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
该专业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了由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逐渐向研究型专业发展的条件,今后的教学工作必将由本、专科学生的培养逐渐向研究生培养为主,应特别重视科研方向的凝炼,加强人才梯队的培养和条件建设,尽快构筑教育部及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的工作平台。
1.学术队伍建设
第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及在职师资的培养力度。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50人,师资队伍规模达到110人。在本学科实现两院院士零的突破,引进培养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跨世纪优秀人才。组建四个以上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其中博士学位人员达到60%以上。积极培养研究生导师,使博士生导师人数达到10人及硕士生导师人数达到50人以上。第二步: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在原基础上再引进或培养院士1~2人,国家名师1~2人,长江学者2~3人,特聘教授2~3人,泰山学者4~5人,省级名师7~8人。博士生导师人数达到20人,硕士生导师人数达70人。第三步:稳定师资队伍,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形成国际国内高分子学科一流的学术研究团队,不断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到2015年达到研究型学院的基本要求。
2.科学研究
第一步:全力确保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 1
过验收,并以此为契机,在以下四个研究方向上全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工作。①橡塑新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其可控制备技术;②橡塑材料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控制和优化;③橡塑工程材料与功能材料;④橡塑材料先进成型加工技术及信息化工程。
在上述四个方向上努力保持“橡塑”与“工程”的特色,争取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市)部级项目8项目,大型企业联合攻关项目20项,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立新的学科发展平台。确保在研的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按计划完成项目并鉴定,争取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6项,获专利2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篇以上,完成橡胶工艺原理等主干课教材和《橡胶工业手册》第一、二、三、四分册的主编及参编工作,出版学术专著5部,转让科技成果30项,为山东省及我国橡胶工业、塑料工业的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二步: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定期评估考核,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重点学科创造条件。同时努力实现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平台的作用,广泛建立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该学科的科研条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进一步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获得比上一五年计划内更大的进步。
第三步:建成橡胶材料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重点
学科。以该平台为基础推动本学科完成向研究型学科的转变,使本学科成为该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3.教学与人才培养
第一步:①加强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达到国家对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要求,确保以优异成绩通过评估验收。
②稳定目前本专科生的招生规模,努力扩大硕士生及博士生的招生人数,争取达到每年招收博士生10人以上,硕士生80人以上,使研究生招生人数逐步接近本专科学生人数,扩大在本学科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数量。
③加强教材建设,完成以橡胶工程专业方向为主要特色的5部教材的编写、更新与出版。
④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研究生培养中推广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外文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
⑤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培育一门国家际精品课程、二门省级精品课、三门校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
⑥加强以工程为特色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外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第二步:①按教育部要求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纪律、学籍管理、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②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每年博士生招生20人、硕士生120人,努力向研究型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化。
③继续推广双语教学,招收外国留学生。
④继续抓好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获得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更多教学成果,努力争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三步:实现研究型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并使之成为本学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实践环节、教学研究、教学成果等各个领域成为国内该学科领域一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4.物质条件建设
第一步:①按照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建一个该学科国内一流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开放平台。整合现有仪器设备的资源并完成新仪器设备的采购,达到国定仪器设备总值2400万元,新增31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
②加强基础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更新和添加教学实验用的教学仪器,将现有的专业实验室面积增加到3600平方米,初步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要求。
③争取各方面资金在东部校区建设高分子学科新的主体大楼,为办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学科平台创造基本条件。
第二步:围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东部校区的发展,进一步
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投入等条件建设,力争再向该学科投入3000万元的建设资金,改善学科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积极争取国家级学科的申报与建设。
第三步:达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条件要求,在该学科拥有一流的研究手段,充足的实验室面积,满足各个层次科研教学的条件需求。
5.主要措施
①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a、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尽最大的努力在学术梯队构筑、实验室条件建设、学术方向凝炼、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升、研究成果的总结等各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并正式挂牌建设。b、与大型企业联合,申报该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新的学科平台。c、争取在新校区早日建成该学科的主体大楼,以利于重点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级学科平台的培育。d、申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加工工程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积极引进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e、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工业界的合作与交流,全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快学科建设。f、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工作热情。
②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学研究目标任务、教学与人才
培养模式的转型,实验室物资基础的建设等一系列的任务。
6.专业、学科点申报规划
(1)拟申报硕士、博士点建设发展规划:拟申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拟申报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拟申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
(3)拟申报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等发展规划:拟申报橡胶工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第二篇:工程建设发展规划
根据自治区商务厅《转发商务部关于做好2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通知》(内政商建字[20*]116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2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建设项目发展规划。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和20*年规划目标、内容
我市现有科尔沁区、开鲁县等六个试点旗县,通辽市日升日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通辽市金桥农资农贸有限责任公司等八个承办企业。其中:通辽市进前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企业发展战略调整,提出自愿退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内蒙古岳泰股份有限公司在20*年未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今年,向自治区建议取消两家承办企业资格。
我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自上而下形成了强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良好氛围。截止20*年底,全市通过验收合格的农家店490个,在建配送中心16个,中心店18个。乡级农家店覆盖率达到92%,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到13.2%,为实现我市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0*年,按照商务部和商务厅“县市全面推进,乡村扩大覆盖”精神,库伦旗、霍林郭勒市也要进行农家店布点,使我市全面展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在总结过去两年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本着创新工作的精神,对20*年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1、工作目标:新建和改造农家店789个,新建和改造配送中心20个。截止20*年年末,验收合格的乡级店覆盖率达到100%,村级农家店覆盖率不低于35%。在各旗县市区基本形成县、和村三级布局合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设施达标、功能齐备的日用品和农资农家店连锁经营服务网络。(详见附表)
2、规划具体内容
(一)20*年,霍林郭勒市、库伦旗发展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市、旗,我市旗县市区覆盖面达到100%。同时,为保质保量建设农家店,申报1个农资承办企业、2个日用品承办企业。
(二)新建和改造乡村两级日用品农家店544家,20*年年末,全市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面达到30%以上。
(三)新建和改造农资农家店245家,20*年年末,全市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面达到10%以上。
(四)新建和改造日用品配送中心(或具备配送功能的连锁中心店)19个,其中大型综合配送中心2个,商品配送率超过40%。新建和改造农资配送中心1个,农资承办企业对农资农家店配送率超过80%。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品配送问题。我市农村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空间跨度大,这就给下步承办企业配送商品带来了难度。
2、农家店网络布局不尽合理。在已建成的农家店中,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心集镇与经济发达的乡村,因农民购买力强、效益好,农家店发展快,店与店相距较近,比较集中,而偏远落后的乡村发展相对缓慢。
3、农家店自身业务管理有待规范提高,商品配送率偏低,网络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
4、政府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试点企业启动资金筹集困难、对试点企业建设的贷款扶持政策因担保原因难以得到落实等。
三、保障措施
1、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加强对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副市长李秀芝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亚林、市商务局局长张志刚为副组长,十七个市直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任成员的通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流通科。各试点旗县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2、工作上体现“两个早”,即3月份开始,各龙头企业农家店选点改造早安排,力争10月底全市农家店验收早结束。争取在自治区第一个完成我市验收。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各试点旗县区、各试点企业要及时沟通,互相配合,从抓管理制度入手,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培训制度、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商品质量保证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农家店宣传和运行质量的管理,充分发挥主要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情况。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做好、做实。
4、严格验收程序和标准
严格按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验收办法的通知》(内政商建字[20*]343号)的要求内容和规划数量验收,好中选优,把运作规范且建设质量较高的农家店优先纳入验收范围。逐项进行验收。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服务规范。对验收合格的农家店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示,同时对农家店实行动态管理,对未达到标准的农家店取消其资格,并收回资金补贴。
5、净化农村市场环境。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加大对农村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形成管理规范、竞争公平、诚实守信、流通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为农家店的建设、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6、加强农家店的质量回访。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店加强监督检查,采取抽查、暗访等形式进行督促,督促其按照商务部两《规范》的要求正常运营,树立农家店的形象,确保“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效果。
第三篇: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1-201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
学校目前开设重点专业有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骨干建设专业有农业机械与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特色专业有农村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助产、幼儿教育;此外我校还开设有国防与体育、畜牧兽医、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技术、民族服装与服饰等专业。
专业涵盖医药卫生、教育、加工技术、信息技术、农业、交通、旅游、文化和休闲等十大类20个专业小类,初步形成了科类较全,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为当地和外界输送了上万名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渐进摸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专业人才困乏,专业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专业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改造和调整任务比较艰巨;二是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突显不出来,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三是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当地,服务社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不与农民工抢饭碗,要与大学生抢饭吃。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将我校建设成为县内一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规划,我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根据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以服务行业为主,兼顾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体系,逐步形成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快速适应能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
2.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充分考虑专业结构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调整和优化现有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市场经济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传统专业要加以大力改造和调整。
3.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使我校“十二五”期间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4.加强新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已设专业在本地乃至全省的竞争力。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条件,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及有关部门的要求指导下,想方设法及时申报联合办学的国控专业,以市场、就业为导向,1
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支撑条件和关联度,积极慎重地分批增设新专业。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试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采取有重点、分层次、滚动建设的办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评选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格局;构建与示范性学校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旅游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数量适宜、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体系。
到2015年,专业数量由目前的14个发展到25个,即专业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1-2个。建成在省内有影响、有优势、有特色的品牌专业2-3个,建成县级优势特色专业5-8个。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细化专业方向,巩固和加强优势专业,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服务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十二五”期间拟申办新专业15个(见附表),申办专业主要涉及医药卫生、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与管理、制造与加工、材料与能源、农林生产、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10大专业,到2015年,专业数量达到25个。
2.专业结构调整
在确保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的建设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到2015年,将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调整与重组,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奠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要树立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以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中;二是要加大招聘引进力度,充实专业课师资团队;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稳定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四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主要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专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办学效益,推进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专业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并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重视基础课程,加强校本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改
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和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要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中真正体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三)紧密结合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专业基地的建设
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抓好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与本地相关单位、企业的联系,尤其要加强与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基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前后,各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基本达标,且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围绕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积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和使用。
专业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进行。全体教职工要提高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团结协作,努力使我校的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附表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1-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一览表
第四篇:专业发展规划(汽车工程)
汽车工程专业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制定本专业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现有专业概况:我院与汽车工程相关的专业有汽车维修与诊断技术、汽车美容技术、汽车钣金技术。师资条件:目前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6人、助理讲师师1人,长期外聘高级讲师2人。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三、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4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培养一个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应有利于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在行业和地区内形成一定影响,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应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应有利于学校教学的组织安排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专业建设目标
新专业设置目标:到2011年,本专业拥有在校生500名,在苏北地区形成一个有实力、有影响的人才输出基地。
五、专业建设的措施:
第一,明确专业方向与特色。
系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以及专业设置都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
第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尽快将本学科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
第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研室负责本专业建设的制度,以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第五,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力争学院投入建设专业实验室,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六,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本专业要根据本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第七,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
根据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要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加强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六、规划的具体实施:
第一,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制订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第二,争取学院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投入。
第三,强化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和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青年教师。
第五篇: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和理念
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具有扎实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较为深入的高分子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与高分子学科相关的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等化学学科、物理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较全面地掌握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等专业理论及实验技能;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选修、辅修等方式向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交叉领域拓宽知识面。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十分重视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并且始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题,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注重协调发展。另外,高分子科学系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立足于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知识和才能的综合性人才。
2.专业设置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设置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的方法;
2.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3.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并开发新
型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初步能力;
4.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利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5.具有对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0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4学分,文理科基础课程28学分,专业教育课程60学分,任意选修8学分。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工艺、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与上机实践、程序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4.能力训练
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FUROP)(如莙政学者、望道学者、曦源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研究和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上述科研能力训练计划与创新试验行动为本科生提供了体验学术研究的平台以及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通过这些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也大大锻炼和提升了本科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兴趣。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实验来学习实验的基本设计思想、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关技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在完成化学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我系还对学生进行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及高分子工艺等实验课程训练,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做到厚基础,重技能,强素质。
高分子科学系对生产实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极大的支持,不仅每年提供了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而且还配备了多名正副教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实
习形式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查资料、写报告、参加项目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对金山石化,高桥石化及上海塑料厂的参观,使同学对当今高分子工业和未来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
5.出国交流
我系每年会公派5-6名优秀本科生出国进行学习与国际交流,为期一般为3个月至两年。近5年已有近30余名本科生获得了出国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6.毕业论文
我系毕业论文实行课题和导师双向选择。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有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或已经获得直升研究生资格,很多学生已经基本确定研究课题,很快能够进入课题研究。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后,要经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答辩三个环节,毕业设计一般历时大约4个月,导师负责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管理。毕业论文环节的加强管理对学生的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7.本科生教育管理
教育部对于本专业教学内容都提出了基本要求,高分子科学系对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的以高标准要求,除了涵盖所有的基本内容外,充分发挥本系的特色教学内容。如“现代高分子科学专题”采用多名教师授课的方式,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中科院院士、青年骨干教授、国外知名教授等组成的强大教师队伍授课。
8.毕业去向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的本科教学始终把为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大型跨国、合资、独资公司培养一流的高分子科研和管理人才作为最主要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在社会中有较好的口碑,加上上海又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就业形势好。我系本科生五年的平均一次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推免攻读国内外研究生、各类公司、企业单位(包括德勤、巴斯夫、GE、拜耳、杜邦、陶氏、上汽、宝钢国际、中芯国际、上海烟草等著名企业)、高校、政府机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