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弥漫性轴索损伤分析论文
[摘要] 目的 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DAI的致病原因、临床特点、CT征象、GCS评分与预后关系。结果 46例DAI患者痊愈6例(13.0%),轻残10例(21.7%),重残7例(15.2%),植物生存6例(13.0%),死亡17例(37.0%)。结论 DAI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GCS评分对判断DAI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是在特殊外力(主要是旋转暴力)作用下,脑组织间发生剪切力,造成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其程度常与CT影像不一致。DAI致残、致死率极高,预后极差。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DAI 46例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15~71岁。平均36.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坠落伤5例,殴击伤3例,均有加速旋转暴力机制。临床表现:(1)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原发昏迷持续时间≤72 h者6例,>72 h者40例。入院时GCS评分均≤8分,其中7~8分11例,5~6分20例,3~4分13例。(2)瞳孔改变36例,出现不同程度瞳孔改变,两侧瞳孔散大18例,单侧瞳孔散大1例,同向凝视7例。(3)病理反射:出现两下肢病理征阳性28例,单侧病理征12例。
1.2 影像学资料 CT发现42例在脑实质内有单发或多发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出血灶呈星点状13例,圆形、类圆形15例,点片状18例。直径<2 cm 36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16例,脑干8例,基底节6例,胼胝体区6例,透明膈区4例,脑室内或其他部位6例。额颞叶内侧12例。3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弥漫性脑水肿。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广泛低密度区,伴或不伴有脑池、脑室的均等受压,1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合并点片状脑挫裂伤,无中线结构偏移或偏移<2 mm。4例患者影像学表现正常。
1.3 治疗方法(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流量给氧3 L/min,吸痰,伴有呼吸障碍积极给予气管切开或加呼吸机辅助呼吸。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2)降低颅内压: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高者,应用20%甘露醇与速尿交替使用。(3)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脑积血者,应用尼莫地平静滴。(4)脑保护措施,亚低温治疗,以冬眠、镇静、降温毯治疗7~10天,应用脑多肽、胞磷胆碱钠及纳洛酮等药物治疗。(5)高压氧治疗。(6)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保护肾功能。(7)手术治疗。手术治疗9例,6例采用双额颞顶骨瓣减压术,3例行单侧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46例中,痊愈6例,轻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7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11例,呼吸功能衰竭4例,肾衰竭、电解质紊乱2例,死亡率达37%,DAI患者与GCS评分与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表1 DAI患者GCS评分与治疗结果比较
讨论
DA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颅脑损伤,在颅脑损伤死亡患者中占29%~43%,仅次于硬膜下血肿[1]。目前DAI已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脑损伤类型。
DAI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为间接依据。确诊需组织学检查。江基尧等[2]提出以下参考依据:(1)大多数患者有车祸伤时旋转暴力致伤病史;(2)伤后即刻昏迷、躁动不安、昏迷时间长,极少数患者有中间清醒期;(3)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4)CT扫描可见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神经核团和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散在小出血灶(≤2 cm),不伴水肿,无占位效应,有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及弥漫性脑肿胀。同年贺晓生等[3]亦提出DAI诊断要点有所补充,更为详尽。
DAI是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颅脑伤患者长期昏迷的唯一确切因素[4]。本组死亡率37.0%,植物生存13.0%,重残15.2%,轻残21.7%,痊愈13.0%。死亡率、致残率极高,与其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有关。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生命支持、早期防治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和减轻继发性脑损害;亚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能减轻DAI的程度;早期应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断裂轴索再生和重新连接;控制脑内出血,在明确脑内无出血情况下,尽早高压氧治疗。
GCS评分对判断DAI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本组5~8分33例,死亡率18.2%,植物生存率12.1%,重残率21.2%,良好预后率48.5%(轻残30.3%,痊愈18.2%)。3~4分死亡率84.6%,植物生存率15.4%。在DAI救治中,死亡率极高主要集中在GCS 3~4分者,而5~8分者经积极抢救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是临床抢救治疗的重点。
[参考文献]
陆铮,赵继宗.弥漫性轴索损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22(4):370-372.2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15-222.3 贺晓生,章翔,易声禹.弥漫性轴索损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58-60.4 朱诚,江基尧,于明琨.我国颅腔创伤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1-2.
第二篇: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弥漫性轴索损伤;3-淀粉样前体
蛋白
【中图分类号】d919.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2—0056—0
2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1)是指
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
漫
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损伤。损伤后果严重,有学者认为在重型颅脑损伤中dai占28%~42%,死
亡率达42%~62%。adams等观察到外伤性重症颅脑
损伤患者中有13%~28%为闭合性dai且并不伴有脑
挫伤及明显的脑出血。cordobes等对78例dai病人的观察发现.患者死亡率为49% .植物生存状态为
15% .重残率为14% .轻残为17%,痊愈仅为5%。dai
不但是临床上诊治的难点.也是法医学鉴定中难以解
决的难点。[1
1一、dai动物模型
1928年romon利用细胞培养方法设计出一种单
细胞轴索损伤模型即横断损伤模型(transection mod—
e1).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脑组织内神经元轴索受伤
后发生继发性断裂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闭
marmarou于1994年设计出了打击头部dai损伤的动
物模型(impact trauma model of dai),该模型操作简
单且发现有广泛dai形成.虽然与临床上dai病人的损伤分布有差异,但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而受到研究
者的喜爱。adelson等用此法观察新生鼠,发现脑干上
下行纤维束均有轴索损伤并同时伴有反应性星形胶
质细胞的聚集.病理改变与婴幼儿dai较一致。【3j此
外还有主要用于研究离体脑组织dai的液压损伤模
型、加减速损伤模型、牵拉损伤模型及瞬间旋转损伤
模型.【2】其中最主要的是瞬间旋转损伤模型。目前对于
dai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力致颅脑产生旋转
加速度.使脑内部产生剪切力,从而导致神经轴索和
小血管损伤方面。1982年gennarelli等用狒狒分别按
矢状面、轴位面及冠状面在11—22ms内旋转60度的方法复制出类似人类dai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的创
伤性迁延昏迷的dai动物模型.其中以冠状面损伤为
重.到目前为止此方法仍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人类dai
损伤的动物模型。[
41二、dai的病理变化
dai好发于轴索集中区.损伤越重.其部位越趋近
于脑深部或中线结构。尸检证实典型dai密度分布
顺序为胼胝体、脑干、脑白质及内囊基底节区。marmarou
等通过dai大鼠模型.发现大鼠dai损伤程度
与作用于头部外力的大小、持续时间有关,从高度分
别为1 m 和2 m处自由落下的450克砝码打击致成dai大鼠.其基底部都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只是后者比
前者更广泛.此外还可以有脑干及脑皮质的点状出血
和损伤.dai重度损伤的大鼠伤后1 h经he染色,可
见粉红色收缩的神经元伴胞体周围明显空隙,空隙内
充满水肿液(神经细胞毒性脑水肿),越靠近正常皮质
部其数量越少.电镜下神经元细胞染色质凝集,细胞
浆呈灰色.神经核膜和细胞质膜模糊。伤后6 h可见
dai大鼠脑部微血管周围有明显的间隙.间隙内充满
i作者简介1 杨晓春(1969一),男,回族,宁夏青铜峡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在职硕士研究生。tei:+86—27—83657674。
i通信作者1 朱少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研究。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水肿液(血管源性脑水肿),这种脑水肿到伤后24 h达
到最高峰,同时也可见微血管充血淤血。伤后至少6 h
才可见到大范围的弥散性轴索损伤,24 h以后达到最
高峰,这也说明了dai程度与脑水肿程度密切相关。
镜下表现为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及轴索收缩球形成,尤其是在脑干的神经束、锥体束、红核脊髓束及薄束
核和楔形核部多见,10 d后轴索收缩球尽管体积减小
及数量减少,但仍旧可以观察到。汪秉康等利用扫描
电镜对6例dai死者脑组织进行观察.发现人脑皮质
远区可见神经元树突折断,有轴索损伤断裂、髓鞘变
性,并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及纤维蛋白渗出。同存活数
周后,轴索及髓鞘呈多节段断裂,吞噬细胞侵入后出
现的特征性小胶质细胞群落,但也可见弥散存在的非
特异性星形
第三篇:运动损伤论文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大学生运动损伤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和锻 炼的效果,而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胁。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对培养大学生科学健身意识,全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种类、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提出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健身,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指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同时给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必要的创伤。通过对运动损伤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较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帮助大学生消除运动损伤带来的心理恐惧,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 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是体育运动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1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时间特点 1.2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特点 1.3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种类特点 1.4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项目特点 1.5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2 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了解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时间、部位、种类、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更好地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2.1 重视大学生的运动安全卫生教育
在体育运动锻炼中,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卫生知识,不懂得基本的运动锻炼原则,如 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对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等等,造成运动安全意识淡薄,从而引发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为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运动安全卫生教育,加强科学健身与预防运动损伤措施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运动安全意识。2.2 根据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进行预防
根据运动损伤发生的时间特点,加强对课外体序。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运动损伤发生的最多,因此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运动场地设施的合理规划,确保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安全有序,是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2.3 提高体育教师的运动安全责任意识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和运动锻炼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运动安全责任意识。2.4 加强场地管理、重视器材维修
运动场地和器材是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的基本设施。2.5 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 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医务监督主要是使学生在符合卫生要求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体育 实践活动,不致发生运动损伤。
三、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把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等主观因素列为主要原因,把自身技术水平差,列为多数创伤发生的原因之一。
1.准备活动不充分。2.技术动作差。
3.场地、设施不完备。4.生理、心理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在四肢上,损伤类型主要是关节韧带扭伤、皮肤擦伤和肌肉拉伤,92%左右属伤情较轻,伤后采取及时、果断的急救处理措施,很快就能康复。
2·损伤时间多为课外活动,损伤项目是田经、篮球、排球足球、滑冰。其原因是:思想重视不够,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出现偏差,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运动负荷、运动时的条件、设备比较差等多种因素。
3·在大学生中,要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技能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预防常识和急救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4·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运动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练习次数和技术难度,特别要强调课外体育活动的知道和监督,以确保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达到真正身心健康的目的。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损伤发生的现状
3.1.1运动损伤发生的基本情况情况 3.1.3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3.2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3.2.1心理原因 3.2.2非心理原因
3.3运动损伤防护知识与意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学生对运动部位解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3.3.2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知识讲解的评价 3.3.3学生运动损伤自我防护意识调查
4结论与建议
4.1刚进校的大一学生由于缺乏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损伤发生率较高,体育教师应该更加详细系统的讲授运动损伤知识,使他们尽快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预防损伤的方法和手段,避免盲目的运动造成的不良后果.4.2体育生应加强运动损伤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及时的向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学习,纠正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上课前和课外活动前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准备活动,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4.3思想麻痹是导致运动损伤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同学们应该积极的提高保护自身的思想觉悟.同时给自己一个适合的定位,不盲目的追求高标准,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过运动损伤史的同学应该加强运动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积极的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4.4同学们应该加强改正认知和行动上的偏差,更多的将运动损伤知识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4.5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运动损伤防护知识的传授力度,加大监督力度,有效减少损伤的发生.体育专业学生严重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分析 张文普
摘要:本文对近两年来体育教育过程中19名严重损伤者受伤的时段特征、项目特征、部位 特征、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严重运动损伤发生的一般规律,对正确开展损
伤的预防工作、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体育专业生;运动损伤;特征 1问题的提出
教学活动中的严重运动损伤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更主要的是还严重干扰和制约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导致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大大降低。因此,积极开展严重运动损伤的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强化管理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体育专业学生严重运动损伤情况的分析与研究,初步揭示了严重运动损伤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为早期的预防工作及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我们选择了本院体育系近两年 来发生严重运动损伤的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 数理统计法;归纳推理法。3结果与分析
3.1严重损伤发生的时段特征 3.2严重损伤发生的项目特征 3.3严重损伤发生的部位特征 3.4严重损伤产生的原因 4问题与讨论
4.1体育专业学生素质亟待提高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在近两年里发生的严重运动损伤较多,这种状况的形成,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近两年体育专业学生基础薄弱、不适应现行体育专业教学要求有着直接关系。突出表现在:一是学生的体育专业意识缺乏。诸如,自觉训练意识、吃苦意识、教学常规意识等等都显得如此匮乏;二是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基本技能较差。确切地说,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未经过一般的、较为系统的业余训练和专业熏陶。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或完成体育专业教学所要求的各项技术、技能标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无疑就大大增加了各种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4.2严重损伤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在各个项目中,球类项目损伤相对集中,其次是体操项目。球类项目,尤其是篮球、足球项目的共同特点是,运动强度大、对抗生强,许多动作是在快速起动、急停急转、跳起落地、两人或多人对抗等多元技术组合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抗技巧与能力、较完备的自我保护经验,还要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拼搏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否则,就容易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伤。体操项目严重损伤比例之所以较大,这是因为,体操技术动作复杂,技巧性强,对肌肉力量、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有特殊的要求。如果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技术动作不正确,则极易造成运动损伤。4.3严重损伤的原因分析
自我保护是人们在受到外来侵害或身体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为了不使身体受到伤害而采取的一种应激反应。它由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两方面构成。本文所谓自我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所采取的一种心理和物质方面的准备。包括:着装要便于运动,重视准备活动的作用,要有良好的学习(或比赛)心理状态等。自我保护能力包括:已有的自我保护经验,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具有良好的应激反应能力等。此次调查中,因自我保护意识差造成损伤的有2人次,自我保护能力差的有4人次,他们大都存在不做准备活动和做练习时有犹豫不决、紧张、急躁等不良心理状态和表现。另外,因技术错误而导致严重运动损伤的有5人次之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技术课教学时数的一再缩减有关。众所周知,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性,技能掌握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其根本的保证。如果教学中缺乏与之相应的时间为基础,学生非但不能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反而易引发各种不同的运动损伤。4.4严重损伤的时段特征
从时段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课外活动、上课两个时段所占损伤比例最高。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时段。但通常却是在没有严密的组织,教师不直接参与管理、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开始进行各种练习,运动量和强度也控制不准确,结果容易出现伤害事故。上课时段则属教师的可控阶段,是学生学习各种技术动作、提高专业能力的主要时间。可是,由于教学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给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加之近些年来学生体育专业基础较差,这就大大增加了损伤的可能性。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可知,体育专业学生严重运动损伤具有以下特征:课外活动是严重运动损伤的多发期,其次是上课时段;篮球项目的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体操、足球项目;踝关节为损伤多发部位;导致严重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为:自我保护能力差、技术错误、准备活动不充 分等。5.2建议
基于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新生和5年制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差的状况,建议对现行教学计划、考试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另外,应尽快开设运动训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素质训练内容最好在新生入学后的第1学期开设,以便使其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各项技术课教学中,应增加以加强学生易损伤部位的肌肉和韧带柔韧性练习为主的素质练习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且结合各项目的特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力度,提高教师的管理职能,使其纳入有序的体育活动之列,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具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多与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运动损伤作为运动医学临床工作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为运动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展示了广泛的研究前景。这里,仅就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研究及康复治疗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运动损伤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进展。1 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研究
1·1 不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特点 1·2 不同项目流行病学调查特点 2 运动损伤临床诊断研究
运动损伤的诊断是预防、治疗和伤后安排康复锻炼的重要依据。对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运动创伤领域的临床诊断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观察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运动损伤诊断主要靠观察伤员的全身状况。从伤员的行动、表情、步态、脱衣、坐卧过程中,初步估计伤病部位、主要体症和功能状况,然后观察伤部情况。
2·2 物理检查与诊断
主要通过触诊、扣诊、听诊、测量、特殊测验、神经系统检查、血管检查等手段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心动图、心电图。2·3 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3 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研究 3·1 运动损伤治疗研究
运动损伤治疗过去一般采用中草药、针灸、拔罐、按摩、局部药物注射、物理疗法等。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因重组与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及人工生物材料技术对运动创伤的治疗研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基因治疗。是指改变人体活细胞遗传物质一种医学治疗方法,理想的基因转移载体是基因治疗有效实施的关键,也是当前限制基因治疗的主要技术障碍。对创伤性骨关节病的基因治疗,目前国内外均处于实验阶段,离临床应用还有相当距离。但会为肌肉、关节软骨及脊柱损伤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为运动损伤治疗带来根本性的革命。2)人工生物材料的应用对关节外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应用硅橡胶修补局灶性关节软骨损伤或短缺,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一部分病人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等: 3)国外采用理疗加HBO(高压氧)治疗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所致的损伤[8]。HBO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与受伤时间长短有明显关系。受伤时间越短,HBO疗效越明显。迄今为止,许多专业运动队都在使用HBO作为竞技性运动引起损伤的辅助治疗,并在临床中将它作为治疗的一种手段,来加速恢复到损伤前的活动水平以及改善损伤的短期和长期的预后。而国内用HBO作为训练及恢复手段仍不是很多,其原因在于有关HBO的理论知识还不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和普遍接受。
3·2 运动损伤康复研究
近年来,康复医学的发展对运动创伤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完善。目前,对康复措施的认识,已经从一般性康复程度发展到个体化指导。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还包含了其他内容,如心理康复日益被重视等,这些都使得现代康复变得越来越重要,效果也越来越好。现代康复的理念及其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手段,已经成为运动创伤临床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尽管一些学者对线粒体能量代谢(Argov,et al)、呼吸(Nishiki, et al)膜磷脂成分和扩散能力(Hafer, et al)氧化应激损伤和基因表达研究较多[13-15],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但运动状态下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还较少。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在基因水平上研究非稳态条件(运动状态)下骨骼肌的利用和适应性心肌肥大的机理及运动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有助于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进一步理解运动状态下亚细胞器的生物合成,如核和线粒体基因的表达;胞浆和线粒体中蛋白的合成;蛋白进入线粒体;磷脂的合成;细胞器成分组装及DNA损伤和修复等诸多问题。未来这个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可改变我 们现在对骨骼肌肌病,线粒体损伤和心肌衰老及肥大发生等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当然,随着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运动疾病发病机理的阐明,利用基因治疗将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它将为受运动疾病困扰的运动员带来福音。
第四篇: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
摘要:大学生在余假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碰到的一个新问题,余暇体育运动损伤有何特点;以及如何预防。减少伤害事故,是笔者要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余暇体育 急性损伤 挫伤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大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高校顺利开展,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机器制造专科学校等部分在学院校大学生,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6月。
1.2 研究方法
1.2.1 与在余暇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 因与专项特点。
1.2.2 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共计68例,其男生48例,女生22例。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
2.大学生余暇体育运动授伤特点
2.1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是急性损伤,慢性损伤病例很少,在68例中急性损伤65例占95%,慢性损伤3例,占4%
2.2 专项损伤
从表一统计结果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竞技性越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3 损伤分类
由表二可知,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挫伤发生率最高,挫伤中,又是踝关节的损伤最多,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在68例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很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足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可发生损伤。另外,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大学生余暇体育损伤的原因分析
3.1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3.2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设备器材不良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3.3 饭后,中午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活动,由于不注意生理卫生,面导致损伤。
3.4 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的损伤。
3.5 所有的运动损伤中,无教师组织61例,占损伤的29%,有教师组织的7例,仅占10%左右,无教师组织三大球类占损伤的66%。
4.结论
4.1 大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多数为急性损伤,只有极少数劳损性慢性损伤。
4.2 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4.3 损伤发生在学生余暇时间内,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4.4 因场地、设备不良,不注意锻炼卫生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5.建议
5.1 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
5.2 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了解规则,减少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5.3 学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维修场地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检查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改善运动卫生条件。
5.4 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
5.5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内参加体育活动,无论发生何种损伤,都将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必须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第五篇:运动损伤案例分析课后总结
1.M先生,48岁,焊工。
初诊:右肘痛引前臂一年半。初因使用螺丝刀引起右肘痛,复因工作需持焊枪,渐至前臂,伴示、中指发麻,屈曲时痉挛。
查体:压痛于右曲池(+)、右肘尖与肱骨外上髁间(+++),前臂伸肌僵硬。
★可能的疾病:比较典型的(1)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3.徐X,男,17岁,跨栏运动员
1天前在跨栏比赛中因身体重心不稳摔倒后右膝关节肿胀,疼痛(持续性疼痛),当时曾给予冰敷。
★诊断:鉴别交叉韧带(抽屉试验)、侧副韧带(侧掰试验)、肌腱、半月板损伤(研磨实验)一般做各种测试时膝关节都会痛,通过点压内外侧韧带,哪侧更痛;半月板感觉是里面的而非浅层的疼痛。外侧韧带拉伤治疗一段时间后,末端病(表现有:外上髁尖部的筋膜炎、骨膜炎,外上髁的微小撕脱骨折,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的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伸肌总腱深部的小血管神经束卡压)(2)询问拧毛巾、提水桶时有无疼痛。MIlls试验---屈肘位,转为前臂旋前伸肘位时,外上髁有无疼痛。抗阻伸腕试验。
★治疗:直刺曲池、温针手三里、肌腱、阿是穴 ★康复训练:前臂被动旋转拉伸→主动→拿哑铃抗阻 伸20个转20个为一组
2.王XX,女,17岁,排球运动员 一月前扣球后右肩部无力,抬右臂时疼痛,此后疼痛逐渐加剧,并向右肩部三角肌上放射。加剧3日 查体:肩胛部压痛小圆肌(+)、三角肌压痛不明显,但明显呈酸胀感、肱骨结节间沟(+)
★ 可能的疾病:肩袖损伤、肱二长头腱鞘炎、最后才是肩周炎(先处理肩袖损伤一段时间后,肱二长头处还是有压痛,确证亦有肱二长头腱鞘炎)
(1)肩袖损伤:上臂慢慢上举摆角度时(可以给阻抗),找最痛时的那个动作和该动作下的阿是穴,并在该动作下扎穴。一般在60-120的之间疼痛,即疼痛弧征。前臂内旋、拇指向下时前举,患肩痛,即撞击试验。梳头等举臂时有没有痛。(2)找小圆肌:定位肩胛骨的外侧缘,从外上到内下,沿肌肉走向点压。外侧缘上痛,小圆肌为主,下痛,大圆肌为主。不要抬手臂,抬时可能见凹陷或不对称于健侧。★ 治疗:休息为主,? ★康复训练:(1)小圆肌的训练方法:肩关节外旋(肩袖稳定性练习),可用橡皮带阻抗。尽量避免大肌群的运动,如坐姿划船。先拉长小圆肌后让其收缩:趴着,手前伸,主动收缩使前臂外旋并上抬上臂(2)肱二:静力收缩→动力抗阻→较小强度的专项训练检查半月板,发现内侧半月板前脚损伤(针刺入半月板)。肿胀用针围刺,效果好。
★ 治疗:阿是穴,围刺,2-3天新伤药敷贴
4.黄XX,16岁,男,跳远运动员 1个月前膝关节开始疼痛,特别是在跳的时候,后逐渐加重,自我感觉在膝关节活动的时候有“踏踏”响。询问近期的训练史发现,该运动员近一个月内练习深蹲比较多
★可能的疾病:髌骨软骨病、髌骨末端病
鉴别:髌骨软骨病--一般下蹲到某一个角度90-135度时才有疼痛(单腿下蹲试验);在髌骨周围拇指按压其边缘(髌骨研磨试验).注意检查股四肌,后屈伸膝放松一下。髌骨末端病----较大范围的疼痛,髌尖最痛,伸膝抗阻和半蹲试验见髌尖痛加剧。★ 治疗康复:髌周点按压,促血循。(刮髌)。四头肌静蹲(膝超过脚尖)、直腿抬高15-20度练习;康复为主,针刺为辅。护膝带着运动。
5.唐XX,女,14岁,手球运动员 踝关节扭伤一月余,当时诊断为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给于针灸、手法治疗后明显好转,近期明显感觉踝关节内侧疼痛,于大运动量训练后明显加重
★ 可能的疾病:有无副舟骨(其下为肌腱附着处,压痛);内侧三角韧带拉伤。确诊为前者
★ 治疗康复:确证有副舟骨。制动休息。踝关节各个方向的静立阻抗运动(没有活动不致痛,但又增强关节稳定性)→方格跳,10圈为一组→拱桥跳
6.辛X,女,18岁,排球运动员 半月前在一次扣球动作中,明显感觉腰部疼痛,后疼痛缓慢减轻,未经治疗,一直随队训练,现在训练量比较大或是久坐后腰部酸痛明显
查体后,C2、3、T12棘突旁右侧按压更痛些,并向上、下放射痛
★可能的疾病:急性腰扭伤致腰肌劳损(因只有半个月,排除);腰椎间盘突出;腰肌筋膜炎(急性腰扭伤不愈或劳损所致;直腿抬高也有点酸痛)。确诊为腰肌筋膜炎 ★ 治疗康复:阿是穴向脊柱方向刺→拔罐后按揉。锻炼腰、腹(6:4或3:2)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