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化学发现的艺术》有感
读《化学发现的艺术》有感
既古老又年轻的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学科的发生、发展既折射着科学思想方法的熠熠光彩,又为科学思想方法增添着无限的活力。而科学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人类智慧聚合的结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这个世界不再满足我们的愿望,但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的身心感觉,那么我们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理智所接受,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这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超越个人利害关系和意志的日热爱和献身精神。”
化学家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的思想方法,其次是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法拉第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而化学研究是在观察之中进行的。巴普洛夫说:“应当学会观察,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在观察中培养好奇心,学会科学的观察,才能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延德尔说:“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而想象以问题为原动力,且
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原子论、提出电离说。
戈登说:“除非你对一个情况或问题掌握了一大堆材料,否则你就未必能找到最好的新的解决方式。”经过调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俗话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因此,没有充分的准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材料的来源可以是实验。戴安邦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怎么强调加强实验都不为过。”离开了观察和实验,科学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材料的来源还可以是自然界。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各种现象,真是鬼斧神工,奇妙无比。虽然不是它们本身的意志所为,确是帮助人们创造新事物、新方法难得的样板。模拟是创造的原动力,当然也是化学发现与发明的原动力,是化学创造的有效途径。
另一种创造泽依赖组合。维范杰说:“所谓创造,不过是已有的要素的重新组合;所谓创造性,乃是进行这种组合的能力。”许多物质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物质经过不同的组合而成的。真正的组合,应是在组合的基础上,发生新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
在化学探索的历程中,推理起着重要作用。不得不佩服门捷列夫创作了元素周期表,而卢瑟福用类比推理构建了原子结构模型,勒夏特列用归纳推理创立了化学平衡原理。这一座座里程碑不由得让人由衷的赞叹,向他们致于最高的敬意。
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让无数的人不惜为其付出青春、甚至其一生。
第二篇:读《发现孩子》有感
读《发现孩子》有感在寒假的这段休整时间里,我也想充分的利用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不断的去向很多的前辈还有在外地其他学校教学的朋友们请教,同时也适当的安排时间静下心来看一本优秀的著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个寒假的学习让我能深入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而《发现孩子》这本著作里提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指出每个孩子都应该去观察周围的世界,都应该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都应该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作者蒙台梭利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她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儿童发展的规律,教我们真正地发现孩子。其中最吸引我的篇章是新时代的老师,在这一篇章中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
1、教具的使用;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去唤醒孩子的安全感。在使用感官教具时,由孩子主导活动,而老师只是提供教具,最多也只是进行示范作用。这样能够引领和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
2、老师的师范;老师对于某个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师范,例如:他让孩子亲眼看到该怎样坐、怎样站。这样形成一种静默教学。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肢体上,并鼓励孩子学习控制身体的动作,不用语言进行鼓励,而是用神态。
3、用环境引导儿童;在蒙台梭利学校,教育和引导儿童是环境本身。在教学的角度中提出所有的口语指导应当出现在教学的后半部分,而老师所创造的肢体示范才是生成的环境。
蒙台梭利教学法讲到,当孩子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老师应该尊重孩子,但是尊重的原则是能够观察孩子的不同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现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但是不能强迫压制孩子的思想。
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是教育者的重大责任,这需要老师细致的观察能力,并付出行动。这也将决定孩子是否步入正轨,取得成就的前提。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总认为我们永远是对的,做什么也都是为了孩子好,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的孩子都鞭策成理想中的人才,往往却忽视了他们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天性,没有正确的去引导他们,而是一再的压制他们。
第三篇:读艺术美学有感
读《艺术美学》的感想
艺术美学是在美学与艺术哲学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
艺术美学就是在研究和解释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来说,艺术美学研究“人、物、思、象、境“。
人,即审美主体,是面对艺术世界而具有审美情感的人。物,即审美对象,是纳入人的审美视野的艺术现象。思,即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活动表现为人的特殊思维方式,也称作情感判断、审美判断,属于审美之思。象,即艺术审美形态,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生成的意象。境,即艺术审美境界,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达到的精神与思维境界,不同于审美表象。这五个基本范畴以艺术审美活动为核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审美关系模式。
艺术美学的核心概念是艺术美,而美与艺术则是理解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不是艺术与美两个术语简单相加形成的概念,而是处于审美状态中的人与艺术对象相互融通所形成的东西,是在人与艺术构成的审美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境界。
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艺术美是艺术审美领域中的价值存在。
第二,艺术美是艺术对象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遇合。
第三,艺术美体现出人的艺术审美境界。
第四,艺术美是人的情感判断活动中的当下状态,不是过去形态或将来形态。《艺术美学》还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方和中国的艺术美学发展概况。并且逐一分章详细分析了“人、物、思、象、境“这几个重要研究内容。
读完《艺术美学》,我感觉收益颇丰,此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之,意犹未尽,还会反复拜读。
第四篇:读《发现与写作》有感
读《发现与写作》有感
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阅读了林盛山的《发现与写作》一书。这本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是非常适合广大基层通讯员和记者的新闻学专业书籍。这本书是我对新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我的新闻采写水平有了一定帮助。以下是此本书中带给我的对我最重要的知识。
一、关于通讯员
通讯员是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邀请的为其经常撰写稿件、反映情况的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来自各个行业,有的甚至还工作在基层或一线,当通讯员只是兼职。
1、职责:
1、对内宣传---为企业或行业的内部宣传提供内容。
2、对外宣传---对企业进行外在形象的塑造。
2、素质:
1、责任意识---态度问题
2、知识理论素质---政治与政策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范围广。
3、新闻业务素质---中文水平、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沟通和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
3、提高投稿命中率的三要素:
1、选好媒体,关注变化
2、瞄准所需,投其所好
3、精心写稿,以优取胜
二、如何发现新闻?
1、新闻价值
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可以归纳为十个字:真实、新鲜、重要、接近、可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新鲜: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
重要:与当前工作重心密切、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与人们的关注点密切。接近:一是地域上的接近,二是读者对象的接近。
可读:内容具有吸引力,谋篇上、写法上、语言上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2、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通讯员敏锐地发现、捕捉新闻的意识和能力。新闻敏感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力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见微知著,在一些平常事物中发现新线索。
②能够在若干新闻线索中判断出哪一个最具新闻价值。
③对已发表的新闻,能够举一反三,挖掘出更多值得报道的新闻。
④遵循一定的新闻规律,能够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下一步的报道走向做出准确的预见。⑤具有能够从各类会议、各种文件、领导讲话(包括领导会外闲聊)中,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
⑥具有能够预测报纸需求、揣摩领导心理、读者关注度的能力。
3、新闻角度
一般来讲,新闻最佳角度的选择要求做到“五抓”和“一小”。“五抓”就是抓新点、抓特点、抓新闻的不同侧面、抓读者的关注点和抓各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一小”就是角度要小。
三、关于发现新闻的主要途径
1、“上情”是个新闻源
这里说的“上情”主要指国情,也包括地方情、行业情和长情。
2、留心观察,结合点上找新闻
“上情”需要“下情”去印证、去展开、去呼应。所谓“下情”,就是我们自身、我们的周围、我们实实在在的企业和工作。只有上下的“结合点”才是我们新闻的所在。要找好这个结合点,必须要细心留意和观察,既了解上面的政策,又熟悉下面的情况。
3、学会看报
作为一名记者、通讯员,看报不仅仅是知道一些新闻或者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更重要的是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找出新闻,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了解报道思路,分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报道走势。
二是从已报道的新闻中找出线索。
三是看报纸的变化
4、会议中藏有新闻
会议是一个大的新闻源,许多新闻都藏在会议里。挖掘出会议中的新闻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挖新”。从领导讲话、会议材料中发现新情况、新思路、新举措、新目标、新成绩、新突破,以及表彰或批评的人和事。二是“找亮”,就是找亮点,比如反复肯定的东西;特别提出,认为值得骄傲、需要彰显和展示的东西……三是关注边缘地带,一位有经验的记者谈及他从领导讲话中捕捉新闻的三点体会①从领导讲话的语音变化中发现新闻。②从领导离开发言稿的插话或即兴发言中发现新闻。③从领导一再强调的话题中发现新闻。④从领导会后兴致很高的闲聊中发现新闻。
有些会议本没有什么新闻内容,但相关领导又希望报道,这时,我们还可以在标题制作上打点主意,补救一下,不要总是“某某某会议隆重举行”、“某某某会议胜利闭幕”之类(这一点是本人采写新闻时经常犯的错误)。借助标题让会议的“新闻性”有所突出,大致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把会议制定的目标、出台的重大举措、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会议的主要精神、意义或是读者关注的某一点提炼出来,制作成标题。二是把会议的亮点、炫耀点,相反方设法做成标题。诸如此类,标题虚一点也没关系,实的部分可由引题、副题来补充说明。
5、制作特殊日历
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私下里都有一本自己的特殊日历,上面标明着某年某月某日是何重大节日、纪念日,是何重大事件发生日,是何主要节气转换日。这些都是媒体需要的报道,也是社会上容易发生新闻的时段,抓住了,或许能挖掘出
有价值的人或事,成为应时到节的新闻。
需注意的是,此类报道不要流于形式、太过一般,新闻价值、新闻角度等新闻规律还要遵循。
6、勤于练习,熟能生巧。
新闻发现力是一个合格记者、通讯员的必备功底。新闻发现力的形成紧靠书本知识还不够,新闻实践也很重要,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努力寻找新闻点,不懂就问,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及时写稿子。另外,还要锲而不舍。
四、关于网络新闻的特点和写作
网络新闻作为网络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有盖过其他媒介层次的咄咄逼人之势,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传播的广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传播与受众的互动性、可下载与保存等优势。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个人化与参与性,加之“黑客”的侵袭,不免会存在一些虚假新闻、信息泛滥和鱼龙混杂等负面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严谨性,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
1、网络新闻的标题
网络新闻的标题较之其他媒体更加重要,因为网络新闻的标题是隐藏的,不点击标题就看不到新闻的内容。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把握三个要领:
一是同样要表出“三最”,即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的内容凝练在题目里。二是要标出新闻事实,网络标题必须是实题。
三是均为单行题,但对无法囊括进一句话中的某些复杂内容,可在首句末,用空出一字间隔的方式来补充说明。就是这样,也不允许另行(即出现双行题)。(这一点也是本人经常犯的明显错误)
四是简洁,简而明,简而完整,这也是网络新闻标题非常吃功夫的一个地方。
2、正文写作的两点特殊之处
一是导语和主体可以合并。网络新闻可设导语,也可不设导语,让导语和主体合而为一,这样将使报道重点集中在新闻事实上,更加开门见山。
二是正文可不使用背景材料。网络新闻大都有“相关链接”,而且,相关链接中所提供的背景材料也比传统媒体丰富得多,这样若还在正文中再无重复那么一点点背景材料,也就实在没什么必要了。
3、网络新闻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短小,既要篇幅短、段落短,还要句子短。
二是易读。易读包括新闻主线单
一、用词不晦涩、语句结构不复杂、不要过于专业等。三是不空。坚持用事实说话,少说空话、套话。
四是不假。鉴于网络新闻鱼龙混杂的现状,采写一定要实事求是,没有把握的东西坚决不写。
这些之中对我最重要的是获得新闻的途径以及网络新闻写作的特点,它提醒了以前我在网络新闻写作方面的明显错误,使我对会议新闻的写作以及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导语的写作有了新而正的认识。今后,在改种错误、继续学习新闻理论的同时,我还会将理论融于实践,坚持新闻的采写练习。
第五篇: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
勇于创新,百折不挠
--读《化学与人类文明》有感
从几百万年前那极其简单而又原始的生活,到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生活,人类的生活不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便通过使用火、制造陶器、冶炼金属和提取染料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远离了原始单调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入到了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文明社会。一系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这个进程中,化学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然而更加不容我们质疑的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化学领域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一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他们执着奉献的结果。几千年来,他们或许会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是他们所创造的业绩却不会被湮没。他们是创造历史的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们在创造之路上勤奋好学、不畏艰险,他们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而且他们还在不断的否定中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创新精神。这正应了哲学家马克思的那句话:“只有那些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科学的巅峰。”而他们的事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进化和思维的启发,还有力量的支撑、精神的鞭策和创造的信念。
就我自己而言,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那些化学家们在面对旧势力,旧思想的百般阻挠之下,仍然勇于不断创新不向困难低下一点点头颅,挺起胸膛一步一步地前行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光明而又美好的天堂。然而支持他们不断前行的这正是那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可贵的科学精神。
勇于创新、挑战传统是那雏鹰想要翱翔天空的初次展翅;是那种子想要长成大树的破土而出;是那游鱼想要畅游海底的离巢尝试。而正是科学家们那勇于创新、不断挑战传统的行为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例如那个令人无比怀念的充满创新与突破的文艺复兴的年代,哥白尼在那个神权超越政治的年代以其不朽的作品《天体运行论》向托密斯的地心说提出挑战;更多的医生不仅仅限制于草根树皮制成的药剂治病,也开始研究用化学方法制成的药剂来治病;化学家们不再以制造所谓的哲人石或者长生不老药为目的,而是注重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挑战传统的成果,正是他们在那个神权超越一切的时代,勇敢的站了出来,直面事实挑战传统,才有了那个传奇的时代,才有了我们后世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昌盛。如若我们追根溯源的话,亦可以说正是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带给了我们这不可思议的奇迹。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勇敢地去挑战传统,那个延续了无数年的令人深信不疑的让人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实的所谓的真理。他们止步于发现新世界的大门,就是因为那个生来就被传输的传统信念之墙牢牢地阻挡住了成功的脚步。普利斯特利的故事最能说明挑战传统的重要性。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氧气,但是他是一个燃素说的信奉者,由于长期受到燃素说思想的束缚,这个重要的发现在普利斯特利手里非但没有诱发推翻燃素说的革命,反而使他更加坚信燃素说,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革命的进展。
这就说明,科学研究不能只注重感性认识而忽略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要知道,当人们只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时就不会有创造力,这正是普利斯特利所犯错误的根源。
相反,一切重大的创造都从打破这种固定的框架开始,或是从改变这种框架本身开始。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战斗总是在进行,帕拉塞尔苏斯曾说过这样的话:“科学不能回头看,从来没有什么黄金时代”。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的认识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所以当事实与那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所为真理有所违背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跳出那个固定的框架,毫不迟疑的向着新的领域进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收获更多,才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在我们认识产生之前,我们应该以充分的实践经历来证实我们的观点。而且也只有充分的实践才可以让我们发现那些为人所忽略的地方,才可以会有惊人的发现。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面对无法数清的失败,面对这些失败我们想要成功就只能不断与失败战斗,毫不退缩、百折不挠。
毫不退缩、百折不挠是那雏鹰想要翱翔天空的数次尝试;是那种子想要长成大树的风淋暴晒;是那游鱼想要畅游海底的险象重生。法国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在两个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过她的故事,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是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之后才有了那令人敬仰的成就。居里夫人被称为“镭的母亲”,但是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丈夫花了3年零九个月时间才从成吨的矿渣中炼出0.1克的镭(以氯化镭的形式),并初步测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25。这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居里夫妇难以计数的心血和汗水。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勇于实践,面对失败与困难时要毫不退缩、百折不挠。我们只有毫不放弃地一次次地去实践,才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应该仅仅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他们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就拿我们自身这个整体--学生来说,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就算我们完全按照老师、家长或者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所说的方法去做,我们的成绩也不一定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每个人都有适用于自己的方法,前人所传授的经验不一定就适用于自己。而且只就前人们所传授的那些经验而言,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冲突的,那么此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就要敢于去创新,去挑战那些传统的所谓的“前人经验”,并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当中,取得适合自己的精华,丢弃那些对自己无用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在这时我们就应该拿出我们面对失败与挫折毫不退缩、百折不挠的精神,跌倒了就站起来,再跌倒了就再站起来„„一次又一次、一步又一步,永不言弃,直到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所以我认为,我们完全有可能让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勇于创新百折不挠让雏鹰得以在天空自由翱翔,让种子能够长成屹立于天地的大树,让游鱼可以畅游于广阔的大海。对于我们而言,则更是可以让我们突破传统,发现或是创造新的世界,让我们走向更加缤纷的未来。总而言之,可以是百利而无一害,那么为何我们不让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放光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