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几个着眼点
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几个着眼点
赵化中学郑宗平
课堂教学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每位教师不能不研究或注意课堂的引入,那么从那些方面引入,又如何进行引入呢?我认为可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激发动机。在课堂引入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并巧设悬念等使其产生内驱力,如:可讲清新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要求,激发学习的求知欲;也可通过实例、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等.二、引起兴趣。克服单调的教学形式,通过艺术性的劳动,创造具有一种强烈的愉悦和审美情趣的形式,如:简单的游戏、实物演示、讲故事、实际操作等,这样能吸引学生乐于学而欲罢不能.三、体现双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交流与合作。课堂引入能不能引起师生之间的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是衡量课堂引入好坏的标志之一,因此引入一方面要使教师能讲,另一方面学生又能学.四、体现教育性。课堂引入不要搞成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要注意看能否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寓教育于教学中,如我们可从数学史料中,从实际生活选择与课堂教学新知识相关例子来作引入,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五、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也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我们的课堂引入注重产生问题方面入手,而新知识的形成,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的课堂引入就要培养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引入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课堂引入也可以说是一堂课的发号枪。单刀直入的课堂引入也许你觉得省心省力,但对于学生来说你的教学的教学只不过白开水一杯,没有味道,难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抓住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几个着眼点,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第二篇:把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把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这对于刚刚进入系统学习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且喜爱听故事与做游戏。当常规教学手段不能体现教学的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天性,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马丁?加德纳曾经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形势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此展开论述。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巧妙,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参与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导入环节中引入游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顺利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又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深入探究。因此,在导入环节我们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以此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在导入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教师一个人为一组,全班学生组成另外一组,师生间展开一场对决,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他们人数多肯定会赢。然后师生双方互相出示数字,请对方算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一开始数字比较简单,学生与教师势均力敌,但是随着数字位数的增加,数字越来越大,学生往往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且学生间还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而教师却能又快又准地作出判断。学生很惊讶,不禁猜测:“难道老师有特异功能,能如此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这样的趣味性导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可以准确而快速地作出判断”。这样的导入使新知的学习水到渠成,比起直接的讲述更富有趣味性,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过程。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心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随着老师的讲解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并让学生描绘各种图形。这样的教学寓于操作性极强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型作业,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复习与及时巩固。以往教师过于重视作业的数量而忽视质量,造成数学作业形式枯燥、内容单一,以机械的反复性训练为主,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作业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完成,机械学习,使学生逐渐对作业失去完成的激情。设计游戏型作业,极大地丰富了作业的内容与形式,更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这时作业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欣然接受并乐于完成,既真正达到及时复习与巩固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如计算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是通过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水平,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望而生畏。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我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趣味性极强的游戏型作业。如张贴小火车,将写有计算题目的卡片按照计算的结果进行排列,并标注各节车厢的序号;找朋友,将计算结果相同的题目用线段连起来或者放在一起;数学迷宫,一道道计算题就是一道道关卡,要想顺利走出迷宫,就必须要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终走出迷宫……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成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将学生的特点与数学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以游戏为载体,搭建通往数学殿堂的桥梁,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乐中学习、乐中求知。此外,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可将学生引导到游戏的设计与编排中,组织学生一起来设计游戏、参与游戏,真正收到我爱游戏、我爱数学学习的效果,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彻底转变,让游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亮点。
(特约编辑 熊叠丽)
第三篇:小学数学论文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前引入_通用版-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论文-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前引入通用版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常说写文章时要“引人入胜”,这就充分突出了开头的重要性。课前引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第一步,是启动阶段。引入就是“引题定标,启动激发”,教师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实际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联系生活,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愿意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求知。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形式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去设计和创造。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儿童身边的感兴趣的、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事例和场景,以此来诱发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可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学校组织的分组实验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个本子。豆豆想:这10本本子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而是我们三人共得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豆豆遇到了问题,你能帮帮她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说分不成,教师随机点题:这道题究竟如何计算,同学们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后就能很好地帮助豆豆解决问题。这时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去学习内容、探求新知,很成功地引入了课题。
二、开门见山,促进学生进入活动状态。
一节好课,课前的引入至关重要,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既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如教学《小数的乘法》这节课时开门见山地提出: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算式:132.5×5。因数中含有小数,它不是整数的乘法算式,而是小数的乘法算式,怎样计算呢?能否转化成整数的乘法计算?请同学们先设想自己的计算,然后同课本中的计算方法相对照,看一看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计算整数乘法时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怎样对待它?这时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先想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然后学习本节内容。通过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便由潜伏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由此自然引出了课题及具体的学习目标。
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老师要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将抽象深奥的问题化为有机简明的操作,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一上课教师就把已准备好的试验材料让学生观察特点,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试验材料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试验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小组亲手动手做一个实验:①圆柱和圆锥的底相等,高不相等;②圆柱和圆锥的底不相等,高相等;③圆柱和圆锥的底相等,高也相等;④圆柱和圆锥的底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学生做试验的同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总结回答。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大部分学生发现实验1、2、4中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内在联系不密切,只有实验3中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才有密切联系,从而得出结论: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者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这样,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说一说等实践活动直接感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兴趣盎然地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上形象直观地把握了这一重要结论,学生再学习圆锥体积推导公式时就显得轻松多了。
四、联系生活,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它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的确,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教师应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生活与数学间的无形屏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有活力与灵性。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首先说出本班男女生人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手板书:我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______?让学生补上百分数的问题。这时学生众说纷纷,从而老师只选取了以下两个问题: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老师接着说:这两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课的一开始就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就会带着问题探究新知。
总之,成功的课前引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动力。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得与失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得与失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起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得:
1.情境创设生活化。
新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2.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
对于“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任何学生都有话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题过程中发挥学习积极性,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进而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启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的思维飞扬。失:
1.时间花费太多。
我们把学生的回答做初步的归类。第一类不含数学思维的回答,大概占70%多,第二类含数学思维的回答,大概少于30%。学生的思维活跃却停留在精美的场面上,而且不断有重复现象,不断有“新”发现。在老师提问式的引导后,学生才发现生活中有“几个加数相同”的情况。等引入新课时,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已过,而本课主题“乘法”尚未凸现,其他预设的目标匆匆收场。2.引起不必要的分心。
人对于愉快的记忆是深刻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课堂气氛热闹而花哨,却始终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玩过该项目的同学总能清晰的回忆起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甚至忍不住和旁边的人分享。有一个女生,课后跟我说过山车很可怕,可见她一节课经常想这个事情。其实,教材中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我利用这样的情境图引入却得不偿失。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的课堂出现,作为一线的老师,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时,怎样才能有实效呢?
一、关注趣味性,注重目的性。
为了新理念“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我们力图选取生活味浓,趣味感强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背景,衬托教学内容。但更重要还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为了达成“体会生活中存在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这一教学目标花费了十分钟左右的黄金时间,不值得。如果我改成这样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数学王国里已经学了很多数学知识了。能帮老师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了吗?这些算式小朋友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你能帮他们找到他们的家吗?(出示加数相同的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算式,两座房子让学生分类。)师:象这样加数相同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呢。你们瞧,(出示主题图)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了吗?
这样的引入,同样能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直奔主题,明确观察内容,注重课堂实效,突出重点,实现预设目标,学习深入浅出,学生真正学得开心,学得有效。因此,教师不能盲目地乱用情境,只有在认真衡量得失的基础上,从“激趣”“蕴涵将探究的数学信息”和“联系生活”三方面来综合考虑,准确把握选用情景的目的性,才能充分地发挥起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关注现实性,注重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具有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数学姓“数”,它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许多学生仅仅说明我看见了什么,这就变成了说话课了,一点数学味也没有。因此我们不应只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和热闹而应力争把外显的感知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维对象,追求数学内容生活化,思考方式数学化,在学生的思维深处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
三、关注主导性,注重发展性。
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忽略了自己主导作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任何学生虽然都有话说,但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放任不等于自主,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思维轨道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积极湖动的课堂文化。
思考让我们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反思燃放我们的头脑更情形,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新一轮课改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但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只有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课改才会健康、良性地进行下去。
第五篇:用欣赏舞蹈引入课堂教学
用欣赏舞蹈引入课堂教学
我在“音乐和舞蹈”模块的教学主要采取欣赏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一、欣赏经典舞剧,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欣赏经典舞剧,使舞蹈课程达到美育的效果。与舞蹈相比舞剧的人物性格和特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更加具有戏剧性。由于舞剧具有多重的完整性,所以学生在欣赏舞剧的时候不仅没有加强欣赏的难度反而更引起了学生的欣赏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欣赏舞剧作品,以提高舞剧鉴赏能力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欣赏舞蹈作品,讲解舞蹈知识
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使学生更深入的欣赏舞蹈作品。如果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舞蹈的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但我们可以抓住大学生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去讲解,使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舞蹈作品,又能体会到舞蹈概念和理论在作品当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三、欣赏经典歌剧,理解舞蹈内涵
与歌剧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欣赏舞蹈作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与其他艺术性形式的辅助是分不开的。如:音乐、服装、舞台的灯光、背景等。在讲解舞蹈作品时,加入对舞蹈以外的艺术形式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欣赏舞蹈作品。加入分析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学生们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更能充分的调动积极性,很好的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