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工作中不断强化组织力和领导力
在工作中不断强化组织力和领导力
1.制定计划的能力(自我和团队);
2.执行计划的能力(以点带面、以时间换结果、以动态的眼光换结果);
3.组织’领导核心小组’;
4.不断扩充增加工作量;
5.可以不断深化、强化、固化----工作流程;
6.因材施教、因时而异,落实有效的工作方案;
7.化解矛盾、支持先进、帮助落后、打击敌人;
(敌人:内部------家贼、败类;外部-----挖墙角、散谣言、泼冷水者。)
8.有效地心态建设:在工作中不断强化组织力和领导力:
①.日常工作中;
②.定时培训。
9.以法制队加众议人情;
10.个人魅力及威信。
第二篇:兴趣、组织力、领导力是创新三要素
兴趣、组织力、领导力是创新三要素
来源:河南亦锐营销策划 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开幕。上海电气集团的副总裁徐子瑛就创新驱动的三要素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技术人员的兴趣、企业组织力和领导创新精神是创新的三要素。
徐子瑛说,兴趣是技术人员最重要的源泉,创新驱动主要源于兴趣。要实现创新,就需要一批对这个行业非常有兴趣的人,如果有了这样一批优秀的、有兴趣的人,再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可以引领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愉快的工作。这样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创新的动力。
创新的第二个要素是组织驱动力,她说,作为一个企业要发挥组织的驱动力。首先,要明确创新的目标和意图,瞄准世界前沿的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制订产品的技术路线图。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的文化,激励内部人才进行创新活动。
最后,同样不能缺少的是领导驱动力。她说,一个企业或一个领导者的创新动力,主要源于他对事业无限的热爱,以及对目标极高的追求。
如果一个企业要创新,领导者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并将这种创新的精神融入到企业各个方面当中,建立创新的文化。
第三篇:组织领导力案例
建新公司的组织改革
建新公司原是军工企业,在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军品的基础上,又转向民品的开发与生产,并获得了成功。现该厂共有军用通讯设备、电话机、电话交换设备、音响设备等产品系列,企业资产总值2亿元,职工1600人。该公司30多年中一直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共设有21个职能科室,各职能部门各自负责一部分管理业务。五个副总经理分别负责生产、销售、技术、财务和人事等工作,并各自分管若干个职能科室。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该公司领导人越来越感到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经营的需要,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有:由于产品种类多,技术差异大,而每个管理职能部门都要涉及对所有产品的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觉得工作头绪过多,难以应付;各种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在各部门和单位之间交叉进行,相互扯皮现象严重,协调难度大;公司的高层领导整天陷入繁忙的日常事务,无暇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
为了使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不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你认为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该如何改革?为什么?
分析:
公司的现行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组织。该组织形式一般在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工艺比较稳定,市场销售情况比较容易掌握的情况下采用。但公司现在的发展已达较大规模,产品已形成较大差异的多个系列,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直线职能制组织已难以适应该公司的发展。
建议该公司将直线职能制组织改为事业部组织。如下图所示。
1.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按产品建立事业部。
2.总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公司的各种政策和涉及公司整体发展的重大决策。
3.事业部是一个利润中心和责任中心,在总公司的宏观控制下,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搞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有利于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地结合;公司和事业部的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各事业部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自主权,事业部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容易协调;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能加强事业部领导人的责任心,有助于全面管理人才的培养。
李明的工作调动
三年以前,某计算机公司招聘录用两名计算机专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张强和李明。公司人事经理决定让他们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虽然两个人都愿意从事该项工作,但张强个性外向、热情、开朗,善于交际且主动;而李明则与之相反。一年后,张强完全适应了销售工作,且成绩出色,被提升为部门副经理;而李明表现一般,仅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明找人事主管谈话,说他准备辞职,对营销工作早已不感兴趣。人事主管私下了解,得知李明有极强的创新精神,高中时就获得过科技发明奖。人事主管和公司总经理找李明作了一番长谈后,将李明调到公司研究开发部工作。李明到新的工作部门不到一年,两项发明就为公司创利二十多万元。
1.为什么张强能适应营销性工作,而李明就不能?
2.如果你是公司管理者,你如何解决李明提出辞职的问题?
3.从这一案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要点:
1.张强的性格较好地适应营销工作特点,而李明的性格与之不一致是导致他们的成败不一的重要原因。
2.作为管理者,面对部下的辞职,应深入了解其辞职原因,了解其个性、兴趣、气质和志向等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其调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以激励他的创造性、主动性。
3.人员配备工作的目标是:探索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的规律和方法,正确处理和协调组织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和事、人和物的关系,使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协调,实现最优组合,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管理者应了解组织中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任务,使人、事相适应,提高工作绩效,完成组织目标。
检测一下你的冲突处理风格
冲突处理风格问卷:
当你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你是否经常用下列方式来表示?答案可以选择(经常、有时、很少)。
1.我会进一步了解我们之间的不一致,而不是立刻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强加给他人我的看法。
2.我坦诚地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并欢迎有关这一方面的进一步的讨论。
3.我寻求一种双方共同满意的解决办法。
4.我要确保自己的意见被倾听,而不能让别人不听我的意见就下结论。当然,我也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5.我采用折衷办法,而没有必要非去寻求完全满意的解决办法。
6.我承认自己错了一半而不去深究我们的差异。
7.我总是迁就别人。
8.我希望自己只说出了真正想说的一部分。
9.我完全放弃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改变别人的意见。
10.我把有关这一问题的所有矛盾搁置在一旁暂不考虑。
11.我很快就会同意别人的观点而不去争论。
12.一旦对方对某一争论感情用事,我很快就会放弃。
13.我试图战胜其他人。
14.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成功。
15.对于一项好的建议,我从不退缩。
16.我更愿意取胜,而不是进行妥协。
给你所选择的“通常”打5分;“有时”打3分;“很少”打1分。然后计算每组陈述的总分,分组方式如下:
A组:项目13~16
B组:项目9~12
C组:项目5~8
D组:项目1~4
分别对每组进行分析。任何一组得分在17分或以上的,属于高程度;得分在12-16分之间属于较高;得分在8-11分之间属于较低;得分在7分或以下属于低程度。
A、B、C和D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冲突解决策略:
A——强迫/支配:我赢,你输。
B——和解:我输,你赢。
C——妥协:双方都有所赢,有所输。
D——合作:我赢,你也赢。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因地制宜改变自己对冲突的态度的能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冲突的习惯风格。此问卷能够帮助你认识你处理问题的基本风格。
你也许能够改变你的基本风格以适应某种冲突环境;但是你的基本风格表明你最可能采取的行为和最经常采用的冲突处理方式。
附:新棋武士2
一、游戏目的:
了解团队组建的过程、应考虑的要件及团队的分工与合作。
二、游戏程序: 第一阶段:小组议事(10分钟)
1、讨论如何应战
2、小组成员编号及按照棋子角色分工(将分工状况交给讲师)
3、制作表明身份的身份卡(一面为号码,一面为角色名称)第二阶段:小组布阵(3分钟)
小组按照先后次序进行布阵 第三阶段:应战阶段(20分钟)
1、选取一种方式决定谁先走棋
2、讲师宣布开始作战(某组先走)
3、根据讲师指挥及规则四组作战
第四篇:如何提升组织领导力
如何提升组织领导力
自从领导力一词在国内传播开来之后,领导力的培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的重视。但对于领导力的培育和提升,国内企业却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其中以“个体领导力”的培育来取代“组织领导力”的意识和行为尤其突出。中国企业主更多的迷恋于“个体领导力”的培育和提升,而事实上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获取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和提升“组织领导力”,这才是领导力培育的关键。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度和外在形象,是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并遵守执行的。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从“个体领导力”转向对“组织领导力”的培育,就应该从培育和提升企业文化力角度着手,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组织领导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国内企业领导力培育中的误区“个人领导力”替代了“组织领导力”
自从领导力一词被引入国内之后,对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实施也证明领导力的培育将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如何发展领导力却成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笔者在面对众多企业老总的时候,每每谈及领导力都是兴奋不已,纷纷阐述自己是怎么认识并接触领导力的,参加了多少多少次有关领导力的培训和研讨,似乎自己一下子就从原来的混沌世界进入了清晰的、有序的领导境界,从原来的“粗暴式”的“管理”转化到了“精细化”的“领导”境界,不说是领导力让他“醍醐灌顶”,至少可以称得上是“茅舍顿开”。但当笔者问及:假设今天你离开企业一天,企业是否可以就此正常运转?十天,半个月呢? 3个月,半年呢?你的下属是否同样兢兢业业,团结协作,努力地朝着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此时,很多企业老总就会陷入沉思。是的,这就是目前国内企业老总对领导力培育和提升中的迷恋和误区。个人通过一系列的“领导力”培训,个体领导者的个人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对企业的运筹帏幄能力确实是越来越好,越来越高,但正是这种美好的自我感觉,使得他往往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下属,甚至是他的领导团队对他个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决策离不开他,日常的管理也离不开他。领导力的培育成为了其尽情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而全然没有了周边“伴舞者”的身影。“个体领导力”的培育被发挥到了极致,而完全掩盖了对“组织领导力”的培育。而组织领导力的培育却才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源泉和动力。
虽然目前国内对领导力的定义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但对领导力的核心界定要素,大家还是基本可以达成共识的:首先是一个团队;其次团队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再次是团队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就为我们指明了领导力培育的方向:个体领导力的培育最终要转向于组织的领导力,要将个人的魅力、个人的影响力转化为管理团队,至少是领导团队的组织影响力,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保证具有最强的作战能力,毕竟企业对个体的依赖总是有限度的,这即包括时间的限度,也包括空间的限度。
从“个体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的培育转变,就要求个体领导者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转变:从命令、控制的管理方式向教练、辅导员的角色转变;从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向民主议会制的“领导”方式转变;从“英名决策”、“伟大统帅”的形象向相信并依赖于“群众的力量”的“幕后英雄”转变。
二、企业文化力的培育可以有效促进“组织领导力”的提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愿景、使命与价值观,及其在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和对外形象的集合。企业文化建设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激励、引导和约束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为原则,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科学的企业文化体系将充分体现出对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六大作用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如图1:企业文化六力。
企业文化建设,即企业文化力的培育,将从二个方面实现对“组织领导力”的提升。
第一,企业文化力的培育首先要求个体领导者基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构建完成企业未来的发
展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与“组织领导力”的构建相对应,个体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首先在于可以“看到”,并清晰地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以及清晰企业在实现这个美好未来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这个美好的未来和价值理念便是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雏形。
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便是“个人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转化的过程: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首先在个体领导者的头脑中形成,之后将在领导团队中达成共识,再逐渐传递到管理团队,最终发展成为整个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美好的、科学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个体领导者的个人领导能力、个人魅力的综合表现,是其作为团队领导者的个体领导力的外化,但当这个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成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时候,它便成为了这个团队、这个企业向人们展示出来的组织领导魅力。
比如福特公司,它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提供汽车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品公司”,它的使命是“献身于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个人活动能力的事业”。它的价值观是“客户满意至上,生产大多数人买得起的汽车”。在这之前,这个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可能仅仅是福特先生个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展示了福特先生个人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但当它成为福特公司整个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福特”这个公司给我们展示出来的勇气和决心,感受到的是福特公司的组织魅力:是福特公司,而不是福特个人;是它现在的整个经营管理团队,而不是单个的个体行为。
因此,“个体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的转化,首先就需要将个人的魅力、个人的美好蓝图通过文化的建设转变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成为整个组织团队展示给人们的自信、承诺和独特魅力。第二,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通过相关制度、行为规范确定下来,并以培训、辅导、日常监督和评估等各种方式,将其内化为组织的领导力,成为引导、激励与约束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保障。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确立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层面,企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凝聚力、激励力、导向力和纽带力等文化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将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从制度上确立下来,从意识、行为上进行培育和宣贯,通过“认知-掌握-内化”这样一个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构建,形成“组织领导力”。
目前,国内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的最大问题也正是在这第二个层面,即无法将企业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进行内化。而无法内化的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依然还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美好愿景。从领导力的构建来看,也只是“个体领导力”,而非“组织领导力”,甚至连“个体领导力”都不是。
依据笔者多年的企业文化咨询实践,要实行企业文化内化的目标,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相关配套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确立,其实是对企业旧有经营管理理念的否定或修正,因此,凡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流程都应当进行重新梳理。但由于受到组织能力及现有资源的限制,企业可能无法一步到位。因此企业可以依据“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析矩阵对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制度进行分析,列出实施调整的先后顺序。依据经验,笔者认为至少三个层面的制度应该在企业文化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确立后需要马上进行调整的:
一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机制,这是实现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组织意识转变的前提;
二是企业文化手册和员工行为规范的编撰和设计,是为理念的执行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指导,以标准说话,避免模棱两可,这是实现文化内化的基础;
三是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文化建设重在引导,要让员工切实体会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好的可以得到什么奖励,不好的将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是实现文化内化的保障。如表1: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日常奖励和诚勉机制。
四是文化建设的日常考核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有了引导还不够,还要有日常的考核、监督和评估,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的日常绩效考核体系中去,设定相应的指标,占有一定的权重,这样员工才能逐渐认识到文化就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而不是口头文字。如下表2: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日常考核管理指标。
(2)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明确其职责,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和推广。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结构来保障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推广和实施,确保文化理念可以依据既定的方向前进,并逐步内化为组织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成为组织领导力的表现。
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的设置至少需要三个层面,一个是领导机构,负责文化理念的确立和文化实施推广中的决策性问题,其成员必须为个体领导者或组织的决策层;二是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文化实施推广过程的日常宣贯、培训、管理和监督,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部门,其成员一般由总经办、人力资源部或国企的党办成员组成;三是宣贯、执行机构,他们既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又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者,其成员主要为各部门、分子公司的负责人。三个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如图2: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
(3)构建企业文化培训体系,设计并实施文化培训三年滚动计划。
根据经验总结,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到员工的认知,到理解并内化,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构建完善企业文化培训体系,从培训计划到培训需求分析,再到培训实施,再到培训效果的评估,最后又回到培训计划的调整和完善的整个闭环。在构建企业文化培训体系的过程中,有几项原则需要遵循,从而确保企业文化的有效内化:
一是为每一次的培训都精心设置好培训的主题,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培训主题的设置,但必须保证每次主题都是围绕着企业文化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来进行;
二是为每一阶段的培训都规划好预定的目标。阶段性目标的设置既是对阶段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团队成员的一种激励,毕竟分阶段的目标容易实现,也利于提升大家的积极性;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形式,可以是专家授课、内部讲师培训,也可以是个体领导、先进工作者的现身说法,还可以是各种研讨会、各种文化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文化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让每一位团队成员切实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构建“组织领导力”的魅力;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包括媒体渠道、网络渠道、实体渠道、活动渠道和人际渠道等等,让文化处处体现在团队成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培育文化的感染力,实现企业文化的内化。如表3:某公司企业文化培训实施推广三年滚动计划。
文化的内化过程就是“个体领导力”向“组织领导力”转化的过程。通过科学、系统的、有组织的文化内化过程,最终实现对“组织领导力”的提升。
第五篇:不断强化监督制约
落实全面从严治检 不断强化监督制约
根据省院《关于做好全面从严治检,强化自身监督调研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以“全面从严治检,强化自身监督,保障和促进‘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了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坚持防止和纠正“四风”和司法作风突出问题
加强检察机关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做好检察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抓手。因此, 检察机关要努力抓好自身作风建设,以优良的作风推动检察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端正思想作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一是要勇于开展批评。班子成员之间、中层负责同志之间要经常相互批评、相互提醒,坚持不懈地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新形势下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做到思想见面、谈心交心。上下级之间也要经常谈心沟通,鼓励不同意见平等交流,建立新型的融洽关系,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共同提高,努力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工作局面。二是要牢树群众观念。要扎实开展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把党性修养与人格锤炼相结合,使干警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培养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引导检察干警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深入查找和剖析群众观念淡薄的各种表现,要坚持纠正解决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敷衍塞 责,与群众打交道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冷硬横推、吃拿卡要,耍特权、逞威风,甚至以权谋私、违法办案等突出问题。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检察工作的根本标准,从而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三是要转变领导作风。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改变文风会风,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解决实际问题。要模范遵守检察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坚决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司法为民,是坚持检察机关人民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更是提高检察机关形象和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践行为民宗旨。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把查办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作为惩治重点,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关切。要切实把群众观念贯穿到司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倾听群众法律诉求,注重司法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检察工作的亲和力。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途径,推动“检察为民服务中心”的实体与网络两大平台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落实便民惠民措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热情的检察服务。领导干部要深入司法办案一线,亲自指导和参与司法办案,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在实践中提高指挥办案、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克服不良作风。继续推进“一评五制”工作,大力整治“庸懒散”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坚决纠正脱离 群众、作风霸道、特权观念等不良倾向,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心浮气躁等不良风气。大力开展检务督察工作,强化效能问责,切实消除“庸懒散”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确保检令畅通、令行禁止。三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落实司法办案、考勤考核、机要保密、车辆管理、值班应急、节能节俭等各项管理规定。坚持和完善“月通报、季点评、年考评”工作机制,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统筹推动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因事设岗,整合优化资源,有效解决案多人少与人浮于事的矛盾问题。突出加强对司法办案流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查,促进提高内部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整治司法作风。要切实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规范司法专项整治工作,重拳整治顽症,大力推进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司法。一是要整治司法顽疾。要突出“四个聚焦”,即聚焦司法不严、司法不公、为检不廉的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规范问题,聚焦反映检察人员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的深层次问题,聚焦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整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找准问题症结,从司法理念、政绩观、司法作风、廉洁司法等方面深刻剖析,进一步明确整改重点,研究整改举措。要紧密结合落实高检院对省院党组的巡视反馈意见抓整改,深入对照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细化整改措施,扎扎实实抓好整改。二是要严守规定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加强对制度的严格执行,坚决纠正执行软、执行慢、执行懒、执行乱等现象,切实增强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要认真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院十项规 定、市院十项承诺的学习贯彻,切实改进调查研究、解决民生难题、简化接待工作、坚持廉洁从检,坚持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检风。按照市院下发的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要求,严格对照落实,及时改进完善,确保上级相关规定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三是要加大纠风力度。坚持问题导向,从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入手,抓住重要节点、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盯紧“四风”新形式、新动向,着力防松懈防变通防反弹,带动作风整体转变。要从严查处检察人员滥用职权、作风霸道、欺压群众、吃拿卡要、冷硬横推、公款消费、相互送礼、公车私用、滥开警车、以案交友、经商敛财等违纪违规行为,切实清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二、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形势下必须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三转一聚”要求,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发挥各个检察环节中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从而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
(一)全面推进主体责任落实。要充分认识落实主体责任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牛鼻子”地位,坚持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一是要增强责任意识。要不断增强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责任意识,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都要教育分管部门的同志明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予 以教育引导,防微杜渐。要清醒地认识到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的关系。要大力支持纪检监察部门独立行使纪检监察权,维护好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确保监督的成效,从而达到以监督促落实的目的。二是要明确责任内容。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以“双责、双定、双抓”的思路确保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要在工作岗位上承担“双责”。继续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如发生违纪违规问题,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又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失察之责,坚决杜绝有岗无责的现象。要在工作目标上实行“双定”。制定目标时,既有业务工作目标,又有廉政建设工作目标,变党风廉政建设的“软任务”为“硬指标”。要在日常工作中实行“双抓”。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积极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时刻绷紧自身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这根弦,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检察工作的始终。三是要落实责任考核。要继续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与检察干部综合考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一票否决。完善考评制度。实行“年初诺廉、年终述廉、群众评廉、组织考廉”,利用专项检查、季度点评、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加强对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的检查。强化结果运用。把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与奖惩挂钩,调动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积极性。
(二)认真履行内部监督责任。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对权力进行适当的约束。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能确保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严肃检察纪律。一是要突出重点人员。积极探索对检察机关院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监督。要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情况的监督。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洁自律和遵守相关规定以及工作作风的监督。要继续落实市院领导要带队参加基层院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不断强化对基层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继续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市院负责人同基层院负责人谈话、基层院负责人到市院述职述廉制度。二是要把握重要环节。必须把健全检察权运行监督机制、抓好司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制约作为重要环节,真正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要切实强化各司法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规范侦查权、批捕权、审查起诉权、诉讼监督权等各类检察权的行使,尤其要围绕立与不立、捕与不捕、诉与不诉、抗诉与不抗诉等重点环节开展监督检查。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做好协调联络工作,整合监督资源,与案管、控申、政工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加强信息沟通、情况通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增强合力,从而构建以纪检监察、司法规范、案件管理、检务督察为核心,纪检监察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的整体联动的内部监督制约体系。三是要抓住重大事项。要不断强化对“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对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适用政策法规和遵守组织人事纪律情况实施监督,特别要对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履行监督程序。干部选拔任用方案在提交党组会 6 研究讨论前,需书面征求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下级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的配备,应事先听取上级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要加强对重大经费开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财务人员的监督,定期对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审核,按规定公开财务信息,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三)切实加大执纪问责力度。《党章》明确规定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任务重点就是监督执纪问责,要落实监督责任,最终取决于执纪问责效果。一是要严格执行制度规定。要认真抓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学习贯彻,把落实高检院《关于检察机关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的实施办法(试行)》与“双拒报告制度”结合起来,在执行上融为一体,实行季报告,做到了无缝对接。要严格规范检察人员对外交往行为,特别要规范办案人员与法官、律师、当事人和中介的关系,健全回避制度,坚决防止检察人员与当事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坚决防止利用检察权谋取私利等违纪违法行为。二是要不断提高检务督察实效。进一步完善检务督察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采取明察暗访、现场督察、突击督察、交叉督察等手段,加大督察工作力度。要把贯彻执行上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规范司法办案、作风效能等作为检务督察重点,在督查方式上,坚持多措并举,综合运用日常督察、专项督察、现场督察、函询督察、回访督察、随机督察等各项督察措施,对干警的工作作风、司法作风、纪律作风以及“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全面开展检务督察。在督查结果的运用上,建立“通报、挂钩、谈话、奖惩”四项督察结果运用机制,杜绝督察后不了了之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检务督察实效。三是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坚持对自身腐败问题零容忍,不断加大查办信访案件工作力度。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王歧山同志关于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纪律挺在最前沿,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除对发生腐败和其他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倒查相关领导的责任。对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疏于监督管理致使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的、隐瞒不报造成恶劣影响等情况将追究相关责任,实行一案双查,既查违纪本身,又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落实的深层次原因。
三、进一步创新检察机关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外部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外部监督范围广泛,主体多样,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始终坚持“主动公开、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理念,不断拓展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网络舆论、人民群众等的监督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促进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权、公正廉洁司法。
(一)更加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常态联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在“日常”两字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联络工作常态化。一是要由岁末年初突出联络向经常性联络转变。要将代表委员联络工作与检察业务工作一同部署,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加强与在通全国、省人大代表开展“一对一”常态化联络,积极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评议、情况通报会,向两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实施 情况、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等。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事项,主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调研。二是要由单一联络向多元联络转变。除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述职、召开座谈会外,还要送阅《检察日报》、《清风苑》杂志等资料,发放《征求意见函》、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等视察检察工作、参与司法检察等。要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事务所等,召开各类专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三是要由“请进来”向“走出去”转变。邀请代表委员、人民监督员和基层群众等走进检察机关,以参观宣传展板、情况通报、观摩业务比赛等形式,促进检察机关与社会各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主动听取各行各业和各级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的作用。人民监督员制度是近年来检察机关推进检察权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重要探索,当前,要抓紧完善接受监督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制度在促进公正廉洁司法中的积极作用。要以全省试点单位为契机,继续深化人民监督员选任和管理方式改革,拓展人民监督员案件监督范围,完善监督案件程序,建立人民监督员知情权保障机制,确保改革取得实效。要在做好常态化联络、坚持人民监督员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全面覆盖和刚性监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人民监督员对重点业务、关键环节的外部监督途径和方式,使人民监督员在更大的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一是要建立列席会议制度。邀请人民监督员全程监督刑事申诉案件公开答复活动、探索人民监督员列席检察委员会制度、加强对检委会的外部监督。二是要完善 听庭机制。邀请人民监督员旁听自侦案件庭审,直观感受公诉人的法律功底和业务水平,建立常态化的人大代表听庭机制,并对机制不断完善。三是要加强涉案款物监管。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涉案款物的扣押、处理,形成内、外监督合力,确保涉案款物监管“零瑕疵”。四是要主动通报职务犯罪案例。邀请人民监督员参加职务犯罪案例通报会,全面了解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情况,对预防部门案例剖析及向发案单位发送《检察建议书》进行监督。
(三)广泛深入地接受社会监督。深入推进检务公开工作,拓展检务公开渠道,全面营造“公开、公正、公信”的司法氛围,不断增强检察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要始终坚持“便民、利民、开放、互动”理念,突出公开方式的创新整合,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化”开放模式,着力提高检务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广泛性和互动性。一是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积极应对并正确引导媒体尤其是网络对涉检信息的报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主动邀请新闻媒体参与宣传报道等方式,全方位推介检察工作,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要发挥检察门户网站作用。通过检察门户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开检察机关司法依据、办案程序,披露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案件办理情况,公布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案件受理中心联系方式等,着力将检察门户网站打造成新闻网与政务网相结合、信息发布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正面舆论引导与全面舆情掌控相结合的检务公开主阵地。对群众在门户网站反映的诉求,加快分流处置效 率,及时予以答复反馈。三是要利用好南通检察微信和微博官方平台。成立南通检察阳光检务新媒体发布中心,规范编发流程,提高编辑质量,着力提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平台规范化、长效化水平。四是要深入开展“检察开放月”活动。把开展“检察开放月”活动作为深化检务公开、推进阳光检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向社会广泛宣传检察职责职能、工作绩效,真心诚意地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进一步推进各级检察院党组、检委会建设,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检察队伍建设主要取决于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检察机关应从实处着手,大力加强党组班子建设、检委会建设,为检察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能力素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能对建设学习型检察院,提高全体干警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模范带头作用。一是要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要健全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始终按照高检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检察机关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据《关于加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意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专题学习计划,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列出问题清 单,在解决“不严不实”的问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抓好上级精神学习。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推进司法工作重要讲话、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检察长会议以及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在检察内网设立学习园地,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座谈交流等方式,及时领会上级的部署要求,为全市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要抓好业务知识学习。院党组和检委会还进一步加强对法律知识和检察业务的学习,加强对新《刑诉法》、《民诉法》、《刑法修正案(九)》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学习,把握最新出台的法律政策,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民主集中,做到科学决策。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组织原则,又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一是要规范党组工作。党组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切实明确党组权限、规范党组行为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党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班子成员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积极维护党组权威,抓大事、讲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党组集体决定。二是要发挥检委会议事功能。不断加强与改进检委会工作,对于全市的重大业务部署、各级领导广泛关注的重大案件、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敏感、复杂案件等等,主持会议的检察长应当最后发表个人意见,不能以个人意见代替集体意见。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由检察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委员意见一致后对议案作出决定。三是要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市检察院党组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 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个人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涉及全院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事务决策上,党组在坚持民主集中的同时,要面向全体干警、党员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意见征求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三)发挥领导作用,狠抓工作落实。一是要认真落实决策部署。坚持党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分管的部门抓起,更加注重抓好各项工作的执行力,既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分工负责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好联合督查机制的检查督促、跟踪问效的作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党组和检委会作出的决议、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二是要强化对基层检察院的指导力度。全面落实市院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基层院、机关部门对口指导基层院部门等制度,在稳定基层队伍、解决基层难题、激发基层活力等方面解难题、出实招、见实效,切实帮助基层院解决业务工作、队伍建设、检务保障、机构设置、职级待遇、正当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三是要不断深化检察改革的力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一线指挥部”和核心作用,对于检察改革的攻坚区与深水区,定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按照上级的顶层设计,结合南通检察的工作实际,聚焦重点,分步推进,把务实与创新结合起来。对于可以先行先试的涉检涉诉机制改革、终结性法律文书上网等工作要抓紧研究落实,对于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要不等不靠,提前调研,摸清底数,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