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迫症共病现象概述
强迫症共病现象概述
路英智张勤峰
【摘要】共病指在一个患者身上发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存在的现象。本文介绍了强迫症的共病,尤以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精神病性症状、人格障碍为主。
【Abstract】Comorbidity is a phenomenon that two or more than two types of diseases simultaneously exist in one patient.This article aims to sum up the comorbidity of OCD, specializing at depression disorder, anxiety disorder, tic disorder, psychotic symptom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关键词】强迫症 共病
【Key words】OCDComorbidity
一、共病简介
共病(comorbidit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流行病学教授Feinstein1970年提出的,也常被称为并存疾病、同病、合病等,最初的定义为“同一患者患有所研究的索引疾病之外的其它任何己经存在或发生在索引疾病过程中的疾病。以后逐渐演变为既包括同时(simultaneously)发病,所谓横向联系(cross-sectional),也包括先后发病(insuccession),所谓纵向联系(longitudinal)。共病被精神病专家定义为“一人多病”的现象。1980年DSMⅢ首先提出多轴诊断,并规定:若描述病情需求,可在轴I和轴II中作出多种诊断,但仍然保留了等级诊断的原则;ICD-10建议临床医生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概括临床表现时需要多少诊断就记录多少诊断,当记录一个以上的诊断时,最好将主要诊断放在其它诊断之前以表明其为主要诊断,同时注明其它任何辅助诊断或附加诊断,与诊断目的关系最密切者优先。这为共病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八十年代后,出现了大量关于精神疾病共病现象的研究,各个分类系统对共病的情况有各自的规定,文献报道的共病概念也不尽一致,缺乏可操作性的定义和标准。有专家认为,对于轴内疾病或者症状群,最好还是按照等级诊断的原则,以“一元病论”进行解释,谨慎的使用“多元论”,防止共病在精神科诊断的扩大化。不少专家认为,精神科目前多数的诊断不是病因诊断,而是症状诊断,所以共病实际上是“共症状群”。共病在精神病学领域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也是当前精神医学研究的热点,共病到底是两种独立疾病在同一个体共存,还是有别于独立疾病的一种新的疾病种类,或是一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类症状的重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共病研究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1)几种相互独立的疾病如果能够经常同时存在,可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研究发病机制有指导意义;(2)如果并存疾病普遍存在,那么排除性的诊断标准的正确性将受到挑战,可能引起诊断标准的改变;
(3)某疾病治疗困难,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其原因可能是有并存疾病存在;(4)并存疾病的概念引起了治疗原则的改变,即多种疾病需同时治疗;(5)并存疾病的研究,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作用;(6)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可能是某项究尽管方法相同而结果却不同的合理解释。
强迫症是一类常见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呈慢性波动性病程的疾病。目前精
神科医生普遍认识到强迫症常共患有不属于其基本症状的其他精神障碍。国外大多数研究表明至少50%的患者共患轴I的其他障碍,多数患者至少可达到轴II的一种人格障碍标准,往往给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强迫症共患其他疾病者病情往往更严重、误诊率高、治疗更困难、社会功能缺陷严重、自杀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国内外均报道,强迫症共病尤以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抽动症和人格障碍等居多。所以强迫症的临床评估应该重视共病,对其共患疾病一并治疗。
二、强迫症与抑郁障碍
(一)流行病学研究
强迫症与抑郁的关系一直是临床研究比较多的问题。Weissman等研究者分析了7个国家的社区调查资料,发现强迫症患者具有显著的共患终生抑郁的危险,范围为12.4%—60.3%。Karno等(1988)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0%的强迫症病人患有抑郁症共病。美国ECA研究表明31.7%的强迫症患者同时伴有抑郁,66%的强迫症患者一生中有过重性抑郁症,85%的慢性强迫症患者有继发的抑郁症状,15%的强迫症患者有原发抑郁。Rasmussen(1986)报道44例强迫症病人,其中80%具有终生抑郁病史,30%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国内袁勇贵等发现,强迫症和抑郁障碍共病率为35.5 %,其中21 %(13例)患者为轻性抑郁,14.5%(9例)为重性抑郁,并且大多数强迫症和抑郁症共病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与强迫症状消长一致,提示可能为继发性抑郁。张岚等发现,抑郁障碍居强迫症共病障碍之首,占 47.5%(57/120),他们还发现,共患抑郁的患者中,39例(68.4%)报告他们的抑郁继发于强迫症状之后,严重程度与强迫症状消长一致,提示可能为继发性抑郁;10例(17.5%)患者认为抑郁与强迫症之间无明显关系,抑郁症状独立于强迫症状,提示是一种原发性抑郁;8例(14%)患者的抑郁症状与强迫症状交替出现。因此,他们认为强迫症共患的抑郁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抑郁。继发性抑郁是继发于强迫症状所致的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损害,而与原发性抑郁的共病率较低。一项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OCD的父母有8%、同胞有2%患有情感障碍,较对照组高,故认为二者存在联系。
(二)病理联系
近年有研究提示,强迫症和抑郁障碍存在神经生物学的联系,如强迫症一级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患病率增高,两者均有部分患者存在着DST试验脱抑制,均有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眼快动睡眠(REM)潜伏期缩短,均有部分患者静脉注射可乐定后生长激素反应迟钝,且都对某些抗抑郁剂如氯丙咪嗪、氟西汀等5-五羟色胺回收阻断剂(SSRIs)治疗反应好,说明二者都与五羟色胺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甚至有学者认为强迫症是抑郁症的一种形式或者变异。在抑郁症中,强迫症状也是常见症状,HAMD量表中的强迫症状项目是一个常规内容。
(三)强迫症共患抑郁症的治疗:
已证明抗抑郁药氯丙咪嗪和SSRIs具有抗强迫的作用。有研究显示,氯丙咪嗪在缓解抑郁和强迫症状的效果方面是平行的。近年的研究显示,氟西汀、氟伏沙明治疗抑郁和强迫障碍共病患者,其强迫症状的改善与抑郁改善无关。Hoehrr Saric等比较了舍曲林、去甲咪嗪及安慰剂在治疗抑郁和强迫的作用,发现舍曲林在减轻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疗效优于后两者。一项用奈法唑酮治疗抑郁和强迫障碍共病患者的8周试验显示,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强迫症状均得到很好的改善。有
人提出联合用药治疗此类疾病,如SSRIs联合TCAs,SSRIs联合锂盐,氯丙咪嗪联合理盐或SSRIs等,但均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且不排除因药物相互作用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用电休克治疗抑郁和强迫障碍共病的研究很少,有人认为只有在其他治疗无效时才考虑使用。
另有研究发现(Abramowitz 2000),严重的抑郁状态会削弱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有严重抑郁症共病的强迫症病人,相对于那些抑郁症状不严重的强迫症病人来说,认知行为疗法效果要差一些。
三、强迫症与焦虑障碍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强迫症被视为一种焦虑性障碍,主要依据是强迫性思维可导致焦虑,焦虑性障碍所特有的回避行为也常见于强迫症。Foa等从强迫与焦虑的关系上重新定义了强迫症,将Obsessions定义为激起焦虑的想法、想象和冲动;将Compulsions定义为用来缓和焦虑的行为与认知反应。
Rasmussen和Tsuang(1986)报道,在他们研究的强迫症病人中,30%患有特定恐惧症,20%患有社交恐惧症,15%患有惊恐障碍。袁勇贵研究了62例强迫症和68例焦虑症状,发现强迫症共患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的发生率为19.4%,焦虑症共患强迫症的发生率为8.8 %)。张岚等(1998)研究120例强迫症发现,强迫症共患多种焦虑性障碍占27.4%,以社交恐怖、单纯恐怖居多,其中13例社交恐怖症与强迫症状之间的关系显示,6例发生在没有强迫症状时,7例与强迫症同时出现,但内容与强迫观念无联系。近年来对社交恐怖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其存在5-羟色胺能系统的异常, 且对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及影响5-羟色胺系统的药物治疗有效,说明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有一定的联系。对焦虑症的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γ一氨基丁酸可能与其病理生理有关,苯二氮卓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可以明显改善焦虑症状,但对强迫症无效。提示两者在生化和药理方面可能有不同的机制。
四、强迫症与抽动障碍
强迫症与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 TS)及抽动障碍之间的现象学联系已有许多报告。20%--30%的强迫症个体报告自己现在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抽动行为(Pauls,1989)。据估计,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强迫症的共病率在36%-52%之间(Leckman & Chittenden,1990;Pauls,Towbin,leckman,Zahner,&Cohen,1986)。另外有5%-7%的强迫症病人被认为深受抽动秽语综合征折磨(Rasmussen & Eisen,1989)。杨建红等(2005)报道125例TS中,强迫症共病率为25.6%。Pauls(1991)报道TS中共患强迫症36%,并且有1/3的成人和儿童强迫症有TS史。张岚等(1998)研究发现120例强迫症患者中,9例(7.5 %)当前共患慢性抽动障碍,21例
(17.5%)有慢性抽动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并且21例共患抽动障碍的强迫症中,无一例诊断为TS,21例共患抽动障碍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例,提示男性患者共患抽动障碍者明显高于女性;且伴有抽动障碍的强迫症组共患一过性精神病、分裂型人格障碍、疑病症显著高于无抽动症组。
Pains等进行了一项较大规模的强迫症家系调查研究。发现先证者亲属中抽动症Tic(Tourette障碍和慢性Tic)的患病率(4.6%)明显高于对照组(1.0%),且女性强迫症患者的先证者更易出现Tic,起病年龄较早的强迫症患者出现Tic的危险度较高,该研究的结论是强迫症是异质性疾病,有些病例有家族史并与Tic有关,有的病例有家族史却与Tic无关;另一些病例则无强迫症和Tic两方面的家族史。有研究者提出强迫症与TS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有不同的性别表达,男性更易表现为TS或抽动障碍,女性易表现为强迫症,但无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结论。近年对强迫症的器质性病因的研究中,基底核为一关键区域,而TS也被认为是基底核损害造成。且从症状学上,TS也被纳入强迫谱系障碍,认为抽动及发声症状木身与强迫动作类似,先兆性冲动引起的不适在抽动后得到缓解,复杂的抽动则可能与强迫动作难以区别。但在治疗上SSRI对强迫症状有效,抽动的控制仍需用多巴胺能神经阻滞剂治疗。对于强迫症伴有抽动障碍者,治疗多合并多巴胺能神经阻滞剂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
五、强迫症与精神病性症状
(一)临床现象
1.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强迫型精神分裂症)
临床常见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有强迫症状,但由于分裂症状日趋突出时被掩盖或者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强迫症状消失;或者在精神分裂症的进展期及缓解期出现强迫症状,这些情况通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文献大多报道20%-50%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强迫症状,比例高于普通人群的强迫症患病率;并且显示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与没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比较,前者有发病年龄早、住院时间长、对治疗不敏感、阴性症状严重、疗效差、与同龄人比较,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结婚者少,依赖政府及家人资助者多。
Elsen等(1997)报道有一部分病人(7.8%}的强迫症状始终存在,并不随精神分裂症的变化而变化,故近10多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类型的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一类型的病人病前认知能力、社会功能、可能的病因学、症状学、病程及预后等与没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一些差异,并提出为一特殊类型的假说。同样在1991年,英国伦敦的Lewis系统地研究了三对同卵孪生的兄弟,发现其中三人患有强迫症,是按DSM的诊断标准,但不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随访研究时发现其另外三个同胞都患有分裂样人格障碍。他从遗传学的角度推侧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可能真正同时存在。
在一项神经功能试验中, 根据认知的结果将80%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准确分为有强迫症状组和无强迫症状组(Berman et al., 1998),根据强迫症状的存在与否,精神分裂症可以分成两个不同亚型,有专家提出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为“强迫型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症强迫型”,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
2.伴有精神病症状的强迫症(分裂型强迫症)
强迫症状为主流症状,精神病性症状为次要症状。Berman等(1998)报道15%的强迫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国内张岚等(1998)研究发现在强迫症的慢性过程中有16例(13.3%)患者出现一过性精神病性症状,病程2周一3个月,症状具有可逆性,也没有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他们还发现伴有抽动的强迫症组一过性精神病共病率明显高于不伴抽动症组。1993年Elsen研究了475名强迫症病人,发现14%有精神病的症状,其中5%的人对强迫症状无自知力,9%的病人按DSM-II-R标准,既符合强迫障碍的标准,也符合精神病的标准(其中4%为强迫症合并精神分裂症,2%为强迫症合并偏执状态,3%有强迫状态合并分裂样人格障碍)。张伯全,崔玉华等(2006)报道201例强迫症患者,31.3 %强迫症患者
伴有3条或3条以上的分裂型障碍症状,28.4 %的强迫症患者同时存在ICD-10分裂型障碍,有短暂的幻觉或妄想样信念者占9%,与单纯强迫症相比,伴有分裂型障碍者起病相对较急、强迫症状比较荒谬、患者对症状顺从、自知力差、病情与社会功能障碍较重。分裂型障碍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谱系的一部分。文献复习显示5--32%的强迫症合并分裂型障碍。有专家提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及自知力不良型强迫症作为一个亚型,称为“分裂型强迫症”或“妄想型强迫症”。
(二)病因联系
强迫症5-羟色胺功能失调是目前最认可的神经病理生理假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多巴胺系统可能参与其中,抗精神病药物能够调节脑内多巴胺功能活动,可作为一种强化治疗辅助手段,联合SSRIs用于抗强迫治疗的有效性,为强迫症的多巴胺作用机制提供了间接证据。
动物模型资料均提示多巴胺,特别是D1和D2受体可能参与了强迫性行为的发生机制。Hollander等,Zahn等,Marazziti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体内的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异常。药物激发试验也表明,多巴胺间接受体激动剂(如:可卡因和苯丙胺),能够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水平和多巴胺转运体密度,动物慢性服用可引起刻板行为和探寻行为,亦可加重试验动物的强迫症状;人类长期滥用可卡因可增加个体将来发生强迫症的风险。提示强迫症与脑内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
神经影像学的一些研究结果也提示基底节多巴胺系统参与了强迫症的病理机制,较高的多巴胺转运体密度和D2受体功能下调息味着强迫症基底节突触较
高的多巴胺浓度。
神经心理学的进展有助于新理论揭示精神症状的神经解剖学基础。Berman et al.(1998)通过研究一组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现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严重度对应的认知测查结果正好与强迫症患者的认知测查结果一致,并且强迫症状的严重度与其影响的认知区域相关(研究认为强迫症可以影响认知)。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杨彦春、刘协和(1998)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中,除强迫症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以上的发现提示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具有某些相同的病原学基础,有专家提出分裂-强迫谱系假说。
(三)治疗
对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临床上常采用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强迫症的药物,大多数病人均能有一定的疗效。常用抗强迫症的药物如氯丙咪嗪及SSRI类,但氯丙咪嗪易激活精神病症状,故合并使用时需要谨慎,剂量不宜大。但有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可以诱发或者加重强迫症状,另外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及利培酮治疗都有引起强迫症状的报道.在治疗上要注意此点。
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强迫症及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利培酮是经过双盲研究证实有效的SSRIs增效剂;奥氮平在双盲研究中显示可作为SSRIs治疗无效的强迫症的一个可行的强化治疗备选药物;单盲研究证实奎硫平强化SSRI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有效,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增效剂。最近,Metin等应用舒必利325mg/d联合SSRIs治疗20例难治性强迫症,结果95%的患者疗效显著,提示舒必利亦能增强SSRIs的抗强迫效应。Mc-Dougle(1995)曾报道小剂量利培酮合并氟伏沙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状获得显著疗效,可供治疗方法选择时参考。
六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
许多研究显示OCD同人格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Black等报告与其他焦虑障碍相比,强迫症与人格障碍有更高的共病率。无论是采用自评调查表,还是定式晤谈,所报告的强迫症共病人格障碍发生率多在33%一87%间。综合文献,几乎所有类型的人格障碍均可见于O CD,报道共病较多的有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有研究支持OCD与强迫型人格具特殊关系这一概念。然而,共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极大部分同时共患其他人格障碍,似乎不支持上述特殊关系。
卢宁等(2004)发现99例强迫症中,有56例(56.6%)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符合一个以上类别人格障碍诊断者为26例。以共病率高低排序依次为:焦虑/回避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冲动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表演型;并发现共病组的在婚率、全日制工作比率、功能大体评定量表总均分显著低于非共病组,共病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长、受教育年限短;共病组病前突发生活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共病组,此与Ttallis F的观察结果一致。共病组焦虑特质得分、ScL-90总分显著高于非共病组,表明人格障碍对强迫症患者病理心理的严重程度、社会适应能力、临床治疗和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确认OCD患者是否伴有严重人格障碍对预测治疗结果和制订治疗计划是至关重要的。有分裂型人格和可能有其他严重人格障碍的OCD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行为治疗效果也不好。
参考文献
1.王振,肖泽萍,张海音,等.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分析.J Diagn Concepts Pract,2004,3(2):106-107.
2.卢宁,居丽晶,李功迎.强迫症与人格障碍共病状况研究,2004, 13,(5):519-521.
3.张岚,扬彦春,刘协和.强迫症合并现象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71-75.
4.袁勇贵,李永宏,周娟.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发病背景和共病现象研究.现代康复,2001,2,5,(2):126-127.
5.陆峥.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11,36(4): 246-248.
6.陶林.并存疾病的理论与实践.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2,32(1):60-61.
7.张伯全,崔玉华,沈渔邨.强迫症与分裂型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6,19(1):1-5.
8.Baer L,Jenike M.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Psychiatr Clin N Am,1992,15:803.
9.Sobin C.Blundell ML,Weiller F,et al.Evidence of a dchizotypy subtye in OCD[J].J Psychiatr Res,2000,34(1):15-24.
10.Stein DJ:Biol Psychiatry,2000;47:296-304.
11.Pauls DL,Raymond CL,StevensonJM et al.A family study of Gilles de la Tourett’s syndrome.Hum Genet,1991,48:154-163.
第二篇:强迫症病种市场分析数据
强迫症病种市场分析数据
来源百度指数(全国)2014-1-1—— 2014-5-1
全国地域排名:PC排名27名
性别占比:男性73%女性27%
年龄分布:19岁以下0%
20-29岁17%
30-39岁27%
40-49岁38%
50岁以上13%
热门关键词:(此处有参考最近7天和1月到5月的)
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的自我治疗
强迫症测试
强迫症最佳治疗方法
什么是强迫症
晚睡强迫症
如何治疗强迫症
热门新闻:新妈妈易患强迫症 该如何自我调节?
人群需求:
测试——臆想——血腥——表现——治疗方法——自我治疗——中医治疗——专科医院——克服——危害——对称
第三篇:猪圆环病毒病 概述
猪圆环病毒病 概述: 本病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病原-----PCV
1、分类:1995 年列为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在本科里还有其 他的病毒,如鸡传染性贫 血病毒(CAV)、鹦鹉喙羽病病毒(BFDV)。PCV、BFDV 列为圆环病毒属,CAV 列为环形 病毒属。2.核酸类型:DNA。其单链环状 DNA 染 色质有 1759 个碱基组成。且已克 隆测定了序列。11 个开放阅读框架,有 编码 11 种蛋白质。引起 PMWS 的 PCV 和引起 PK-15 污染的 PCV,同属于圆环病毒属,且高度的同源,但抗原性及 DNA 序列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区别,日前将 PCV-PK15 称为 PCV-1,而将 PMWS 称为 PCV-2。
3、形态大小: 为无囊膜二十面体,大小约 4~26.5nm。
4、PCV 可在猪源细胞上复制,但 CPE 不明 显。
5、存在:淋巴结,骨髓,血液。流行病学
1、PCV 易引起猪发病,一 般不与 CAV 和 BFDV 发生交叉感染,但用 ELISA 证实人血清有 30%、小鼠血清 12%~69%、牛血清 35%抗体阳性。
2、血清学调查表明:猪的阳性为 20%~80%,且分布极其广,几乎世界各处都有。
3、周龄的猪多发,PRRS 阳性猪群中更易继发本病。6~8 在
4、发病率高,病死率有高有低,但即使不死,亦诱发其它疾病的发生。症状 ①仔猪 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症; ②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③相关性繁殖障碍综合症; ④相关性肺炎; ⑤相关性肠炎; ⑥相关性神经系统病。体重减轻,渐进性消瘦,虚弱。呼吸困难,过速,偶有咳嗽。皮肤苍白,结膜黄染。下痢、腹泻。中枢神经紊乱。病 变: 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为最,肿大达 3~4 倍,切面充血、出血。肺 弥漫性病变,比重增加,坚实成橡皮样,表面呈花斑状。肝花斑状,萎缩。脾肿 大,切面呈肉状。肾被膜有白色病灶,肿大。回肠有花斑状。诊断:
一、临诊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肾肿大,肝萎缩,渐进性消瘦,有诊断价值。
二、实验
1、原代肾细胞或 PK-15 可用作培养 PCV-2,但在细胞培养物上还不能判是否有 病毒存在。需要特异抗体用免疫荧光或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确认。
2、用 PCR 扩 增病毒。
3、待检材料做组织切片,观察有否包涵体。
4、ELISA 测定抗体。防 治
1、预防:圆环病毒-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二联苗。首免:10-15 日龄。二免: 30-35 日龄。
2、发病后的处理: 1)在饲料中添加呋喃妥咽或病毒灵或病毒唑,多维。2)注射圆环·蓝毒康或圆环抗毒杀。3)注射猪用干扰素
第四篇:心理专家谈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症(共)
精神分析疗法是否适用于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的实质就是内心存在强迫与反强迫两股力量之间的冲突,一方明知道这些观念、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再现这些观念和行为,但其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呢?
上海神光心理咨询理专家认为,这其中往往有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因素的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假设,精神分析疗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强迫症治疗实践中,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些关于精神分析疗法的内容:精神分析疗法是一套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非常重视求助者早年的生活经验和无意识动机,并认为强迫症产生的原因在于早年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心理冲突,认为只要找到了这些冲突,并在催眠的状态下帮助求助者化解这些冲突,那么强迫症状也就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精神分析疗法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事人内心的心理冲突,并有助于解决某些情绪问题。
强迫症状所致的心理冲突给当事人在心理上所带来的痛苦是非强迫人所难理解的,究其痛苦的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所累积的心理负能量得不到有效地释放,而且持续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短则数年,多则数十年,并且还会产生相应的伴发症状,并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因此,没有人能比强迫症人更渴望摆脱强迫,而目前所通用的药物治疗也能暂时帮助其缓解某些表面症状,如果长期服用还可能产生相应的副作用及药物戒断反应,因此,精神分析也成为很多强迫症人接受心理治疗的选择,只是由于疗程和费用问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也是精神分析难以得到推广的重要原因。
第五篇:2011文化工作概述(共)
桂东县文化局2011年工作概述
2011年我局围绕建设文化优县战略目标,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文化事业发展彰显特色。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实现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目标,61家农家书屋建设成效突出,完成送戏下乡72场,42个村文化活动室如期建成,9个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服务点提前建成;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建筑面积达5800平方米、投资近700余万元的宣传文化活动中心于8月正式投入使用,完成纪念馆扩容改造工程设计工作,于10月正式启动我县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艺术工作成绩喜人,创造优秀文学、美术、书法、摄影作品70多部,投排一批优秀歌舞、小品、花鼓戏等节目,其中《板凳龙舞》被选入湖南娱乐频道百姓春晚栏目,成功举办春节大型舞龙活动、协办“红心向党·唱响桂东”红歌赛活动、郴州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中职生英东杯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等各类大型活动,在“全国蒲公英青少年艺术选拔活动”、郴州市少年儿童“读书活动”等活动中取得金奖等喜人成绩;文保工作势头良好,《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旧址中四个文物点通过专家评审,有望列入“国保”行列,“玲珑茶制作技艺”、“桂东采茶调”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待公布;文化市场健康发展,集规范市场与发展产业于一体,军规广场二期工程建设如期进行,成功引进郴州第一家动漫文化产业----桂城叮当动漫科技园。
桂东县文化局
201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