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时间:2019-05-12 20: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第一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2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发展与问题始终相伴存在: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开始,逐渐完成了从民间推动前进向政府主导的转化,其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也都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可以堪比起步较早、理论和方法都较为成熟的欧美等国;另一方面,许多潜隐在认知、研究和操作三大领域中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经常导致许多预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实现。因此,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能够沿着健康与高效的轨道发展,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审慎的态度,对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分析。认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忽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应该既是各类教育法规的制定者,又是贯彻执行法规的监督者,然而,由于立法机构至今仍没有出台任何敦促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出现“高校不急,主管部门急”的反常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主体的高校,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行者和实施者,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发展需要,而是“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实施素质教育的粉饰品和应付上级检查及汇报工作的美妙装饰物”[1],甚至一些追求短期内出政绩的高校领导主观上不愿意把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向看不出“名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2]。

1.2 部分高校及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概念 有研究表明,高校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对象、终极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统一性的同时,两者在各自所遵循的理论、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却有着本质的区别[3]。因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具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辩证关系。许多学者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认为两者同属于德育的范畴,具有平等的地位[4],但是习惯于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高校,仍坚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甚至主张把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地、完全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使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咨询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体制中来[5]。如下的事实依据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得到肯定: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及省(市)级行政机构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行政部门,而是由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及省(市)教育厅的思想政治教育处负责;其次,在高校校级领导的分工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分管;再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也是由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拟定。鉴于上述事实,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能够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范围,没有能够获得与思想政治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产生与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1.3 高校内的部分教职工缺乏主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所涉领域的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单单表示一种教育方法或一种教育技术,更多的时候已经代表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与其他部门和人员并无密切关联。事实上,高校除了与外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校园内部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生活在高校内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必然受到校园的空间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影响,而营造校园心理和谐氛围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内的全体教职员工。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员,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从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确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心态正常[6]。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文章唯数据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学科,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使其摆脱了伪科学的嫌疑。但是,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不管获得的测量数据有多么高的信、效度,始终应该为科学和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为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服务。如果某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参考价值,那么为获取这些数据所付出的各种人力和财力都可视为浪费。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卫生类核心期刊,过分追求心理测量的数据,对一些观点创新但尚没有统计数据支持的临床研究不屑一顾而不予录用,导致唯数据论的思想在心理学界特别是应用心理学界占据统治地位,也导致该领域的一些学者甚至权威为了自己的学术位置,不得不制造或修改实验数据或者把小样本获得的数据肆意扩大为大样本数据。

2.2 研究内容单一化 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如外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构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培训与督导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调节手段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等,都亟需研究。而目前的许多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大学生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 研究样本范围狭窄 首先,部分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对象的取样仅是某地区的某几个高校(跨校)、或某校的几个院系(跨系)、或某院系的几个专业(跨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但其标题与样本相比却显得很大、很宽,出现“帽子大,脑袋小”的现象。其次,由于少数异常心理学生所制造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足以使整个学校的运转处于瘫痪状态,所以许多研究总是集中于某些特殊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某些方面,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研究[7]。但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同时兼顾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和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心理处于正常状态的学生,需要研究如何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功能;而对于少数处于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则要研究如何矫治他们的心理障碍。再次,高校内的教职员工很少作为样本成为被研究的对象,而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4 研究重点偏离现实 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交友、恋爱、性以及接触网络等活动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信仰,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目前的许多研究一味追求学术性含量,没有抓住当前高校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不能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其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缺乏推广应用价值。操作领域存在的问题。

3.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专职心理咨询师不能专心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人员组成应该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2种,管理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管理、各类活动的组织协调等,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与软件的支撑,而技术人员则应竭尽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工作,但由于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许多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既要进行面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工作,又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心理咨询室的各种管理工作,出现“校长兼教工,上课带打钟”的现象。第二,心理咨询室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不合理。鉴于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和心身问题,咨询室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背景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配备具有医学知识的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以便及时识别和转介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但由于未能吸纳复合型特别是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有些心理咨询师竟然把求助者已经表现出来的精神疾病症状作为讨论的话题,严重地延误了这类求助者接受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机[8]。第三,专职心理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例较低。美国有关行会的专业标准是每1 000~1 200名学生配1名专业人员[9],香港为1∶2 000[10],而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一般在1∶3 000~1∶5000,如湖南省优秀等级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中规定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为1∶3 000。杂志《柳叶刀》一项对中国4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成年人群30 d患病率高达17.5%。大学生属于成年人,按此推算,每3 000名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数会高达525名。

假设1名专职人员在30 d内只对他们每人干预或辅导1次(每次为1 h),则需要525 h。即使该专职人员每天工作按8 h计算,30 d也只能完成160 h,与525 h的要求相距甚远。事实上,许多求助者需要每周辅导1~2次,而不是每月1次,长时间、高负荷的心理辅导工作使许多专职人员的身心得不到充分休息和及时修复,极易形成职业倦怠。

3.2 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从2个维度来构建,即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教育,如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时,可同时进行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并立即建立心理档案,对测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咨询与帮助[2];对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则应放在人际关系、网络依赖及性心理方面;对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可转向打工、爱情、友谊等方面;而对大四学生则重点谈考研、创业与就业指导。在内容维度上,围绕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环境系统和人际环境系统,应选择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和心理健康实践课[6],如《心理诊断学》、《变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交际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减压放松技巧训练、心理危机干预等实践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重在实践而非理论,无需大学生掌握太多心理学学科的专业术语,但却要求他们能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保持良好心态以及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而事实上,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误把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学,将心理学教师当成心理咨询师,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套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

3.3 心理健康评估的工具选用不当和测评结果使用不当 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选用不当的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使用引进国外的量表较多[11],而本土化的测评软件却使用较少,如2005年编制出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就很少被使用,且由于这些引进量表的常模没有随着时间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相应的修订或更新,导致以陈旧常模比对产生的许多结果有悖于客观现实。第二,许多现有的心理健康评估多为消极性的测评,缺乏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适宜量表。

心理测评结果使用不当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新生入学后必须参加高校组织的体检,但由于体检项目中缺乏心理健康水平评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体检复查中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大学新生在大学阶段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其实是中学阶段心理问题的延迟表现[12]。由于高考体检缺乏心理健康检验的环节,导致部分中学时代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入高校,而入校后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结果只能作为学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不能成为拒绝心理障碍患者入学的依据,给高校日后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带来巨大压力。第二,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仅仅是建立在对大一新生进行一二次心理测试的结果之上,并把这一二次的测评结果看成是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长期使用。然而,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各类数据都应该适时采集,不断更新。第三,完全地、单纯地依赖和迷信获得的测评数据,缺乏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诊断,导致临床上的误诊或漏诊。

3.4 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 危机干预系统一般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危机善后系统。许多高校的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的机制,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学校管理人员要么惊慌失措,要么无动于衷;二是没有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高度关注并进行日常监控,导致惨案时有发生;三是缺乏畅通、快速、有效的转介渠道,不能使精神障碍患者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四是缺乏对危机当事人及其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及跟踪性随访。

3.5 缺乏网络咨询的实践与研究 截止2009年6月,全国1 983所高校全部建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是其中部分高校却把心理咨询室当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心理咨询的单一活动。2009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为全省各类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提供了模板与范式。然而,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8日通过网络登录这16所示范中心、调研它们的网络咨询功能时却发现,示范中心大多数缺乏网络咨询的实践与研究,其

中25%的中心没有自己独立的心理健康网站; 56.25%的学校在其学校网站首页上没有心理健康网站的链接; 87.5%的中心没有在线实时咨询,而网上在线实时咨询却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让处于极端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有可能获得及时的心理援助。

第二篇: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作者:林金奕 徐晓丹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10期

[摘要] 该文从公务员考核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现状,提出了公务员考核工作中还存在着法律保障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标准不详细、考核方法不灵活、考核结果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论经验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是这些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 中国公务员 考核制度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施行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公务员考核制度, 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 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能。目前,随着与公务员考核制度相关的辅助条例的相继出台,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考核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误区,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的问题

公务员考核的目的是选拔人才、惩戒官员,建立公务员队伍和谐、进取的良好秩序,这一观念在公务员考核中一直未能得到准确的把握。虽然《公务员法》是针对以前公务员考核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使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了。纵观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1 法律规范不健全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推行了十多年,虽然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健全仍是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是公务员法规最齐全的国家,其公务员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相比,中国的《公务员法》中关于考核的规定显得过于概括,略显单薄。例如:我国颁布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①,虽然对考核结果的评定和使用作了较为细致的要求,但对考核的内容以及管理与监督还是缺乏细致深入的规定。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忠、孝、礼、义文化的国家,重情理轻法制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健全的考核机制来加以约束和保障。在考核过程中,若遇到被考核对象与考核对象之间存在着“沾亲带故”的关系,往往就会出现包庇行为,考核者很容易钻法律的空子做“好人”而不受法律约束。

1.2 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生活中经常可见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责任主体难以认定的现象,因此,社会上普遍实行责任承包,如车间中的签名制,企业中的承包制。公务员考核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②第十八条规定:“各部门的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人员、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成员,必须严格按规定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对在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的,必须严肃处理。”而在《公务员法》中却没有对责任主体的责任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公务员考核制度缺乏对考核环节中的责任规定、奖惩规定,存在“有考核,无责任”的现象。有的考核人员凭借个人好恶反映情况,故意夸大、缩小、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泄露有关考核情况,或接受考核对象的宴请和礼金等馈赠,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失实。由于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使得违法违纪行为的考核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惩治,使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1.3 考核内容不具体

在《公务员法》中明确指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是“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但这五个概括了个人品质、能力、业绩的词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为操作和执行带来了不便,例如:道德品质和廉洁作风的考核存在着主观的因素,片面的考核缺乏准确性,即被考核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是好同志,这让一些阳奉阴违、心怀不轨的人同样能蒙混过关;职业能力和出勤率的考核与所在的部门、岗位、职务等有关,不能以相同的标准进行衡量;工作业绩的考核涉及到个人的名利和全局的利益,不能一味地追求政绩的多少,还应考虑到政绩的时效性……

1.4 考核标准不详细

公务员考核的标准是衡量公务员表现的重要依据和具体要求。这一点是相对于考核内容而言的,由于考核内容不够具体,使得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公务员,难免造成武断和偏颇,并使考核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失去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举例而言,在相同的部门内,对普通科员的考核,只要其能在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其所应承担的岗位职责,具备胜任该岗位的能力,即可视为称职;对高层领导而言,在考核中要取得称职,则应有更高的要求,如政治敏锐性、宏观调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其威信等。在不同的部门中,则有着工作量的多少、工作难度的大小之分,若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衡量,有可能导致公务员的不满情绪,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1.5 考核方法不灵活

我国目前使用的公务员考核方法是以平时考核和考核为主,结合任职前考核等其它考核方法一同进行。但从考核的实际情况上看,在公务员考核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操作上的问题:

(1)忽略平时考核。虽然《公务员法》中有规定,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平时考核要求的是对公务员每天的工作情况加以记录,不难发现,平时考核具有进行时间长,内容

繁琐的特点,而且奖惩、福利等均不与平时考核直接挂钩,因此,平时考核形同虚设,甚至根本没有进行。

(2)忽视定量考核。《公务员法》中对考核结果的划分较为笼统,使得各单位部门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定适合该单位部门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因此,多数单位部门选择了简单了事。以宏观抽象的考核要求来取代体现不同岗位特色的定量考核指标,不仅能减少制定指标时花费的人力物力,还能减少考核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以模糊的概念代替说服力强的量化依据,虽然能使考核结果令众人满意,但却使考核失去了其真实的意义。

(3)动态考核少。我国公务员考核的方法多数是找本人谈话、向上下级了解情况、查阅相关档案资料等。这些方法是在硬件上下功夫,是在对过去的固定资料进行审查,而不是在对随时变化的人进行考核。只有加入实地的跟踪考察,加入对被考察人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才能保证考核的全面、有效。

1.6 考核结果不明显

公务员考核的结果是整个考核过程的重点。考核结果若不能体现奖优惩劣,就会直接影响到公务员本身对考核的重视程度。我国公务员考核的结果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后,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考核等次过于笼统、简单。较《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公务员法》增加了一个基本称职档次,但并没有规定不称职和基本称职的人数比例,因此在实践中,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人数极少,绝大多数集中在“称职”这一等级上,这同样解决不了中间档过大的问题,而且部分工作业绩不错的人才和部分工作业绩欠佳的浑水摸鱼者都被放在了“称职”的等级,不同的表现同样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考核的实效。

(2)考核结果作用不够明显。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是通过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升降以激发其行为的机制。但在考核过程中,由于情面问题,对不称职者多数使用口头警告,而不是在考核结果中给与“不称职”的评价,这就避免其受到惩罚。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奖励又往往太轻,起不到激励作用。特别是“优秀”的评定与晋升有关,人人关注,又人人怕伤和气,评优时干脆采用轮流坐庄、论资排辈或是抓阄的形式来决定“优秀”的人选。这样一来,差的不被淘汰,好的不能脱颖,最后,就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融洽”场面,因此,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笔者认为,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产生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2.1 理论经验不足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密不可分。目前中国国家机关人员流动频繁,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隐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把公务员看作是“人力资本”,缺乏指导人事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先进观念。从1996年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3万余名公务员辞职,8年间1.25%的流动率让人不无忧虑。国家行政学院的杨伟东明确表示,“行政机关与公司不同,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所以不是所有组织都采取像竞技体育一样的优胜劣汰机制。”他认为,“什么人能当公务员应该有个基准,只要能力、素质、政绩达标,就应该被视为合格。即便排名末位也不能淘汰。作为国家管理机构,公务员队伍整体上仍要保持稳定。”北京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处的蒋处长表示,评价标准应该是量化体系,不达标的即便不是排名末位,也应该淘汰③。两位领导所阐述的观点,正符合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特点——只有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报酬要求等经济特性,客观地评估其价值,并通过人力资本的价格反映其稀缺程度、异质性和能力强弱、贡献大小,才能够留住人才,并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行政机关的管理形式看,主管当局与公务员之间类似于委托—代理关系。目前推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克尽职守的公务员进行奖励,对不尽职的公务员进行惩戒,就是这种隐性的“敬业激励合约”的具体体现。然而,中国公务员考核结果的不明显,影响了这种“敬业激励合约”的有效运用,同时使人们对公务员这个岗位有了错误地认识,都以为“公务员”是铁饭碗,在单位里没了斗志,学会了混日子。

不能很好地借鉴政府再造理论,是公务员考核制度效果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政府再造论又称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要把公务员的工作绩效放在重要位置;绩效的考核要讲究成本、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在考核时,要充分听取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意见。工作绩效是评定一个公务员能力的重点,忽略或模糊了绩效的考核,就使得公务员考核制脱离群众、脱离实效。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其工作绩效不能仅仅停留在片面的业绩考核,还应该包括被服务对象的意见。忽视了工作绩效考核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到群众对行政机关的态度,都会影响到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2 实践经验缺乏

(1)法律因素。信息经济理论顺应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它将与公务员考核制度相结合,即主张公务员考核要注意考核成本和效应分析;考核制度设计应强调简洁、实用;考核制度必须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反馈的及时。《公务员法》是中国公务员管理的基本法,它提升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权威,比较宏观、比较概括地把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公务员管理体制罗列出来。但相对于千头万绪的工作,仅靠一部法律是难以真正落实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行政工作的不断改革,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在“个性化”发展着,因此,原有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不能全面适应公务员考核制度的需要。权变理论也称情景理论,它认为所谓有效的方法取决于其对实践的适应性和与环境的相符性,即指出了公务员考核方案的制定应该在相关文件法规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这种多数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不够具体、全面的情况下,中国的公务员考核也就带上了浓厚的人为色彩。

(2)人为因素。如果说法律因素是影响公务员考核的客观因素,那人为因素无疑就是主观问题了。“人治”的缺陷就在于它受到了思想和行为的约束,使得主观偏见和喜好成为考核的最大障碍。

首先是思想因素的制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讲求传统美德,因此,从古代遗留至今的官本位思想、中庸思想和庸俗的人际关系都成为了制约公务员考核制度发展的关键因素。古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能取得功名换来后世荣华富贵,现在的公务员等同于古代的官员,因此,争面子、保地位,再加上金钱和权力的诱惑,考核工作的真实性就被掩盖了。人际关系成了“为官之道”,攀亲带故之风使得公务员考核的严肃性和准确性有所下降。其次是行为因素的阻碍。除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以外,个人行为和作风的差异也阻碍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进程。例如:考核人员的能力、素质不够全面,对被考核对象的职责、业务等不熟悉,就不能科学准确地评判其才能和业绩;先拟定提拔对象再进行考核,无疑是为被考核者完善应有的手续,这样考核者就无从获得真实有效的考核资料;“买官卖官”的行为早在封建主义时期就出现了,当今社会虽不会如此腐败,但“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还是经常发生,被考核者的精力放在拉关系上而不是工作上……

(3)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影响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说,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观念都会影响到公务员的作风。凡事都为自己着想的偏私作风、胆小怕事的从众心理和畏怯表现、争名夺利的表现心理和妒忌心理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慢慢滋长出来的。工作中,由于搞形式、走过场设置出的考核条例和轮流坐庄搞平衡的“老好人”心理,使得公务员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存在,更不会在乎其过程。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下,轻则影响公务员考核的真实性,重则将公务员考核变为损人利己的武器,完全扭曲了公务员考核的意义。

公务员考核制度关系到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工资福利、奖惩、培训等,对公务员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足,剖析其产生原因,对改革、整顿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注释

①《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于2007年1月实施。

②《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发布于1994年3月8日,废止于2007年1月。

③http://scjob.scol.com.cn/2005/07/18/200507***68.htm人力资源报 /公务员(10)版,公务员辞退率引发社会热议

参考文献

[1] 韩春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简明读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2] 苏子龙.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3] 于天.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4] 吴小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偏差及其调适.前沿,2004,(11):114-115.[5] 胡敏.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进路与框架设计.浙江学刊,2006,(5):188-191.[6] 赵玉霞.国外公务员考核制度综述.理论学习,2005,(7):50-51.[7] 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经济师,2005,(12):41-42.[8] 李玥莹.试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探索与创新.理论界,2006,(5):6-7.[9] 何丽鹃,毛家琼,胡蓓.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技术与市场,2006,(10):39-40.[10] 朱建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1):33-35.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主题班会的游戏

1,盲行。

将参加活动的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先蒙上眼睛,另一组分别选择同伴,然后由组织者选择路线前进,行进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然后交换再做一次。

通过分享大家在行进中的感受,然后引导大家懂得信任的意义。

2,生命之重。

让参加活动的成员每人用笔在纸上写上自己的20种身份,比如我是哥哥,班长,团员,男朋友,党员,儿子,朋友,孙子,等等。。然后将20个身份舍弃10个,再舍弃5个,再舍弃3个,再舍弃一个。引导大家思考对于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3,假如生命还有三天。

让参与活动的成员在纸上写出假如生命只有三天大家会去做的事情。然后进行彼此之间的分享。其实每个人都有遗憾,也都想去挽回,只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做,与其等到那个时候,不如现在就去做。

主题班会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仅有生理卫生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卫生,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生活节奏更加紧张,威胁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部分在校大学生们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

一、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因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完成学业等问题,而患有心理偏离、孤独忧郁、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例接近30%。为什么会有如此高比例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笔者认为,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

变时期,这一阶段中,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当这些矛盾冲突存在的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正如Kaplan L.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1]。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郁景祖,1995)。从1949年WHO健康定义到1989年对健康概念的重申与解释,健康概念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含义,健康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拓展,涉及学科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推进,单一健康模式转向多元健康态度,大健康观取代小健康观,整体健康观取代局部健康观,现代健康观取代传统健康观。考虑到其中“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前提作用,我们仍可认为WHO的健康概念仍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定义,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

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目前,国际上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综合干预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现实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

心理问题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与性有关的适应不良等。从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据调查,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

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心理失调。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4.与求职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自

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不少应届毕业生对这种新的变化不适应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综上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个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又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外在原因。

其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2)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也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这

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使他们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其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受个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不幸的生活事件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影响。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可见,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清楚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题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题与分析

毕业生就业是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掌握大学生就业心理,帮助、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最近,我们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初步提出具体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湖南交通职院物流管理学院部分学生

2、调查时间:2011-3-63、调查方法:根据大学生就业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专项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回答问卷。经过统计整理,对调查问卷选择完整的53份,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有20题,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及了解,包括:对自己的自信、就业需求、就业期的心理倾向的了解,自我良好心理状态对就业的作用等要点。

2、大学生对就业有关环节及相关因素的认识,包括:如何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业前初步掌握一些 “职场”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单位用人着重考察的环节等。

3、大学生对就业可能遇到挫折的心理准备情况,包括: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可能直接导致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碰上“三无”流行病,即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时如何调整等。

4、大学生对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及社会关注的要求及建议,包括:目前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应从如下哪方面改善和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讲座什么内容感兴趣,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态度,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本次现场心理辅导讲座的评价等。

三、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家庭生活地域()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农村D.城镇

3、您所学的专业()

A.经济管理类B.艺术设计类C.生物工程类D.其他

4、您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5、您认为本专业是你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吗?()

A.是B.不是C.不清楚

6、您进入毕业时期的首选去向()

A.考研B.就业C.出国D.创业E.其他

7、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您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

A.待遇薪水B.企业文化与福利C.个人兴趣爱好D.就业地区E.发展前景F.其他

8、您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吗?()

A.非常了解B.基本了解C.不了解

9、预计在择业过程中您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可多选)

A.专业不对口或者专业面太窄

B.缺乏关系难以找工作

C.缺乏社会经验及能力

D.性别歧视

E.其他

1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

B.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C.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

D.就业信息机制不完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F.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E.其它

11、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学习成绩B.专业技能C.实习经历D.其它

12、请您对自身能力做自我评价,以下您最欠缺什么?(限选3项)

A.专业知识和技能B.社会活动能力

C.竞争能力D.团队精神

E.创新精神

13、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多选题]

A.应聘技巧B.用人单位信息C.求职心理辅导

D.职业规划辅导F.专业出路E.其它

14、您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吗?()

A.是B.不是

15、您对自己的就业需求有所了解吗?()

A.了解B.一般般C.不了解

16、您认为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吗?()

A.有必要B.没必要

17、您认为有没有必要寻求就业心理辅导?()

A.有必要B.没必要

18、您对就业将要面临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吗?()

A.做好了充分准备B.没有

19、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

A.一年以内B.两年C.不知道D.两年以上

20、对择业、就业心理应从哪几方面改善和提高?()

A.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B.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

C.其他

四、调查情况分析

1、学生面对就业的态度有喜有忧

喜的是大学生明确知道“自信”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自信”的大学生占

调查总数的92%,对“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选择肯定态度的占90%。忧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需求”,“不了解”及“有点了解占总数的72%”。

2、学生对就业有关环节及相关因素,已经有趋向现实的认识

“想在就业前初步掌握一些职场技能”的占总数的98%,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占总数的93%,认为“单位用人着重考察的环节”,选择“工作能力的占总数的65%。

3、学生对就业可能遇到的挫折的心理准备明显不足

“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选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仅占总数的13%,“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占总数的85%。

4、多数大学生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态度比较积极

在问卷中认为“有必要”及“很有必要”的大学生占总数的85%,表现出热切的关注,但是,对“寻求心理辅导”,却爆出冷门,只有4%选择愿意,一热一冷,反差极大。

五、总结与分析

1、大多数学生比较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调查统计分析,考研看出,被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面的就业的严峻现实,重视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自信心”、“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等因素,在调查中,已经有比较清醒认识的大学生,接近总数的90%。如何在适应社会就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和增强自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大学生们的考验。

2、大多数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环节,如:“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就业前初步掌握一些职场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有趋向现实的认识。提示近年来,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及宣传指导,已经引起大学生们的普遍重视,同时,也提示学校及社会应当继续给予关注,进行切实可行的引导和帮助。

3、大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过于乐观,对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缺少心理准备。如:“给自己定的职业探索期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占总数的91%,提示这些大学生都希望在一年内找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够进入相对稳定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实际上,从大学生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对择业、就业的探索,所谓“职业探索期”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也就是在学校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实际操作阶段”,也就是毕业进入社会后的阶段,一般没有两年以上的时间,很难找到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的认识”的问题,87%的大学生没有做到充足的准备。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可能普遍存在缺少经受挫折,以及承受较大压力的感受或经历。对自我认知,以及在社会中的定位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就业的选择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对于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学校应该提前对大学生们必要的提示,并进行体验,以增强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对“心理健康讲座”及“寻求心理辅导”的选择,出现一热一冷的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心理健康讲座”是针对群体共性问题的心理引导,“寻求心理辅导”是针对大学生个别问题的心理引导。从大多数愿意接受群体引导,不愿意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选择分析,既凸现大多数大多数对“个别心理辅导”的方式及意义不太了解,或者碍于面子难以接受的感受,又反映出现在针对大学生群体规范、有效的“个别心理辅导”的缺乏。学校及社会应当探索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如何开展大学生积极开展规范、有效的“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及路子。

5、对“择业、就业心理应从如下哪方面改善和提高”,选择“完善自我,塑

造自身生存本能”和“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达到70%,选择“建立学生、学校、社会系统”的仅占26%。既提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能够通过自立自强来促进就业,又反应出现在“学生、学校、社会支持系统”还未成规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6、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学校及社会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机构,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开设专门课程,长期开展宣传,组织专题讲座,组织就业体验活动,进行小组辅导及个别指导,协调组织供需见面活动,进行网上发布相关信息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制度,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常化。

六、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方法及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其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适应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就业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计划,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刚入学时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进行规划,确立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目标,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的课程,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使得将来的职业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

其次,参加模拟招聘。

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模拟招聘环境,同学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招聘者,另外一部分同学进行应聘,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招聘环境,减少在应聘时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正常的发挥,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再次,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职业素质。

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市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将来择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实践机会,例如,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或者一些大型的招聘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或者由亲朋好友介绍的实践机会。

第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建立在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达到自信就必须首先学好文化知识,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或者经历失败的打击都能信心十足的站在招聘者的面前。

最后,摆正心态、客观面对现实。

毕业生要进行客观自我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发挥强项和长处,挖掘和发展自身潜力,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从自己最拿手的事业做起。一定会取得就业上的胜利。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史媛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掌握着新思想、新技术,是国家的高等学历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对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被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在承载着梦想的同时,他们肩负着太多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严重。他们中的许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承担着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病率有增无减。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个人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的各方各面应当联起手来,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心里有落差

很多学生步入大学后,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感到不适应,心里有很大的落差。在高中学习阶段,有的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把大学描绘成了天堂,无忧无虑。但是现实中,大学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大学里云集了许多优秀学子,我们不再是唯一的佼佼者,学生感到了落差;大学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同于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有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

2011年,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因为很多大学生对学校环境存在顾虑,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接待了多名学生。大学生面临着多种不适应,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二)巨大的就业压力

现在已经不同于以往包分配的教学体制,上大学不等于有好的工作。尤其是最难就业季的来临,许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当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的时候,自己容易感到失望。

(三)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不如意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恋爱并非一帆风顺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遭受挫折,失恋后会产生悲观情绪等;大学生对性的冲动也会诱发心理问题,比如早婚早育、未婚先育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心中迷茫

随着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对自身责任、义务方面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比较渺茫,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迷茫、绝望的境地。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否则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五)人际交往困惑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迷恋网络,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和沟通。“容器人”现象的出现,就很形象地表明人际交往的困惑。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往往会使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的困惑,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的定位,也不利于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六)压力的不断膨胀

现在的大学生常常用“压力山大”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抱怨自己顶着太多的压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除了外在的压力外,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对自己施加压力,总是把自己比作成救世主,无缘无故的让自己背负了太多人的期望,不少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恐惧失败感。他们压力的不断膨胀,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很大冲击,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

2013年4月份,青岛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陈因为“压力山大”,欲烧炭自杀,幸好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将小陈救出。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心理压力导致的严重事件,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指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在的大学课程中普遍缺少心理教育课程,不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适当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向学生教授一些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的处理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学校党委应当适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指南;开展万名学生心理健康签字仪式,引起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例如: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或者这一段时间,学校都会相应的开展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校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促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组织各院系、班级的拔河比赛、篮球友谊赛以及联谊会等活动,形成一种友好、奋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问题,除了进行引导外还应当进行积极地治疗。学校应当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并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治疗。就像治病一样,只有及时得到救治,才会遏制恶化的势头,避免更严重的情况的出现。作为治疗的辅助措施,学校可以设置学生倾诉或者发泄的场所,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虽然表面上有着诱人的光环,但实际上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足以让我们引起重视。学校应当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文;刘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教育·教学,2013(05).[2]张艳.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0(09).

下载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报告 制作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小组成员:崔玉飞,高煦正,卫岳,王毅,罗茂林,雷鑫 案例一:人格分裂 名词解释:人格分裂症,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是指性格的多重性,即......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徐 娜建始红岩民族小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者的素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随之而来的一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与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绩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绩分析 ——13级计算机教学班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是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在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因分析1、引言人们通常将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仰理想信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称为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