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刘国强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状况不容乐观,逃学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考试作弊难以禁绝。从根本上说,不是学生素质问题,而是学风建设的问题。导引民办高校学生形成良好学风,需要以教风带动学风,以文化滋养学风,以竞技推动学风,以典型示范学风,以管理规范学风,以实践升华学风,以改革推进学风,实现成才与成人相映。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选择
The Path Selection of Students’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in Private College
Liu Guoqiang
(YantaiNanshan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
Abstract: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study style in private college is not optimistic, the phenomenon of truancy occurs constantly , Cheating in examinations is difficult to ban.Fundamentally speaking, it is not the reason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the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 to form a good study style, needs the teaching to drive study style, culture to nourish study style, competition to promote study style, typical example to demonstrate study style, management to regulate study style,practice to sublimate style of study, reform to help study style, in order to talent and adults matched.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s;study style construction;Path Selection
强化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赢得学生与市场口碑的重要法宝。民办高校学生多数录取分数段位比较低。睡懒觉、迷网络、泡吧、K歌,成为某些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分析许多民办高校学生为什么学风不好的因由,有针对性导引此类生源形成优良学风,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是民办高校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一、以教风带动学风,实现教风与学风良性互动
学生为什么逃学旷课不愿学习?人们常常抱怨学生素质低,这是完全错误的。从根本上说,这与教师教风不好有很大关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师德师风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有的在岗不爱岗,把教学作为单纯谋生手段,对教育事业缺少应有的责任感;有的从业不敬业,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甚至晚上课早下课;有的治学不严谨,不认真备课;有的为师不严谨,在课堂上糊弄学生;有的在业不爱生,对学生既不关心也无爱心;有的学术行为不端,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教风、学风是教师和学生对待教与学的价值观、动机、态度和行为取向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是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基础。教风是关键,学风是保证。
以教风带学风,一是教师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做到“教书育人”,以良好的素质和教风发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示范作用,从而具有“社会的责任和良心”,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是导引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目的、任务,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样学”;三是师生要确立“爱和责任”的共同价值取向。教师诚心对待学生、热心帮助学生,用高尚的道德和人格感染学生,受学生喜欢、令学生铭记。“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艺术,专于教书育人、精于教书育人。学生要履行学习的天职,充分激发内在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动力,通过通识教育打通知识壁垒,通过专业训练培养理性思维,通过学习反思构建价值体系,形成师生群体“教师爱教、学生乐学”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
————————————————————
此文为2013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项目编号J13WH91)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国强(1954—),男,山东文登人,烟台南山学院教授
二、以文化滋养学风,实现外塑与内化有机结合一些民办高校学习文化氛围不浓郁,靠简单化管压学生学习。为了让学生上课,把宿舍锁上,把大门关上,逐个点名,缺课的全校通报批评,学生没有自主、自由、自律学习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近乎残忍的文化下,学生的各种爱好、兴趣、能力被剥夺、被扼杀。必须把学习内化为学生自身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才是必备“良方”。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有重大的外塑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校园文化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求知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方便;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师生的凝聚力,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校园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将校风、校训和学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校园文化是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以外塑助内化,以校园文化促学风建设。一是校园文化活动要有思想性。举办一切校园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导向。学校的报刊、广播、橱窗、校园网络、党课、团课与“两课”阵地是直接的舆论导向,其核心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科技性。许多高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从中获得科技的滋养。一些大师级别的学术报告会、讲座、研讨会等,对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实践创新性。学生参加学校科技、文学、书画、演讲、歌唱、舞蹈、器乐、曲艺、集邮、棋牌、摄影、公关礼仪、知识竞赛、外语角、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技下乡等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一技之长,可以提高人文素质,可以激发竞争意识、团体意识、进取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以竞技推动学风,实现技能考试与技能竞赛相得益彰
大学生学风问题很大程度在于引导,给他们指出走什么路、走那些路、如何走这些路?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学生多数录取分数段位不高,不应当以引导学生专升本、考研为主要学习定位,打造企业欢迎、技能过硬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是受学生和家长青睐的发展战略。按照本科“工程+技术”,高职“技术+技能”的要求,除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方面重视市场和企业需求,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以及外语、计算机、应用文写作等公共课教学等方面,全面体现培养过硬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宗旨。要让学生明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已具备什么”、“我还缺少什么”、“我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走进职业考场和技能赛场,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和参加科级竞赛技能大赛,培育自己特长,以特长规划自己特色人生道路。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是应用能力培养与技能提高的有益途径。
引导学生走进职业考场和技能赛场,以竞赛激励学风。一要解决不愿竞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能力培养,明确人类智慧的延伸及学习的能力,将成为这个时代以及未来生活工作的主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明确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水平的基本要求,明确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是应用能力培养与技能提高的有益途径,提高走进考场和赛场积极性主动性。二要解决不敢竞赛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我不行、我水平低,如果我失败了,我会很没面子”的自卑心理,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引导学生克服“心情紧张,惊慌不安,头昏汗出,手指震颤,手眼心脑协作失调,智能不能正常发挥”的考赛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三要解决不会竞赛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竞技能力,掌握基本的竞技技巧;引导学生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对问题做出明智准确的决断;引导学生熟练把握分析和处理各类疑难问题的方法,从而将学生独立探索与掌握知识、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竞技能力和水平。
四、以典型示范学风,实现典型培育和典型引导密切契合以典型示范学风,是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有效选择。但问题在于,许多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的特点,“典型培育”不能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典型宣传往往成了学习尖子展示,推出的典型不是不被学生们认可,就是觉得高不可攀,不可亲、不可信,失去学习价值。破解典型宣传难,让典型宣传走出低迷状态,重新找回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应当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以典型示范学风,一要注意典型的真实性、接近性、可信性。任何先进典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任意拔高,不能完美化。要以先进典型的可信性吸引师生增进价值认同,使师生对他们有亲近感、信任感和实在感。二要注意典型的可敬性、可亲性。典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的事迹既有时代性、群众性,又有示范性、代表性,可亲可敬。以不同方面的先进典型的可敬性激励师生增进价值认同, “见贤思齐”。三要注意典型的可学性。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典型。典型着重从小事上见精神,从平凡中见伟大。不能呈现典型被“吊在半空”,不能让人感觉到遥不可及。培育典型表彰典型的目的在于典型的传承,在于带动一大片、激励一大群,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本性转变。
五、以管理规范学风,实现教育与惩戒并举
学风建设离不开规范管理。但多数民办高校为管理而管理、为规范而规范,管理措施大而全,但大多不切实际,大多严管有余,人本不足,“忽视学生的尊严和情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引起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满和抵触,影响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学风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养成教育,以优良学风规范学生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以优良的学风导引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升华精神提升能力。
管理教育规范学风,一是管理制度与管理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风建设需要好的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各种奖惩制度,都要体现用制度来保障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建设,体现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的学生,管理目标也要因时因人而异,注重个性与共性的融合。二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要体现以人为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摒弃“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手段,改变“命令式、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强调方法手段的柔性化、行为方式的人性化,变“管理”为“服务”,变“命令”为“沟通”,变“批评”为“疏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道德的全面发展。三是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利用校报、网络、展板等教育形式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完美人格入手,以开展遵章守纪、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卫生健康等教育活动为重点,创建校风正、班风纯、学风浓的一流育人环境。
六、以实践升华学风,实现科学基础与人文素养的紧密吻合学风问题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读了哪些书、学到了哪些知识,而是掌握了哪些实践技能。有能力才能纵横天下。大学生要学知识、学做人、学做事,要在学习中进步,更要在实践中成长。“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实践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有助于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如何在实践中检验所学、认识社会、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完善人生,以实践升华学风?一要注意学生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学生消化、吸收、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并通过活动、操作、感知、实践,使之转化为一定的综合才能。二要注意实践的创新性。培养启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情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如培养学生求异求新意识,培养学生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变为综合思维。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实践操作的对与错、优与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教训。三要注意实践的发展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耳、用脑、用手、用口等等,通过亲身感受,实践和具体操作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发展智力,把理性认知转化为实践才能。
七、以改革推进学风,实现成才与成人相映
民办高校学生学风上的一切问题,都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弊端紧密相连。目前一部分学生的纪律观念有些淡薄,逃课、迟到、随意离校的现象经常发生。在管理学生上一味强调校纪校规,一味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一味从学生身上采取措施,从不反思学校自身的问题。民办高校教育不该培养“美德袋”或“知识筐”;而应遵从“天性为是”原则,以学生的充分自主成长和发展为逻辑起点,一切工作旨在为学生提供适合其
[1]
个性、潜能和志向的充分成长发展服务,通过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去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而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要以改革推进学风建设。
以改革推进学风,实现成才与成人相映。一要改革教学。学生为什么学不好、不愿学、学不进去,就是因为课堂更多地教授一些学生学不会、听不懂、走上社会又无用的东西。对于低分数段的学生,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只要能够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行,教学上应因材施教,基础知识够用就可以,主要是技术技能学习训练、主要是能力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学校没有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培养方案没有为高考低分考生量身定造,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与学生实际相脱离。因此改革教学必须一切以学生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二要改革考试。“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很多,但考试最为直接、明显,通过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分阶段考试、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达到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期末单阶段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学习,变
[2]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性学习,从而促进学风建设的目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学习时
间和学习精力的分配(即学风),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这一点上说,实现学风转变的关键是开展考试
[3]改革。”为什么民办高校学生作弊多?因为有书上的标准答案,背不上来就打小抄。考试有标准答案,培养的是死记硬背能力、应试教育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性。应以培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主,来设计试卷试题,来组织考试。三要改革民办高校教师管理机制。民办高校教师都是打工的,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民办高校教师是按照企业职工的身份、费基、费率来交纳社会保险,这使得教师在退休后的待遇与国办院校的教师形成较大差距。因而师资队伍不稳,流动太快。教师人员流动是文化的流失、是信心的流失。改革应当使民办高校的教师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和费基费率缴纳养老保险,使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国办高校的教师在退休后享有同等待遇,解其养老之忧,从而稳定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同时,应进一步提高薪酬待遇、完善相关制度,为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使每位教师感到学校是自己的家,把民办教育当作事业追求。
学风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加强学风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它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谢俊荣.“柔性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92-193
[2] 彭秋发.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与考试改革[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02):149-151
[3] 许亚岚罗雄麟.考试改革促进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10):40-41
联系人:烟台龙口 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烟台南山学院组织宣传部刘国强
刘国强***@163.com电话***邮编:265713
第二篇: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办学时间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制度和措施建立还不完备等等原因导致学风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势必要求学风建设工作也要实现科学发展。那么,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在学风建设实践中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成为学风建设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点。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学风现状,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充分肯定和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条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的新路和模式。为此我们进行一系列尝试,初步取得效果。
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现状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效能。因此,在强调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强化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的意识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然而,普遍的认同并没有完全与教育者们实际的工作行为相统一,而是出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行为偏差。具体表现在在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校教师严格管理作用,弱化教育引导作用;突出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过程”,弱化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养成(修养)过程”;突出学风建设建章建制创新,弱化学生内在主体意识、自觉意识的启发、唤醒。民办高校的学风问题更为突出。作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受到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在没有从根本上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这一致命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状况不容乐观,学风建设工作效益不太理想,付出远远多于收益(回报)。如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涣散、自制力较弱、惰性较强、方法不得当等等。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认为在总结辅导员经验不足、社会大环境不良影响等客观原因的同时,应该重点总结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根本上启发部分学生的内因,没有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工作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寻求 1
学风建设工作新的突破,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探索
(一)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依据
1.学风本质内涵是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基础
做好学风建设工作的前提必须要准确地界定和把握学风的内涵和本质。我们尝试将学风从内部构成角度分为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并在具体界定概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三种倾向。第一,避免将学风的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混为一谈,进而导致学风整体概念界定不清;第二,避免将学风与学风教育、学风建设等概念混为一谈。从概念与概念的位阶来看,学风应该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所有有关学风问题的基础概念,而学风教育、学风建设则是第二位的概念,是为完成某一目的而引伸、发展的概念;第三,避免单纯从事物与事物的联系角度去说明,而应抓住主要矛盾,直面问题关键,从学风的本身去界定、认知学风的内涵。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所指的学风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是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客观行为所表现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其中学风主体特指学生个体或一个学校学生群体多数;学风客体特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学风内容特指显现、承载这些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的个体或群体多数的行为习惯。在理论上,行为习惯又可以按照具体显现承载的表象不同,具体划分为学习动力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纪律行为习惯、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品格行为习惯等等。
学风是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有关学习的知、情、意、行等人格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学风的好坏往往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的个人品德、德行修养有直接关系。例如,一个品德高尚、德行修养高的人,往往自然地就能够树立远大学习理想和目标,能够具有不畏艰难的刻苦专研精神,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固化为此人的学风,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该人学风优良。反之一个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只图个人自私安乐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上目标远大、严格自律,那么学风自然就谈不到良好。与此同时,既然学风本质上是学习主体有关学习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而且必然通过客观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让人们感知,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行
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设计和谋划,进而,促进学习者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的形成。因此,通过学生学风养成教育工作完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良好学风的养成。
2.学生主体性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前提
学习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养成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可见,养成优良学风是每一个学生可能完成,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正是学生具有主体性这一重要特性才使得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内在自觉意识,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最终转化为个人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成才。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均追求教育各要素和谐互助。肯定学生的具有主体性正是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直接反应,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实现人格的真正平等的突出表现。正是在这样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对话与互动,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与我们提出的学风养成教育所遵循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学风养成教育正是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领域中的一种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等等均作为学生自我成人、成才的基础和资源,为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的创造性和人格完善。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实现手段具有同一性。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才能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行为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学风养成教育实现的手段也正是实践这一主要途径,正是通过实践这一重要手段学生才能不断强化、沉积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行,进而形成优良的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主体性与学生养成教育实现的途径都是不断在现实中进行实践,从而达到身心诸多条件、多种因素优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
3.民办高校学生现状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原因
几年德育实践,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六不”,即志向不明、意志不坚、纪律不整、方法不当、心性不高、习惯不良。其中所谓志向不明是指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所谓意志不坚是指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没有解决学习毅力的问题;所谓纪律不整是指部分学生纪律意识不强、自控力弱,没有解决行为持续性问题;所谓方法不当是指部分学生学习不得要领、不会科学用脑,没有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所谓心性不高是指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遇事不能正确归因,不能进行自我调适;所谓习惯不良是指部分学生没有文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懒散缓慢、不能很好规划自己学习生活内容,没有解决学习生活习惯养成问题。
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有家长、学校、社会等外在客观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部分学生家长教育不力和中小学养成教育不当,甚至是缺失。一方面,家庭教育导向偏失导致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不牢。一些父母不仅不能做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表率,而且面对偏差行为无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予以正确的解决。同时,当今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从对人的全面衡量偏向知识掌握的如何,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子女一时的成绩高低、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小学、中学、高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养成教育本应是此时段应该完成、而且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然而,客观上应试教育以及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追求“高升学率”的现状,使得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养成教育。于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养成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学风建设领域提出养成教育理念则就尽在情理之中。
(二)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通过几年的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特别是总结初步取得的成果,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明目的、铸意志、修心性、炼能力”的民办高校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1、具体的涵义
“明目的”。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知”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志向,充分认识和解决“为什么学,为谁学”,这一动力源的问题,从而建树自己学习志向和目标。
“铸意志”。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意”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强化学习的志向和意义,并提升自己毅力,树立革故立新的科学精神,它是对“知”的升华与沉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态度。
“修心性”。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情”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端
正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心理调试的能力,增强心智,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心理品质。
“炼能力”。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行”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规范学习行为、创新学习方法,从而促进自己各项学习能力的发展。
2.措施的匹配和载体的选择
首先,以奉献社会的的爱国教育为内容的成才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是学生刻苦学习、养成优良学风、最终成才成功的原动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然而,工作实际告诉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部分大学生这一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有的甚至抱着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想法虚度大学。很难想象,这样胸无大志的人怎能真正成人、成才。为此,我们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贯穿“成才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内容,并把爱国、奉献的内容融入其中,从爱国、爱中华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远大志向。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爱国、爱党专题教育,将成才价值观教育与爱国教育、爱中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在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结点我们进行了图片展览;在网络教育方面我们进行 “中国节”、“中国人物”等中华元素的收集和讲解活动;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我们结合文明离校教育进行了感恩与报效祖国壮行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相继开展,使学生们在重温、营造民族文明、民族精神的氛围中,唤起爱国、爱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立志努力学习、努力成才的学习热情和远大志向。
其次,以勤勇专精的科学精神为内容的知识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体会部分大学生学习热情偏低、主动性不高,学习不求甚解,应付了事的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对知识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将专业精神、专业理想的教育与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结合起来,侧重对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学习单项第一名的表彰和奖励。在奖学金评比、单项奖设立、德育测评评定等方面我们设立创新奖名目,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树立科学精神;在典型培养、学生示范群体建树等方面我们单设践行科学精神学生奖和励志创新单项奖,并在培养、宣传、讲用等教育环节大力倡导。
再次,以和谐发展的健康心态为内容的健康观教育与实践
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深感学生心态健康对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乃至生存的巨大影响。为此,在解决突发问题的同时,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放到健康人格和心态的培养上,强化心理学知识的宣讲,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为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我们进行无痕迹的心理互动活动(网络匿名互动);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拓展活动;挖掘现有资源进行将学生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开展选派心灵使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结对子工程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有的是“摸石过河”,实现了我院首创、有的是“旧物新颜”,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许多学生从原来排斥心理咨询到接受认同,从被动安排发展到主动约请,这些转变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最后,以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为内容的实践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认为在学风养成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尝试,在实践中、在尝试中去发现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培养、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养成内容。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积极心态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倡学习方法大比拼;在典型发现和示范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身边的典型传帮带,互相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新生入学时组织新老生学习方法交流会;在选派毕业生学习标兵(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与在校生面对面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实践,请在实际工作中的校友、名人讲解学习方法等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多年学风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学习风气有了极大的改观,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育人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文为我院党委副书记周丹代表学院参加2009年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论坛交流材料,也是我院承担《 2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学风教育体制实践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第三篇:怎样选择民办高校?
怎样选择民办高校?
考生和家长要看学校是否是教育部、各省教育厅批准的民办高校,其次要看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校园、校舍和教学实验设备,看学校有没有教学实力。
怎样选择民办高校的方法
一是多听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的介绍。已经就读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校风学风、硬件设施等有真切的感受。考生及家长也要注意一些人可能会因为经济利益进行虚假宣传。
二是实地到学校考察,实地考察的重点是:这些校舍是不是学校本身的;校舍条件如何,是不是能够保证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课程设置情况,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将来就业的前景是否乐观。
三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校。注意收集关于民办高校的负面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有负面信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分清信息的真假,以及出现问题后学校采取的措施。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四篇:考生如何选择民办高校?
考生如何选择民办高校?
关于民办高校考生该如何选择,首先关于民办高校的师资、教学环境、地理位置都要进行了解。
1、考察办学单位是否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学校的招生简章、广告是否有当年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号;
3、学生交费时是否出具正式收据、发票;
4、考察办学单位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
考生的疑问,民办高校的毕业证书是怎样的?国家是否承认?
(一)民办高校毕业证书有两种,一种是学历文凭考试的毕业证书,按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全部考试合格,实习、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合格,鉴定合格,准予毕业,由北京市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学生所就读的院校联合盖章颁发的毕业证书。另一种是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是北京市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两种考试同样都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各门课程合格以后,同样有学士学位。
(二)学生在民办高校就读,学习修业期满,学校各项考试合格,由所在院校发给写实性结业证书。
民办高校的师资怎样?
民办高校地处北京教育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教师大都来自清华、北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的专兼职教授及副教授。其中也包括外籍教师。
与其它地区比较北京民办大学的优势?
1、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国际交流中心;
2、是全国高等学校最集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
3、教师队伍素质高;高等教育基础深厚,办学条件充足;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资源丰富;
4、办学层次完备,条块清楚。
5、广泛开展各种资格性证书考试的培训活动。学生可以得到技能的训练。
6、北京有着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众多的发展机会。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五篇:为什么选择民办高校
为什么选择民办高校
与前几十年相比,今天的民办高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读大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将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能否在学校学到真本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好坏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绝大多数学校会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也由此形成了民办高校的两大特色。
一是专业设置新,紧贴市场需求。通常来说,民办高校都有一个市场调研队伍,时刻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由此决定某一专业的去留。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并引导学生合理选择专业。因此,不会像某些公办高校一样专业设置、教材、师资10年不变,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是注重培养动手能力。眼高手低是大学毕业生的通病,民办高校培养的多数是“蓝领”,这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很多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活动贯彻大学生活的始终。此外,很多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外,还要学会外语听说、电脑操作、汽车驾驶等,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因此,好的民办高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线上”考生,他们已经被国办高校的专科甚至本科录取,但由于不喜欢录取的专业或学校,而选择到民办高校就读。由于学制灵活,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三年的时间内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或者得到了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