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张掖市群众体育发展概况2
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简介
及群众体育发展概况
张掖市体育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五日
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简介
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援建项目——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的体育建设项目,也是第一个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工程于2008年6月开工建设,是全市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项目自规划设计到开工建设,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的关心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亲临项目现场指导、检查工程建设情况,市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确保了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顺利实施。
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位于甘州区北街89号,占地30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整个项目由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两部分。主体建筑为全民健身中心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中心设计二层、局部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顶为钢网架结构。内设:篮球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台球馆、舞蹈馆、形体健美馆、力量训练馆、武术跆拳道馆和全民体质监测中心等场馆;室外设施有占地5200平方米的2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及附助设施。总投资3000万元。
甘肃省张掖市群众体育发展概况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东靠武威、金昌,西至酒泉、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称,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及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张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辖一区(甘州区)五县(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人口128万,面积4.2万平方公里,有汉、裕固、藏、回等38个民族,肃南县是全国唯
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出发,高度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努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了全市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群众体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加强对群众体育的领导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责任、发展思路和任务要求。同时,建立健全了各级实施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从政策和组织上保证了群众体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并将群众体育工作列入县区、乡镇的目标责任考核。
二、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群众健身氛围。首先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级体育工作部门把做好体育宣传工作作为开展好群众体育工作的基础,坚持抓好以“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为主的集中宣传和以各类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日常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次,开展群众体育评比表彰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群众体育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三、改善健身环境,加快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一是切实抓好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策规定,下发文件对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全市体育场馆全部向群众开放,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夯实体育发展基础。落实“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计划,近五年来,共争取项目建设926项。使全市100%乡镇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的行政村建有一场一室。各级政府也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想方设法筹集资金2亿多元,建设了张掖市全民健身中心、临泽县体育中心、高台县体育馆、高台县全民健身中心、高台县全民健身广场、肃南县全民健身中心、甘州区体育公园、山丹县体育中心,建成健身广场8个。同时,吸引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了电力体育俱乐部、新世纪乒乓球活动中心、高台大湖湾水上活
动中心、山丹南湖公园游泳池、张掖宏金水上游乐园等体育设施。
四、突出工作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时制宜,依托体育赛事,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坚持每年举办元旦春节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元旦环城长跑活动、高中田径对抗赛、高中篮球比赛、社区体育健身项目展示赛、老年门球赛,每年坚持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全市780所学校施标率100%,达标率巩固在97%,优秀率20%。制定了《张掖市学校体育评估标准》,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同时,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成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传统项目学校8所,市县区传统项目学校30所,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农村体育方面,我市以争创全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为抓手,强化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建立了乡镇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了乡镇体育组织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建立了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并配备了专职人员。各乡镇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在社区体育方面,坚持以“拳、操、跑、舞”为主要内容,积极举办培训班、组织健身活动和竞赛活动,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活动有组织、项目有特色。
五、推行“两个制度”,建立全民健身骨干队伍。积极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检测制度》,我市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957人,其中:国家级12人,一级64人,二级三级881人。近年来,在上级体育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以来,先后4次受到国家表彰,22次受到省上表彰。今后我们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百倍的信心和努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把我市群众体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省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种子产业作为全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通过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使全省种子产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省已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种子生产由1996年的7万多亩发展到了2011年的150万亩,产种量5.8亿公斤,占到了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保障了全国大田玉米生产安全。全省现有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企业147家,已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种子仓库30多万平方米,种子晒场200多万平方米,种子烘干设备170多套,种子年加工能力达到6亿公斤以上。
二、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子产业,把种子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实施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工程,稳步扩大基地规模,精心打造质量精品,着力提升产业效益,种子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张掖已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最具竞争力的制种基地之一。
自2003年以来,全市玉米制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0万亩以上。近两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占全省玉米制种总面 1
积的66%),生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以上(占全省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的77%),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能满足国家近2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今年,全市玉米制种平均亩产值达到2400元,较去年增长550元左右,制种业产值突破24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37%。全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1800元,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000元,种子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产业化生产格局已经形成,2011年全市6县(区)的36个乡镇、352个行政村的10.54万农户参与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目前,全市从事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企业达到70家,其中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3家,54家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中有14家落户张掖。全市已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标准化育苗中心6个、成套种子加工线16条、籽粒烘干线43条、果穗烘干线30条,总投资超过15亿元,年种子加工能力达5亿公斤以上,种子加工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引导、鼓励市内种子企业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先后培育临奥系列、金凯系列、兴达系列、金象系列等玉米新品种19个,增强了地方制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质量监测控制体系,全面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统一产地标识,推进种子加工、包衣包装、品牌商标的标准化进程。市种子管理站和市种业协会联合申报的“张掖玉米种子”地理证明成功注册,张掖玉米种子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三、我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基地基础条件薄弱。绝大部分农田地块小,平整程度差,渠路桥涵不配套,机械装备水平低,不适应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节水设施不配套,干旱成为基地稳定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2.土地经营过度分散。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不利于集约化生产,制种基地隔离困难,群众私留种子在个别村社比较突出。种子生产的集成技术推广得不到全面落实。
3.龙头企业少,综合实力弱。目前,市内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70家,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不足10家,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没有自己的品种,以代繁代制为主。种子企业多小散乱现象突出。企业现代化种子加工水平低,烘干能力弱,烘干面积不足30%,遭遇冻害的几率大。担当起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还需加快整合进程,强力提升综合实力。
4.种子管理能力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机构层次低,人员少,大产业小队伍现象突出,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5.必须培养一支适应基地建设的产业大军。受农业收入较低的影响,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或进入其他行业,从事种子生产者人员少,文化层次低,多为老弱病残,用工矛盾突出。3
需要把基地大批劳动者培育成为产业工人;种子企业管理层接受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熏陶的精英型人才奇缺,从业人员多为农民出身,加速种子企业现代化进程以适应国家级基地建设需要还任重道远。
6.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全市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米制种亲本材料500多份,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机率高,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制种地块多年连作,土壤养分失衡,肥力下降,影响制种产量。
7.运行机制亟待创新。在土地流转、企业兼并重组、投融资服务、交通运输、生产技术集成推广等方面缺乏高效运转、切实可行的机制体制。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1.建设“四化”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种子生产区域布局,通过争取、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 以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100万亩;以民乐县、山丹县为主,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万亩;在全市适宜地区建设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7万亩;在民乐、山丹县建设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1万亩;在民乐县、山丹县、甘州区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在山丹、民乐县建成优质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同时,根据作物种
植区划、优势区域布局和生产实际,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原(良)种场新建6个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形成覆盖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提供支撑。
2.创新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基地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布局,引导优质基地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企业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完善种子企业与制种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与企业增效的双赢。
3.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修订完善各类农作物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统防统治、联合收获等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种子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二)推进机制创新,培育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1.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扶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玉米种子龙头企业和马铃薯种薯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开展商业化育种。到“十二五”末建成杂交玉米商业化育种中心5个、马铃薯商业化育种中心1个。
2.促进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种子企业间的
兼并重组,淘汰一批小型企业;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种子企业,促进种业资源整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优化种业企业布局;通过企业联姻,促进中小种子企业合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到2015年,将杂交玉米种子企业整合到20家以内、马铃薯脱毒种薯企业整合到4家以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5家。
3.提高企业加工能力。支持重点种子龙头企业,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企业生产加工条件,推广精品加工、精深加工技术,建成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20个,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新建1000吨现代化果穗烘干生产线40条,烘干能力累计达到60万亩,形成玉米种子果穗烘干、分散晾晒、网箱风干相结合的干燥方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全国知名的良种品牌。市种业协会要加大“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使用、管理力度,凡本市生产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杂交玉米种子都应使用“张掖玉米种子”证明商标,使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与生产的优质种子相得益彰,提升种子附加值,通过树品牌、创名牌,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完善监管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总要求,健全完善市、县种子管理执法机构,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加强能力建设,补充完善种子管理执法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2.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企业自检、县区普检、市级抽检的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稳定提升以“张掖玉米种子”为主的种子质量。依托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建设市级品种真实性DNA检测中心、脱毒种薯病毒检测中心;新建5个县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综合站;每个种子企业都要建立标准化检验室;形成职责明确、各有侧重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网络,提高种子质量监控能力。
3.严格企业准入。严格执行《种子法》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从严控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数量,优先支持科研开发能力强、资金实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进入张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实行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的两级审核制度,新增玉米制种企业一律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未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备案的申请资料不得上报。发改、工信部门在新办种子企业基本建设立项、备案时需经市农业局签注意见。
4.强化市场监管。加强种子生产经营市场监督管理,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政府监管机制和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玉米种子调运实行“两证”制度,凡是外调的玉米种子,必须办理“玉米种子准运证”和植物检疫证。
5.严格基地管理。企业落实制种基地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基地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应当以村为单位组织生产,村民委员会或农民制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接受全体制种农户的委托,代表全体制种农户与种子生产企业签订种子生产合同,统一使用由省行业管理部门监制的标准合同文本,在县区种子管理部门、乡镇的监督下签订,要公开合同内容,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严禁与无生产资质的企业和个人预约生产种子。各级政府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和服务,不得违法出台收费政策。种子生产农户应当按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种子,并按合同约定交售种子。禁止非合同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与制种农户恶意串通,私留或倒卖亲本(原种)或按合同约定生产的种子。
6.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各级种子行业协会和基地协会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市种子行业协会要坚持种子企业重质量守信用等级评估,及时公开评估结果,为基地选择企业提供依据,制定行
业自律公约,组织开展种子市场联防联治工作;县区种业协会(或产业联合会)要积极配合县区农业主管部门搞好基地落实中的企业准入,监督执行协会自律公约;乡镇基地协会主要在协调基地落实、解决矛盾纠纷、协商种子价格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政府要尽快制订本地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大项目支撑。积极探索开展玉米种子生产保险试点,扩大种子机械补贴范围,加强种业信贷和运输支持,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加强种子管理经费支持和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第三篇:甘肃省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甘肃主要少数民族概况
甘肃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过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8%,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回族
甘肃自古就是回族的聚居地之一,回族也是甘肃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甘肃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甘肃回族人口已达109435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8.96%,比1953年增长69%。回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使用汉语、汉文,但仍保留了自己的习惯及宗教信仰。回族的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风尚及禁忌等风俗习惯,大都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男性一般戴白色或黑色、棕色无沿帽子,称“礼拜帽”或“巴巴”帽,女性戴丝绸制成的盖头;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在饮食上禁食猪肉、自死禽畜或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对异形怪状、爪利锋锐的飞禽、兽类也在禁忌之列,喜爱饮茶;男女结婚时,选择“主麻日”举行婚礼,并请阿訇念“尼卡”。甘肃的回族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沿“丝绸之路”来华进行“茶马互市”而定居下来的中亚、西亚商人,一是元代戍边的回回军士以及贡使、商贾等。清初,甘肃回族已形成大片聚居区,现在甘肃回族的聚居区和散居地,是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的。因此,甘肃的回族以农耕牧养为其基本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擅长经商。他们经营的传统行业主要有:皮毛业、饮食服务业、手工业等。甘肃回族的民间艺术以“花儿”流传最广,河州砖雕,是临夏回族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创造。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地区。
藏族
1990年,甘肃有藏族366718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76%,比1953年增长了79%。甘肃的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沿地带,其东可达岷山山脉的高山河谷,西北可至祁连山北麓的山峪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县等地区。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区域内有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长江支流白龙江等河流穿过。甘肃藏区为安多方言区,但在不同地区也有区别,甘南的夏河、碌曲、玛曲讲安多方言,卓尼讲卓尼方言,天祝讲华锐方言,但共同使用藏文。甘肃藏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和林业基地,高山牧场辽阔,林区树种繁茂,也是我国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甘肃藏族的传统产业是畜牧业,藏区牲畜以绵羊、牦牛、犏牛为主,其次是马和山羊、甘肃藏区出产一种以草根为食的“蕨麻猪”,体型不大,肉瘦味美,是甘肃藏区特产之一。在一些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农牧兼营的农户较多。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其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肃藏族的服饰大致有两种类型,牧区为一类,半农半牧区为一类。目前,随着藏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男女时装也逐渐受到藏族群众的喜爱,但每到节日和一些正式的场合,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服装。藏族以肉食、糌粑为主食,以酥油、乳酪、茶水为家常饮料。藏族女子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先行“上头”改妆,改妆后就可以自行物色称心如意的情侣。在藏区赘婿之风很普遍,招来的女婿和儿子在财产继承权上都有平等的权利。丧葬有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等。节日有两类:一类是民间节日,一类是宗教节日。民间节日中春节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甘肃藏族的春节以汉族的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早晨各家均煨桑,佛龛前点燃酥油灯,男女老少着新装,互祝“洛萨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其次是“香浪节”,每年到了盛夏季节,全家带上饮具、食品,上山入林,采花摘叶,饮酒唱歌,露宿数日方归。在天祝藏族自治县还举行华锐赛马大会。舟曲县有传统的“采花节”等地区性节日。宗教节日有“毛兰节”,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举行,各寺院对外开放,男女老少均可入寺,瞻仰膜拜。“娘乃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十五为释迦牟尼诞生和涅般木的日子,信教僧俗群众少食、不说话、穿新装,前往寺院顶礼跪拜。藏族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主要形式有藏戏、民间故事传说、舞蹈、酥油花雕塑、木刻、绘画等。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藏医药以其独特的诊断、治疗和用药方式,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小型藏医院遍布西北各地、甘南有专门的藏医药研究所。
东乡族
东乡族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近些年随着部分东乡族人西迁至新疆,而改变了这种地区界限。1990年甘肃有东乡族人311457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6.78%,比1953年增长了100%。东乡族因居住在临夏的东乡而得名。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上同回族相似,在语言上同蒙古语相似,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以农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等,经济作物有蚕豆、大麻、胡麻和油菜籽等。东乡族的服饰同回族大致相同。在婚姻上,一直保留着一种属于族外婚性质的习俗,在东乡族中,宗教系统即“阿哈交”及其观念相当浓厚,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之间,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谴责。东乡族十分好客,有条件的家庭一般要用油香、“尕鸡娃”、“全羊”来款待宾客。待客食用“尕鸡娃”时将整鸡按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各按辈份吃相应的等级,其中以“鸡尾”最为尊贵,要由最尊贵、最年长或“首席”宾客享用。东乡族人非常喜爱“花儿”,不仅人人会唱,而且人人会编。民间传说和故事也很丰富,据调查,流传在民间的已基本定型的故事达1600多种,最著名的是一首叙事长诗《米拉尕黑》,这部长诗可以说,也可以唱,很为东乡人所喜爱。
土族
甘肃的土族主要散居于天祝藏族自治县、积石山县和卓尼县等地。1990年甘肃有土族人口212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14%,比1953年增长了299%。甘肃的土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土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老年人与青壮年人之间、已婚与未婚者之间,在服饰的色彩、款式方面均有区别。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勒”、“察汗蒙古”,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族,词汇中有一半左右与蒙古语一些方言相同或相似。土族的饮食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喜喝奶茶、吃酥油炒面。逢年过节做不同的馍来待客,如遇贵客,桌上摆一个“西买日”(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土族婚礼仪式十分有趣,男方娶亲时,女方村庄的妇女们故意不让开门,并向娶亲人泼水,娶亲人要同她们对唱后,才得进门。土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学艺术有民歌、叙事诗、神话、传说、寓言、格言等。
裕固族
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80%以上聚居在河西走廊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1990年,全省有裕固族人口1180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64%,比1953年增长了206%。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儿”,1953年,经群众协商讨论,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作为民族的名称。居住在肃南县西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住在东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住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的使用汉语。裕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酒泉的黄泥堡乡则为纯农业区。裕固族最初信奉萨满教,其先民回鹘人西迁至甘州一带后,由于佛教兴起,开始信奉佛教,到了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成为裕固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裕固族的服饰也很有民族特色,男女均着高领长袍,妇女外套坎肩,男子穿高统皮靴,女子穿长布靴。已婚与未婚妇女的区别主要在头饰和发式方面。裕固族的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一日三茶一饭”。裕固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崇拜祖先的习俗,逢年过节时各家携带珍馐,诸如抓肉、炸果子、包子等到山林或原野中祭祀,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裕固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包括历史传说、故事、谚语和歌谣。
保安族
保安族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一个民族。保安族原居青海省同仁县境内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三庄,清代同治年间,被迫迁入甘肃,在今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刘集一带定居下来。现在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故称“保安人”。1990年,甘肃有保安族人口11069人,比1953年增长了124%,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6%。保安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东乡、土族语言比较接近。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期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保安族没有文字。保安族以农为主,打制腰刀是保安族的一项重要手工业;服饰、饮食与回族、东乡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大致相同。文学艺术以口头文学为主,目前整理出来的有20多篇,保安族“花儿”以“保安会”为主调,辅之以其他调会,是河州“花儿”中的一枝奇葩。
蒙古族
甘肃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1990年有人口8354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45%,比1953年增长了169%。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特方言。甘肃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畜群以牛、羊为主,马和骆驼次之。服饰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蒙古族相同。饮食以茶、肉、奶为主,辅之以粮、菜等,喜欢饮酒,用马奶、山羊奶、骆驼奶酿成的酒,是蒙古族的日常饮料;主要节日是春节,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节日;民族文化以音乐、诗歌最有特色,文学艺术形式多样,有“好力宝”(民间流传很广的演唱形式)、谜语、谚语、故事、神话、传说、说书等。
撒拉族
甘肃撒拉族来自青海,主要居住在积石山县,1990年有人口673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36%,比1953年增长了155%。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由于长期与汉、藏、回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很多人兼通汉语。撒拉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手工、商贩等活动也较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习惯、婚丧嫁娶、服饰上大致与甘肃其他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撒拉族口头文学非常丰富,经甘青两省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共同整理、搜集的传说、故事、民歌等已达200多种。
哈萨克族
甘肃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阿克塞县境内,1990年有人口314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17%,比1953年增长了80%。哈萨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族使用三种文字,一种是根据自己的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一种是本世纪初新创造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另一种为以斯拉夫文为基础的哈萨克文。现在主要使用第一种文字。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主要饲养羊、马和骆驼等。信仰伊斯兰教,服饰美观、独特,哈萨克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婚礼、各种节日等庆典中,常常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体育活动。节日分两种:一种是伊斯兰教的节日,另一种是民间节日,有达罕礼、猎礼、骑马庆典礼等。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民间工艺,文学形式有快板、鼓词、对唱、寓言、神话、史诗等。民间工艺主要体现在服饰、帐篷及生产工具方面。
满族
满族在甘肃没有集中聚居地,主要散居在兰州、武威、永登、天水等县、市,满族是18世纪前后以屯军的形式来到甘肃的,本世纪60-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又有大批满族工人、知识分子来到甘肃,使甘肃的满族人口大增,1990年有人口1672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9%。
甘肃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甘肃少数民族民族分布也基本呈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分布的特点。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了解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且有利于今后研究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象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四篇:甘肃省“十二五”张掖市渔业规划
甘肃省张掖市高起点规划“十二五”渔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0-2-3浏览量:545信息来源:甘肃省农牧业厅渔业处
按照部、省关于认真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甘肃省张掖市渔业部门高度重视,高起点谋划,科学编制。
“十二五”期间张掖市渔业发展规划目标是:紧紧围绕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湿地渔业、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争取到2014年池塘养鱼面积达到2.70万亩,工厂化流水养殖5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00吨,名特优水产品比重提高到总产量的80%;水产养殖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
区域布局重点是:在良种体系建设上,在高台县和临泽县分别建成年生产优质鱼苗500万尾,鱼种5000公斤的县级水产良种场;在发展鲑鳟鱼养殖上,2010-2014年全市建成国家级金鳟鱼良种场一处,面积10亩,年产鲑鳟鱼发眼卵500万粒,鱼种5万公斤,发展鲑鳟鱼养殖50亩;在黑河流域土著鱼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上,在黑河流域张掖高崖水文站段,北至黑河高台县正义峡段,全程约170公里,总流域面积6千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黑河土著鱼类自然保护区,重点是对流域内的祁连山裸鲤进行资源繁育和保护,在黑河中游的鱼类栖息地建设核心保护区,在主要河段设立核心区、缓冲区,建设祁连山裸鲤繁殖驯养中心一处,开展资源监测和保护研究;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建设上,2010-2014年在市渔业站及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共建成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4处;在推广体系建设上,继续完善市级和甘州、临泽、高台、山丹四县区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使其成为“五有站”;在 “湿地渔业”开发上,合理开发利用湿地公园、滨河新区人工湖等湖泊湿地资源,新建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和水上旅游协调发展的“湿地产业”示范基地1万亩,扩大“湿地产业”规模,打破传统单一的水产养殖生产模式,形成多种生物互补、多产业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重点和保证措施。
第五篇: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1月5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克恭,市委副书记、市长栾克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上领导王开堂、万泽刚、王军、徐永成、周双喜、安永红、卢琼华、张健、韩正明、李志强等出席会议。
陈克恭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紧密结合张掖实际,全面阐释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讲了重要意见。陈克恭指出,刚刚过去的2010年,既是我们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经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战略定位,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项重点工作,聚精会神抓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节水高效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循环工业园区初步形成,发展通道经济的优势更加凸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的收获是在生态经济背景下的生态理念明显增强,特色优势更加凸显,生态建设的成效开始显现,生态经济初见端倪;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借助于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启了城镇化建设的新篇章。全市6县区全部列入国家生态经济补偿县行列。从总体上看,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好于年初预期,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了坚实良好基础。在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形势十分复杂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指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实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不畏时艰、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结果。
陈克恭指出,形势决定任务。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张掖新跨越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综观今年大势,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47条意见的落实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甘肃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使张掖在全省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通道中的定位更加鲜明,这为我们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省产业布局中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优化了我们周边的发展环境,为我们发挥通道优势,实现与内蒙、青海等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陈克恭强调,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
域战略定位,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战略目标,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项重点,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力求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上形成新共识、实现新突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为建党90周年献礼。
陈克恭指出,要抓住主题,把握主线,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张掖新跨越。要顺应国家对甘肃、对张掖的主体功能区划定位,顺应时代要求,深刻认识一般生态的基础性、绿洲生态的脆弱性和张掖生态的独特性,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生态文明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当今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实践证明,哪里率先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充满生机活力,哪里就能取得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效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检查克服种种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悖的思想、理念、观点,澄清模糊认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上来。要在重点难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确保今年有新的发展、新的起色、新的变化。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确保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迈出新步伐。要着力推广甘州区前进村“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不断探索符合张掖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城乡互动,推动城市生态化,乡村城镇化,让农村有城市的现代气息,让城市有农村的独特风味。要立足于农畜产品和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低碳的、清洁的、循环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强力推动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乘势而上,抢抓政策机遇,集中精力建设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打造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三农”综合试验示范区。今年,其他5县,每个县都要建设像甘州区党寨镇那样的综合示范区;全市60个乡镇,每个乡镇都要建设像前进村那样的示范村。要深刻认识通道经济发展的无限性,进一步扩大通道截面,突出宜居宜游优势,提供区域公共服务,促进资源要素聚集扩散。要以“旅游发展年”为契机,加快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无行政区划界限、无障碍的旅游经济协作区,形成区域大旅游格局,充分展示张掖“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要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要认真做好县级党委权力运行公开试点工作,以此带动各级各部门的党务公开,使之更加广泛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民生问题听民声。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落实好,把资金管理好、使用好,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陈克恭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更加注重理论武装,深入持久地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不断提高科学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更加注重用人所长,大胆启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让每个岗位有合适的人去干,让每个人有合适的岗位。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更加注重责任落实,努力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栾克军就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强调,要着力抓好“四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规划编制进度,进一步加大森林、草原、冰川保护力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积极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
划编制进度,保护流域生态功能;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提升宜居宜游、生态张掖的品牌形象。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和推进农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以规模化布局创优产业基地、以标准化生产创优产业品牌、以产业化经营创优产业效益,做大做强现代农业。要加快建设通道经济特色市,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和优化招商、创业环境形成的后发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强入张、引优入张,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西部地区承东接西、通南连北的游客集散中心、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上的重要目的地。充分利用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形成的便利条件,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仓储运输等新型服务业态。推动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通道经济发展搭建平台。要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市,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以省上把肃南县纳入比照藏区扶持政策范围为契机,积极谋划和建设带动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等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牧区群众交通运输和居住条件。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肃南建立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强与周边民族地区的沟通合作,巩固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栾克军强调,要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要大力发展“两新一特”产业。以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在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三个领域,形成较强区域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使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二要强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旅游发展年”活动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焉支山、山丹马场、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加快景区道路、星级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大佛寺5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4A级景区创建工作,促进基础设施大改进、接待能力大提升、品牌效应大扩展,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佛教文化内涵,积极支持文化产业、旅游商品开发,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三要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创造更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以甘州区为中心,规划建设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特色鲜明的物流企业集聚区和物流园区,提升物流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今年要重点抓好火车站、高速公路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加大县区、乡镇特色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社区双进”和“农超对接”工程,着力扩大连锁农家店覆盖面,扎实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城市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增长。
栾克军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争取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拿出更多的财力向公共服务、民生保障领域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全面创业活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全面落实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要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全面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推进措施,确保今年各项工作顺利起步;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高度重视稳定物价和安全生产工作,以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工作举措,新的发展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