暴力的苦果,最后也成了暴力的受害者。教育孩子在蒜皮小事面前宽容妒忍让,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在蒜皮小事上争强好胜往往会酿成大祸,这样的事例我想家长会容易找到相对应的事例的。
其三:学校应发挥预防和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与人格的健全,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摆到教育的首位,切实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方式方法。其次:要有暴力预防和教育的组织保证,制度等措施。学校应成立预防和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制度,比如说,对暴力预防和教育的课时、形式、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规定,同时还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
第二:多方位、多角度、灵活多样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暴力预防和反暴力教育。
多方位是指要发动多方面力量对学生进行反暴力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让法制副校长用活生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反暴力教育。我校常年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举行法制讲座(每学期两次),均收到良好效果。定期召开家长会,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但父母的素质又是参差不齐的,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暴力危害,引导家长放弃以暴制暴的思想,向家长宣传强者不等于暴力。同时要求家长要更多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家长以身作则,身都重于言教。
多角度是指从学生的不同角度进行反暴力预防教育。比如学生青春期教育,早恋教育,对离婚单亲家庭子女和孤残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这些教育看似与暴力没有多少联系,但如果不加以教育就会成为暴力的诱因。
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法制宣传教育可定课时,法制讲座可定学期,法制宣传也可以定期出宣传栏。有一种方法我认为必不可少,而且效果显著,那
就是就刚发生的一些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暴力的危害。比如,报纸上有一则报道,有一从警20多年的警察与一供电公司职工为停车这件小事发生争执,最后警察掏枪射杀了那位职工。,利用这个事件,我校就要求各班进行讨论,为什么小事会酿成大祸?学生讨论热烈,有的认为供电公司的了职工不应该先动手打人,有的认为警察再怎么样也不掏枪杀人等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遇事特别是小事要冷静,在蒜皮小事面前要大度,要宽容,使用暴力的结果只会两败俱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反暴力预防和教育要持之民恒,有一位教师进行爱心教育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她在上课之前坚持用二分钟时间为学生讲一个有关爱的故事,我们也可以模仿这位教师,每周为学生讲述一个国内外校园暴力事件(可利用班会),每个月开一次家长会,为家长 也讲讲国内外校园校园暴力事件,这样也许会让家长和学生警钟长呜,对预防暴力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反暴力教育应成为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学校暴力事件才会越来越少。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136班 刘晓颖
第五篇:论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论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论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2007-12-15 23:02:4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论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论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都设置了土地征用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是我国实行土地征用的宪法依据。
一、土地征
用的特征
1、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只有国家才能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法律关系中充当征用主体,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享有国家建设之需要依法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尽管直接需要土地的并非国家,而是具体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但是他们作为土地需要的单位只能根据自己的用地的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土地管理机关提出用地申请,并在申请批准后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另外还要明确国家虽是征用土地的主体,但是实际行使征用土地权的是各级土地管理机关和人民政府,他们对外代表国家具体行使此权。
2、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是国家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并非民事行为,而是国家授权的并依照法律规定的依据和程序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这是因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土地被征用的集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土地征用
法律关系的产生并非基于双方的自愿和一致,而是基于国家的单方面的意思表示,无需被征用土地的所有人同意。国家征用土地的指令,是行政命令。对此,土地被征用的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服从。而且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也不遵循等价有偿原则。
3、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是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原因是国家建设之需要,也即宪法第5条所指的公共利益的需要。这里所讲的国家建设需要或是公共利益需要,均是从广义上理解的。大体可以从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其一,是直接的国家建设需要或公共利益的需要。比如发展和兴办国防建设、公用事业,市政建设、交通运输、水利事业、国家机关建设用地等等,皆是以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的事业;其二,是广义的国家建设需要或者广义的公共利益需要。就是说,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加强,诸如设立国家主管机关批准的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兴办国家主管机关批准的民办大学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等,均是广义上的国家建设和公共利益之需要。这些情况都可作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原因。
4、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补偿为必备条件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与没收土地不同,它不是无偿地强制地进行,而是有偿地强制进行。土地被征用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取得经济上的补偿。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与土地征购不同,它并不是等价的特种买卖,而是有补偿条件的征用。但是,对被征用土地的适当补偿,则是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谓适当补偿,就是严格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给予补偿,征地补偿以使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原则。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土地为国家征用,但是土地补偿费以及其他费用并不是由国家直接支付,而是由用地单位支付,这是因为国家并不直接使用这些土地。用地单位支付这些费用的义务是直接产生于国家征
用土地行政行为和国家批准用地单位用地申请及被征用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5、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的只能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的,建国以来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农业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农村土地都变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以后,到了1986年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用土地的标的就只能是集体土地了。应当指出的是,国家建设用地需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来满足,也需要用国家所有的土地来满足,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满足国家建设用地的法定办法是征用,用国有土地来满足国家建设用地之需要的法定办法是出让、划拨等方式而非征用方式,因为国有土地本来就是国家的,不需要再通过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权,国家可直接行使处分权利。
二、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是5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当时对于保证国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制度的缺陷就日益凸现,目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相关法律中“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确界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这些规定都强调了征用的前提必须是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就是说,只为某个或某些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利益需要,是不能征用集体土地的。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建设项目用地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或界定哪些项目用地不是为“公共利益需要”。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
论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