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薄弱初中学生音乐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薄弱初中学生音乐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学生的音乐素质关系到学生演唱、演奏、欣赏等方面的水平。笔者对农村薄弱初中学生的音乐情况现状展开调查,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熟悉、音乐教育状况的评价、音乐价值取向及学生音乐素质情况,并且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进步农村薄弱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薄弱初中 音乐情况 调查
一、题目的提出 笔者在本市各乡镇中学进行调查,发现这里的学生mp3mp4很多,在校园里看到带耳机听音乐的学生也很多,但是上音乐课时,学生的态度却不端正,讲话、看课外书、一问三不知等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到底学生的音乐情况如何?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音乐教学? 本问卷从对音乐教育的熟悉、音乐教育状况的评价、音乐价值取向及学生音乐素质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后,感受到的是它带给我们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样了不同学校的三个年级的学生205名。初一学生70名,初二学生72名,初三学生63名。其中男生103名,女生102名,男女生的比例接近1:1,对参与调查的学生也考虑到年级、性别等方面的均衡,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2、调查内容
本调查内容分为四大块:对音乐教育的熟悉、对音乐教育状况的评价、对音乐价值取向的调查和学生音乐素质情况。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相结合。
4、调查过程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机抽取各校三个年级共205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占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回收问卷的逐项统计,发现当前农村薄弱初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普遍的现象:
(一)对音乐教育功能的熟悉逐步进步 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深进人心,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课时安排中有严格的要求。上音乐课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以为在初中阶段开设音乐课是有必要的,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音乐知识,但也有些同学由于喜欢音乐而选择它,另外一些同学觉得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枯燥,通过学习音乐可以丰富学习生活,把音乐当成学习中的调味剂。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具有开发智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进步自身修养等方面的价值功能的观点也是认同的。但是,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态度上存在某些被动因素(如:学校安排,没办法),可从总体上来看,调查对象中的大部分人以为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基础教育状况在不断进步
在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初一学生中评价“小学的音乐教育”、初二学生评价“初一与小学时的音乐教育”及初三学生评价“初二以前的音乐教育”时,发现很多学生反映以前的音乐课时常被其他主课老师拿往上、或音乐课纪律不好导致音乐老师上课不是很负责等。而对于“你对现在的音乐课感到满足吗?尽大多数学生以为满足或比较满足,究其原因是:上课老师负责、能与学生主动交流、比较风趣轻松。但也有部分学生对现在的音乐课感到不满足,原因是:课上流行歌曲教的太少、有个别学生上课爱讲话扰乱了课堂秩序。由此可以看到,近几年来,音乐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逐步普及,音乐教育也在慢慢地完善。
(三)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比较单一 调查中发现,82%的学生经常听音乐,但对于“你平时常听什么类型的音
乐?”、“你聆听音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等题目时,不得不引 起我们音乐教育的深思:为什么学生聆听的都是流行歌曲?可想而知经同学推荐的多数也是流行歌曲。为何学生对世界音乐史上那么多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却漠然处之?由于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以及他们整天捧在手里的mp4等媒体。可见,社会上的“流行趋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难怪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你以为音乐有什么作用”时,他们以为流行音乐简单易唱,在他们易燥的内心可以得到暂时的放松,而以为音乐能对进步自身修养和培养想像力的仅占调查对象的13%和4%。
(四)学生音乐素质情况亟待进步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和艺术节声乐、器乐等报名情况来看,学生的音乐素质令人担忧。“对音乐课上学过的歌曲,你会唱出它的旋律吗?”只有21%的学生能断断续续的进行演唱,而大部分学生清唱时,几乎对音准和节奏都没办法正确把握。同时对于“你欣赏音乐时,能听出其中的演奏乐器吗?”肯定回答的只有5%,而有31%的学生完全听不出来,通过老师的提示,基本上可以听出来的占调查人数的64%。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歌曲演唱水平和欣赏能力急需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教师要加强学生主动进步自身音乐素养,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进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意识体会作用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聪明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就是音乐。柏拉图也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所以切不可忽视音乐这门艺术对启迪人类聪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音乐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意识?首先本人以为,可以将节奏与乐调等这种有着最强烈的气力浸进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使学生的心灵因此得到美化。
比如:一天我在第四节课上《摇篮曲》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在嘀咕肚子饿了,当时我假装没听到他们的谈话,后来我根据教学内容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播放了《雷叫电闪波尔卡》这首曲子,欣赏完后,问他们,曲子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似乎打雷下雨了,但我还是感觉情绪一直很欢快。我捉住机会赶紧说:你说的很出色,想问一下你在听的时候还一直想着肚子饿的事情吗?学生摇摇头笑了。我总结:这就是音乐的作用,所以让我们平时在聆听音乐时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别以为我们的音乐课是学校安排的,它让你们没的选择,所以很无奈。当然,这只是部分同学,我希看你们能感受到聆听音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修课,它是我们同学说的学习中的调味剂,也是我们碰到困难时的最贴心帮手。那么我们就可以达成共叫——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上例子仅是代表而已,只要我们留意,强化学生的音乐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重要作用它存在于音乐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二)改善方法进步质量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进步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是普及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首先教师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有效性,要严守那片属于自己的田地,精心耕耘,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美妙的音乐语言吸引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唱流行歌曲也可以适当的考虑,比如内容积极向上的《隐形的翅膀》、《青花瓷》等都可以在课上供学生学习。不管老师有多么好多么高明的课堂治理手段方法,假如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纪律守则为基础,课堂治理是不可能高效的。课堂纪律规则给了所有学生最基本的课堂言语,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期看,他们应做到的是什么。
(三)丰富方式形式多样 天天聆听流行歌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如何将学生的音乐欣赏类型由单一的流行音乐转为丰富多彩的古典音乐或中华民族音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就先从流行歌曲导进。笔者在执教《卡门序曲》时,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斗牛士之歌》作导进,边欣赏边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欣赏《卡门序曲》的三个主题时,用不用的要求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聆听A段时,给学生的是简单的题目:听出它的节奏是稀疏的还是密集的?然后分析情绪热烈的原因是还有一件打击乐器的渲染,从而让学生再听出打击乐器——钹;听B段时要求听出主奏乐器小提琴和长笛,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具有点缀作用的三角铁;C段的旋律出现两次,两次的力度是由弱到强变化呈现的,而且第二次出现时音高也进步了一个八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音(如lu和beng)来哼唱,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然后教师小结:由于演奏乐器、音高、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使我们的情绪也发生了改变。这样就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四)以点带面逐步进步
歌曲演唱能力是反映学生音乐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一个多学期来的音乐教学和本次调查,发现学生演唱时的音准等题目急需进步。只有21%的学
生能断断续续的清唱学过的歌曲旋律,可喜的是,学生对于节奏律动性的感知能力要比对旋律的视唱能力强很多。因此我就抽取学校中音准稍微好点的学生组建了一支合唱队,让他们在系统的合唱练习中,进步他们的视唱能力、节奏感知能力以及音乐团队精神。
1、“音乐素质”与“学业学习”如何协调?进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训,肯定会占用平时的学习时间,那么如何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家长协调好排练时间,让他们也积极赞成学生参与培训,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2、“音乐素养”与“家长出钱”如何协调? 在组建乐器爱好小组的活动中,涉及到学生需要买乐器这一直接的题目,农村薄弱初中的学生家长能否同意,是学校与家长一起分担?还是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应该引起思考。
【参考书目】
[1]《音乐新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
[2]《音乐课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调查报告
导言: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山区农村学校的学生家庭责任教育落后,使得山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责任心培养缺失。近几年来,尽管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很多学生没有家长的监督和管理,自觉性、责任心较差,特别是自我责任心差,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从1989年建校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培养学生责任心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淀,因此提出了在农村寄宿学校教学中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1、了解学生责任感状况以及了解当前学生责任感状况的特点;
2、探索初中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的思路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三、问卷内容从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等方面设计,共设选择题18题。学生发放问卷,共发问卷100份左右,回收有效问卷达90%以上。
四、调查结果分析
1、从对自己的责任感表现看:
“十月怀胎”的艰辛,只有自己的母亲能体味,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有自己的义务和权力,他不仅为自己生活,同时也要为父母、为社会而生活。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即使当自己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这就是对自己负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自己生病时,不想看医生的占15.46%;自己买些药服用的占42.95%;去看医生的占38.96%。<2>自己能主动学习的占45%;还可以的占44%。不学习占1%〈3〉学生自已情绪不好时,哭泣摔东西发泄的占有15.36%;找朋友倾诉的占29.57%;自我积极调节的占53.92%。〈4〉对中学阶段谈恋爱的看法,认为可玩一玩的占8.36%;认为可谈但要处理好与学业的关系的占70.43%;认为不可谈的占21.42%。从这几项来看,学生对自我心灵的爱护主流是积极的,少数同学无异于自我犯罪。
2、从对他人的责任感表现看:
人生于世,不能老想着自己,心中要有他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张社会关系网中,与他人发生着或近或远的关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解危济困对于我们义不容辞。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做错事或对不起别人时的态度,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占8.99%;觉得惭愧的占24.24%;主动认错道歉的占63.43%。〈2〉当和同学有约,会拖拉着办甚至不去的占4.06%;去了但迟到的占11.8%,很准时赴约的占82.97%。〈3〉当朋友甲抵毁朋友乙时的做法,把甲的话告诉乙的占3.34%,把甲的话告诉乙以外的人,希望别人提供是非论断的占9.93%,把自己对乙的看法告诉甲,为乙说几句公道话的占 86.1%。<4>假如你发现你最好的朋友考试舞弊且没有被老师发现,事后你会: 为他庆幸的占46.5%;不理睬他羞于与他为友, 并告诉老师来批评他的占5.95%;劝告他今后不能这样做的占46.81%。从这几组数字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朋友是非常真诚的,对朋友有较强责任心。
3、从对家庭的责任感表现看:
作为家庭的一位成员,不应单方面要求得到家庭的保护,而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使家庭美满幸福、父母愉快健康。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的所谓“齐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求人人必须具有对家庭的责任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你父母及家人因病卧床不起时,你会: 因学习紧张几乎不管的占4.08%;心里难受,经常看望一下,但不知如何做好的占40.96%;照料他们的生活的占5
4.65%。〈2〉当家庭气氛不太和协时,你的态度或想法: 心里害怕,想说又不知怎么说,尽量避开的占46.18%;找其他亲戚或朋友来劝说,解决家庭矛盾的占5.64%;自己尽力劝说让大家开心、和好的占47.34%。从这两组数字看,学生对自己的家人有爱心,但解决家庭问题能力不强的人数不少。<3>下雨了家里的衣物还在外面露天凉晒,这时你有空,会怎么做: 装着没看见的占1.57%;要大人提醒才收进来或叫别人收进来的占9.51%;自己主动收进来88.92%。〈4〉你正要出门,发现家里没人但电视机还开着,你见到了: 心想不是我开的,让它继续开着的占1.88%;很不情愿地把它关了的占4.7%;心想太浪费电了,主动关掉电视机的占89.55%。从这几组数字看,学生大多能对家庭抱负责任的态度。
4、从对学校、班集体的责任感表现看:
我们立身的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去过问、关心,为其良好发展出谋出力,作为学生应在班级体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以自己为集体的努力与牺牲而自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你代表学校参加全市运动会,你会: 认为我是被选出来的代表,成绩好不好是我个人的事,不关任何人的事的占5.44%;感到十分荣幸,有点飘飘然,十分自傲的占10.14%;有压力,感到自己代表了学校的荣誉的占83.07%。〈2〉班上有人违反纪律时有88%的人会及时制止,有2% 的人不理,有10的人想制止不敢〈3>你班与邻班举行球赛,当班干部号召同学们前去为本班呐喊助威时,作为不是球员的你会:因不喜欢看球赛或要做作业不会去的占13.69%;因喜欢看球赛会去的占20.17%;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我一定会去的占66.98%。从这几项来看,多数同学对集体的责任意识较强,但少数同学的责任心态也是让人担忧。
5、从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表现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对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 认为这种人是傻瓜的占1.89%;我做不到,但我佩服这种人,希望多点这种人的占62.07%;人应该这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占26.23%。〈2〉你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 享受的占5.54%;能达到自己的每一个目标的占64.4%;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占6.22%。〈3〉若有机会出国留学,学成之后,你会: 外国生活水平高,坚决不回国的占1.04%;看情况而定的占42.42%;争取回国,报效祖国的占34.69%。〈4〉你认为现在在校读书的目的: 报答父母的占6.27%;上大学或找份好工作的占53.18%;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将来服务社会的占41.59%。
从这几项看,学生中社会责任意识时强时弱,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认识时清时糊。
总之,对学生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校学生责任感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对家庭、对朋友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模糊。
2、在朋友圈子里责任意识强一些,在朋友圈子外,对陌生人的责任意识较少一些。
3、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化。
4、责任认知强过责任行为,不少学生可以判断出负责与不负责的是非,但不能把正确选择付之行动。
5、责任情感强过责任能力,学生中不少人对一些事情,有心尽责,而无力尽责。
五 调查反思
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而形成。强化责任感素质教育力度对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开拓外部导向与自我内化的统一。
对策之一: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做到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学校德育工作中,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必要的理论教育是责任感教育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热爱生命,维护尊严,修身养心,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自我的责任。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善意批评,真诚合作,宽容大度——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养老抚幼,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和睦,承担家务劳动——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履行义务,奉献集体与社会,遵纪守法,参与社会活动——这是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尊严,保持民族气节,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这是对国家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社会个体的高度责任感。
对策之二: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注重养成教育。
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将军,行动上的矮子”。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如互助学习活动、参加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值日、志愿者行动等。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
对策之三: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整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园地。与其他两个环境相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加速作用。但是,实践证明,单靠学校一方努力,是很难将教育的效能延续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个人的性格、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家庭氛围、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这种沟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电子邮件等。这种沟通的内容应是教育方法的探讨,不应仅仅是成绩单的报告。
对策之四: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渗透性,建立良好校园环境的激励.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所要承担的任务,就是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化为观点,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问题,在实施德育方面较之其它德育途径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方面,也是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应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应当
仁不让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突出责任感教育。
对策之五: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需要中学生个人的自省和意志努力。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只是培养责任感的外部因素,个人主观努力才是培养责任感的内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好的措施、手段、方法,如果不与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则言与行不
一、思与为不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应以人为本,贯穿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识能力,注重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明白,任何说教是否有效,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才能达到。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坚定目标,塑造美好品性。
调查感悟: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日渐多元化,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塑造力、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因此,要培养责任感还必须提高个人的鉴别力,同时结合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定为中学生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把“责任感”作为最美好的品性去追求,不断完善中学生个体
第三篇: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一)调查研究的意义
为了能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客观依据,2008年4月——5月,我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主要对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对现阶段该地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白村初中一年级有一个班78名学生,二年级一个班40名学生,三年级两个班76名学生,共计划内
194名学生。
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共发问卷
份,回收有效问卷
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1、2、3、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三、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显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争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社会,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98%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职高,2%的学生选择就业。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纪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78%,初三为9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为了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无衡量所学课程懂得价值,继而觉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人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92%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他们中12%的学生没准备接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职高,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8%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技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的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过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定,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有应试教育想素质教育的饿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卡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饿高科技。但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饿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想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想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不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
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饿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教育研究》(《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
2、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若干问题》)
第四篇:农村初中数学课程建设(薄弱初中答辩材料)
农村初中数学课程建设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县XX中学XXX。这位,是XX县教育局 ;这位是援建学校XX中学XX校长。
我汇报的题目是,“农村初中数学课程建设”。1.学校概况:
我校地处偏僻乡村,学校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数学教师10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7人,是一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2.项目申报基础:
①我校数学课程建设概况: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市县教育局的指导,努力打造符合自己特点的数学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校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解难,勤于动手实践,勇于合作提高。
②援建学校情况:XX县实验中学是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XX省文明学校,多次获得XX市教学质量优秀奖;XX中学数学教师有多人为市县名师,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数学课程建设水平较高。
3.数学课程建设内容:
①开展数学教研组建设和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为数学课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每月一次安排实验中学数学教师中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及市县数学学科带头人到我校上示范课,安排我校教师到实验中学跟班学习,每月轮换一次;与实验中学领导、数学骨干一起进行课程建设专题研讨,每月组织一次;派遣老师参与实验中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每月派遣两批次。除此以外,我们还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项教学研讨及培训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课程建设的读书活动,不断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为数学课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②打造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为课程建设提供核心动力。我们将建立数学课程核心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思想,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师生在宽松自如的生态课堂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共同发展。
③搭建实验探究、实践探究、模拟探究的学习阶梯,给予学生必要的数学课程学习方法指导,让实验探究、实践探究、模拟探究成为落实知行统一教育原则的重要途径,使课程建设有深度,有内涵。
④挖掘课程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课程情境,营造课程建设氛围。我们将加强学校环境、学生教室布置,重点建设数学长廊,文化墙、班级展示台等,营造课程建设氛围;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数学社团、实验数学等课程建设活动,使课程建设与师生生活融为一体。
⑤添置和自制教具、学具,构建课程建设重点、难点模型。我校有着优秀的课程教学具制作传统,我们能自己动手解决大部分模具、学具及课程建设重点、难点模型的制作工作。
⑥建设数学专用教室、数学实验室,开展深层次的课程开发活动。
⑦利用现代化课程建设资源成果, 打造现代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多层次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校校交流活动,使课程建设起到辐射其它学科和周边学校的作用,使课程建设的效能最大化。
4.预期效果:
1.打造一流农村数学课程基地,使之成为学校特色。2.大力提升师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引领辐射其他学科,提高学校教育质量。4.带动促进周边学校,放大课程建设成果。
我们深信,在各位领导与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将数学课程建设项目做到最好。
谢谢各位专家评委!
第五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现状调查报告(正)
农村初中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对新垛中心校留守学生调查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初中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父母关爱的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家校沟通严重不足以及隔代教育的力不从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中的大多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与其身份严重不符的问题,引起了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为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为了搞好控辍保学工作,也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教育模式,我们中心校初中部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成长实践性研究》课题组,对我镇留守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
我市是农业大市,160多万人口中,多数为农村人口,青壮劳力中80%以上在外地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三六九”(即妇女、学生和老人)。课题组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县区的部分学校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留守学生的比例:
通过对500名13—17岁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学生数为226人,占45%,其中男生120人,女生为106人。
2、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及家庭生活环境:
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的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者居多,分别占35.7%和61.6%,其余为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另外,40.2%的留守学生与母亲或父亲一起生活,而58.8%的留守学生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也就是说,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者居多,只有极少数成绩优秀的,在226名留守学生中,13人成绩优异,占5.8%,而学习成绩一般以下者却达到159人,占70.3%.这其中有部分因成绩不好即将面临辍学。另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学生想到要问老师或其他人,而64%却保持沉默。
4、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列哪些想法”这一问题调查中,38.5%的留守学生选择“想早点长大”,36%选“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留守学生“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学生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另有4%留守学生“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这些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而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留守学生的行为发展情况:
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道题:“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排在末位是“思想道德”,仅占4.8%。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逃学上网玩游戏,更有甚者其中的部分人早早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6、留守学生的父母心声。
为了能全面地了解“留守学生”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个性等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洋北中学课题组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专门驱车到留守学生的父母较集中的经济发达的昆山,对近200名留守学生的父母进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
(1)为人父母,身不由己的选择。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经济收入来源少,学生杂费,日常开支等方面费用大等客观事实。家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务工之路,1
希望能多挣点钱让学生好好读书,穿好用好,与此同时,也能改变一下恶劣的家庭环境。他们也曾盘算着把学生带到外地读书,然而在外地入学学费太高,限制条件太多,加上务工特有的强流动性,迫于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只好忍痛将学生留在家里。一位家长沉重地说道:“孩子3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打工了,把他放在爷爷家里,我们没有一点当父母的感觉。”家长说这些话时,泪流满面,表现出一种悲哀与无奈,更多的是一种辛酸和痛苦。
(2)尴尬相遇,也是匆匆的别离
留守学生的父母,往往一出走就是好几年,因为他们担心路途远、费用大,加上工作不好找,不回家的就占大多数。留守学生与亲生父母逐渐生疏,留守学生见到久久思念的父母却感到十分的陌生。大部分家长说:“我们回家的时间仅仅就是十天半个月,和孩子还没熟悉,就得匆匆地离开。因此,我们也故意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让自己的孩子又产生挂念之心。” 这样一来,对一些留守学生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
二、针对以上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1、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学生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的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学生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学生过分的溺爱,养成了学生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较大差距,难以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习方面更不能给学生任何帮助。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学生,新的家庭环境对学生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又不便管束,同时,学生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另外,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农忙时回家,父母又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学生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并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很多家长成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监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学生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另外,学校管理方式简单化,也为留守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有些学校为防止学生外出上网,打游戏,把宿舍建成监狱一般,但仍然有学生冒着危险,爬窗跳墙外出,产生安全隐患。同时,有些老师把留守学生看成包袱,视为“心病”。调查人员与部分老师座谈时发现,说起留守学生时,几乎每个老师都能罗列出他们的许多缺点和错误。而有的留守学生也无奈地说:“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
3、社会方面。
这一方面的根本问题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和管理作用的弱化。在对一些村镇干部的调查中,问及对留守学生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有些人的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考虑为农民带学生。另外,由于留守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存在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三、改善留守学生状况的对策:
1、构建“留守学生”五大关护网络。
发挥各方面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助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关爱网络。五大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的阳光档案。
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的阳光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家长联系热线。
通过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主动地与“留守学生”的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为更好地了解这些“留守学生”家长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值等,以便达到有效地教育这些“留守学生”的目的,建立与“留守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制度,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家长零距离接触。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4、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和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学生,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学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学生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星期与本班的“留守学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由政府出面,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对网吧及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进行严加管理,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从而净化“留守学生”的成长环境。
7、大力发展地区经济。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农民工外出务工多是因为当地经济欠发达,收入较少。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留守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他们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
福,更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我们渴望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对留守学生献出一点爱,让每一朵鲜花都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