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论试卷及答案
三明学院
专科《德育论》期末试卷
11级初等教育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1.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 思想教育D法制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 教育是()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A.思想教育的范畴B.政治教育的范畴 C.道德教育的范畴D.法制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B。政治教育部门C.道德教育部门D.法制教育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A.王逢贤B.鲁洁C.班华D.钟启泉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自然性功能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超越性B.可能性C.预见性D.教育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政治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 3.德育的经济功能 4.德育的享用功能,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2.如何理解德育与政治的关系? 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案例:
高二是比较重要的阶段,然而很多同学面对节奏突然加快的课程和直线上升的各科作业量,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应对方法,以至于经常有人上课迟到、早退.甚至在自习或上课的时间吃东西。班主任周老师多次找这些同学谈话,无奈批评教育都不起作用,一开始都是满口承认错误,保证下不为例,可惜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过后,迟到的依然退到,吃早餐的依然是把早读课堂当食堂.一天在每周例行的班会上,周老师详细地总结了本周的班务情况,包括考勤记录,然后对同
学们宣布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班实行一个针对早读迟到早退、吃早餐的惩罚措施:哪位同学迟到一次就罚在班会上给大家唱一首歌,迟到两次就唱两首,天天迟到我们就给他开个人演唱会。一是借歌声向同学们表达歉意,二是有助于同学们展示个人风采,说不定我们班还能挖掘出一两个歌星呢。”一席话听得那几个最爱迟到的男生当时就傻了眼:“唱歌?不是吧——不如让我们去跳楼好了。”
周老师听着这几个调皮鬼的长叹短嗟.暗暗地笑了。果然这招非常见效.慑于在大庭广众抛头露面进行个人表演的威胁,那些违反早读纪律的同学都收敛了很多,偶然有一两个不小心迟到的,在班上面红耳赤地放歌一曲之后,再也不敢“争取”这种当众展示的待遇了。从此以后,我们班的早读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流动红旗常常驻扎在我们班.而每周的例行班会更成为了同学们最为期待的活动.因为可以欣赏违反纪律的同学的歌声嘛。结合案例分析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2.案例
《北京青年报》1991年4月2日刊登了一篇中学生对电影《焦裕禄》的观后感,很值得我们
深思。124中的小伙子刘煜在看《焦裕禄》时哭了——“当时我真激动,恨不得马上去干一番什么。”可他走出电影院没10分钟,看看从自己身边走过的忙忙碌碌的人群,心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很多中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青春的热血和他们头脑中现有的观念发生了抵触。高一学生杨楠承认:“我看枪战片也没像看《焦裕禄》那样揪心。但是,虽然我承认焦裕禄很值得尊敬,可让我去像他那样,我可做不到。”因为他不相信人能全心全意地为别人,“焦裕禄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女中学生甄憬然回忆看电影时的感受时说:“焦裕禄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在他身上体现了最伟大的人格。”可我却不能同意那句话:„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为我更同意三毛的一句话:„假如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人应该想想自己。”崔炜同学则一直没闹明白:“焦裕禄怎么能做到像人们说的那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做?难道他就没有想到要先做个好丈夫、好爸爸吗?166中一位不愿说出名字的男生更直言不讳:“焦裕禄的确是个好人,但他太不适合用来教育我们这一代人。他活得太累。”高二学生王京宇的见解拥有着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共鸣:“现在从国家到个人都讲求务实,这是最根本和最自然的东西。人其实只有先保重自己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 结合案例分析道德教育理想化的主要特征。
三明学院
专科《德育论》期末试卷答题卡
11级初等教育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政治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
3.德育的经济功能
4.德育的享用功能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2.如何理解德育与政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案例分析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2.结合案例分析道德教育理想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篇: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1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总结先秦的教育经验。3.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4.语文单独设科始于1904年,它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教育即生活”。6.语文的教学目标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7.语文课程的性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8.1963年张志公发表__________一文,发展了“工具说”理论,更深刻的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9.__________以“六步”教学法著名。
10.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1.新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学习方式。
12.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___________个左右常用汉字。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以_____经学典籍为主体。
A.墨家 B.法家 C.儒家 D.道家 2.语文课程现象的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中不包括_____。
A.物质性 B.活动性 C.关系性 D.环境性
3.《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的____的形成与发展。A.语文素养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质 D.语文知识和能力 4._____是我国当代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
A.于漪 B.钱梦龙 C.洪镇涛 D.魏书生 5.夸美纽斯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A.《教学论》 B.《大教学论》 C.《中学教学论》 D.《教学论稿》
6.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和在一起,改称为_____。A.口头语言 B.口语表达 C.口语训练 D.口语交际 7.语文新课程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写作叫做____。
A.习作 B.写话 C.写作 D.创作 8.美国教育学家提出____的教学法。
A.自学法 B.教授法 C.做中学 D.讨论法 9.精读和略读是____提出来的。
A.叶圣陶 B.陶行知 C.蔡元培 D.沈仲九
10.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总目标共有十项,后五项侧重于____维度。A.过程与方法 B.知识与能力 C.情感与态度 D.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判断题 1.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合称“三百千”。()2.古代教育的三种表现形式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4.“五四”时期,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中学开设“国文”,主要教白话文。()5.语文学科定名为“语文”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6.语文教师的工作特性是科学性和常规性。()7.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8.陶行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9.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整体性、自主性和开放性。()10.语文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
四、名词解释(2个)1.四段教学法 2.阅读教学
五、简答题
1.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2.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3.语文教育的特点
4.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六、应用
针对“梦想”这个话题写一个作文指导方案。
七、论述 15分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理论性 实践性 综合性 2.《礼记·学记》 3.《钦定学堂章程》 4.国文 5.杜威 6.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7.工具性 人文性 8.《说工具》 9.魏书生
10.知识水平教学水平11.自主 合作 探究 12.3500 二.选择题
1-5 CDAAB 6-10 DBCAB 三.判断题
1-5 ×√√×× 6-10√×√√× 四.名词解释 1.四段教学法
四段教学法是捷克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四个教学阶段,即清楚、联系、系统和方法。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五.简答题
1.人格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 2.a.脱离语言实际,不重视口头语言的训练。b.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实际生活无关。c.忽视文学教育。d.忽视知识教育。
3.a.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b.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c.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d.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4.a.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b.实践方面: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环境来展开口语交际 c.技能要求上,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六.应用题(略)七.论述题
1.语文知识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
2.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3.智力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认知能力,一般有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因素所组成,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
4.智力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智力的表现。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智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和深化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将知识、能力、智力三者统一起来,不能有任何的轻重之分。
第三篇:语文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语文教学与课程论试卷5
一、填空题(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语文在兴课程与教学论是正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系统。
3.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4.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工具说”的集大成者是()
5.我国于()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6.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打一次把双基顺序变为()和()
7.()年,我国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8. 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千家诗》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9.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0.语文单独设科是在()年
二、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
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
3.哪个不是评课的基本功()A看板书 B看普通话 C 看操作 D与学生的交流 4.下列不是魏书生教学法的是()A自测 B 自结 C讨论D 练习5.语文教学的原则没有下列哪一个()A自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B 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 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
6、《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7.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A.自主、合作、探究 B.自主、独立、探究 C.自立、提问、研究 D.独立思考、用于探究
9.教学目标分类法是美国教育家()提出来的。
A.布鲁诺 B.布鲁纳 C.杜威 D.布卢姆
10()是情感派教学法的代表。
A.于漪 B.魏书生 C.宁鸿彬 D.钱梦龙
三、判断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名词解释(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语文教学论
2、语文课程现象
五、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作用。2.选修课程目标有哪些?
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六、应用题(1小题,15分)
请为《 背影》设计一个新课导入方法。
七、简论(1小题,15分)
对于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 1.填空
1.中学语文教学 专业必修课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3.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4.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张志公 5.1986 6.语文基本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 7.1949 8.《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9.工具性 人文性 10.1904
二、单项选择题: BADDC BBADA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名词解释:)
1、语文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其学科性质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五、简答题:
1.导向作用 推进作用 控制作用 评价作用 管理作用
2.(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运用 3.(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测定学习成绩 鉴定教学效果 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 预测发展方向
六、应用题:
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背影》设计一个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七、简论
第一,人格素质。教师的人格具体包括情操、品行、道德、气度、胸 怀等。它们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制约着教学的 格调、质量和品位。
第二,职业素质。包括爱国、爱岗、爱生和律己。
第三,心理素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室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第四,专业技能素质。
(1)学业知识 a、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具有语文学者的功底
b、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2)能力素质 a、语文教学能力 b、施教能力
(3)考核能力 知道复习能力 组织考察能力 评价成绩的能力
(4)教育能力 全面理解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等(5)班级管理的能力 创设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等等
(6)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 教师的学习能力 教研活动能力
第四篇:德育试卷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德育考试班级:13焊接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满分:100分共 页
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转型升级
2、中国梦
3、三会教育
4、许振超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公民就是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
2、杀人偿命,血债血还
3、试用期可不签劳动合同
4、最低工资标准是企业必须支付的最低数额和表现状况无关
5、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核心内容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假期里王某在学校球场与同学姜某、周某、吴某等人打篮球,双方争夺激烈,在最后一个关键球时,王某接到队友的传球后,跳起突破上篮,姜某见状即上前跳起封盖,双方发生身体碰撞,王某身体失去重心,摔倒在地。王某受伤后住院治疗,诊断为绕骨骨折,并经评定为伤残八级。王某以姜某侵权诉至法院,要求姜某承担赔偿责任。请问:法院会如何处理?
2、某公司招聘张经理为华东地区的营销总监,并与之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4个月。3个月后,公司单方面提出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张经理不服,找公司理论,公司告知其在试用期,单位可以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张经理不满公司的说法,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公司表示此时主张辞退张经理是因为其3个月来一直没有达到公司要求的营销业绩,因其试用期不能胜任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张经理则认为,即便是不能胜任工作也不能随时解除,应当提前30日通知并支付经济补偿金,何况公司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营销业绩考核制度,所以解除理由根本不成立。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张经理的主张合适吗?
第五篇:第八章德育论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等形式.具有五个“性”: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与民族性(特定时期),继承性.意义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与保证。
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或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特点。总体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初高中阶段的具体目标与要求:涉及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内容概念: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与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
具体内容:政治教育(政治理论,法制,社会行为规范)、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教育(个性塑造与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过程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促使其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的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结构: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其相互作用使内容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规律学生知、情、意、行四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构成思品的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第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与交往的七个性:引导,目的,组织,学习,对象,科学,有效性)
八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转化的两面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章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长期性与反复性的规律。(坚持长期,反复抓;认清顽固,抓反复)
原则导向性(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目标符合方针政策与总任务,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德疏导(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表扬激励为主)
育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求爱护尊重与信赖;提出的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对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论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要求统一学校内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材施教(要求了解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
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渗透,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要求目的明确,有知识性与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榜样法:包括伟人典范、教育者示范、学生榜样;要求选好榜样,激起崇敬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 提高修养。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与艺术陶冶;要求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明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表扬奖励与批语处分: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挥民主以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模式认知模式(重知由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其特色在于“道德两难”问题的使用。
理论假设:道德发展论(人的道德判断力按一定阶段和顺序发展)道德教育论(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运用:了解当前水平-引起意见分歧与认识失衡-揭示高一阶段推理-接受更合理推理方式-付诸行动 体谅模式(重情由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及同事创立;假设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它是教育的职责。运用:以一系列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其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由美国班杜拉创立;假设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的行为既被现实经验规定,也受未来预期影响。人类学习必须有品德参与,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无固定阶段,道德教育从人格形成起。班班级概念:班级——是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级班集体基本特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管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理形成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提高地提出,发挥成员积极性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即积极分子(多种类型与可变性);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培养,将使用与培养相结合。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与一定的活动节律;一但形成不轻易改变。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分为日常性与阶段性活动,涉及主题、文艺、社会公益;要求明确目的、精心设计、形式适龄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要求,带领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现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管理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模式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班集体三方面的规章制度)平行管理: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其理论来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与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组织全体参与,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围绕师生共同确定的班级、小组、个人目标管理。由美国德鲁克提出,以自我管理为中心。存在的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问题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学生养成“干部作风”)
解决办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训练自我管理班级能力)班主任地位与作用: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领导影响力与方式)、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是主体)内容与方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发挥任课教师、班级团队活动的作用,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