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恒山景区规划的现状及生态管理对策[推荐]
恒山景区规划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恒山,人称北岳,号称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作为大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该山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中国地理标志,扬名海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然而,山西省浑源县的无序开采,正一口口蚕食着恒山的美景。恒山景区腹地隐藏着诸多类似的煤炭企业;景区生态遭破坏后,一些山体每到雨季便发生泥石流;已经搬迁殆尽的村庄即将被渣山覆盖。由于缺乏监管、长期无序开采矿石,恒山风景区四周群山“遍体鳞伤”,多个山头被挖出大大的缺口,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放眼望去,青山翠岭变成了土石满坡的不毛之地,令人痛心。从浑源县城往南10公里进入恒山风景区的道路上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以及大货车穿梭往来,公路两侧的大山多处被大面积“开膛破肚”,被破坏的土石堆成土山截断了山间小路,形成令人触目惊心的“白色伤疤”。
恒山“破相”,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生态社会学思维,认为只要开发项目不在划定的恒山景区“红线”内就可以开发建设。殊不知,从社会意义上讲,“恒山区域”与“恒山景区”是一个生态系统,区域的生态破坏,就是景观区的生态破坏。
1.生态化旅游管理的原则
资源整合原则。为了合理利用和开发景区内旅游资源,必须对其进行整合,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整合、空间结构的整合。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景区内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其价值以及构建层次分明的资源等级体系。
利益协调原则。主要指对景区开发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协调,这是景区生态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利益相关者是景区旅游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使景区的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景区的生态化管理是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可持续性。
2.景区生态化规划
做好功能分区与生态规划。首先应对恒山景区的旅游景观进行功能分区,其目的是通过对游客的分流,避免旅游活动对景区资源造成破坏。按照景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景区内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旅游服务区等不同层次。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地的各种规划方案。在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实行相应的旅游功能分区管理,设计建成相应的旅游设施。
2.1景区内产业生态化设计
生态旅游景区内的产业规划涉及区域内的农业、服务业、居民及基础设施等相关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所考虑的是旅游要素企业的构成、产业的属性、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管理,并考虑如何将企业和周围环境一体化,使整个景区的信息、物质、能量、基础设施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要素企业的选择要尽量选择无污染、低能耗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企业;从空间布局上遵从功能分区的原则,提供住宿、娱乐、购物等服务的企业应安排在旅游服务区或景区之外邻近区域;在产业管理方面,首先要弄清楚产业管理权的问题,避免多头管理。
2.2景观结构生态化设计
景观结构生态化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旅游消费场所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破坏景区内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二是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景区内道路的设计以林间小路、河岸为主。道路施工应尽量利用卵石、沙子、竹木等接近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
2.3生态容量设计
旅游容量是一个从生态学中发展而来的概念,说明一处环境在维持一定品质与特性下,可容纳游客群体的最大数量。景区要实施生态化管理,就要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对景区的容量进行科学的设计,以保障景区内生态系统得平衡和稳定;依据社会调查和景区性质及地域特色,确定旅游感知质量和社会文化承载量;按照设施设备的设计标准,测量景区内的设施承载量。旅游容量应该根据“木桶原理”,按最小的承载量来控制游客人数。
3.景区生态化管理
3.1从管理对象方面
对旅游者的管理。首先,要正确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作为景区,可以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教育引导旅游者,规范其行为,进一步培育尊重自然及乡土文化爱护生态的消费行为和旅游方式;其次,对游客进行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具体包括限制游客数量、进行分时分区的客流量调度、限制活动、罚款收费、宣传教育等方式。
当地居民的参与。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利益,所以生态化管理必须有效地和当地居民融为一体,让当地居民参与制定发展旅游的规划和决策是影响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旅游企业的管理。景区内企业生态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应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空气、水、食物和能源等一切资源都来自于环境,企业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又向周围环境排放垃圾、污染物等。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保护环境的理念,并尽可能地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成本。
3.2从宏观政策方面
景区应根据《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
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严格规范人们在景区的活动,使景区资源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健全完善管理机构,严格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审批制度。景区主管部门切实加强规划行政管理,统管一切开发建设经营活动,杜绝对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性和开发性的破坏。
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强化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制定适用于行政所辖范围内的行政监督和处罚规章,有针对性地强化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监督媒体和社会各界舆论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4.恒山景区生态改造
4.1严格把关景区建设、排污项目
有关管理部门要认真审核景区内的索道、缆车线、丁字架、座椅直升梯以及宾馆、道路等建设项目。要综合考虑资源分布状况、自然地理状况、游客心理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管理需要等诸多要素。线路布局、选址和人工设施建筑等既要满足游人游览,又要做到与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充分体现人工创造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环境规划、旅游规划落到实处,对景区饭店的排污设施设备要经常检查,确保使用。
4.2不断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
在恒山景区要采取标识牌、警示牌、导游宣传等各种办法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防止和纠正乱扔垃圾、浪费水、采摘花草、打伤动
物等不良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
4.3开发生态型旅游产品
对传统的观光型产品进行深入挖掘,进行改造。要深刻挖掘景区内有特色的景观,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展现恒山美景。比如让游人从岩石、直升机等多地方多角度欣赏恒山的壮美。
开发与运动休闲相结合的新产品。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和休闲。要结合恒山景区自身特点,积极引进攀岩、自行车赛、等各种运动,建设拓展训练基地,建立休闲乐园,努力适应旅游者的时代需求。
开发深挖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发挥恒山景区道教圣地的独特优势,认真整合相关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学艺术、红色经典等文化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设计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显现恒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进影视企业及相关电视媒体来恒山取景拍摄,打造影视旅游文化产品,提升恒山知名度和品牌宣传效应。
第二篇:九寨沟景区管理现状及对策
九寨沟景区管理现状及对策
班级:2009级旅游管理2班 姓名:胡光梅 专业:酒店管理
摘 要:九寨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是我国的一处美丽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情被称为“五绝”。因其独有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人间仙境”。在欣赏九寨沟美的现状的同时,我们要关注九寨沟的管理现状及采取不同对策对九寨沟进行保护,尤其是要关注九寨沟的管理的缺失和保护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了九寨沟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好那美丽的九寨沟。
关键词:景区现状 优势之处 存在问题 对策 一 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及资源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一处集自然山水、藏族风情、珍稀生物和原始森林等观光资源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位于川北高原,东南据四川省省会成都400千米以上,属于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湖地貌,景区长超过80千米,总面积约620平方千米,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九寨沟自然景色建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大多数景点集中于“Y”字形的三条主沟内。在《南坪县志·翠海》 一节中,对九寨沟的记载只有一句话:“羊峒番部内,海狭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海拔在2 000米以上,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海水中野鸭成群,天鹅、鸳鸯也常来嬉戏,一派优美、和谐的大自然景象,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保护区。二 九寨沟景区的独特优势之处
(一)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 1 页(共 6 页)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瀑、溪、河、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机济,五颜六色,多彩多姿。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情被称为“五绝”。因其独有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人间仙境”。
(二)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
1.“沟内游,沟外住”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在此工作的员工还是以前在此居住的居民,已到了傍晚之后,全部都要出沟,在景区外部居住。2.社区参与管理模式
据调查,中国自然保护区只有约5.88%在管理机构中设置社区管理科室,九寨沟就是其中之一,管理局通过居民管理办公室和当地的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能较好地解决相互间的矛盾,这在全国的景区中不多见。
(三)具有较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
1.九寨沟沟内交通
(1)绿色环保观光车。九寨沟内交通更为便利。为了保护沟内环境,沟内交通全由九寨沟旅游(集团)公司经营的绿色观光巴士承担,十分便利。
(2)九寨栈道。蜿蜒在九寨沟森林中的栈道,仿佛是一条丝线,把沿线的道道美景串成了一根光彩夺目的项链人们向树小憩,临阁观景,别有一番风味。
2.九寨沟的住宿
九寨沟口附近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沟口附近的星级宾馆。九寨天堂国际度假中心(五星级)坐落此处,九寨天堂号称亚洲最大自然型酒店。
3.九寨沟的特色餐饮
民族风味食品有烤全羊、手扒牛排、杂面、洋芋糍粑、青稞酒等。各住宿站点都有当地民族风味食品,行成独特的饮食风俗。
4.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1982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九寨沟与黄龙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评为中国
第 2 页(共 6 页)
首批AAAA级景区,时至今天九寨沟和黄龙已成为拥有三项桂冠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
三.景区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景区生态脆弱性
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寨子分散,且大部分在湖泊下游,以农牧业为主,农业用地减少,耕作方式落后,所以在开放前区内保持着原始的地质环境,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小。然而,旅游开发初期,由于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盲目开发,使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区内地质环境开始恶化,如滥砍滥伐,沙尘暴的袭击,残害鸟类、动物,工业徘放废气,被污染的河流,水体污染鱼类大量死亡,地下水位下降、外动力地质作用加剧、森林萎缩及环境受到污染等。随着九寨沟景区的不断开发,人为破坏尤其严重,公开报道的九寨沟自然景观被破坏的事并不在少数,其中以“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破坏自然景观”最为轰动。
(二)景区容量有限
九寨沟景区容量有限,九寨沟风景旅游区位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是九寨沟景区的核心部分,景区面积90·275 km2,约占整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12;景区内湖泊和水道总面积2·85 km2,约占景区面积的1/30。按照目前科学计算:景区最佳的客容量为每日12000人,最大28000人。九寨沟景区容量有限,不利于九寨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游客过多,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三)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桑塞尔博士在内的国外一些专家的观点是,九寨沟20年后可能会消失。由于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一些旅游组织者尚未弄清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 将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混淆, 有些企业有意歪曲“生态旅游”这一名词, 披着“绿色伪装”经营, 将其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促销手段。不幸的是, 由于当前缺乏公众所熟知的有效评估认证方案, 而且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评价标准也很陌生, 对生态旅游的歪曲, 给生态旅游产品造
第 3 页(共 6 页)
成了负面的影响。
(四)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天气、地形地貌等原因使其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加上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与中心城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种种原因是景区管理相对粗放,不够精细,服务过程显得比较简单和粗糙。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高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五)客源季节性差异显著。
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价值随时空分异和变化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地存在旅游高峰期和低谷期。在高峰期,旅游服务设施可能超载,而在低峰期则可能闲置,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导致客源季节性差异显著。目前九寨沟旅游市场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市场所吸引的游客不足全年的10%。
(六)旅游亮点单一
九寨沟是嘉陵江上游白水河的一条支流,因沟内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五彩缤纷的海子、奔泻隆鸣的瀑布、幽静深邃的峡谷、苍翠郁葱的森林、独具特色的藏族风情以及众多珍稀动植物,共同组成了旷世绝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闻名国内外。然而,与九寨沟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相配套的设施少,比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高级度假区等等,导致九寨沟的旅游亮点单一,也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三 对策
(一)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
寨沟景区应该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强而有效的措施加强九寨沟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二)管理是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关键
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才能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2] 科学化的管理体制。“管”、“办”不分,多头管理、行业交叉管理,是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九寨沟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按照统一、第 4 页(共 6 页)
精简、效能的原则,对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进行科学重组,使管理机构的设置符合生态旅游发展规律,并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与旅游区(点)管理部门的关系,改变旅游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全市旅游资源共享、分级分层管理的体制。(三)对九寨沟风景区建设、排污的项目要严格把关
有关管理部门要认真审核宾馆、道路等建设项目,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度,把环境规划、旅游规划落实到实处,对景区饭店排污设施要经常检查。严禁因为人为地破坏景区的环境,一旦发现,按照法规制度,一律严惩不贷。
(四)不断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
在风景区内,要采取标识牌、警示牌、导游宣传等各种办法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防止和纠正乱扔垃圾、浪费水、采摘花草、打伤动物、等不良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督促游客做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五)提高服务质量,对游客精细化服务
迪斯尼乐园回头客7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设施到服务服务高度体现了以客人为本的理念,比起迪斯尼乐园的服务质量,九寨沟风景区还有待提高。要提高服务质量,促使管理者牢固确定服务意识,改进完善景区服务硬件设施,制定合适的服务质量标准,设计完善合理的服务流程。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技能,使游客真正体会到优质服务。
(六)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吸引国外财团投资九寨沟风景区
为了配合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必要结合文化旅游发展报告的编制,进一步选定旅游招商引资项目,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向社会公布项目开发计划,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有宣传资源和手段,组建统一、整体的宣传平台,完整、系统、持续地宣传万州旅游,在此基础上,将九寨沟的旅游开发项目和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向社会公布,以吸引广泛的投资注意,吸引开发商、投资者的眼球。此外,重视政府行为,借助重大事件来吸引投资,如重大盛会及赛事。
第 5 页(共 6 页)
参考文献
[1]旅游学刊 第12期
[2]黄瑞华,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7 [3] 李小波.四川省风景区经营体制改革及其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29)[4] 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旅游科学,2005,(3):16-19.第 6 页(共 6 页)
第三篇:旅游景区规划 管理
一:名词解释:①旅游资源
2、旅游景区
3、旅游目的地
4、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理论
5、主题公园
6、度假区
7、自然保护区
8、森林公园
9、地质公园
10、历史文化名城
二:简答
1、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关系
2、按不同标准景区分类3、2类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和各自支撑性理论
4、景区分区管理方法
5、生态旅游的内涵
6、景区生命周期理论内涵
7、景区开发的社会影响的几个方面
8、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
9、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含义
10、举例不同细分市场景区开发定位
11、主题公园发展历程(以大陆为主,欧洲不用)
12、景区开发选址条件、因素(重要因素、现象表现)
13、景区规划中科学性,艺术性融合关系
14、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5、美国黄石公园的管理体系和模式
16、指出几种不同旅游资源所依托的不同景区管理部门(3~4个)
17、遗产文化资源在景区开发中的利用和表现形式
三:论述:4/101、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2、旅游体验论
3、上海迪斯尼开发的优势,问题和意义
4、文化创意在旅游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5、供/需两个方面讨论中国度假市场变化趋势
6、多部门介入景区管理的问题(产生原因、未来会怎样…)
7、如何根据市场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如香港海洋公园)
8、文化遗产资源在景区不同利用和表现形式
9、从同学ppt讲解案例中选3个问题
10、以贵州格凸河开发团队曾经面临的历史机遇、困难、成功因素
第四篇: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通过对旅游管理局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在旅游危机意识、旅游危机管理制度、宣传教育、旅游资源安全防控、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救援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旅游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破环性,往往给人措手不及的感觉。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后,旅游景区会出现游客数量减少、旅游收入锐减、旅游设备设施闲置等不良影响,如何通过旅游危机管理减弱危机事件对景区的不良影响,保证石林景区稳定、持续的发展是很多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石林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其旅游危机管理水平引人注目,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石林景区旅游管理局各部门负责人访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一手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尝试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有益于石林旅游危机管理。
一、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现状
石林景区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旅游管理模式,由石林风景区管理局统一对石林风景区资源保护、规划建设、旅游开发、社会治安、市场秩序、服务监督等进行管理。石林风景区管理局下设石林风景区派出所、石林交警中队、综治办、安全监督办、信息部等20多个处室。涉及到旅游危机管理的主要部门有:安全办、综治办、信息部、消防队、急救中心、风景区派出所,其中安全办、综治办和信息部在日常旅游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安全办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景区旅游安全生产法规的宣传教育及执行情况的督察工作,景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修订、预案启动,景区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的监督整改以及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景区防火工作。
综治办是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简称,负责配合各部门维持景区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综治办在维持景区治安秩序、日常的安全巡逻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治办根据安全办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有具体的综治办消防应急计划、医疗急救应急计划、扑救火灾应急计划以及游客疏散分流预案,对景区的旅游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
信息部在旅游危机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监控系统对景区旅游环境进行流动的监控,通过紧急广播对火灾以及其他灾难进行报警、疏散以及指挥,通过卫星遥感对景区内的资源进行监测,运用可视距离远的设备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设立SOS救援电话以及呼叫中心,满足游客咨询、投诉、求救等多方面的需求。信息部的监控技术防范和综治办的巡逻人力防范综合使用对景区的旅游环境进行综合管理。
目前,石林景区管理制度中没有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方面的制度或规定。根据石林景区的特殊性以及实际情况,在事故应急处置、游客高峰时期的疏导分流、游客求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先后制定了《石林景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预警信息发布标准》、《恶劣天气应急处置预案》、《森林防火扑火预案》,以及石林胜景、望峰亭、小石林等景区游客疏散分流方案、预案。旅游安全方面有:《安全检查、事故排查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制度》《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等9项制度。这些相关的管理制度或措施都是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石林风景区旅游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中外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石林”,促进石林旅游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制定的。可见,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仅仅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措施和
规定。
二、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林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建立了严格的保护机制,形成“县、局、乡、村”四级保护,卫星定位遥感监测保护系统的人防、技防相结合的保护网络。成立旅游安全监督办公室、景区消防中队、景区卫生防疫站、景区事故隐患排查机制、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每年与景区单位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组织专业队伍和干部群众开展应急大演练,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虽然石林风景区的旅游以良好的态势发展,但是在这次实际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旅游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旅游危机意识不强
通过对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得知,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旅游危机意识不强。石林景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高价值性并没有让旅游者知晓,虽然景区提供了一些警示牌、标识牌、游客须知以及安全注意事项,但是在景区之内还是有游客任意攀爬石柱、践踏草坪等行为的发生。在旅游旺季、黄金周时期,旅游人数众多,旅游景区制定的也只是旅游高峰时期疏导分流的方案,而没有采取休养生息的办法----限定每日游客进入量。石林景区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但是没有把安全意识上升到旅游危机意识的高度。
2、缺乏系统健全的旅游危机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景区都存在着旅游危机管理制度有所欠缺的问题,石林景区亦是如此。相关的一些管理制度或规定都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者是关于旅游安全方面的规定和措施,并非是指向旅游危机管理的,使得旅游危机管理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3、宣传教育不到位
宣传教育是实现旅游危机管理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不管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资源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才能被感知,而目前景区对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并未引起重视,与资源安全相关的宣传册很少,对游客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使得很多游客无法掌握到景区旅游的安全注意事项。虽然景区定期聘请地质专家对导游人员进行地学知识培训,通过导游对游客进行石林地质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但还是缺乏对旅游危机意识、旅游资源安全和保护旅游资源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景区内可以见到一些温馨提示、警示牌或者是一些对游客的敬告,这些只是静态的宣传教育手段,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
4、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
石林景区正在进行“数字石林”项目建设,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数字化建设项目有智能停车场、石林旅游网、基础通信设施、视频监控、LED和虚拟翻书。视频监控的视野范围也只是在旅游者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一些比较偏僻、视野范围比较空旷的野外,技术难度比较大,因此存在盲点。监控系统还可以对资源、地质等进行监测,但是在比较容易发生旅游危机事件的地方,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还没有采用有效的技术保护手段,依靠高科技手段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还有待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在这些地方加强人员
巡逻。
一方面,由于自然风化对岩柱的侵蚀作用,缩短了石林景区旅游资源的使用期限,怎样运用高科技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延长旅游资源的使用期限,是现代高科技手段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高科技手段应用方面还应该思考: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否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另外的损伤?因此,旅游资源安全防控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提出了高的技术
要求。
5、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救援能力还有待提高
石林景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完备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盲点,在一些比较危险的路段,虽然配备 “危险路段,禁止通行” 的警告牌或者一些标识牌,但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比如说设立护栏。在一些路面比较滑的路段以及比较狭窄的通道旁没有设立警示标牌,景区内公厕的卫生问题也是游客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些设施建设的盲点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林景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配备有专门的消防队,消防队的人员以及设备齐全。在景区大门附近设有一个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医疗救护点,这是由县医院在景区内设置的,可以在发生旅游突发事件时采取急救措施,但是由于与县城存在的城市空间距离而出现的紧急救援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三、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对策
针对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石林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水平:
1、动、静态宣传手段相结合,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危机意识,降低因旅游行为而造成的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水平决定着旅游危机意识的浅薄,因此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危机意识,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目前石林景区的宣传手段仅仅是静态的警示标识牌、旅游宣传册和导游人员的口头提醒,缺乏动态的宣传。动态宣传指的是利用声、光、电技术的使用来对旅游者宣传一些旅游危机意识的宣传片或者是科学小知识的传播,充分体现石林数字化管理的特点。旅游者危机意识的提高,可以减少因旅游行为因素造成的旅游危机事件数量,降低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2、加快数字石林建设,尽早完成调度中心建设项目,提高景区旅游危机监控管理能力,保证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营造良好的安全的旅游环境氛围
调度中心是在视频、GPS监控指挥、应急处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电视墙、大屏幕设备,接入显示各监控点的视频,并利用多个大屏幕同时放大显示重要位置的视频和GPS监控电子地图。调度中心可以实现景区内资源的统一调度,协调各部之间工作的协调联动。在发生紧急的旅游危机事件时,工作人员可以更充分的了解现场状况,迅速的找出最佳措施,并及时向各职能部门发出指令,快速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因此调度中心的建立,可以提高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监控能力和旅游危机管理能力,同时数字石林建设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提高石林景区旅游资源安全的防控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来保证石林景区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性,满足旅游资源安全防控的高技术要求,营造良好的安全的景区内部环境氛围,从而减少因旅游环境不安全状态引发的旅游危机事件
数量。
3、与云南途安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中心合作,增强景区应急救援能力
提高旅游危机意识和调度中心的建立可以说是旅游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措施,而增强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则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云南途安旅游安全保障救援中心是在旅游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以及安全保障机制薄弱的背景下成立的,以推出旅游安全组合保险和成立救援中心为标志,救援中心与云南省120急救中心签订救援救助协议,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云南省急救中心可在第一时间内投入抢救工作,确保伤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一旦发生旅游意外事故,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资金一律由承保保险公司全额垫付。救援中心负责全省旅游投保、统保工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及其他救援机构,共同建立旅游救援绿色通道和旅游安全事故救援保障体制。它是旅游企业与保险企业之间的桥梁,以“有责赔付、无责垫付、负责追偿”为服务宗旨,在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均设有救援中心工作站。
与救援中心合作,可以减轻石林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压力,提高景区的应急救援能力。同时,有第三方管理机构的介入,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可以提高旅游者对事件处理的信任度,协调因旅游者滞留处理而产生的费用问题,缓解景区救援资金和人力紧张的问题,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提高景区的旅游危机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第五篇:浅议户外广告现状及管理对策
户外广告是传播商业信息,提升企业形象,带动广告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在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及提升城市形象方面,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户外广告准入门槛低,缺乏应有的行业规范和长效政策引导,致使部分地区和地段户外广告泛滥成灾,影响了城市形象,也制约广告产业本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管近两年来XX市XX镇在户外广告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若不及时深入地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实际的管理对策,就难以实现户外广告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XX镇户外广告设置现状
XX镇作为一个以商贸为主体经济形态的城市,近几年,广告业立足于大沪杭圈,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XXX皮草业、迅猛壮大的机遇,将广告与生活融合一体,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深知广告对企业及品牌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广告的重要性,广告行业迎来了异常繁盛的发展阶段。XX镇结合实际,在近几年也开展了户外广告的专项整治行动,在加强市区户外广告管理,提高户外广告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XX镇户外广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规划,广告设置无序。户外广告设置规划作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设计的一部分,体现了一个城市所特有的风格和定位,户外广告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因发展时间短,城市规划、建筑物设计等均未户外广告设置进行详细规范。而其作为建筑物、市政设施及其他场地的后加附属设施,又因牵涉到第三方或产权单位,以及广告商对广告商业价值的认识等因素,使得户外广告的设置一直以来没有很好规划,这给户外广告审批和管理部门加大管理难度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广告布局不合理、造型杂乱,破坏建筑物及城市景观,影响了市容市貌,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
(二)行业自律欠缺,广告设置不协调。户外广告经营者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往往只顾自己户外广告的大小、样式、颜色等,没有考虑与其他户外广告之间的协调,户外广告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整体美感,破坏了城市街道的整体景观效果。户外广告与其依托的建筑物和设施之间本应有必然的联系,设置广告应充分尊重和考虑这种关系。然而商家往往只考虑自己广告的价值,无视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风格、形式、色彩等,破坏了建筑物的整体风格。封门、封窗设置广告牌,使建筑物的采光、通风等功能丧失,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此外,广告公司之间没有相应的沟通协调组织,各自从自身利益考虑广告设施的建设,结果拆了建、建了拆,恶性循环。
(三)缺乏监管机制,安全问题堪忧。对于户外广告设施的安全认证及技术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规,户外广告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户外广告初期的数量少、规模小、形式单一,发展为数量多、规模大、形式多样,户外广告设施因设计、安装、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隐患逐渐增多,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和专业的安全认证机构。20xx年“海葵”台风给XX户外广告带来了不小的伤害,有3座大型落地广告牌被吹翻,1座楼顶广告被吹翻,灯箱被吹翻不计其数,足以说明了户外广告在设置时在要求广告商不偷工减料的同时也应引入安全监督机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三、改进XX镇户外广告管理对策建议
随着XX小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XX的户外广告市场也面对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此,针对镇区户外广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让户外广告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户外广告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高效开发、充分利用,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编制户外广告规划,要坚持“分区管理、总量控制、协调统一、创新精品”的原则,可以将崇福镇区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管理区域,突出重点,严格控制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大的户外广告。在禁设区内,严禁设置任何形式的广告,在严控区,严格限制设置数量和位置,一般区域按要求规范设置。规划分为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中长期规划主要制定原则性、理论性、导向性、框架性的宏观控制性规定。基于户外广告的分散性、公共性、景观性及权属的复杂性和市场特征,户外广告规划既要考虑政府行为,也要兼顾市场规则。而短期规划以一年为期限,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尊重市场规律的较为灵活的规划模式。每年初,根据中长期规划,通过产权单位、广告公司等的参与,将各单位的需求、设置方案和规划结合,使户外广告符合规划要求,美观整洁,既能提升城市品位,又能符合市场需求,服务经济发展。
(二)理顺机制,加强管理。健全户外广告各项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形成统一领导、目标和步调一致、高效快捷的户外广告管理体系。一是对内的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