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

时间:2019-05-13 11:3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

第一篇: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

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

2009081072 何春梅

一说起科学研究,我相信在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以不外乎是这几个形容词:枯燥,乏味,日复一日,高深莫测,神秘等等,也常常在眼前浮想的,也许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的形象,或者有很多人会提起霍金、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而说起科学研究的艺术,大抵我们会想到的是如何把高深的科学研究当成一种艺术来享受。我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也的确是这样想的,然而,这却是一本“例外”的书。这本书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方面综合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分析了在科学上作出新发现的方法;总结了科学研究中有益而又有趣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可供各种学科参考的指导原则与思维技巧。作者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还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显得尤为可贵。

为了便于叙述,此书作者也把有关知识顺理成章,分章来介绍科学研究中的准备工作、实验、机遇、假说、想象力、直觉、推理、观察、困难、战略战术、对科学家的要求这些其他作者也曾提到过的方法和要素,但章与章之间交叉甚多,而且总是说到了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贯穿了科学研究是艺术,无一定之规的思想。作者充分尊重科学研究这一创造性活动的复杂性和科学家个人在这一活动中的心理因素的正反影响,尽量按照成功的科学家作出新发现的真实情况来介绍取得科学成果的过程。任何一位读者,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作出过或大或小的发现,并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根据自己作出发现的经验,只有与作者的某些(当然不是全部)观点产生共鸣,才会感到真切,相信作者说的是实话,是来自作者的真实经验和对其他成功科学家的真实观察。事实上,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上它跟这门课没什么很大的关系。细想下来老师这样做,不无道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就提到过的,这本书适合绝大部分的专业,科学研究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在科学研究者眼里,它是生动而有趣的,一如我们的一些专业课程一样,投身进去了,就不会显得乏味,我们要懂得寻找趣味所在。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像研究科学那样去研究我们的学科。

第二篇:读艺术美学有感

读《艺术美学》的感想

艺术美学是在美学与艺术哲学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

艺术美学就是在研究和解释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来说,艺术美学研究“人、物、思、象、境“。

人,即审美主体,是面对艺术世界而具有审美情感的人。物,即审美对象,是纳入人的审美视野的艺术现象。思,即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活动表现为人的特殊思维方式,也称作情感判断、审美判断,属于审美之思。象,即艺术审美形态,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生成的意象。境,即艺术审美境界,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达到的精神与思维境界,不同于审美表象。这五个基本范畴以艺术审美活动为核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审美关系模式。

艺术美学的核心概念是艺术美,而美与艺术则是理解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不是艺术与美两个术语简单相加形成的概念,而是处于审美状态中的人与艺术对象相互融通所形成的东西,是在人与艺术构成的审美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境界。

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艺术美是艺术审美领域中的价值存在。

第二,艺术美是艺术对象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遇合。

第三,艺术美体现出人的艺术审美境界。

第四,艺术美是人的情感判断活动中的当下状态,不是过去形态或将来形态。《艺术美学》还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方和中国的艺术美学发展概况。并且逐一分章详细分析了“人、物、思、象、境“这几个重要研究内容。

读完《艺术美学》,我感觉收益颇丰,此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之,意犹未尽,还会反复拜读。

第三篇:读《演讲的艺术》有感

读《演讲的艺术》有感

物流1021

吴晴莹

1005333247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通过四种渠道和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而我们的言行评判标准、社会地位的划分,也是通过这4种渠道,即:我们的职业、外貌、言谈以及我们说话的技巧。

俗话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动真情的演讲,才能动人心。演讲的本质是与听众平等交流,演讲者说真话、动真情,让听众有所思甚至产生行动。就像李太白说的:“感人心着,必先乎情。”

卡耐基的这本《演讲的艺术》告诉我们演讲的技巧。演讲也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是通过练习!练习!再练习!首先他告诉我们演讲需要勇气和自信、要有持之以恒的愿望、要知道自己说什么、让自己的行动充满信心,要练习!练习!再练习!然后,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当你肚里没货,再有水平也计不出什么东西。在演讲中要让你的魅力映射全场,当然这魅力是多种多样的,期中包括的魅力、微笑的魅力、幽默的魅力等等,这些魅力都是需要你经过长期大量的练习得来的,并且能在临场中发挥。在演讲中想提起听众的兴趣,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点燃徙的狂热,释放自己的热情!学会在玩笑中与听众轻松交流,没有豪言壮语胜过豪言壮语,我们就要把平实的话说到了人们心坎上。

要知道说什么,是演讲的主干。演讲准备是一种结合,一种个人思想、观点、信念和冲动的结合;是沉思、回忆、选择那对你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并且对其加工、润色,跟它们浑然一体,成为你自己完美的工艺品。

记得林语堂每次演讲,都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妙语,整个演讲过程,气氛热烈,笑声不断。但是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浅薄的幽默,单纯的搞笑。他的幽默,是机智的幽默,是智慧的幽默。是他幽默的天性,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混合而成的哲理性幽默,他幽默的语言,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智慧。然,演讲的目的就是让听众对你发表的观点产生共鸣,但用同样的语言表达在你心中同样的一个想法,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不同的时间或许反应并不相同。而很多人(至少我自己以往常是如此)往往犯下这样的错误,说的话仅仅是自己想说的,而没有注意到听众的理解并不是你意想到的效果。误解往往也就如是产生。或者说那不是误解,是你清清楚楚告诉你的听众的,只是你的想法以你的逻辑编译出的语言,再经过听众的逻辑推理出的结论,两者完全相悖。王之涣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演讲的角度看,如果你有了居高临下的心态,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在演讲过程中就会消除紧张心理。

第四篇:读《读书的艺术》有感

读《读书的艺术》有感

吴丹丹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09级民族学2班学号:209

【摘要】读书就是一门艺术,等待着你去发现其中的美。读书也像是在冒险,书中自

有很多宝藏等着你去发现,当你有了发现宝藏时候的惊喜,这个就差不多达到你读书的目的了。读书也像是在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你总会发现很多靓丽的风景,让你美不胜收,让你洋洋自喜。读一本好书,读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都会让你受益匪浅,让你灵魂得到升华。

【关键词】读书艺术

读书就好比是一门艺术,其中的美只有你读了它之后才会领略得到。读书素

来是一种享受,是一件雅事。如果你只把读书当作是一个任务,只要读完它就是完成了任务,那这样子的读书肯定不是一种享受,更不能跟“雅事”挂钩。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在我看来的最大的区别是读书的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而不读书的人信仰可能是别人赋予的,而不是自己发现的;读书的人的信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读书的人的信仰有可能不是自己的。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无论从时间和空间而言,他们都受到自己的世界的束缚,他的生活很机械化,而有读书习惯的人,会在书中发现“宝藏”,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好书,你就会与书中的人对话,可能那是一位伟人,他会带领你进入一个未知的神秘的国度或是时代,他会与你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你幡然顿悟某些东西,也可能让你洞悉某些东西,让你内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升华。读书是那么一件美事,既收获了一些自己一直不能顿悟的道理,又使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何乐而不为呢。

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读书的艺术》这篇文章,可谓是感慨颇多。现代社会的我们很多都不爱“读书”,认为“读书”很累,“读书”是一种负担,那样子的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读书”,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读书”,为了升学、为了得到信息、为了达到某种娱乐的目的。很多人对于“读书”这事已经走入了错路,失去了“读书”的本意。读书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正如杜威说的,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①读书就是要有那种读书的心情的时候就要拿起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一件扭扭捏捏的事,要大方的读,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嗜好,要选择好自己的嗜好,读属于自己的书。读书本来是件私事,是个人自由的事,与任何人无关,是自己兴趣爱好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现代读书受到了很多的干扰,读书已经不再是件属于个人的私事,读书带有了少许的功利色彩,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为了找份稳定的工作,为了以后有个很好的将来。读书不再单纯了,不再是为了发现书本中的宝藏,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读书。读书不再单纯,我们又怎么能从读书中顿悟道理,使得心灵得到升华呢?

林语堂先生也曾对读书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读书不可以勉强,因为学问思想

是慢慢从胚胎滋长出来的。②其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这段话无形之中是在告诉我们,读书要根据自己的① http:///group/topic/3645922/

② 苏玉添、王国君、姜念禹、殷庆功主编;《读书的艺术》;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喜好来读书。这样子说,或许就会有很多人有疑问了,那我喜欢读小说——看电子版的小说、看纸质版的小说,这也是读书吗?或许很多人都误解了读书这一词的含义。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读好书。何为好书呢?在我认为,好书就是那些让你深思,令你发省的书目;那些有哲理,让你会幡然顿悟的书籍;那些你心灵的下午茶,让你心灵宁静,让你心灵找到休憩的港湾。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在于你读后的理解,这书在别人眼中是一本好书,但是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的书,可能你读后并没有得到你想要的读书的效果,那这样子的读书可以说是失败的。读书不要求你一定要全读那些大师们的著作,很多人的文章都有很多的自己的顿悟,适合你的就是属于你的好书。

读书不是在作秀,你没有必要去向别人炫耀你读过多少书,有多少重要的文凭,读书是一种修养,你真的“有才有料”,别人会从你的谈吐中得知你是一个不凡的人,读书更是一种内在,内在的美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会发现这种内在的美。“凡夫俗子”又怎会知道这种美的存在呢。不读书的人其实要羡慕那些读书的人,那些读书的人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思想的国度,而那些不读书的人恰恰缺乏这些。人活一世,其实时间很短,不懂得支配自己时间的人真的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闲来无事,兴致刚好来到,为何不读书,为何要浪费这美好的兴致,这美好的时间呢?午后,品着一杯清茶,淡淡的茶香,很惬意的午后,拿起属于自己的那本书,细细品读,那是一道何等靓丽的风景线呢。读书在我认为的,好书是塑人的,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好书给予我们灵魂升华的途径。

或许很多人会说,我现在工作了,那么忙,哪有时间去读书呀?有时间读书,还不如拿那些时间去赚钱,我要养家或是养活自己。时间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有的,为什么别人能读书,而你却不能呢?在你抱怨别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欲要求也越来越高,的确,很多人都要背负养家的重担,那你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休憩的时间呢。让自己的心宁静,那怎样让自己的心宁静呢?我认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好书。不要等到以后老了才幡然醒悟读书的重要性,时不待我啊,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才后悔当初还有很多书没读呀。不要等到失去了很多,才知道这些东西很多都在书本上有提到过,为什么当时我读那书的时候没有这种顿悟呢。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我们为何要到后悔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呢。读书本身就是一是好事,一件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有好处的好事,我们大家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但当我们身临其境又是一般不同的感想。但是我认为的,这些书不能算是好书,只能说这些书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真实的书籍,让我们发省,但是我们却没有在当中得到灵魂的升华。我们只是在看那些让我们痛心的社会现实而已。

一本好书,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们读报纸、看杂志,这些都不能算是在读书,我们只是在摄取一些信息,一些与我们有关的信息,我们这样子做只是为了某种目的,我们并没有因为看完这些报纸、杂志,而得到很多的顿悟,我们只是得到的知识、信息。这种读报纸、看杂志的“读书”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要爱护它,要好好的研读它,当面临逆境的时候,或许

那时候能将你拯救的就是这些很合你“胃口”的好书。人生都会有很多的挫折,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经历过,可能就没有那种顿悟,但是总有人会经历过这些事,这些事或许以后的以后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为何不多从书中找到属于你灵魂的归属地呢,让它一直引领着你前进,为你保驾护航呢。

大家多读书,读属于自己的书。其实人生何其不是一本书呢,我们的青春就是一本打开了却再也合不回去的书,我们的青春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一直在研读,我们会有迷茫,会不知所措,我们忘记了前进的方向,这时候我们去找别人的书籍,顿悟自己的道理,成就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2、苏玉添、王国君、姜念禹、殷庆功主编;《读书的艺术》;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五篇:初读《艺术哲学》有感

初读《艺术哲学》有感

对于我这样一个曾对文科十分抵触的不折不扣的理科生来说,“艺术” 这个词很难在我心中荡起涟漪,我也从未对它的意义进行过任何思考。它更像是“高雅” 与 “神秘” 的代名词,似乎只要人们给什么东西加上了 “的艺术” 的形容修饰,就使它变得更高雅、更有格调、更让人难以触及。至于 “什么是艺术“ 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我也未曾思考,将它留给了艺术家与艺术评论家们来解答;艺术对于之前的我来说就是他们所定义的 “艺术”,哪怕他们真的 “指鹿为马“ 我应该也不会丝毫怀疑而认为那是因为艺术的 “高深莫测” 以及 自己的 “才疏学浅“ 罢了。研读王德峰老师所著的《艺术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艺术的意义、价值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理解,以及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什么是艺术?

接下来我会谈谈读完这本书后,我收获的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首先我能得出的最确定的一个答案是 “什么是艺术“ 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并不是读了几本书,听了几次课就能够取理解透彻或者回答的一个问题。艺术本身是超越性的,是一直在发展的;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艺术审美与创作的实践,我们或许能够发展出趋近于艺术真实的一些方面的理解,这当然是不够的,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收获许多不可言喻的美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艺术是很难的也是抽象的,于是我选择从更具体的、在我们生活中能接触得到的 “艺术作品” 入手;尝试从其中得以一瞥艺术的真容。“艺术作品” 是艺术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具象体现,那么艺术作品是什么,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艺术品都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也就是具有书中所说 “作品存在” 的存在方式。在溪边捡起一块精美无比玉石;我们惊叹其美丽,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我们称它是自然的瑰宝但我们绝不会将它认为是一件艺术品。而一块大理石,在经过雕塑艺术家的创作之后,就能作为一件雕塑艺术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人作为创作主体的参与,因此我得到了判定艺术品以及艺术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人的参与。

那么是只要有人的参与的过程所得到的产物就能进艺术品的行列呢?当然不是,艺术品必须具有物性存在这一特性;书中将其更通俗地解释为 “能被人感知的“。比如科学定理,数学公式这些也都是人参与创造的产物,但它们当然不能被归于艺术;它们不能被人所感知,而只是作为特定条件下的存在的一些逻辑关系。

艺术品除了需有人的参与以及物性存在的特性,还要存在特定的形式。虽然形式不是艺术的核心,我们也相信艺术的创作是一个 “自由” 的过程;但也没有艺术是能够完全脱离形式而存在的。我们不会认为一个孩童在白纸上的胡乱涂画是艺术品,我们能够轻松辨别噪声和音乐、白话与文学作品。每一个类别的艺术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定形式,音乐考虑旋律、节奏、调式、音色;古诗考虑韵脚、平仄、意象;绘画考虑布局、颜色、线条、笔触等等。只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之中,我们才能最感受到一件艺术品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简单、诚挚的美 —— 作品的“形式美“。

具备以上特性的人的产物应当可以被称为一件工艺品,但工艺品并非艺术品;它们之间有着最本质、最难以跨越的鸿沟,而这其中就是我理解艺术的真谛。这里我想引用房龙在其《人类的艺术》一书中的一段话:“天才是精湛的技巧+别的什么东西。‘别的什么东西’何所指,我们一时还搞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一旦我听到或看到了上面,我就能马上认出,那就是 ‘别的什么东西’。这神秘、特殊又让人难以描述的东西之中蕴含着艺术的真理、艺术的内在美,可以说它是让艺术成为艺术的点睛之笔。而我认为它就是书中所说,艺术创作者通过艺术构建的 “生存世界”;我们艺术审美的关键就是进入艺术中的 “生存世界” 中去自由地观照、感受其中的真理与美。

我们可能没办法清楚的说明 “生存世界”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当你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中若有幸能够进入其中时,你会为它的真切而感动。艺术中的 “生存世界” 是由艺术创作者所创造的,但它不只是艺术家自己的功劳;它还属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的历史与审美经验。“生存世界” 的创造需要艺术家对自己世界深刻的认识与观照,认真观照后有所思有所感,以及创作时真切诚挚的情感流露。当我们进入了艺术家所构建的 “生存世界”,我们就挣脱了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束缚,不再受情感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而能够对“生存世界”进行自由地静观,使我们的生存情感最强烈的显现出来并获得最真实的生存体验。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人物的悲惨经历,我们必然会感到痛苦不堪而承受不住甚至崩溃。同样我们也能在 “生存世界” 中真切地体验到人物的痛苦,可是我们却并不觉得难以承受,反而从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受其影响,而能够自由地感受其中的生存情感。

艺术的目的与意义

由上面对 “什么是艺术“ 这一问题的讨论,我想延伸到自己对艺术的目的与意义的理解上。这里我从观赏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首先作为观赏者,我们去欣赏艺术不应是为了修饰我们自己,让自己显得 “有文化”。人们可能会说欣赏艺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难道艺术仅是像其他娱乐项目一样给我们带来趣味与愉悦的一个活动吗?我认为,艺术固然是能给人带来快乐愉悦的,但这种快乐与一顿美食、一个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所不同,它有着不一样的深度与强度。它源于我们对艺术中 “生存世界” 最真切的观照以及我们情感最自由的共鸣,我们所有对艺术的体验与感受都上升了到对人类的生存真理的感受与体会。就像书中所说,艺术是有自律性的,他不能被还原为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价值,它作为真理的原始发生;而我们是为了人的生存的真理而艺术。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艺术的意义与目的又是什么呢?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艺术品的诞生是伴随着其他功利性与实用性的目的的。比如我们现在认定的最早的艺术品——史前人类的壁画就被考古认定是一种巫术仪式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艺术品为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服务,艺术也曾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方式;历史上艺术创作曾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媒介不可否认,但这不应是是它真正原本的意义。那艺术对于创作艺术的艺术家们更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很认同书中所说的一个观点——“艺术教人学会观看”。之前我说,艺术家创作艺术的精髓在于构建一个“生存世界”,而要构建一个“世界”谈何容易,这定需要艺术家对于那个“生存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认识;不只是靠眼睛,也不只靠艺术家们的感官,还靠书中所说的“性灵——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对 “生存世界” 的观看只是第一步,用艺术去表达则是第二步;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对 “生存世界“ 的体会与所有感性的认知,在艺术品中融合自己的 ”生存情感“。这两点相结合我认为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初读这本书的感想,这本书让我对艺术相关的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我收获了对艺术全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要想进一步地探索艺术,我还缺少很多艺术相关知识与审美实践,而这是我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去尝试的——让艺术融入进我的生活中。

下载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读魏书生教学艺术有感

    读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有感 在教育战线工作已经有27年了,二十七年来,我先后在5所学校任过教。记得我从教的第一个学校是铁炉坝小学,当时学校民办教师比较多,自己是5个公办教师之......

    读《教育教学艺术》有感

    建新小学夏淑雨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

    读纲要艺术领域有感

    读纲要艺术领域有感王蓉新《纲要》对于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①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②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读《艺术美学原理》有感

    读《艺术美学原理》有感 姓名:杨斐斐学号:08119100 读完《艺术美学原理》我才知道什么是艺术美,它并不仅限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也并不等于艺术作品本身,它是在人与艺术构成的审美......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不想干活,想保持一份慵懒的心情,就像这些天偷闲般囫囵吞枣似的浏览完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现象,每次读完一本......

    读《班主任教育艺术》有感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要引导学生学好功课,努力提高学习质量。此外,还要关心学生身心健......

    读《当代讲道艺术》有感

    读《当代讲道艺术》有感文:牛巧英作者:斯托得翻译:魏启源,刘良淑出版社: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年份:1986年一:概述:(书的性质,成书目的及内容)《当代讲道艺术》是一本讲道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