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西糖业发展概况
一、巴西糖业概况
(一)糖业发展状况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产糖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出口国。全国共有25个州,其中有20个州生产甘蔗;有307个工厂生产食糖、酒精和其他与甘蔗相关的产品;在这些工厂就业的工人有60万人,另外还有4万独立的甘蔗生产者(生产全国30%的甘蔗)。
20世纪30年代巴西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糖业处于崩溃的边缘。_直到二战后由于欧洲糖业遭严重破坏,在市场强烈需求刺激下得以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糖产量达到300多万吨。1971年巴西政府制定了加速发展糖业的法案——国家甘蔗糖业改良计划;为了加强对糖业的集中统一管理,政府采取了全面控制生产计划、产品价格、贷款贴息和出口补贴及配额等措施,糖业得到迅速发展.食糖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440万吨,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900万吨,20世纪90年代更以平均每年递增100万吨的速度增长。但1998—1999年榨季开始,政府取消了对糖业的干预和扶持,且当时正值国际市场糖价下跌,由此导致巴西国内甘蔗价格下降。甘蔗产量连续两年下滑,5年平均产量从80吨/公顷下降到70吨/公顷以下。糖价也跌到了10年以来的最低谷,每吨只有62美元。
从2001—2002年开始巴西糖业又出现恢复性的快速增长,到2002—2003年榨季巴西甘蔗和食糖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产甘蔗3.18亿吨,产糖2398万吨,其中中南部占85%。预计2003—2004年榨季产量还将进﹁步提高,甘蔗产量将达到3.44亿吨,产糖2432万吨。平均起来,农民每年种蔗收入为45亿美元,工厂销售食糖年收入35亿美元,酒精收入45亿美元。各级政府从食糖销售中征税14亿美元。蔗糖已成为巴西经济支柱产业。
(二)糖业管理体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巴西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和通货膨胀,1995年进行经济改革,宣布市场开放;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竞争机制。因此,巴西糖业也由政府实行高度的统一管理和经营改为自由贸易;全国糖业酒精协会组织也不复存在;1998年5月放开糖价和酒精价格,价格由市场需求确定,但原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糖厂运行机制和市场操作规范仍继续保留下来。巴西糖业的价格放开使糖业遭到巨大冲击,与糖价(酒精价)挂钩的甘蔗价格不能承受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出现了不少糖厂亏损的情况。而巴西有它独特的稳定甘蔗生产的调节方式,当糖价下跌或汽油价上涨,则转用甘蔗生产更多的酒精,以此来保持糖、酒精价格的稳定,从而稳定甘蔗的收购价。
尽管巴西糖业亦采取市场放开政策,但政府仍对这一特殊行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保护。一是食糖国内售价和出口价不一样。各州政府对本州内的甘蔗不收税,但对跨州收购的甘蔗征9%或12%的税;同时对国内销售的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销售额的12%),但政府对出口糖免除一切税赋。二是政府控制酒精与汽油渗混的比例,有强制性的法令。当糖价下跌,提高汽油中的酒精渗混量比例,多耗用酒精,从而支持国内糖价恢复。三是给予糖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如1999年糖价很低时造成国内酒精大量库存,政府动用财政购买全部库存酒精,并采取措施促进内销与扩大出口。
(三)糖业基本数据
1.甘蔗单产和含糖分。巴西是世界甘蔗糖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其中中南部的甘蔗种植最能代表巴西的甘蔗发展水平,其甘蔗单产从1971年的63吨/公顷发展到1998年最高水平86吨/公顷。1999年因取消政府对甘蔗种植的扶持,蔗价下跌导致单产下降,但自2000年开始又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南部甘蔗单产为79吨/公顷。中南部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上下浮动,最高可达16%,最低的不到12%。2002年平均含糖分为14.7%。
2.甘蔗、食糖的生产成本与价格。巴西的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只有83.3美元/吨,东北部111.6美元/吨。食糖生产成本为160美元/吨(人民币1328元/吨),比日本糖每吨低670美元,比广西(2002—2003年榨季食糖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税后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低551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中,支付甘蔗价格的成本占62%,其中包括20%的机械成本;食糖加工成本占34%,管理成本占4%。
巴西甘蔗收购价格不是按照甘蔗重量而是按照甘蔗糖分来进行计算。例如2002—2003年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的含糖分为14.7%,这就相当于1吨甘蔗产147公斤的白砂糖,而每公斤的白砂糖每一个州都根据市场有不同的价格,例如中南部1公斤糖值0.65元人民币,计算得出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为95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2001年平均糖价为巴币23.8元/50公斤,2002年为巴币26.1元/50公斤,合人民币各为1383元/吨和1516元/吨。而同期中国甘蔗糖价格为3840元人民币/吨和2663元人民币/吨,每年每吨各高出2457元人民币和1147元人民币。
3.出口情况。巴西是传统的原糖出口国,食糖是继大豆和肉类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品。由于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只有160~170美元/吨,加上1999年巴西发生经济危机,货币贬值,使其食糖大量流入国际自由贸易市场,主要销往俄罗斯、埃及、印尼、美国、摩洛哥、约旦、尼日利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出口量增长很快,目前已达1400万吨,占国际贸易份额的40%以上。巴西糖业今后的发展将对世界糖价及食糖出口的市场份额乃至整个世界食糖贸易结构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借鉴巴西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糖业
(一)推行规模种植,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甘蔗平均每公顷已达60吨以上,与世界发达产糖国家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在实现良种化、水利化等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方面来看,则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巴西是连片大面积种植,中南部机械化程度达到80%,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蔗农有较高的收益,糖厂也有了稳定的原料基地。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甘蔗种植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统一规划,甘蔗种植分散,无法进行蔗田基本建设如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和蔗区道路修建等工作;甘蔗种植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落后状态。以广西为例,平均每个农户种蔗面积为0.27公顷,提供原料蔗18.4吨。而巴西每户种蔗40公顷,是广西的150倍;每户提供原料蔗3180吨。广西仅仅依靠0.27公顷甘蔗地(毛收入约4000元人民币),要使一个4口之家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应借鉴巴西的经验,大力推行甘蔗种植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专业种植户和糖厂租赁承包土地,实现企业化的规模经营;通过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大幅度降低糖料种植成本,提高单产和含糖分,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固、坚实的糖业原料生产基地,这也应是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糖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改革我国甘蔗收购制度,实行按糖分计价
巴西糖厂随时对甘蔗的含糖分进行测量,一旦达到所需的糖分就及时砍榨。工厂按每吨甘蔗可生产出的工业食糖(理论值)来付农民蔗款。这种做法可以使农民自觉更新糖分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甘蔗含糖分,减少甘蔗糖分在砍、运过程中的转化损失,保证甘蔗新鲜入榨,提高出糖率,由此降低食糖生产成本。
建议改革我国现行的甘蔗按重量计价改为按含糖分计价,这是提高甘蔗含糖分、提高产糖率、提高糖厂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只有改革收购制度,使农民从提高糖分增加的收入远大于单纯增加重量的收入,才能真正调动蔗农千方百计提高甘蔗含糖分的积极性。例如,广西甘蔗含糖分平均如能提高1个百分点,每个榨季糖产量可增加15~20万吨,价值6~8亿元。目前按高糖品种给予适当加价的做法,存在诸多的弊病,没有真正体现高糖品种得到高糖分的效果。
(三)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大中型糖厂(2000吨/日以上)在规模、自动化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巴西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我国糖厂平均规模偏小,如广西为2400吨/日,是巴西的1/5,未能达到最佳经济规模(4000吨/日以上)。二是巴西糖厂也是通过不断的改造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十分注重投资效果,注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现有设备的关键部位,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而我国糖厂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工艺参数不能达到最优化。三是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岗位定员松散,管理机构臃肿,用人是巴西同规模糖厂的10倍。
我国目前正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四)降低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参与国际竞争
制糖行业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巴西目前是世界上产糖成本最低的国家,从WTO规则即关税配额将进一步降低直至取消的长期趋势来看,巴西糖无疑将对我国食糖产业构成很大的威胁。中国糖业要抵御进口糖的冲击,守住国内市场,吨糖含税成本必须降到2000元人民币以下。而国产糖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把吨糖含税成本降至1800元人民币。
2002—2003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为83元人民币/吨,而广西甘蔗生产成本为我国最低,为137元人民币/吨(包括蔗种、种植、肥料、各种税费和人工投入),是巴西的1.65倍,根本原因是广西的资源禀赋不如巴西。由于广西人均耕地面积太少,造成甘蔗的生产规模狭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而且由于在甘蔗品种改良和技术投入方面不如巴西,单产为69吨/公顷,每公顷比巴西中南部要低10.5吨。
2002—2003年榨季广西支付的甘蔗价格是150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58倍;广西甘蔗到厂成本价为181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7倍。广西食糖的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226.4美元/吨),与巴西1328元人民币/吨(160美元/吨)相比每吨高551元人民币,差距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广西原料蔗成本要明显高于巴西,食糖加工费用与巴西相差不大。但广西食糖完税成本却高达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食糖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征收的各项税费为357元人民币,占食糖成本的16%。其中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成本的8.7%,而巴西只占4%。广西对食糖的税收包括农业税、特产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各种税收以外收取的各种费用,而巴西只对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此外,巴西是食糖出口大国,出口食糖税收全免。因此,对以出口为主的巴西糖业企业来说,税收影响不大。可以说,高昂的管理费和税收是制约我国糖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已宣布取消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这些举措都将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食糖生产成本做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我国广西食糖生产成本比巴西要高,但与世界上其他产糖国比较仍属于低成本之列。如果我国能在降低食糖成本上继续挖掘潜力,食糖是具备出口条件的。
(五)借鉴巴西糖业管理体制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机制
巴西政府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对食糖市场实行放开政策,但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即便是放开市场,别的国家食糖也无法进入。另外,巴西可以用甘蔗交替生产糖或酒精来调节食糖市场和价格,即使国际糖价处于低价位时期对巴西的糖业生产冲击也不大。
目前,我国糖业还没有一个集农工贸科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的政府决策部门,也没有一个类似巴西联合企业协会组织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我们应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的路子,目的是要能控制总量、建立储备制度,力求价格稳定,从而保护蔗农、糖厂和国家的利益,使我国糖业能进一步发挥优势,稳步而健康地发展。我国应尽快制定新的糖业管理体制,在实行甘蔗指导价格的同时,政府要考虑建立食糖生产配额制度;建立食糖储备机制,设立糖业基金,适时收储过剩的食糖,稳定国内食搪市场;政府在没有能力对糖业提供国内支持的条件下,要尽快实行减免税费政策,调整金融支持政策,降低制糖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对于退出甘蔗生产的农户要给予一定的扶持,防止农户返贫。
从价格上来看,我国广西、云南、湛江、海南等地的蔗糖完全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努力的是为我国糖业创造一个平等的国际竞争环境,其中包括通过国际贸易谈判实现国际间公平的进口糖关税税率,取消一些地方的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此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此外,在当前世界食糖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国内需求控制食糖产量,以免造成国内和国际食糖市场的不必要波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徐雪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巴西甘蔗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种植面积590万公顷,生产总量达到4.368亿吨,比上年增长5.1%。
巴西生物能源特别是酒精燃料车的扩张和酒精出口增长,推动国内酒精产业的发展,2005年新建一大批酒精和食糖加工厂,推动了甘蔗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刺激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全国供给公司,在生产的甘蔗中,3.94亿吨将用作制糖和酒精生产,产糖2670万吨,比上年增长0.3%,生产酒精179亿升酒精,比上年增长11.8%。
巴西甘蔗大多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其产量占全国的85.7%,圣保罗为巴西甘蔗生产第一大州,2005年甘蔗种植面积310万公顷,产量2.655亿吨,占全国产量的60.8%,此外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产量占总产的14.3%
第二篇:兴宾区蔗糖业生产发展概况
兴宾区蔗糖业发展情况汇报
兴宾区糖业办(2012年4月18日)
兴宾区地处桂中盆地南缘、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总面积4364平方公里,辖6个镇、14个乡和4个街道办事处,有259个村委(社区)1681个村(屯),居住有壮、汉、苗、瑶等13个民族107.27万人。兴宾区土地资源丰富,全区有耕地面积241万亩,其中水田64.5万亩,旱地176.5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有耕地面积3.07亩。兴宾区气候条件良好,地处南亚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横贯区境南部,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20.7度,年平均降雨量1353.7毫米,年无霜期321天,极利于甘蔗生长。兴宾区发展甘蔗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一、兴宾区糖业发展现状
兴宾区(原来宾县)的甘蔗生产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每年种蔗面积不足10万亩、进厂料蔗不足15万吨。1985年原来宾县党委、政府提出“抓好一根蔗,搞活来宾经济一盘棋”的战略思想,制定发展甘蔗生产的激励和优惠政策,甘蔗生产快速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种蔗面积达到20多万亩,进厂料蔗接近50万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县甘蔗面积达到30万亩,进厂料蔗超过100万吨。“九五”期间,原来宾县的甘蔗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到1999年,全县甘蔗面积达到42.5万亩,进厂料蔗超过200万吨。
进入21世纪,兴宾区甘蔗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2002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到78万亩,2002/2003年榨季进厂料蔗达到431万吨,成为全国蔗糖生产第一大县。2006年,兴宾区甘蔗种植面积110万多亩,2006/2007年榨季进厂料蔗646万吨,产糖83万吨。2007年,兴宾区甘蔗种植面积151万亩,2007/2008年榨季进厂料蔗832万吨,提前实现了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到“十一五”期末生产原料蔗700万吨的目标,成为了全国最具竞争力的蔗糖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后,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兴宾区的甘蔗产量逐年下降,2008年进厂料蔗637万吨,2009年进厂料蔗575万吨,2010年进厂料蔗534万吨,2011年进厂料蔗512万吨。
兴宾区甘蔗生产的大发展,除开政府的高度重注外,主要得益于企业的大力扶持。虽然国家对甘蔗种植方面基本没有什么扶持政策,但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断加大对群众种植甘蔗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甘蔗种植,通过发放贴息贷款、免机耕、送化肥、送蔗种等方式反哺甘蔗生产。如今年的扶持政策:一是凡蔗农进厂一吨原料蔗,给予10元的农资实物补贴,留蔗尾做种后进厂的原料蔗每吨再给予20元的农资补贴;二是凡用地膜覆盖种植甘蔗的,由糖厂按地膜进货价优惠50%供应给蔗农;三是对实施“千亩万吨”工程的农户给予免机耕费、免费供应地膜。四是凡用水田(含高边田)改种甘蔗的,每亩给予机耕补贴100元,蔗种补贴300元。用勾机新开垦荒地扩种甘蔗的,每亩补贴蔗种300元;五是对低产连片的蔗地,企业统一调配机械深耕深松,蔗农采用勾机进行深耕蔗地种植甘蔗,深耕达到45cm以上,经申报、验收、核实后,公司按200元/亩补贴。蔗农使用大马力机械深耕深松种蔗,深耕达到40cm以上,经申报、验收、核实后,公司按100元/亩补贴。各项政策的落实,大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种蔗积极性,使兴宾区的甘蔗生产得到持续的发展。目前蔗区覆盖全区20 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259个村委会,种蔗农民16万户、70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77%。随着甘蔗生产的快速发展,兴宾区辖区内制糖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辖区内拥有来宾东糖集团迁江公司、凤凰公司、桂宝公司和来宾永鑫公司、来宾永鑫小平阳公司、红河制糖公司共6家制糖企业。此外,另有陶邓乡整体划入廖平糖厂蔗区、平阳镇溯社办事处整体划入合山祥星公司蔗区。到2011/2012年榨季,兴宾区辖区内制糖企业总日榨能力已达到67000吨。
二、兴宾区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08年开始,兴宾区的料蔗产量逐年下降,除开天气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
(一)种蔗成本不断上涨。这几年随着农资价格、人工费用等不断上涨,甘蔗种植成本不断增加,虽然甘蔗收购价格也有所提高,但种蔗效益比还是逐年下降。群众的种蔗积极性不是很高,投入的资金虽然同比没有下降,但人工管护的力度却严重不到位。
(二)甘蔗品种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低。新台糖22和16号等当家品种(占总面积90%以上)在兴宾区种植时间已有十多
年,逐渐退化,蔗茎变细,植株变矮,单产下降。
(三)甘蔗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甘蔗连年种植,轮作很少,加上品种单一,造成甘蔗病虫害一年比一年重。
(四)种蔗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与制糖企业大规模自动化生产严重不适应。
(五)蔗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蔗地95%以上是旱地,受秋旱威胁大,甘蔗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单产偏低,总产波动幅度较大。
三、发展蔗糖生产的一些建议。
(一)国家把发展甘蔗生产提到与粮、棉、油同等的高度,对甘蔗种植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把种植甘蔗与粮、棉、油同等看待,给予同等的补贴扶持。
(二)加大科技兴蔗力度,提高甘蔗单产。目前,兴宾区甘蔗单产和蔗糖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在全区大力推广甘蔗生产“六化”(即:良种化、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利化、契约化)生产,实现甘蔗生产高产、高糖、高效节本的目标。一是良种化。全区甘蔗品种以新台糖系列品种为主,其中新台糖22、16号面积占总面积90 %以上,品种结构单一。今后几年内,要力争在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甘蔗新品种的引进、筛选、推广上有重大突破,重点推广种植自治区确定或批准的来宾市具有较高推广(试种)价值的甘蔗新品种(新品系),大力推广新台糖22号健康种苗,逐年降低新台糖系列品种种植比重。二是机械化。机械深耕深松蔗地是解决甘蔗单产过低的既简单又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旱区甘蔗栽培的主推抗旱栽培技术。在充分运用国家、自治区有关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各制糖企业对购买甘蔗生产机械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补贴,对实行机械深耕深
松种蔗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机耕补助,用2-3年时间,使全区9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拥有量稳定增加,满足新植蔗85%以上深耕深松技术的要求。三是智能化。土壤化验是甘蔗生产智能化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壤化验室,配齐配全各种设备,为广大蔗农提供精确的施肥方案,全区每年要完成甘蔗智能化配方施肥面积1.5万亩以上。四是规模化。乡(镇)要尝试和鼓励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进行合理流转、租赁,推进大面积连片种蔗,大力发展种植甘蔗专业户、专业村,确保农民种蔗与制糖企业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相适应。五是水利化。鼓励蔗农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利用高边田、旱田种蔗,有条件的地方可提水灌溉。全区每年要新增蔗区水利灌溉面积 2万亩以上。六是契约化。促成辖区制糖企业完善订单农业工作,按照平等、自愿、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在确定的糖料蔗区内与蔗农或者蔗农委托的当地村民委和蔗农协会签订糖料蔗收购合同,使松散型的契约关系变成严谨的契约化管理。通过合同化管理,确保制糖企业有稳定的蔗区和充足的原料蔗供给。
(三)继续加大制糖企业反哺甘蔗种植业力度,推进蔗区基本设施建设。甘蔗种植业是蔗糖业“第一车间”,因此,为稳定现有蔗区和甘蔗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完善制糖企业返哺甘蔗种植业机制,落实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使制糖企业在蔗区修路、引进良种、化肥和鼓励、扶持乡镇、村屯发展甘蔗生产方面的投入经常化,突出解决广大蔗农在发展甘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为甘蔗生产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强蔗区管理。由于甘蔗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计划性,市场定价以及与企业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特征,如果蔗农不
按合同供蔗,糖厂跨蔗区抢购原料蔗,都将破坏甘蔗生产、加工、销售这条生产链,使糖业生产难以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蔗区管理政策,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能理直气壮地抓好蔗区管理工作,维护好广大蔗农切身利益、维护好制糖企业经济利益,进而确保兴宾区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我国糖料和食糖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糖料和食糖业的发展概况
2008-04-02 13:43
我国食糖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作为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我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统计,我国食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以前,我国食糖产量在600~800万吨之间,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食糖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多数年份依靠食糖进口来弥补。2003年以来,我国食糖产量、消费量均超过100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田间糖厂(产出半成品的原糖)+精炼糖厂(产出精制糖)”生产方式,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厂生产原糖,然后供给精炼糖厂进行精炼生产并作为饮食用糖供应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也是以原糖为主。我国糖厂几乎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即糖厂通过甘蔗榨汁、沸腾浓缩、中心分离、提炼等工艺一次性直接生产出日常消费的白糖,所以我国食糖市场流通和消费的基本都是白糖。与二步法相比,我国一步法生产的一级白砂糖只相当国际耕地白糖的标准,质量相对较差,基本没有出口市场。
(一)生产概况
1、我国糖料发展目标
根据我国农业部发布的有关文件,我国糖料种植的发展规划包括:一是以发展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二是建设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三是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我国糖料生产的区域分布
我国甘蔗糖的主产区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广东湛江等地,甜菜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等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逐渐向西转移,区域布局得到优化。按照气候条件适宜、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制糖产业布局合理等原则,我国选择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包括48个县(市)。目前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种植面积已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45%以上。
3、我国食糖的产量及分布
产量处于上升趋势中,有周期性波动。我国18个省区产糖,南方是甘蔗糖,北方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国食糖产量的80%以上,近三年达到90%以上,2003/04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02万吨,甘蔗糖产量944万吨,占94.1%,甜菜糖产量59万吨,占5.9%;2004/05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57.10万吨,占93.4%,甜菜糖产量60.3万吨,占6.6%;2005/06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881.5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00.8万吨,占90%,甜菜糖产量80.7万吨,占10%,比例有所增加。从长期趋势看,我国食糖产量呈现周期性的波动,06/07榨季刚好处于上升周期,且上升趋势会延生到07/08榨季甚至08/09榨季,其中甘蔗糖所占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中,而甜菜糖所占比重处于下降趋势中。06/07榨季,食糖产量为1199.4万吨,预计07/08榨季,产量将达到1389.5万吨。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占广西耕地面积的1/3。2004/0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26万亩,平均亩产4.45吨,全区34家制糖企业共95家糖厂开榨,共生产白糖532万吨;2005/06榨季,食糖产量达到537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1%,比上榨季提高了3个百分点,表明广西糖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广西制糖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突出,生产成本比广东、云南低近200元/吨,比北方甜菜低近350元/吨。广西15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拥有糖厂67家,其生产能力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区的87.8%和88.91%,是广西和全国糖业界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云南全省有11个地、州、市产糖。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临沧、德宏、保山、思茅、版纳、红河、玉溪等7个地、州、市。这7个地、州、市的食糖产量占全省产糖总量的96%以上。
广东省的糖料及食糖生产集中于湛江地区,湛江地区的食糖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
珠江三角洲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拥有东莞糖厂、顺德糖厂、江门甘化(广东甘化)等著名炼糖企业,制糖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工原糖60万吨左右。近10多年来通过进口、进料和来料加工开展炼糖业务,参与国际食糖贸易。
(二)消费概况
1、我国食糖总体消费情况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费国,过去我国食糖年消费约8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食糖消费量的6.2%。2003年和2004年我国食糖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分别达到1030万吨和1140万吨,人均年消费食糖量(包括各种加工食品用糖)约8.4公斤,远远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3.65公斤的水平,为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量的三分之一,也低于同期台湾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属于世界食糖消费“低下水平”的行列,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食糖35~40公斤,高的达到50~70公斤。这主要是由我国的饮食习惯决定的,食糖在我国仅仅是调味品,而不是能量补充品,因此很难达到西方国家食糖消费的水平。
2、我国食糖消费特点
季节性。食糖的消费旺季,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以及夏季冷饮的消费旺季等,淡季如每年的5、6月份。食糖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居民的饮食习惯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销区。
工业消费占主要部分。2005年我国食糖工业消费所占的比例为79%,民用消费的比例为21%。
受替代品的影响较大。如淀粉糖和糖精的生产和销售量会直接影响食糖的消费量及其发展空间。
消费具有刚性。食糖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
欧美国家,食糖、淀粉、脂肪构成居民热量的三大来源,人均消费量大,可替代产品多,而我国则将食糖作为健康甜味剂应用,人均消费量较少。
3、我国食糖消费构成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04/05年工业消费占79%,民用消费占21%。工业消费包括食品工业、饮料、制药等,食糖是其重要的原料。我国食品工业、饮料业、饮食业等用糖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食糖消费的稳步上升。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用糖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约在17%左右,其中主要是饮料和糖果、罐头、糕点等行业用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全国与食糖消费有关的主要食品和饮料产量连续5年呈现增长趋势。自从国家加强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监督管理以及推行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以来,食糖销售已有较大幅度增长。
4、我国食糖消费的前景
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了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为保障合理的食糖摄入量,到201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食糖10公斤、农村居民每年消费食糖8公斤的目标,即人均每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按14.3亿人口计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为1210万吨(不包括糖精),2010年我国的食糖年消费量可望达到1400万吨以上,但近两年,我国食糖消费增长迅速,2006/07,消费量既已达到1300万吨。此外,我国食糖消费水平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每年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因此,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食糖价格的下降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食糖消费,甘蔗糖对淀粉糖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进一步扩大了食糖的消费空间,2005年,我国淀粉糖产量有430万吨。
(三)进口情况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对粮、油、糖、毛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1999年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5年内配额数量每年增加5%,到2006年,进口食糖关税配额增长到194.5万吨。在该项配额内,进口关税15%,配额外进口关税为50%。为稳定供应,我国与古巴签订有长期进口原糖协议,每年从古巴进口原糖40万吨,进口原糖大都直接转入国家储备。
过去我国食糖一直靠进口来弥补缺口,因而成为世界食糖进口大国。1994年进口食糖155万吨,1995年达到290.5万吨,1996年之后,随着我国食糖产量逐渐提高,食糖供应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1999年底,南方主要产糖区受灾,糖产量有所下降,2000年主要用国储糖出库来补足供需缺口,净进口22.59万吨,2001年因自然灾害因素影响产量导致全年食糖缺口152.4万吨(占需求量的19.1%),净进口100.31万吨。2003年,我国食糖生产量和消费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大关,其中食糖生产1064万吨,消费1000万吨,净进口67.19万吨。2004年产量到1002万吨,消费1140万吨,缺口140万吨,全年进口93.9万吨,净进口89.69万吨;2005年我国食糖进口89.42万吨,出口15.8万吨,净进口73.62万吨;2006年,我国食糖进口136.50万吨,出口15.4万吨,净进口121.09万吨。
2007年我国食糖进口量额均下降,进口额降幅远大于进口量降幅。2007年我国进口食糖119.3万吨,同比下降12.6%,出口11.05万吨,净进口108.3万吨,同比下降10.6%;2007年我国食糖进口额3.80亿美元,同比下降30.8%,净进口额3.31亿美元,同比下降32.1%;12月当月食糖进口量4.45万吨,同比下降72.9%,进口额0.16亿美元,同比下降72.4%。
进口量在关税配额之内,且占比下降。2007年食糖进口配额仍为194.5万吨,年进口食糖占进口关税配额的61.3%,同比减少8.9个百分点,从古巴进口的食糖最多,占全国进口量的31.8%。
国际、国内食糖价格和供求形势分析
受印度、中国大幅减产的影响,2005年国际糖价大幅上涨,2006年食糖产量恢复,糖价开始大幅回落,2007年产量继续增长,糖价在低位震荡,国际糖价参考美国NYBOT白糖期货,从年初265美元/吨,到年末的290美元/吨,进入08年,原糖期货价格有所上升,2月初稳定在320美元/吨左右;国内糖价同样经历了2005年的大幅上涨,2006年糖价回落,2007年以震荡为主,08年初回升,参考郑州白糖期货,从07年初3650元/吨,最高时突破4200元/吨,年末回落到3800元/吨左右,07年以震荡为主,08年2月,回升到4000元/吨。
影响后期国际糖价的主要因素是巴西和印度。巴西是传统第一大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酒精生产国和第一大酒精出口国,对全球食糖和酒精市场影响巨大。国际原油的上涨,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会进一步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另外,巴西主要是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油价的上涨和食糖生产成本的提高,巴西生产重心转移到了乙醇上,食糖库存趋于下降,长期来看对国际糖价是一个利好因素.近几年,印度食糖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美国农业部预计07/08榨季印度产量可能首次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第一大食糖生产国,印度的大幅增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际糖价的走软,印度也将加大乙醇的生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报道,由于06年国际糖价偏低,在此背景下,印度农民疏于田间管理、减少生产投入,进而导致甘蔗单产下降,加上因甘蔗收购价偏低和拖欠款问题得不到解决,糖厂推迟开榨等原因,本制糖年印度的食糖产量可能达不到先前预期的3178万吨,而且还有可能从06/07制糖年的3064万吨降至2600万吨的水平,但国内过剩量依然很大,出口部分有望继续增长。自07年10月份开榨以来,07/08榨季印度食糖出口已经超过160万吨,预计到9月份榨季结束之前还能出口140万吨,达到300万吨,比06/07榨季的180万吨大幅上升。国际糖价每次上涨都将是为印度创造一次扩大出口食糖的有利机会,目前印度产糖的出口价比巴西和泰国更具竞争力,但近期印度国内糖价上涨,糖厂倾向于内销,同时印度政府对食糖出口提供运费补贴受到WTO调查等因素有可能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印度国内粮食供应短缺,政府把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从850卢比/100公斤调高至1,000卢比/100公斤,不少蔗农因此放弃种植甘蔗,转种粮食作物,基于此,不少国际组织认为08/09制糖年印度的食糖产量还有可能再下降20~25%,降到2200~2300万吨的水平。
甘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原料,原糖与乙醇形成了替代关系。在2006/07,巴西甘蔗用于生产食糖和乙醇的比例大约为50:50。近几年,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生产乙醇的比例逐渐增加。市场方面已把食糖价格的走势与石油价格的走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石油价格的涨跌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状况,影响国际运费,还会影响酒精产量,进而影响全球食糖的价格和产量。
总体来看,07/08世界食糖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一时难以突破,将主要呈现震荡调整局势,甚至还有下调的可能性,但原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比价效益和消费的增加将对国际糖价构成一定支撑。预计糖价也将在08年后走向供需关系趋近的状态,届时,糖价将出现回升,并可能维持走高,因此糖的远期价格相对看多,有上涨的诱因。
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分析:近几年,我国白糖产量一直在持续增加,根据数据,2006/2007,白糖产量为1286万吨,增长36.09%,预计2007/2008,产量为1385万吨,增长7.74%,进口方面,我国食糖进口实现配额管理,08年将维持194.5万吨,配额外进口食糖征收50%的进口关税,对国内供求的影响不大。近几年,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涨,甘蔗糖形成了对玉米淀粉糖很强的替代作用,国内甘蔗糖的消费增长较快,加上国内的收储政策、产区天气等因素对国内糖价构成了支撑,不可能出现象2006~2007年国际糖价的大幅回落情形,市场将以震荡调整为主,如果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也有可能会出现回升。
决定我国食糖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糖料收购价格、糖加工成本、各种费用(如财务费用、仓储费、销售费用等)、各种税(增值税、环保税等)。2006/07榨季广西甘蔗维持在260元/吨左右,广东甘蔗在300元/吨左右,按照8吨甘蔗生产1吨白糖测算,2006/07榨季大集团白糖生产成本维持在3300元/吨左右,小企业在3400元/吨左右。
2007/08榨季甘蔗收购价在260元/吨附近,白糖生产成本依然会维持在3300元/吨以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糖价波动的底部支撑,因为当糖价低于生产成本时,不光会引起糖厂亏损,更会波及众多的蔗农,糖厂会联合起来暂停销售或引发国家起动收储机制,从而保护整个食糖产业。
根据最新的中国糖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月末,我国2007/08榨季已累计产糖684.49万吨,与上一榨季同期相比增产14%,上一榨季产糖量为600.85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达579.9万吨,上榨季同期产量为489.75万吨;甜菜糖产量达104.59万吨,上榨季同期产量为111.1万吨。而截至2008年1月末,本榨季全国累计销售食糖336.33万吨,累计销糖率为49.14%,这一数字远低于上榨季同期的63.63%。其中,销售甘蔗糖288.54万吨,销糖率为49.76%,低于上榨季同期的63.49%;销售甜菜糖47.79万吨,销糖率45.69%,低于上榨季同期的64.26%。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白糖市场并不乐观,依然供大于求,短期糖价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07/08榨季,广西甘蔗生长受天气影响很大。2007年广西遭遇了1951年以来的第四大旱,昼夜温差很小,导致甘蔗株矮节短茎细,剖开有空心,糖分含量降低。同时,遭遇了从1999年至今6年未遇的大面积严重霜冻,有些地方7月就已有霜冻,甘蔗生长点很多坏死,而且7月又是甘蔗生长最快的月份,使得广西产蔗损失较大。从08年1月下旬开始,广西主要蔗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冰冻灾害,使得部分蔗区的甘蔗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叶面结冰、蔗茎倒伏的现象,给甘蔗的生长和榨季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长时间低温冰冻天气造成了原料蔗运输困难,甘蔗入厂进度缓慢;农民砍收的劳动强度增加,甘蔗生产成本提高;同时还使得甘蔗的糖份损失,并影响新春植蔗的种植,受灾的新植甘蔗萌芽慢,生长停滞;冰冻天气还易造成宿根甘蔗蔗头和新植蔗种感染病菌,造成蔗蔸烂种,一些已经砍收后的甘蔗因管理不及时,有些蔗蔸已经变黑,生长点坏死。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08年1月,广西十大产糖地市甘蔗受灾面积为283.26万亩,初步预计影响蔗糖产量10万吨左右,最新的更具体的减产数据尚难以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白糖价格形成利好,特别是在人心思涨情形之下,利好总能发挥最大的效应,但从最新的现货产销形势看,库容压力并未真正解决,不排除一波强势上拉之后的价格回落,因此需要保持谨慎心理。
春节过后,白糖期货和现货市场出现一波较大的上涨行情,其中远期合约涨幅较大。甘蔗的生长周期大多是三年,近两年,我国甘蔗产量的持续增长主要源于2005/06榨季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因此,根据甘蔗生长的周期性,我国甘蔗产量的增长会持续到2008/09榨季,而这一榨季的结束也是新的甘蔗生长周期的开始,种植面积的变化将成为决定未来糖价走势的关键因素。在目前国内糖价比较疲软,而国内粮食作物如大豆、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玉米、水稻价格也有明显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将根据种植效益,增加播种收益高的,减少收益低的,若预计09年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国内食糖的供求形势发生改变,那么08/09榨季之后的国内远期糖价能够相对看多,有上涨的诱因。
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看,1996年之后,我国食糖产量逐渐提高,食糖供应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扭转了过去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2006~2007年,我国食糖产量进一步增长,自给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加上我国食糖进口的配额限制,尽管国内价格要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际食糖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将减小。但如果未来国内食糖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那么国内糖价与国际糖价的联动性将增强。
第四篇:发展概况
1.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起步于1985年。现有5家音像出版单位和3家音像复制单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已具备较大规模和实力。全省现有在编人员222人,年录音录相生产能力达5000多万盒。1996年,湖南出版音像制品294种,电子出版物10种,生产总量达到524.9万盒,销售总额突破4000万元。湖南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兼顾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推出了《洪湖》协奏组曲等优秀语言音像出版物和《解放军报全文检索》等50多个光盘产品;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致力于湖湘本土文化题材的搜集、整理工作,《湖南地方戏曲优秀剧目集锦》已被列入“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选题计划;潇湘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注重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再现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率先出版了国产录相节目、社会教育节目、科普教育节目以及地方戏曲节已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赞赏;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围绕开拓少儿智力和少儿原创音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的号角》等多部作品获得社会好评。
第五篇:巴西、阿根廷、智利z电力市场概况
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国电力市场概况南美概况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部为加勒比海,南面是德雷克海峡。面积约1797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人口 325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主要语言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平均气温达20摄氏度以上,年均降水量达1 342毫米,具有温暖湿润的特点。由于气候适宜、雨水充足、土壤肥沃,使得其种植业比较发达。此外,南美洲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蕴藏量巨大。巴西、阿根廷、智利是南美洲三个重要的国家巴西
2.1 巴西概况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国土面积约为854.7万平方公里,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是巴西利亚,人口约为1.639亿,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巴西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国土80%位于热带地区。巴西境内水系广众,雨水充沛,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居世界第四位,主要有亚马逊河系、巴拉那河系及圣弗兰西斯科河系。巴西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公用事业(电力、煤气、供水等)。
2.2 巴西电力市场概况
长期以来,巴西得益于地理优势产生的水电潜力,总装机容量的95%是水力发电,但最近几年发生的旱灾极大地影响了巴西的发电能力。根据这种特殊情况,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项电力工业规模扩张、多元化和重组的综合改革。
2.2.1 巴西的电力改革
该改革是以实行私有化、在发电和售电两个方面引进竞争机制,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主导。在这种新机制下,私人投资者在改革者的监督下管理电力企业,而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制定政策。到1999年底,巴西电网总装机容量达6100万kW,总发电量达3300亿kW/h;230~750kV交流线路和±600kV直流线路总长达64000km。
到2000年10月,巴西拥有电力公司62家,其中44家为私人公司,占71%;按业务划分,涉及发电业务的26家,私人占58%;涉及输电业务的16家,私人占6%;涉及配电和零售业务的40家,私人公司占70%。
2.2.2改革后巴西电力行业的管理体制
1、国家对电力管理的最高部门是国家能源政策委员会(CNPE),下设能源矿产部(MME)和能源秘书处(SEN)。能源秘书处领导一个规划机构(CCPE),负责提出电力发展规划,指导电力工业发展。规划机构的工作人员根据规划工作的内容由有关部门临时组建,对CCPE负责。
2、1996年12月,成立了独立的电力监管机构ANEEL,负责电力市场技术 1
和经济方面的监管工作,颁发电力企业经营许可证,规范电力市场价格。
3、1998年10月,成立了独立的国家电力系统运行者(ONS)。主要职责是:运行国家联网系统(SIN),管理国家输电网络。
4、1998年8月,成立了独立的电力市场运行和管理机构(ASMAE现改名为CCEE),管理巴西能量批发市场(MAE),负责电力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电力交易和结算。
2.3 巴西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2000年4月,巴西能源矿产部以部令的形式通过了全国电力行业10年规划(2000~2009年):10年间全国电力消费年均增长将达到4.7%;供应总量从6430万千瓦增加到1094亿千瓦,其中包括进口的部分电力;火力发电所占比重将由9.2%上升到25%。全国还将建设4.9万千米的输电线路,总负荷为9200万伏安。为此,在前5年里,巴西在国内的电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方面每年还需投入至少60亿美元的资金。
此举将极大刺激国内对电力行业相关产品的需求。可以预计,巴西的电力行业将面临一个迅速发展的局面,对于巴西国内外的电力相关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利好的发展机会。
2.4 巴西电力市场的主要企业:
1、巴西国有电力公司(ELETROBRAS)Eletrobras电力公司是联邦政府国有的控股企业集团(国家控股约52%),负责行业融资,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协调和质量监督。2006年,该公司决定进行重组,通过四个地区的子公司(Furnas、Chesf、Eletrosul及 Eletronorte)进行运作,这四家子公司是主要的能源供应者。
2、FURNAS电力公司
FURNAS电力公司在巴西的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是由国家通过巴西电力公司ELETROBRAS控股。FURNAS目前仍是一家拥有发电、输电和配电业务的公司,拥有电站 9 个,装机 908 万 kW,输电线路包括交流 138~750 kV 和直流±600 kV 线路共 17 218 km。公司分为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等部门。职能包括项目建设管理、输电运行管理及维护等。阿根廷
3.1 阿根廷概况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部, 国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为南美第二大国,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阿根廷的能源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除满足国内消费外,还向外出口。天然气的储量在南美居第二位。1999年的GDP是2800亿美元,2000 年增长了2.8%。
3.2 阿根廷电力市场状况
自1990年以来,阿总装机容量增加1/3,总能耗提高30%以上。1999年的发
电装机总容量为2325万kW,净发电量771亿kW/h。阿根廷的电力主要是依赖水电和火电,其中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 42%,发电量为31%;火电装机占53%,发电量为60%,;核电装机占5%,1999 年核发电量为9%。具体情况如下:
1、水电
由于运行费用低、污染小,阿根廷政府开发了大量的水电。但近年来天然气发电发展较快,相对来讲水电发展则一直缓慢。目前,阿根廷有两座与邻国共用的水电厂,一座是与乌拉圭共用的CTMSG水电厂,装机189万kW;另一座是与巴拉圭共用的Yacyreta水电厂,装机320万kW,也是阿根廷最大的水电厂,1998 年7月竣工。该座水电厂的建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于世界银行等组织反对其水库水位超高,所以目前仅发总容量60%的电力。
此外,阿根廷和巴拉圭还计划在Yacyreta上游19964 km处联合建造一座采用国际招标方式建设,装机容量为300万kW的水电厂。
2、火电
阿根廷的火力发电主要是燃气轮机发电,在二十七座10万kW 以上的火电厂中,燃气联合循环和燃气单循环电厂有二十座,其中燃气联合循环有六座。
3、核电
阿根廷的核电技术是拉美国家中最先进的。目前运行中的有两座核电站,一座是Embale核电站,装机容量达65万kW,另一座是Atucha核电站,装机容量达35万kW。这两座核电站提供的电力占阿根廷总发电量的9%。除上述两家以外,第三座核电站正在建设中,已完成工程的80%。政府计划将这三座核电站全部卖给一家公司,以便安全控制管理,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买家。
3.3 阿根廷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由于降雨过少,导致水力发电能力日趋下降。加之对电能需求的增加,阿根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能源危机。因此,阿根廷政府大力发展火力及风力发电。政府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还要再建设200万kW的天然气发电厂。
另外,西班牙的Endesa公司和Elecnor公司计划在阿根廷南部的Patagonia建造一座风力发电场,预计总装机容量可达300万kW,这座风力发电厂到 2010 年可满足阿根廷12%的用电需求。工程费用估计需225亿美元。总之,阿根廷电力市场的发展空间较大、前景广阔。
3.4 阿根廷电力市场的主要企业:
1、Transener电力公司
Transener电力公司是由原三大国有电力公司(SEGBA、AYE、HIDRONOR)重组而成的一家大型输电公司。其在该国超高压电力传输系统公共服务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领先地位。作为一家着眼于最新科学技术的电力公司,Transener拥有近8,800千米的传输电缆以及约5,500千米的子网络。该公司一贯坚持将“视野、使命和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理念并承诺始终以最诚恳的态度服务于世界上的每一位客户。
2、Central Puerto电力公司
Central Puerto电力公司坐落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主要经营发电及电力批发业务。该公司积极与国内外电力供应商进行相关业务合作,在业界具有良好的口碑。目前,其业务覆盖面积已横跨整个拉丁美洲。智利
4.1 智利概况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国土面积约占756 62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09.34万。首都圣地亚哥。智利地处安第斯山脉西麓,东邻阿根廷,北界秘鲁和玻利维亚,西濒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海岸线总长约1万公里,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4.2 智利电力市场概况
在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方面,2004年,智利的发电装机总容量为839.6万kW,其中水电装机占 48%;火电占 52%。
在电力市场管理体制方面,智利境内的13个州共通过四个电力系统统一起来。北部地区的输电系统斯恩和中央区域的中央系统斯戈的发电量占国内总需求的90%,是智利的两大电力系统。在这两大电力系统中,设置了管理各自系统的经济调度中心(CDEC)。
CDEC是一个自治性组织,由各系统内的电力企业代表和CNE成员组成。该组织以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为目的,监督、管理和协调与之相连接的全部设备,并作出电力调度计划。
智利的电力部门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半期便开始了民营化改革。1982 年颁布了以自由化为着眼点的《电力法》,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电力改革的国家。近10年间电力供给系统的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输配电损失也得以改善。可以说,智利的电力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开放、高效和具有竞争力的电力企业。
4.3 智利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同阿根廷一样,由于近年严重缺水,智利政府已开始大力发展火电厂(主要是天然气发电)的建设,并将水电比率下降至40%,以改善对水电的依赖状况。
智利国家能源委员会(CNE)指出,智利在今后几年内将新增装机 500 万 kW,包括390万kW的联合循环式(C/C)发电和110万kW的水力发电(预计到 2020 年,智利的天然气发电将由1995年的0上升至43%),其中水力资源较充足的地点离电力需求量大的首都圣地亚哥较远,需建设超高压输电系统,为此智利将寻求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4.4 智利电力市场的主要企业:
1、Eneris S.A公司
Eneris S.A是1988年智利实施电力企业民营化计划时重组的一家电力股份公司,其母公司是西班牙·安第斯公司。该公司的发展战略以收购低效率的国营企业,改造成高利润的企业为支柱,在近10年里,发展成为拉丁美洲最大的电力企业,1997年末,拥有140亿美元的资产。
2、Endesa公司
Endesa是智利最大的发电公司,发电量占国内发电总量的55%。发电装机容量为352.2万kW(1998年),其中76%为水电。该公司还通过全资子公司Transelec拥有、运营SIC输电系统的80%,并在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拥有控股或参股装机容量358.4万kW。
3、Gener S.A公司
Gener S.A是智利第2大发电股份公司,原名Chilgener,1999 年改为现名。1998 年,发电量占国内发电总量的23%,发电装机容量为174.8万 kW,其中 14%为水电。其装机容量的84% 接入中央输电系统SIC,其余接入SING系统。该公司积极向海外发展,在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等国也拥有457.7 万kW 的发电装机容量。1999年还建成了与阿根廷北部萨尔塔省相连接的国际连接线路 407 km以及智利北部的特鲁墨安第斯天然气电厂(63万kW)。考察以上三国电力市场的重大意义
近些年来,上述南美三国都致力于大力发展其电力设施,进行了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大力发展电力产业,也使得该三国在国际电力交易市场上非常活跃,并积极参与和发起电力行业的国际合作研发项目上的合作显得十分开放。对于中国的企事业而言,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良好商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考察三国电力市场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了解南美洲电力市场的整体状况;
2、考察其电力市场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3、参与其电力市场产品和工程的国际招标;
4、探讨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建设的可能性,利用设备和技术进行投资;
5、把握契机,开拓市场,带动我国电力设备对该三国的出口;
6、寻找我国与该三国在电力发展领域更广泛的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