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苗子-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时间:2019-05-12 20: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现苗子-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现苗子-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第一篇:发现苗子-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发现苗子,培养苗子,惠及全体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老翁镇中心小学校 黄世彬

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提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提“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二字被忽略了。

我们再来看看怀特海对教育的目的是怎样阐述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如艺术般的高雅。”“我们必须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在怀特海对教育的目的的阐述中,“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被巧妙地结合起来了,这也许就是译者大赞此书是奇书的原因之一。

教育是有节奏的,怀特海先生认为,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来说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现实,所有这些,都把老师这个职业妖魔化和神化了。要让教育回归到自然,得从根本上变革,这个不是普通老师说说唱唱就能做到的,我及我的同事们期待着„„

怀特海先生认为,教育是有节奏的,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它们循环往复地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智力发展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分别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精确阶段是知识的积累阶段,综合运用阶段就是理论综合,这三个阶段相互依存。

我们在每一个学段中、每一个学期中、每一节课堂中,都贯穿了这三个阶段。然而,我们的老师在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现实面前,能力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提了多年的均衡教育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啊!

现在,我想谈谈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教育现实。在节奏快,竞争大的社会现实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无法形容,这里我不想谈老师的感受,老师的感受就此跳过。我只想谈谈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感受我是从家长口中得知的,我也不想细谈学生的感受,只想一笔带过。在每一次考试后,当学生败得很惨的时候,小小年纪的学生,他们居然有死的想法!这是值得警惕的一件事!抽点时间读读《野百合也有

春天》是有好处的。这好像说走题了,不过,说出来与同事交流是有好处的。

最后,我想阐明我自己的教育观,只是阐明,不讨论,因为那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强求别人苟同。我的教育观是:发现苗子,培养苗子,惠及全体。能准确发现苗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能成功培养苗子,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第二篇: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写写帮推荐)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应该说,他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观照当下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机械的、为人们所诟病的面目: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学生在灌输中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丰富性;以意识形态作为德育工作和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使教育难以脱离政治的巢臼而面临学生人文理想与创造智慧的枯竭;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教育发展理念,又使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潮中沦为商品经济的附庸,失去了教育自身的尊严与规律,而教育却在盛世的喧嚣中沾沾自喜,抱着教育产业化的噱头寻找着权力的寻租——教育,正使我们的心灵不断趋向失衡而不知所措。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是那样沉默寡言,毫无生气,可一旦下了课,他东奔西跑,能说能跳,是那样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这无拘无束的课间才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课堂大多时候都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在课堂上,学生不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现实活着,仿佛是为教材活着。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了无源之水。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只是为了博得老师的表扬,抑或是为了给苦口婆心的父母一个交代。在这样的课堂中,哪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哪会有快乐可言呢?

中国的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历来怀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传统,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将追求学识成就与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并把这种理想融入自己的人格、信念、操守以及职业规范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大潮下,这种信念与理想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这一“象牙之塔”面临着新的分化、蜕变,有的开始裂变甚至开始沉沦:那种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荣的道德操守日渐泛商业化,工作以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无生命的工具,当作一种僵死的物质,一种感受器,一种储存器,学生只是消极地接收知识,被动地接收知识,于是,任何知识、任何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呆滞的、凝固的、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一种储存。学生也就没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活生生的生命思维。

怀特海指出:“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当下的教育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受那种急功近利、简单化的影响,很多教师仅仅靠一次讲座,一堂观摩课,“企图通过一种虚幻的方法作出高明的概括。”这不是教育进展的方式。这种看似热闹的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呆滞的思想”的体现。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是一种作假,一种作秀,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卖弄学问的人”,是分裂人格的人。

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的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在这个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的今天,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该承担起人类文明、人类智慧、人类先进文化的薪火传递者这一角色,在商业化的社会中树立起为人类文明已经所证明了的全新的价值理念和终极关怀意识,以全新的姿态投入社会实践生活,关注现实问题,并以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了解、参与,播撒民主的种子和自由创造之果,在未来建设者的心灵深处锻铸起理性与智慧之火,为我们这个民族培养更多的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加伟大、因而也更有重要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掌握某些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人们也可能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没有智慧。何谓智慧?在怀特海看来,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是人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现代教育把知识和智慧对立起来,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的启迪,必然导致大量的书呆子和空泛无益、微不足道、缺乏创新的死板知识,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当着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了考试而背得滚瓜滥熟的细节知识的时候,换言之,当着我们不是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学会了积极地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时候,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提倡的“带着智慧进课堂”的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

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要实现这种新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超越过去,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它总是面向未来的。过程哲学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过程教育哲学必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哲学,即一种超越了现代教育之僵化观念的学说。

在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史上,除了少数知识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外,过去的教育几乎完全受着各种僵化观念的可怕束缚,这种僵化观念在现代发展到了极致。僵化的观念是一种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的观念;简言之,是一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观念。囿于这种观念的教育消极被动,没有节奏,满足于传授陈腐的知识,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和实践,割裂了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扼杀了人之天才的创造活力,是一种毫无价值、极其有害的教育。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人类走向伟大和崇高的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对各种僵化观念的反动。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增进自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

接受他人的思想,就必须超越现代教育的僵化观念,就必须加强首创精神(包括思想上的首创精神和行动中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在过程教育哲学中,创造、历险、享受和自由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创造性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历险、增进享受和获得自由的过程。在怀特海看来,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决不是一个机械的、被动的、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它充满了历险、享受和自由。要创造,就会有历险。教育的每一种创新都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现有教育秩序的突破,因而都是一种历险。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端正是受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束缚,循规蹈矩,按步就班,把教学秩序固定化,长时间地使人按照固定的程序从事教学,从而使人的想像力变得迟钝不堪。怀特海认为,秩序和创新并不矛盾,秩序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着的秩序,即一种必然包含着新质的秩序。如果一种秩序不能迈向更高的秩序即不能实现新质,那么就应当变革这种秩序。因此,在教育中,不能没有秩序,但更不能没有创造和历险。这似乎是一个两难,但“进步的艺术就在于既维护旨在变革的秩序,又维护旨在秩序的变革。”正是在这种创新与守旧、变革与秩序、自由与纪律的互动中,教育向前发展了。他十分欣赏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屿》中的这样一句台词:“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认为教育也应该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在他看来,学生们知道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得到愉悦;创造的愉悦乃是成功之必不可少的前提,甚至某种纯粹休闲的愉悦也是必不可少的。

怀特海认为,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训练观察自然的艺术,侧重于逻辑思维(用脑);技术教育是训练生产物质产品的艺术,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动手)。人文教育则是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学习,学会观察社会、进而学会生活的艺术。但是,源于现代哲学之精神与躯体、思想与行动之二元对立的现代教育却割裂了三者的内在联系,或是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对立起来,或是把两者与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了狭隘的专门化,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我们看到的大量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或是虽有一定的科技修养、但又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就是这种现代教育的畸形产物。在怀特海特看来,只进行一种教育必然会有失偏颇,但三者的机械混合同样难以通达真理。关键是把握三者的必要张力,实现其最佳平衡。

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应试教育,支撑这种教育的是那种在精神上缺乏远见的、单调的物质主义的、现代机械论的世界观。这种教育割裂了学校和社会、认识与实践的联系,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只注重书本知识,是对学生的灵魂和肉体的双重扼杀。怀特海并不完全否认考试的作用和意义,认为考试是教育节奏之精确阶段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当着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和奴隶,当着考试成了教育的目的甚至唯一目的的时候,在理论上说,它就成了一种非人的教育。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布鲁姆鲍格在《怀特海、过程哲学和教育》一书中指出:“在怀特海看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旨趣的具体存在。”应试教育这种非人教育不仅在理论上误导了教育的发展,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大量的悲剧。这种教育虽然培养了大批会考试的学生,但社会需要的却是创造性的人才。它的悲哀恰恰在于,它对解决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贡献甚少。

怀特海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曾长期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他本人也曾在英美的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和哈佛大学这些顶级大学里担任过包括教授、系主任、教务委员会主任、理事会主席在内的多个不同职务,对教育有着极大的兴趣。这种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得他对现代工业文明中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特别是其中的弊端,如保守的观念、狭隘的偏见、僵化的体制)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见解,因而他所提出的各种富有创造性变革意义的后现代教育理念也更具有针对性、启示性和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可以说,怀特海所揭示的现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在今天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

(特别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双重的任务:既发展现代性,继续为教育的现代化而不懈努力;又反思现代性,力图克服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迈向新的更高的后现代教育。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所提供的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远见,为我们超越西方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后现代教育路径,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

第三篇:读《发现孩子》有感

读《发现孩子》有感在寒假的这段休整时间里,我也想充分的利用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不断的去向很多的前辈还有在外地其他学校教学的朋友们请教,同时也适当的安排时间静下心来看一本优秀的著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个寒假的学习让我能深入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而《发现孩子》这本著作里提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指出每个孩子都应该去观察周围的世界,都应该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都应该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作者蒙台梭利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她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儿童发展的规律,教我们真正地发现孩子。其中最吸引我的篇章是新时代的老师,在这一篇章中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

1、教具的使用;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去唤醒孩子的安全感。在使用感官教具时,由孩子主导活动,而老师只是提供教具,最多也只是进行示范作用。这样能够引领和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

2、老师的师范;老师对于某个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师范,例如:他让孩子亲眼看到该怎样坐、怎样站。这样形成一种静默教学。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肢体上,并鼓励孩子学习控制身体的动作,不用语言进行鼓励,而是用神态。

3、用环境引导儿童;在蒙台梭利学校,教育和引导儿童是环境本身。在教学的角度中提出所有的口语指导应当出现在教学的后半部分,而老师所创造的肢体示范才是生成的环境。

蒙台梭利教学法讲到,当孩子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老师应该尊重孩子,但是尊重的原则是能够观察孩子的不同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现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但是不能强迫压制孩子的思想。

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是教育者的重大责任,这需要老师细致的观察能力,并付出行动。这也将决定孩子是否步入正轨,取得成就的前提。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总认为我们永远是对的,做什么也都是为了孩子好,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的孩子都鞭策成理想中的人才,往往却忽视了他们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天性,没有正确的去引导他们,而是一再的压制他们。

第四篇:论怀特海的教育哲学专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怀特海的教育哲学

作者:黄 铭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2期

[摘 要]就教育与生活、知识与利用、学科与经验诸方面的哲学考察,怀特海提出,精确知识是一种抽象,学科领域彼此间隔离,教育的宗旨在于把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各个学科互相关联起来,以理解现在生活和重构直接经验。

[关键词]教育哲学和教育的意义;一般和特殊;隔离和整合;柏拉图式的文科教育和本尼迪克特教派的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C40—02

[文献标志码]A

第五篇:读《发现与写作》有感

读《发现与写作》有感

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阅读了林盛山的《发现与写作》一书。这本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是非常适合广大基层通讯员和记者的新闻学专业书籍。这本书是我对新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我的新闻采写水平有了一定帮助。以下是此本书中带给我的对我最重要的知识。

一、关于通讯员

通讯员是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邀请的为其经常撰写稿件、反映情况的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来自各个行业,有的甚至还工作在基层或一线,当通讯员只是兼职。

1、职责:

1、对内宣传---为企业或行业的内部宣传提供内容。

2、对外宣传---对企业进行外在形象的塑造。

2、素质:

1、责任意识---态度问题

2、知识理论素质---政治与政策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范围广。

3、新闻业务素质---中文水平、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沟通和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

3、提高投稿命中率的三要素:

1、选好媒体,关注变化

2、瞄准所需,投其所好

3、精心写稿,以优取胜

二、如何发现新闻?

1、新闻价值

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可以归纳为十个字:真实、新鲜、重要、接近、可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新鲜: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

重要:与当前工作重心密切、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与人们的关注点密切。接近:一是地域上的接近,二是读者对象的接近。

可读:内容具有吸引力,谋篇上、写法上、语言上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2、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通讯员敏锐地发现、捕捉新闻的意识和能力。新闻敏感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力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见微知著,在一些平常事物中发现新线索。

②能够在若干新闻线索中判断出哪一个最具新闻价值。

③对已发表的新闻,能够举一反三,挖掘出更多值得报道的新闻。

④遵循一定的新闻规律,能够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下一步的报道走向做出准确的预见。⑤具有能够从各类会议、各种文件、领导讲话(包括领导会外闲聊)中,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

⑥具有能够预测报纸需求、揣摩领导心理、读者关注度的能力。

3、新闻角度

一般来讲,新闻最佳角度的选择要求做到“五抓”和“一小”。“五抓”就是抓新点、抓特点、抓新闻的不同侧面、抓读者的关注点和抓各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一小”就是角度要小。

三、关于发现新闻的主要途径

1、“上情”是个新闻源

这里说的“上情”主要指国情,也包括地方情、行业情和长情。

2、留心观察,结合点上找新闻

“上情”需要“下情”去印证、去展开、去呼应。所谓“下情”,就是我们自身、我们的周围、我们实实在在的企业和工作。只有上下的“结合点”才是我们新闻的所在。要找好这个结合点,必须要细心留意和观察,既了解上面的政策,又熟悉下面的情况。

3、学会看报

作为一名记者、通讯员,看报不仅仅是知道一些新闻或者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更重要的是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找出新闻,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了解报道思路,分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报道走势。

二是从已报道的新闻中找出线索。

三是看报纸的变化

4、会议中藏有新闻

会议是一个大的新闻源,许多新闻都藏在会议里。挖掘出会议中的新闻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挖新”。从领导讲话、会议材料中发现新情况、新思路、新举措、新目标、新成绩、新突破,以及表彰或批评的人和事。二是“找亮”,就是找亮点,比如反复肯定的东西;特别提出,认为值得骄傲、需要彰显和展示的东西……三是关注边缘地带,一位有经验的记者谈及他从领导讲话中捕捉新闻的三点体会①从领导讲话的语音变化中发现新闻。②从领导离开发言稿的插话或即兴发言中发现新闻。③从领导一再强调的话题中发现新闻。④从领导会后兴致很高的闲聊中发现新闻。

有些会议本没有什么新闻内容,但相关领导又希望报道,这时,我们还可以在标题制作上打点主意,补救一下,不要总是“某某某会议隆重举行”、“某某某会议胜利闭幕”之类(这一点是本人采写新闻时经常犯的错误)。借助标题让会议的“新闻性”有所突出,大致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把会议制定的目标、出台的重大举措、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会议的主要精神、意义或是读者关注的某一点提炼出来,制作成标题。二是把会议的亮点、炫耀点,相反方设法做成标题。诸如此类,标题虚一点也没关系,实的部分可由引题、副题来补充说明。

5、制作特殊日历

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私下里都有一本自己的特殊日历,上面标明着某年某月某日是何重大节日、纪念日,是何重大事件发生日,是何主要节气转换日。这些都是媒体需要的报道,也是社会上容易发生新闻的时段,抓住了,或许能挖掘出

有价值的人或事,成为应时到节的新闻。

需注意的是,此类报道不要流于形式、太过一般,新闻价值、新闻角度等新闻规律还要遵循。

6、勤于练习,熟能生巧。

新闻发现力是一个合格记者、通讯员的必备功底。新闻发现力的形成紧靠书本知识还不够,新闻实践也很重要,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努力寻找新闻点,不懂就问,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及时写稿子。另外,还要锲而不舍。

四、关于网络新闻的特点和写作

网络新闻作为网络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有盖过其他媒介层次的咄咄逼人之势,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传播的广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传播与受众的互动性、可下载与保存等优势。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个人化与参与性,加之“黑客”的侵袭,不免会存在一些虚假新闻、信息泛滥和鱼龙混杂等负面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严谨性,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

1、网络新闻的标题

网络新闻的标题较之其他媒体更加重要,因为网络新闻的标题是隐藏的,不点击标题就看不到新闻的内容。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把握三个要领:

一是同样要表出“三最”,即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的内容凝练在题目里。二是要标出新闻事实,网络标题必须是实题。

三是均为单行题,但对无法囊括进一句话中的某些复杂内容,可在首句末,用空出一字间隔的方式来补充说明。就是这样,也不允许另行(即出现双行题)。(这一点也是本人经常犯的明显错误)

四是简洁,简而明,简而完整,这也是网络新闻标题非常吃功夫的一个地方。

2、正文写作的两点特殊之处

一是导语和主体可以合并。网络新闻可设导语,也可不设导语,让导语和主体合而为一,这样将使报道重点集中在新闻事实上,更加开门见山。

二是正文可不使用背景材料。网络新闻大都有“相关链接”,而且,相关链接中所提供的背景材料也比传统媒体丰富得多,这样若还在正文中再无重复那么一点点背景材料,也就实在没什么必要了。

3、网络新闻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短小,既要篇幅短、段落短,还要句子短。

二是易读。易读包括新闻主线单

一、用词不晦涩、语句结构不复杂、不要过于专业等。三是不空。坚持用事实说话,少说空话、套话。

四是不假。鉴于网络新闻鱼龙混杂的现状,采写一定要实事求是,没有把握的东西坚决不写。

这些之中对我最重要的是获得新闻的途径以及网络新闻写作的特点,它提醒了以前我在网络新闻写作方面的明显错误,使我对会议新闻的写作以及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导语的写作有了新而正的认识。今后,在改种错误、继续学习新闻理论的同时,我还会将理论融于实践,坚持新闻的采写练习。

下载发现苗子-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苗子-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育经典有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寒假读《目标的威力》有感1000字

    寒假读《目标的威力》有感1000字黄菁冉还没好好的感受,寒假就已经过了小半了,恍惚间颓然发现自己的这个寒假没有"上午",温暖的被窝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原来制定的寒假计划至今......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新课程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它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如何......

    读《化学发现的艺术》有感

    读《化学发现的艺术》有感既古老又年轻的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学科的发生、发展既折射着科学思想方法的熠熠光彩,又为科学思想方法增添着无限的活力。而科......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1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世界上很大的轰动,我也不由得被他的细致发现与不轻易改变想法所打动。在偶然的一次观察中,魏格纳发现了“从......

    读《童年的发现》有感(五篇材料)

    今天,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在九岁时独立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他的发现起始于在梦中飞行,他就问老师为什莫晚会梦中飞......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这本书主要讲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分别有《有趣的三角形》、《数......

    观察与发现——读《论语》有感

    观察与发现 ——读《论语》有感 坪山新区六联小学三(3)班纪梓津 我在书上看到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叫唐宗普金的姑娘在洗衣服时,小偷无赖格桑趁她不注意,把她的一枚金戒指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