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学校留守少儿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2: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学校留守少儿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学校留守少儿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乡镇学校留守少儿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乡镇学校留守儿童厌学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调研报告

江阳区石寨学校赵强

一、调查概况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关于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少儿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泸州最西端的乡镇,大多数学生是外出民工子弟。为此,我于2007年3-5月份,对我校3-6年级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调查统计,我校该年级段目前双亲均外出5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2.7 %;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的分别占11.8 %、5.4 %,外出打工家长的年龄相对集中在32~46岁年龄段,而都出去的比只有一方出去的家长多45个百分点。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外出留守儿童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学校教育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为准确把握当前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留守子弟的厌学心理问题。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现状。

2、当前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各班教室及其他场所进行,共发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家长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家长、学生座谈结果显示,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具有一定的现实及时代特征。

对于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分析,笔者经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形成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厌学心理通常是形成“学习效果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效果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进一步下降。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学习的自信心丧失。

民工外出后回家年限调查:

一年:35.8%

两年:23.3%

三年:9.6%

三年以上: 16.3%

说不准:15%

根据调查,约25.9 %外出民工因长年在外地工作(三年及以上),无暇顾及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差许多,这样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不自信。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述恶性循环中,导致厌学。如:我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就去了广东打工,整整三年没有回家看一眼孩子,现在只随唯一的亲人奶奶过活,而奶奶已多年两耳几乎完全失聪,和他没法交流,他也没上过幼儿园,过早失去亲情关爱和基础不好的他总是沉默寡言。刚接手这个班,让同学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家早已陈旧不堪的老房子,不到7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柴火、灶台、餐桌等生活必需品。平时奶奶去山上劳动时,生怕他出门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及其重要。经调查统计发现,在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76%以上。

(1)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太少。

有些父母受心理和生活压力影响,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细心的照顾,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给他们及时的心理上的疏导。在回答“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一题时,有44.3%的孩子持否定态度。对“我觉得父母很愿意跟我在一起”有36.7%的孩子回答是从不或偶尔。调查中40.9%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观点,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课外生活的孩子有56.1%。当问及“当我感到伤心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安慰”时,47.5%的孩子说没有。同意“我觉得和父母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的仅占22.3%。

(2)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也是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的家长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唉,我没办法,让他读到小学毕业就算了,再大点就出去打工。”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不免感到心寒。

(3)与镇上居住的孩子相比,外出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要差得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

在接受调查的47位家长中, 大部分家庭存在经济困难,家庭年均收入4290元, 月收入在800 元以下的占61.2 % ,在村里也还未建楼房的占21.6 %。经济收入在300元/月以下的占

5.1% ,300~700 元/ 月的占11.4 % ,800~1200 元/ 月的占20.1% ,1200 元/ 月以上的仅占

2.2 %。近半的家长主要靠打短工所得收入艰难地维持,这些家庭省吃俭用,也只能勉强过日子。在我入户调查时发现有的留守家庭的家具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遗留下的。

他们大多数都工作、寄居在都市社会的最底层,要为生计奔波。由于常年在外地为改善自己村里的家庭经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根本没时间来亲自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现状,条件好些的只不过偶尔打长途电话回来简单过问一下而已,少数能联系教师请老师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班的C学生,父母均长年在昆明的一家饭店上班。工作繁忙,一年到头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生性好玩,家庭作业常常完不成,一到下午上课要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在福建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他平时也是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乡来看他则是

宠爱有加,对他从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么?

(4)较少或没有家庭学习辅导。

外出农民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是一重要因素。根据调查, 他们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 79.6% ,大专以上文化的为0 ,其余的为高中或中专。

而外出家长从事职业的调查则显示,在抽查的115户家长中,建筑工地的散工在各职业领域中居首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4.1 %;其次是进企业做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3 %;私营与个体摊贩占9.6 % ,企业管理人员、保安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8%、6.2 %。

因此,即使孩子基础差,学习后进,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如我班的E学生,他的语文基础差。六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了3000左右的生字,可他一篇课文读下来起码读错二三十个字,其他学科更是糟糕,一次,我听说他父亲从外省回来,就找他交流孩子学习情况,说到孩子基础差,跟不上其他学生,他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我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想教也教不了。我只是一个建筑工,月工资除了供两个孩子学习和房租外,所剩无几了,留级的话家里经济困难,更不能的了。”

(4)家庭气氛。

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而父母脾气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严重者没心思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嘴甚至打架,有的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等赌博),使得他们的孩子产生不安、烦躁、恐惧心理,无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而渐渐产生厌学心理。如:F学生,本来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这学期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做什么都没劲似的,经过与他谈话,才知道原来这学期他的父母歇工回了家,就每天晚上带他一起邻居家搓麻将直到深夜才归家。

(5)儿童异常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相关。

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失当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甚至粗暴,长此以往将使儿童养成厌学、欺骗等不良心理。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觉得“父母在家时经常无缘无故地惩罚我”占21.6 %,17.2 %的孩子说“我经常挨家长的打”,认为“家长常以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的有37.5%。我班也存在这种情形: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由于当年环境所迫,没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在外打工只能做一些笨重的体力活,因而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把孩子的读书作为走出贫困,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父母的沉重寄托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如:G学生,母亲不认识字,在城里做保姆;父亲小学文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严格。有一次,该学生的成绩距优秀差3分,父母竟把他痛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该生数学单元测试考了第一名,回家很兴奋地告诉爸爸,他爸却没有一丝欣慰,反而说:“只考90分,还好意思说?”

另外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过分的关心而对子女行为进行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而调查中有39.8 % 的孩子回答“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我会出事”,35.6%的孩子说“我觉得父母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有28.2%的孩子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认为“父母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去的地方,而他们又不会过分担心”者仅占14.9 %。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干涉,其结果是影响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养成孩子轻视、厌恶劳动等不良作风。

(6)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失当或缺失。

因多数父母平时不在家,照管孩子的责任也就多落到了祖辈身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辈由于年龄及时代背景等原因,与孙辈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上有着更大的差异,很难在两代人之间有顺畅的、有效的沟通,而不少祖辈为减轻经济压力,还得重新又当爹又当娘,上山下田劳动之余还要从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还要干一些重体力活。而祖辈对孙辈的照管不过体现在让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受到的实践教育、创新意识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几乎为零。方法失当,加上家务繁重,使得隔代教育几乎是失败的教育。

四、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辅导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

1.给予更多关爱。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留守儿童,要用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从感觉上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与老师接近。并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孩子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多给予帮助,直至其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

2.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不与别人攀比,去除自卑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聪明的孩子,是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3.课内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自家庭及其他地方获得的负面感知和情感,给孩子以大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形成向师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开展主题班队会、书法、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一定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也有利于厌学留守儿童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4.经常沟通家长,教给方法。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反映情况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要选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要把沟通变成一种诉苦的途径。即使要反映学生在校不好的表现,也不能严重化,应减低“杀伤力”,并告诉家长回家后不要因此打骂孩子。

(2)告诉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

在生活上要多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比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等。当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学习能达到目标,就可以奖励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不能只是物质的奖赏,而且家长一定要遵守诺言。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要经常询问。如前面提到的D学生,我首先告诉他父母其实他很聪明,就是缺少父母的管束与对学习必要的关心以致于贪玩成性,影响了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希望他们以后不管怎样要经常询问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要加以必要的管束。他父母按照我所说的去做,现在该学生学习成绩有所上升,玩性也收敛许多,收到很好的成效。

(3)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①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很有主见,很了不起!” 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你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②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

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千万不能孩子一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脸地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

③讲究诚信。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我班上一位学生的妈妈因为其10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而在一次家长会上向我“诉苦”,我在和她以及后来和孩子谈天过程中才了解到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小秘密,在村子的商店里摆龙门阵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同村人,结果人家常用这件事来取笑孩子,使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④注重言传身教。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及时改掉一些不良嗜好。在孩子面前不要大声吵闹甚至打架,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关键要看学习态度及进步情况。孩子学习差了,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帮助;孩子学习进步了,就要表扬和奖励。

⑤要有耐心。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幻想着通过一两次交流谈话,就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使亲子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

五、结语

在为时三个月的调查中,笔者对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了解了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情况,并找到了作为教师因应的对策。这有利于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更好的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须知要改变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教师直接跟留守儿童接触,一举一动都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厌学心理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们作为教师,以耐心、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是我们的愿望。愿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能使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健康的学习心理。

第二篇: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民工的人数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关于民工子弟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就我们班来说,班级总人数46人,其中43人为民工子弟,将近总数的9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完全有责任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民工子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一 民工子弟厌学心理剖析

应该说,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更加糟糕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剖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自卑心理导致厌学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并经常感到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与人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大多数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走进自卑的阴影。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厌学。如:我们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刚从老家把他带出来,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因此,他和同学几乎不说话。第一次请学生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家租来的房子,不到2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煤气灶、餐桌等很多生活必需品。平时父母去工作时,生怕他出去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家庭环境促使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早期经验肯定是孩子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经调查统计发现,我们班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90%以上。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让她读读毕业算了。”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总会感到心寒。

与城里孩子相比,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是要比城市孩子的环境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的父母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民工子弟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们班的C学生,父母均在饭店上夜班。每次他们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孩子去上学,他们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孩子生性好玩,连做作业都需要老师时刻盯着才肯写上几个字,一到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就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均在另外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看他则更是宠爱有加,对他从来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吗?

其次,较少或没有课外辅导等因素是儿童厌学心理的另外一个因素。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即使孩子基础差,学习后进,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如:我们班的E学生,她的基础非常差。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了2000左右的生字,可她一篇课文读下来只有10几个字是认识的,其他学科更是糟糕,找她爸爸交流学习情况,说到孩子基础太差,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学生,他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我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想教也教不了。自己只是一个清洁工,月工资除了供两个孩子学习和房租外,所剩无几了,留级的话一方面学校难找,另一方面家里经济困难,更不要说请家教了。”有一次,我辅导她做作业,她竟含着眼泪对我说:“老师,你放弃我吧!我真的学不会。”此时,我感到无比心痛。

再次,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还一个特点,就是不安定。他们往往居无定所,有的父母是建筑工人,到哪里干活把家就搬到哪里,孩子的学习也就近解决。如:我们班的F学生,一年级读了还不到半学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二年级又要求转入,还来不及适应学校又离开了,其它班级甚至有这样反反复复转学又插班的,经统计,这样的孩子85%左右存在厌学心理。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而父母心情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 紧张压力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严重者没心事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将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蛮横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嘴甚至打架,有的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打牌等),使得他们的孩子产生不安宁、烦躁、恐惧心理,大脑经常处于受干扰状态,无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而渐渐产生厌学心理。如:G学生,本来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这学期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做什么都没劲似的,经过与她谈话,才知道原来这学期她的父母每天晚上带她一起去搓麻将到午夜才归家。

本次调查还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长对其教育方式呈负相关。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儿童厌学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增高,占查出异常儿童的77.7%。说明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影响最大。如果父母一方过于严厉,使儿童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将养成厌学、说慌、欺骗等不良心理。我们班也存在这种情形: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结果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的父母把读书作为走出贫困、变“凤凰”的唯一途径。父母的厚重寄托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如:H学生,母亲不认识字,帮别人做保姆;父亲小学文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严格。有一次,该学生的成绩与优秀差1分,父母竟然把他痛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该学生考了第一名,回家很兴奋地告诉爸爸,他爸爸却没有一丝的欣慰,反而说:“只考90分,还好意思说?”学校教育导致厌学

学校的评价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比其它学校更辛苦,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甚至有时由于所教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受到行政部门地批评。这不单单会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在学生中蔓延。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无论从生源,还是学习成绩是没法和其他学校相提并论的。

当然,教师的教育方法、为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民工子弟对教师的印象,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好状况至关重要。他们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发展到不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最后发展到不爱学习,也会造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对民工子弟缺乏爱心、耐心。在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但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在言语上拿话讽刺、挖苦学生,在教导态度上严厉叱喝,这样会使他们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学校恐惧症”。但是,这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中,类似的情况正逐渐走向消亡。

二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辅导

通过对民工子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剖析,了解民工子弟特有情况后,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更好地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去除自卑,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民工子弟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首先,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使他们不从物质生活和教育条件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比较,去除自卑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在建立自信心方面,我引用了教学方面经常用的“形象控制法”。所谓形象控制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并把目标一步步的写在纸上,然后把它们粘贴在一起,成为一个“计划图”。这个图可以代替描绘未来的良好的形象。每天凝视它,让这种形象在头脑中清楚地浮现出来,不断明确目标,逐步刺激、强化,坚定信念提高自信,从而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如针对我上面提到的A学生的情况,我首先找他谈话,帮助他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计划图。先制定认字的目标,其他的作业都不用做,第一个目标达到后,再确定读通课文的目标等,一步一步和计划图接近。第二步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我平时经常利用午餐的时间让他谈谈家里发生的事,和他一起下他喜欢的五子棋,和他民主交流,平等相处,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的,增进彼此的了解,拉进彼此的距离。第三步,设计未来,鼓舞信心。我经常为他描绘美好的未来,让他知道他将来是社会的支柱,是祖国的栋梁,是极其有用的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从原来总是不及格变为现在的班上中等水平,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上课时发言时大胆而且声音响亮。经常沟通,教予方法,营造良好环境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民工子弟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反映情况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要选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要把沟通变成一种诉苦的途径。即使要反映学生在校不好的表现,也不能严重化,应轻描淡写,并告诉家长回家后不要因此打骂孩子。

其次,告诉家长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在生活上要多了解孩子有些什么想法,比如要买什么衣服,想吃什么等等。当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只要他们学习能达到目标,就可以奖励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不能只是物质的奖赏,而且家长一定要遵守诺言。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要经常询问。如前面提到的D学生,我首先告诉他父母其实他很聪明,就是缺少父母的管束与对学习必要的关心以致于贪玩成性,影响了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希望他们以后不管怎样要经常询问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要加以必要的管束。他父母按照我所说的去做,结果一学期下来,该学生学习成绩大幅上升,玩性也大大收敛,收到很好的成效。

再次,要教给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

善于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应该称赞孩子,“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向你诉说不高兴的事,你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当孩子告诉你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你可以说,“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是吗?但你不能这样做,你可以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你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你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真有主见,真了不起!” 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要“哪壶先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你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要童心未泯。家长如果没有一颗童心,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孩子游戏时,你可以与他一起游戏,一起比赛,使孩子觉得你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沟通自然会水到渠成。

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如果用“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好吗”之类的语言开始谈话,允许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孩子不仅会自觉地承认错误,还会对你更亲近。千万不能孩子一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脸地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

要有耐心。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困惑、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

要讲究诚信。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儿童心理医生林达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妈妈因为6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便领着女儿去进行心理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秘密”,在晚饭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家庭其他成员,结果哥哥姐姐们以此来取笑她,从此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及时改掉一些不良嗜好。在孩子面前不要大声吵闹甚至打架,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关键要看学习态度及进步情况。孩子学习差了,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帮助。孩子学习进步了,就要表扬和奖励,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孩子就知足了。如:G学生。这学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我找到她父母,明确指出他们的错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告诉他们,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作为家长应懂得自律,应多为孩子考虑。他们认识到错误后,就再没有带孩子出去打麻将到半夜了,之后,该学生慢慢地变回往日的活力。变换手段,奉献爱心,开创学习新天地

要改变学校教育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影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直接跟民工子弟接触,一举一动都会对民工子弟产生影响,因此,在这里,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要用非凡的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因为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热爱学习的心理力量。对于已有厌学倾向的儿童,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从感觉上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与老师接近。教师要经常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学生在生活上发生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直至学生渡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用惩罚、责骂等强硬教育方式,坚持正面教育,经常去寻觅、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彰学生的点滴进步。

b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课堂中,老师应减轻学生学习、考试负担,积极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艺术性,上课时应经常改变教学方法,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既可进行直观教学,也可进行有趣的游戏教学,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用之有效的方法——“奶奶法则”。所谓“奶奶法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当小孩子吃饭时,总爱挑鱼、肉等味道鲜美的食物,而不喜欢吃营养丰富的青菜、萝卜等,这时,孩子的奶奶就会说,要想吃鱼、肉可以,但是必须先把青菜、萝卜等吃了,才能吃鱼、肉等,孩子为了吃到美好的东西,自然会把营养丰富的青菜吃了。把这种方法引用到教学上,要学生们先把作业完成了才能开心自由地去玩,往往能达到很好地效果。“奶奶法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产生厌学心理。

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课余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的快乐,也有利于厌学儿童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C 玩有趣的电脑情境游戏

电脑情境游戏是运用一些电脑技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儿童喜欢的游戏呈现。如“智救扬扬”、“左右开弓”、“快乐的池塘”等游戏,学生达到规定的目标就给予玩一次游戏的机会,这样让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玩中学习,开创学习的新天地。

在城市里,民工子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厌学心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们作为教师,运用非凡的耐心、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是我们的一大愿望。相信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健康的学习心理。

第三篇:外来民工子弟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外来民工的人数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关于民工子弟学习状况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就我们班来说,班级总人数46人,其中43人为民工子弟,将近总数的9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民工子弟中,约有23%左右存在厌学现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恶、抵触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完全有责任了解并帮助他们克服厌学心理,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民工子弟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

一 民工子弟厌学心理剖析

应该说,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产生厌学心理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更加糟糕----不愿学习----厌恶学习。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差导致厌学心理,厌学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剖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自卑心理导致厌学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并经常感到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与人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大多数民工子弟来自农村或者相对贫困地区,第一次来到城市,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处在相同的环境里,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要狭窄许多,其学习和生活条件也要比城里的孩子差许多,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极易对学习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他们就容易走进自卑的阴影。一旦自卑心理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源,他们无法找到自信心,就会陷入上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厌学。如:我们班的A学生,他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刚从老家把他带出来,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因此,他和同学几乎不说话。第一次请学生自我介绍时,他的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站在他身边也听不见。经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家的一些情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家租来的房子,不到20平方米,里面一片漆黑,却拥挤地塞满了床、煤气灶、餐桌等很多生活必需品。平时父母去工作时,生怕他出去闹事,就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自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家庭环境促使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心理状况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深受早期经验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最有影响力的早期经验肯定是孩子的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经调查统计发现,我们班厌学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厌学心理的90%以上。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有相当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会使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B学生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交流时,谈到孩子学习后进时,他竟然说:“让她读读毕业算了。”家长对孩子抱这样的态度,作为一个教师,总会感到心寒。

与城里孩子相比,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是要比城市孩子的环境相差许多。他们的父母家庭负担往往很沉重。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要为生计奔波。由于生活劳碌奔波,他们的父母根本无法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束,民工子弟容易产生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就从这一步开始。如我们班的C学生,父母均在饭店上夜班。每次他们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孩子去上学,他们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D学生孩子生性好玩,连做作业都需要老师时刻盯着才肯写上几个字,一到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就打瞌睡。我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均在另外一个城市经营水果摊,平时由年迈的奶奶照看。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放就不见了人影。晚上总是很迟睡觉。因为根本不听话,奶奶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爸爸妈妈偶尔回家看他则更是宠爱有加,对他从来不加管束,学习也是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可想而知,孩子会想要学习,会努力学习吗?

其次,较少或没有课外辅导等因素是儿童厌学心理的另外一个因素。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即使孩子基础差,学习后进,他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如:我们班的E学生,她的基础非常差。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认识了2000左右的生字,可她一篇课文读下来只有10几个字是认识的,其他学科更是糟糕,找她爸爸交流学习情况,说到孩子基础太差,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学生,他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我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想教也教不了。自己只是一个清洁工,月工资除了供两个孩子学习和房租外,所剩无几了,留级的话一方面学校难找,另一方面家里经济困难,更不要说请家教了。”有一次,我辅导她做作业,她竟含着眼泪对我说

:“老师,你放弃我吧!我真的学不会。”此时,我感到无比心痛。

再次,民工子弟的家庭环境还一个特点,就是不安定。他们往往居无定所,有的父母是建筑工人,到哪里干活把家就搬到哪里,孩子的学习也就近解决。如:我们班的F学生,一年级读了还不到半学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二年级又要求转入,还来不及适应学校又离开了,其它班级甚至有这样反反复复转学又插班的,经统计,这样的孩子85%左右存在厌学心理。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爱。而父母心情不好或婚姻状况不佳,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 紧张压力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孩子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严重者没心事管教孩子或拿孩子出气,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将变得孤独、懦弱、恐惧、粗暴、蛮横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嘴甚至打架,有的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打牌等),使得他们的孩子产生不安宁、烦躁、恐惧心理,大脑经常处于受干扰状态,无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而渐渐产生厌学心理。如:G学生,本来学习处于中上水平,这学期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了事,做什么都没劲似的,经过与她谈话,才知道原来这学期她的父母每天晚上带她一起去搓麻将到午夜才归家。

本次调查还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长对其教育方式呈负相关。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儿童厌学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增高,占查出异常儿童的77.7%。说明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影响最大。如果父母一方过于严厉,使儿童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将养成厌学、说慌、欺骗等不良心理。我们班也存在这种情形: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结果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的父母把读书作为走出贫困、变“凤凰”的唯一途径。父母的厚重寄托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厌恶学习。如:H学生,母亲不认识字,帮别人做保姆;父亲小学文化,在建筑工地上打杂,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严格。有一次,该学生的成绩与优秀差1分,父母竟然把他痛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该学生考了第一名,回家很兴奋地告诉爸爸,他爸爸却没有一丝的欣慰,反而说:“只考90分,还好意思说?”学校教育导致厌学

学校的评价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比其它学校更辛苦,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甚至有时由于所教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受到行政部门地批评。这不单单会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在学生中蔓延。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无论从生源,还是学习成绩是没法和其他学校相提并论的。

当然,教师的教育方法、为人方式、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民工子弟对教师的印象,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好状况至关重要。他们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发展到不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最后发展到不爱学习,也会造成民工子弟的厌学心理。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对民工子弟缺乏爱心、耐心。在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但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在言语上拿话讽刺、挖苦学生,在教导态度上严厉叱喝,这样会使他们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学校恐惧症”。但是,这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中,类似的情况正逐渐走向消亡。

二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辅导

通过对民工子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剖析,了解民工子弟特有情况后,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更好地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阴影。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辅导。去除自卑,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民工子弟由于自身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首先,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平和的心态,使他们不从物质生活和教育条件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比较,去除自卑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及赞扬性质的言语和欣赏的眼光,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而且要让他们觉察出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同样的活泼可爱,同样的重要。

在建立自信心方面,我引用了教学方面经常用的“形象控制法”。所谓形象控制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并把目标一步步的写在纸上,然后把它们粘贴在一起,成为一个“计划图”。这个图可以代替描绘未来的良好的形象。每天凝视它,让这种形象在头脑中清楚地浮现出来,不断明确目标,逐步刺激、强化,坚定信念提高自信,从而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如针对我上面提到的A学生的情况,我首先找他谈话,帮助他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计划图。先制定认字的目标,其他的作业都不用做,第一个目标达到后,再确定读通课文的目标等,一步一步和计划图接近。第二步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我平时经常利用午餐的时间让他谈谈家里发生的事,和他一起下他喜欢的五子棋,和他民主交流,平等相处,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的,增进彼此的了解,拉进彼此的距离。第三步,设计未来,鼓舞信心。我经常为他描绘美好的未来,让他知道他将来是社会的支柱,是祖国的栋梁,是极其有用的人。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从原来总是不及格变为现在的班上中等水平,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上课时发言时大胆而且声音响亮。经常沟通,教予方法,营造良好环境

要改变家庭环境对民工子弟厌学心理的影响,需从他们的父母入手。教师应经常了解并掌握民工子弟的家庭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体来说,沟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

第四篇:乡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乡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乡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

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

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

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

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

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

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3、扎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各基层妇联要针对贫困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入调研,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贫困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详细的贫困儿童数据库,实现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调查结果撰写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重要依据。

4、着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劳务输出,各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二是利用培训平台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断提升当地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质量;三是劳动部门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

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四是积极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的经济,使更多的农民能在家找到工作;五是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从源头上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第五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县XX乡XX小学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里,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即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对怀化市新晃县新寨乡新寨小学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关心他们的生活是否过的很快乐,尽量多地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采访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离家远,全家团聚时间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了解,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3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孤单;37 %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和他一起玩,41%的留守儿童觉得很难让别的小朋友喜欢他,自信心不够。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认知偏差 由于父母对留守儿童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关心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遇到自己不开心时觉得没有父母安慰,没有倾诉对象,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不如别人,生活没意思,性格抑郁,自我封闭,为人孤僻不合群,乃至厌世嫉俗。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很少陪伴孩子,心理觉得愧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不良行为习惯。

(四)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劳务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务工人员居住和工作时间的不稳定以及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从家庭来看。

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大多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往往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里的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下载乡镇学校留守少儿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镇学校留守少儿厌学心理问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及干预计划[推荐]

    《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及干预》研究计划 王忠发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公民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

    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

    关于乡镇干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干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乡镇干部在干部队伍中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我县***名干部(含事业单位干部)中,占干部总数的17%,他们长年累月处在基层第一线,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

    乡镇招投标有关问题调研报告

    乡镇招投标有关问题调研报告(征求意见稿)近年来,随着乡镇(街道)、村两级经济规模的迅速壮大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乡镇招投标活动日益增多。如何实现农村招投标工作公开、公平、......

    关于乡镇干部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乡镇干部在干部队伍中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我县xxx名干部(含事业单位干部)中,占干部总数的17%,他们长年累月处在基层第一线,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影响区......

    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 民工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进城农民就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进城后,其收入获得相......

    留守儿童学习问题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学习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者,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

    关于学生厌学的调研报告

    关于学生厌学的调研报告一文是介绍学生厌学相关的调研报告范文,如果您感觉本篇文章写的不错,可以推荐给您的朋友,或者收藏此文章,关于学生厌学的调研报告。如果您有更精彩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