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前21实际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文化反思
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文化反思
王 建 军
(石油大学(华东)政法系,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在21世纪初的今天,大学生的恋爱已经呈现出普遍性、低成功率、低年级化、公
开化、世俗化等诸多特点。大学生的生理一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刺激和示
范,都使大学生的恋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并呈现出一系列的现代特征。对于大学生恋爱现象,简单地肯定和否定都是形而上学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以开明和开放的心态培养自由选择的独立人格和敢于负责的现代精神,是成人世界对待大学生恋爱应采取的基本态度。
【关 键 词 」大学生;恋爱;文化反思
[中 图 分 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0一5951(2001)04一0099一(03)
一、大 学 生恋爱的特点
1.普 遍 性
如果 说,在改革开放处在起步阶段的80年代初
期,大学生谈恋爱还是一种新鲜事物的话(当时,有
大学生“恋爱热”的说法),那么,在21世纪初的今
天,大学生恋爱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实。或者说,大学生恋爱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已是一个永恒的热点,当然也就不是什么热点了。我们讲大学生恋
爱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每个大学生都在谈恋爱,因
为这既不是事实,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应当看到,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在谈恋爱的人也许并不多,但仔
细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要远远多
于正在谈恋爱的人,而产生过爱情但并没有谈恋爱的人(大多是因为单相思)则更多。还有相当多的人
想谈恋爱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至于思考过爱情
问题,对爱情问题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百分之
百。一个从未思考过爱情的大学生几乎是不可想
像的。
所 以,尽 管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在谈恋爱的人也
许并不是十分多,但我们仍然可以用普遍性来概括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特点。也正因为大学生恋爱已经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实,所以,大学生恋爱现象已不
再被看作是一个突现的热点。我们可以预言,大学
生恋爱现象这一校园浪漫曲将是大学校园中永恒的旋律(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主旋律)。
2.低 成 功率
我们 这 里 讲的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是以最 终结合即结婚为标准而言的。有人讲,恋爱就是恋 爱,本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恋爱的成败不能以结婚为 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么说也是对的。然而,最 终不能结合的恋爱至少对一方而言是痛苦的,总是 一种令人遗憾的失败。所以,我们还是可以用结婚 作为大学生恋爱成败的标准。如果以结婚作为成功 率的标准,那么,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只有10%左 右。有人戏称大学生恋爱的“成活率”只有10%1 10%的具体数字也许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但是,我们 有绝对的把握说,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不可能很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首先,大 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不是为结婚而只是 为恋爱。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 都决定了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不是结婚。事实
上,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系统中,性满足的动机、情 感亲密的动机、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 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其次,大学生恋爱的性质是 友谊性恋爱,而不是婚姻性恋爱。其实,大学生恋爱 的动机就决定了大学生恋爱的性质。恋爱双方互称
为“男朋友”和“女朋友”,十分精确地概括了大学生 恋爱的友谊性质;第三,大学生的开放观念也是恋爱 低成功率的因素之一。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大学生的恋爱观是相当开放的。在一部分大 学生看来,恋爱就是恋爱,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至于 能不能结合,不是恋爱的重要标准。“只要曾经拥 有,不求天长地久”就是对这种恋爱观的精确概括。
3.低 年 级化
由于 不 以 结婚作为谈恋爱的主要目的,也由于 相互影响和感染,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的时间已明显 超前。调查研究表明,第一个学期就涉足爱河的大 学新生并不鲜见,大学二年级是恋爱的高峰期。相 反,到大学三、四年级不谈恋爱的人往往也不会再去 谈恋爱了。这同以前的大学生到快毕业了再去谈恋 爱确实是大不相同了。
4.公 开 化
如果 说,以前的大学生谈恋爱惟恐别人知道,那 么,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则是惟恐别人不知道。在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我们不但可以在马路上看到成 双结对的情侣,在自习室、图书馆甚至在教室里都可 以明显地辨别出谈恋爱的大学生。曾几何时,逛马
路、看电影是谈恋爱的十分浪漫的方式,而且,这一 切往往都是偷偷地进行的,而现在,于大庭广众之下 拥抱接吻已经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了。
5.世 俗 化
大学 生 恋 爱的世俗化有两种含义。一是大学生 恋爱中的性成分明显增多,二是恋爱的非责任化倾 向明显。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不少人在结婚前都没 有碰过对象的手,但是,现在大学生在恋爱关系确定 的初期就拥抱接吻已司空见惯。光天化日之下的拥 抱接吻现象在大学校园已不鲜见。在不少大学校园 的树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被遗弃的避孕套,女生 怀孕现象也偶有所闻。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性,在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非 责 任 化也是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明显特 征。所谓非责任化,就是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更多的 抱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而不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
待恋爱。用大学生自己的语言讲,就是“玩玩”而已。在这里,享乐主义和玩世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 当代大学生是有明显影响的。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对待恋爱的游戏态度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人生追求趋 于低俗,客观上也使那些对恋爱抱有严肃态度的人 更容易受到情感的伤害。
二、大 学 生恋爱现象的原因
1.青 春 的本性使然0
可 以说,大学生的生理一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 特点使大学生谈恋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首先,从 生理上讲,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完全成 熟,性生理发展的成熟必然诱发青年男女的性意识 和性冲动,进而诱发大学生对异性的兴趣和追求。性满足的动机,是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恋爱的重 要动机之一;其次,从心理上讲,和父母的“心理断 乳”所造成的无依无靠感,同伴友谊建立的困难,都 容易使大学生在异性和恋爱中寻找情感的满足。特 别是亲密(依恋)需要和自我确认需要的满足。在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被称为缺失需要,意思是 说,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个体的心理健 康就会受到损伤。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恋爱在心理 上给大学生的满足是多方面的,在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方面都能给大学
生以相当程度的满足,也正因为如此,失恋才会给大 学生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甚至有人因为失恋而 自杀。
必须 指 出,人类的性冲动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理 冲动,被人们热情讴歌的美好爱情也并不是柏拉图 式的精神之恋,尽管性冲动和爱情有时也是分离的,无爱的性和无性的爱都是存在的,但是,真正的爱情 往往是灵与肉的结合。因此,我们指出大学生恋爱 的性动机,并不是否定大学生恋爱现象,也不是贬低 大学生恋爱的层次。
2.校 园 恋爱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刺激和示 范
校 园文 化 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 十分深刻的。二十几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使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校管理者 和教师对大学生恋爱也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这就 使得大学生不再把谈恋爱看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这就使得恋爱现象成为大学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线,或者说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现象。不管是白天 还是夜晚,当一个大学生漫步于大学校园之中,他经 常看到一对对亲亲密密的情侣时,他怎么可能不受 影响?
社会 大 众 文化以更加强烈的方式刺激着大学生 的性意识和恋爱意识。现代女孩穿着打扮上的以
“薄露透”为特色的性感化倾向,时刻在刺激着男大 学生的性意识,报刊杂志和电影电视上过多的性描 写和恋爱描写也时时刻刻在诱发大学生的恋爱动
机,计算机互联网上的黄色内容,也对大学生产生了 不少的影响。流
行歌曲是备受大学生钟爱的,流行歌曲中又有多少 不是情歌呢?试想,大学生天天耳濡目染,他们能不 受影响吗?
3.成 人 社会时大学生恋爱的宽容
中学 生 谈 恋爱被认为是“早恋”而被严加制止,尽管有些开明和开放的老师不认为有些中学生男女 之间的交往就是恋爱,并且创造了一个“交往过密” 的说法,但是,对于真正的中学生之间的恋爱现象,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是严加制止的。然而,大学 生之间的恋爱不再被认为是早恋。大学生恋爱现象 的日益增多,也使成人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越来越 宽容。这在客观上也消除了大学生恋爱的顾虑。
我 们 还 应当看到,中学老师有意无意地充当了 一个鼓励大学生谈恋爱的角色。为了鼓励自己的学 生压抑自己的青春冲动,以便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都用在学习上,他们为自己的学生编造了一个非常 美丽的“大学神话”:你们现在好好学习,不要谈恋 爱。想谈恋爱?有本事到大学里去谈!这就使得一 部分大学生想在大学里尝试谈恋爱的滋味。
三、如 何 看待大学生恋爱现象
1.世 人 评说与学校政策:伦理关注
大 众传 播 媒介对大学生恋爱现象给予了高度的 关注和评说,然而,这种关注和评说往往是伦理性的 而不是心理性和文化性的。社会大众和传播媒介关 注大学生恋爱主要是两点:一是有一个疑问:大学生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谈恋爱肯定会影响学习,他们怎 么叮以谈恋爱呢?二是对一些恋爱不良现象的关 注:如少数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性关系而导致女 生怀孕,有些学生因恋爱而导致学业严重后退甚至 自杀,有些学生的明目张胆的恋爱行为使部分人感 到有伤风化等等。学校的政策则是“双不政策”:既 “不支持”,也“不禁止”。学校不可能支持学生谈恋 爱,禁止既是不应当的,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学校 应当对大学生恋爱给予必要的引导。
2.大 学 生恋爱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的 必然
经过近二 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 积极方面讲,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宽容精神 的弘扬,客观上都是促进大学生恋爱的因素;从消极 方面讲,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大学生 恋爱现象的日益普及。
3.恋 爱 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恋爱 对 大 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生谈 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大学生辩论赛
上_BH篲_常常出现的辩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如果处
3.成 人 社会时大学生恋爱的宽容
中学 生 谈 恋爱被认为是“早恋”而被严加制止,尽管有些开明和开放的老师不认为有些中学生男女 之间的交往就是恋爱,并且创造了一个“交往过密” 的说法,但是,对于真正的中学生之间的恋爱现象,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是严加制止的。然而,大学
生之间的恋爱不再被认为是早恋。大学生恋爱现象 的日益增多,也使成人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越来越 宽容。这在客观上也消除了大学生恋爱的顾虑。我 们 还 应当看到,中学老师有意无意地充当了 一个鼓励大学生谈恋爱的角色。为了鼓励自己的学 生压抑自己的青春冲动,以便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都用在学习上,他们为自己的学生编造了一个非常 美丽的“大学神话”:你们现在好好学习,不要谈恋 爱。想谈恋爱?有本事到大学里去谈!这就使得一 部分大学生想在大学里尝试谈恋爱的滋味。
三、如 何 看待大学生恋爱现象
1.世 人 评说与学校政策:伦理关注
大 众传 播 媒介对大学生恋爱现象给予了高度的 关注和评说,然而,这种关注和评说往往是伦理性的 而不是心理性和文化性的。社会大众和传播媒介关 注大学生恋爱主要是两点:一是有一个疑问:大学生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谈恋爱肯定会影响学习,他们怎 么叮以谈恋爱呢?二是对一些恋爱不良现象的关 注:如少数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性关系而导致女 生怀孕,有些学生因恋爱而导致学业严重后退甚至 自杀,有些学生的明目张胆的恋爱行为使部分人感 到有伤风化等等。学校的政策则是“双不政策”:既 “不支持”,也“不禁止”。学校不可能支持学生谈恋 爱,禁止既是不应当的,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学校 应当对大学生恋爱给予必要的引导。
2.大 学 生恋爱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的 必然
经过近二 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 积极方面讲,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宽容精神 的弘扬,客观上都是促进大学生恋爱的因素;从消极 方面讲,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大学生 恋爱现象的日益普及。
3.恋 爱 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恋爱 对 大 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生谈 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
_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
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
“大一按兵不动,大二蠢蠢欲动,大三全面出动,大四个个反动,”近期,这句调侃恋爱现象的俏皮话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原来,临近毕业的校园悄然出现了一对对大四“拖友”。不少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四学生基于填补大学生活空白、满足虚荣心等种种原因,在最后的大学时光里匆匆开始了恋爱生活。
在随机调查的10位单身男生和10位单身女生中,有7位男生和5位女生希望能在毕业前找个对象。其中4位男生和3位女生表示会为此降低择偶标准。对此,高校学生处的老师们认为,大学生活应以学业为重点,对一些不太健康的恋爱观,学校会对此加强引导。至于为了排遣寂寞而谈恋爱的做法,那就更加不可取。
一、对女大学生应及早进行恋爱观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1.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首先,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相反如果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恐怕会被当作圣人或是怪物。(如今这个社会中圣人和怪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我记得最多也就是十年前,大学的恋爱现象还处在半地下状态。在校园里搂搂抱抱现象还极为少见。而如今很多大学已经成为了恋爱园地,一到夜晚人头镩动,莺呢燕语之声不绝于耳。感觉是公园下了班,恋爱的人们都跑学校来了,不仅环境良好,而且还剩了门票钱。学校附近的旅馆,民房更成了学生们学习之余的休闲之天堂。
按道理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合情合理的事,可如今合理变成了真理。人人都趋之若骛。如某君落后于人必为耻笑的之对象;“大学四年没谈恋爱,你都干嘛去了”。仿若谈恋爱是大学必修的课程,不通过就不算是合格毕业生。(当然还要学习蛮夷之文字,谓之考四级)这就有违大学教育的本意。
本人以为大学生恋爱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就逐一对此现象进行剖析。
一:很多高校已经逐渐向产业化进发,无暇顾再及学风和学生的道德教育。
想必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大学不过是学几门和实际没太大关系的课程,再把夷文的四级通过,就能轻松拿到文凭。既然文凭可以轻松拿到就没有必要认真学。既然课程无用教授们也就懒的教。于是学生就把时间用在恋爱上,教授就把精力花在赚钱上。
记得有一位知名教授给我们补课(MBA)此老头也真厉害,从早上到晚上一讲就是一天,最后连嗓子都哑了。据说此君今早才从北京赶来,上完课还要连夜坐飞机赶往另外一个城市,明天还要再一天的课。由此可以想见他有多少时间放在自己学生身上。
上梁不正下梁歪,连专家都如此那普通教授就更不把教书育人当回事了。现在不都在提倡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提高么?所以“教育”也就成了“自育”。最后衍变成“自娱”。没有导师约束,经过十年寒窗的学子当然高兴。只要给文凭也乐得自娱自乐。恋爱也就成了最好的消遣方法。大学既有公园的气息,又透着文化的内涵。真可谓“地利”。
二:很多大学的学生素质普遍下降
以前的大学较为封闭。学生大多也是经过十年寒窗而被提拔起来的“苦行僧”偶有几个聪慧之人也不敢兴风作浪。如今很多院校为了增加收入,大办各类成人教育和辅导班。加之大学不断扩招,各色人等充斥校园。少数的几个“苦行僧”也都想做“hua和尚”了。
现在不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么?那么老乡会,联谊寝室自然成了很好的实践项目。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家有正值少年,意气风,加之周围灼热之气氛,必然会擦出火花。星星之活尚且可以燎原,更何况是干柴烈火。况且如今有众多好事之人煽风点火,喜为别人牵线搭桥。更有好事之人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作风:“传,帮,带”把自己毕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传给未经开化之同道。传道之人滔滔不绝,口沫四溅,颇有大师风采。听颂之人目瞪口呆,深感自己认识之浅薄。于是立即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时不时还要和同样追求真理之人探讨一番。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少走弯路。学校有这么多好事之人,谓之“人和”。
三:一些低级趣味文化逐渐占据大学校园
上面已经提到学校和教授只想着赚钱。这就导致在学校硬件,特别是书籍和仪器方面投入甚少。一些好学之士无书可读,无实验可做,加之素质不高的学生大量涌入,导师又不加以灌输正确的审美情趣,这一切都促使了校园文化逐渐走向低级趣味。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求爱海报堂而皇之的挂在食堂门口。围观者不以为耻,反而津津乐道,赞此君果敢。某日回到母校看到海报张贴栏里大多是一些电影,录象的宣传画。大块裸露的鲜肉血淋淋的占据着人们的视野。曾几何时这里是学术论坛,和报告会的天下(大家也许都已经不记得了)更可笑的是一些专家提出要把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他们也太小看如今的大学生了,他们无论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要比那些专家深厚的多)
本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也无可厚非,可是正经的课没什么内容,反到在性方面大谈特谈都不正常了。更有甚者,某大学还大费周折的弄来和某器官般粗细的钢管,用来教学生们如何使用避孕套。这就好像是在给同学们一个暗示:大胆实践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写到这我想起了山东大学为了向丁肇中先生献媚,竟然在文化长廊里展出丁肇中父亲的生平事迹。真佩服他们竟有办法搜集到如此稀有之物,一定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在老夫子的故里,中国的一流大学都有此等风气,更何况一般的大学。大学校园有如此之风气可谓给恋爱创造了“天时”
四: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项投资,大学已经不再是学术和研究者的天堂了。
六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不被奴役
五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四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强大
二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能够富有
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出人头地
如今大学的收费逐年提高,一些热门专业的一年学费已经突破五位数,大学教育已经从学习知识转变成了一项投资。既然是投资当然就要有回报。所以文学,历史,物理,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已经成了冷们专业。不是迫不得已没有愿意上的。可是如今所谓热门的经济学,计算机专业又大多和实际脱节,上了也白上。加之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使很多学生有了受骗上当的感觉。潜心钻研的人少了,拜金的人自然就多了。有些学生就提前开始社会实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收回投资。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如今每逢周末,一些大学门口就会停上一排豪华房车。上车之人各个如同选美回来的佳丽,且不说那一套学
生无法拥有的名牌服饰,单看那趾高气昂的气势就足以让普通学生汗颜。我的一位生意朋友曾和我说:现在只有低等商人才跑酒吧歌厅,有些层次的都在大学里找,完事了还和你聊聊哲学什么的,甭儿有情调。学生还会相互介绍,想认识我们的还真不少。如今一些大学生竟沦落到如此地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为了钱。当然教授可以出卖知识赚钱,学生进入社交场合也不足为怪。反正投资就是为了回报。
一、应尽早对女大学生进行恋爱观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由于现在谈恋爱的大学生越来越趋于低年级化,所以学校最好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以便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新入学的女大学生,除了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之外,对爱情也充满了向往。这时,首先应该让她们对“我应不应该谈恋爱”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实践,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的:
首先,应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友。据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每次大学生都把“身心成熟的需要”作为在校期间谈恋爱的首要原因;而大学校园特有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也给男女同学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再加上大学生远离父母,没有直接的约束以及受到同伴和高年级同学谈恋爱的影响等,这都为大学生谈恋爱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得,爱情成为许多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人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真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有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获得经验、证明自己魅力、追赶潮流等。[1]不正确的动机必然导致不健康的爱情,是注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的,有时还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所以,在思考“我应不应该谈恋爱”之前,应该首先判断谈恋爱的动机,不是出于爱情的恋爱自然是不提倡的。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就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轻易地去谈恋爱,反而会损伤自己爱的能力。
(二)爱情的内涵
爱情是什么?有些女同学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糊
里糊涂的爱”。爱情虽然具有盲目性的特征,但女大学生应该尽量理智地把握它,而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真正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由相互倾慕到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强烈的专一的感情现象。”[2]
首先,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爱情,必须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对象。当自己爱上一个人时,也必须明确自己爱上了对方的哪些东西。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对对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他的价值观有什么特点,他值不值得信赖,两个人在生活上能不能合作,遇到困难时能不能同甘共苦,发生矛盾时能不能互相谅解等,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有无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恋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友谊到爱情转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打几个电话”、“看几场电影”就能搞掂的。只有在恋爱中保持一定的理智,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才能保证在恋爱中少走弯路。相反,盲目地谈恋爱,或者只图对方“举止潇洒”,就一见钟情的恋爱,往往会遇到挫折。
第二,爱情不是被爱,而是互爱。即使男女双方遭遇了爱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爱的能力。弗洛姆在谈论爱情时,特意区分了童稚之爱和成熟的爱。他指出,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3](p20)但是,一些女大学生恰恰把爱的问题看成是“被爱”的问题,于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变得可爱,想通过改善自己的外表形象,增加自己的女性气
质,来吸引异性的目光,使别人来追求自己、爱自己。真正的爱情,应首先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第三,爱情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恋爱双方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4] 有些女同学被别人追求时,只愿意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从不会真心地去关心对方。例如有些同学在回答“为什么谈恋爱”时,说“有人在逛街时给自己提包”、“下雨时给自己打伞”等;也有的同学随意更换对象,不考虑对方的感受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所应有的态度。
第四,爱情的发展必然会渴望能够和对方终身相伴。现在,在大学生中流行着“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的顺口溜,这一方面反映了由于大学生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校园恋爱是无结果的;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观点的流行,也容易造成一些同学只为追求一时的感情寄托而游戏人生、滥施情感。更有些同学知道大学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就抱着获取经验的态度来谈恋爱,但是为了获取经验而去谈的恋爱,要么不是真正的爱情,要么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首先,爱情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应该是学习,而不是谈情说爱。随着近年来大学不断地扩招,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现实就业中对女性的歧视,这些都对女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开发智力、提高能力、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有些同学谈了恋爱后,不思茶饭,更不思学习,这就是本末倒置了。理智的爱情应该能够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健康的爱情应该能够促进双方学业的进步。
其次,爱情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女同学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谈恋爱后,迅速从集体生活中脱离出来,陷入狭小的“两人世界”中,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而一旦失恋,便一蹶不振,甚至轻生。例如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自杀事件中,许多就是因为恋爱受挫而丧失了对人生的兴趣。这不仅反映了现在的大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也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包括对己、对人、对父母的责任感。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追求爱情,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珍惜的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第三,爱情和事业的关系。爱情不是永远浪漫的,终究要回归现实。爱情和婚姻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到底是“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事业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没有事业的爱情是苍白的、空洞的;而有事业作奠基的爱情是坚实的、牢固的。相爱的双方,不能
只管眼前的欢乐,要放眼未来,早作计划,互相支持,给爱情打造一个可能的“归宿”,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毕业而面临“劳燕分飞”的无奈结局。
(四)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意识
恋爱虽然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然要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约束。
首先,恋爱双方一定要彼此真诚。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故意隐瞒,或者欺骗对方。这样换来的爱情是先天不足的,是自私的,也是不道德的。作为女大学生,一方面要真诚对人,以真心换真心;另一方面在与不熟悉、不了解的人相处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被表面迷惑、受骗上当。现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据贵州大学对500名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网上交友和网上恋爱是大学生在网上最感兴趣的两个主题。[5]而有些不良用心的人就是利用网络来欺骗大学生的感情,达到各种目的的,所以,作为女大学生,在和网友接触、交往时,更要小心,对于网恋不要有太多的幻想。
第二,严肃对待爱情,不能朝秦暮楚、玩弄别人的感情。当自己确实接受不了对方的感情时,一定要及早向对方讲明,不能含糊其词,使别人心存幻想。有些女同学,为了扩大选择,“脚踩几条船”,在感情问题上游移不定,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而应当尽快作出选择。而一旦和对方确定了恋爱关系,就应该认真对待,不能轻易见异思迁。
第三,不充当“第三者”。有些女大学生喜欢成熟的男性,不仅爱上不该爱的人,而且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后果,结果成为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害人又害己。
第四,讲究恋爱行为的健康与文明。热恋中的情人,行为亲昵无可非议,但关键是要注意场合。在有些大学饭堂里贴出了“不准相互喂饭”的标语后,又有大学生向学校建议设立“情侣教室”,以避免其他同学学习时,受一些大学生情侣的“情不自禁”行为影响的尴尬。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原本美好的爱情却成了让他人反感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谈到:“一个人把应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秘的、不可侵犯的感情拿出来示众,是一种愚蠢的和下流的行为。”[4]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在公共场合要自尊自爱、自我克制,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此外,对婚前性行为,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在讨论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正是通过争论,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婚前性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因为作为女性,通常是一些不良后果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应该注意保护好自身不受伤害。
第五,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每个谈恋爱的人都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成熟度,因为任何恋爱都包含着失恋的可能性。随着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比例的升高,经历失恋痛苦的学生也必然越来越多。
失恋后不管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别人,都是极端愚蠢的做法。失恋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成熟性的难得的机会,要从失恋中走出来,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对自己、对他人的强烈的责任心来支持,更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来引导。
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气氛(一)丰富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把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法制等蕴涵其中,起到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既不会在课余时间觉得寂寞、无聊和苦闷,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笔者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出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无疑将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校各级部门,特别是各系领导、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管理制度,定期考勤,对学生中出现的无故夜不归宿、留宿异性、旷课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违规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外部约束学生,避免发生不恰当的恋爱行为。
(三)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和引导
当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遇到困惑和挫折时,要能够及时地给予她们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员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谈,在取得学生的信任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摆正爱情的位置,帮助学生疏导不良的情绪,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总之,积极的、健康的爱情有助于丰富女大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对自我各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爱情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而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学会协调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不仅是恋爱成功、婚姻幸福的必要保证,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加以正确引导,这是应对结婚禁令解除的根本途径。
第三篇:大学生恋爱现象的认识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认识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中,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内很普遍的现象。正值青春妙龄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浪漫的想法。对于这种现象,社会已经不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禁锢大学生恋爱了,甚至有“上大学,玩和谈恋爱是必修的两门课程”这样的说法,也有人戏称大学生是“一吃,二睡,三恋爱”,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这些说法是片面的,甚至有些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对于大学生恋爱的现象,我在这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我谈谈大学生恋爱的社会原因。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有了重新的定位,曾经为大学生们自由恋爱而设置的阻碍已不知不觉的消失,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大学校园里的爱情便迅速发展开来。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中,大学里没有公开的爱情,没有浪漫的回忆。在当时全国高校禁止在校大学生谈恋爱,有甚者把谈恋爱与违纪挂钩,乃至退学,即便是互有好感的恋人也只能在“地下”活动,极其保密,因为被发现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去年热播的讲述爱情的影片山楂树之恋,对爱情被社会和高校压抑,被世俗的冷漠和自私吞没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但影片中的爱情令人可歌可泣可叹。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以琼瑶小说为代表的港台文艺作品,以及社会观念改变的影响,校园恋情也渐渐浮出水面,公之于众。在2005年,国家相关法律已通过并允许在校大学生恋爱结婚,在此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了在校大学生妈妈带子上学的现象。大学生结婚从明令禁止到默许再到公开允学生的恋爱观经历了动荡曲折的岁月。
第四篇: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提要 现在的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也 在不断加大,这给广大学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一个客观 公正的立场,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时 进行引导。关键词: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加上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多种文化交流,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 多,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正由学校文化的边缘带逐渐向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重心圈靠拢和转移,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干扰作用。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 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 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作为主 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 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 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 化。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表现近年来,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普遍,呈现出流行之势,这势必给 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1、短信文化。随着大学生手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手机短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 种新时尚。手机短信因具有发送方便、使用简单、便于沟通,而且廉价、便捷、点对点的特 点,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短信文化”,成为大学生非主 流文化的一部分。调查显示,有 69.3%的大学生每月发 300~500 条短信,20.9%在 500 条以 上,在 300 条以下的同学只有 9.8%,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交流的 重要途径。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这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在给广大学 生的生活带来
了新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正日益 受到短信的冲击,校园内人际关系趋淡,垃圾信息泛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影响。同时,伴随着短信文化的流行,不文明短信也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象。调 查数据表明,17.1%的人每月收到 10 条以下不文明短信,57.8%的人收到 10~30 条,而 30 条以上的占了 37.1%。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比比皆是,令人防 不胜防,由于短信的群发功能使其散播能力特别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学 业前途。
2、网络文化。根据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公布,截至 2007 年 12 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 2.1 亿人,其中 31.8%都属于 18~24 岁的青年,在这个年龄段的网 民中,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2005 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指出: 就 98.2%的大学生网民来看,他们平均每周上网的次数为 4.2 次,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为 7.6 小时,差不多每天 1 个多小时。广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查阅资料、休闲娱乐、情感交
流、展现自己。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之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 够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具有 匿名性、虚拟性、无序性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给他们带来 了不少“虚拟快感”。由于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不少学生视力下降,精神恍惚,严重影响 了身心健康;不少学生荒废了学业,留级、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 大学生由于光顾了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网站,而使自己丧失了道德准绳,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生了动摇; “网恋”“网络游戏”“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频频发生,精神分裂失常,甚、、至自杀等现象也层出不穷。
3、广告文化。校园中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五花八门,在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公寓楼 黑板、食堂墙面、教学楼四周、文化橱窗,凡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校 园广告有三类:第一类是培训广告。主要是针对四、六级、考研、报关员、公务员考试培训 之类,另外有计算机、驾照等;第二类是招聘广告。这类主要是针对想在外兼职、做家教的 学生; 第三类是推销商品的广告。包括学习及日常用品等。在各类名目繁多的广泛中,海报、通知、寻物、家教等均属正常,但有的高校连代考广告、出售等级考试答案也“浮出水面”,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广告栏中,这种特殊“供求关系”的
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反映了个别大 学生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处世态度,有才而少财的大学生沦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 “反叛者” 与“受益者”,给一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侥幸的机会,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为此而受到 校规校纪处分。校园广告在带给学生方便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秩序,路边宣传栏上、电线杆上,一块块的“牛皮癣”,让清新的校园变得杂乱,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经商、中介人员在校园中的频繁活动,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课桌文化。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教室文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 教育作用,而非主流的课桌文化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腐蚀作用。常见的课桌文化主要有 以下内容:情感体验类(这类内容在整个课桌文化中占一半以上)、随感而发类、点评教师 类、人生感悟类、考试小抄类。课桌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含量不 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大学生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其危害主要 有: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上届学生不良行 为对后来新生起了负面的教化作用,以至“课桌文化”届届相传,经久不衰,成为难以根除 的陋习;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形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 育的深度。
5、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 功能场所。学生们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光、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 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宿舍文化中有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 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日趋世俗化,各类球星、歌星,美女、俊男贴画把寝室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日趋粗俗化、流行化,一些污语秽言甚至 黄色幽默笑话在宿舍频频使用、流传;宿舍环境日趋商业化,走廊、过道、寝室门上到处是 “XX 公司提醒您”“XX 公司宣”、;宿舍卫生脏、乱、差,学生缺乏卫生意识,认为“一屋 不扫何以扫天下”已经过时;宿舍“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情、爱以及性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摆脱不了庸俗、下流 和空谈的底子。
6、交友文化。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有着强烈的寻 找友谊、渴望朋友的
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调查显示,有 30.05%的 女生把谈恋爱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体验;15.79%女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恋爱一切随 缘; 11.49%的女生还认为这是在大学中填补空虚的一种方法。大学生交友按性别区分有同性
交友、异性交友;方式上有通过活动、社团、网络、聚会等形式交友。大学生交友的心理类 型主要有:相似型、伙伴型、弥补型、利益型、自我型。现在,大学生的异性友情已逐渐被 “爱情”所替代,不少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了恋爱的天堂。校园恋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教室里、餐桌边、花园里、草丛中,越来越多的是恋爱中的男男女女,形单影孤已被视为 “异 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当今大学生恋爱观的精辟概括。在他们看来,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能不能结合,不是恋爱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恋爱 观的指引下,引发的恋爱纠纷也就越来越多。
7、兼职文化。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在这种所谓 “时尚”潮流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兼职大军”。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针对大学生兼职问题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调查显示:北京的大学生兼职 比例为 21%,上海为 26%,天津为 19%,广州可以达到 28%,大学生兼职热情越来越高。有的学生在推销学习、生活用品;有的学生在代理一些旅游公司或通讯公司的销售业务;有 的同学在广告公司、装修公司、婚庆礼仪公司等兼职;有的同学做家教、组织培训、市场调 查……大学生兼职有的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应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 有的为了自食其 力,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有的为了接触社会、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阅历……这种“兼职热”现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大学生兼 职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社会,获取了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了大学生 的实践能力,可以弥补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训练大学 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另一方面参加兼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而且有些同学 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应对,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金 钱出卖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8、服饰文化。服饰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文化在不断地流动变迁,服装自然也随 之花样翻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服饰也越来越时尚,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也 不再只是漂亮的外形和便宜的
第五篇: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分析(选修作业)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分析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大学生恋爱也早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卧谈会”上、餐厅饭桌旁、课间教室里,都常有兴致勃勃的谈论。一些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双成对活动在校园里。爱情是那样独具魅力,令人寻觅和向往。
一、大学生的恋爱现象 1.普遍性较强:
有调查显示,42%的同学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而有31%的同学则表示目前未谈,若遇到合适的也会陷入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同学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南京大学心理协会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近99%的人在校期间有过恋爱的经历。2.呈现低年级化: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而且数量一直在增加。南京一高校的调查统计显示: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谈恋爱的学生在同年级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40%、60%、80%。3.公开化: 在安静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教室、图书馆、马路上还是在食堂、操场。。。都有大学生谈恋爱的身影,一
双双,一对对,随处可见;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接吻的都习以为常了。4.恋爱动机不端正:
不少同学对恋爱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而不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恋爱。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还有就是学习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太多,内心空虚寂寞,需要慰藉。6.恋爱表现过于热情奔放。
校园情侣中不乏这样的人,在公开场合下也信奉“爱就让你听见,爱就让你看见”,整日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得常使旁人不得不“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而退避三舍,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改如何去爱,怎样适当地表达爱。
二、大学生恋爱的原因
一些大学生对信念、价值和自我长期把握不定,而在恋爱中则有人来共同分担茫然、沮丧的情绪,从而缓解了压力。大部分正在恋爱的人也承认,或多或少的存在“找依靠”的心理.另外,大学生就是赶恋爱“时尚”。在一个群体中(如一宿舍),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赶“时尚”还受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超越生死的爱情电影,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校园里流行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家长担心子女大学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也有的家长认为早结婚早生子早出息,就怂恿子女在校谈恋爱,并在经济上给子支援。更有来自相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尤其是男同学
家长,也是想孩子在学校期间能找个合适的对象回家,不然自家一贫如洗,真毕了业还说不定上哪里找,找到找不到对象都成问题,只要你有能耐你就谈。
三.浅析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大多数学生在经济上依靠父母,缺乏对现实社会真实、深入了解,对未来生活的设计过于乐观,对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大学生的爱情多是海市蜃楼般的美丽虚幻,经不起矛盾和挫折的考验,在现实面前往往以分手收场。
2. 恋爱盲目性较大。大学校园浓厚的恋爱氛围,使一些大学生觉得恋爱是一种“时尚”。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就想要自己进行一场不计后果的恋爱,这些人只是盲目地随风而动。
3.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此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一些大学生则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