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调查分析及对策
作者:杨水兰, 吴瑞雪, 邹晓妮【摘要】 目的:分析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状况寻找预防措施,减少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的科室分布、损伤发生环节、损伤部位、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被损伤者的心理状态、损伤人员所接触到的感染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35例锐器损伤中急诊科为9例,新生儿科为7例,居全院之首;在抽血及拔针时发生的损伤分别为28%及31%;35例护理人员锐器损伤后均能采取防护措施;57%护理人员被锐器伤后感到害怕,14%人员感到恐惧;损伤人员所接触到的感染源HBV为42%,不祥为34%。结论:护理人员面临锐器损伤的职业危险,各方面应采取对策,预防和控制锐器损伤。【关键词】 护理人员
锐器损伤及其相关的侵害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1]。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2]。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目前艾滋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3]。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经常与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使护理人员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为了使护理人员有效避免锐器伤,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护理人员发生的35例锐器损伤进行整理分析,以期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发生锐器损伤的35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损伤人员分布在急诊科、新生儿科、儿科、妇科等10个科室。
1.2 方法:分析锐器损伤人员的科室分布、发生环节、原因、受伤部位、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锐器损伤后心理状态,损伤人员所接触到感染源及临床检验结果。结 果
2.1 35例锐器伤者的科室分布,见表1。
表1 35例锐器伤者的科室分布 略
2.2 35例锐器伤发生的环节,见表2。
表2 35例锐器损伤发生的环节 略
2.3 35例锐器伤发生的部位,有3例损伤部位是手,而且左手损伤占的比例最大,见表3。
表3 35例锐器伤发生的部位 略
2.4 35例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所有被锐器伤的护士均能执行医院的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流程,见表4。
表4 35例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 略
2.5 35例锐器损伤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发生锐器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感染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35例被锐器伤护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见表5。
表5 35例锐器损伤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 略
2.6 35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见表6。
表6 35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 略讨 论
3.1 在我国临床护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操作,护士接触医疗锐器、注射器、输液器的机会最多,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4]。美国护士Lisa.M.Black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经历深深地告诫我们:在医院,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而且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频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5]。从表1可以看出35例锐器损伤主要分布在急诊科(26%)、新生儿科(20%),其次为儿科(8%)、供应室(8%)。在锐器损伤发生环节,主要发生在护士拔输液针被针扎伤手指(31%)、抽血时被针头误伤手指或接触病人的血液(28%)。分析原因,由于我院急诊科要负责每天门诊的各种注射、抽血等处置工作,每天要面对不同的患者,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新生儿科主要是住院病人,平均每天住院病人在60~70人左右,发生锐器伤的机率高,所以加强护理管理是减少职业损害的重要环节。护理管理者应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和人力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减少职业紧张,增加护理人员抗御职业紧张的能力。我院护理部已成立各科室护理人员应急预案,在任何一个科室忙时,随时启动应急预案,支援工作忙的科室,这样可减少由于工作忙而致锐器伤的发生率。本组35例锐器损伤中,在急诊科的主要发生在采血过程及拔输液时扎伤手指;在新生儿科主要在给病人拔除静脉留置针时;在供应室的3例个案中,均为器械分类,由于使用科室把尖的器械与普通器械混放,用后的缝合针没及时拔除仍夹在持针钳上,造成供应室人员损伤,经过与使用科室沟通,要求使用科室处理好用后的器械,06年供应室人员未出现损伤情况。护理人员在成长过程中专业能力逐渐成熟,角色逐渐完善,工作内容增多,她们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工作上,对于治疗后的拔针,尖锐物用后处理则是习惯性去做,护理管理者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纠正护理操作中的不良习惯,据报道如美国CSC早在1987年的全面性防护措施就指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强调接触到病人体液、血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线,如果1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是可减少50%以上。我院要求护士在采血时要戴手套,并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普通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empirenews.page--] 3.2 感染血液疾病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从表6可以看出,护士锐器损伤所接触的感染源主要是HBV(43%)、HCV(17%)、HIV抗体(+)(3%)、梅毒(3%)、不详感染源(34%)。我们了解到不详感染源当中绝大部分是门诊注射室的病人。由于感染源不详,这样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我院在2005年已建立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流程,严格上报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5min,用0.5%碘伏局部消毒伤口,立即报告护长及院感科人员,并在专用登记本上登记。受伤医务人员血液检测流程:病人抗体阴性,医务人员阳性,不需处理;医务人员没有抗体的,24h内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到院感办进行登记,上报,急查并定期抽血查HIV抗体。从表中可以看到护理人被锐器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均为100%。在35例锐器伤中,由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在随访的过程中未发现有被感染的工作人员。
3.3 锐器损伤发生后,操作者往往精神紧张,心理恐惧,也影响工作情绪。因为发生锐器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感染各种血液性疾病,从表5可以看到57%护士会感到害怕,14%护士会感到恐惧,加强意外伤害知识的普及,可以减轻意外伤害后的心理压力。我院对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把锐器损伤的应急处理流程作为入科教育的内容之一,每季的院感查房会抽查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流程的掌握程度。目的是使广大护理人员掌握全面性防护的内容和基本原理,锐器伤伤后能引起哪些血源性疾病,正确操作,树立全面防护的意识,建立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咨询以及缓解心理压力。
3.4 锐器刺伤知识的普及使医护人员对职业伤害有了认识。本组35例报道中,2005年20例,2006年15例,锐器损伤的例数在减少,这是因为我院从2005年开始使用锐利盒,严格了医疗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但仍有部分人对锐器刺伤麻痹大意,对感染存在侥幸心理。所以应从医学教学及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职业防护教育内容,定期进行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防护措施。
3.5 预防锐器伤的对策 我们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让每一位护士了解掌握锐器伤流行病学知识,合理使用锐器产品,提高预防锐器伤的经验,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的理念,改变护士不良行为,从而提高标准预防的依从性;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报告体系,并健全制度,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护理管理者在强化教育的同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合理安排人员上班,减少护士疲劳工作,同时改善防护设备,应大力推广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安全注射器的临床使用;在医务人员中推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保护易感人群,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第二篇:临床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调查及防护对策
临床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调查及防护对策
邬涵若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的状况,制订完善的防护措施,合理处理用后的锐器。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进行摸底。结果 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调查186人,被锐器损伤的120人,占64.5%。实习护生166人中有79.52%曾经发生过针刺伤,39.16%曾多次发生过针刺伤。结论 临床风险事件大多发生在护理工作中,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锐器损伤的发生。有效地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感染,尤其是实习护生。
[关键词]:锐器损伤;护理人员;护理实习人员;防护
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技术操作中,经常被各类锐利器械损伤,尤其是实习护生。经针刺、割伤的皮肤可以传播20余种疾病[1],潜在的职业感染不可忽视,据有关资料显示,医护人员感染乙型肝炎是普通人的3倍~5倍。为了了解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发生率及发生的原因,加强风险管理,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对策,并实施了有效的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不限工作年限实习时间,调查从事护理专业以来的锐器损伤情况。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锐器损伤的原因、次数、程度、污染情况、损伤的处理、损伤后的血液检测等,发放医院护理人员问卷190 份,收回186 份,有效率98 %.北京武警总医院护发实习护生放问卷166 份,收回有效问卷166 份,回收率为100 %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医院护理人员收回186份调查表中,有120人不同程度被锐器损伤,发生率64.5%,共损伤610人次各类针刺(见表1)。
表1 610 次锐器损伤情况
锐器类型 各类针头 玻璃 剪刀 其他
2.2 610 人次锐器损伤的原因(见表2)
表2 610 人次锐器损伤原因
刺伤原因 重新回套针帽 处理丢弃针头 收集废物 其他
人数 270 216 84 40
百分比% 44.2 35.4 13.8 6.6 人数 114 86 46 39
总次数 371 164 45 30
百分比% 60.8 26.9 7.4 4.9 2.3 164 人次玻璃类损伤的原因分类调查(见表3)
表3 164 人次玻璃类损伤分类
刺伤原因 开安瓿 收集废物 洗涤导管 其他
2.4 开安瓿方法
在玻璃类损伤中,70.7 %是在开安瓿时割伤,开安瓿的手法与损伤密切相关(见表4)
次数 116 23 19 6
百分比% 70.7 140 11.6 3.7 表4 116 人次开安瓿割伤的手法调查
开安瓿手法 直接掰断安瓿 锯痕后纱布包裹掰断 用持物钳敲断
次数 86 17 13
百分比% 74.1 14.7 11.2
2.5 166 名实习护生中有79.52%曾经发生过针刺伤,39.16%曾多次发生过针刺伤。详见表5。
表5 166 名护生针刺伤情况
受伤次数 0 次 1 次或2 次 3 次或4 次 5 次或6 次 7 次以上 合计
人数 34 67 35 21 9 166
构成比% 20.48 40.36 21.08 12.65 5.42 100.00 2.2 护生针刺伤发生原因(见表6)
毛秀英等[1]在调查研究中指出,80.6%~88.9%的护理人员均受到不同频率的针刺伤,年人均被刺伤2.8次~3.5次。
表6 针刺伤发生原因
针刺相关原因 加药 注射
拔下和回套针帽 处理医疗废弃物 病人不配合 其他原因 合计 防护措施
人次 147 31 179 19 14 21 411
构成比% 35.77 7.54 43.55 4.62 3.41 5.11 100.00
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培训制度,增强护理人员职业防范意识
调查显示,最多见的损伤是针刺伤,大多数护士是在被锐器损伤后才意识到防范的重要性,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多种疾病中最常见、最可怕的是乙型肝炎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传染[2],因此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的证明,在操作及处理物品时戴手套的重要性。此次调查显示,在抽血等操作时戴手套仅为21.5%,因此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3.2 制定严格的操作制度及合理的实施方法
在临床上,很多锐器损伤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本次调查显示,玻璃损伤70.73%在开安瓿时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因工作量大,而人力资源不足,多数人员在开安瓿不锯痕、不用纱布包裹的情况下直接掰断安瓿,这种省时不规范的操作成为玻璃损伤的主要原因,另调查回套针头的现象很普遍存在,仓促地回套针头帽,极易发生针刺伤,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回套针头帽,必要时用单手回套针帽。
3.3 及时处理锐器废弃物,加强废弃物的管理
在临床上,很多锐器用后处理不当,操作不规范极易引起损伤,此次收集过程也是引起锐器损伤的重要环节,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禁止徒手去处理玻璃、针头等锐器物,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放入专门的防刺破、防渗透的容器中。
3.4 发生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发生锐器损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首先把伤口的血往外挤,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碘伏消毒伤口,必要时抽血检查,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损伤情况,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针刺伤,并指导处理。
3.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生个人因素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护生初到病房实习,环境生疏、工作压力大、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缺乏职业防护知识是大多数护生发生针刺伤害的主要原因。今后应把护生带教工作岗前护生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首位,在护生临床实践前要让护生对针刺伤有深刻了解,以减少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
3.6 护生针刺伤主要发生在针头使用后到针头丢弃这一段过程[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3.55%的针刺伤原因是拔下和回套针帽。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4],尤其是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还有在临床工作中进行过多的操作处理,如套回针帽、取下针头等会增加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生被刺伤的机会。故针头在使用后应及时安全地丢弃。3.7 主办各种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班及讲座,系统讲解防护知识,并将相关知识结合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介绍各种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环节,消除发生针刺伤的各种因素,指导护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
5、6]。向护生提供各种护理杂志及感染学杂志中关于职业防护方面的文章,让护生从中吸取经验,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增强防护意识。临床实习中督促护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自觉规范操作行为,并主动和带教老师探讨有关职业防护知识,时刻警钟长鸣,防止针刺伤。经常举办各种经验讨论会,以供护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传授针刺伤防护措施与方法,共同探讨防护知识与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护生的防护水平及意识,实现自我防护,确保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 422-424.[2] 倪传英,袁晓结,张敏.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 1911.[3] 朱子兴,郭仙斌.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6,5(1):2-4.[4] 代亚丽,蔡雯.544 名实习护生针刺伤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2C):499-500.[5] 韩琳,李继平.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防防[J].护理研究,2005,19(9C): 1887-1889.[6] 李春燕.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1C): 3016-3018.
第三篇: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问卷
编号--------------------护理人员锐器伤及防护调查问卷
您好,该问卷旨在了解您在执业过程中的职业暴露情况,请如实的反映您的情况 一般情况
1.性别① 男 ② 女
2.年龄---------3.学历 ① 中专 ② 大专 ③ 本科 ④硕士及以上
4.工作年限-------年
5.职称① 副主任护师及以上 ② 主管护师 ③ 护师 ④ 护士⑤ 实习生 6.科室 ① 内科 ② 外科 ③ 儿科 ④ 妇科 ⑤ 感染科 ⑥ 消毒供应室
职业防护和锐器伤情况
8.您是否接触过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① 是 ② 否 9.您是否接种过疫苗 ① 是 ② 否 10.您是否在操作前后洗手 ① 是 ② 否
11.您认为何种情况下必须要洗手
①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②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③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④ 处理污染物品后⑤ 手有可见的污染物
12.您在操作时是否戴手套 ① 是 ② 否
13.您是否因医用锐器而受伤 ①是 ②否(选否直接跳到22题)
14.受伤的次数-----① 1次 ② 2次 ③ 3次 ④ 4次 ⑤ 太多次记不清了
15.受伤的时机-----① 回套针头针帽 ②拔针时 ③ 各种注射 ④ 配置药液 ⑤整理手术器械 ⑥医疗废物处理 ⑦ 针头入锐器盒 ⑧抢救中碰伤 16.受伤的原因-----① 自己不小心② 操作过于仓促③与他人碰撞④ 患者晃动 ⑤操作不熟练 ⑥ 操作不正确 ⑦ 致损伤锐器质量引起 ⑧其他
17.在什么地方被锐器所伤① 手术室 ② 病房 ③ 急诊室 ④ 监护室 ⑤ 消毒供应中心 18 被下列何种医疗器具所伤-----① 一次性注射器 ②头皮钢针③ 静脉留置针④ 手术缝针 ⑤ 手术刀片⑥其他----19.锐器是否带有患者的血液或体液 ① 是 ② 否 20.被锐器所伤后,受伤局部您做如何处理-----① 清洗消毒,必要时接种疫苗 ② 清洗消毒 ③ 简单的清洗 ④ 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21.被锐器所伤后,您是否上报感控科 ① 是 ② 否
22.医用锐器用过后您会 ①直接扔掉 ②丢到垃圾桶 ③ 放入指定的利器盒内④ 其他----23.您觉得医院有没有必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① 非常必要 ② 有必要 ③ 无所谓 ④ 没必要
第四篇:供应室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存在及防护
供应室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存在及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74-01
锐器损伤是一种意外伤害,在供应室工作,经常接触到各种器械的回收、清洁及包装工作,从而成为受损伤的一类人群。怎样做好自我防护,把危害减少到最小,这关系到自身健康并与院内感染有关。主要危害因素
1.1 临床对消毒隔离知识,院内感染知识了解不足;使用锐器后处理不规范,污染器械初步处理不当,导致利器伤人。
1.2 供应室工作人员不足;因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工作量大,紧张或会因工作忙碌、情绪等原因,导致操作失误。
1.3 工作态度不严谨;在对各种器械的清洗、码放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受伤。
1.4 风险意识差;由于器械损伤的伤口小,出血量少,损伤后无正确处理措施。
1.5 防护不够;在实际操作中,会觉得防护用品使用不方便并且造成浪费,一般不会用到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防护对策
2.1 对临床加强工作责任心;改进工作方法,成立联络小组,每月派人到各科室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临床的需求,收集各项意见,归纳总结。指导临床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
2.2 调整人员结构;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备各项人员,老中青相互配合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
2.3 加强责任心;对工作要分级负责,对工作环境、人员准备、工作流程各个环节不定期进行检查,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对回收的医疗器械按规定码放。
2.4 增强风险意识;对伤口进行冲洗、包扎和消毒,不能忽视,以免引发危险后果。
2.5 个人防护;清洗工作时,自觉戴上手套、口罩及防护镜以及穿水鞋和隔离衣。锐器伤的防护
被锐器伤害后,应立刻将血液从近心端往远心端进行压挤,同时使用流动水为伤口冲洗。使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另更换新的无菌手套。若伤口严重或发现可疑感染,应立即到院感染办报到备案做进一步治疗。
第五篇:30例护生发生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
护生锐器伤的分析与预防对策
周敏
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温州
325000 医护人员的锐器伤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而导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1]。护生由于操作不熟练,及缺乏安全防护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是临床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对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实习发生锐器伤并登记的护生进行调查,对发生锐器伤诸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实习的113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发生锐器伤的护生立即向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汇报,做好有关处理,并如实完整填好浙江省统一的《医院医疗锐器伤呈报表》。对上报的报表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2.结果
在10月调查中,共发生30例锐器伤,并按要求填写了《医院医疗锐器呈报表》,受伤比例为26.55%。
2.1伤害发生地点:病房23例,占76.7%;急诊室1例,占3.3%;ICU2例,占6.7%;手术室4例,占13.3%。
2.2被刺伤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是19例,否11例,接种率63.3%。2.3导致伤害的锐器物种类:各种针头伤23伤,占76.6%,其他锐器 伤7例,占23.3%。具体见表1。其中注射器针头9例,头皮针输液针头11例,套管针芯2例,特殊穿刺针1例;其中手术器械4例,安瓿玻璃3例。
表1
导致锐器伤的锐器种类构成比
锐器伤种类
例数
构成比 注射器针头
头皮针输液针头
套管针芯
特殊穿刺针
手术器械
安瓿玻璃
合计
2.4伤害的发生是由谁造成的:自己19例,占63.3%;病人5例,占16.7%;其他医务人员6例,占20%。
2.5受伤者是锐器的最初使用者吗:是12例,占40%;不是18例,占60%。
2.6伤害的发生有无不正确的操作:有10例,占33.3%,无17例,占56.7%;不知道3例,占10%。
2.7是否被血污染的锐器物刺伤:是21例,占70%;不是4例,占13.3%;不知道5例,占16.7%。被血污染的锐器,患者未做检验5例,乙肝患者16例,占76.2%。
2.8伤害发生的操作环节:操作前0例;操作中15例,占50%,其中拔针时4例,掰安瓿3例,手术中传递锐器2例,配合其他工作人员操作时2例,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时2例,病人躁动时2例;操作后整理用物15例,占50%,其中给针头回套1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3 例,整理用毕的锐器时6例,处理废弃物时5例。
2.9受伤时是否戴手套:没戴手套23例,占76.7%;一层手套6例,占20%;双层手套1例,占3.3%。
2.10受伤后,伤口如何处理:未处理2例,挤出伤口的血2例,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14例,挤出血,肥皂流动水清洗并消毒11例,清创缝合1例。
2.11伤害发生的位置:均在手上。手指受伤26例,占86.7%,其中大拇指6例,食指10例,中指3例,无名指3例,小指4例;手掌受伤3例,占10%;手背受伤1例,占3.3%。3.讨论
3.1护生发生锐器伤与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有关。本次调查护生锐器伤发生率仅26.55%,与张金华★调查97.3%护生曾经发生锐器伤有很大出入,这可能与本文采取护生发生锐器伤后上报报表进行分析有关,这说明护生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发生锐器伤需要上报,以致在发生锐器伤后没有及时上报,造成漏报、不报。据上报的30例发生锐器伤护生中,23例护生没戴手套,占76.7%。30例锐器伤护生中,发生在操作中15例,发生在操作后15例。在 30例护生锐器伤,12例是锐器最初使用者,18例不是。也说明护生缺乏职业安全保护意识,对锐器伤的发生和危害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多数护生没有接受正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由于操作不熟练或不知如何防护,在掰安瓿时未采取防范措施,在病人躁动时不知如何应对,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医疗用物和废弃物,图方便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徒手整 理用物,双手回套针帽,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等,是造成针刺伤主要原因。
3.2护生发生的锐器伤主要是针刺伤。在30例锐器伤中,针刺伤23例(包括注射器针头、头皮针输液针头、套管针芯、特殊穿刺针),占76.6%,其他锐器伤7例,占23.7%,这跟孙璟怡[2]、黄小红[3]的调查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种类基本一致。而且30例锐器伤均发生在手上,手是最容易受伤的位置,其中手指受伤26例,占86.7%。这说明护生发生锐器伤主要是针刺伤手造成的,这可能与我院未使用安全护理器材有关,也与护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由于锐器盒贮存过满,造成锐器外露有关。因此在操作中减少对针头的使用,注意对针头的规范处理,采取措施注意保护双手,就可以大大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3护生职业暴露风险高。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穿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是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4]。据报道],乙肝、丙肝、艾滋病的锐器伤后感染率分别为6.0%~30.0%、0.4%~60%、0.25~0.4%[5。在30例针刺伤护生中,接种乙肝疫苗19例,没有接种11例,接种率63.3%,与潘淑琴[6]调查临床护士乙肝接种率61.8%基本一致;在30例锐器伤,被血污染21例,占70%,没有污染4例,不知道5例。21例被血污染的锐器,已证实是乙肝患者16例。可见护生职业暴露危害很大,感染风险很高。因此我们必须对针刺伤的护生做好正确处理,跟踪随访,确保护生职业安全。4.预防对策
4.1 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护生刚刚跨入临床,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及对职业防护认识不够,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据杨西宁[7]调查,受职业安全教育与未受职业安全教育的医学生锐器伤的发生率是有差异的。因此必须做好护生职业安全教育,通过岗前教育、知识讲座、小讲课、晨间提问,让护生了解引起锐器伤的危险因素,锐器伤可能导致的对身心健康影响,预防锐器伤发生的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及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上报途径,接种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建议护生下临床之前进行乙肝疫苗注射等。使护生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在临床实习中时时刻刻做好职业防护,避免发生锐器伤,若一旦发生锐器伤,护生也知道如何处理、上报,避免因一些护生怕受批评,或认为无关紧要,不报或漏报,切实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减少因职业暴露引起感染。4.2改进护理器材,规范操作流程,避免护生发生锐器伤。护生的针刺伤主要是针刺伤手造成的,而且50%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及废弃物时,60%锐器伤者都不是锐器的最初使用者。美国CDC在2000年就提出,如果使用安全的医疗护理用具将可能减少62%~88%的锐器伤。现已证明,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份额发生率降低了50%[8]。因此在医院条件许可情况下,改进护理器材,如使用无针头的产品,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使用锐器收集箱等,减少护生在操作中与针头接触,减少发生锐器伤的机会。在改进护理器材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规范护生的操作流程,避免不良的操作习惯,尤其强调操作后 对用物及医疗废弃物整理,禁止污染针头回套,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针头,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架上,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采血采用专门针头、真空试管,及时处理使用过裸露针头,放在锐器收集盒里,并且锐器收集盒不能太满,以免有针头暴露在外,刺伤别人,给躁动患者操作时最好在带教老师协助下完成。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必须强调安全操作流程,将安全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各个操作环节,规范带教老师与护生的操作,避免护生发生锐器伤。4.3健全锐器伤检测、呈报制度。虽然在加强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规程后,大大减少锐器伤发生率,但仍有一些锐器伤不可避免发生,这时应及时处理,积极面对,最大限度降低护生因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在护生发生锐器伤时,马上做好伤口处理,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流动水清洗并消毒,严重者做好清创缝合,同时向带教老师报告,护士长报告,由护士长向保健科报告,并填写浙江省《医院医疗锐器伤呈报表》。保健科在接报后,对血液污染的应做好监测,判断病人有无乙肝、丙肝、艾滋病,若是乙肝、丙肝患者,若被污染者没有产生乙肝表面抗体,马上注射免疫球蛋白,并继续监测;若是艾滋病,在事故后1-2h服用双汰芝300mgBID/28天,严重者加用利托那韦,并在6、12周、6、12月对被污染者进行监测,可减少感染风险67%。我们在30例针刺伤护生中,28例及时做好伤口处理,另两例没有刺破皮肤,没有进行伤口处理,同时对没有接种乙肝疫苗的护生及时进行免疫球蛋白注射,经进一步随访护生没有发生职业感染。故此应建立、健全锐器伤检测、呈报制度,进行有效干预的,处理、监测,追 踪伤者的健康状态,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程度,保障护生身心健康。参考文献
[1] 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23(4):150-153.[2] 孙璟怡,过惠英,金艳等.护理人员针刺与锐器伤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5):24-25.[3]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褔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4] ■谢红珍,聂军.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6):42-45.[5] 郑晓澜,邱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3.[6] 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5-417.[7] 杨西宁,胡美春.154名实习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83-85.[8] 李希兰,王云琼,周刚.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40-241.张金华,李秀敏,许丽莉.实习护生锐器伤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19(10):2093-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