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老师的谎言》之心得
读《老师的谎言》之心得
广东舞蹈学校贾志荣
第一次听到书名 《老师的谎言》是在2010年的1月份,李永祥校长在广东舞蹈学校中层干部的学期述职报告会上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当时李校长将这本书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与畅销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作了类比,给我的感觉好像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对李校忙碌于学校的千头万绪中还关注着图书市场的热销排行榜之精神感到敬佩,一方面也为自己对这本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的图书全然不知而感到汗颜,于是决定寒假期间一定要好好领略一下此书的魅力。在五月份读书活动时,我刚好断断续续将此书看完,也就此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一、对“教人求真”的再思考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由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洛温写的一部实证性著作,它揭示了美国教科书中充斥的错误信息、短视见解、肢解历史冲突等种种谎言,让人们看到美国历史教科书掩盖和歪曲的历史真相,展示了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生动性与复杂性。
初读此书时我不自觉地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中的前一句是针对我们教师的,后一句是针对学生的。“求真”即是追求真理,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不作假,反对追求名利。反思自己在工作中自我要求,我一贯秉承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踏实工作,严谨治学,尽己所能地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多出一份力。我上课的班是08六中国舞的学生,多数学生将来都面临升入艺术院校的压力,所以他们除了专业课的刻苦训练之外,还有繁重的文化课学习。在英语学习方面,因背诵记忆的东西多,有些学生很怕辛苦,为了应付老师每个单元的默写检查,想出一些花招,比如提前将默写内容写在小纸条上,压在笔记本下面,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另外一种翻新的是,他们在我检查前会很投入地埋头写一遍默写内容,我询问时,他们说是练习拼写,我信以为真,但很快我就发觉他们在“练习”拼写时,用力很重,留在纸上的笔痕很明显,方便老师默写时参考,违背了默写的意图,没有达到默写的要求。之后我找来其中平时学习优秀但也存在这种作弊心理的学生谈话,起初她并不承认自己的作弊行为,后来经过我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终于道出了原由:原来是出于跟班上另外一个优秀学生比试,不甘落后,才出此下策,了解到原委后,我一方面耐心做
她的思想工作,消除她太过强烈的功利心,另一方面给她鼓励和信心,帮助她建立凭借自己的努力足以能够超过同学的自信,同时也在班上对这种现象提出严厉批评,使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我认为洛温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一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启发我们反省历史教学,更广意义上在于启发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洛温在书的最后一章提出意见:“学校必须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就我们的社会及其历史提问,学会如何自己寻找答案。”这就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提问题的能力比回答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我们应有一个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离开课本,怀疑、思考、检验课本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这也是谈到读书过程中的一种批判性态度。我们传统的教育过程充斥着太多说教和灌输,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吸纳,而忽略了学生这一求知主体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就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是中心,是关键,是学生探索世界、发现真知的过程,如果省略了
这一过程,那么学生的思维像是嫁接的,不是自己生成的。有朝一日将来步入社会,一个被嫁接的头脑,有多少创新思维,有多大的改变社会的能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结合我的英语教学,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比如根据图片作文,每个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说出他们各自的理解;而在语法教学方面,我罗列一些例句,引领学生展开对比、归纳,自己发现其中的语法规律。
阅读《老师的谎言》,经常会感叹中西文化中对人的教育培养思想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为社会培养追求真理、尊重客观、有独立人格、有创新思维、有批判精神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需要践行这样的职业理想。
第二篇:读“八荣八耻”之心得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心得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乃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八荣八耻”,高屋建瓴,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线。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生动体现,也是匡正当前从政道德、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内涵深邃,振聋发聩,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胡锦涛总书记还特别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八荣八耻”,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内涵深邃,振聋发聩,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
周恩来,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石油。”
焦裕禄,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雷锋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
一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闪烁着一个个平凡而光辉的名字,每一个姓名都代表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无么奉献,张扬着道德的大旗,耸立着一座座人格的丰碑。
我常常想个人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一些;当一个终身以“八荣八耻”为镜的时候,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
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
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当前,在树立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信念与实惠,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向前看与向钱看,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等问题,许多人认识模糊,是非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有的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有的地方假冒伪劣商品和社会丑恶现象泛滥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深切地感受到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而且要向世界展示我们崭新的精神面貌。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从我做起,从心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明辨是非;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节约水电,不攀比;在工作岗位上热心为同学服务,大胆创新;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八荣八耻”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操守,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一个国家的青年,郑重承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努力向上,坚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龄人呼吁,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自己的未来人生中,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第三篇:读《廉吏》之心得
读《廉吏》之心得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而广泛阅读廉政书籍无疑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阅读了《廉吏》这本书后,感想颇多,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倡导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明确要求,“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廉政书籍,我深刻体会到被人民群众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事迹与情操,通过书籍报刊正是人们极好的示范教育素材,对我们有着非常好的警示作用。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广大干部养成多读廉政书籍,多看廉政刊物的好习惯,本单位的廉政建设才能做到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党风廉政建设也将会向更深层次发展。
泱泱华夏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廉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范仲淹30年坎坷起落,难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刻关注百姓疾苦;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高节清风彪炳千古。阅读以上所述,不禁使人由衷地感叹,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社会仍然所要推崇的一种精神。范仲淹、郑板桥、于谦等等这些人,老百姓从古至今都称呼他们为“清官”和“父母官”。“清官”和“父母官”可以说是老百姓对官吏的最高评价和褒奖,老百姓的判断标准往往在于为官者是否树立了以民为本、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的理念。而古代为官者要作父母官,比当今的人做人民公仆,要困难得多,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权贵的手中,绝大多数为官者只不过是维系皇权统治的工具,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官者想要为被压迫、被凌辱、被剥削的黎民百姓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权益,是非常艰难的。这样做往往触犯皇帝的尊严、权贵的利益,稍有不慎就要付出被贬、罢官、流放甚至杀头的代价。但官员们只要
胸中有了以民为本的理念支撑,就能正确作出利与弊的判断,生与死的抉择。他手中的权力就能够贴近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的法则去运行。体恤百姓血汗钱来之不易,也就不会去贪、不想去贪、不敢去贪。
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应该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不要辜负组织的培养,不因一念之差给家庭、给亲人带来无以挽回的痛苦。
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
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有务实的作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二是要有实干的行动。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作风;认真,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我们要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遇到困难不缩手,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科学的决策再加上实干的行动,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做一名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干部。
三是要有实际的效果。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主要是看实绩。只要是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安排的工作,都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以自己有限的力量把我司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化水工段付惠丽
2009年11月6日
第四篇:读“培训心得”之心得
读“培训心得”之心得
这两天事很多,有点头晕脑胀的。看书?全然不知道看的是啥。用两天的时间花了四个小时,重温了自己的空间,发现这篇“培训心得”于我而言非常有用,好好的,认认真真的再重读了三遍。时隔三年,再读,感觉与当年有所不同,但陈教授的身影仍存脑海。很想重新整理一下这篇心得。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当时的培训资料,仅仅靠记忆,的确难于更好地完善。因此,又将原篇照搬了过来。
昨天参加xx区“百人交通安全宣讲团”师资培训班,主讲老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高级培训师、湖南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大学、武汉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管理类课程客座教授、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师资班核心师资、国家企业行政管理职业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企业行政管理职业培训指定教材《企业行政总监管理实务》等(3本)核心作者、《工厂班组长训练手册》13本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编辑成员。多家培训机构与企业高级管理顾问,典型的实战型高级培训师、咨询师陈鹏教授。上了陈教授的这一课令我叹服,让我收获不少,感觉这一下午来得值。陈教授的这一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活动的开头,另一个是陈教授用了生动贴切的方法提醒睡觉的人。一课下来,想想过去自己所的做活动,与之相比相差甚远,真有种天壤之别的感觉。说其是一堂课?一个讲座?不如说这是一场活生生的活动。
一、别老“躲”
这是开头,陈教授分别叫了三个“躲”在后面的培训员上台介绍自己,然后是大声地读出一段话。三个人,三种不同的状态,三种不同的效果。这样就引出如何建立自信心,作为一个讲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自信心。
1)大方开朗的笑;2)注视对方;3)步子加快30%;4)大声说话;5)抢先发言;6)坐在前排
这一段的最后陈教授给大家看三句话,用三十秒看记住,然后说出来:“巴黎的 的春天”、“手中的 的小鸟”、“一生中 中的一次”。结果,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把三句话看成是:巴黎的春天、手中的小鸟、一生中的一次,以此,陈教授引出了一句话: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二、要去干什么?
要去当讲师!要去拯救生命!
陈教授讲到,一个专业讲师的职业理念:“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讲师应该比学员率先领悟知识;生命因追求而精彩;追求因指引而成功;个人因团队而强大。
陈教授问了一句话:通常你会当顾客什么来看待?大家都回答是“上帝”。陈教授再问:大家看过上帝吗?上帝需要什么你们知道吗?所以,你不知道上帝需要什么,你怎么能满足上帝的要求呢?我们要当顾客如亲人一般,也就是要随时留意身边人的感受。作为一个讲师,站在台上不仅要去表达、去演绎,还要宣讲,能让授课对象安静下来才是最重要的。陈教授又用了一句话总结这一段:讲师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三、讲师的作用是什么?
给知识;给系统;给思想;给机会。
一个讲师站在讲台上,要懂得思想交流,要以你的思想交换对方的思想。陈教授用了一个“火炉法则”来形容。
所谓“火炉法则”,就是把“火炉”烧得红红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会主动烫人,但只要有人敢于触摸,它就必烫无疑,不会顾及触摸者的身份,人人平等,谁摸烫谁,而且立即处罚,没有下不为例。火炉法则的四个特性
1、警示性:一个火炉放在那里,熊熊火苗,告诫旁人不能轻易触碰和跨越,自然具有威摄力。制度就是规范,也应具有警示作用,起到事前的一个约束与预防作用。
2、及时性:一个红通通的火炉,如果你去触碰它,你会马上会被灼伤,而不是摸上去,等一下再感觉到热。违背制度就会马上得到相应的惩处,承担相应的责任,及时性是奖惩的一个重要原则。
3、必然性:如果你去触碰火炉,你必然会被灼伤,而不会这次碰了会灼伤,下次就不会灼伤。违背制度必然会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4、平等性:不管你是什么人,一般工人也好,政府官员也好,企业老板也好,去触碰了火炉,都会被灼伤,火炉不会因为你是什么人而选择是否灼伤。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了制度,都会受到相应的惩戒。
又是一句话总结: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要让这个人知道切身的痛。
四、讲师要去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去讲“交通安全”知识,要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让来深建设者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要去触摸心灵:与良知同在;与爱心共存;与生命相连······这里陈教授生动地说:“我们表代什么?刚才局长说了,我们是十个街道选拔出来的精英,是代表各街道来参加上课。说上课比较严肃,当然我们这里不是在上课,是在做活动,我们可以比较轻松。所以我们允许睡觉,但是不允许打呼噜,因为打呼噜会影响别人听课。我们也允许讲话,但不允许大声讲话,这样会影响睡觉的人”。陈教授的这翻话出来,整个会场更加安静。接着陈教授引用了一个“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读读下面这个例子: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行动起来!
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实现“高效、快捷、畅通、安全”的道路交通管理效果。
五、应该如何干?
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从结果推导过程。
1)好的讲座标准是什么?
成功课堂标准:教学目的、目标明确;理论实用、学以致用;浅入深出、形象直观;引导启发、激励关心(主讲者的)。积极参与、受到鼓励;动脑动手、互相学习;能力增强、素质提高;学会学好、持续发展(学习者的)。
精彩课程8大因子:启迪;愉悦;娴熟;丰富;适用;生动;精辟;严谨。
2)如何完成好的讲座?
培养讲师的风范:——精华 内在的知识积累、创新和精神修炼(精)
——谈吐 讲师言谈内容 知识的外化(气)
——形象 言谈举止、气质精神修炼的外化(形)
姿态运用
眼神运用
目光接触
手势运用
讲师自检
语言的六大要素:语言(即内容)7%;语调38%;可视性的,外表的:也就是说要从音量、语速、语调、重心、停顿这几个方面去体现。
怯场的表现:心跳加速 心神不安
口干舌燥 不敢正视
出虚汗 词不达意
手发抖 盼望结束
两腿发软 大脑空白
克服怯场的五大技巧:
1、冥想法:临场发挥须调动积极的因素,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
2、解脱法:摘掉帽子、放下架子、丢下面子,使自尊心减弱,下降到零,自信心就最强。
3、舒缓法:勿穿紧身衣服、讲课之前勿喝奶类制品,深呼吸。
4、温馨法:课前先到现场巡视,用具及心理的准备充足,所有位置都走遍。
5、转换法:转移注意力,转换到教具及授课对象自上,用提问法转换。
克服怯场的最基本办法:准备充足(双倍准备,甚至1:10的准备)
吸引学员的方法:给大家一些东西看 大家猜猜看
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 让我们娱乐一下
请大家说说新想法 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征询大家的需求
请大家来读一下 给良好表现一个鼓励
开场——龙头亮相:引人入胜的开场可以用学习目的、小故事,也可以用提问开始
结尾——豹尾收场:耐人回味的结尾可以用总结要点、小故事、也可以用小游戏结束等。
这一课内容很多,不过陈教授可以让你能够真真正正的吸收到他所要传授的东西,时间虽不短,但心情依然是那么的轻松、愉悦。
读完后,回想自己这三年来所主持的活动,到底吸收到了陈教授传授的哪些知识?要说真正用到这些知识的话,那就是11年,对于当年那个心神不定心绪烦燥的我来说,那是丰收的一年,也是从事这一行以来最辉煌的一年。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却因为督导的变换与自己被迫转换东家,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自身的某些个人原因,导致了我对这些知识的荒废。当读到“讲师应该比学员率先领悟知识;生命因追求而精彩;追求因指引而成功;个人因团队而强大。”陈教授说的这句话时,让我想起那时的xx团队。这个团队人不多,7个平凡的人,却能互相鼓励,彼此影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人也都很乐意奉献自己。在这样一个团队里的那些日子,感觉自己不自觉地就进步了。可是,现在看来在后来的两年多的工作里,自己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然而,今天当我再次读到这篇心得时,我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点,让自己再次站起来,去努力做好一个能让自己展现个人魅力的“讲师”。
第五篇:老师的谎言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詹姆斯·洛温(James W.Loewen):美国著名学者,佛蒙特大学社会学退休教授,现居华盛顿。
本书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谎言是言论自由的产物甚至标志;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戳穿谎言更是言论自由的结果甚至要求。詹姆斯·洛温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你揭穿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那些谎言时,美国不会因此就变得可憎起来,尽管像哥伦布这样的历史人物将变成争议的话题,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成为恶棍。与此相反的是,充满冲突的美国历史会展示出它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掩盖和歪曲这些冲突,如同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完人一样。孩子不仅仅会对这些陈词滥调感到厌烦,而且很快会发现那是假的。如果孩子意识到他的父母犯过错误,他不仅不会讨厌他们,或许他会更加赞赏他们的人性,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历史也同样如此。
以前看过相关资料,以为国外的历史教学要比我们的有趣真实得多。比如国外注重对历史的理解,而不是向国内一样偏重于对历史年代人物及所谓历史意义的死记硬背。读了詹姆斯•洛温所著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科书中的错误》,改变了我对国外主要是美国的历史教育的认识。
作者说他写这本书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相信“美国人既对自己国家的过去感兴趣,又饱受他们的中学美国历史课程的折磨”,读者来信向他述说中学课本里的那些历史“对我或者我的生活并不重要,”因为它们“与今天发生的事情无关。”作者甚至说“历史是唯一一门让学生学得越多就越愚蠢的学科。”原来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如此操作,各个国家都会为了国家需要对历史进行模糊化、歪曲化、甚至有意篡改说谎。
作者在前言里列举了无数读者?他的书的赞扬,有趣的是这些人的身份有:中学生、家庭主妇、“空想改良家”、半印第安人、理发店资助者、“不富裕的读者”、工人阶级群体与劳工史学家、同性恋及妇女问题研究者、囚犯们、社会学教授……美国人对这本书有两种极端的评价,有人赞颂他是“真理的眼睛”,有人认为他是“马克思主义者、嬉皮士、社会主义者、反美分子、反基督教分子”、“种族主义的垃圾”。正如作者提到“正规的”白人——甚至是男人这个身份,为什么要那么突出的表示出来?显然是和种族主义有关。
书中讲到“林肯之前的总统都是奴隶主”,1789年华盛顿就职开国总统到1861年林肯上台担任第十六届美国总统前的72年间一共有过15位总统,原来他们都是奴隶主,我都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这点上一直就有争议,不要说美洲人就是远古时期(大约7000年前)的中国人迁徙过去的,3400年前殷商灭亡时也有大批殷人逃到美洲定居,还有印度人、爱尔兰、冰岛人等也早就登陆过美洲大陆,但最后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发现者”这一称号的却是被“强盗”“屠杀者”哥伦布。因为是哥伦布“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他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融为一个大家庭;从经济学角来看,他发现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从地球地理学角度来看,通过他及其以后的航行,验证了地球是圆的。”从这几点上来说他改变了历史,他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为了他的英雄形象而把他的殖民者的真实身份屠杀者强盗的卑劣行为掩盖了,闭口不提,更别说写进历史教科书了。
海伦.凯勒我们只知道她克服失明聋哑残疾成为一个身残志坚青年楷模的事迹,但对她之后64年的历史却只字不提,只因她是一个激进的社会主义分子,女权主义者。
美国加入越南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在战争中到底做了些什么?这些可能我们在?史书上了解的还不如在虚构的电影、小说上了解的更多,比如《战争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奠边府》、《天与地》等等。
其实此书并没有颠覆美国历史,只是还原了部分历史事件、人物的真相罢了。他把历史教科书编撰者有意篡改、歪曲、忽略、漏掉的事实给纠正、补充起来,如此而已。
老师的谎言其实是国家的谎言,老师没有那胆,老师也没那么大的权可以决定教科书的内容。所以书名直接叫《国家的谎言》或《历史的谎言》更确切一些,老师、学校的谎言可能在教育的功能、成效上,但教科书的内容一定是一些历史学家教科书专家秉承国家教育部门的思想或在行政指令授意下编撰完成的。
在国际争端中最容易引起争端的是历史教科书,从日本无数次“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由此引起的中韩等国家对其“篡改”行为的激烈态度可以知道;最容易蒙蔽人们的思想的也是历史教科书,比如我们的历史书中也有很多未解之谜或含糊之处,历史教科书其实是一种斗争的武器,不仅与历史真相斗争,也要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斗争。
也许我们并不一定能找到历史的全部真相,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把人为涂在历史这个小姑娘脸上的胭脂和粉擦干净,让我们看到历史小姑娘的真实面孔,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历史书、日本的历史书都能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来做一个清理谎言的行动。
其实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学生不愿学习历史,那就是讲述历史的方法过于枯燥刻板,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借鉴易中天或袁腾飞,当然仅仅是指历史教学和讲述历史的方式上而言,并非研究历史的方法。
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时间的华章,作者巨细靡遗大费周章地将一个个浩大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从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到弗吉尼亚的美国始祖;从哥伦布进入美洲的动机到越南战争的失败,从感恩节到“老大哥”——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历史可能是错的。
作者从一个严谨的历史教授的角度,考察了“代表了美国历史课溜能用到的各种教科书”的18本历史教科书,逐一剥茧抽丝,列举了翔实的材料和证据,指出书中隐瞒、欺骗学生的一个个历史细节乃至历史最终定论,控诉那些教科书作者无视真相,美化剥削侵略、种族主义等各种不合人道主义、人权主义的观点和做法。每一章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第一手的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那些被忽视被歪曲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作者用这本厚厚的著作,一共十三章四百多页,加上引证的数不清的参考文献,告诉我们以下几个教训:
第一,教科书教给我们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整本书都是在说这个问题,连题目都是美国历史教科书的错误。是错误吗?经过作者的层层解析,一切显露出来,有一些可能是错误,一小小的部分会是因为失误或者别的原因而产生错误。而大部分的所谓“错误”,却是教科书作者有意为之。那并不是错误,而是故意提供错误的信息情报,阻止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而究其原因,只是当权者为了让他们的历史看起来充满快乐和温馨,从而满足他们自欺欺人的相信自己真的是正直的、完美的。
第二,真实的历史并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舒畅。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史都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美利坚民族和他们的国家也不能够例外。发展史中那些丑陋的掠夺和残杀在今天看是无法接受,人权主义的旗帜下这些都是反人类的,所谓的天赋人权被践踏得一塌糊涂。生灵涂炭。发展的最佳捷径不是科学反而是暴力,用尸体铺成的发展之路血淋淋崎岖向前。阅读这样的历史,就像看了一场惊悚电影,嘘声阵阵。
第三,掩盖历史的真相,不仅仅只是欺骗自己。
教科书中的错误,表面看来只是欺骗自己的学生,把学生们引向另一个政客们希望的方向。学生成为政客们博弈的工具和牺牲品。从个人来看,教科书作者的欺骗,是欺骗了整个国家的下一代。从民族间来说,整个民族所认识到的历史,都是一种抹杀了别的民族的尊严、别的民族的发展和成就的行为。掩盖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就是对别的民族的否定。这就不仅仅是欺骗自己,而是对整个世界的藐视。
第四,独立思考,才能发现真相。
教科书的作者们费尽心机,将一些“黑色历史”改动某个词汇,从而使之看起来更舒服一点。读者往往就在这些文字游戏中被戏弄,被忽悠。当整个大环境中都是这种氛围,那么要发现真相则变得困难。每一个问题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假的。怀疑,并且思考,才能够发现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能够找到被别有用心的人掩盖着的东西。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历史究竟是为何。
我们总是以为历史就是让我们铭记以前的光辉岁月,铭记曾经的帝王将相千古风流,好向外人炫耀像印度那样的源远流长,或者美国那样的威霸全球。作者告诉我们,历史,更重要的在于现在和将来,“理解过去是一种理解自身、理解周围世界的关键能力。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历史”。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今天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大半还是失真的。历史由成功者撰写,他们并不会把一切都原原本本摆在我们面前。为了统治,为了稳定,为了种种的理由,他们有太多的借口抹杀真实的历史。而这本书,就是反对统治者这种做法的宣言,作者用一句“这段经历让我比大多数作者或者出版商更深切体会到了教科书的采用流程。从中我还知道了,不能把一切罪过都归咎于教科书采用委员会”隐蔽地点破了一切谎言的来源。历史是有趣的,但不该拿来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
每个人都有知道真实历史的权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洛温在这本厚达430页的书中实际上主要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历史是用来学习的,还是用来思考的?在他看来,历史是一系列尚待解答或尚待完善的问题,而不是一系列确定的答案。实际中,这是一个全球共通的问题。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前辈描绘的尽可能完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从而作为激励后来?的动力。但是历史的痕迹却经常描绘出另外的一些画面,而非教科书中所描绘的一面。洛温的这本书实际上展示的就是历史的多面性,这样的书自然要比千篇一律的教科书要好看的多。
我们应该理解教科书的编订者,他们永远无法把所有的历史都放到一本书中去,即便这本书像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平均厚达888页。按照不同的取舍标准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历史,就像口述史中所常常产生的一幕: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表述。但问题是,教科书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历史还有其他的面目或可能性。洛温所着重批判的也正是这一点。
当历史只成为试卷上一个个客观的答案的时候,历史已经僵死,而历史本来应该是鲜活的。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牢记事实,况且那有可能并不是事实,而应该是学习一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来帮助现在社会更好的发展。
从内容上讲,尽管洛温写的是美国的历史,但这并没有让我感觉到距离,不仅是因为书中的13章大都是我所浅知一二的,洛温在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和图片帮我进行了丰富,而且因为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对于历史的一种思考和探究。
正如书的封面上写的,建议:每个教历史的老师、学历史的学生,每个公民,都应该读这本书。
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床,洛温痛心地指出,爱国主义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南方都市报》广州,11月22日
我发现,洛温先生成功地证明了那些空洞的教科书中所讲授的大量历史,是按照最安全的标准写就的。在删减了大多数具有争议的内容之后,再以发生先后的次序对标题进行排序,以便最大可能地满足当局的需要。教科书业及其学术同盟们最终抽去了历史的内容,使其往往有失准确,而且与学生们的个人生活毫无瓜葛。
--《新闻晨报》上海,11月22日
詹姆斯·洛温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你揭穿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那些谎言时,美国不会因此就变得可憎起来,尽管像哥伦布这样的历史人物将变成争议的话题,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成为恶棍。与此相反的是,充满冲突的美国历史会展示出它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福州晚报》福州,11月24日
《老师的谎言》作者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所以,此书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新京报》北京,11月24日
抽丝剥茧,还原真相,《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里的历史“谎言”看得人心惊肉跳。其实想来大可不必,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人”编的。一些教材专家、政治家混搭,粉饰真相、“为尊者讳”也不算稀奇,掌握主流话语权者自说自话,见怪不怪。--《京华时报》北京,11月27日
詹姆斯·洛温所著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用令人吃惊的细节描述了美国历史教科书在过去许多年中蒙骗、误导美国人的事实。洛温解释了为何美国的教育系统避而不谈坏消息、轻率的言行和争论,反倒将重点放在虚伪的爱国主义以及白人对美国的历史所起的有益作用这些故事上。
--《新快报》广州,11月27日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纠正历史错误或者常识错误的书籍,但詹姆斯·洛温在1995年出版的这本《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显然是其中最辛辣的一本。近日,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引进出版,中国读者也将可以从这本书中,去认识历史的真相。--《信息时报》广州,11月29日
1989年,我为学生上第一节课时,给他们做了个小测验,要求他们自由回答一个问题:“谁在越南打仗?”几乎1/4的学生说交战双方是北韩和南韩!我惊呆了,这就好像问:“1812年英美战争始于哪一年?”居然回答“1957年”。事实上,很多近年毕业的高中生对1812年英美战争的了解多于对越南战争的了解。
--《天天新报》上海,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